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
知识点04 教化与家训-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
展开
这是一份知识点04 教化与家训-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文件包含知识点04教化与家训-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教师版docx、知识点04教化与家训-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解说】:
敎,上所施下所敩(效)也;化,敎行於上,化成於下也。敎化,通过上行而化成以下。教化在古代是儒家所提倡的政以体化(政教风化);教以效化(教育感化);民以风化(环境影响)。既有皇帝的宣谕,又有各级官员耳提面命和行为引导,还有立功德碑、树牌坊、传播通俗读物等多种形式;既向人们正面灌输道理,又注意结合日常活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达事明理,潜移默化,其效果要比单纯的教育深刻而又牢固得多。主要内容是政治化的伦理道德,如忠、孝、仁、义、礼、信等等。说理作为改变他人看法的手段,依赖于事实与逻辑的力量。说理的依据,必须是争论双方都能够承认和接受的东西。你尝试加以说服的一方,他自己希求理解,希求真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教养、原则都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家训或单独刊印,或附于宗谱。“家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是给世代家族成员树立的价值准则,也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儒家格外推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为“八德”,普遍存在于家风之中。传家久、继世长的,是耕读、忠厚、清廉、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这样一些美好的品质。家风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约束其成员,又能促使家庭成员在一种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氛围中不断发展。西晋文学家潘岳《家风诗》,自述家族风尚:“绾发绾发,发亦鬓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靡专靡有,受之父母。鸣鹤匪和,析薪弗荷。隐忧孔疚,‘我’堂靡构。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岂敢荒宁,一日三省。”在该诗中,作者通过歌颂祖德、称美自己的家族传统以自我勉励。
【常见题型】:
1.断句。
方法: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句首状语后要停顿;“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2.文言虚词和实词.
方法:(文言虚词)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
(文言实词)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实词解释的方法:扩词法,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积累法,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揣测法,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3.文言句子翻译。
方法: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对、换、留、删、补、调。
4.内容理解与概括
方法:第一,从原文摘取信息点;第二,用自己的话回答对个别语句的理解。第一,概括选文内容;第二,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第三,结合选文,借助文中的语句或词语提出问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5.合理想象式描写
方法:一般描写方法包括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又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要注意:文字简练,生动形象。
6.人物分析
方法: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考点。其中包括了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形象意义的评价,还有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通过描写主人公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其性格)、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主人公性格)、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分析人物形象要全面、多角度,要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不拔高,也就是不用套话,要从文章出发,不使用一些概念性的语言,这样才能保证对人物形象概括得准确;二是用语准确,符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特点。
7.比较探究
方法:对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材料中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以及用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链接相关资料,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课内所学进行探究。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答题时尽量用上语段原句。
【23•榆阳区校级一模解析】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
君子不施①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容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记而守以浅者,广。去矣,其毋以鲁国骄士矣!(选自周公《诚伯禽书》)
【注】①施:同“弛”,弃置、怠慢。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非学无以广才
③无求备于一人 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
答案:①达到②增长③完备,完美④富饶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①句意为: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至,达到。②句意为: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广,增长。③句意为:不要要求一个人身上具备所有的优点。备,完备,完美。④句意为:土地广阔富饶,用节俭的方式生活。裕,富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夫君子之行 马之千里者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C.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 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D.无求备于一人 万钟于我何加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虚词的词义。A.结构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跟随/一起;C.就/却;D.对/对。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②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
答案:①放纵懈怠就不能使精神振奋,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②德行广大却能保持谦恭态度的人,会得到荣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①重点词:淫慢,放纵懈怠;励精,振奋精神;险躁,轻薄浮躁;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②重点词:守,保持;荣,得到荣耀。
4.在教育孩子方面,诸葛亮和周公有些思想不谋而合,请写出两个。
答案示例:①做人要勤俭节约;②做人要谦卑自律。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理解。从“俭以养德”“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公都提倡节俭。从“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公都懂得做人要谦卑自律。
【参考译文】:【甲】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用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屋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有德行的人不怠慢他的亲戚,不让大臣抱怨没被任用。老臣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
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
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土地广阔富饶,用节俭的方式生活,便会永远平安;官高位尊而用卑微的方式自律,你便更显尊贵;兵多人众而用畏怯的心理坚守,你就必然胜利;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博闻强记而用肤浅自谦,你将见识更广。上任去吧,不要因为鲁国的条件优越而对士骄傲啊!
