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北省衡水市二中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中的人物、事情都有蓝本。世人往往把创造看作空中楼阁,而把写实看作模拟,却不晓得想象中的空中楼阁也有过去经验作为蓝本,若真离弃一切的经验,心灵便无从活动了。《红楼梦》作者的手段是写生。在逼近真事真情这点特殊风格外,实事求是这个态度又引出第二个特色来。我们的民众向来是以团圆为美的,无论哪种戏剧小说,莫不以大团圆为全篇精彩之处。《红楼梦》作者则不然,他的材料全是实事,不能任意颠倒改造,于是不得已要打破窠臼得罪读者了:《红楼梦》是悲剧。
《红楼梦》的不落窠臼,在我们文艺界中很有革命的精神。我以为《红楼梦》作者的第一大本领,只是肯说老实话,《红楼梦》看上去平淡,却成为我们中国过去文艺界中的一部奇书。
《红楼梦》以前的作者大多感情浮动,握笔作文,发泄者多,含蓄者少,所作文章可以悦俗目,不可以当赏鉴。《红楼梦》缠绵悱恻的文风恰与之相反,初看时觉似淡的,没有什么绝伦超群的地方,再看几遍渐渐有些意思了,越看得熟,所得的趣味便亦愈深永。
所谓百读不厌的文章,大都有真挚的情感,深隐地含蓄着,非与作者有同心的人不能知其妙处所在。作者亦只预备藏之名山,或竟覆了酱瓿,不深求世人的知遇。并不是作者有所珍惜隐秘,只是世上一般浅人自己忽略了。
发于愤怒的文章容易发泄,发于哀思的呢,比较容易含蓄,这是情调的差别,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并非说发于愤怒的没有好文章,并且哀思与愤怒有时是不可分的。但在比较上立论,含怒气的文字容易一览而尽,积哀思的可以渐渐引人入胜,所以风格上后者比前者要高一点。《水浒传》与《红楼梦》的两位作者,都是文艺上的天才,中间才性的优劣是很难说的:不过我们看《水浒传》,在许多地方觉得有些过火似的,看《红楼梦》虽不满人意的地方也有,却又较读《水浒传》的不满少了些。换句话说,《红楼梦》的风格比较温厚,《水浒传》则锋芒毕露了。这个区别并不在乎作者才性的优劣,只在写书的动机不同。
(摘编自俞平伯《<红楼梦>研究》)
材料二:
《红楼梦》的风格是什么呢?要准确地把握它,《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的“出则”中有两处说话,可以说是探索此问题的一把钥匙。
一是“出则”劈头的第一句话,也是《红楼梦》的第一句话: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
二是“出则”结束时的一首诗,也是作者自己的(不是按书中人物身份写的)第一首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一头一尾的两次说话,其实都是强调一个意思,即告诉读者,《红楼梦》表面上看来似乎有许多“荒唐”的东西,但实际上是一部很有“趣味”的书,只是这种“味”不是仅从表面文字一览就可领略到的,而必须“细按”,认真索“解”,才能获得。作者同时表示担心的是读者不能“解其中味”。
《红楼梦》的风格也就是含蓄。因为含蓄,所以才有“味”;因为其“味”含蓄于中,所以须“细按”“熟思”,才能获得。
《红楼梦》的含蓄风格,反映在书中可以说是无所不在的,大的如它原来的书名“石头记”,以及人物如薛宝钗等形象的塑造、许多大事件如元妃省亲等的描述,都是写得十分含蓄的;小的如一个小情节、人物的一句对话、一个灯谜、一个酒令、一首小诗以至一个戏目、一个人名等,也处处都含蓄有“味”。
《红楼梦》含蓄风格的形成,则特别与时代和作家的身世有着十分直接的联系,而这两者又是密不可分的。乾、嘉以后考据学之大盛,实际上可以看成是整个学术界的一种沉默,一些进步的政治、学术思想,竟也要借助别的形式来表现。清初以来,凡是真正能揭露些现实黑暗的作品,都不得不采用各种不同的委婉含蓄的手法。曹雪芹不但同样生活在这个时代,而且还有他自身经历的特殊原因,他以一个罪人之孥的身份,要写这样一部“石头”都忍不住要说话的长篇巨著,很难设想他能超出这种含蓄手法之外。他怎能不出之以委婉曲折的含蓄笔墨呢?所以《红楼梦》的含蓄风格,乃是历史的必然产物。
