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09 文学类文章阅读仿真训练(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09 文学类文章阅读仿真训练(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原卷版 ).docx
    • 解析
      09 文学类文章阅读仿真训练(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解析版 ).docx
    09 文学类文章阅读仿真训练(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原卷版 )第1页
    09 文学类文章阅读仿真训练(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原卷版 )第2页
    09 文学类文章阅读仿真训练(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原卷版 )第3页
    09 文学类文章阅读仿真训练(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解析版 )第1页
    09 文学类文章阅读仿真训练(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解析版 )第2页
    09 文学类文章阅读仿真训练(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解析版 )第3页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09 文学类文章阅读仿真训练(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09 文学类文章阅读仿真训练(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文件包含09文学类文章阅读仿真训练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原卷版docx、09文学类文章阅读仿真训练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雕花烟斗
    冯骥才
    ①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②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③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④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娃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⑤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⑥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⑦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⑧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⑨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⑩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睬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⑪“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
    1. 文章多次描写菊花有什么作用?
    2. 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④段画线句“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中“酸楚”“感动”的原因。
    3. 请赏析第⑨段画线句。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行为艺术的自行车
    陈凤群
    “唧唧啾啾、唧唧啾啾……”小区门前那棵大榕树下常有乌鸣,那是一辆自行车在欢歌。
    一天,榕树下来了一位姓周的理发师傅。周师傅那辆自行车上挂满了竹篾编织的各色鸟儿,铃铛发出的声音像乌鸣。小区的老头、老太太每天带着牙牙学语的小孩儿驻扎在这里,悠闲地唠嗑。放了散羊的小孩儿兴味盎然地看看这只鸟摸摸那只雀,时不时去按按自行车的铃铛,乌鸣声就袅袅绕树三匝。周师傅呢,只当没见,任由小孩儿闹腾。
    那天下班,我没有如往常见到周师傅。听不到熟悉的鸟鸣声,看不到熟悉的竹篾鸟,我怅然若失。
    “走了,到别的小区去啦。”一位老伯告诉我。
    几天后,我参加一个人口普查活动,每天利用休息时间到小城各个住宅小区登记住户情况。步履匆匆,心情匆匆,经过那棵大榕树时,我再也没闲情去惆怅那竹篾鸟了。
    一个周六的早晨,我到圆和小区进行人口普查。
    “妹子,妹子……”刚到小区门庭,有人在背后拽我的自行车。我扭头一看,乐了,竟然是周师傅。周师傅在小区门前一棵紫荆花树下扎营了,顺着他的手指,我见到那辆挂满竹篾鸟的自行车耀眼地停在紫荆花树下。
    周师傅见我迈步要走,一把握住我的手,急切地说:“妹子,我想请你帮忙留意一个人……”
    周师傅要我留意的人是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少年生活在小城里,具体住哪个小区,叫什么名字,周师傅一概不知。这个少年该不是周师傅和哪个女人的私生子吧?看着周师傅黝黑的脸上羞赧的表情,我轻笑一声。
    进了圆和小区,遇上十来岁的少年,我都仔细看一眼。忙了一上午,我没有留意到周师傅描述的那个少年。走出圆和小区大门时,看到周师傅翘首期盼,我朝他摇了摇头,周师傅黝黑发亮的脸膛瞬间便黯淡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于心不忍,连忙走过去为周师傅按响铃铛招徕生意,告诉他明天去普查最后一个小区--下河小区,到时再留意找找。
    次日一早,当我赶到下河小区时,周师傅已经驻扎在小区大门旁了,那辆挂满竹篾鸟的自行车又在“唧唧啾啾”欢唱着。
    下河小区的情况同样让周师傅失望。
    人口普查工作结束后,我再没有见到周师傅。转眼一秋。
    这天傍晚回家,小区门卫告诉我周师傅在榕树下等我很久了。“找到啦!找到少年啦!”周师傅一见我就激动地喊着。
    全城的小区查找无果后,周师傅就一边逐个去零散居民点摆摊剃头,一边查找,终于在一个城中村找到了少年。周师傅告诉我,少年父母离异后,他就随母亲搬离了小区,在这个城中村租房子住。
    “恭喜周师傅,你终于父子团圆一家团聚啦!”望着神采飞扬的周师傅,我高兴地说。
    周师傅急了:“说什么呢?他不是我儿子!”
    他告诉我,少年原来是一个自闭症患者。一次周师傅在一个广场摆摊剃头时,少年骑着自行车来了,不声不响坐上了理发椅。周师傅感觉少年有些不对劲,剃头时就左一句右一句和少年打趣,可任凭周师傅怎么说怎么逗,少年就是一脸木然,一声不吭。少年走后,周师傅发现少年落下了自行车。一个前来剃头的老人告诉周师傅,少年的父母闹离婚闹了三年,少年患自闭症患了三年。这三年里,少年因为患有自闭症不能上学,经常骑着一辆自行车在街上晃荡。这三年里,少年不会笑,不和任何人说话,只跟家里养的一只画眉鸟说鸟语。
    “本来少年剃头那天我要结束剃头生涯回老家陪老伴的,现在找着少年了,我终于可以安心回家啰!我以为少年当天会回来取他的自行车,可是第二天、第三天,我在原地摆摊一个月了,少年始终没有露面,那位知情的老人也没露面。少年心里只有鸟,只跟鸟说话,我就在自行车上挂满自己编织的鸟儿,在铃铛里安装了机关,把铃声设置成鸟鸣声,然后满城去摆摊剃头招引少年注意……”说到最后,周师傅咧嘴笑得像个孩子,“当少年看到他的那辆自行车挂满竹篾乌,铃声变成了乌鸣声时,是多么惊喜啊!嘿嘿,他朝我绽开了一个大大的笑脸!那笑容,多么阳光,多么灿烂!”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写“我”下班后因为没有看见周师傅,听不到鸟鸣声而怅然若失,一方面写出了“我”对他的关注,也为下文他托“我”帮忙等情节埋下伏笔。
    B.周师傅托“我”帮助他寻找那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我”和他开玩笑时,周师傅竟然显出羞赧的表情,表现出他心中秘密被人猜中后剧烈的心理变化。
    C.小说以周师傅多次寻找少年而不得的失望,找到少年后的兴奋,再到后来向“我”讲出故事时的自得等情感变化为线索,塑造出他生动鲜明的形象。
    D.“我”在小说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作为故事的见证
    者和讲述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也参与了故事,推动了情节发展。
    2.周师傅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3分)
    3.小说中为什么多次写到鸟鸣声?请简要分析。(4分)
    4.有人说标题“行为艺术的自行车”表意不清,建议更换为“阳光少年”,请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6分)
    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方寸田园
    琦君
    ①一位文友自美归来,与朋友们畅叙离情以后,就悄悄地回到她乡间自己经营的三间小屋中,读书译作,静静地度过农历新年。她可说真懂得众人皆忙我独闲的诀窍。难怪另一位文友欣羡地说:“真希望什么时候也有个田园可归。但又觉得自己仍不够那份淡泊,俗愿尚多,大概没有那种福分。”
    ②玲珑的三间小屋隐藏在碧树果林之中,满眼的绿水青山,满耳的松风鸟语,整天里不必看时钟,散步累了就坐在瓜棚下看书,手倦抛书,就可以睡一大半天。太阳、月亮、星星,轮流与你默默相对,这份隔绝尘寰的幽静,确实令人神往。但若没有朋友共处,会不会感到寂寞呢?且看小屋的主人,住不多久,就匆匆赶回十丈软红的台北市,一到就打电话找朋友再次的“畅叙离情”。可见田园的幽静,还是敌不过友情的温馨。古代的隐士,在空谷中闻足音则喜。因为“鸟语”究不及“人语”可以互通情愫。陶渊明先生尽管嚷着“息交绝游”,但他在“乐琴书”之外,仍然要“悦亲戚之情话”。他的理想国桃花源中人,一个个都要设酒杀鸡,款待洞外闯入的陌生人,也关心着洞外的人间岁月。我想那时代如果已有电话,陶先生一定会在北窗高卧、酒醒之时,拨个电话和山寺老僧聊上半天,或是给念一首新作好的长诗,彼此讨论一番。因为“得句锦囊藏不住,四山风雨送人看”的人,怎么得开朋友呢?