【特色题型】:
1.文章讲了哪些道理或做人的准则: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读懂文意,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然后结合作者的身份背景,找关键句子或概括性句子或逐段寻找概括作者的观点。
2.赏析句子或词语:一看有没有修辞或写作手法,二看语境义,三品词语的语气情感。
3.作者在表明主张时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并补充事例:运用议论“三要素”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定义进行判定,什么其作用。事例的补充要典型,真实,有事例概述,有解说。
4.考查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文章运用了何种修辞或手法用来说理,在……(修辞或手法的作用)同时,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如:排比是将三句或三句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考生要结合句式和人物的语气去体会其表达效果。
5.人物某种行为的原因。
应对策略:此类考查理解概括能力。先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然后概括作答,最后结合主旨或人物思想性格,思考深层次原因。
6.谈启示或感悟:做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应该怎么做。
【精选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秋七月,公主①尝衣贴绣铺翠襦②入宫中,太祖谓曰:“汝当以此与我,自今勿复为此饬③。”公主笑曰:“此所用翠羽几何?”太祖曰:“不然。主家服此,宫闱戚里必相效。京城翠羽价高,小民逐利,展转贩易,伤生浸广,实汝之由。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岂可造此恶业之端?”主惭谢。主因侍坐,与皇后同言曰:“官家作天子日久,岂不能用黄金装肩輿④,乘以出入。”太祖笑曰:“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以金银为饬,力亦可办。但念我为天下守财耳!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苟以自奉养为意,使天下之人何仰哉?当勿复言。”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公主:太祖之女。②襦(rú):短袄,外套。③饬:装饰。④肩舆:指抬的小轿。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宫闱戚里 /必相效B.展转/贩易
C.实汝/之由D.苟/以自奉养为意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尝衣贴绣铺(________) (2)此所用翠羽几何(________)
(3)但念我为天下守财耳(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岂可造此恶业之端?
译文:
(2)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以金银为饬,力亦可办。
译文:
4.说说短文所蕴含的道理。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1.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读。C.“汝之由”意思是因你而起,一个短语,划开属于破句。正确的划分为“实/汝之由”。故选C。
2.(1)穿 (2)多少 (3)考虑,想到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作答此题,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衣,名词动用,穿;几何,多少;念,考虑,想到。
3.(1)怎么可以成为这种坏事的开端?
(2)我凭四海(天下)的财富,(就是)宫殿都用金银来装饰,也有力量可以办到。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1)岂,怎么;恶业,坏事;端,开端。(2)以,凭,凭借;四海之富,天下的财富;悉,全,都;饬,装饰;力亦可办,力量也可以办到。
4.①重视民生,以天下为重。②力戒奢侈,节俭为本。③克己律己,以身垂范。④正家风,严家教。⑤珍爱生灵,防止滥杀。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短文所蕴含的道理,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太祖见公主穿着装饰华丽的衣服,便让她脱下,不要再这样穿,说明要戒奢侈,节俭为本;太祖分析公主这样做的后果,“主家服此,宫闱戚里必相效。京城翠羽价高,小民逐利,展转贩易,伤生浸广,实汝之由。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岂可造此恶业之端”,说明太祖正家风,严家教;“伤生浸广,实汝之由”表明珍爱生灵,防止滥杀;“但念我为天下守财耳!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苟以自奉养为意,使天下之人何仰哉”可知太祖克己律己,以身垂范;也表明太祖重视民生,以天下为重。
【参考译文】秋季七月,公主曾穿着衣领贴金铺翠的外套入宫,宋太祖对她说:“你应当将外套给我,以后不要再用这样装饰。”公主笑着说:“这个才能用几根翠羽?”太祖说:“不是这样的。你既然这样穿,宫中妃嫔、皇亲国戚看见,就一定会争相效仿。这样一来,用京城里的翠羽的价格高,老百姓追逐利益,辗转贩卖交易,杀生害命,实在是因你而起啊!你既然出生富贵,应该珍惜福分,怎么可以造这种恶业之端?”公主听完惭愧认错。公主陪着坐,和皇后一起说:“官家做天子时间很长了,怎么不用黄金装饰小轿,乘坐出入。”太祖笑着说:“我凭四海(天下)的财富,(就是)宫殿都用金银来装饰,也有力量可以办到。只是考虑到我是为天下人守财罢了!怎么能妄自享用。古人说做皇帝要自己治理天下,而不是被天下人所奉养。如果拿天下的财富来供自己一人享乐,让天下百姓如何能拥戴啊?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5-8题。
与长子受之
朱熹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③,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④,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⑤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⑥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⑦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注)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②膝下:借指父母。③汩(gǔ):搅乱,扰乱。④闻见:这里指相互探讨,增长见识。⑤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⑥乡党:乡里、家乡的人。⑦无忝(tiǎn):不要辱没。忝,辱。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盖汝好学_____________(2)力改故习_____________
(3)夙兴夜寐_____________
