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十九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49讲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展开1.[2024兰州月考]商鞅把户籍档案细分为“故秦”和“新秦”两种。“故秦”是指秦的土著居民,“新秦”则指三晋的移民与新征服地区的人民。秦人具有尚武善战的传统,三晋的人民则掌握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商鞅的这一做法( B )
A.体现了户籍制度的严苛
B.有利于国家合理调配人民
C.严格限制了人口的迁徙
D.体现了国家控制力的弱化
解析
A项“严苛”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C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户口分立加强了国家对人口的控制,排除D项。
2.[2023湖南衡阳模拟]秦朝里的典、老在制度上没有文书的资格,在身份的登记、公证,赋役征发与里内治安等领域,民众与县下诸官直接联系,里及其典、老并不具备多少处理问题或管理的能力、资格,而只负责担保、证明信息无误,并协助上级承担具体的事务。这表明秦朝( C )
A.官僚政治体制的日渐成熟
B.文书管理制度相对严格
C.基层治理服务于中央集权
D.典、老职权范围日趋广泛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典、老在制度上没有文书的资格”“只负责担保……承担具体的事务”可知,以典、老为代表的基层治理人员并无自治职能,仅是国家行政体系的一部分,主要服务于国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项正确。秦朝官僚政治体制初建,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排除A项;题干主旨不涉及文书管理制度,排除B项;典、老只是协助上级承担具体的事务,并没有职权,排除D项。
3.[2023长沙长郡中学月考]东晋政府为了照顾侨户“流寓江左,庶有旋反之期”的心理,没有把西晋永嘉之乱后出现在南方的侨户编入当地土著户籍,“不以黄籍籍之,而以白籍,谓以白纸为籍,以别于江左旧来土著者也”。这一状况( D )
A.说明户籍体制的混乱
B.导致中央权力的削弱
C.带来赋役制度的瓦解
D.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央政府为了安抚侨户放松了对他们的户籍管理,这顺应了北人南迁的趋势,故选D项。
4.[2023安徽黄山二模]隋代推行“大索貌阅”的户籍管理制度,清查核实户口,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与本人的体貌进行核对,以严防隐匿户口、谎报年龄现象发生。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政府编户增长一倍有余。隋朝这一举措( D )
A.加重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B.激化了人地资源矛盾
C.杜绝了人口隐匿的现象
D.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
解析 自南北朝以来,户口隐漏日趋严重,国家能直接掌握的劳动力减少,而豪强地主占有的人口增多,严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力量,因此,隋代推行“大索貌阅”的户籍管理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的力量,打击豪强地主势力,D项正确。
5.[角度创新/2024长沙月考]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以后,部分地区开始实行户帖制度。户帖由县一级政府下发给百姓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其以登记的形式把每户的资产固定下来,使百姓能够以客观的载体寻找资产归属和所有者。据此判断,唐代实行户帖制度的背景是( D )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在加深
B.租庸调制度的弊端已显现
C.工商业者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D.朝廷已经推广实施两税法
解析 根据材料“户帖由县一级政府下发给百姓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把每户的资产固定下来”可知,征税以资产为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80年唐德宗实行两税法,综合上述分析,D项正确;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租庸调制度弊端显现与材料现象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A、B两项;材料不涉及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排除C项。
6.[2024四川南充适应性考试]宋初,虽然朝廷在镇寨场普遍设有掌管专业事务的厘务官,但服务官不管理民众。随着镇寨场规模扩大、人口流动性增强,朝廷增设“烟火公事”来管理一般日常民政事务。这说明宋代( C )
A.社会阶层流动更加频繁
B.地方行政制度出现大变革
C.政府重视基层社会治理
D.土地兼并使阶级矛盾尖锐
解析 根据材料“随着镇寨场规模扩大、人口流动性增强,朝廷增设‘烟火公事’来管理一般日常民政事务”可知,伴随着镇寨场规模的扩大及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宋朝政府通过增设机构强化对地方的控制,这说明政府重视基层社会治理,C项正确;人口的流动并不代表阶层的流动,排除A项;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并未出现重大变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排除D项。
7.[2024山西忻州名校开学联考]明代初期,政府要求民间“细故”必须先由里老在申明亭内调处。里老一词中的“里”指里长,是明代乡村社会的一种职役;“老”指老人,是由当地民众推举出的公正有德之人,在许多地方由族长兼任,是民间权威和社会力量的代表。这一要求体现了( B )
A.“宽严相济”的治国理念
B.国家与社会的双向合力
C.家国同构的社会建构模式