从这个意义来说,作者采用含蓄的手法,“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敷衍出来”,乃是有不得已的原因的。但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受束缚,相反,他以娴熟的技巧,得心应手地驾驭了这种手法,充分发挥了它的特点,因而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红楼梦》的含蓄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表面看来“虽近荒唐”,而“细按则深有趣味”。也就是说,它的含蓄并不晦涩难懂,令人看后摸不着头脑。它就像一个浩瀚的海洋,可以取之不尽,因而屡读不厌。《红楼梦》以外的小说,恐怕找不出一个这样的例子来。就拿与《红楼梦》有许多相似之处的《金瓶梅》来说吧,它写的也是一个家族的败落,也反映了十分广阔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但读它很难产生那种想一读再读的兴致,主要原因就是里面缺少那种可以使人细细咀嚼而感到余味无穷的细节。
(摘编自曾扬华《<红楼梦>引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所写的人、事都是以过去经验作为蓝本,经过作家的心灵创造、想象而来的。
B. 《红楼梦》是一部奇书,《红楼梦》这类书的作者并不刻意隐秘什么,也并不想被世人知遇。
C. 《红楼梦》含蓄风格的形成,外因是清朝乾、嘉之后盛行考据学,整个学术界一片沉默。
D. 《红楼梦》《金瓶梅》都写了家族败落,反映了广阔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可咀嚼出无穷余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看一两遍肯定是不够的,要多看几遍,看得越熟,趣味越多,体会越多,收获越多。
B. 民众向来以大团圆为美,而曹雪芹为了打破窠臼,用革命性的创造精心设计了悲剧结局。
C. 《水浒传》在许多地方是过火了一些,不及《红楼梦》温厚,根本原因是作者创作的动机不同。
D. 因特定时代背景和作者自身的特殊遭遇,曹雪芹只好“将真事隐去”,不得已“用假语村言,敷衍出来”。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红楼梦》“含蓄风格”的一项是( )
A. 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见的写妙玉的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B. 第八回,薛宝钗出场:“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C. 第七十五回,中秋赏月,贾政要求限一“秋”字即景作诗。看了贾兰的诗,贾政“喜不自胜”;宝玉作完,贾政看了却只是“点头不语”。
D. 第九十八回,林黛玉咽气之际声声叫着:“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
4. 请说说材料二前五段在文中的作用。
5. 材料一中说“发于愤怒的文章容易发泄,发于哀思的呢,比较容易含蓄”。请以你的阅读积累,列举两例简要说明发于哀思的作品是如何“含蓄”的。
【答案】1. A 2. B
3. B 4. ①提出论述的话题,明确论述的中心:《红楼梦》的风格是含蓄。②以原著第一回的“出则”中的两处说话切入,摆事实,得出结论,很有说服力。
5. 示例:①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下片记梦,虚实结合,写梦中与亡妻相见。“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言”更显得沉痛,此时无声胜有声,词人用“无言”含蓄地表达了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亡妻的哀悼与思念。②如《项脊轩志》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作者想念妻子而触及与妻子有一定关系的物,睹物怀人,引发了对往事的伤怀,含蓄地表达了对妻子的深切思念,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客厅里的爆炸
白小易
主人沏好茶,把茶碗放在客人面前的小几上,盖上盖儿。当然还带着那甜脆的碰击声。接着,主人又想起了什么,随手把暖瓶往地上一搁,匆匆进了里屋。
做客的父女俩待在客厅里。十岁的女儿站在窗户那儿看花。父亲的手指刚刚触到茶碗那细细的把儿——
忽然,啪的一声,跟着是绝望的碎裂声。
——地板上的暖瓶炸了。女孩也吓了一跳,猛地回过头来。尽管事情极简单,但这近乎是一个奇迹:父女俩一点儿也没碰它。的的确确没碰它。而主人把它放在那儿时,它虽然有点摇晃,可是并没有马上就倒。
暖瓶的爆炸声把主人从里屋揪了出来。他的手里拿着一盒糖。一进客厅,主人瞅着热气腾腾的地板,下意识地脱口说了声:
“没关系!没关系!”