6.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汝 若 到 彼 能 奋 然 勇 为 力 改 故 习 一 味 勤 谨 则 吾 犹 可 望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待远离膝下,千里从师。
译文:
(2)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
译文:
8.分析朱熹让儿子离家千里从师的原因。
参考答案与解析:
二、5.喜爱;旧的;早晨
6.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的意思是:你要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的意思是:你要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所以在“彼、为”后面停顿。“力改故习一味勤谨”的意思是: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所以在“习、谨”后停顿。
7.(1)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
(2)担心你在家里被俗务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
8.①担心儿子在家里被俗务缠身,不能专心读书;②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儿子,影响父子关系;③担心儿子在家里没有同学朋友一起探讨,增长见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词句,读懂主要内容。“恐你在家汩于俗务”是担心儿子在家里被俗务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是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儿子,影响父子关系,“及无朋友闻见”是担心儿子在家里没有朋友一起探讨,增长见识。
【参考译文】:如果你爱好学习,在家里也完全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但是现在让你外出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不能专心读书学习。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想日夜督促责备你。再者,(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使你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如果你到了老师那里,能够奋发图强,有所作为,努力改掉以前的不好的习惯,始终勤勉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是抱有希望的。不这样的话,就白费精力了。如果和在家里一样,以后回来,又只是不务正业的人,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脸面来见你的父母亲戚同乡和老朋友呢?(可要好好地)想一想啊!想一想啊!“早起晚睡,不要愧对你的父母!”这一次离家从师,千万要努力。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周公践①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十二牧,方三人②,出举③远方之民。
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④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天子于其君⑤之朝也,摄而进之,曰:“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何其所临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其君归也,乃召其国大夫告以天子之言,百姓闻之,皆喜曰:“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是以近者亲之,远者安之。
(选自《说苑君道》,有删改)
(注释)①践:登上。②十二牧,方三人:全国设置十二州牧,分为四方,每方三人。③出举:外出考察。④失职:流离失所。⑤君:诸侯国君。
9.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两处)。
周 公 践 天 子 之 位 布 德 施 惠 远 而 逾 明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有狱讼而失职者 (2)以入告乎天子
(3)有贤才而不举者 (4)百姓闻之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出举远方之民/何陋之有(《陋室铭》)
B.其君归也/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C.乃召其国大夫/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是以近者亲之/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
(2)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
13.概括分析文中写了周公的哪三条治国之道?找出其中与《曹刿论战》中鲁庄公所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相一致的是哪一条?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三、9.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断句能力。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意思是:周公登上天子的位置后,向天下百姓遍布德化,广施恩惠,时间久了名声更加显著。其中,“周公践天子之位”为第一层意思,“布德施惠”紧承“周公践天子之位”,交代周公登上天子后所作所为,并且“布”作动词,“推行”的意思,前面省略了主语“周公”,故“周公践天子之位”与“布德施惠”需要断;其次,“布德施惠”与“远而逾明”为因果关系,因为“布德施惠”,所以“远而逾明”,所以“布德施惠”与“远而逾明”之间需要断。故断句为: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
10.①案件 ②禀告,告诉 ③任用 ④听闻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1)句意为:有因为案件诉讼而流离失所的。狱:案件。(2)句意为:回来后禀告周天子。告:禀告,告诉。(3)句意为:有贤才却不被任用的。举:任用。(4)句意为:百姓听闻了这件事。闻:听闻,听说。
11.C.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题干要求找出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之: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是倒装句之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有何陋之”;B.其:代词,那些/副词,加强语气;C.乃:都是副词,都是“于是,就”的意思;D.以:连词,表结果,因此/连词,表示结果,以致;故选C。
12.①我的政治教化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吗?