    ③我认为山水使人理智清明,友情使人心灵温厚。名山胜迹,总愿与好友同游;美景良辰,亦望与好友同享。张心斋把朋友分成五类,他说:“上元须酌豪友,端午须酌丽友,七夕须酌韵友,中秋须酌谈友,重九须酌诗友。"他固然妙语如珠,亦见得前人有此清闲。而我们如能于百忙之中挤出一点时间,约二三知友小酌,琅琅笑语,畅话平生,其乐并不亚于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辛弃疾不是说吗:“我见君来,顿觉吾庐溪山美哉。”溪山就是好友,好友胜似溪山。想起王安石与苏东坡在政见上是死对头,可是安石罢官退隐金陵以后,东坡去探望他,安石留他同住山间东坡答诗云:“劝我更谋三亩宅,从君已觉十年迟。”依旧是无限文章知己之感。
    ④人到中年以后,心情由绚烂趋于平淡,本来都会倾向山水田园,可是生为一个忙碌的现代人,既无时间寻幽探胜,更不可能通迹深山,倒不如安之若命地在现实生活中追寻一些那位文友所谓的“俗愿”,亦未始不可以充实一下心灵。否则居魏阙而思江湖,心情反而不能平静。杜甫虽然讴歌“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他自己并不甘心做一个“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佳人。因为他既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大愿,也有“但愿我与汝,终老不相离”的小愿。人若没有一愿,就没有了热诚,也失去了生活的情趣,恐怕连山水田园之乐,都不能体会了。
    ⑤说起我们这些人的俗愿,也是非常容易满足的。比如说,逛逛书店,买到自己心爱的书;观摩书画展,领略一下名家笔下的意境;听听音乐会、演讲会,扩展一下胸怀;抽空去买点鲜花或小摆饰给小屋添点生机绿意;甚至研究一下化妆术使自己容光焕发一番;学习一下烹调术使全家大快朵颐,这些都不能说是奢侈的俗愿,倒可以说是极淡泊的雅愿,使自己活得健康,活得快乐。同时将快乐、健康与友人共享,如此则虽然身处现代都市之中,也不会感到都市的俗尘,令人生厌了。
    ⑥最近在一位朋友家中小聚,他小小的客室壁间,挂着不同风格的书画。风雅的主人如数家珍地为我们解说画法、笔意。他的书房里更有许多心爱的汉砚,青田石陶器等等,闲来把玩,意兴无穷。最有趣的是书桌边一树枯藤,悬着一个葫芦。书架上一座老树丫杈,嵌着一块圆卵石,他将山中的盎然古意,移置几案之间,真是位懂得如何美化生活的雅人。
    ⑦如此看来,我们暂时无田园可归时,无妨在方寸灵台之间,自辟一片田园,不但自己能徜徉其间,亦可以此境与朋友共享。那么,纵使“结庐在人境”,也可以“心远地自偏”了。
    (选自《现代散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文中第④段画横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说说题目“方寸田园”的含义。
    3.身处都市中的人们应怎样在方寸灵台之间去自辟一片田园?请结合文意概括。
    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捧 与 挖 鲁 迅
    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
    凌厉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粗人捧的“动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
    既然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做贺礼。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到: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
    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攻之了。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北几道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知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于是就“抢堤”咧,“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
    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
    (选在《鲁迅全集·华盖集》)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
    3.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永远的金项链
    邵火焰
    母亲和李姨是同一年同一天嫁到我们村的,我家和李姨家是邻居。
    听母亲说,那天可热闹了,两抬花轿是同一时间进村的。在鞭炮欢快喜庆的炸响声和唢呐悠扬婉转的曲调声中,两抬花轿同时停在了各家的大门前,母亲和李姨走下了花轿。她们似乎有某种默契,都没有蒙红盖头,她们想的是都新社会了不时兴那套了。母亲和李姨对望了一眼,然后都羞涩地低头笑了。后来母亲和李姨就有了很多共同的语言,她俩成了最好的朋友。
    母亲和李姨有空就在一起说话,她们聊得最多的话题是项链。
    母亲和李姨都说,做一场女人,如果没戴过金项链,将是一生中最大的遗憾。父亲和李姨的男人周叔都觉得女人的这个想法并不过分,可惜没有办法满足她们的愿望,因为那年月想要一条金项链无异于白日做梦。但母亲和李姨一直在做着这个梦。
    有一年春节,母亲和李姨终于戴上了一条项链,当然不是金的,是白色的珠子串成的。那是她们一起上街时,在地摊上买的。她们戴好后,先是各自在镜子前转着圈反复地看,然后互相看。那段时间,母亲和李姨的心情特好。可是有一天,母亲的项链断了,那些珠子滚到草丛中,只找回了几粒,母亲怄得哭了。父亲说,一个假项链有什么好哭的?母亲说,可它也花了我两元钱啊。看到母亲的项链丢了,李姨也没再戴。
    母亲生下了我,李姨生下了小娟后,母亲和李姨说项链的事少多了,但隔不了一段时间,还是爱提起。有一次母亲和李姨为生产队买蔬菜种子去了一趟城里,当看到城里女人那脖子上金光闪闪的项链时,她俩的眼睛都直了。回来后,母亲和李姨有了一个共同的愿望:今生一定要戴上一条金项链。
