2024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34年,曹禺发表其成名剧作《雷雨》,此时距中国话剧诞生不足30年。茅盾曾评价:“当年海上惊雷雨。”《雷雨》的出现成为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此后曹禺又创作了《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剧作,这些脍炙人口的戏剧名作,蕴含了丰富深刻的精神内涵,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它们不仅被译成英、法、俄、西班牙等多国文字,而且常演常新,此外还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舞剧、京剧、评弹等多种艺术形式。那么,曹禺戏剧的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从何而来?
曹禺走上戏剧创作之路,与他在南开新剧团阅读《易卜生全集》的经历有关,更与他个人的生命体验相关。他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曹禺笔下的人物和故事,都是他所熟悉的。曹禺称写作为“心血”,正因心血的滋养,让他的戏剧具有了生命的能量。他曾告诉老伴李玉茹,在《雷雨》成稿之前,他已反复写了很多场景和片段,不满意就重写,以致废稿塞满了床底。由此可见,优秀的创作者,是时代生活作用于心灵并在艺术的熔炉里锻造而成的。
曹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崛起的一代剧作家,深受现实主义戏剧的影响。他关注现实,也注重艺术的旨趣。他描写现实,却不拘泥于写实,表现出对发展趋向充满理想主义的憧憬。《日出》中漫天红霞里回响的雄壮夯歌,《北京人》中愫方、瑞贞奔向自由的步伐,都是沉郁、幽暗背景中绚丽的曙光,是对现实生活的诗意化、寓言化表达。
曹禺的一些戏剧素材对今天的观众而言,不仅没有接受障碍,反而形成了一种恰如其分的审美距离、一份可以品评的人生况味、一方渴望进入的意象丛林。这是因为,剧中人与今天的观众依然能产生某种精神连接、情感共鸣。《雷雨》中繁漪“最雷雨的性格”里对爱情的渴求、对自由的向往,《北京人》中愫方隐忍而哀静的目光,《家》中瑞珏弥留之际对于飞雪的怅望,那种情感的张力直达人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对生存之关怀、对命运之思考、对心灵世界之探索,构成了曹禺剧作的深层内涵。好的戏剧因为注满了人生的意味、美的情愫和深刻的内涵,总能吸引人不断地感知它、琢磨它、诠释它。
曹禺的阅读兴趣很广,从古典诗词、戏曲小说,到外国哲学、美学等,再到古希腊戏剧、古罗马戏剧以及莎士比亚、易卜生等,曹禺都颇感兴趣。他的戏剧里常常涉及表现主义戏剧的典型意象,但其叙事方式却是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他的戏剧结构十分讲究,善于讲述一个有头有尾、有悬念、有张力的戏剧故事,而故事中,充满了中华文化的民族精神、美学意蕴和诗学正义,这也是他的戏剧被中国观众广泛接受的原因之一。
曹禺的戏剧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导演,他们展示出不同的艺术造诣。曹禺的戏剧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演员,剧中那掷地有声的艺术语言,让演员们磨炼心性、提升水平。曹禺的戏剧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观众,人们走进剧场与伟大剧作家灵魂对话,与戏剧情境融通,培养熏陶艺术趣味,感受超越日常的“戏剧人生”
(摘编自宋宝珍《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曹禺戏剧的启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好教育云平台()
A. 曹禺剧作有丰富深刻的精神内涵,具有长盛不衰的艺术魅力,标志着年轻的中国话剧走向成熟。
B. 曹禺用心体验时代生活,再在艺术熔炉里锻造,最终成为优秀的创作者,其剧作具有生命的能量。
C. 《日出》中漫天红霞里回响的雄壮夯歌,体现了曹禺戏剧创作立足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艺术追求。
D. 若不去感知、琢磨、诠释曹禺剧作,就无法体会其对生存命运的关怀、思考和对心灵世界的探索。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曹禺剧作的创作过程、艺术特点、深层内涵、叙事方式四个方面探讨了其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来源。
B. 文章引用茅盾的评价,为令人惊叹的艺术成就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一观点提供令人信服的支撑。
C. 文章运用举例论证,通过列举曹禺笔下三位女性角色的剧情表现,证明了其剧作至今仍能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D. 文章末段反复强调“一代又一代”,从影响群体的角度再次有力地论述曹禺剧作对戏剧艺术跨时代的卓越贡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禺剧作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影响力,随着表现形式的拓展,不断翻出新意。