那父亲似乎马上要做出什么表示,但他控制住了。
“太对不起了。”他说,“我把它碰了。”
“没关系。”主人又一次表示这无所谓。
从主人家出来,女儿问:“爸,是你碰的吗?”
“……我离得最近。”爸爸说。
“可你没碰!那会儿我刚巧在瞧你玻璃上的影儿。你一动也没动。”
爸爸笑了:“那你说怎么办?”
“暖瓶是自己炸的!地板不平。暖瓶被李叔叔放下时就晃,晃来晃去就炸了。爸,你为啥说是你……”
“这,你李叔叔怎么能看见?”
“可以告诉他呀。”
“不行啊,孩子。”爸爸说,“还是说是我碰的,听起来更顺溜些。有时候,你简直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你说的越是真的,也越像假的,越让人不能相信。”
女儿沉默了许久:“只能这样吗?”
“只好这样。”
(有删改)
文本二:
孙少安在白杨树下站了一会儿,又开始往回走。走不多远,他就看见了双水村星星点点的灯火。
一股温暖的激流刹那间漫过了他的心间。那灯光下,有他亲爱的家——亲人们的脸庞都在他的眼前浮现出来了。
于是,头脑中迷茫的云雾顷刻间消散,滚烫的额头重新又凉了下来。他顿时感到他刚才的情绪充满了危险。是的!一家老老少少都依靠和指望着他,他怎么能这样胡思乱想呢?
他弯下腰在路边拾起一块石头,抡起胳膊,狠狠地甩向了东拉河对面的山洼,好像要把他的一切烦恼都随着这块石头抛出去。
他匆匆把外衣穿上,也没扣纽扣,就向村里走去。
临进村子时,他为了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想在什么地方坐一坐。
他于是就顺路走进一片高粱地,找了一块空地方坐下来,两只手麻利地卷起一支旱烟卷。
他刚抽了两口烟,就听见前面的高粱地传来一片沙沙的声响,接着,一个黑乎乎的人影向他走过来。少安仔细一瞧:竟然是父亲!
他父亲走过来,在他面前怔了一下,也没言传,就在他身边坐下来,掏出自己的旱烟锅,在烟布袋里挖来挖去。
“你怎到这儿来了?你怎知道我在这里呢?”少安迷惑地望着父亲。
孙玉厚半天才咄讷地说:“我就在你后头走着……我让兰香先回去了。我怕你万一想不开……”
少安鼻子一酸,竟冲动地趴在高粱地上出声地哭了。在这一刻里,在父亲的面前,他才又一次感到自己是个孩子!他需要大人的保护和温情,他也得到了这一切——哎,让他哭一阵吧,痛痛快快地哭一阵!这样,也许他心里会好受一些的……
少安听见他父亲的哭泣声,才惊慌地从地上爬起来。
父亲也哭了。他就不能再哭了。亲爱的爸爸很少这样在孩子面前抛洒泪水,现在却在他面前如此不掩饰地痛哭流涕,这使他感到无比震惊!