    后来农村分田到户了,母亲和李姨勤扒苦做,农忙在家种田,农闲到镇上的玉石厂打短工,每天家里镇上两头赶,但毫无怨言。几年后母亲和李姨积攒了一些钱,准备去买项链,可是,这时村里已经有很多人家开始拆除土砖坯房,新盖红砖瓦房,父亲和周叔也都想盖新房。母亲和李姨当然知道谁轻谁重,她们把钱都拿了出来。在母亲把钱交到父亲手上时,父亲说,孩儿他娘,等过几年日子好过了,我一定给你买一条金项链。母亲听了孩子似的笑了。
    可是,父亲的这个诺言一直没办法兑现,倒不是父亲忘记了当初的话,而是随着我的长大,读书,上大学,要用钱的地方太多。李姨家的情况比我家好不了多少,小娟读到高一时生了一场病,治病花了很多钱,病好后没再读书,到武汉打工去了,去年出嫁了。
    母亲和李姨在一起时,说的都是柴米油盐的事,偶尔才会提起她们心中的那个梦。
    今年,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我领到第一份工资后,第一个行动就是给母亲买了一条黄金项链。那天晚上回家,当我拿出项链给母亲戴在脖子上时,母亲哭了。母亲戴着项链在镜子前一动不动地站了半个小时。那天晚上母亲睡觉时就那样戴着它。第二天,我叫母亲戴上去李姨家,给李姨看看漂不漂亮。我满以为母亲会极开心极兴奋地戴给李姨看看,可是母亲叹了一口气后却摘下了项链,并叮嘱我和父亲,不要在外说她有了项链的事。
    我疑惑不解,问母亲为什么。母亲说,我和你李姨多年前就想要一条项链,现在我有了,李姨没有,这样会伤她的心。
    没想到没读什么书的母亲竟然有这样的境界,我自叹不如。
    就这样母亲把项链压在了箱底,一压就是半年。
    天有不测风云。我没想到,身体一向很好的母亲突然病倒了,到医院一检查,肝癌晚期。在母亲的病床前,我泪流满面。我说,娘,我把那项链拿出来,你每天戴着吧。母亲摇摇头。
    李姨天天来看母亲,她们谁都没有说项链的话题。
    十天后,母亲在痛苦的呻吟声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母亲入殓的那天,李姨来了。李姨手里拿着一条金项链说,老姐妹啊,把这项链戴去吧。李姨要动手戴在母亲的脖子上,我拦住了。我从箱底拿出了母亲的那条项链,小心翼翼地戴在了母亲的脖子上。
    我们把母亲送上了山。
    回来后,李姨到我家看着母亲的遗像失声痛哭。等李姨平静了一些后,我和李姨说起了项链。我问李姨是哪来的项链。李姨说,小娟去年就给我买了,可是我没戴,我怕我戴上后,伤了老姐妹的心。
    我哭着拥抱了李姨,就像拥抱我母亲。
    镜框里母亲看着我们在笑。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1.文中多次提到母亲和李姨有一个“梦”,这个“梦”是什么?
    答:
    2.文中写到“没想到没读什么书的母亲竟然有这样的境界”,结合文意,说说“这样的境界”的具体内容。
    答:
    3.文章以“永远的金项链”为标题,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答:
    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汤面
    刘庆邦
    向秀玉是一位在装煤楼拣矸石的女工。她的目光是锐利的,对矸石零容忍,伪装再好的矸石都别想逃过她的目光。她对拣矸石在意,对吃饭不是很在意,有空就吃一口,没空就不吃。渴了,她拿起矿泉水瓶子,对着瓶口喝一气水。一瓶矿泉水两块钱,她可舍不得花那个钱。矿泉水瓶子是她捡来的,里边装的是她自己烧开后又放凉的白开水。
    有一天,向秀玉因上班走得匆忙,忘了给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喜莲留饭。她愧疚坏了,也心疼坏了。
    向秀玉做出了一个决定,中午不再给女儿留饭,每天给女儿3块钱,让女儿到矿街上的小饭店里买饭吃。向秀玉把3块钱装进女儿的口袋后,特别跟女儿交代,这个钱专款专用,不许省下钱不吃中午饭,更不许拿这个钱买别的东西。她问女儿:记住了?女儿点点头,说记住了。向秀玉向女儿建议,最好去杨旗阿姨的小饭店买一碗清汤面吃,听说杨阿姨做的清汤面味道很好,也热乎,一碗清汤面的价钱正好是3块钱。
    中午放学后,喜莲遵照妈妈的建议,到杨阿姨的清汤面馆去买清汤面。杨阿姨一见喜莲,样子有些欣喜,说:这不是喜莲嘛,我的孩子!你妈那个小抠儿,怎么舍得给你钱让你出来买饭吃呢!喜莲还没说话,杨阿姨就指了一个座位,让喜莲坐下,说阿姨马上给你下面吃。
    喜莲掏出3块钱,递向阿姨,说:杨阿姨,给你钱。杨阿姨没有接钱,说:钱你先拿着,等吃了面再给钱。杨阿姨把做好的一碗面端到喜莲面前的小桌上,对喜莲说:汤热,慢慢吃,别烫着。喜莲先尝了一点汤。别看汤是清汤,味道却十分鲜美。一碗清汤面,把喜莲吃得汗津津的,小脸儿都红了。
    吃完了面,喜莲付给杨阿姨钱,不料杨阿姨说:阿姨不收你的钱,钱你自己留着吧,可以买本买笔。喜莲说:那不行,我妈知道了会吵我的。
    杨阿姨说:你这孩子,回家别跟你妈说嘛。好了,吃饱了就回家吧,别耽误上学。
    喜莲一见到妈妈,就把杨阿姨不收她饭钱的事对妈妈说了,并把3块钱掏了出来。向秀玉没有吵女儿,她心里一沉,马上就明白了怎么回事。自从孩子的爸爸在井下的瓦斯爆炸中遇难后,周围的人对她和她的孩子就不一样了。大家总是找各种理由想方设法给她家送东西。不用说,喜莲去杨旗的面馆吃面,杨旗不收喜莲的钱,也是同情孩子照顾孩子的意思。可是,下雨还水,播种还苗,哪有吃饭不花钱的道理呢!向秀玉又拿出3块钱,和上次给的钱加在一起是6块,口气严肃地对女儿说:你明天中午再去吃饭,一定要把这6块钱一块儿交给杨阿姨。每个人都要吃饭,但不能白吃饭。花自己家的钱买饭,饭吃起来才香。吃个饭连钱都交不出去,这怎么能行呢。
    第二天下午,向秀玉下班回到家,喜莲一见她就哭了,哭得很伤心的样子,一边哭,一边说:妈妈,妈妈,我明天不去外边买饭吃了,中午我不用吃饭了。
    向秀玉一听就知道,喜莲又没有把钱交出去,她说:好了,别哭了,小孩子总是拗不过大人,这事儿也不能全怪你。擦擦泪,写作业去吧,我去找你杨阿姨。
    来到杨旗的面馆,向秀玉见杨旗一个人忙上忙下,顾不上收拾放在餐桌上的饭碗,暂没提还钱的事,先替杨旗收拾碗筷,擦桌子。
    她把碗筷收拾到一个大盆子里,接着就用水清洗。把一批碗筷洗干净,她才把6块钱掏出来,说:这是我女儿这两天在这里吃饭的钱,请杨姐收下。
    杨旗一见向秀玉掏钱就急眼了,她一急眼,眼泪就在眼里打转转,她说:秀玉妹子,你不能这样,你要是跟姐分这么清,姐就不理你了。
    向秀玉说:杨姐你得理解我,我不能让孩子惯下毛病。
    杨旗说:咱两个,你是谁,我是谁?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自家孩子在这里吃碗面条,我让孩子花钱,我还有一点人心吗!别的我不说,谁让咱姐妹是一样的命呢!