②为何他住得那么远,却能够这么清楚地了解我们?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重点词有:政教:政治教化;不得:不合适;与:通“欤”,可译为“吗”。(2)句中重点词有:何:什么。
13.①使百姓能够衣食所安; ②官员公平公正地审理案件,不让人因此蒙冤; ③有才能的人能够被选拔任用。第②条。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依据原文信息句“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可知,这是周公要考察的三个问题,由此可得出三条治国之道:老百姓有衣服穿,有食物果腹,免受饥寒交迫之苦;官吏都能秉公执法,大大小小的案件,都一一根据实情审察,让老百姓免受冤枉之罪;有贤才的人能够被选拔任用。《曹刿论战》中鲁庄公所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意思是: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诚心(合理裁决)。所以可知“有狱讼而失职者”与《曹刿论战》中鲁庄公所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相一致。
【参考译文】
周公登上天子的位置后,向天下百姓遍布德化,广施恩惠,时间久了名声更加显著,当时全国设置十二州牧,分为四方,每方三人,(周天子)派人外出考察边远地方的民情。
有饥寒交迫却没有衣服穿没有食物吃的,有因为案件诉讼而流离失所的,有贤才却不被任用的,回来后禀告周天子,周天子在诸侯朝见时,威严地对他们说:“我的政治教化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吗?为什么你们所管辖的百姓,有饥寒交迫却没有衣服穿没有食物吃的,有因为案件诉讼而流离失所的,有贤才却不被任用的呢?”各诸侯回去后,就召见国内的大夫把周天子的话告诉他们,百姓听闻了这件事,都高兴地说:“这是真正的天子啊!为何他住得那么远,却能够这么清楚地了解我们?怎么敢欺瞒他呢!”因此身边的人更亲近他,边远的人得到安抚。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6题。
(隋炀帝)大业六年,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正月丁丑(十五日),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
诸蕃请入丰都市交易,帝许之。先命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籍以龙须席。胡客或过酒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值,绐(骗)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值。”胡客皆惊叹。其黠者颇觉之,见以缯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
(选自《资治通鉴》第181卷)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B.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C.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D.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15.翻译。
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值。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隋炀帝即位就马上组织表演活动,规模大,时间长,花费多。
B.隋炀帝请外国人到洛阳丰都市场去做生意,外国人欣然同意。
C.隋炀帝下令装饰店铺,店堂摆满珍稀货物,商人们服饰华丽。
D.隋炀帝要求,外国客人到酒店吃饭,必须按双倍的价格付钱。
参考答案与解析:
四、14.A.解析; 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的意思是:中国也有穷人,衣不遮体,怎么不把这些丝绸送给他们,为什么却用来缠树呢?据此,正确的句读是: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15. 中国富饶,酒饭历来不收钱。
解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16.C.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不正确,由“(隋炀帝)大业六年,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可知,隋炀帝不是即位就马上组织表演活动;B.不正确,从“诸蕃请入丰都市交易,帝许之”可知,不是“隋炀帝请外国人到洛阳丰都市场去做生意,外国人欣然同意”;D.不正确,从“胡客或过酒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值”可知,不是“必须按双倍的价格付钱”,而是不收钱。
【参考译文】:大业六年,隋炀帝因为各藩国首领都聚集在洛阳,便于正月十五在端门街举办各种戏曲演出。戏场四周长五千步,场内手执各种乐器的就有一万八千人,乐曲声传到数十里之外。通宵达旦灯火辉煌,照耀天地,整整一个月才结束。从此以后年年如此。
各蕃国首领请求到洛阳的丰都市场做买卖,隋炀帝批准了。事先下令整修装饰店铺,屋檐造型一致,店内挂满帷帐,堆积各种珍贵货物,来往的人也必须穿上华丽的服装,就连卖菜的也要用龙须席铺地。只要有外族的客人路过酒店饭馆,便令店主把他们请入店内就坐,让他们吃个酒足饭饱再走,不收钱,哄骗他们说:“中国富饶,酒饭历来不收钱。”外族客人惊叹不已。其中也有聪明的,有所察觉,看到用丝绸缠树,就说:“中国也有穷人,衣不遮体,怎么不把这些丝绸送给他们,却用来缠树呢?”市场上的人羞愧得无言。