他立刻又把自己从孩子的状态变成大人的状态,对父亲说:“爸爸,你不要难受。我什么事也没!我只是一时心里闷得不行,想一个人消散一会儿。你放心!我不会做什么出边事;我才二十三,怎么可能往绝路上走呢?你想想,我从十三岁开始和你一块撑扶这个家,我怎么能丢下这一群人呢?你不要哭了,爸爸。你放心!我的心一点也没松,我还会像往常一样打起精神来的。我年轻,苦一点也没什么。咱们受苦人,光景日月就这么个过法,一辈子三灾六难总是免不了的。也许世事总会有个转变,要是天年再好一点,咱们的光景会翻起来的。再说,少平和兰香也快大了,咱两个一定把他们的书供到头。你不要灰心,门里门外的大事总有我承担哩……”
孙玉厚听了儿子的一番话,就难为情地用手掌把脸上的泪水和鼻涕揩掉,在鞋帮子上擦了擦手,然后沉痛地说:“爸爸对不起你。爸爸一辈子没本事,没把你的书供成,还叫你回来劳了动。受苦不说,你这么大了,爸爸连个媳妇也给你娶不回来。爸爸心里像猫爪子抓一样,死不能死,活不能活啊!”
少安重新点着一支旱烟卷,对父亲说:“我的婚事你不要熬煎。我年龄还不算大。就是年龄大了,我不相信我就打光棍呀。”
“你也不小了,得看着给你瞅个媳妇。只要有你合心的,财礼多少不怕,咱们打闹着借,慢慢再还。我现在还能出山哩,少平高中也快念完了,咱父子三个熬上几年,就会把账债还完的。”
“我不想掏这些财礼。财礼重的人家我不会娶。咱们不能再欠账债,这样一辈子也翻不起来!”
“可是天下没有不要钱的人家啊!”
“慢慢碰吧……爸爸,天不早了,咱们回去吧!家里人一定心焦得不知咱两个出了什么事。”
于是,孙少安父子俩就站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土,出了高粱地,在月光下顺着公路回家去了……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十岁的女儿站在窗户那儿看花”,这句话看似闲笔,实则为女儿确定自己看到爸爸没有去碰暖瓶埋下了伏笔。
B. “暖瓶的爆炸声把主人从里屋揪了出来”,“揪”字生动地写出了主人听到爆炸声而不得不出来一看究竟的尴尬。
C. “没碰它。的的确确没碰它”,作者一再强调“没碰它”,意在为后文女儿对爸爸的揽责行为感到疑惑提供依据。
D. “客厅里的爆炸”交代了文本的主要事件,“爆炸”一词含义丰富,既引人注意,又蕴含对文中爸爸的赞美之情。
7. 下列对两则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篇幅短小,但结构精致,讲究前后照应,如“随手把暖瓶往地上一搁”与后文“暖瓶是自己炸的”相照应。
B. 文本一中“绝望的碎裂声”,“绝望”一词生动地写出暖瓶碎裂的无法挽回的情状,突出爸爸当时无奈的心情。
C. 文本二中“一股温暖的激流刹那间漫过了他的心间”使用白描手法,写出孙少安面对星星点点的灯火时的触动。
D. 文本二在描写父子痛哭交谈的场景时运用了细节、神态等描写,写出了孙少安的无助与坚强、孙玉厚的愧疚。
8. 文本一中,爸爸主动说是自己打碎了暖瓶,并告诉女儿“只好这样”。有人认为爸爸的做法深蕴生活的智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9. 两则文本中的父亲在文中的地位不同,请比较并简要分析他们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6. D 7. C
8. ①对于不关原则的事情,在不能自证清白的情况下,较真,只会互相伤害。爸爸的解释只会适得其反,而主动揽责,双方都不尴尬;如果爸爸像女儿想的那样分辩出一个是非对错,和李叔叔的友谊可能就不复存在了。②退让不是懦弱,适当的示弱或许能更好地求全。爸爸的做法,既避免了在孩子面前和人争辩,又能起到教育女儿的作用,两全其美。
9. ①文本一中的爸爸是主角,他引导故事的发展。文本二中的父亲是配角,他和主角形成互动,丰富了文本的内容。②文本一中的爸爸睿智,他的行为发人深省,作者通过他的作为揭示了深刻的生活哲理。文本二中的父亲担心儿子,作者通过父子俩的互相扶持,突出了主题。③两则文本中的父亲的行为都诠释了父爱,父爱的展现形式不同,给读者的思考也不相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贵贱之于身也,犹条风之时丽也;毁誉之于己,犹蚊虻之一过也。夫秉皓白而不黑,行纯粹而不糅,处玄冥而不暗,休于天钧而不石为①,孟门、终隆之山不能禁,唯体道能不败。湍濑、旋渊、吕梁之深不能留也,太行、石涧、飞狐、句望之险不能难也。是故身处江海之上,而神游魏阙之下,非得一原,孰能至于此哉!