    当着饭馆那么多人,向秀玉没让杨姐说下去。杨姐的丈夫和向秀玉的丈夫是同一场事故遇难的,那场事故死了80多人。提起那场突如其来的事故,向秀玉担心,她们都管对住自己的情绪。向秀玉硬起心肠,把钱放在杨姐面前的灶台上,说:杨姐,孩子的路还长,我不能跟她一辈子。我想让她从小就能修营强,能像别的孩子一样过正常的生活,不能让孩子成为例外,变成可怜虫。这6块钱,你定得收下。你要是收下,我明天还让孩子来你这里吃饭,你要是不收,我再也不会让孩子到你这里吃饭了。
    杨旗只得妥协,说好好好,这个钱我收下。明天一定还让孩子过来吃饭啊。我这个妹子哟,真是个一根筋哪!
    晚上见到妈妈,喜莲对妈妈说:杨阿姨在面条碗里给我卧了一个荷包蛋我没吃。明天中午我不去杨姨的面馆吃饭了。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清汤面”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2.向秀玉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3.本文作者善于在平凡生活中捕捉闪光点,传达出深沉而高雅的情怀。试探究小说的主题。
    答:
    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三轮车夫
    陈大俭
    深夜,小城仿佛睡着了,只有马路两旁的街灯,还在默默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给寒冷的冬夜带来些许温馨。
    她抱着正发高烧的女儿,穿过漆黑的小巷,奔向街口。鞋跟敲打在冻得坚硬的地面上,发出急促而清脆的响声。从这儿到医院还有很远的一段路程,而怀中裹得严严实实的女儿却变得越来越沉重,她不由得咬咬牙,加快了脚步。
    突然,她看见前面街口处停着辆三轮车,旁边还晃动着两个人影。她赶忙跑了过去,见一个中年男子正在和车夫谈着价钱。
    她对那位中年男子说:“大哥,让我先坐这辆车好吗?我急着上医院呢!”中年男子看了她一眼,没有吭声。车夫走过来,瞅了瞅她怀中的女儿,问道:“孩子病了?”
    “是呀是呀,病得不轻呢!孩子她爸在外面打工,家里就我一个人带着孩子,这深更半夜的真急死人了!”
    “孩子看病要紧,你先上车吧。”车夫说。女人感激地刚要上车,没想到被那中年男子一把拦住:“哎,车是我先要的,我也急着要回家呢。”女人停下步,惶惑地看着车夫。
    车夫想了想,说:“这样吧,你们谁肯出二十块钱,我就拉谁!”“咦,你这不是宰人吗?平时两块钱的车钱,你开口要二十,心也太黑了!”
    “别啰唆,上不上?”车夫不耐烦了。“太贵了,能不能少点?”那男子还想讨价还价。“一分钱都不能少!”车夫斩钉截铁地说。随即,他转身问那女人:“喂,二十块钱,你坐不坐?”望着怀里的孩子,她把心一横:“二十就二十。”说完,她毫不犹豫地抱着孩子上了车。车夫一使劲,三轮车一下子蹿出去好远
    女人坐在车上,心里这才感到有些踏实。她问车夫:“大哥,你这么晚还出来蹬三轮车?”“没办法,厂子效益不好,我下了岗,只好靠蹬三轮挣点钱补贴家用。”想到自己和丈夫下岗后的艰难,女人不禁对车夫有些同情起来。不过,要不是为了女儿,她是怎么也舍不得花二十块钱坐这三轮车的。
    车子很快就到了医院。她抱着孩子下了车,伸手去口袋里掏车钱。
    “大妹子,快带孩子进去看病吧!看得出你过得也不易,两块钱的车钱就不用给了。”“刚才……不是说好二十块吗?”“不这样说,那个男人肯让你先坐吗?”车夫咧开嘴,有几分得意地笑了起来。
    她还要从兜里去掏那本来该付的两块钱车费,没想到车夫已经迅速调转了车头,用力一踩,转眼就消失在浓浓的夜色之中。
    (选自《青年博览》,有删改)
    1.文章第一段表面上是写街灯带来温馨,从全文看,还有什么其他含义?
    答:
    2.车夫不要车费这一结尾既出人意料,又乎情理。请你从文中找出这样安排伏笔。
    答:
    纵观全文,从车夫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车夫的人物形象。
    答:
    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鉴宝
    王平中
    ①张先生是乐至县城一个古玩鉴赏家,很有名气,在古玩市场一隅开了一家古玩店,除了自己收藏古玩外,更多时间是帮一些玩家鉴宝。
    ②张先生面目清瘦,两只小眼睛时常半眯着,似睡非睡,但一旦那里面射出的两束光灼停在某个玩物上,那个物件肯定价值不菲了。然后,张先生就会告诉那个玩家,他淘到的玩物是哪个时代的,有何特色,价值多少。
    ③刚开始时,一些玩家对张先生的话半信半疑。张先生说,你若不信,可另请高明;我若走眼,百倍赔偿。张先生鉴宝是要收费的,鉴一次宝,收10两银子。百倍赔偿,岂是闹着玩的?那些对张先生鉴赏的古玩还半信半疑的玩家,悄悄地到省城甚至京城找鉴宝大师核对,结果结论不差分毫。于是,张先生名声大振。
    ④淘到宝的玩家,找张先生鉴宝时,大气不敢出,紧张地盯着张先生的小眼睛。如果里面半天没有闪出亮光,顿时脸色苍白,瘫在地上;如果看到里面亮光灼在玩物上,便是满脸喜色,欢呼雀跃。因为淘宝的玩家,一旦买到假货,往往是半生财产付之东流。
    ⑤闲暇时,张先生也常到小城古玩市场走走,看能否“捡漏”。如摊位上正有玩家在淘宝时,张先生总是半眯着眼睛,看着摊主眉飞色舞地给玩家推荐宝贝,自己从不掺言掺语。如有玩家问他选的宝贝如何时,他只是笑一笑:物归识主,物归识主!
