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巩固练)(含解析)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326418/0-170705166689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巩固练)(含解析)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326418/0-170705166696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巩固练)(含解析)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326418/0-170705166699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人口分布优秀随堂练习题
展开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南半壁人口稠密,西北半壁人口稀少。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图,图中虚线为黑河—腾冲线的一部分。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对我国人口分布格局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地形和气候B.土壤和植被C.历史和文化D.政治和经济
2.黑河—腾冲线西北半壁总体上人口稀少,但局部地区人口分布较集中,此类地区大多( )
A.海拔较高,气候凉爽B.地处山麓,临近河流
C.矿产丰富,工业发达D.平原广阔,土壤肥沃
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甲、乙、丙、丁均为是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有关其人口稠密的原因阐述正确的是( )
①主要为中、低纬度,气候温暖②均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
③均为人类文明发祥地,历史悠久④多为地势较低平地区,交通便利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图中A为热带雨林地区,其人口稀少的原因是( )
A.气候湿热B.经济落后C.资源匮乏D.地形崎岖
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下图为“某年我国部分省市城乡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各自总人口比重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城乡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分布反映了( )
A.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
B.中西部地区的城乡老年人口占比均高
C.经济发达的省市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D.东北地区农村老龄化现象比城市明显
6.影响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口出生率B.人口迁移
C.人口死亡率D.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千米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人口密度能从数量上反映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读“2018年重庆市部分区域(地域)的面积与常住人口表”(下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在渝中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四区中,最稠密的区域(地域)是( )
A.渝中区B.沙坪坝区
C.九龙坡区D.北碚区
8.对现代社会人口分布起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是( )
A.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B.开发时间长短
C.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D.人口素质高低
读“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9.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 )
A.温带平原B.热带平原C.高山高原D.寒带内陆
10.以下地区人口稠密的是( )
A.撒哈拉沙漠B.亚马孙平原C.南极半岛D.湄公河三角洲
“胡焕庸线”是由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在1935年提出的,该线揭示了中国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人口密度的差异。下表为“1982~2010年‘胡焕庸线’两侧人口数据统计表”。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11.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相比,说法正确的是( )
A.西北半壁常住人口增长速度高于东南半壁
B.西北半壁的常住人口数量超过了东南半壁
C.东南半壁人口密度增长率高于西北半壁
D.东南半壁常住人口数量减少,西北半壁增加
12.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人口分布特征基本稳定,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自然环境条件B.社会历史条件
C.经济发展水平D.政府的政策
运用人口分布不均衡指数,可以分析区域人口的集中或分散趋势,其值越大,人口分布越集中,反之则趋近平衡,其数值的变化也能折射出区域城市化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下图示意中东地区某国1986—2016年人口分布不均衡指数,该国人口密度大致是西北高,东南低。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3.该国近30年来人口不均衡指数( )
A.基本保持稳定B.先上升后下降
C.一直处于上升状态D.一直处于下降状态
14.推测该国( )
A.1996年城市环境污染较严重B.2006年城市化发展水平最高
C.近10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D.近10年来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著名学者邦奇( W.Bunge)等曾用“人类大陆图”(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 密集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人类大陆)揭示世界人口分布情况。
读世界人类大陆图, 完成下列各题。
15.下列有关世界人口分布趋向性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趋向于热带雨林地区B.趋向于中高纬度
C.趋向于岸边(海岸、河岸)D.趋向于地势平坦的高原地区
16.图中甲处被周围人口稀疏区包围而形成了孤岛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低,气候温暖B.土壤肥沃,农业发达
C.地形平坦,交通便利D.水源丰富,承载力高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宁夏回族自治区面积、人口统计表(数据截止2019年12月)
材料2:“西海固”是西吉、海原和固原首字的简称,地处宁夏南部山区,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该地区山大沟深,年均降水量仅300mm,蒸发量却在2000mm以上。1972年西海固地区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确定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1982年宁夏开始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居住在西海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地区的居民,分期分批迁移到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相对良好的宁夏北部。2020年11月1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宣布固原市西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曾有“苦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全部“摘帽”,从此告别绝对贫困。
(1)说出宁夏人口空间分布特点。
(2)说明西海固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3)说明西海固“生态移民”迁入地应具备的条件。
18.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目前“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全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以我国四川省为例,该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但人口分布不均,以平武至盐源一线为界,东西人口差异悬殊,四川许多地方的小城镇和农村出现“留守儿童”和“留守家庭”等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
(1)川东和川西的人口分布状况,川东地区人口________(稀疏或稠密),且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形区):川西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形区)。
(2)“留守儿童”和“留守家庭”现象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四川省农民工外出,主要的流入地是_______流入地吸引四川省农民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4)人口流动对流出地产生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近年来,很多农民工从沿海地区返回家乡,当地为吸纳这部分劳动力应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示意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
材料二 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
(1)据材料二分析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分布的温度带是在________。
(2)图甲、乙和上表表示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影响较大,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其影响力将逐渐________。
(4)分析乙图中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0~200米的原因。
项目
渝中区
沙坪坝区
九龙坡区
北碚区
面积/平方千米
23
396
431
751
常住人口/万人
64.95
113.39
118.69
78.62
地级市
银川市
石嘴山市
中卫市
固原市
吴忠市
面积(平方千米)
9025.4
5310
17441.6
10541.4
21400
人口(万人)
229.31
80.59
117.46
125.05
142.25
参考答案
1.A
2.B
【分析】
1.