B. 《雷雨》结局中鲁大海出走体现了曹禺对现实生活的诗意化、寓言化表达。
C. 正因为曹禺剧作叙事结构完整精巧,民族精神和中华美学才得以充分呈现。
D. 曹禺剧作融会贯通了中外文化,这为发展和创新当代戏剧艺术提供了有益参考。
【答案】1. B 2. B 3.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经过适当的转换,从能源中可以获得人们所需的各种形式能量来为生产或生活服务。核能是被人类发现比较晚的一种能量形式,但已在世界能源供应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根据能源被使用的广泛性和技术成熟程度,可将能源分成常规能源和新能源两类。其中,已被人类广泛利用并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能量资源,称为常规能源,通常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能等;而开发利用较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发展的能量资源称为新能源。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科技水平下,新能源有不同的内容。在我国,新能源通常指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氢能等;但在发达国家,核能已被大规模利用,被视为常规能源。
世界各国常规能源的资源量和储采比差别很大。从世界范围来看,以现有开采速度,石油可供开采约57年,天然气可供开采约56年,煤炭可供开采110年;而我国这三种主要化石能源的可开采年限,分别只有11年、29年和31年。与此同时,大量化石能源的开采利用产生大量的污染排放,是造成大气污染、酸雨、全球气候变暖、大气臭氧层损毁等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寻求替代常规化石能源的工作一直受到重视,目前看来,核能是唯一能大规模替代常规化石能源的新能源。
目前,我国发电总量已居世界首位,其中化石燃料发电量占78%,在世界各国中占比最高;水电约占17%,核电只占1.9%,太阳能、风能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加起来约占3%。其他国家则各有特点:水电方面,巴西占比最高,达75%;核电方面是法国占比最高,达72%;而太阳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较高的是西班牙、德国和意大利。
材料二
核聚变反应主要源于氘-氚的热核反应。氘可取自海水,氚可用锂制造,因此聚变燃料主要是氘和锂。海水中氘的含量为0.03g/L,据此估计世界上氘的储量约40万亿吨;地球上的锂储量虽比氘少得多,也有2000多亿吨。这些聚变燃料所释放的能量比全世界现有能源总量所含的能量大数十万倍。按目前世界能源消费水平,地球上可供原子核聚变的氘和锂,能供人类使用几百亿年。如果人类实现了氘-氚的可控核聚变,核燃料就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人类就将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这正是当前核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核能发电是相对清洁的电力生产方式。核能发电可以大大减少燃煤用量,从而减少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烟尘等大气污染物排放,尤其是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例如在美国,1975-1995年的20年间,因为发展核电而减少了16亿吨二氧化碳和65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把核电作为主要能源的法国,拥有优良的空气质量。在国外,有的核电厂位于大城市附近,有的位于游览区,核电站周围有人居住、游泳、放牧、钓鱼。由此可见,发展核电更有利于保护环境。
核能发电是相对经济的发电方式。世界上拥有核电的大多数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虽然核电厂的比投资(每单位生产能力投资数)高于燃煤电厂,但由于核燃料成本显著低于燃煤成本,这就使得核电厂的总发电成本已低于燃煤电厂。当前,核电在促进国家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相关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材料三
据统计,我国主要能源的基础储量为:石油24亿吨、天然气31000亿立方米、煤炭1145亿吨;但若以人均拥有量来衡量,中国却是资源贫瘠国。人均石油储量只有1.6吨,人均天然气储量2300立方米,人均煤炭储量88吨,分别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5%、8%和70%。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消费约占全部能源消费总量的70%。能源供应过分依赖煤炭,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大量消费煤炭,特别是以直接燃烧方式消费煤炭,是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有资料表明,大气中90%的二氧化硫和70%的烟尘排放是燃煤造成的。另外,我国的煤炭资源主要呈现为“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分布状态: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东北、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渤海湾、北部湾、东海和南海等地区,而经济发达地区和人口密集区则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华北、华中地区,因此“北煤南运”“西气东输”的局面长期存在。
