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九年级下册课题2 溶解度第1课时同步练习题
展开典例分析+变式训练
考点1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是指物质在溶解时,所发生的吸热和放热的多少不同,而引起的溶液的温度变化的现象;具体来说,物质溶解的过程包含有以下两个过程:
(1)一个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该过程吸收热量;
(2)另一个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该过程放出热量。
2、不同的溶质,在这两个过程中吸收和放出的热量也不同;这就导致在物质的溶解过程中,伴随着温度的变化,同时表现为吸热或放热现象,其具体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共有如下三种:
(1)当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会升高(如氢氧化钠、浓硫酸等;另外,氧化钙放在水中发生反应放热,也会使温度升高),表现为放热现象;
(2)当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不变(如氯化钠等),表现为既不吸热,也不放热的现象;
(3)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时,溶液温度会降低(如硝酸铵等),表现为吸热现象。
注意:生石灰放入水中放出大量的热,不是溶解,而是发生了化学反应放热:CaO+H2O=Ca(OH)2
【典例1-1】如图所示,在盛冷水烧杯中放入甲、乙两支试管(试管中都有未溶解的该溶液的溶质),若使甲试管中晶体减少,乙试管中晶体增加,需向烧杯中加入的物质是( )
A.氯化钠B.氢氧化钠C.硝酸铵D.硝酸钾
【典例1-2】将NaOH、NaCl、NH4NO3固体各10g分别放入盛有100mL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在不同时间测量溶液的温度,绘制成如图象:
分析图象,回答问题:
(1)在NaOH、NaCl、NH4NO3三种物质中,溶解时出现吸热现象的是 (写名称);
(2)对NaOH而言,a点右侧曲线表示:在一定时间段内,溶液温度随时间推移而 (填“升高”或“降低”),其原因是 。
【变式1-1】如图(其气密性良好),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中与固体B接触。若试管①中的导管口有较多气泡产生,则液体A和固体B的组合可能是( )
A.氯化钠和水 B.硝酸铵和水 C.氢氧化钠和水 D.铜和稀硫酸
【变式1-2】小明向如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充分搅拌后,发现粘在杯底的塑料片脱落。那么他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氢氧化钠固体 B.食盐 C.硝酸铵固体 D.蔗糖
【变式1-3】如图所示,把内装适量水的烧杯放在湿木块上,然后往烧杯里加入硝酸铵使之溶解,不久拿起烧杯时发现木块粘在烧杯的底部,说明硝酸铵溶解时要 热量,使温度 而木块上的水结冰的缘故。
考点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所得到的该溶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所得到的该溶质的溶液。
3、溶剂量和温度会影响溶解的溶质的量,故限定一定量的溶剂和一定温度的条件才能比较是否饱和。
4、饱和是不能再继续溶解该种溶质,不影响溶剂溶解别的溶质,故饱和溶液要指明针对哪种溶质是饱和的。
5、当溶剂量、温度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该溶质溶解的量达到最大值。
6、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1)观察法:观察底部有无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若有且不继续溶解,则是饱和溶液。若无,则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或恰好饱和的溶液(注:恰好饱和和不饱和的溶液看起来都是澄清透明的,外观无法区别,实验法区别)
(2)实验法:取样,在该温度下,向溶液里继续加入该种溶质,充分混合,观察溶质是否继续溶解。溶质不能继续溶解,则是恰好饱和溶液,若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
7、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8、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浓溶液的区别与联系
是否饱和:比较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溶解溶质的质量是否达到最大限度。
浓稀程度:比较的是在一定量的溶液里溶质质量的相对大小(溶质的质量分数)。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典例2-1】室温时,有两瓶硝酸钾溶液,一瓶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4%),另一瓶为5%的溶液,下列实验操作中,无法区分这两种溶液的是( )
A.加一定量的水B.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
C.略降低温度D.室温时,蒸发少量水
【典例2-2】下列方法中一定能将饱和溶液转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 )
A.降低温度B.增加溶剂C.充分搅拌D.增加溶质
【典例2-3】在通常情况下,采取 和 的方法,可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将一定温度下的饱和食盐水变成不饱和食盐水,最好的方法是 .将一定温度下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最好的方法是 .
