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1节 磁现象 磁场第2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教学目标
理解磁场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学习和实验,学生将理解磁场的定义和特点,包括磁场的方向、磁感线的分布和磁场的强度。
掌握磁场的表示方法: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磁感线图来表示磁场的方向和分布。他们将练习绘制磁感线图,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磁场。
理解磁场与磁力的关系:学生将学习磁场对磁体和运动带电粒子的作用,以及磁场力的方向和大小。
运用磁场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实际问题和情境的探究,学生将运用所学的磁场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他们将思考和分析如何利用磁场对物体进行控制和应用。
培养科学实验和观察的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将培养科学实验和观察的技能,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eq \(\s\up7(),\s\d5(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鸽子是怎样认识归家之路的?
鸽子是如何在几百米甚至一两千公里以外的陌生地方飞回家的?这个奥妙究竟在哪里呢?有人认为,鸽子具有出色的眼神和惊人的记忆力,但如果我们将鸽子装在严密遮挡的笼子里,然后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放飞它们,它们仍然可以轻而易举地飞回家。还有人说,鸽子利用地球的磁性来导航,它们果真如此吗?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们将探讨这个问题,一起揭开这个谜题的答案!让我们开始新的课程导入。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磁场
活动1:实验演示
将一根条形磁铁的一极靠近静止的小磁针,观察小磁针的变化。
使用磁铁的另一个磁极靠近静止的小磁针,再次观察小磁针的变化。
移开磁铁,再次观察小磁针的变化。
活动2:讨论与交流
用手拨动小磁针使其转动,用嘴吹小磁针使其转动,并让学生讨论引起这些现象的原因。
结论:小磁针发生转动,表明小磁针受到力的作用,这些力来自于条形磁铁、手和空气。
归纳总结:磁体与磁体之间不需要接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说明磁体与磁体之间存在某种物质,这种物质被称为磁场。
活动3:观察小磁针的指向
将小磁针放置在条形磁铁周围,观察小磁针的指向。
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阐明各自的观点。
总结:每个小磁针的指向不同,说明磁场每一点的磁场方向不同。
归纳总结:物理学中规定小磁针静止时N极指向的方向为该点磁场的方向。
活动4:观察铁屑的变化
将玻璃板放在条形磁铁上,均匀撒上铁屑,轻轻敲击玻璃板,观察铁屑的变化。
总结:可观察到铁屑排成有规律的曲线。
活动5:观察小磁针的指向
将一些小磁针放置在铁屑排列的曲线上,观察小磁针的指向。
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
总结:小磁针的N极指向一致,沿着曲线的方向。
归纳总结:根据小磁针在磁场中的排列情况,绘制带有箭头的曲线来表示磁感线,这样可以方便、形象地描述磁场。
活动6:交流讨论
从磁感线的排列情况出发,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分析磁感线的特点。
归纳总结:
在磁体的外部,磁感线的方向从磁体的N极发出,回到磁体的S极。在磁体内部,磁感线从S极指向N极,形成闭合的曲线。
磁感线的分布疏密可以表示磁场的强弱。在磁体两极附近,磁感线最为密集,表示该处磁场最强。
在空气中,任意两条磁感线不会相交,因为在磁场的任一点,磁场方向是确定的。
探究点一:磁场
活动1:实验演示
将一条形磁铁的一极靠近静止的小磁针,观察小磁针的变化情况。
使用条形磁铁的另一个磁极靠近静止的小磁针,再次观察小磁针的变化情况。
移开条形磁铁,再次观察小磁针的变化。
活动2:探索磁场力的产生
用手拨动小磁针使其转动。
用嘴吹小磁针使其转动。
让学生讨论这几个活动实验,交流和探讨引起此现象的原因。
结论:
小磁针发生转动,说明小磁针受到力的作用,这些力的作用是由条形磁铁、手和空气所产生的。
磁体与磁体之间没有接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说明磁体与磁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物质使它们发生相互作用,这种物质就叫做磁场。
拓展延伸:
磁场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它对小磁针的作用来推断其存在。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被称为转换法。
活动3:磁场方向探究
将一条形磁铁周围放置小磁针,观察小磁针的指向。
小组讨论和交流,阐明观点。
总结:
每个小磁针的指向都不同,说明磁场每一点的磁场方向也不同。
物理学中,将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磁场的方向。
活动4:观察磁感线
将一条形磁铁放在玻璃板上,然后在玻璃板上均匀地撒上铁屑,轻轻敲击玻璃,观察铁屑的变化情况。
总结:
观察到铁屑有规律的排列成一条条的曲线。
活动5:磁感线和小磁针方向关系
将一些小磁针放在铁屑排列的曲线上,观察小磁针的指向。
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
总结:
发现小磁针的N极指向一致,沿着曲线的方向。
拓展延伸:
根据小磁针在磁场中的排列情况,用带箭头的曲线画出磁感线,这样可以方便、形象地描述磁场。
活动6:磁感线的特点
在课件上展示一些磁感线的排列情况,并提出问题:
根据这些磁感线的排列情况,归纳总结磁感线具有哪些特点。
归纳总结:
在磁体的外部,磁感线的方向从磁体的N极发出,回到磁体的S极。磁体内部磁感线从S极指向N极。磁感线是一条闭合的曲线。
磁感线的分布疏密可以表示磁场的强弱。磁体两极处的磁感线最密,表示该处磁场最强。
在空中,任意两条磁感线绝对不会相交,因为磁场中任一点的磁场方向只有一个确定的方向。
拓展延伸:
通过使用磁感线来形象、直观地表示磁场的方向和分布,我们应用了模型法。模型法是在研究抽象的物理问题时,根据其特征使用具体的图形或模型来表示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研究。
探究点二:地磁场
活动1:讨论地磁的性质
在课件上展示问题:
地磁的南北极和地理的南北极是否重合?
为什么指南针总是南北指向?
学生通过自学教材P122页的内容,阐明自己的答案。
归纳总结:
地球可以看作是一个条形磁体,拥有南北极。地磁的南极位于地理的北极附近,地磁的北极位于地理的南极附近。
地理的南北极与地磁的南北极并非完全重合,而是略有偏差。这一现象最早由宋代学者沈括发现。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磁场
教学反思
在本节的学习中,我们要解决两个难点:第一是场的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磁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确实存在着。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我们采用了实验和比喻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通过实验,我们展示了磁针在磁体周围受到磁力的作用,并指出它的指向与平常不同。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认识到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
第二个难点是磁感线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磁感线的本质以及它的分布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演示实验。首先,我们演示了磁体周围若干磁针不再指向南北极,而是有各自新的指向。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理解磁场是有方向的。接着,我们通过演示细铁屑在磁场作用下有规则的排列,引入了磁感线的概念。我们告诉学生,磁感线是根据细铁屑在磁体周围有规则排列的图样而画出的有方向的曲线。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形象而又方便地表示出磁极在磁场中各点所受磁力的方向。
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三个演示实验是非常关键的。它们构成了学生头脑中初步建立磁场分布的物理图景的基础。通过这些实验,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磁场的存在和磁感线的特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我们发现实验和比喻是教学中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实践和直观的示范,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更加注重实践和比喻的运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改进实验的设计和演示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1节 磁现象 磁场第2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1节 磁现象 磁场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物理九年级全册第1节 磁现象 磁场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物理九年级全册第1节 磁现象 磁场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材分析,重难点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1节 磁现象 磁场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1节 磁现象 磁场教学设计,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