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15 必修上下册课内文言虚词+固定句式助记(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15 必修上下册课内文言虚词+固定句式助记(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第1页
    15 必修上下册课内文言虚词+固定句式助记(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第2页
    15 必修上下册课内文言虚词+固定句式助记(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15 必修上下册课内文言虚词+固定句式助记(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15 必修上下册课内文言虚词+固定句式助记(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代词,译为“你、你的”,连词,复音虚词,介词,相当于“于”,何……之……,何所……,无乃……乎,得无……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所选例句均为必修上、下册教材课文)
    (一)而
    1.代词,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又”。
    例: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
    (2)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然后”,或者不译。
    例: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3)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4)表示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
    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
    例: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6)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
    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7)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
    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8)表示目的关系。
    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3.复音虚词
    “而已”,译为“罢了”。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二)何
    1.疑问代词
    (1)译为“什么”。
    例: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2)译为“为什么”。
    例:夫子何哂由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译为“谁”“哪里”。
    例:牛何之?(何,哪里。全句译为:把牛牵到哪里去?)(《齐桓晋文之事》)
    2.副词
    (1)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为什么”,表示反问。
    例:作计何不量! 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孔雀东南飞》)
    注意,作疑问代词的“何”用在疑问句中,需要作出回答;作副词的“何”用在反问句中,不必作出回答。
    (2)副词,译为“多么”,表示感叹。
    例: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3.复音虚词
    (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2)“何以”,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凭什么”。
    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三)乎
    1.句末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例: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
    (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3)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吧”。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4)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2.句中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的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3.助词,用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
    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4.介词,相当于“于”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四)乃
    1.代词,译为“你;你的”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2.副词
    (1)表判断,译为“是”“就是”。
    例: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2)表顺承,译为“于是”“就”。
    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3)表转折,译为“却”“竟然”。
    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表范围,译为“仅仅;只”。
    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
    (5)表条件或前提,译为“才”。
    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3.复音虚词
    (1)“无乃”,表揣测,译为“恐怕”。
    例: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乃尔”,译为“就这样”。
    例: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五)其
    1.代词
    (1)表第三人称领属关系。“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
    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2)指代第三人称,“他(她、它)”或“他(她、它)们”。
    例:会其怒,不敢献。(《鸿门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我(自己)”。
    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4)指示代词,表远指。译为“那”“那些”。
    例:其远古刻尽漫失。(《登泰山记》)
    (5)指示代词,表特指。译为“其中的,当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副词
    (1)表揣测语气。译为“大概,恐怕”。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2)表反问语气。译为“岂,难道”。
    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3)表祈使语气。译为“可要,一定”。
    例: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4)表示商量语气。译为“还是”。
    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3.连词
    (1)表选择关系。常常是两个以上的分句中都用“其”,译为“是……还是……”。
    例: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2)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
    例: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六)且
    1.副词
    (1)译为“将要”。
    例: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译为“将近,几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3)译为“暂且”。
    例: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连词
    (1)表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译为“又……又……”或“一边……一边……”。
    例: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2)表示让步或假设关系,译为“尚且”或“即使”。
    例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且,尚且)(《鸿门宴》)
    例2: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且,即使)(《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
    例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例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4)表转折关系,译为“反而”“却”。
    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3.复音虚词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另提一事或进一步议论,译为“再说”。
    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七)若
    1.代词
    (1)人称代词,译为“你(的);你们(的)”。
    例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例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指示代词,译为“如此;这样”。
    例: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2.连词
    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
