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期中、期末及专题复习试卷多份(附答案)
2024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附答案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附答案部编版),共5页。
第一单元得分________ 卷后分________ 评价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15分)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6分)学习第一单元,我们似乎在浏览一幅幅民俗风情画。“社戏”的好不在于戏本身,而在于那jiǎo洁的月光和从不怠漫“我”的小伙伴;“回延安”时陕北乡亲的热情让诗人沾湿了眼眶;“安塞腰鼓”捶响时气势磅礴,结束时戛然而止,震憾人心;小小的“灯笼”幻化成燎原的烈火,寄寓着作者思mù的温情、豪壮的誓言。(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眼眶(kuàng) 戛然而止(jiá) jiǎo(皎)洁 思mù(慕)(2)语段中有两个词语有错别字,请将正确的词语写在下面的米字格内。(2分)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3分)A.这次国学知识竞赛难度大、范围广,令我叹为观止,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储备的不足。B.钢琴协奏曲《黄河》旋律急促,气势宏伟,当推向高潮时,又戛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C.人们总是在拥有时忘却珍惜,在失去时渴望拥有,很少人可以真正做到大彻大悟。D.多读一些经典书籍,多了解一些人情世故,你自然会养成一种从容、高雅的气度。【解析】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用在句中不合语境。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3分)A.壬寅年伊始,我国首都北京举行的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一场新春“冬奥之约”,架起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B.在“乐享中国节·国韵润童心”传统节日课程中,孩子们通过学习、弘扬和传承节日的文化来表达内心的节日感受。C.“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严控作业时长,减少考试频率,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成为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D.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解析】A.成分残缺,在“互鉴”后加“的桥梁”;B.语序不当,将“学习、弘扬和传承”改为“学习、传承和弘扬”;C.搭配不当,将“减少”改为“降低”。4.仿照下面画线句,另选我国一个传统节日(端午、七夕、春节、中秋、元宵节等),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3分)黄土黄,那是江北世世代代淳朴的厚实;清水清,那是江南祖祖辈辈悠然的淡雅;江南江北都荡漾着千年的风物与风华。或在腊八,共一碗米粥,煮出千年不变的和和美美;或在重阳,插一束茱萸,寄托千年不变的思思念念;示例一:或在春节,点一串鞭炮,燃起千年不变的平平安安。示例二:或在端午 包一只粽子 裹住千年不变的健健康康 示例三:或在中秋 赏一轮明月 传诵千年不变的团团圆圆 示例四:或在元宵 煮一锅汤圆 浮起千年不变的甜甜蜜蜜二、阅读理解(25分)(一)(成都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分)【甲】传统节日知多少①“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欢快民谣,唱的是习俗丰富的端午。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很多,除了端午节,还有元宵节、花朝节、上巳节、清明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也很丰富。元宵节吃汤圆,猜灯谜,赏花灯。清明节祭先祖,放风筝,荡秋千。二月十二花朝节,民间有“赏红”之俗,文人雅士会相聚饮酒,赋诗唱和。三月三上巳节,人们以香草沐浴,与亲友偕游……丰富的习俗让传统节日成为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期盼。③作为祭祀、天文、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的载体,传统节日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如灼灼夺目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彩。除夕烹鱼,寓意年年有余。上巳沐浴,祈愿身体安康。重阳登高,怀想亲朋故交。中秋赏月,更是构筑了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传统节日体现了先民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和敬畏,是千百年来人们哀乐祈愿等情感的仪式化表达。(摘自《中国风俗大辞典》,有删改)【乙】小议传统节日的“打开”方式①“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插艾,吃粽,赛龙舟,这些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端午活动。如今它们正以新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②2021年河南卫视的晚会《端午奇妙游》,以“网剧+网综”的形式,串联《祈》《龙舟祭》等节目,将端午祈福、赛龙舟等习俗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近年来,不少传统节日都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如春节集五福、中秋新诗会。值得一提的是,因“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回答了2000多年前屈原的“天问”,一些地方还举办了端午航天展。