核电是目前技术条件下可以大规模替代常规化石能源的新能源,已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尽管我国已加快了核电发展步伐,但与发达国家核电所处的地位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也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相适应。
(取材于周乃军、乔旭斌的相关著作)
4. 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核能发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核聚变反应的主要原料源于海水,意味着核燃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 目前人类尚未实现氘-氚的可控核聚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
C. 核能发电较为清洁环保,在不少国家核电发展进程中有助于环境保护。
D. 发展核电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5.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有关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可开采年限来看,我国化石能源多年后将会面临枯竭,发展前景堪忧。
B. 使用化石能源不可避免会导致环境污染,化石能源终将被核能完全替代。
C. 加大核能的开发和利用,可逐渐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
D. 为解决能源分布不均问题,应在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加快核电发展。
6. 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说明我国为何要加快核电发展。
【答案】4. A 5. B
6. ①核电相对清洁,能有效改善大气污染等问题,解决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引起的环境问题;②核能发电使用的核燃料储量充足,可以解决我国能源资源严重不足、分布不均的问题(解决我国面临的能源困境);③核电厂的总发电成本低于燃煤电厂(更具经济性),对促进我国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推动相关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④核电是目前技术条件下可以大规模替代常规化石能源的新能源,可以更好地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666号(节选)
严歌苓
张桂堂说:“您认识我不?”666号微笑:“眼熟。”张桂堂说:“我背过司令几天呢。大前年秋天。”666号接着看张桂堂:“大前年。快三年了。”
门口进来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他走到赵将军跟前,抹干净手掌,冲赵将军鞠躬,身子呈大虾米状,就那么撅着跟将军握手,说:“我叫丁铁,早几年就听说抗联[注]有个赵霖宇司令,‘鬼见愁’,打仗快,跑得也快。不承想有这份荣幸,见到赵司令的真身。”他跟赵将军握了手,把半块拇指大的黑家伙,恭恭敬敬放在对方的小手上,“赵将军,这是俺娘今年阴历年送来的熊肉干。”666号往回推:“你留着吧。”丁铁双手将赵将军的手掌捂住说:“好东西!没劲儿的时候,搁牙尖上嗑嗑,嗑下点儿肉丝儿,管事儿!”666号不再客气,黑乎乎的肉干顺着他的手溜进666号码下面的衣兜里。
此刻张桂堂一声不吭,到666号前头,右脚猛一支,将军就趴在了刨花儿上。锉子将军趴在那儿,扭头找使绊子的人。张桂堂两手插进赵将军的胳肢窝,把他提起来。张桂堂盯着666号又黑又圆的眼睛:“忘了?赵司令跟我摔跤,我还输了呢。”
666号笑了,看见自己弯身时那小半截烟卷儿掉出来,落在锯末上。他捡起烟卷,放在鼻孔上使劲吸气。张桂堂蹲下来,用一把刚上了把儿的镰刀打火,几分钟之后,一根纸煤儿点着了,凑到666号脸前面。窗外冒出喊叫:“谁在抽烟?!”姓宋的看守又从窗口冒出来。张桂堂把烟往他的铝饭盆下一扣,说:“刚抽完。熄了。”
666号笑笑。张桂堂也笑笑。等宋看守一走,张桂堂拿出盆子下的烟。两人又笑笑。心知肚明,才这么笑。他俩笑的是,一个冒充赵霖宇,一个知道他冒充,故意不揭穿。
666号问:“你背过赵霖宇,不是吹吧?”
“赵司令的马死了,部队也快饿死了,他让警卫排的兵把马剁开,各连队分一块马肉、几块马骨头,熬些野地采的蘑菇,加了几把野芹菜、野蒜苗,熬了汤,一个战士分一茶缸,背着奶娃的女战士分一茶缸半。那是过节呢。烂马皮熬汤,那是三八年的事。”
“你什么时候知道我不是赵霖宇的?
“其实我第一眼就看出来了。”
“第一眼咋看出来的?”
