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九省联考)1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应性测试(高三)(补充)及答案(九科)
20241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应性测试(九省联考)生物试题(适用地区:安徽)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1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应性测试(九省联考)生物试题(适用地区:安徽)含解析,文件包含2024年1月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应性测试九省联考生物试题docx、2024年1月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应性测试九省联考生物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务必擦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细胞各部分结构既分工又合作,共同执行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质网是一个内腔不相通的膜性管道系统,与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合成有关
B.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组成的纤维状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C. 生物膜系统由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构成,具有相同的组成成分、结构和功能
D. 细胞核具有核膜、核仁等结构,核膜上的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被动运输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细胞中,许多细胞器都有膜,如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详解】A、内质网是由膜围成的管状、泡状或扁平囊状结构连接形成一个连续的内腔相通的膜性管道系统,是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合成、加工场所和运输通道,A错误;
B、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维持着细胞的形态,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B正确;
C、在细胞中,许多细胞器都有膜,如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与配合,C错误;
D、细胞核具有核膜、核仁等结构,核膜上的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不是被动运输,被动运输是跨膜运输方式,D错误。
故选B。
2. 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及其原理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乳酸发酵会产生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的物质
B. 酵母菌无氧呼吸会产生使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变为灰绿色的物质
C. 黏土掺沙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有氧呼吸,促进根系生长
D. 地窖中甘薯的呼吸作用会增加密闭环境内CO2浓度,有利于贮藏
【答案】A
【解析】
【分析】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原理是:
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
2、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鉴定,因为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或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重铬酸钾鉴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详解】A、二氧化碳会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乳酸发酵不会产生二氧化碳,即乳酸发酵不会产生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的物质,A错误;
B、酵母菌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使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变为灰绿色,B正确;
C、黏土掺沙会增加氧气含量,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系吸收无机盐,从而促进根系生长,C正确;
D、地窖中甘薯的呼吸作用会增加密闭环境内CO2浓度,可以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有利于贮藏,D正确。
故选A。
3. 骨骼肌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钙泵可维持细胞质基质的低Ca2+浓度。骨骼肌细胞中Ca2+主要运输方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Ca2+与钙泵结合,会激活钙泵ATP水解酶的活性
B. 钙泵转运Ca2+过程中,会发生磷酸化和去磷酸化
C. Ca2+进入内质网是主动运输,出内质网是协助扩散
D. Ca2+进入细胞质基质的过程,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1、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顺浓度梯度、需要转运蛋白、不消耗能量,如图中Ca2+通过通道蛋白进行运输;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逆浓度梯度、需要载体蛋白、消耗能量,如图中Ca2+通过钙泵进行运输。