    ⑥张先生给自己定了规矩,只有玩家在他的古玩店鉴宝时,他才发表意见,以免坏了别人生意。大多时候张先生只在古玩市场随意走走,偶尔停留在某个摊位旁,如果那两只半眯着的小眼里射出亮光,他便与摊主讨价还价了,十有八九,那玩物会落入他的手中。不过,张先生在古玩市场看的多,买的少。
    ⑦这天,张先生在古玩市场看到一位年轻人,手中捧着一只九龙杯。年轻人穿戴破旧,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张先生认识他,他是小城里一名落魄书生。张先生从书生手中接过九龙杯,有人就跟着凑了上去。只见整个杯体由9条龙装饰。张先生对九龙杯十分熟悉,他的两束眼光在九龙杯上来回移动了良久,却没有半点亮色。
    ⑧书生见状,有些急了:这是我父亲遗留给我的,说是祖传之宝。我进京赶考缺少盘缠,实在没有办法,才拿到市场来卖。张先生闻言,那两只半眯着的小眼睛又仔细盯在九龙杯上,慢慢地射出了亮光。他一手托着九龙杯,一手指着说:这九龙杯乃宋朝御用杯,只可惜杯把有损,才流落民间,但价格大大打折,我出银百两,你看如何?书生连忙点头:行,足够我进京赶考的盘缠了!
    ⑨等书生走后,有围观的玩家对张先生说:听说御用九龙杯是纯银制作,这个却是陶瓷的,做得虽然精巧,但仿造假冒的可能性太大,价值还不到10两银子,只怕你这次看走眼了哦!张先生依旧笑笑说:物归识主,物归识主!我看中的宝贝岂只是这个九龙杯啊!玩家被张先生的话弄得云里雾里。
    ⑩几个月后的一天,小城突然流传着一个消息,那位书生在京城高中状元。玩家们这才悟出张先生话中含意,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咳,真不愧是鉴宝高手!
    ⑪两年后,那位在京城做官的状元回到了小城,找着张先生要用万两白银赎回他那只九龙杯。一万两白银呀!小城玩家们睁大了眼睛。你任翰林院修撰才两年,就发财了啊!只见张先生捧着九龙杯,那两只半眯着的小眼睛在上面东瞅瞅、西瞅瞅,又在状元身上东瞅瞅、西瞅瞅,脸上似笑非笑,突然手一松,九龙杯叭地掉在地上摔了个粉碎。这个九龙杯就是个赝品,值不了多少钱,我原来看走眼了,碎了也罢!张先生说完,返回屋中。
    ⑫从此以后,张先生不再鉴宝。
    (选自2018年第2期《精短小说》,有删改)
    1.赏析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2.张先生开始时其实已经发现九龙杯是个赝品,可他为何还将其买了下来?最后为何又将其摔碎?
    3.本文以“鉴宝”为题有何妙处?
    九、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雨漂流的回忆
    叶紫①
    十六年——一九二七——底冬初十月,因为父亲和姊姊的遭难,我单身从故乡流亡出来,到长沙天心阁侧面的一家小客栈中搭住了。那时我的心境的悲伤和愤慨,是很难形容得出来的。因为贪图便宜,客栈的主人便给了我一间非常阴黯的、潮霉的屋子,那屋子后面的窗门,靠着天心阁的城垣,终年不能望见一丝天空和日月,我一进去,就像埋在活的墓场中似的,一连埋了八个整天。
    天老下着雨。因为不能出去,除吃饭外我就只能终天地伴着一盏小洋油灯过日子窗外的雨点,从古旧的城墙砖上滴下来,均匀地敲打着。狂风呼啸着,盘旋着,不时从坡墙的狭巷里偷偷地爬进来,使室内更加增加了阴森、寒冷的气息。
    一到夜间,我就几乎惊惧得不能成梦,我记得最厉害的是第七夜——那刚刚是我父亲死难的百日(也许还是什么其他的乡俗节气吧),通宵我都不曾合一合眼睛。我望着灯光的一跳一跳的火焰,听着隔壁的钟声,呼吸着那刺心的、阴寒的空气,心中战栗着!并且想着父亲和姊姊临难时的悲惨的情形,我不知道如何是好!……而尤其是——自己的路途呢?交岔着在我的面前的,应该走哪一条呢?……母亲呢?……其他的家中人又都飘流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窗外的狭巷中的风雨,趁着夜的沉静而更加疯狂起来,灯光从垂死的挣扎中摇晃着,放射着最后的一线光芒,而终于幻灭了!屋子里突然地伸手看不见自己的拳头,我偷偷地爬起来了,摸着穿着鞋子,伤心地在黑暗中来回地走动着。一阵沙声的、战栗的夜的叫卖,夹杂于风雨声中,传过来了。听着——那就像一种耐不住饥寒的凄苦的创痛的哀号一般。
    “结……麻花……哪!……”
    “油炸……豆……腐啊!……”
    随后,我站着靠着床边,怀着一种哀怜的、焦灼的心情,听了一会儿,突然地,我的隔壁一家药店,又开始喧腾起来了!
    时钟高声地敲了一下。
    我不能忍耐地再躺将下来,横身将被窝蒙住头。我想,我或者已经得了病了,因为我的头痛得厉害,而且还看见屋子里有许多灿烂的金光!
    隔壁的人声渐渐地由喧腾而鼎沸!钟声、风雨的呼声和夜的叫卖,都被他的喧声遮拦着。
    我打了一个翻身,闭上眼睛,耳朵便更加听得清楚了。
    “啪!呜唉唉……呜唉唉……啪——啪…………”
    一种突然的鞭声和畜类的悲鸣将我惊悸着!我想,人们一定是在鞭赶一头畜生工作或进牢笼吧!然而我错了,那鞭声并不只一声两声,而悲鸣也渐渐地变成锐声的号叫!
    黑暗的、阴森的空气,骤然紧张了起来,人们的粗暴而凶残的叫骂和鞭挞,骡子(那时候我不知道是怎样地确定那被打的是一头骡子)的垂死的挣扎和哀号,一阵阵的,都由风声中传开去。
    全客栈的人们大都惊醒了,发出一种喃喃的梦呓似的骂詈。有的已经爬起来,不安地在室中来回地走动!……
    我死死地用被窝包蒙着头颅很久很久,一直到这些声音都逐渐地消沉之后。于是,旧有的焦愁和悲愤,又都重新涌了上来,房子里——黑暗;外边——黑暗!骡子大概已经被他们鞭死了,而风雨却仍然在悲号,流眼泪!……我深深地感到:展开在我的面前的艰难的前路,就恰如这黑暗的怕人的长夜一般:马上,我就要变成——甚至还不如——一个饥寒无归宿的、深宵的叫卖者,或者一头无代价的牺牲的骡子。要是自己不马上振作起来,不迅速地提起向人生搏战的巨大的勇气——从这黑暗的长夜中冲锋出去,我将会得到一个怎样的结果呢?