“大伙跟你敬礼,你礼都不还。你还收了丁铁的熊肉,那也是个破绽。赵司令那人,从不吃独食,非得每个手下都吃上了,他才愿意吃。剁了一匹大马,他一口都不吃,不知躲哪儿去了。找到他的时候,他鼻子都红了。哭的。那是他的马呀。”
张桂堂告诉他,马肉让大家吃了两天,赵霖宇将军自己吃皮鞋底。熬烂的鞋底,搁了点蘑菇、野芹菜、野葱头,幸亏有人掏出一块红薯。那是五月初,老百姓也没粮接济抗联部队。设好的秘密粮点,就找到一麻袋红薯,又已经冻坏了,咬上去一点面乎劲儿都没有,咯吱咯吱的,一股药腥味。赵司令那双鞋是从鬼子军官尸首上扒的,牛皮底子,牛皮面子,他吃了好几天,算开荤。马没了,鞋也没了,战士们轮流背着他打仗、行军。他就在战士们背上看地图,画路线、设埋伏点。就是在他张桂堂背上,赵司令给鬼子下套,一路扔下背包卷、破行军锅、烂乌拉草鞋、血绷带,看上去像抗联部队已溃不成军,只要加紧追击,一定会连锅端,一举全歼。眼看着鬼子进了套,抗联一收口子,关起门打,打死了一百四十四个鬼子兵,六十几个保安团伪军。以为这下能吃上饭了,结果发现鬼子的干粮袋也是瘪的,也难为了那帮鬼子,在山里追击抗联,瘪着肚子转了好几百里山地。
666号想,这就是抗联将军。这将军有啥干头。自古哪个司令大帅这么寒碜,吃鞋底,坐骑都让手下熬汤了。当司令大帅,不吃香喝辣,图的什么?可是那么多人一听赵霖宇将军,就跟听到岳飞一样。做了亡国之人,没有吃鞋底的小个儿闵志宏,你为人的脸面,还有那口气,谁给你争回来?赵霖宇就是你的脸面,是你为人的那口气。不然亡国奴跟屠宰场的猪、羊一样。666号眼神呆着,心里在想,都是小个儿,看人家活的,最大的个儿都不如他高。
(有删改)
[注]抗联一般指东北抗日联军。
文本二:
闵志宏是被日本人误当成赵霖宇抓进狱中的,他起先为了享受赵将军在狱中的好待遇,将错就错,开始扮演起赵将军。穿着666号囚服的“赵将军”在鬼子心目中,就是他们的魔鬼,是一个对他们来讲不吉利的人。可是在广大狱友心中,666号就是赵将军,是一个真英雄,是值得让他们追随、尊敬的人。而闵志宏这个假将军,如果光凭他自己的觉悟,饶是他演技再好,也可能中途演砸。
他是在狱中受抗联战士张桂堂的影响,了解了将军传奇般的人生,并逐渐接受革命思想的洗礼,由开始的简单模仿到对赵将军真正心悦诚服。刚开始他可能连一个“6”都配不上,渐渐地变成了“66”,等到他真正意识到“要是赵将军九死一生,最终扛过所有苦难艰险,领着所有不愿回去做闵志宏的男人们,把国土、田地夺回来”的那一刻,他已经完全配得上“666”。这时的“666号”代表的已经不再是闵志宏,也不再是赵霖宇,而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一个值得被人记住的英雄。它以一个独特的记号承载着一段难以忘却的故事,也以一个独特的符号象征着某一个英勇赴死的人。
(选自《(666号>中的真假将军:抗联战士在泥泞中开出的英雄之花》,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部队里粮食紧缺时,赵霖宇将自己的马剁了熬汤分给战士们吃,文本一通过对他剁马后行为的描写展现出他对马的深厚情意。
B. 抗联将军赵霖宇身先士卒,危难时心怀战友,又具备作战智慧,展现了战争时期革命者不惧苦难艰险、勇赴国难的精神风貌。
C. 闵志宏起初冒充真将军赵霖宇是为了享受狱中的好待遇,但他最终真正心悦诚服,这主要是因为受到抗联战士张桂堂的影响。
D. 文本一中,作者通过狱中人之口,特别是熟悉赵霖宇将军的张桂堂的讲述,塑造出赵霖宇将军有血有肉、令人折服的英雄形象。
8. “666号”不仅是一个狱中的编号,更有着深刻的时代含义,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9. 你认为文本一的主人公是“真将军”赵霖宇,还是“假将军”闵志宏?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7. C 8. ①666号是革命英雄赵霖宇的符号,是抗联将军赵霖宇不惧苦难、保家卫国的气概和革命精神的象征;②666号代表着闵志宏对赵霖宇将军革命精神的逐渐清晰和深刻的认知,是他在革命思想洗礼下思想的转变与觉醒;③666号承载着抗联时代的特殊经历与记忆,承载着革命英雄的传奇人生。
9. 示例一:主人公是赵霖宇。①文本一以较多篇幅描写了赵霖宇用自己的战马给抗联部队的战士们熬汤、智斗鬼子的战斗经历;②文本一鲜明地表达了对抗联将军赵霖宇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的崇拜和追慕;③文本一借赵霖宇这一形象歌颂了勇赴国难、坚韧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抗战精神。