2、ATP水解释放的磷酸基团使蛋白质等分子磷酸化,这在细胞中是常见的。这些分子被磷酸化后,空间结构发生变化,活性也被改变,因而可以参与各种化学反应。
【详解】A、参与 Ca2+主动运输的钙泵是一种能催化ATP 水解的酶,当Ca2+ 与其相应位点结合时,其ATP水解酶活性就被激活了,A正确;
B、钙泵转运Ca2+过程中,ATP水解释放的磷酸基团会使钙泵磷酸化,导致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将 Ca2+ 释放到膜另一侧,然后钙泵去磷酸化结构恢复到初始状态,为再次运输Ca2+做准备,B正确;
C、Ca2+进入内质网需要ATP提供能量、需要载体蛋白,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钙泵可维持细胞质基质的低Ca2+浓度,所以细胞质基质中Ca2+浓度低于内质网中Ca2+的浓度,Ca2+出内质网需要通道蛋白的协助、顺浓度梯度运输,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C正确;
D、Ca2+进入细胞质基质的过程,需要通道蛋白的协助,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D错误。
故选D。
4. 某种连续分裂的动物细胞,细胞周期如图所示,包括G1期(8h)、S期(8h)、G2期(6h)和M期(2h)。现有该种细胞若干,为使所有细胞处于细胞周期同一时相,需按如下步骤操作:①在培养液中添加过量TdR(一种DNA合成抑制剂),培养细胞足够时间;②去除TdR,培养细胞10h;③再次添加过量TdR,培养细胞足够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操作①后,原处于S期的细胞停滞于S/G2交界处
B. 操作①后,原处于M期的细胞停滞于G1/S交界处
C. 操作②后,培养液中没有处于S期的细胞
D. 操作③后,所有细胞都停滞于G1/S交界处
【答案】A
【解析】
【分析】在培养液中添加过量TdR(一种DNA合成抑制剂),处于S期细胞立刻被抑制。
【详解】A、操作①:在培养液中添加过量TdR(一种DNA合成抑制剂),培养细胞足够时间后,原处于S期细胞被抑制,A错误;
B、操作①:在培养液中添加过量TdR(一种DNA合成抑制剂),原处于M期的细胞沿着细胞周期运转,最后停在G1/S交界处,B正确;
C、操作②:去除TdR,培养细胞10h,使所有被积累在G1/S期和停留在S期(8h)的细胞都通过S期,C正确;
D、操作③后,再次添加过量TdR,培养细胞足够时间,细胞群体通过G2、M和G1期的运转,最终被阻滞在G1/S交界处,D正确。
故选A。
5. 研究人员对某森林生态系统一年内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J·m-2·a-1)。根据表中信息,下列有关该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肉食性动物处在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
B. 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都相同
C. 初级消费者摄入的总能量是1.5×108J·m-2·a-1
D. 该生态系统未利用的能量约1.03×108J·m-2·a-1
【答案】D
【解析】
【分析】同化能量的去向有四个:呼吸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
【详解】A、肉食性动物不一定捕食植食性动物,如也可捕食肉食性动物,因此肉食性动物不一定处在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A错误;
B、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一定都相同,如植食性动物由于分解纤维素的能力低,导致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低,B错误;
C、流入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因此初级消费者摄入的总能量应大于1.5×108J·m-2·a-1,C错误;
D、该生态系统未利用的能量=生产者同化的能量-所有生物呼吸散失的能量=9.8×108-6.1×108-8.1×107-1.6×107-1.7×108≈1.03×108J·m-2·a-1,D正确。
故选D。
6.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地区冻土大规模解冻,影响了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北极地区生态系统脆弱与物种丰富度低有关
B. 气候变暖会导致北极地区各种群的K值变小
C. 伴随气候变暖,北极苔原生物群落发生次生演替
D. 气候变暖过程中,北极地区动物生态位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2、北极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弱
【详解】A、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代谢,由于温度的限制,北极地区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少,丰富度极低,所以生态系统脆弱,A正确;
B、气候变暖会导致北极地区各种群的K值可能会变大也可能会变小,也有可能不变,B错误;
C、伴随气候变暖,有利于灌木的生长,北极苔原生物群落发生次生演替,C正确;
D、气候变暖过程中,温度上升,北极地区动物生态位会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B。
7. 调查物种资源现状,可以评估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受威胁状况,提出科学合理的物种资源保护和利用建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种群的数量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出现波动
B. 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是导致物种濒危的重要因素
C. 物种调查的准确性与样方大小无关而与样方数量有关
D. 鸟类种群数量调查可通过辨别鸟类鸣叫声差异来进行
【答案】C