新的过节方式提高了参与度,增强了体验感。人们纷纷感慨:“传统节日有魅力,过节这么有意思!爱了,爱了!”③然而,仅仅是形式新就够了吗?理解节日内涵、弘扬节日文化才是根本。如此,才有助于深度融入传统节日,深刻理解民族文化,从而更有效地建立文化自信。《端午奇妙游》做了好的尝试,它的开场舞《祈》,舞者拂袖起舞,拨裙回转,使人仿佛回到了古人端午祈福的场景,感受那些美好的向往。《龙舟祭》则再现了端午祭祀盛景,让人们在此情境中追思先哲,体悟爱国为民的伟大精神。④吃吃粽子,穿穿汉服,只是形式。传统节日的“打开”,如不追根溯源,理解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情不知所起”,自然也就谈不上“一往而深”。(摘自“人民网”等,有删改)5.传统节日受到喜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两文内容,分点概括。(3分)传统节日习俗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增加了人们喜欢的新的过节方式。6.【甲】【乙】两文开头都引用端午民谣,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4分)同:点出端午的几种习俗;以有趣的民谣作为开头,增强可读性。异:【甲】文中,引出说明对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说明传统节日习俗丰富;【乙】文中,引发对传统节日“打开”方式的论述。7.下面这句话作为结尾段,更适合放入【甲】【乙】两文中的哪一篇?请作出判断并根据文章简要分析。(3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漫漫历史长河里,散发着永恒的魅力。【甲】文。【甲】文围绕说明对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介绍其习俗、文化内涵,表现其魅力。这句话写传统节日有魅力,与甲文更匹配。(二)现代文阅读(15分)春的锣鼓乔忠延①春,是从何时开始苏醒涌动的?②是从崖畔上垂下第一枝黄灿灿的迎春花吗?不是,一枝独秀的迎春花,犹如从天地间穿过的第一只燕子,传递的仅仅是春将要到来的消息。是漫山遍野红艳艳的山桃花吗?不是,芬芳竞艳的山桃花,犹如杨树梢头叽叽喳喳的喜鹊,那已是春盈满天地间的捷报。那春到底从何时开始苏醒涌动的?我固执地认为,从大年的威风锣鼓猛然爆发、齐声轰鸣,春便苏醒、便起步、便奔涌……③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春和我一样,都是贪睡的孩子。一旦入睡,就久久享受着酣梦,迟迟难以苏醒。那时,妈妈在枕头边摆好过年的新衣服、新棉帽,还有小鞭炮,可我就是赖在被窝里不想起床。忽然,我的眼睛灿亮,我一跃而起,穿上衣服,飞跑出去,恨不得长出一双翅膀,一下就能飞出好远。让我眼睛灿亮、一跃而起的,正是那翻江倒海般轰鸣的威风锣鼓。④威风锣鼓,是我家乡山西临汾特有的打击乐。乐器很简单,就四样:锣、鼓、钹、铙。敲打时,鼓居中,铙、钹在鼓的四个角,锣围在外圈。这样组合在一起,演奏成一曲,能够迸发出惊心动魄的声威。有人描写过,如霹雳轰鸣,如暴雨倾盆。可我总觉得还不够劲,那锣鼓声,比霹雳还要威武,比暴雨还要狂猛。那气势,不是山呼海啸,胜过山呼海啸;不是石破天惊,胜过石破天惊。那锣鼓能长劲,那锣鼓能生威,能让懵懵懂懂的我奋然跃起,奔跑开来,跑向村正中的大院,随着激昂的声响,和村里的老老少少欢天喜地度过万象更新的大年初一。⑤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汾河两岸的先辈们为何能缔造出威风锣鼓,并且用威风锣鼓激活每年这最重要、最隆盛的新春佳节。或许是我居住在黄土高原的缘故,春节来临时却没有一点点春天的气息。冰封河山、寒凝大地。正因为如此,我才一厢情愿地认为春和那个儿时的我一样,正在被窝里贪睡。需得猛击一掌,需得大吼一声,才能惊醒春,春才会迎着寒冽的西北风起步,奔走,直至奋跑,跑进万紫千红,跑进林茂禾盛,跑进五谷丰登。而如这一掌猛击、一声大吼一般,见气势、具活力的,无疑就是先辈们缔造的威风锣鼓。⑥曾经沾沾自喜,以为破译了威风锣鼓蕴含的奥秘。然而,自从威风锣鼓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不得不重新鉴赏感悟其中的丰饶真谛。再观看锣鼓表演,耳边震荡的是多变的鼓点,胸中翻腾的竟然是李白的诗句,要么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要么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要么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同风起,壮思飞,长风破浪,直挂云帆,这才是威风锣鼓千秋相传、万代不衰的永恒魅力。⑦我曾经盯着被誉为鼓王的程三洪,用他打鼓的姿态解读威风锣鼓魅力的内涵。他那眼时睁时闭,臂时舞时停,腿时起时伏。我蓦然领悟,威风锣鼓的声威交织着多种力量,使用的是心力,张扬的是外力,积蕴的是内力,下压的是重力,上翘的是弹力,浑身喷射的是爆发力。毫无疑问,只有将精气神集于一身,融为一体,才能击打出波澜壮阔的声威。⑧喜滋滋、笑盈盈的家乡儿女吃过阖家团聚的年夜饭,喝过人寿年丰的喜庆酒,一开大门,新年光临。信心满满的乡亲们早已挎着鼓,举着钹,持着锣,擎着铙,呐喊着飞步奔上场来。脚跟站定,双槌敲击,盈耳的全是滚滚春雷!⑨在惊天动地的春雷声中,春草在萌动,春水在融冰,春在苏醒、奔涌,和着人们众志成城的热浪欢悦地奔涌,奔涌!8.在作者笔下,威风锣鼓具有哪些魅力?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3分)有惊心动魄的声威,有气势,有活力,有千秋相传、万代不衰的永恒魅力。9.作者为什么觉得春天是从威风锣鼓的齐声轰鸣开始苏醒涌动的?(4分)威风锣鼓的气势壮阔,那锣鼓能长劲,那锣鼓能生威,让村里的老老少少欢天喜地,给大地带来春的生机和活力。10.第②段画线句使用了比喻和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运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激发读者的思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燕子”和“山桃花”对于春天的作用,进而说明威风锣鼓是促使春天苏醒涌动的,表现了作者对威风锣鼓的赞美之情。11.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结构上:照应开头。内容上:此处将锣鼓的声音形容为春雷,写出了威风锣鼓给大地带来生机和活力,鼓舞着人们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深化文章的主题。怠慢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