示例二:主人公是闵志宏。①文本一情节主要是围绕闵志宏和张桂堂的对话展开的,讲述了假将军闵志宏冒充真将军赵霖宇的故事;②对赵霖宇革命英雄形象的塑造实际上是为了表现闵志宏内心思想是如何转变的,作者用巧妙的叙述手法,让这位英雄“住”进了闵宏志的心中;③文本一借闵志宏在狱中的转变,向读者展示了革命思想抗战精神对小人物的感染之大。
二.古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燕饥,赵将伐之。楚使将军之燕,过魏,见赵恢。赵恢曰:“使除患无至,易于救患。伍子胥、宫之奇不用,烛之武、张孟谈受大赏。是故谋者皆从事于除患之道,而无使除患无至者。今与以百金送公也,不如以言。公听吾言而说赵王曰:‘昔者吴伐齐,为其饥也,伐齐未必胜也,而弱越乘弊以霸。今王之伐燕也,亦为其饥也,伐之未必胜,而强秦将以兵承王之西,是使弱赵居强吴之处,而使强秦处弱越之所以霸也。愿王之熟计之也。’”使者乃以说赵王,赵王大悦,乃止。
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邵,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或献书燕王:“王而不能自恃不恶卑名以事强事强可以令国安长久万世之计。(甲)以事强而不可以为万世,则不如合弱,将奈何合弱而不能如一,此臣之所为山东苦也。(乙)胡与越人,言语不相知,志意不相通,同舟而凌波,至其相救助如一也。(丙)今山东之相与也,如同舟而济,秦之兵至,不能相救助如一,智又不如胡越之人矣。愿大王之熟虑之也。”燕果以兵南合三晋也。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材料二:好教育云平台()
赵地乱,武臣、张耳、陈余定赵地,立武臣为赵王,张耳为相,陈余为将军。赵王间出,为燕军所得,燕囚之,欲与三分其地,乃归王。张耳、陈余患之。有厮养卒谢其舍中人曰:“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乃洗沐往见,张耳、陈余遣行。见燕王。卒曰:“君知张耳、陈余何人也?”燕王曰:“贤人也。”曰:“君知其意何欲?”曰:“欲得其王尔。”赵卒笑曰:“君未知两人所欲也。此两人名为求赵王,实欲燕杀之,此两人分赵自立。夫以一赵尚易燕,况两贤王左提右挈,执直义而以责不直之弱燕,灭无日矣。”燕王以为然,乃遣赵王,养卒为御而归,遂得反国,复立为王。
(选自《新序》,有删改)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而不能 A 自恃 B 不恶 C 卑 D 名以事强 E 事强可以 F 令国安长久 G 万世 H 之计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六国论》“燕赵之君”中的“之”用法不同。
B. 相与,本义是互相交往,与《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中的“相与”含义相同。
C. 胡越,古代分别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因以“胡越”比喻疏远,隔绝。
D. 谢,文中指告别,与《孔雀东南飞并序》“阿母谢媒人”中的“谢”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好教育云平台()
A. 赵恢认为重要的是防患未然,对于这个观点,伍子胥等人不认可,而烛之武等人认可,所以前者没被重用,后者被重用。好教育云平台()
B. 赵恢以吴国攻打齐国的史实为鉴,通过一名楚将来劝说赵王不能攻打燕国,如果赵国攻打燕国,就会重蹈吴国的覆辙。
C. 有人给燕王上书,认为燕国如果投靠强国却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那就不如选择与其他弱国联合起来,燕王接受了他的意见。
D. 赵王被燕国囚禁,燕国要求赵国割地才放赵王,赵国有个士兵前往燕国,该士兵设身处地,晓以利害成功说服燕王,赵王最终回到赵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2)况两贤王左提右挈,执直义而以责不直之弱燕,灭无日矣。
14. 下面这段文字应放在文中甲、乙、丙处的哪一个位置?请说明理由。
比目之鱼,不相得则不能行,故古之人称之,以其合两而如一也。今山东合弱而不能如一,是山东之知不如鱼也。
【答案】10. BEG 11. D 12. A
13. (1)您为自己打算,这样做是可以的,但这怎么能够报答先王对将军的情谊呢?