    父亲和姊姊临难时的悲惨的情形,又重新显现出来了,从窗外的狭巷的雨声之中,透过来了一丝丝黎明的光亮。我沉痛地咬着牙关想,并且决定:
    “天明,我就要离开这里——这黑暗的阴森的长夜!并且要提起更大的勇气来,搏战地,去踏上父亲和姊姊曾经走过的艰难的棘途,去追寻和开拓那新的光明的道路!……”
    (有删改)
    【注】①叶紫(1910―1939),中国革命文学作家,湖南益阳人。代表作有《丰收》《火》。②1927年6月大革命失败后,叶紫的父亲和姊姊未能及时转移,两人不幸在县农会附近!的余家宗祠同时被捕,惨遭杀害。
    第四段两次提及“风雨”,请结合文本,写出“风雨”的双重意蕴。
    “第七夜”里“我”的心理有着怎样的变化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3.鲁迅先生评价叶紫的创作时说,作者已经尽了当前的任务,也是对于压迫者的答复:文学是战斗的!请结合文本,谈谈这篇散文是如何具体表现“我”的战斗性的。
    十、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扎西的菜园子
    邢庆杰
    扎西的菜园子,是来自山东的援藏干部老马帮扶着弄起来的。
    扎西本来对种菜不感兴趣,他已经习惯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放牧生涯,可当他看到老马什么都亲自动手,从翻地、施牛粪、扎棚、育苗,都盯在菜地里干,就不好意思推辞了。扎西一不好意思,干起活来的时候就特别卖力气。
    一转眼就要过中秋节了,老马休假回山东。临走,他对扎西详细交代了管理菜园子的方法。回到家后的第二天中午,饭后,老马正斜歪在沙发上看电视,手机响了。他接起来,就听到扎西急促的声音:“马顾问!马顾问!你快回来吧!出大事了!”
    老马的脑袋“嗡”一下就大了!
    扎西由于激动,有些语无伦次:“毒药,全是毒药,您快来吧!吓死人了!全是红的,您还是快点来吧!我们一家都不敢在菜园边住了。”
    老马坐飞机赶到日喀则,又坐车来到扎西所在的牧区时,已经是隔天的下午了。
    来到菜园子门口,扎西不敢再往里走了,他指着里边,战战兢兢地对老马说:“那里,就是那里,全红了,像血一样红。”
    老马只看了一眼,就有种想哭的感觉。那一片红,是刚刚成熟的西红柿。
    想到自己大过节的赶了几千公里路奔到这里,只是因为西红柿成熟了,他就有些生气。但他转念一想,这也不能怪扎西,西藏这个地方,因为自然条件恶劣,扎西从来没有见过成熟的西红柿,这是很正常的。
    恐怕,大多数生活在偏远牧区的藏族同脆,都没有见过像西红柿、黄瓜、茄子等内物司空见惯的蔬菜……想到这里,他感觉到鼻子酸酸的,心里沉甸甸的,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老马摘下一个大大的西红柿,用衣角擦了擦,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然后又摘下一个给扎西,说:“你尝尝。”
    扎西看了老马一眼,他相信老马不会骗他的,就学老马的样子,狠狠地咬了一大口!顿时,扎西瞪圆了眼睛,说:“好甜!这是糟菜呀!”
    扎西的菜园子丰收了,扎西一家吃不了,就到处送人。
    老马知道后,给他打电话说:“扎西!帮你种菜,不是让你送人的,你要去卖。”
    扎西惊讶地说:“卖?怎么卖?卖东西多丢人!”
    老马知道,传统的藏民,现在还保留着以物易物的习俗,他们还不习惯用人民币来交易。
    在老马的说服引导下,扎西终于答应去卖菜了。老马帮着扎西把已经成熟的西红柿、茄子、黄瓜摘下来,放在几只篓子里,然后绑在了两头牦牛的背上。
    扎西要出发了,老马问:“你不带秤吗?”扎西一愣,问:“秤?秤是什么东西?”老马笑道:“秤是称分量的,没有秤,你怎么按斤收钱?”扎西摇摇头说:“这个你不用管,我们藏民,良心就是秤。”
    扎西骑着马,赶着两头牦牛走了。老马望着他宽厚的背影,心想:这些菜,按斤论价,怎么也得卖个百八十块的,不知道这个憨家伙能不能卖到钱。
    老马钻进了菜园子门口的帐篷里,他要等扎西回来。一觉醒来,老马看了看表,已经是下午六点半了。老马走下山,远远的,就看到扎西赶着两头牦牛回来了。
    看到老马,扎西忽然兴奋起来,他不管那两头牦牛了,打马快跑着赶到老马面前,身姿矫健地跃下马背,有些激动地说:“马顾问,钱,我卖到钱了。”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了一把纸币,炫耀般用双手捧到老马面前。
    老马一看,这些钱有五十元的、二十元的、十元的、五元的……大约得三百多块。老马迟疑地问:“这都是今天卖的钱?这么多?”扎西拍拍胸脯说:“是的,都是今天卖的!”老马禁不住好奇,小心翼翼地问:“扎西,你没有秤,怎么收钱呀?”
    扎西说:“菜就放在地上,谁喜欢哪样菜就拿走,拿多少都行,钱也是随便给,给多少随心……”老马心里一动,茫然地看着扎西问:“这就是你说的,藏民的良心秤?”
    扎西重重地点了点头!
    老马的眼睛湿润了。
    (有删改)
    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老马是一个怎样的干部。
    小说以“扎西的菜园子”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情节的突转的功能就是将人物打出生活的常规,进入一个意想不到的新境界,从而产生张力。”此文有哪些“反常”的情节?这样的情节有何深意?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十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轮廓
    麦哲生
    ①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
    ②每当母亲用一些类似“牙膏未从最尾端挤出”“冰箱门没关紧”“看电视超过半个小时”等等小事向我兴师问罪,并且总是将矛盾转向我的成绩上面去时,我便知道,夜里,父亲又会来到我的房间。
    ③父亲个性之中有一种非常腼腆的特质。他总是等我和母亲睡着以后,才蹑手蹑脚地轻轻扭开门把,走进我的房间,在小书桌的台灯底下压一张纸条。有时,纸条里面还会包着一张五十块钱的钞票。偶尔,在情况较糟的时候,父亲会在纸条上用歪斜支离的字迹写下那句“忍一时,风平浪静”与我共勉。这句话成了我们彼此之间的默契,那表示父亲知道我和他一样敏感而容易受伤的心灵,又遭受了一次无情的考验。父亲识字不多,总是把“风平浪静”写成“风平浪近”,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特殊情谊。
    ④曾经有过几回,父亲来到时我并未睡着,我听到父亲用力握住门把,再缓缓转开的声音,便立刻翻过身面向墙壁眯着眼睛。尽管父亲极力不愿发出声响,我还是听到一双塑胶拖鞋在黑暗中轻轻地向书桌移动,然后是纸张摩擦桌面的窸窣声,父亲迟重的呼吸声……有时,父亲会拉开椅子,把台灯扭开一点点亮,然后坐在我的书桌前沉默不动。离去前,父亲会替我把桌上的书本和作业簿摆放整齐,然后才扭熄台灯。那一刻,我的眼前又恢复成一片黑暗。我从不知道父亲坐在我的椅子上,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也从来不敢抬起头来,用一声叫唤,或者一双清醒的目光来打破沉默。我没有勇气,我怕自己会在父亲面前哭了起来。更让我恐惧的是,若是走下床来,看见父亲的眼角也含着泪光默默地坐在我的书桌前,我不知该如何面对。