【变式2-1】下面是对四个实验绘制的图形,其中实验结果与图形对应准确的是( )
A.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钙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B.给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氧气
C.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
D.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
【变式2-2】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具体措施有:
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加入水;③蒸发水;④降低温度;⑤升高温度,以上方法中,能达到目的的是( )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⑤D.①③⑤
【变式2-3】某同学在实验室做实验(当时气温为20℃),他用 量取100毫升水,用 称取40克氯化钾,然后将100毫升水倒入装有氯化钾的烧杯中,用 充分搅拌后,发现烧杯底部总是有不溶解的氯化钾,过滤后称得不溶氯化钾的质量为6克,则此时形成溶液的质量为 克,其中溶质是 克.实验中,氯化钾不能完全溶解,这一现象说明 .
【变式2-4】要使即将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采用的方法是 或 .
考点3 溶解性和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溶解性
1、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并且是物质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它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它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定性表示法,另一种是定量表示法:
(1)定性表示法就是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概念表示;
(2)定量表示法就是用一定温度下(气体还强调压强为101kPa),一定量的溶剂(一般是水)里溶解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气体的体积)来准确地表示,它们的内部联系是通常把室温(即20℃)时的溶解度大于或等于10g的,叫易溶物质,大于或等于1g但小于10g的,叫可溶物质,大于或等于0.01g但小于1g的,叫微溶物质,小于0.01g的,叫难溶(或不溶)物质;
2、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是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例如,食盐容易溶解在水里,却很难溶解在汽油里;油脂很难溶解在水里,却很容易溶解在汽油里;
(2)外部因素是温度、压强(是对气体来说的);例如,除了气体和氢氧化钙等特殊的固体溶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成反比以外,一般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成正比;还有气体的溶解性也与压强成正比。
3、碘能溶于汽油,不能溶于水;高锰酸钾能溶于水,不能溶于汽油;乙醇与水可以任意比互溶。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溶质溶剂的性质、温度、溶质的颗粒大小、是否搅拌。
【典例3-1】通常情况下,下列哪些方法能够加快固体物质的溶解速度( )
①溶解时不断搅拌;②把大颗粒的固体碾成粉末;③增加水的用量;④溶解时给物质加热;⑤减少水的用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
【典例3-2】室温条件下,向盛有25mL水的烧杯里,分别加入1克食盐、1克淀粉,搅拌,可观察到 全部溶解, 基本不溶.这一现象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 有关.
【变式3-1】室温下,25mL水中溶解性最小的是( )
A.食盐B.淀粉C.白糖D.硝酸钾
【变式3-2】小英在做饭时,发现很多因素能影响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率.从你能想到的影响中写出一点,并猜想此因素对食盐溶解速率的影响.因素 你的猜想 .
课堂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2022•常州一模)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在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
A.硝酸铵B.氯化钠C.浓硫酸D.氢氧化钠
2.(2023秋•滕州市校级月考)如图所示,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固体,U形管内有色液面将发生的现象是( )
A.无变化 B.A处升高,B处下降 C.A、B两处都升高 D.A处降低,B处升高
3.(2022•湘潭县模拟)在室温时,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氯化钠晶体,则( )
①溶液质量增加 ②溶质质量增加 ③溶剂质量不变 ④晶体质量不变 ⑤晶体质量减少.
A.①②B.③④C.①⑤D.①②④
4.(2022•中宁县模拟)对于多数固体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要使之成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
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加同种溶质;④加溶剂;⑤恒温蒸发溶剂。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⑤
5.(2023•铁岭一模)20℃时,20克水最多能溶解A物质3克,则A物质在水中属于( )
A.易溶B.微溶C.难溶D.可溶
6.(2023•河东区四模)比较食盐和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必须控制的条件是( )
A.温度均相同 B.均用玻璃棒搅拌
C.均达到饱和状态 D.食盐和蔗糖颗粒大小均相同
二、填空题。
7.(2023•海城市模拟)溶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填字母)
A.高锰酸钾 B.汽油 C.面粉 D.白糖
(2)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过程中,温度没有明显变化的是
(填字母)。
A.烧碱 B.硝酸铵 C.氯化钠 D.浓硫酸
8.(2023•莒县模拟)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分别是 ;
; 。
9.(2023秋•温州期中)碘是紫黑色晶体,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紫红色溶液。
(1)碘的汽油溶液中,溶剂是 。
(2)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画出示意图,能正确表示溶液中碘分子分散情况的是 。
(3)碘易溶于汽油,但不易溶于水,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 有关。
三、解答题。
10.(2023•兴平市二模)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 .