    例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例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3.动词
    (1)译为“及,比得上”。
    例: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2)译为“像”“好像”“如同”。
    例: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4.复音虚词
    “若夫”“至若”放于句首,表示意义的他转。
    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醉翁亭记》)
    (八)所
    1.助词,放在动词前,与动词相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
    例: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2.助词,用在被动句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句式
    例: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苏武传》)
    3.复音虚词,“所以”
    (1)表示原因,译为“……的原因”。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2)表示凭借的手段或方式等,译为“用来……的”或“……的凭借”。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九)为
    1.介词,读音 wèi
    (1)译为“被”,表示被动。
    注意,表被动时,古汉语中读 wèi,现代汉语中读 wéi。
    例: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译为“给;替”。
    例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例2: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3)译为“对;向”。
    例:为之奈何?(《鸿门宴》)
    (4)表原因或目的,译为“因为”“由于”“为了”。
    例1: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例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鱼我所欲也》)
    2.语气助词,读音 wéi
    用在句末,常与“何”“奚”等相配合,表疑问或反诘。
    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例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3.动词,读音 wéi
    (1)译为“是”,表判断。
    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2)“为”作一般动词用时,可根据上下文灵活意译。
    例1: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译为“成为”)(《兰亭集序》)
    例2: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译为“当作”)(《答司马谏议书》)
    (十)焉
    1.代词
    (1)代词,作动词宾语,相当于“之”。
    例: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
    例1: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例2: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2.兼词
    兼有介词和代词的功能,相当于“于+之”。
    例: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逍遥游》)
    3.助词
    (1)句末助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语气。
    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2)助词,形容词或拟声词的词尾,相当于“然”。
    例: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3)助词,用于句中,表停顿。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十一)也
    1.句末语气助词
    用在不同功能的句子末尾,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气。
    (1)表判断语气,不译。
    例: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呢”。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3)表示疑问语气,译为“呢”。
    例: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4)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不译。
    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5)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啊”。
    例: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句中助词
    通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意义,不译。
    例: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
    (十二)以
    1.介词
    “以”与后面的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共同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中谓语动词的状语。
    (1)表使用,译为“拿”或“用”。
    例: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2)表处置,译为“把”。
    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3)表凭借,译为“凭”“凭借”“根据”“凭……身份”。
    例: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译为“以……身份”)(《苏武传》)
    (4)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
    (5)表时间或地点,译为“在”“于”。
    例: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袁枚《祭妹文》)
    2.连词
    (1)表并列,可译为“而”“又”“和”。
    例: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修饰,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相当于“而”。
    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3)表原因,译为“因为”。
    例: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4)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例2: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5)表结果,译为“因而”“以致”。
    例1: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例2: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副词
    通“已”,译为“已经”。
    例: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荆轲刺秦王》)
    4.复音虚词
    (1)“是以”,即“以是”的倒装。译为“因此”。
    例: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2)“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译为“凭什么”。
    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
    (3)“以为”。(根据语境灵活翻译)
    例1: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译为“认为”)(《过秦论》)
    例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译为“以……为”,即“把……作为”)(《过秦论》)
    (十三)因
    1.副词
    表顺承关系,译为“就”“于是”。
    例: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2.介词
    (1)趁,趁机。
    例: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论》)
    (2)依照,根据。
    例: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3)凭借,依靠。
    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4)经由,通过。
    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3.动词
    沿袭。
    例: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十四)于
    一般作介词用。
    (1)在。
    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2)自、从。
    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至、到。
    例:移其粟于河内。(《寡人之于国也》)
    (4)对、对于。
    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5)向。
    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6)表示被动,译为“为,被”。
    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7)表示比较,译为“比”。
    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十五)与
    1.介词
    译为“和、跟、同”。
    例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例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2.连词