    ⑤接近联考前一个月的某个夜晚,我正在教室里做考前冲刺,日光灯管把教室照得明亮而冷清,同学们都埋首书桌、互不交谈。我选了一个邻接走廊靠窗的座位,设法让自己专心在书本上。突然,我听到一阵用手指关节轻轻敲打玻璃的声音,抬起头来,父亲的脸出现在窗格里面。父亲必定是不愿吵到其他同学,我悄悄地从座位上站起来,绕到教室后面出去和他会合。
    ⑥我永远记得和父亲并肩坐在空荡、黑暗的体育馆长椅上,心里渴望时光永远停止,或是快速跨过我的情景。父亲先是取出温热的蒸饺和我一起吃,他细心地把白色保丽龙盒子掀开,然后为我撕开卫生竹筷子的封条,我知道那是父亲在夜市入口的小摊上买的,摊子后面是宏光钟表行,隔壁是间杂货铺,杂货铺的天花板上吊着一包包的干鱿鱼和紫菜,老板娘是个扎着一条蓝围裙的胖女人……父亲取出口袋里的餐巾纸放在我前面备用。我知道父亲拙于言辞,在面对生命中难以省略的伤痛时,更无力打破沉默。吃蒸饺的时候,我想起那些蒸饺原先排列在小蒸笼里冒着蒸气的模样;我仿佛看见父亲孤独地走上前去,卖蒸饺的老人从圆凳上站起来,剥下一只保丽龙盒子,再给它穿上一层透明的塑料袋,然后掀开其中的一个蒸笼盖……我想到那些蒸饺原先蹲在竹笼子里高兴地窃窃私语着的样子,我想到这个世界上必定还有类似蒸笼那样温热且快乐的角落。
    ⑦我永远忘不了,那天晚上,他为了避过校门口警卫的询问,索性爬墙离开的那一幕。在那淡蓝色的月光映照下,他奋力攀上围墙,骑坐在墙顶上向我挥手,将手掌划向眉梢,向我行了一个军礼,然后才纵身跳落到校外的小路上。我站在墙内,听到父亲落地的一声轻响,顿时热泪盈眶。
    (本文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④段中“我”翻过身装睡,是因为“我”知道父亲会等“我”熟睡后进入房间留纸条,而“我”没有勇气面对。
    B. ⑥段详细描写夜市入口小摊的周边环境,再现了平凡而真实的市井生活,富有生活气息。
    C. 文中的父亲性格腼腆,沉默寡言,做事谨慎小心,时常用纸条与“我”交流沟通。
    D. 文章以“父亲的轮廓”为标题,是因为文章未对父亲进行细致描绘,呈现给读者一个模糊的形象。
    2. ⑥段中“吃蒸饺的时候”的想象,反映了“我”怎样的心情?
    3. 什么说“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请结合全文分析。
    十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村英文
    韩少功
    玉梅是一个热心女人,与左邻右舍处得很热闹的,她家门前有一水泥坪,遇到邻家的金花来借坪晒谷,二话不说,满口答应,当下把自家柴垛移开,把落叶和鸡粪扫净,让出一片明净的场地。
    她还兴冲冲地忙前忙后,将自家的大堂屋腾空,以便傍晚时就近收谷入门,避开露水和雾气,好第二天再晒。
    不料,她不知因何事上火,第二天一大早就立在坪前高声叫骂。她先是骂鸡,接着骂狗,你贱不贱?老娘请你来了吗?老娘下了红贴,还是发了轿子?这不是你的地方,你三尺厚的脸皮赖在这里,有本事就死回去发你的瘟呵!……
    她骂得鸡飞狗跳日月无光。远处的金花听得心疑,脸渐渐拉长了,上前来问:“玉梅姐,你骂谁呢?”
    玉梅没好气地说:“谁心中有鬼,就是骂谁!”
    “没……没什么人得罪你吧?”
    “谁得罪了,谁知道!”
    这就等于把话挑明了,把脸撕破了。金花扭歪了一张脸,咚咚咚大步离去,叫来两三个帮手,一担担地把稻谷搬走。
    后来有人私下问玉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玉梅开始不说,实在却不过,才道出心中悲愤。原来那天她早上见天气不错,打算帮那妖婆子搬谷入坪摊晒,一心做点好事呵。却发现谷堆上画有暗号,是一些弯弯曲曲的沟痕,顿时就气炸了肺:呸,什么意思呵?留暗号不就是防贼么?留在她家屋里不就是防她么?怕她认出来,居然不写汉字,还写成了英文,就是电视上那种洋字码……你也太小看人了!她玉梅别说有吃有穿,就算穷,就算贱,就算讨饭,也不会稀罕你几粒谷吧?
    冤仇就这样结下了。金花事后不承认什么暗号,声称对方血口喷人,居然诬她写洋字码,为何不说她写了蝌蚪文呢,写了妈蚁文和蜘蛛文呢?天地良心,她要是写得了洋文,还会嫁进这个倒霉的八溪峒,还会嫁给一个烂瓦匠,还会黑汗横流地晒谷?……但此事真相已没法澄清,因谷堆已散,谷堆上到底有没有暗号,有没有英文,旁人无法证实了。
    两家断了往来,连鸡鸭也不再互访。一旦它们悄悄越界,必有来自敌方的石块,砸得越界者惊逃四散。
    据玉梅说,那贼婆子曾经送给她一条花裤,说她个子矮一点,穿着正合身,给她穿算了。她以前还满心欢喜,现在算是想明白了:那哪是安什么好心,不就是嘲笑她的个头矮,要当众揭她疮疤么?
    往事历历在目,件件滴血,桩桩迸泪,眼下都被玉梅想得恍然大悟,反正什么事都往心里堵。而且越是有人来劝和,越给她增加了思前想后和悲愤重温的机会。她把一条花裤找出来,嚓嚓嚓地剪成碎片,一把碎片朝篱笆那边摔过去。
    数日以后,住在山坳里的公公找来了,什么话也不说!要玉梅跟着走一趟。她来到了公公家的谷仓,顺着老人的手看去,发现那里的谷堆表面也有一些弯弯曲曲的沟痕,与她不久前见到的完全一样。谷仓前有两三只地鳖虫,大概是爬过谷堆的,留下沟痕的,已被踩死,散发出一种刺鼻的酸腥味。
    公公嘟哝了一句,听不太清楚。
    但媳妇捂住嘴,愣住了,冒出一张大红脸。
    她低着头回了家。去菜园里锄草,顺手把金花家的两块地也锄了。去扎稻草人赶鸟,也顺手在金花家的田边戳了一个,去撤谷喂鸡,见邻家的鸡过来了,也不会再次厉声驱赶,让两窝鸡快快活活地啄在一起。
    但金花没见到这一切,而且她那张门一直紧闭,悄无声息。玉梅事后才得知,收完稻谷后,金花就外出打工,去了很远的北方。
    第二年,金花没有回来。
    第三年,金花还是没有回来。
    第四年的一天,人们悄悄传说,可怜的金花姑娘回不来了,不久前在一次工厂的火灾中已不幸遇难。丈夫怕她婆婆和女儿伤心,迟迟没有说破,不过,她的女儿后来上学时骑的那辆红色的自行车,玉梅知道,大家也知道——是用一个女人的赔命钱买的。女儿不知道这个来由,骑车飞驰时经常放声大笑。 (本文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连鸡鸭也不再互访”运用拟人修辞,突出了玉梅和金花两家的对立关系。
    B. 小说巧妙地运用了“悬念”“误会”等技法,情节起伏曲折。
    C. 作为小说的线索性人物,公公的出场化解了矛盾,揭示了真相,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 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2. 小说以“女儿不知道这个来由,骑车时经常放声大笑”结尾,有什么好处?