(节选自《淮南子》)
材料二:
简子有臣尹绰、赦厥。简子曰:“厥爱我,谏我必不于众人中;绰也不爱我,谏我必于众人中。”尹绰曰:“厥也爱君之丑,而不爱君之过也;臣爱君之过,而不爱君之丑。”孔子曰:“君子哉!尹绰,面訾不面誉也。”
高缭仕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之人也,四维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吾过,是以逐之也。”
子贡问孔子曰:“赐为人下,而未知所以为人下之道也。”孔子曰:“为人下者,其犹土乎?种之则五谷生焉,掘之则甘泉出焉。草木植焉,禽兽育焉;生人立焉,死人入焉。多其功而不言。为人下者,其犹土乎?”
孙卿②曰:“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此天下之通义也。有人贵而不能为人上;贱而羞为人下。此奸人之心也。身不离奸心,而行不离奸道,然而求见誉于众,不亦难乎?”
公叔文子问于史叟曰:“武子胜事赵简子久矣,其宠不解,奚也?”史叟曰:“武子胜博闻多能而位贱,君亲而近之,致敏以逊③;藐而疏之,则恭而无怨色;入与谋国家,出不见其宠;君赐之禄,知足而辞。故能久也。”
(节选自《说苑·臣术》)
【注】①石为:同“毁”。②孙卿:荀子,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③逊:谦逊。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少A事B长C贱D事E贵F不肖G事贤H此I天下之通J义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毁誉,指毁坏和赞誉。“毁”与成语“毁家纾难”中的“毁”含义不同。
B. 孰,疑问代词,指谁,与《师说》“孰能无惑”中的“孰”含义相同。
C. 仄陋,指鄙陋卑微。“陋”与《陈情表》“至微至陋”中的“陋”含义相同。
D. 植,指栽种,与《归去来兮辞并序》“或植杖而耘耔”中的“植”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获“道”之人身处江海之上,精神仍然内守于心,孟门、终南这样的高山阻挡不住,深潭、吕梁这样的深渊滞留不了。
B. 赵简子认为尹绰不重视他,总是当众指出他的缺点,让他很丢面子;尹绰认为自己做得对,孔子也认为尹绰的做法是君子之行。
C. 随从晏子的官员们反对辞退高缭,他们认为高缭侍奉晏子三年,晏子不仅没有给他爵位,还要辞退他,这样做不近人情。
D. 子贡向孔子请教做人臣应遵循的道理,孔子以土地为喻,告诉他应该像土地一样功劳很大却不在意,胸怀广阔而无所不容。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厥爱我,谏我必不于众人中;绰也不爱我,谏我必于众人中。
(2)身不离奸心,而行不离奸道,然而求见誉于众,不亦难乎?
14. 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品质“贵”?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0. CFH 11. A 12. C
13. (1)赦厥重视我,规劝我一定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尹绰不重视我,规劝我一定在大庭广众之下。
(2)自身没有除掉奸邪的念头,行动上没有消除奸邪的方法,这样却企求被众人赞美,不也是很难的吗?