人口、聚落分布区,主要是自然条件适宜生产生活的地区,对我国人口分布格局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是地形和气候, 黑河-腾冲线以东地区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小,以季风气候为主,气候适宜,A正确。土壤和植被分布受地形、气候的制约,B错误。历史和文化、政治和经济是人囗分布格局形成后出现的,CD错误。故选A。
2.
西北地区总体人口稀少,但局部地区人口分布较集中,此类地区大多地处山麓,临近河流,水源充足,适宜人类居住,B正确。西北地区属于第二阶梯,海拔较高,但夏季炎热,A错。西北地区矿产丰富,工业不发达,C错。沙漠面积广,土壤肥力差,D错。故选B。
【名师指导】
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3.B
4.A
【分析】
3.
甲、乙、丙、丁主要为中、低纬度,气候温暖。同时,多为地势较低平地区,交通便利,适合定居,①④正确;甲为我国,乙为印度,属于发展中国家,②错;丁主要位于美国,属于移民国家,不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其历史也不悠久,③错;故选B。
4.
A为亚马孙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人口稀少,A正确;正是由于气候湿热,不适宜定居,所以经济较落后,B选项不是主要原因,B错;当地资源并不匮乏(如森林资源丰富),C错;地形主要为平原地形,D错。故选A。
【名师指导】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5.A
6.B
【分析】
5.
本题考査老龄人口比重分布图的判读。根据图示,东部地区的超大城市上海、北京、天津城镇老龄人口比重最大,A正确;根据图示,中西部地区农村老人口占比高,城镇老龄人占比低,B错误;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迁入,如广东,无论城镇还是农村,老龄人占比均低,C错误;根据图示,吉林、黑龙江、辽宁农村老人口占比均低于城镇,D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
本题考区域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但人口出生率较高,A错误;由于沿海省级行政区经济发达,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级行政区的大量青壮劳动力迁往沿海发达省级行政区,造成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B正确;中西部省级行政区人口死亡率高,应是老龄化所致,并不是死亡率高导致人口老龄化严重,C错误;中西部省级行政区人口密度小于东部地区,且人口密度大小与老龄化关系不大,D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名师指导】
本题组主要考查人口的增长的有关知识。我国属于“未富先老”的国家,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
7.A
8.C
【分析】
7.
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通常以每平方千米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人口密度能从数量上反映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经计算可得,渝中区为2.82万人/平方千米,沙坪坝区约为0.29万人/平方千米,九龙坡区约为0.28万人/平方千米,北碚区约为0.10万人/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最大的为渝中区,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
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但其主要制约因素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社会,自然条件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导因素,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现代,其主导因素却是社会经济条件,即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C正确,A错误。开发时间长短、人口素质高低不起决定影响,BD错误。故选C。
【名师指导】
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人/平方千米来表示,常住人口数和户籍人口数作为单一指标不能反映人口密集程度。
9.A
10.D
【分析】
9.
读图分析可知,世界人口50%以上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 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中低纬度的温带地区,可判断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平原,A正确。
10.
撒哈拉沙漠为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人口稀少,A错。 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人口稀少,B错。南极半岛为极地气候,寒冷干燥,人口稀少,C错。湄公河三角洲为热带季风气候区,适合人类居住,人口稠密,D正确。
【名师指导】
试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应充分利用图中信息。
11.A
12.A
【分析】
11.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西北半壁常住人口比重不断增长,东南半壁常住人口比重不断下降,说明西北半壁常住人口增长速度高于东南半壁,A正确;比值不等于数量,西北半壁的常住人口数量小于东南半壁,B错误;东南半壁人口密度增长率小于西北半壁,C错误;东南半壁常住人口数量依然增加,但占比减小,D错误。故选A。
12.