(2)图2中甲、乙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 .
(3)图3中表示乙的溶解度曲线是 .
(4)M溶液中含有少量N时,可通过 的方法提纯.
11.(1)饱和溶液:在 下,向一定量 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
时所得到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 下,向一定量 里加入某种溶质,还能 的溶液。
(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 。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12.(2023•秀英区校级一模)下面的表格中列出了NH4Cl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1)由上表可推出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是 ;
(2)在20℃时,向100g水中加入50g NH4Cl,形成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将其温度升高到60℃时,该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溶解度/g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60.2
65.6
9.2 溶解度(第1课时)(解析版)
考点直击
典例分析+变式训练
考点1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是指物质在溶解时,所发生的吸热和放热的多少不同,而引起的溶液的温度变化的现象;具体来说,物质溶解的过程包含有以下两个过程:
(1)一个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该过程吸收热量;
(2)另一个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该过程放出热量。
2、不同的溶质,在这两个过程中吸收和放出的热量也不同;这就导致在物质的溶解过程中,伴随着温度的变化,同时表现为吸热或放热现象,其具体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共有如下三种:
(1)当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会升高(如氢氧化钠、浓硫酸等;另外,氧化钙放在水中发生反应放热,也会使温度升高),表现为放热现象;
(2)当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不变(如氯化钠等),表现为既不吸热,也不放热的现象;
(3)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时,溶液温度会降低(如硝酸铵等),表现为吸热现象。
注意:生石灰放入水中放出大量的热,不是溶解,而是发生了化学反应放热:CaO+H2O=Ca(OH)2
【典例1-1】如图所示,在盛冷水烧杯中放入甲、乙两支试管(试管中都有未溶解的该溶液的溶质),若使甲试管中晶体减少,乙试管中晶体增加,需向烧杯中加入的物质是( )
A.氯化钠B.氢氧化钠C.硝酸铵D.硝酸钾
【答案】B。
【解答】解: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故使其溶解应升温,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使其析出需要也要升温,因此要达到效果需要加入溶于水放热的物质,在提供的物质中只有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故B是正确选项。
故选:B。
【典例1-2】将NaOH、NaCl、NH4NO3固体各10g分别放入盛有100mL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在不同时间测量溶液的温度,绘制成如图象:
分析图象,回答问题:
(1)在NaOH、NaCl、NH4NO3三种物质中,溶解时出现吸热现象的是 氯化钠、硝酸铵 (写名称);
(2)对NaOH而言,a点右侧曲线表示:在一定时间段内,溶液温度随时间推移而 降低 (填“升高”或“降低”),其原因是 溶液散失热量 。
【答案】(1)氯化钠、硝酸铵;(2)降低;溶液散失热量。
【解答】解:(1)分析图象,在NaOH、NaCl、NH4NO3三种物质中,溶解时出现吸热现象的是NH4NO3、NaCl,因两者溶于水时,温度降低;
(2)分析图象,对NaOH而言,a点右侧曲线表示:在一定时间段内,溶液温度随时间推移而降低,因为溶液的温度比周围环境高,向外散热。
答案为:(1)氯化钠、硝酸铵;(2)降低;溶液散失热量。
【变式1-1】如图(其气密性良好),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中与固体B接触。若试管①中的导管口有较多气泡产生,则液体A和固体B的组合可能是( )
A.氯化钠和水 B.硝酸铵和水 C.氢氧化钠和水 D.铜和稀硫酸
【答案】C。
【解答】解:A、氯化钠溶于水不吸热也不放热,温度不变,故选项错误。
B、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试管②中的气体遇冷造成压强减小,试管①中的导管口没有气泡产生,故选项错误。
C、水和氢氧化钠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试管②中的气体受热膨胀造成压强变大,试管①中的导管口有较多气泡产生,故选项正确。
D、稀硫酸和铜不能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C。
【变式1-2】小明向如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充分搅拌后,发现粘在杯底的塑料片脱落。那么他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氢氧化钠固体 B.食盐 C.硝酸铵固体 D.蔗糖
【答案】A。
【解答】解:A、氢氧化钠放入水中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会使石蜡熔化,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脱落,故正确;