    3. 请简要概括玉梅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十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剑门古道
    肖复兴
    ①我特别欣赏我国的一句古话:橘易地而成枳。
    ②真的是这样的。同样的东西,放在不同的地方,意味迥然不同。同样的亭台楼阁,放在自家的庭院里,只不过是摆设;放在皇家园林里,只不过是(诗情画意/柔情蜜意)中色彩明艳的一笔。但是,放在山川之上,特别是高拔入云的山峰之间,那意思就大不一样了。如同一位女人,出现在自己庭院里或皇家园林里,是小家碧玉,尽可以婀娜多姿;倘若是出现在战火纷飞的关隘险峰之上,那就必须是花木兰、穆桂英之类的巾帼英雄。有着“关山度若飞”,或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劲头。
    ③川北的剑门关,就是这样的一个关门。远远地看去,如果省略掉四周层云涤胸的起伏山峦,它和一般的山门或城门没有什么两样,甚至就是我国仿明代亭台楼阁建筑中的一种。尤其它是前几年地震之后新修的建筑,尽管石头的底座和木制的凌空飞檐都十分考究,但毕竟是新的,像树木没有多少年轮,沧桑是如何也化妆不出来的。
    ④但是,簇拥着它的是四围山色,一鞭残阳,却不是新的,而是上千年前就在这里了。站在剑门关上,望七十二峰,峰峰如剑,直刺云霄,云来云去,穿梭在峰峰之间,不是游龙戏凤,而是如水长流,如风尽吹,顿觉气脉贯通,血脉偾张。一下子,站在这里,再弱小的人也会感到有了气势,这和站在一池桃花水边或一道黄土坡前的感觉大不相同。
    ⑤我是从剑门关的后面上去的,这样的逆行,走的是当年出川人的行动路线,相比较而言,一路平坦,当年,李白和杜甫从陕西入川时,是从山底一步步爬上来的,这才会有李白“ ____________”的感叹,才会有杜甫“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的描写。站在剑门关上,往北望,如今有一阶阶的台阶,想当年,那陡峭的山岭,一步步,该是多么地难攀,在险之间,人如蚂蚁一样渺小,却又如蚂蚁搬山一样地伟大,在这里演绎了多少悲壮的故事。
    ⑥新中国成立后修的108国道,就是蜿蜒盘上这些山峦过剑门关的。如今,高速公路穿山而过,108国道,铺上仿旧的石板,再现了当年的壮观,成了游人游览的路径。只有把剑门关放在这样壮观的历史与大自然的背景中,才会彰显其气势和无可替代的位置,在险峻一线天的两山之间,在乱峰如阵的群山之上,剑门关显得很小,就意味旷世绝代的好汉,其实往往都是不显山露水的,只有在沧海横流时,方显英雄本色。
    ⑦离剑门关不远,依然是原108国道上,便是当地人称的“翠云廓”。其实,它是一个古代的驿道,最早修自秦朝,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要说驿道,在我国到处都有,并不新鲜。它的新奇之处在于两侧有古柏参天,最早的植于秦朝,然后到明清两代,延续至今。如此上千年和几百年的古柏浓荫夹道,在各地驿道中(空前绝后/绝无仅有),历史最为兴旺时期,这里号称是“三百里程十万树”,浩浩荡荡,分外壮观。遭遇了历代战火和自然灾害,如今的古柏已经远远没有这么多了,但是,依然可以让我们想象当时的壮观,古柏森森,绵延百里,遮天蔽日,一派浓荫匝地,满树鸟鸣啾啾。如此壮观的古柏,才配得上险峻的剑门关,过剑门关,进入这条驿道,看到道两旁这样列阵的古柏,像是列队迎接凯旋英雄的仪仗队,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神气十足)。想象当年108国道盘上剑门关,然后就在古驿道边穿过时,尽管已经没有“三百里程十万树”,却一样是古柏夹道,真的是有一种在历史隧道穿越的感觉。
    ⑧徜徉在古柏夹荫的道上,阳光从浓荫之间筛下,也变成丝丝缕缕绿色了。如果赶上细雨飘飘,就更宜于瞎想悠悠,雨丝中夹带着古柏的清香扑面,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在你的脸颊上轻拂了。
    ⑨入川来,要想看水之秀美,当然要去九寨沟;要看山之险峻,必须要来剑门关;要想看树之壮观,得要到古驿道。前者,有阴柔之美;中者,有阳刚之奇;后者,有历史之幽。
    (有删改)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关隘(ài)迥然不同(jiǒnɡ)
    B.簇拥(cù) 婀娜多姿(ē)
    C.蜿蜒(yán) 巾帼英雄(ɡuó)
    D.脸颊(xiá) 沧海横流(hénɡ)
    2.依次选用括号内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柔情蜜意 空前绝后 心旷神怡B.柔情蜜意 绝无仅有 神气十足
    C.诗情画意 空前绝后 神气十足D.诗情画意 绝无仅有 心旷神怡
    3.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诗句是(2分)()
    A.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C.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D.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4.下列有关原文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以“树木没有多少年轮”来比喻新修的剑门关十分考究却难有沧桑之感。
    B.作者以站在桃花水边或黄土坡前与站在剑门关山的感觉对比,突出游人在剑门关上的不同感受。
    C.古驿道最早建于秦朝,曾经绵延三百里,浩荡十万树,至今依然古柏参天,遮天蔽日,特别壮观。
    D.末段语言简洁,句式整齐,总结了全文内容,突出了剑门关和古驿道的主要特点。
    5.文章以“橘易地而成枳”开篇,有何用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彰显了剑门关的气势?请结合④⑤段加以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为剑门关拟写一则旅游广告词,以吸引游客前来观光。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试卷

    11 论述类文章阅读(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

    这是一份11 论述类文章阅读(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文件包含11论述类文章阅读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原卷版docx、11论述类文章阅读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7页, 欢迎下载使用。

    10 文学类文章阅读各省模拟汇编(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

    这是一份10 文学类文章阅读各省模拟汇编(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文件包含10文学类文章阅读各省模拟汇编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原卷版docx、10文学类文章阅读各省模拟汇编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3页, 欢迎下载使用。

    08 文学类文章阅读(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

    这是一份08 文学类文章阅读(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文件包含08文学类文章阅读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原卷版docx、08文学类文章阅读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