(2)何况两位贤王相互支持,打着正义的旗号来讨伐理亏的弱小燕国,燕国灭亡是没有多少时间了。
14. 乙。这段材料是以比目鱼为例来论证山东六弱国应联合一致,与后文胡人、越人的例子所论证的观点一致,前后文联系更紧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燕国发生饥荒,赵国准备攻打燕国。楚国派一名将军到燕国去,途经魏国时,见到了赵恢。赵恢对楚将说:“预防灾祸不让它发生,比救灾要容易得多。历史上伍子胥和宫之奇的劝谏都不被君王采用,而烛之武和张孟谈的谋略却受到君王的赏识。所以出谋划策的人都致力于除患的方法,而没有(致力于)防患未然的人。如今我与其送您百金,不如送您几句话。您如果能听我的话就去劝说赵王:过去吴国讨伐齐国,是因为齐国闹饥荒,可是没有等到伐齐取得成功,弱小的越国就趁吴国疲惫之机打败了吴国而称霸一方。如今大王要攻打燕国,也是因为他们闹饥荒,讨伐燕国未必能获胜,而且强大的秦国可能在西部出兵乘机进攻赵国,这是让弱赵处在当年强吴的不利地位,而让如今的强秦处于当年弱越的有利地位啊。希望大王仔细思考这件事。’”楚国的使者于是就用赵恢的这番话去规劝赵王,赵王听后非常高兴,就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乐毅逃往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燕王就派人责备乐毅,又婉转地说:“将军误听别人的话,对我有了意见,抛弃燕国去了赵国。您为自己打算,这样做是可以的,但这怎么能够报答先王对将军的情谊呢?”
有人献书给燕昭王说:“大王如果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保存国家,不如不在乎名声的卑贱臣事强国,假如臣事强国可以使国家长久,也是泽被万世之策。认为臣事强国不能奠定万世基业,那就不如联合弱国,为什么弱国联合而不能团结一致,这是臣下为崎山以东各诸侯感到忧虑的事。(比目鱼,不能互相配合就不能游动,古人所以这样称呼它,是因为它能合二如一。如今靖山以东各弱国联合却不能步调一致,这就看出靖山以东六国人的才智赶不上比目鱼。)胡人和越国人言语不相通,思想观念也不同,可是他们却能同舟共济,彼此互助有如一个人。如今崎山以东各国互相交往(相互联合),正像同舟共济一样,秦兵一旦到来,不能互相救助像一个整体,智慧又赶不上胡人、越国人了。希望大王仔细思考这件事。”燕国果然出兵向南和韩、魏、赵三国结为军事同盟。
材料二:
赵地爆发混乱,武臣、张耳、陈余控制了赵地,立武臣为赵王,封张耳为丞相,封陈余为将军。赵王武臣在微服出巡时,被燕国的军队俘获,燕国把他囚禁起来,想要三分之一的赵地,才释放赵王。张耳、陈余为这件事非常忧虑。赵军中有一位砍柴做饭的杂役兵辞别他同屋的人说:“我要替丞相和将军游说燕王,和赵王一同乘车回来。”于是他沐浴后去见张耳、陈余,张耳、陈余派他出行。见了燕王。杂役兵问:“您知道张耳、陈余是什么样的人吗?”燕王说:“贤明的人。”杂役兵继续问:“您知道他们的意图是什么?”燕王回答说:“想要救他们的赵王。”赵国杂役兵笑着说:“大王您还是不知道这两个人的打算。这两个人名义上是为了救赵王,实际上是想让燕军杀死他,这两个人就可以平分赵地自立为王。以一个赵国的力量尚且轻视燕国,何况两位贤王相互支持,打着正义的旗号来讨伐理亏的弱小燕国,燕国灭亡是没有多少时间了。”燕王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就释放了赵王,杂役兵驾着车子载着赵王回到了赵国,又立为赵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题胡逸老致虚庵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籝①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②。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①籝:筐笼一类的盛物竹器。②《三国志》中孔融赞韦端的两个儿子“不意双珠,近出老蚌,甚珍贵之”,比喻子孙有才德。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劈空而来,用鲜明的对比方式先发议论,夺人眼球,发人深思。
B. 颔联承上,诗人借典故表达了美好祝愿,也借此提醒后人安贫乐道。
C. 颈联一个“出”字,化静为动,手法巧妙,与“两山排闼送青来”异曲同工。
D. 尾联总收全诗,闲逸中观山水,山水之气涤荡心灵,使人灵魂澄清无滓。
16. “天下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教、家风。你从诗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15. B 16. ①诗书传家:诗书教化,育子成材,只留金钱财富,常招致灾祸。
②乐善好施:宅心仁厚,悲天悯人,为子孙后代树榜样,蓄福报。
③清廉自守:坚守本心,心灵澄澈,任何外物都不能够玷污灵魂。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的部分。