【解析】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A、由于阳光、温度、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如种群数量)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A正确;
B、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是导致物种濒危的重要因素,B正确;
C、物种调查的准确性与样方大小有关,与样方数量有关,C错误;
D、通过鸣唱来识别鸟类,不会对鸟类的生活产生影响,是一种非损伤、低干扰的识别方法,D正确。
故选C。
8. 人在剧烈运动时,机体功能会发生一些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渴觉中枢兴奋B. 胃肠蠕动加强
C. 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D. 支气管收缩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长时间剧烈运动过程需要消耗大量葡萄糖,细胞产生大量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释放,汗腺分泌加快。
人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的相反的。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详解】A、渴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A错误;
B、人在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胃肠蠕动减弱,B错误;
C、当进行较长时间剧烈运动时,与运动前相比,血糖水平下降,此时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会加强,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C正确;
D、人在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支气管扩张,D错误。
故选C。
9. 肾上腺皮质激素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肾上腺皮质激素包含醛固酮、皮质醇和肾上腺素
B.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的人可能会患糖尿病
C. 皮质醇缺乏主要引起水盐代谢紊乱导致机体功能衰竭
D. 下丘脑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调控垂体分泌相应激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的分级调节机制:下脑分泌促激素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激素,进而促进某内分泌像分泌激素;激素调节的反馈调节机制:某内分泌腺分泌激素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对相关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详解】A、肾上腺包括皮质和髓质,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醛固酮,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A错误;
B、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主要表现为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糖皮质激素作用之一是升高血糖,因此人可能会患糖尿病,B正确;
C、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可以调节血钠平衡,缺乏时会致使水盐代谢紊乱,循环血量严重不足,动脉血压降低,从而引起机体功能衰竭,C错误;
D、下丘脑可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调控垂体分泌相应激素,D错误。
故选B。
10. 大肠杆菌的RNA聚合酶功能强大,可以自主解开双链DNA,并进行RNA的合成。合成出的RNA一端,很快会结合核糖体合成多肽链。某同学绘制了一幅大肠杆菌转录和翻译的模式图,请同学们进行评议。下列有关该图的评议,正确的是( )
A. RNA聚合酶沿模板链移动的方向应该是从5'向3'
B. RNA聚合酶结合位置应该包含整个DNA的解链区
C. 双链解开的DNA应该在RNA合成结束后恢复双螺旋
D. 图中移动的3个核糖体上已合成的肽链长度应该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转录是以一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为模板;转录时是先以DNA单链为模板形成RNA-DNA杂交区域,然后RNA与DNA分离,形成RNA单链。
【详解】A、RNA聚合酶沿模板链移动的方向应该是从3'向5',A错误;
B、转录时,RNA聚合酶与模板链的启动子结合,启动转录,不包含整个DNA的解链区,B错误;
C、细胞内遗传信息传至RNA后,RNA从DNA链上释放,而后DNA双螺旋恢复,C正确;
D、图中移动的3个核糖体上已合成的肽链长度不同,D错误。
故选C。
11. 脉孢霉的二倍体合子,会先进行减数分裂产生四个单倍体细胞,紧接着再进行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8个孢子在子囊中按分裂的顺序依次排列,如图所示。观察基因型Aa的脉孢霉子囊中孢子的颜色,基因型A的孢子深色,a的孢子浅色,以下①~④四种不同的结果中,支持细胞中同源染色体间A与a交换发生在DNA复制之后的是(假设只发生一次交换)( )
A. ①B. ②C. ③④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脉孢霉的二倍体合子,会先进行减数分裂产生四个单倍体细胞,紧接着再进行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8个孢子在子囊中按分裂的顺序依次排列,发育形成菌丝,最后菌丝通过受精作用,重新形成合子。
【详解】由题意可知,二倍体合子的基因型是Aa,由于发生减数分裂过程,且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片段交换,所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同源染色体分离了,产生的两个细胞里面的基因都是Aa,接着又经历了减数第二次分裂和一次有丝分裂,因此形成的8个孢子里顺序为前四个和后四个分别都是AAaa(顺序可以打乱),因此D正确。