14. ①追求洁白纯粹。②甘为人下,淡泊名利。③谦逊知足。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贵贱对自己来说,就像春天的东北风一样迅速吹过;诋毁和赞誉对自己来说,就像蚊虻从自己耳边飞过。秉持洁白操守而不变黑,奉行纯粹品德而不杂糅,身处黑暗之地而不感到昏暗,顺从自然而不毁坏,孟门、终南这样的高山阻挡不住,只有体悟“道”才能处于不败之地。急流、深潭、吕梁这样的深渊不能使他滞留,太行、石涧、飞狐、句望这样险要的地方不能使他为难。因此虽然身处江海之上,但精神可以在京城的魏阙遨游(比喻精神仍然内守于心),如果不是获得了“道”这个本原,谁又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
材料二:
赵简子有家臣尹绰、赦厥。赵简子说:“赦厥重视我,规劝我一定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尹绰不重视我,规劝我一定在大庭广众之下。”尹绰说:“赦厥是重视您的面子,却不重视您的过错;我重视您的过错,而不重视您的面子。”孔子说:“尹绰是君子啊!他当面指摘别人而不当面奉承别人。”
高缭在晏子手下做官,晏子把他辞退了。随从的官员们劝谏晏子说:“高缭侍奉您,三年了连爵位都没有得到还要辞退他,在道义上说得过去吗?”晏子说:“我是一个鄙陋卑微的人,通过各方辅助才能稳固。如今高缭侍奉我三年,从来没有纠正我的过错,这就是我要把他辞退的原因。”
子贡问孔子说:“我作为人臣,却不知道做人臣的道理。”孔子说:“做人臣的人,那大概就像土地一样吧?耕种它就有五谷长出来,挖掘它就有甘泉涌出来。草木在它上面生长,禽兽在它上面繁育;活着的人在它上面立身,死了的人葬入它里面。人们赞赏它的功劳而它却默默无言。做人臣的人,大概就像土地一样吧?”
孙卿(荀子)说:“年轻的侍奉年长的,卑贱的侍奉高贵的,无能的侍奉贤能的,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有人出身高贵却不能处于众人之上,有人出身低微却羞于处在人下。这是奸邪之人的想法。自身没有除掉奸邪的念头,行动上没有消除奸邪的方法,这样却企求被众人赞美,不也是很难的吗?”
公叔文子问史叟说:“武子胜侍奉赵简子很长时间,但他受到的宠信却不消解,为什么?”史叟回答说:“武子胜知识渊博、富有才干而地位低下,君主亲近他,他聪明地保持谦逊;君主轻视并疏远他,他仍然恭顺而没有抱怨的神色;在朝中参与谋划国家大事,在外面看不见他被宠信的傲慢;君主赐给他的俸禄,他懂得知足,赏赐多了就辞谢不要。所以他能长久地得到君主宠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幕①
杜甫
青帘白舫益州来,巫峡秋涛天地回。石出倒听枫叶下,橹摇背指菊花开。
贪趋相府今晨发,恐失佳期后命催。南极一星朝北斗,五云②多处是三台③。
【注】①杜相公:杜鸿渐。杜鸿渐时任黄门侍郎同平章事,兼剑南节度使,征李秘书入府为僚。此诗是杜甫在夔州送李秘书时所作。②五云:这里指京师瑞气,古人认为,“太平之时,云则五色而为庆”。③三台:星宿名,这里以星宿比喻杜相公。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帘白舫”色彩鲜明,倒置于句首,渲染了官船的煊赫与威严。
B. 诗中的“回”字极有气势,写出了空间的辽阔及秋天巫峡的高峻。
C. “枫叶下”“菊花开”展现了一派红叶飘飞、金菊盛开的动态景象。
D. 诗人以“五云”喻指京师长安是个好地方,流露出对长安的向往。
16. 此诗曾有“剑南节度使杜鸿渐入朝,辟李秘书入幕,杜盖先行,李追赴之也”的注释,有人据“李追赴之”认为杜诗颈联有讽刺李秘书趋炎附势之意。你对此说有何看法?请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15. A 16. 此说有误。①“李追赴之”是说李秘书赴任之心较为急切,并没有讽刺之意。②诗中“贪趋”“恐失”对应了“李追赴之”的注释,看似对友人匆匆离去心生不满,实则反衬出诗人与李秘书的交情深厚。③杜诗尾联流露出了对朋友赴京为官的欣喜、羡慕之情,据此,亦可看出颈联对李秘书并无讽刺之意。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阿房宫赋》一文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极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作者从年龄的角度说明暂时不应命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古以来,秋天一直是文人墨客吟味不已的季节。借助秋景表达内心悲伤的诗句不胜枚举,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写出了秋天的凄清。