(1)《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感慨自己在艰苦的学习环境中以精神上的富足战胜物质上的贫困、乐以忘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刿论战》中曹刿分析了敌我之间“____________”的形势才建议转入反攻,而他建议谨慎追击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了春日的洞庭湖景色,其中写到花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委婉而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友的怀念、对岁月流逝的感叹。
(5)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又写出了守军威武雄壮的气势。
(6)舍生取义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为国捐躯、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这在《鱼我所欲也》中的体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白居易的《观刈麦》中直接揭示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杜甫的《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无疑引发了诗人的忧国和思亲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赤壁》中,杜牧以折断的战戟起兴对前朝人物和事迹发出慨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对比,对初春的景色大加赞美,认为远远胜过晚春的景色。
【答案】 ①. 以中有足乐者 ②.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③. 彼竭我盈 ④. 惧有伏焉 ⑤. 岸芷汀兰 ⑥. 郁郁青青 ⑦. 怀旧空吟闻笛赋 ⑧. 到乡翻似烂柯人 ⑨. 黑云压城城欲摧 ⑩. 甲光向日金鳞开 ⑪. 二者不可得兼 ⑫. 舍生而取义者也 ⑬. 家田输税尽 ⑭. 拾此充饥肠 ⑮. 感时花溅泪 ⑯. 恨别鸟惊心 ⑰. 折戟沉沙铁未销 ⑱. 自将磨洗认前朝 ⑲. 最是一年春好处 ⑳. 绝胜烟柳满皇都好教育云平台()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在《定风波》上片结束时,用了这么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个不同凡响的惊人之笔!它 ① 般地表现出了作者的胸怀、抱负,体现了全词的中心思想。这句话从字面上解释,无非是说“怕什么呢,自己的一生就是披着蓑衣在风雨之中过来的,对此我处之泰然”。“任平生”字是指平生饱经风雨,早已听其自然的意思。当然,这里的“风雨”,不仅是指自然界的风雨,更重要的是指政治上的风雨。古往今来,诗词中的一些带关键性的警句,往往是一语双关或富于多方面的涵义,具有十分深广的思想容量,经得住人们反复咀嚼和回味。能引起人们深思。只要想想【甲】苏公 ② 的遭遇,我们就能掂出这句话的份量。确实此,【乙】苏轼所经受的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实在太多了。【丙】他一生长期被贬在外,尝尽了人世的艰辛。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他对来自各方面的打去和挫折早已 ③ 了,不惊恐,不退缩,任其自然,坦然处之。总之,“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非常形象地描画出了苏轼的气度。胸襟以及对人生的态度,给了人们难以忘怀的印象。
18. 请在文中横线标①②③处分别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对文段中加点的词和标点符号使用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好教育云平台()
A. 文段末画横线句与文段首画横线句一样,引文的最后仍需要加句号。
B. 画了波浪线的句子中的“风雨”一词的引号表示具有特殊的含义。
C. “不仅是指自然界的风雨”句中的“不仅”也可以更换为“不止”。
D. “多方面的涵义”句中的“涵义”也可以更换为“含义”。
20. 作者在文段甲、乙、丙三处对苏轼用了三个不同的称谓:“苏公”“苏轼”“他”。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这样表达的作用。
【答案】18. ①画龙点睛
②饱经沧桑(或命途多舛)
③习以为常(或见惯不惊) 19. D
20. ①用三个不同的称谓,可以让语言更为活泼,避免了行文的呆板。
②“苏公”是作者对苏轼的敬称,体现了作者对苏轼的景仰和钦佩。
③“苏轼”及“他”是客观指代,表明作者对苏轼的遭遇进行冷静客观的评价。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4分)