人总是趋向于生存条件较好的温暖、潮湿以及水源充沛地区。中国西北气候冬冷夏热,青藏高原气候高寒,降水少,多山地、沙漠,不宜居的环境导致人口稀疏;东南气候温暖,降水多,地势低平,多平原、丘陵,宜居的环境导致人口密集。由于自然地理界线相对稳定,因此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顺应自然规律而具有稳定性,直接导致了“胡焕庸线”的长期存在,故影响人口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条件,A正确。故选A。
【名师指导】
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和气候反映出来。纬度过高或过低对人类生活都不相宜,高纬度地带的限制尤为严酷。
13.B
14.D
【分析】
13.读图可知,自1986-2016年,该国近30年来人口不均衡指数1986-2006年先上升,2006-2016年后下降。B正确。故选B。
14.近10年来,该国人口不均衡指数略有降低,表明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进程放缓,C错,D正确;1996年不均衡指数相对较低,环境污染相对较轻,A错;不均衡指数反映的是区域人口的集中或分散趋势,2006年不均衡指数最大,不能表明2006年城市化水平最高,B错。故选D。
【名师指导】
近30年来人口不均衡指数不是持续上升,要分时间段来分析。
15.C
16.D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15.热带雨林地区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故A错;中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人类居住的较少,故B错;趋向于岸边(海岸、河岸),水源充足,交通便利,适宜人类居住,C对;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且昼夜温差大,人类居住条件差,故D错。选C。
16.读图可知甲处地处亚欧大陆中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高温,冬季严寒,故A错;甲处地处亚欧大陆中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距海洋远,降水少,沙漠广布,农业不发达,故B错;甲处地处亚欧大陆中部,经济较为落后,交通不便,故C错;甲处地处亚欧大陆中部,距海远,降水少,只能在高山冰川融水提供水源的地方才能发展绿洲农业,使环境载力提高,形成了人口稠密的孤岛,故D对。选D。
【名师指导】
世界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有地形、气候和水源等。
17.(1)人口分布不均衡;南部人口相对稀疏,北部人口相对稠密。
(2)资源环境承载力低。地形崎岖,耕地不足,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经济落后,科学技术条件较差;深居内陆,对外联系不便。
(3)水资源较丰富;土地资源较丰富;就业机会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风俗习惯相近。
【分析】
本题考查宁夏的区域特征及国家的脱贫政策实施。结合材料,从材料中提取出有用的地理信息,再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的表格和材料二的图片,可以看出宁夏人口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不均衡的状况,人口集中分布在北部地区,南部人口相对较少。
(2)根据材料二“1972年西海固地区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确定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可知,西海固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从材料“该地区山大沟深,年均降水量仅300mm,蒸发量却在2000mm以上”中可得出,西海固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低的自然原因为:山大沟深,地形崎岖,耕地不足;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海固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低的社会原因为:深居内陆,对外联系不便;经济落后,科学技术条件较差。
(3)西海固“生态移民”要规避迁出地“山大沟深,降水稀少”的地理环境,选择的迁入地应具备: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丰富,适合发展耕作业;人口密度小,就业机会较多;风俗习惯相近等条件。“生态移民”迁入地要自然和社会环境良好,能够容纳更多的人口。
【名师指导】
生态移民,亦称环境移民,系指原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地区、生态脆弱区以及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区人口,搬离原来的居住地,在另外的地方定居并重建家园的人口迁移。
18.稠密 盆地 海拔较低的谷地 农民工外出务工和经商 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 有较多的就业机会;有较好的工资待遇;有更好的发展条件。 促进了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和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但也因此造成人才外流和当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给出优惠政策,让回乡民工自主创业 发展当地经济,吸纳回乡民工参加工作;政府出面组织培训农民工。
【详解】
(1)结合四川的地形、气候可知,平武至盐源一线以东地区的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稠密,而该线以西受恶劣自然条件的制约,人口稀少。川东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川西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谷地。
(2)四川是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许多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从而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和“留守家庭”。
(3)造成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有较多的就业机会,有较好的工资待遇,有更好的发展条件,因此成为人口的主要迁入区。
(4)人口流动对流出地产生的影响有:加强了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轻了人口压力,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
(5)当地为吸纳返乡农民工可采取的措施有:可通过政策优势,吸引返乡的农民工在家乡自主创业;发展当地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回乡民工参加工作;政府出面组织培训农民工等。
19.(1)温带
(2)水源;地形;气候
(3)减弱
(4)地形平坦,利于农耕;交通便利;房屋建设成本低
【分析】
本题以图为背景,涉及影响人口的分布的因素等方面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详解】
(1)据材料二分析可知,人体最舒适的环境温度为21︒C,说明世界人口最集中分布的温度带是在温带。
(2)图甲中干旱地区人口分布呈片状,主要分布在有水源的地方,河流交汇处,乙图中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地区,说明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上表表示适宜的温度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所以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水源、地形、气候。
(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影响较大,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便利条件等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来越强,自然因素的影响力将逐渐减弱。
(4)乙图中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0~200米的地区,属于平原地形,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开发历史较早,便于农耕、农业发达,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建设成市成本低,工业发达,商业贸易频繁。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
人口结构不合理(如男性比重偏高)
转变生育观念
人口老龄化
放宽生育政策,延迟退休
人口素质较低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流动规模大
积极发展交通、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
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
高中地理第三节 人口容量精品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a href="/dl/tb_c4003745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三节 人口容量精品当堂检测题</a>,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第三节 人口容量精品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a href="/dl/tb_c4003745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三节 人口容量精品当堂检测题</a>,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第二节 人口迁移精品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a href="/dl/tb_c4003744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一章 人口第二节 人口迁移精品课后测评</a>,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