故选D。
12. 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有时会造成野生动物种群栖息地的碎片化,原先的大种群被分散成若干很少联系甚至不联系的小种群。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常种群中的致病基因频率会因为自然选择而不断降低,直至为零
B. 碎片化初期小种群间基因频率可能相差大,但不是自然选择造成的
C. 碎片化后的小种群遗传多样性降低,近亲交配增多而容易衰退
D. 碎片化后的各小种群间基因交流减少,基因库的差异不断扩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详解】A、种群中的致病基因频率会因为自然选择而不断降低,会处于较低水平,但不会为零,A错误;
B、碎片化初期小种群间基因频率可能相差大,因为此时种群数量低,基因频率偏差较大,但不是自然选择造成的,B正确;
C、碎片化后的小种群因为地理隔离会减少个体间交配繁殖的机会,遗传多样性降低,近亲交配增多而容易衰退,C正确;
D、环境的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差别,导致基因库的差异不断扩大,D正确。
故选A。
13. 下图是某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一个系谱图。下列有关该遗传病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IV2患病风险是1/16
B. Ⅲ2的X染色体来自I2的可能性是1/4
C. 由于近亲婚配,Ⅳ1患病风险比Ⅳ2大
D. 女性因有两条X染色体,比男性患病率高
【答案】A
【解析】
【分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的判断:无中生有是隐性,隐性遗传找女病,女病父子都病,很有可能为伴性;若其父子有正常的 ,一定是常染色体上的遗传病。有中生无是显性,显性遗传找男病,男病母子都病,很有可能是伴性;若其母女有正常的,一定为常染色体上的遗传病。
【详解】AC、分析系谱图可知,该病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若用a来代表患病基因,Ⅰ-1和Ⅰ-2的基因型分别是XᴬY和XᴬXᵃ,因为他们生了一个患病儿子。所以Ⅱ-4是1/2XᴬXᴬ和1/2XᴬXᵃ,由于Ⅱ-4的配偶都是正常人,则Ⅲ-3和Ⅲ-4的基因型都为3/4XᴬXᴬ和1/4XᴬXᵃ,由于她两的配偶都是正常人,因此后代患病的概率都为1/4×1/4=1/16,A正确,C错误;
B、由于Ⅲ-2是正常男性,因此其含Xᴬ染色体只能来自于其母亲,即Ⅱ-2,因为Ⅱ-2有一个患病儿子,因此她的基因型是XᴬXᵃ,而Xᵃ基因只能来自于Ⅰ-2,因此,其Xᴬ基因来自于Ⅰ-1,所以Ⅲ-2的X染色体来自于Ⅰ-1,B错误;
D、女性由于有两条X染色体,在X隐性遗传病上患病风险比男性低,D错误。
故选A。
14.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生物安全是指国家有效防范和应对危险生物因子及相关因素威胁,生物技术能够稳定健康发展,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态系统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威胁的状态,生物领域具备维护国家安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高致病性微生物须在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开展实验活动
B. 生物技术可广泛应用在人类自身基因组改造和新物种创造中
C. 外来入侵物种可能增加本土食物来源却给自然生态造成破坏
D. 动物饲料中的抗生素会通过食物链使人体微生物耐药性增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是为维护国家安全,防范和应对生物 安全风险,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保护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生物技术健康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制定的法律。
【详解】A、高致病性微生物须在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开展实验活动,防止造成致病性微生物外泄,造成污染,危害生物健康,A正确;
B、生物技术可应用在新物种创造中,但对人类自身基因组改造到目前还存在相应的问题,难以实现,B错误;
C、外来入侵物种可能增加本土食物来源,但如果缺乏天敌会造成自然生态破坏,C正确;
D、长期使用抗生素,必然产生残留,而其残留在动物饲料中的抗生素,会随着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微生物的耐药性,D正确。
故选B。
15. 单克隆抗体在疾病诊断治疗和病原体鉴定中发挥重要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将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后就获得了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
B. 单克隆抗体是由杂交瘤细胞系所产生的不同于天然抗体的人工合成生物分子
C. 将细胞毒素与单克隆抗体结合可以实现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并杀伤肿瘤细胞
D. 将一种灭活病原体作为疫苗接种人体后会产生针对抗原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1、单克隆抗体是指由单个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成的杂交瘤细胞,进行进行有丝分裂增殖形成的细胞系所产生出的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的抗体。
2、单克隆抗体的优点: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能大量制备。
3、单克隆抗体的作用:①作为诊断试剂:(最广泛的用途)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的优点;②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癌症,可制成“生物导弹”。