B、食盐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不大,石蜡仍为固态,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不会脱落,故错误;
C、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的温度降低,石蜡仍为固态,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不会脱落,故错误;
D.蔗糖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不大,石蜡仍为固态,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不会脱落,故错误。
故选:A。
【变式1-3】如图所示,把内装适量水的烧杯放在湿木块上,然后往烧杯里加入硝酸铵使之溶解,不久拿起烧杯时发现木块粘在烧杯的底部,说明硝酸铵溶解时要 吸收 热量,使温度 温度降到0℃以下 而木块上的水结冰的缘故。
【答案】吸收;温度降到0℃以下。
【解答】解:烧杯中加入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的温度降到0℃以下,木板上的水结冰,从而使烧杯与木块粘在一起。
故答案为:吸收;温度降到0℃以下
考点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所得到的该溶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所得到的该溶质的溶液。
3、溶剂量和温度会影响溶解的溶质的量,故限定一定量的溶剂和一定温度的条件才能比较是否饱和。
4、饱和是不能再继续溶解该种溶质,不影响溶剂溶解别的溶质,故饱和溶液要指明针对哪种溶质是饱和的。
5、当溶剂量、温度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该溶质溶解的量达到最大值。
6、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1)观察法:观察底部有无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若有且不继续溶解,则是饱和溶液。若无,则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或恰好饱和的溶液(注:恰好饱和和不饱和的溶液看起来都是澄清透明的,外观无法区别,实验法区别)
(2)实验法:取样,在该温度下,向溶液里继续加入该种溶质,充分混合,观察溶质是否继续溶解。溶质不能继续溶解,则是恰好饱和溶液,若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
7、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8、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浓溶液的区别与联系
是否饱和:比较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溶解溶质的质量是否达到最大限度。
浓稀程度:比较的是在一定量的溶液里溶质质量的相对大小(溶质的质量分数)。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典例2-1】室温时,有两瓶硝酸钾溶液,一瓶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4%),另一瓶为5%的溶液,下列实验操作中,无法区分这两种溶液的是( )
A.加一定量的水B.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
C.略降低温度D.室温时,蒸发少量水
【答案】A。
【解答】解:
A、各加入少量水振荡,没有现象。故此选项错误。
B、向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各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振荡。晶体不溶解。可区分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故此选项正确。
C、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在降低温度时会有晶体析出,不饱和的不会析出晶体,故此选项正确。
D、蒸发少量水饱和的溶液会有晶体析出,不饱和的不会析出晶体,故此选项正确。
故选:A。
【典例2-2】下列方法中一定能将饱和溶液转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 )
A.降低温度B.增加溶剂C.充分搅拌D.增加溶质
【答案】B。
【解答】解:A、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升温可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降温可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所以降低温度不一定能成功,故A错误;
B、增加溶剂可使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故B正确;
C、充分搅拌不影响饱和溶液的状态,故C错误;
D、增加溶质依然是饱和溶液,故D错误。
故选:B。
【典例2-3】在通常情况下,采取 蒸发溶剂 和 加入溶质 的方法,可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将一定温度下的饱和食盐水变成不饱和食盐水,最好的方法是 加入溶剂 .将一定温度下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最好的方法是 加入足量硝酸钾 .
【答案】蒸发溶剂;增加溶质;加入溶剂;加入足量硝酸钾。
【解答】解:不饱和溶液与同条件下的饱和溶液相比,还能继续溶解溶质,所以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可以是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所以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最好的方法是加入硝酸钾.食盐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最好方法是加入溶剂.
故答案为:蒸发溶剂;增加溶质;加入溶剂;加入足量硝酸钾.