五、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7-20题。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节选自《出师表》)
【乙】赵田部吏①赵奢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赵奢②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③九人。平原君怒,将杀之。赵奢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④,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使治国赋⑤,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五)
【注释】①田部吏:征收田赋的小官。②赵奢:战国时赵国名将,善于用兵。③用事者:管事的人。④加兵:兴兵侵犯。⑤国赋:国家的税收。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危急存亡之秋 ②是无赵也
18.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②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
1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
B.在执法方面,诸葛亮主张惩罚“作奸犯科者”,奖赏“为忠善者”。
C.“赵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这个句子的断句是正确的。
D.平原君对赵奢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变化,可以看出平原君知错就改。
20.“忠,敬业,尽心为忠”,选文甲让我们感受到了诸葛亮对后主的“忠”,选文乙让我们体会到赵奢的“忠”,请分别谈谈两位人物的“忠”表现在哪里?
参考答案与解析:
五、17.时候;这样。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解释时要注意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的现象。
18.①这都是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要报答给陛下。
②国家强大赵家江山就会稳固,而您作为王族贵戚,难道会被各国轻视吗?
19.C。解析:断句应该为:赵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故C错。
20诸葛亮对后主的“忠”,表现在他亲自北伐,报先帝忠陛下,出征前对君王诚心劝谏;赵奢的“忠”,表现在执法不畏强权、公正严明,做事认真负责、忠于职守。我们作为现代中学生,也应该学习他们,对国家忠诚,对自己做的事负责。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诸葛亮的“忠”表现在诚心劝诫后主,并亲自北伐,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忠诚于陛下。赵奢的“忠”表现在“以法治之”,奉公执法,做事认真,忠诚。
【参考译文】赵国一个收田租的小官赵奢到平原君赵胜家去收租税,他的家人不肯交.赵奢用法律处置,杀死平原君家中管事人九名.平原君十分恼怒,想杀死赵奢,赵奢便说:“您在赵国是贵公子,如果纵容家人而不奉公守法,法纪就会削弱,法纪削弱国家也就衰弱,国家衰弱则各国来犯,赵国便不存在了.您还到哪里找现在的富贵呢!以您的尊贵地位,带头奉公守法则上下一心,上下一心则国家强大,国家强大则赵家江山稳固,而您作为王族贵戚,难道会被各国轻视吗?”平原君认为赵奢很贤明,便介绍给赵王.赵王派他管理国家赋税,于是国家赋税征收顺利,人民富庶而国库充实。
六、(2022秋•黄石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3题。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①,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②,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选编自刘向《列女传•母仪传》)
【注】:①俎豆,古代祭祀时盛食物用的礼器。②六艺,春秋时孔子开私学所授《诗》《书》《礼》《易》《乐》《春秋》。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B.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C.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D.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2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孟母为给家人谋求优越的生活环境,先后几次搬家,从坟场到市集再到学校。
B.孟子小时候容易受环境的影响,住在哪里,很快就能和那里的居民成为朋友。
C.孟母用断织作喻劝告孟子,男子如果失去生存技能,要么做贼,要么被奴役。
D.孟子听从母亲教诲,从早到晚勤学不止,跟随老师子思学习,终于成为名儒。
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此非吾所以居处子。
译文:
②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
译文:
参考答案与解析:
21.C。解析:有德行的入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求问才能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故可断为: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22.C.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A.有误,“孟母为给家人谋求优越的生活环境”句表述错误,是为了给孟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B.有误,“很快就能和那里的居民成为朋友”句表述错误,并不是成为朋友,而是根据当地的特点学习。D.有误,并没有跟随老师子思学习。
23. ①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
②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①重点词:此,这。所以,用来……的。居,住。句意: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②重点词:宁能,哪能。衣,穿。句意: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
【参考译文】:孟子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还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于是将家搬到一处集市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该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又将家搬到了一个学宫的旁边。这时孟子所学玩的,就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一直住在了这里。等到孟子长大成人,学精六艺,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儒。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入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求问才能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为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23-27题。
君不侮臣(刘向)
赵简子上羊肠之坂①,群臣皆偏袒推车,而虎会独担戟行歌不推车。简子曰:“寡人上坂群臣皆推车会独担戟行歌不推车是会为人臣侮其主;为人臣侮其主,其罪何若?”虎会对曰:“为人臣而侮其主者,死而又死。”简子曰:“何谓死而又死?”虎会曰:“身死,妻子又死,若是为死而又死。君既闻为人臣而侮其主者之罪矣!君亦闻为人君而侮其臣者乎?”简子曰:“为人君而侮其臣者何若?”虎会对曰:“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为谋,辩者不为使,勇者不为斗。智者不为谋,则社稷危;辩者不为使②,则使③不通;勇者不为斗,则边境侵。”简子曰:“善。”乃罢群臣推车。为士大夫置酒与群臣饮,以虎会为上客。
(选自《新序·杂事》)
【注释】①坂:山坡,斜坡。②使:动词,充当使节。③使:名词,使者。这里指外交关系。
23.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三处)
寡 人 上 坂 群 臣 皆 推 车 会 独 担 戟 行 歌 不 推 车 是 会 为 人 臣 侮 其 主
2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则社稷危( ) ②则边境侵( )
③乃罢群臣推车( )
25.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罢群臣推车 乃不知有汉
B. 而虎会独担戟行歌不推车 学而时习之
C.以虎会为上客 以伤先帝之明
D.若是为死而又死 天涯若比邻
26.翻译句子。
智者不为谋,则社稷危。
27.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作用?并说说其中包涵的思想内涵。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七、23.寡人上坂/群臣皆推车/会独担戟行歌不推车/是会为人臣侮其主
24.①国家、②被侵略、③于是,就。
25.D 解析:A.乃:于是,就/竟然;B.而:表转折/表顺承;C.以:介词,把/以致;D.若:都是表假设。
26.当人君的侮辱了臣子,有才智的人不给国君出谋划策。
27.运用排比,增强语势,强调了人君侮辱人臣的严重后果。体现了“君臣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或:以民为本;君敬臣,臣才愿为君效命;国家利益重于个人权威)的思想内涵。
解析:句子的表达作用首先分析修辞,后分析修辞作用。思想内涵要解析主要事件,找出重要句子,总结概括。
【参考译文】:赵简子乘车上羊肠坡,大臣们都露出膀子给简子推车,惟有虎会扛着戟, 边走边唱歌,不推车。简子说:“寡人上坡,大家都推车,惟有你扛戟,唱歌,不推车,这就是作臣子的侮辱自己的君主。臣子侮辱君主,该判什么罪?”虎会回答道:“作臣子的侮辱自己的君主,犯双重死罪。”简子问:“什么叫双重死罪 ?”虎会答道:“自己被处死,妻子儿女也处死,这就叫双重死罪。不过,您既然已听说臣子侮辱君主的罪,也愿听听君主侮辱臣子的罪吗?”简子问:“君主侮辱了臣子会怎么样呢?”虎会说:“当人君的侮辱了臣子,有才智的人不给国君出谋划策;能言善辩的人不愿替国君充当使节;勇敢的人不愿为国君战斗。显然,有才智的人不出计谋,国家就有危险;有辩才的人不当使节,外交关系就不顺利;勇敢的人不愿战斗,边境就会被侵犯。”简子说:“这意见很正确。”便不再要大臣推车。事后还设酒席和群臣同饮,把虎会尊为上宾。