【详解】A、将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后就获得了产生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但不是一种抗体,A错误;
B、单克隆抗体是由杂交瘤细胞系所产生的与天然抗体相同生物分子,B错误;
C、将细胞毒素与单克隆抗体结合可以实现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并杀伤肿瘤细胞,C正确;
D、将一种灭活病原体作为疫苗接种人体后会产生针对抗原的特异性的抗体,但不是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是由杂交瘤细胞产生的,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16. 为探究远红光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以长势一致的某品种黄瓜幼苗为实验材料、在固定红蓝光强度及比例(200μml·m-2·s-1,红光:蓝光=4:1)的基础上,添加低强度远红光(15μml·m-2·s-1,L-FR)、中强度远红光(130μml·m-2·s-1,M-FR)和高强度远红光(200ml·m-2·s-1,H-FR)处理,结果见下图。
注:气孔导度反映气孔开放的程度;Rubisc是催化CO2固定形成C3的酶。
回答下列问题。
(1)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其中蓝光依靠_________________(填色素名称)吸收;同时,光还作为环境信号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其中感受红光和远红光的受体是_________________。
(2)与L-FR处理相比,H-FR处理会使得黄瓜幼苗光合作用强度_________________。据图分析,出现该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推测,上述实验中的黄瓜叶片色素含量随着远红光强度的增加而递减。用纸层析法设计实验验证这一推测,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②. 光敏色素
(2) ①. 减弱 ②. 与L-FR处理相比,H-FR处理导致黄瓜幼苗中Rubisc酶活性降低,抑制CO2固定形成C3化合物
(3)实验思路:将上述实验中的生长状况相似的黄瓜幼苗分别在不同远红光强度,相同且适宜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分别取等量叶片进行研磨,利用纸层析法进行对叶片色素进行提取分离。
预期结果:随着远红光增加,叶片中提取出的色素条带变细,则说明上述实验中的黄瓜叶片色素含量随着远红光强度的增加而递减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吸收光能并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能最终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光质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光环境因素,其中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小问1详解】
光合色素可分为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其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光还作为环境信号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其中感受红光和远红光的受体是光敏色素。
【小问2详解】
与L-FR处理相比,H-FR处理会使得黄瓜幼苗光合作用强度减弱。根据图示分析可知,与L-FR处理相比,H-FR处理导致黄瓜幼苗中气孔导度和细胞间CO2浓度均增加,但是Rubisc酶活性降低,进而抑制CO2固定形成C3化合物。
【小问3详解】
某同学推测,上述实验中的黄瓜叶片色素含量随着远红光强度的增加而递减。验证该预测可将上述实验中的生长状况相似的黄瓜幼苗分别在不同远红光强度,相同且适宜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分别取等量叶片进行研磨,利用纸层析法进行对叶片色素进行提取分离。如果随着远红光增加,叶片中提取出的色素带变细,则说明上述实验中的黄瓜叶片色素含量随着远红光强度的增加而递减。
17. 为研究土壤食细菌线虫对农药A降解菌的影响,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适宜培养条件下,利用农药A污染已灭菌土壤,设计实验:对照组接种农药A降解菌,实验组接种农药A降解菌和食细菌线虫,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0~168d培养期内,食细菌线虫种群_________________形增长。
(2)上述培养条件下,农药A降解菌和食细菌线虫数量在0-7d增加缓慢或减少,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农药A降解菌数量的变化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3)可以利用某些特定生物对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的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将其从污染土壤中去除。若将本实验研究结果应用于农药A污染的农田土壤修复,分别从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角度考虑,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修复效果?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S (2) ①. 种群基数小,需要适应新环境,增长较缓慢 ②. 食细菌线虫使农药A降解菌的数量减少
(3) ①. 修复 ②. 生物因素:与其他种类生物种间关系;非生物因素角度考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解析】
【分析】种群的数量增长模型:“S”形曲线:由于食物空间有限,种内竞争加剧。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在0~168d培养期内,食细菌线虫种群呈“S”形增长。
【小问2详解】
上述培养条件下,农药A降解菌和食细菌线虫数量在0-7d增加缓慢或减少,可能原因是种群基数小,需要适应新环境,增长较缓慢。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农药A降解菌数量的变化说明食细菌线虫使农药A降解菌的数量减少。