【变式2-1】下面是对四个实验绘制的图形,其中实验结果与图形对应准确的是( )
A.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钙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B.给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氧气
C.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
D.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
【答案】D。
【解答】解:A、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盐酸与碳酸钠反应时是不会有沉淀生成的,故碳酸钠加入一会,才有沉淀,图中开始便有沉淀,故A错误;
B、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时开始一段时间不会产生氧气,图中错误,故B错误;
C、向饱和的NaCl溶液中不断加水,溶质的质量一直是不变,图中错误,故C错误;
D、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质量与稀硫酸质量的关系图,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假设锌和铁各1g,则产生氢气的质量分别为g,g;铁产生的氢气多,则可证明实验结果与图形对应准确,故D正确。
故选:D。
【变式2-2】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具体措施有:
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加入水;③蒸发水;④降低温度;⑤升高温度,以上方法中,能达到目的的是( )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⑤D.①③⑤
【答案】D。
【解答】解:①加入氢氧化钙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②加入水会使溶液变的更不饱和;
③蒸发水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④降低温度会使氢氧化钙溶解的量增大,溶液变的更不饱和;
⑤升高温度会使氢氧化钙溶解的量减小,溶液能变成饱和;
故选:D。
【变式2-3】某同学在实验室做实验(当时气温为20℃),他用 量筒 量取100毫升水,用 天平 称取40克氯化钾,然后将100毫升水倒入装有氯化钾的烧杯中,用 玻璃棒 充分搅拌后,发现烧杯底部总是有不溶解的氯化钾,过滤后称得不溶氯化钾的质量为6克,则此时形成溶液的质量为 136 克,其中溶质是 36 克.实验中,氯化钾不能完全溶解,这一现象说明 氯化钾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 .
【答案】量筒,天平,玻璃棒,136,36,氯化钾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
【解答】解:某同学在实验室做实验(当时气温为20℃),他用量筒量取100毫升水,用天平称取40克氯化钾,然后将100毫升水倒入装有氯化钾的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发现烧杯底部总是有不溶解的氯化钾,过滤后称得不溶氯化钾的质量为6克,则此时形成溶液的质量为136克,其中溶质是36克.实验中,氯化钾不能完全溶解,这一现象说明氯化钾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
故答案为:量筒,天平,玻璃棒,136,36,氯化钾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
【变式2-4】要使即将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采用的方法是 降温 或 加溶质(蒸发溶剂) .
【答案】降温;加溶质(蒸发溶剂)。
【解答】解:不饱和硝酸钾溶液加入硝酸钾,继续溶解至不能再溶解而成为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因溶剂减少而使不饱和溶液达饱和,降低温度,使同量水溶解硝酸钾的量减少而达到饱和.升高温度却只能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更加不饱和.
故答案是:降温;加溶质(蒸发溶剂).
考点3 溶解性和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溶解性
1、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并且是物质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它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它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定性表示法,另一种是定量表示法:
(1)定性表示法就是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概念表示;
(2)定量表示法就是用一定温度下(气体还强调压强为101kPa),一定量的溶剂(一般是水)里溶解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气体的体积)来准确地表示,它们的内部联系是通常把室温(即20℃)时的溶解度大于或等于10g的,叫易溶物质,大于或等于1g但小于10g的,叫可溶物质,大于或等于0.01g但小于1g的,叫微溶物质,小于0.01g的,叫难溶(或不溶)物质;
2、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是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例如,食盐容易溶解在水里,却很难溶解在汽油里;油脂很难溶解在水里,却很容易溶解在汽油里;
(2)外部因素是温度、压强(是对气体来说的);例如,除了气体和氢氧化钙等特殊的固体溶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成反比以外,一般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成正比;还有气体的溶解性也与压强成正比。
3、碘能溶于汽油,不能溶于水;高锰酸钾能溶于水,不能溶于汽油;乙醇与水可以任意比互溶。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溶质溶剂的性质、温度、溶质的颗粒大小、是否搅拌。
【典例3-1】通常情况下,下列哪些方法能够加快固体物质的溶解速度( )
①溶解时不断搅拌;②把大颗粒的固体碾成粉末;③增加水的用量;④溶解时给物质加热;⑤减少水的用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答】解:加快固体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主要有:搅拌,加热,磨成粉末等,其中研成粉末状是为了增加溶质溶剂的接触面积;增加或减少溶剂的量实际上是影响溶解溶质的量的多少,与溶解速度无关。
故选:B。
【典例3-2】室温条件下,向盛有25mL水的烧杯里,分别加入1克食盐、1克淀粉,搅拌,可观察到 食盐 全部溶解, 淀粉 基本不溶.这一现象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 溶质的种类 有关.