八、阅读下面三篇文言文,回答28-30题。
【甲】示儿燕
孙枝蔚
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①。便须动圈点②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③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④,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
【乙】与子侄书
毛先舒
年富力强,却涣散精神,肆⑤应于外。多事无益妨有益,将岁月虚过,才情浪掷。及至晓得收拾精神⑥,近里着己⑦时,而年力向衰,途长日暮,已不堪发愤有为矣。回而思之,真可痛哭!汝等虽在少年,日月易逝,斯言常当猛省。
【丙】与弟侄
郑日奎
为蚕养桑,非为桑也;以桑饭蚕,非为蚕也。逮⑧蚕吐茧而丝成,不特⑨无桑,蚕亦亡矣。取其精,弃其粗;取其神,去其形。所谓罗⑩万卷于胸中而不留一字者乎。
【注释】①高阁:束之高阁,不去阅读。②圈点:古书不断句,没有标点,读书人必须自行断句标点。精读者往往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圈示重点,点评文章。③遑:闲暇,空闲。④旧窑:指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瓷。⑤肆:任意,随意。⑥收拾精神:集中精力。⑦近里着己:将分散的精力收聚回来。⑧逮:到,及。⑨特:只,但。⑩罗:搜集,掌握。
2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不妨更买一本更( )(2)斯言常当猛省斯( )
(3)为蚕养桑( ) (4)以桑饭蚕( )
29.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虽”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汝等虽在少年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曹刿论战》)
B.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D.今虽耄老(《送东阳马生序》)
30.结合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三篇短文分别给你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与解析:
八、28.(1)再(2)这(3)为了。(4)饲养。
29.D(例句与D项是“虽然”的意思,其余三项为“即使”)
30.书是拿来读的,不要为了珍惜书籍而不充分使用它。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独立进取,心怀天下,做有用之人。读书的真正目的就是要追求蕴藏其中的道理。
【参考译文】
【文段一】开始读古书时,千万不要太爱惜书本,过分的爱惜,一定把它束之高阁而不去读它。读书时就必须动手圈圈点点,如果看坏了一本书,不妨再去买一本来。爱惜书本是有能力藏书的人家所做的事,我们穷人没有余力去效仿这种做法了。就譬如茶杯饭碗,,明明知道是珍贵的古瓷器,本应当珍惜,但家里穷,只有这件器皿,难道忍着口渴和饥饿而不用它,把它珍藏起来吗?儿女应当知道。
【文段二】(我)年富力强的时候,却精神涣散,随意在外应酬。做了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将年华虚度,才情浪费。等到知道了要集中精神,将分散的精力收聚回来时,却又年纪和精力不济,就象路途长远而太阳西下,已经不能发愤有为了。回想一下,真应该痛哭一场!你们虽然还是少年,知道岁月易逝,我这些话应该经常反省。
【文段三】为了蚕而种桑树,不是为了桑树;用桑叶来饲养蚕,不是为了蚕本身.等到蚕吐丝了,取走了丝,桑树和蚕便没用了;种桑养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蚕丝,学习也是一样,面对各种各样的事物,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其中的神韵,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抛弃它的外在的无用的东西.正所谓是浏览了很多书以后心中反而没有留下一个书上的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知识点09 寓言与怪谈-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文件包含知识点09寓言与怪谈-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教师版docx、知识点09寓言与怪谈-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知识点07 情谊与贬谪-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文件包含知识点07情谊与贬谪-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教师版docx、知识点07情谊与贬谪-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知识点06 传记与轶事-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文件包含知识点06传记与轶事-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教师版docx、知识点06传记与轶事-备战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解析+分类演练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