【小问3详解】
可以利用某些特定生物对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的修复能力,将其从污染土壤中去除。若将本实验研究结果应用于农药A污染的农田土壤修复,需要考虑的生物因素是:与其他种类生物的种间关系;非生物因素角度考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18. 在保持动物呼吸功能的前提下,横断脊髓与高位中枢的联系,则横断面以下脊髓暂时丧失了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简称脊休克。脊休克过去后机体功能可部分恢复,但不能很好适应正常生理功能的需要。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调节的作用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
(2)神经细胞胞外Na+浓度降低时,动作电位幅度_________________,神经递质释放量_________________。
(3)脊休克发生时,动物__________________(填“有”或“无”)排尿排便反射;脊休克过去后,若动物出现大小便失禁,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在蛙脊髓某水平面横断脊髓后(图中横断面1),蛙出现脊休克,该现象维持约几分钟后,机体功能逐渐恢复。为证明脊休克不是切断脊髓的损伤刺激本身引起的,可采用二次横断的方式验证。图中合适的手术一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填数字),手术后,脊休克现象______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第二次出现。
【答案】(1)反射弧 (2) ①. 减小 ②. 减小
(3) ①. 无 ②. 脊休克过去后,脊髓的反射功能恢复,但失去了和大脑皮层的联系
(4) ①. 3 ②. 不会
【解析】
【分析】排尿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切断脊髓后, 出现脊休克,脊休克是由脊髓突然失去了与脑中高级神经中枢的联系所致。
【小问1详解】
神经调节的作用途径是反射弧,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
【小问2详解】
动作电位的形成与Na+内流有关,若Na+内流越多,则动作电位的峰值越大,因此若神经细胞胞外Na+浓度降低时,动作电位幅度减小,兴奋性降低,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
【小问3详解】
脊休克是指在保持动物呼吸功能的前提下,横断脊髓与高位中枢的联系,则横断面以下脊髓暂时丧失了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因此脊休克发生时,动物无排尿排便反射;脊休克过去后,若动物出现大小便失禁,则说明横断面下的脊髓恢复了反射功能,但由于失去了和大脑皮层的联系,因此会出现大小便失禁。
【小问4详解】
恢复后对动物在第一次离断水平下方(即3位置)行第二次脊髓离断术,“脊休克”不再出现,说明切断脊髓不会导致脊休克。即脊休克的发生是因为离断面下的脊髓突然失去高级中枢的调控,而非切断脊髓损伤刺激。
19. 萝卜是百姓喜爱的一种蔬菜,筛选优良性状,开展种质创新,对落实国家“种业振兴行动”计划,丰富“菜篮子工程”有重大应用价值。
(1)采用常规杂交育种,可培育出不同根形的品种。萝卜的根形由A、a和R、r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现将两种稳定遗传的圆形萝卜进行杂交,F1全为扁形;F1自交,F2有扁形、圆形和长形三种表型,比例为9:6:1。由题意可知,F2中,长形萝卜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扁形萝卜中杂合子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返回式航天器搭载萝卜种子可使细胞产生基因突变。假设突变发生在某基因的内部,若编码区缺失一个核苷酸,则会引起编码的肽链__________________改变;若突变是一个核苷酸的替换,但没有引起编码的蛋白质功能改变,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3)萝卜硫素具有抗炎、抗癌等生理功能,由黑芥子酶(Myr)水解前体物质形成。研究人员提取总RNA、逆转录形成cDNA,然后设计Myr基因特异引物,采用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经凝胶电泳后,发现有多条扩增带(其中也包含目的基因片段)。在不改变引物、PCR扩增体系和模板量的情况下、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特异扩增目的片段。研究人员对扩增出的DNA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序列信息见下图,推测其最多可以编码_________个氨基酸的多肽(终止密码子为UAA/UAG/UGA)。在多肽合成过程中,tRNA“搬运”氨基酸到核糖体上,氨基酸结合部位在tRNA的__________________端。
(4)研究人员希望采用Ti质粒上的T-DNA转移Myr基因,以便获得萝卜新品种。图中A、B、C、D、E为5种限制酶及其酶切位点,选用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进行酶切,以使插入T-DNA中的目的基因正确表达;将转入目的基因的体细胞培养形成_________________,分化成植株,用于生产。
【答案】19. ①. aarr ②. 8/9
20. ①. 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 ②. 密码子兼并性或者突变的位置位于非编码区
21. ①. 减少循环次数或者提高退火温度 ②. 89 ③. 3’
22. ①. C和D ②. 愈伤组织
【解析】
【分析】基因工程的核心工作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所含的结构有启动子、目的基因、终止子、复制原点、标记基因,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最终表达出蛋白质,终止子位于基因的下游,也是一段特殊的DNA片段,功能:终止mRNA的转录。
【小问1详解】