【答案】食盐;淀粉;溶质的种类。
【解答】解:食盐易溶于水,而淀粉难溶于水,溶剂相同溶质不同,说明溶质的种类影响物质的溶解性;故答案为:食盐;淀粉;溶质的种类.
【变式3-1】室温下,25mL水中溶解性最小的是( )
A.食盐B.淀粉C.白糖D.硝酸钾
【答案】B。
【解答】解:室温下,食盐、白糖、硝酸钾均易溶于水,淀粉难溶于水,25mL水中溶解性最小的是淀粉。
故选:B。
【变式3-2】小英在做饭时,发现很多因素能影响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率.从你能想到的影响中写出一点,并猜想此因素对食盐溶解速率的影响.因素 温度(或搅拌) 你的猜想 温度越高(越低),食盐溶解的速率越快(越慢)(或搅拌能加快食盐溶解的速率) .
【答案】温度(或搅拌);温度越高(越低),食盐溶解的速率越快(越慢)(或搅拌能加快食盐溶解的速率)。
【解答】解:根据生活经验,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因素有温度、食盐颗粒大小和搅拌等,搅拌、升温都能加快水分子运动速度,也就能加快食盐与水的接触机会,从而加快了食盐的溶解速率,固体颗粒大小决定了固体与水的接触面积的大小,也能改变溶解速率;
故答案为:温度(或搅拌);温度越高(越低),食盐溶解的速率越快(越慢)(或搅拌能加快食盐溶解的速率).
课堂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2022•常州一模)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在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
A.硝酸铵B.氯化钠C.浓硫酸D.氢氧化钠
【答案】A。
【解答】解:A、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故正确。
B、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故错误。
C、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故错误。
D、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故错误。
故选:A。
2.(2023秋•滕州市校级月考)如图所示,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固体,U形管内有色液面将发生的现象是( )
A.无变化 B.A处升高,B处下降 C.A、B两处都升高 D.A处降低,B处升高
【答案】D。
【解答】解:导致压强发生变化有两种情况,一是气体的量发生变化;二是温度变化,使气体体积发生变化。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温度升高,气体体积膨胀。
故选:D。
3.(2022•湘潭县模拟)在室温时,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氯化钠晶体,则( )
①溶液质量增加 ②溶质质量增加 ③溶剂质量不变 ④晶体质量不变 ⑤晶体质量减少.
A.①②B.③④C.①⑤D.①②④
【答案】B。
【解答】解:根据饱和溶液的定义可以知道,在不改变温度的条件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氯化钠晶体,氯化钠不会继续溶解,所以溶液的组成不会发生改变,晶体的质量也不会改变,溶液的质量也不会改变,溶剂的质量不变,分析题中所给的物理量可以知道③④是正确的。
故选:B。
4.(2022•中宁县模拟)对于多数固体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要使之成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
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加同种溶质;④加溶剂;⑤恒温蒸发溶剂。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⑤
【答案】A。
【解答】解: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则是在同样条件下可以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由此可知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都和溶质的量、溶剂的量和溶液的温度有关,且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因此要把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继续加入该溶质、不改变温度时蒸发溶剂或降低溶液的温度等方法。
故选:A。
5.(2023•铁岭一模)20℃时,20克水最多能溶解A物质3克,则A物质在水中属于( )
A.易溶B.微溶C.难溶D.可溶
【答案】A。
【解答】解:20℃时,20g水最多能溶解A物质3g,则A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为15g,在20℃时溶解度大于10g称为易溶物质。
故选:A。
6.(2023•河东区四模)比较食盐和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必须控制的条件是( )
A.温度均相同 B.均用玻璃棒搅拌
C.均达到饱和状态 D.食盐和蔗糖颗粒大小均相同
【答案】A。
【解答】解: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是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外部因素是温度。要比较食盐和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需要控制在相同的温度下。
故选:A。
二、填空题。
7.(2023•海城市模拟)溶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D (填字母)
A.高锰酸钾 B.汽油 C.面粉 D.白糖
(2)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过程中,温度没有明显变化的是 C (填字母)。
A.烧碱 B.硝酸铵 C.氯化钠 D.浓硫酸
【答案】D; C。
【解答】解:(1)高锰酸钾溶于水,溶液显紫色,汽油、面粉难溶于水,白糖溶于水,溶液显无色,故选:D;
(2)氢氧化钠、浓硫酸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所以温度没有明显变化的是C;
故答案为:D; C。
8.(2023•莒县模拟)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分别是 加入硝酸钾 ; 蒸发溶剂 ; 降低温度 。
【答案】加入硝酸钾;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解答】解:由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加入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所以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方法有:加入硝酸钾,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故答案为:加入硝酸钾;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9.(2023秋•温州期中)碘是紫黑色晶体,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紫红色溶液。
(1)碘的汽油溶液中,溶剂是 汽油 。
(2)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画出示意图,能正确表示溶液中碘分子分散情况的是 甲 。
(3)碘易溶于汽油,但不易溶于水,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 溶剂的种类 有关。
【答案】(1)汽油;(2)甲;(3)溶剂的种类。
【解答】解:(1)碘的汽油溶液中,碘是溶质,溶剂是汽油。
(2)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能正确表示溶液中碘分子分散情况的是甲。
(3)碘易溶于汽油,但不易溶于水,溶剂的种类不同,溶解性不同,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种类有关。
故答案为:(1)汽油;(2)甲;(3)溶剂的种类。
三、解答题。
10.(2023•兴平市二模)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 甲 .