21. 下面是一组有关“安全”的公益图片,请你根据主题进行联想,参考图一示例,为图二、图三各配上一句符合情境的公益广告语。要求:①符合规劝意图;②语言表达准确、鲜明,通俗易懂;③每句10~15字。
图一 图二 图三
参考示例:图一:一人安危牵全家,全家幸福系一人。
图二:_____________
图三: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食品安全系人命,一点良心不能少。 ②. 失去一片绿叶,环境就成环境。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1840~2020”“1921~2021”“2020~2035~2050”这一组数字让我们百感交集,心潮澎湃!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都有无数有志青年勇立时代潮头。
不忘初心,接力使命。征途漫漫,惟有奋斗。2021年,我们又踏上了新的征程!你对未来有着怎样的憧憬与畅想?又有怎样的准备和行动?
学校举办“新时代,新青年”主题演讲比赛。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稿,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走向世界中心,勇做新时代弄潮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能站在里演讲。
古老的中国,我们的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辛苦经营,终迎来今日繁华似锦、胜世如画的新时代。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而我们新青年也应有新的作为。走向世界中心,勇做新时代弄潮儿应是我们的选择。
回溯过去。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无论是疾风卷席下的近代,抑或改革开放以来40个春秋冬夏,青年始终都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始终屹立于时代最前端。从改革开放初期“头啖汤”的出场而创造中国经济发展奇迹。到“从我做起”,激励发奋图强,从“网民”“创客”兴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再到“志愿服务”传递互助奉献的正能量。无论到了哪个国度,哪个时代,社会永远都缺少不了将个人发展与时代相连的青年群体。如今,亦然。
展望今朝,只待指点江山、激扬自信。新时代的到来,正是我们新青年引领新发展的契机。百年探索,40年铺垫,如今的中国,历经4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洗礼。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无不彰显一个日益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雍容华贵的大国气度,时代为我们提供契机,时代为我们提供可能。我们新一代新青年站在前代人的肩膀,拥有眺望全球的世界视野,理应昂首阔步,抬头挺胸地随祖国走向世界中央,传扬中国文化、中国自信与中国的新青年风范!
那个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代过去了,那个只能看人脸色,“弱国无外交”的时代过去了。如今,无数“新青年”正走向世界中心,展现中国风范。君不见青年科学家颜宁潜心研究,使中国结构生物学领跑世界;君不见中国青年发起了的“f”、摩拜为全球绿色出行提供服务,这些都是新时代青年的中国自豪,都是当之无愧的新时代青年风范!
老师、同学们,迟子建先生曾说:“生活不是上帝的诗篇,而是凡人的欢喜与眼泪。”中国的发展,正是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戮力同心、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的结果。如今,时代的浪潮已涌之我们的面前,我们是新时代的接班人,惟愿大家从现在做起,勇做新时代弄潮儿,包容自信,兼具国际视野,带着中国自信、中国自豪向世界中心迈进,终有一日,祖国将以你为荣!
祝愿祖国如大鹏展翅,直破云霄!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2024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宁夏银川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宁夏银川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宁夏银川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宁夏银川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