【答案】 ①. 覆压三百余里 ②. 隔离天日 ③.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④. 报养刘之日短也 ⑤.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⑥. 不尽长江滚滚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枣花太不起眼了,它没有桃花的艳、梨花的白,更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它长得酷似桂花,但没有桂花迷人的香气。它总是 ① 地开放,似乎生怕惊动了谁。它给人们的惊喜,就是那累累硕果。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满树的枣子就像琳琅满目的明珠。
说来惭愧,我酷爱吃枣,也曾攀枝摘过枣,但从未细看过枣花,也没听到别人谈论过枣花。只记得有句农谚:“麦子黄,枣花香。”
有一次出差去山东,正值麦梢发黄的时节。路过一片枣林,我嗅到了枣花的香气,无比喜悦。于是在路旁停车,走进枣林。此时的枣花正挤挤挨挨地开着,举目远眺,一片枣林一望无际。幽香阵阵飘来, ② ,尘世的烦忧也被清新的花香荡涤。在远处,你注意不到一朵朵细小的花,平实是枣花的特点,只有走近细看,才见叶子下密密麻麻的全是花,它们 ③ 地藏在叶间,就如一群羞涩的小女孩。
枣花开得晚。一般在桃花艳、梨花白、莲花闹嚷嚷时,枣树还是一叶未发。只有在百花吐艳、万木争春之后,枣树才悄悄地发芽抽叶,孕育自己的花蕾。枣花开时,是枣叶最美之时,绿油油的带着点嫩黄,犹如刚刚长成的少女,不施粉黛也美丽动人。而枣花,却隐藏着自己,任由枣叶出尽风头。它知道,痴心的小蜜蜂终究会找到它,用它的花粉酿造出香甜的蜜。枣花花期很短,它们 ④ 地孕育果实,没有丝毫保留,过不了几天便结出一个个尖尖的小青枣。等到秋风乍起,颗颗红玛瑙般的果子便会挂满枝头。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不合逻辑之处,请指出并说明。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 示例:①悄然无声
②沁人心脾
③羞羞答答
④竭尽全力 19. “莲花闹嚷嚷”不合逻辑。“桃花艳”“梨花白”一般在阳春三月,莲花花期在夏季,所以“莲花闹嚷嚷”与“桃花艳”“梨花白”同时出现不合逻辑。“莲花闹嚷嚷”与“枣树还是一叶未发”同时出现也不合逻辑。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将红枣比作红玛瑙,生动地表现出红枣色泽的光亮,也与前文“满树的枣子就像琳琅满目的明珠”相呼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甘露在我国古代人们的心目中,是一种了不得的“神物”,是一种可以延年益寿的“圣药”,“其凝如脂,其甘如饴”,吃了能长寿,所以被封建帝王、王公贵族称为“天酒”“神浆”。然而,所谓甘露,不过是蚜虫的排泄物。蚜虫是一种附生在草木枝叶上的小虫,专靠 ① 为生,是危害农业的害虫。植物遭到蚜虫的伤害,有的患上卷叶病、黄萎病,有的患上肿瘤病、黑霉病, ② ,严重的还会大片地枯死,造成灾害。蚜虫吸取了植物汁液,经过消化系统的作用,吸收了其中的蛋白质和糖分,然后把多余的糖分和水一起排泄出来,洒在植物的枝叶上,有的“其凝如脂”,有的“皎莹如雪”,这就是所谓“甘露”。蚜虫的排泄物确实含有较多的转化糖、甘蔗糖和松子糖,说它有滋养作用,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一泡虫尿,竟被那些昏庸的封建帝王当作 ③ ,实在荒唐得可笑!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请结合文章内容,给“甘露”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
【答案】21. 示例:①吸取植物的汁液
②不仅无法正常生长
③“天酒”“神浆” 22. 示例:甘露,就是蚜虫吸食植物的汁液后,经过消化,排出的含有较多转化糖、甘蔗糖和松子糖的粪便。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或大或小的苦难。即使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苦难依然不能被避免。对于苦难,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写道:“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也有人说:“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苦难”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苦难与思考齐飞 成长共梦想一色
