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素材知识点: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三
展开
这是一份备课素材知识点: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三,共8页。
那么,什么是微生物? 与人类健康有什么关系?
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包括病毒、细菌、放线菌、螺旋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和原虫等。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实际上,人类生活的环境、人体的外表面(如皮肤)和内表面(如肠道),生存着多种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绝大多数对人类和动、植物是有益的。在人类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微生物在工、农业生产、食品工业等方面的应用日益增加,如在医药工业方面,绝大多数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还能利用微生物来制造一些维生素、辅酶、ATP、激素和细胞因子等。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微生物在基因工程技术中的作用更显辉煌,人类可以用最低的成本和在平污染自然环境的条件下,制造出多种多样、大量的人类必需品。
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也相当奇妙,定居在人类皮肤及粘膜上的各类微生物称为正常微生物丛(菌群)或称正常菌群。在正常情况下非但无害,而且具有拮抗外来病原微生物和提供某些营养物的作用。还有一部分原属正常菌群中的细菌在机体抵抗力下降、寄居部位改变或寄居正常菌群平衡失调,能引起内源性感染的微生物称为条件致病微生物。然而,还存在部分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致病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叫做病原微生物。
条件致病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影响人类健康与生命,是医学微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主体。
人类感染病原微生物的类型主要有:
1、根据感染的来源分类
外源性感染
来自宿主体外的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
传染源:病人及带病原者(为主);或带病原动物。
内源性感染
原属正常菌群中的细菌在机体抵抗力下降、寄居部位改变或寄居正常菌群平衡失调,引起的感染。
2、根据感染发生的地点分类
医院内感染
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住院前获得的感染、住院时正值潜伏期或于住院后发病者不能作为医院内感染;反之,住院期内获得的感染,出院后才发病者,为医院内感染。
社区感染
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疾病,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感染性疾病。
3、根据感染的表现分类
隐性感染
当宿主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入侵的病原微生物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又称亚临床感染。
显性感染
当宿主抗感染的免疫力较弱,或侵入的病原微生物数量较多、毒力较强,以致机体的组织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也发生改变,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又称临床感染。
带菌状态
有时致病微生物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并未立即消失,在体内继续存活一定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传播传播主要有:
1、经空气传播
经空气传播是呼吸道疾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包括经飞沫、飞沫核和尘埃传播,如流行性感冒、新冠肺炎、肺结核等。
2、经水传播
包括饮用水传播和疫水接触传播,一般肠道传染病和某些寄生虫病通过此途径传播,如甲型肝炎、伤寒、霍乱等
3、经食物传播
食用本身含有病原体的食物和/或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引起的感染,是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和少数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方式。
4、经接触传播
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如性传播疾病、狂犬病等。
5、经节肢动物传播
又称虫媒传播,指经节肢动物机械携带和吸血叮咬而造成的感染,如登革热、鼠疫、疟疾等
6、经土壤传播
通过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所致的传播。如蛔虫病、钩虫病、破伤风等。
7、医源传播
在医疗或预防工作中,由于未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人为地造成某些疾病的传播。
8、垂直传播
在怀孕期间和分娩过程中,病原体通过母体直接传给子代。包括经胎盘传播、上行性传播和分娩时传播。
如何预防病原微生物感染?
减少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最好方法是预防,简单而实用的方法有房间经常开窗通风、到人群密集的地方佩戴口罩、勤洗手、保证水和食品卫生、保持环境卫生、注意良好的个人行为、防止节肢动物叮咬、接种疫苗以及合理用药。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备课素材知识点:线粒体来源及线粒体置换技术 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三,共4页。
这是一份备课素材知识点:限制酶的选择 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三,共6页。
这是一份备课素材知识点:类器官技术 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三,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