(2)图2中甲、乙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 相等 .
(3)图3中表示乙的溶解度曲线是 N .
(4)M溶液中含有少量N时,可通过 降温结晶 的方法提纯.
【答案】(1)甲;(2)相等或甲=乙;(3)N;(4)降温结晶。
【解答】解:(1)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甲中有固体,因此甲是饱和溶液;故答案为:甲;
(2)图2中甲、乙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相等,因为水和溶质一样多;故答案为:相等或甲=乙;
(3)图3中表示乙的溶解度曲线是N,因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乙大;故答案为:N;
(4)M溶液中含有少量N时,可通过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M,因为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N大;故答案为:降温结晶;
11.(1)饱和溶液:在 一定的温度 下,向一定量 溶剂 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 不能再继续溶解 时所得到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 一定温度 下,向一定量 溶剂 里加入某种溶质,还能 继续溶解 的溶液。
(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 一定温度下,向溶液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再溶解该物质 。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答案】(1)一定温度;溶剂;不能再继续溶解(2)一定温度;溶剂;继续溶解;(3)一定温度下,向溶液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再溶解该物质;(4)溶质;溶剂;蒸发溶剂;溶剂;降温。
【解答】解:(1)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故填:一定温度;溶剂;不能再继续溶解
(2)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故填:一定温度;溶剂;继续溶解;
(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一定温度下,向溶液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再溶解该物质,若能继续溶解则为不饱和溶液,反之为饱和溶液;故填:一定温度下,向溶液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再溶解该物质;
(4)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若改变溶剂的量或温度,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的方法通常是蒸发溶剂或降温;故填:溶质;溶剂;蒸发溶剂;溶剂;降温。
12.(2023•秀英区校级一模)下面的表格中列出了NH4Cl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1)由上表可推出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是 随温度的升高该物质的溶解度逐渐增大 ;
(2)在20℃时,向100g水中加入50g NH4Cl,形成的 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将其温度升高到60℃时,该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1:2 。
【答案】(1)随温度的升高该物质的溶解度逐渐增大;(2)饱和;1:2。
【解答】解:(1)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温度逐渐的升高,溶解度的数值也在逐渐的增大,故答案为:随温度的升高该物质的溶解度逐渐增大;
(2)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7.2g,100g水中加入50gNH4Cl,固体物质有剩余,故答案为:饱和,
60℃时,氯化铵溶解度为55.2g,氯化铵固体全部溶解,溶质质量为:50g,溶剂质量为100g,故答案为:1:2。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溶解度/g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60.2
65.6
化学九年级下册课题2 溶解度第2课时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下册<a href="/hx/tb_c9866_t7/?tag_id=28" target="_blank">课题2 溶解度第2课时当堂检测题</a>,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解答题,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2 溶解度第1课时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a href="/hx/tb_c9866_t7/?tag_id=28" target="_blank">课题2 溶解度第1课时综合训练题</a>,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解答题,推断题,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2 化学肥料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a href="/hx/tb_c24814_t7/?tag_id=28" target="_blank">课题2 化学肥料一课一练</a>,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概念,化肥的用途,农作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有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