萝卜的根形由A、a和R、r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现将两种稳定遗传的圆形萝卜进行杂交,F1全为扁形,则扁形基因型为AaRr,F1自交,F2有扁形、圆形和长形三种表型,比例为9:6:1。由题意可知,F2中,长形萝卜的基因型为aarr,扁形萝卜(基因型为A-R-)中纯合子基因型为AARR,占1/9,则扁形萝卜中杂合子比例为8/9。
【小问2详解】
若编码区缺失一个核苷酸,则会引起编码的肽链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发生改变;突变是一个核苷酸的替换,但没有引起编码的蛋白质功能改变,其原因可能是密码子的兼并性或者突变的位置位于非编码区。
【小问3详解】
提取总RNA、逆转录形成cDNA,然后设计Myr基因特异引物,采用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经凝胶电泳后,发现有多条扩增带(其中也包含目的基因片段)。在不改变引物、PCR扩增体系和模板量的情况下、可改变扩增条件,比如采用减少循环次数或者提高退火温度的方法,提高扩增目的片段的特异性。序列信息见下图,起始密码子有AUG、GUG或UUG,其对应的DNA序列分别为ATG、GTG和TTG。终止密码子是UAA、UAG、UGA,对应的DNA上的序列为TAA、TAG、TGA。终止密码子出不编码氨基酸,根据其模板连序列可知,最多有(9+246+12=267)个碱基,最多编码267÷3=89个氨基酸。在多肽合成过程中,tRNA“搬运”氨基酸到核糖体上,氨基酸结合部位在tRNA的3’端。
【小问4详解】
分析图示题意可知,采用Ti质粒上的T-DNA转移目的基因,应选用C和D限制酶进行酶切,将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转入土壤农杆菌中,利用农杆菌将目的基因导入萝卜体细胞,培养形成愈伤组织,分化成植株。
20. 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主要贡献为mRNA疫苗技术及其在抗击COVID-19疫情中发挥的有效作用。疫苗是通过抗原诱导免疫系统获得保护性的生物制品,疫苗研发技术路线还有灭活疫苗、弱毒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等。回答下列问题。
(1)病毒是一种严格寄宿在细胞中生存的生命形式,实验室增殖病毒首先要培养细胞。在体外培养动物细胞时,使用合成培养基通常需要加入_________________,培养所需气体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为防止细胞代谢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需要定期更换_________________。通过噬斑计算法可测定病毒滴度,假设在铺满贴壁细胞的细胞培养孔板中,接种1:10稀释度的病毒液10L,固定染色后计算噬斑数(噬斑形成单位,PFU)为60,则该孔病毒的滴度测量值为_________________PFU/mL
(2)我国通过实施计划免疫成功消灭脊髓灰质炎,“人民科学家”顾方舟率领团队研制的脊髓灰质炎活病毒疫苗“糖丸”,从技术路线上属于_________________。
(3)在病毒感染细胞时两者表面相互接触,为了更好地被免疫细胞所识别,在设计mRNA疫苗时,病毒抗原优先选取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0. ①. 血清 ②. 含95%空气加5%CO₂的混合气体 ③. 培养液 ④. 0.6 21. 弱毒疫苗
22. 包膜蛋白或者衣壳蛋白
【解析】
【分析】动物细胞培养条件(1)无菌、无毒的环境:对培养液和所有培养用具进行无菌处理,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培养过程中的污染,定期更换培养液,以便清除代谢产物,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2)营养:除正常的有机和无机营养外,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浆等一些天然成分。(3)适宜的温度和pH:温度为36.5±0.5℃(哺乳动物),多数细胞生存的适宜pH为7.2~7.4。(4)气体环境:含95%空气加5%CO₂的混合气体,其中CO₂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
【小问1详解】
在体外培养动物细胞时,使用合成培养基通常需要加入血清,培养所需气体主要有含95%空气加5%CO₂的混合气体,为防止细胞代谢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需要定期更换培养液;接种1:10稀释度的病毒液10L,固定染色后计算噬斑数(噬斑形成单位,PFU)为60,则该孔病毒的滴度测量值为60×10(稀释倍数)×10(孔径体积)÷10000=0.6PFU/mL
【小问2详解】
“人民科学家”顾方舟率领团队研制的脊髓灰质炎活病毒疫苗“糖丸”,从技术路线上属于弱毒活疫苗。
【小问3详解】
生 产 者
植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分解者
流入能量
9.8×108
1.5×108
2.1×107
—
呼吸作用
6.1×108
8.1×107
1.6×107
1.7×108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1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应性测试(九省联考)生物试题(适用地区:安徽)无答案,共7页。
这是一份20241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应性测试(九省联考)生物试题(适用地区:河南)含解析,文件包含2024年1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应性测试九省联考生物试题适用地区河南原卷版docx、2024年1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应性测试九省联考生物试题适用地区河南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1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应性测试(九省联考)生物试题(适用地区:贵州)含解析,文件包含2024年1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应性测试九省联考生物试题适用地区贵州原卷版docx、2024年1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应性测试九省联考生物试题适用地区贵州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