苦难是荆棘世界里开出的绚烂的花儿,是暴风雨前的黎明,是交响乐的前奏曲,正在喷薄。万籁俱寂,蓄势待发,一切都在等待……只有当我们学会正视,学会思考,苦难才会被赋予意义,抵达黎明。
“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思考之于苦难,便在于一个人以平肩庸手铸成长。
《断头王后》中写道“苦难不能给予人欠缺的品质,只能激发人的潜能”。苦难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命定的局限难以改变,但思考的力量须臾不可或缺。古有孙膑因才华过人而被诬陷,截去膝盖骨后从此无法行走,但他没有被这场横祸击溃,苦难过后,用思考的力量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兵家奇书《孙子兵法》;今有史铁生在一生中最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时期迎来了人生的重击,双腿瘫痪,疾病缠身,但苦难之后的思考给予他继续生活的勇气与动力,人生经历中的苦难都成为他写作的养分。我们不能抗拒生命给我们的苦难,正视苦难,思考应对,荆棘的沙地里才能开出美丽的花。
“扶摇直上,需借至天之云,乘流击汰,需伫飞云之楫。”思考之于苦难,便在于一群人以平肩庸手铸梦想。
莫言曾写道:“花朵为什么会有血腥味呢?因为大地浸透了人类的鲜血。”中华民族是一个奇妙的民族,几千年来这个民族所经历的苦难足以令数个民族都灭绝得干干净净,然而我们活下来了,而且一代又一代繁衍得非常好。我一直在想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力量让我们活下来,现在我知道,是对苦难的思考。对苦难的思考让陈独秀、李大钊举起火炬,开启民智的觉醒;让改革的春风吹暖了神州大地;让“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神话变成现实……正是一群又一群心怀“国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青年,在苦难中不停地思考,不断地摸索,才能开辟鸿蒙,实现中国梦。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思考之于苦难,如筝音一曲,宫商角徽羽,奏盛世繁音;又如京戏一折,生旦净末丑,行人生百态。
君可见,华为备遭打压,与狼共舞,却可挺直脊梁,静气沉声,“不依赖世界而不孤立于世界”,研核心科技之剑,铸自信沉着之盾;君可见,2020年我们迎难而上,不卑不亢,如履薄冰,在那些冰冷如寒冬的日子里,研制疫苗技术,为国人打开生命的保护伞。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财富,苦难不值得追求,但如若狭路相逢,只有抱着对苦难的思考,我们才能勇者战,战而胜之。
从神州陆沉,九原板荡而来;自中华崛起,民族复兴而去。中华民族及儿女是从苦难中磨砺出的花儿,因为思考的浇灌,才让它成长得娇媚明艳。
2024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验收检测三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验收检测三语文试卷+,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语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验收检测三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验收检测三语文试卷+,文件包含河北冀州中学2024高三一轮复习验收检测三语文试卷pdf、验收检测三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河北省衡水市二中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一)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河北省衡水市二中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一)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