    译为“和、跟、同”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7)
    注意,作介词用的“与”,和后面的名词性拒语或代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而作连制用的“与”,常常连接两个名词或两个代词。新构成的名词性短语在句子中作主语或类语,如例句中的“吾与子”作主语。
    3.动词
    (1)给予,授予。
    例: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2)结交,亲附。
    例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例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十六)则
    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例1:项王曰:“壮士! ——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例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2)表示假设关系。“则”如果出现在前一个分句,译为“如果”;如果出现在后一个分句,译为“那么””就”。
    例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译为“那么”)(《阿房宫赋》)
    例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为“如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
    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
    例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例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5)表选择关系。和“非”或“不”连用,译为“不是……就是……”。
    例: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2.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十七)者
    1.代词
    (1)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等。
    例:先破秦入成阳者王之。(《鸿门堡》)
    (2)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几件事物。可译为“cccccc种ⁿ⁺cccccc样”。
    例:我异二者之为,何哉?(《后阳楼记》)
    (3)用在时间间语的后面,不语。
    例:今者项庄报创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2、助词
    (1)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客有吹洞箫者,俯歌而和之。(《赤壁赋》)
    (2)用在主语后,起提顿作用,引出判断。
    例: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3)用在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
    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例: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十八)之
    1.代词
    (1)指示代词,译为“这”“这个”。
    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师说》)
    (2)代词,作宾语,代人、物、事;代人时一般译为“他”或“她”,有时也译为“我”。
    例1:作《师说》以贻之。(之,译为“他”)(《师说》)
    例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译为“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2.助词
    (1)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的”,有时可不译。
    例: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2)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3)结构助词,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4)结构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音节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3.动词
    译为“到”“去”。
    例1: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例2: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之矣。(《兰亭集序》)
    1.不亦……乎
    这是古汉语中常用的表示反问型,它是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译为“不是……吗”或“不也是……
    为)2.何以……为(恶用……为
    “何”是疑问代词,“何以”的意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3.何……为
    “何”是疑问代词,放在动词之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为”;语气词,放在句尾,可译为“呢”。
    4.何……之有
    这是表反问的惯用句型,其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何……”是它的宾语。可译为“的”或“有什么……呢”。特别注意是宾语,而是宾语中的定语。
    5.何……之……
    在古汉语中,这是一种常见的惯用句型,用来表示反问,这里的疑问代词“何”放在句子的开头,作全句的谓语,为了强调反问的内容而把它提到了主语之前。作主语的“……之……”不是单词,而是词组,其中的“之”是词组中的一个助词。
    6.何所……
    “所”加动词(或动词短语)构成的所字词组前面用疑问代词“何”组成“何所……”的形式,应理解为“所……者为何”的倒装和紧缩。也就是说,这个句型是充当主语的所字词组倒装在了谓语“何”后面。
    7.无乃……乎(与)
    这是用反问形式,委婉地表示出说话人肯定看法的一种惯用句型。可译作“恐怕……吧”。
    8.得无(得亡、得毋、得微)……乎
    这种句型在一般情况下,译为“莫非……吧”,有时也译为“难道……吗”。
    9.将……乎
    这也是一种表测度的惯用句型。用委婉的疑问形式来表示肯定形式。可译为“大概(恐怕)……吧”。
    10.奈何、若何、如何、奈……何、若……何、如……何
    古汉语中的“奈”“若”“如”是动词,与之搭配的“何”是疑问代词,它们结合以后便形成一个用来询问办法或原因的固定词组。
    从意义上讲,“奈何”“若何”“如何”是“怎么办”“怎样对付”的意思。从它在句中的位置看,有两种情况:
    第一,如果把这些词组放在句子末尾,就是用来询问办法,一般充当谓语,可译为“怎么办”
    第二,“奈何”“若何”“如何”如果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它们就不是用来询问办法,而是询问原因了。这时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样”。
    11.何其⋯⋯、一何⋯⋯
    多用在形容词谓语前,表程度之深的副词。可译为“怎么这样”“怎么”“多么”等。
    12.……之谓
    这是个惯用句型。“之”字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谓”是谓语动词。译为“说的就是……啊”。
    13.之谓……
    和前一种句型比较,它的不同之处在于宾语是在谓语动词之后,助词“之”位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译为“这就叫作……”
    14.有所……、无所……
    这种句型中“有”“无”是谓语动词,“所”(所字词组)是宾语,其意义相当于“有……的”“没有……的”。
    15.有以……、无以……
    这个句型中“有”和“无”是动词,“以”是介词,实际上,它们是“有所以”和“无所以”的省略,故可译为“有用来⋯⋯的(东西、方法、机会等)”,“没有用来……的(东西、方法、机会等)”。也可简单译为“有办法”或“没办法”,而且这种译法居多。
    16……孰与……
    用在表比较的疑问句中,比较人的高下优劣或事情的得失好坏。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或“与……比较怎么样”。
    17.与其⋯⋯、孰若⋯⋯
    有比较选择、认定(肯定)的意思。可译为“与其⋯⋯不如⋯⋯”或“与其⋯⋯哪比得上(怎赶得上)……”。
    18.有(今)……于此(斯)
    这是个用假设来打比方的惯用句型。可译为“如果有”或“假设有”,而不是“有……在这里”。

    相关试卷

    19 必修下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原文翻译(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

    这是一份19 必修下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原文翻译(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文件包含19必修下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原文翻译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原卷版docx、19必修下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原文翻译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11 论述类文章阅读(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

    这是一份11 论述类文章阅读(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文件包含11论述类文章阅读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原卷版docx、11论述类文章阅读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7页, 欢迎下载使用。

    08 文学类文章阅读(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

    这是一份08 文学类文章阅读(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文件包含08文学类文章阅读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原卷版docx、08文学类文章阅读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