D.国家治权在乡村的强化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代对于民间“细故”,要先由代表官府的“里”和代表民间的“老”共同调处,这一模式体现了民间治理中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结合,B项正确;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结合并不表明当时“宽严相济”的治国理念,排除A项;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当时国家治权在乡村的强化,排除D项。
8.[2024广东部分学校联考]乾隆后期,官府从原先直接控制的粮食调运、仓储、赈济等地方事务中逐渐退出,乡绅地主在基层社会把持水利工程修筑、维修管理、漕粮运输、包揽地方赋税的征收,“竞成规例”。这表明当时( A )
A.政府行政负担得以减轻
B.中央集权制度渐趋瓦解
C.传统社会开始走向没落
D.政府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解析 据材料“官府从原先直接控制的粮食调运……中逐渐退出,乡绅地主在基层社会把持水利工程修筑……地方赋税的征收”可知,在基层治理中乡绅地主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政府在这些事务中逐渐退出,这反映了政府在基层治理中的行政负担减轻,A项正确;此时中央集权制度没有渐趋瓦解,排除B项;仅仅从官府逐渐退出对地方事务的直接控制,无法得出“传统社会开始走向没落”,排除C项;虽然乡绅地主包揽地方赋税的征收,但这些赋税仍要上缴政府,由此不能得出政府财政收入日益减少的结论,排除D项。
9.[2023重庆南开中学月考]有学者在对湘西里耶出土的秦户籍简的研究中,以“最大姓户数占总姓氏数的百分比”为统计指标,得出东周晚期基层社会是高度异姓杂居的结论。同样的情况从湖北睡虎地秦简中也可以得出。这一研究成果揭示出当时( B )
A.简牍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B.血缘社会向地缘社会转变
C.内地人口大量流入边疆
D.郡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晚期、秦朝“高度异姓杂居”现象,是西周以来宗法血缘社会体制走向瓦解的结果,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从血缘社会向地缘社会转变的表现,B项正确。
10.[2023河北开学考试]西汉吕后时期实行“受鬻法”,规定“大夫以上(年)九十……禀鬻米月一石”;汉文帝时期颁布“养老令”,规定“年八十已(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汉武帝时期将其减少为仅赐三石米;汉哀帝时期则赐予象征意义的王杖(如鸠杖)而非布帛、粮食等。这些举措( A )
A.体现出优抚政策渐显教化趋向
B.反映出赈济活动由国家主导
C.旨在强化统治集团的特权地位
D.确立了儒学的社会正统地位
解析 据材料“汉武帝时期将其减少为仅赐三石米”“汉哀帝时期则赐予象征意义的王杖(如鸠杖)而非布帛、粮食等”可知,相比汉初直接赏赐实物,汉朝中后期的优抚政策更多是一种文化象征,反映了后期的优抚政策更加强调对百姓的思想教化,故选A项。材料与赈济活动无关,排除B项;汉代的优抚政策主要面向的是弱势群体,主要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不涉及等级关系和国家权力的分配,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
11.[2024广东湛江模拟]晚唐五代藩镇体制中,回图使、商税使等职务几乎都涉及贸易。另外,在使职差遣制“因事而设”的原则下,各地藩镇还陆续创置了一系列与军政脱钩的职能部门,如茶务、酒务等专卖机构,五花八门的手工业作坊,乃至医院、画院等服务性机构。藩镇的这些举措( A )
A.体现出地方治理的多元化
B.扭转了封建王朝的走向
C.导致割据型藩镇日益增多
D.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晚唐五代藩镇体制中,回图使、商税使等职务几乎都涉及贸易”“在使职差遣制‘因事而设’的原则下,各地藩镇还陆续创置了一系列与军政脱钩的职能部门”等可知,晚唐五代的藩镇体制中,涉及经贸文化的职务和部门较多,甚至出现医院等服务性机构,说明地方治理具有多元化特征,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故选A项;藩镇的这些举措并没有扭转唐王朝的历史走向,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割据型藩镇指藩镇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等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材料中藩镇的措施是经济、服务等方面的,其并不会导致割据型藩镇日益增多,排除C项;医院等服务性机构无法直接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
12.[角度创新/2024安徽联考]面对灾荒时,宋代政府常常鼓励富人主动赈粮。《宋会要辑稿》载:“诸道州府被水潦处,富民能出粟以贷饥民者,以名闻,当酬以爵秩。”《宋史》载:“复以爵赏诱富人相与补助,亦权宜不得已之策也。”这种做法客观上( A )
A.加剧了官员冗杂现象
B.缓解了社会贫富分化
C.推动了选官制度嬗变
D.助长了地方割据势力
解析 据所学可知,宋代中央财政空虚,政府面对救灾问题无能为力,因此以许给“爵秩”鼓励富人赈灾,而宋代本就存在冗官现象,材料所述做法客观上会使官僚队伍更加冗杂,A项正确;富人赈灾有利于缓解社会危机,但并未达到缓解社会贫富分化的程度,排除B项;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依旧为科举制,并未发生嬗变,排除C项;富人通过赈灾获得的官位多无实权,不至于发展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排除D项。
13.[2023浙江嘉兴二模,12分](节选)人口管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国家治理的智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户律》“单独成章,成为封建国家根本法的重要篇章之一”。特殊户籍在秦的基础上,增加了“侯籍”“博士弟子籍”等。平民户籍第一次被称为“编户民”“齐民”“编户齐民”。户籍登记一般为姓名、籍贯、爵级、住址、年龄等,户籍迁移也有一定的程序。政府还制定了“首匿法”,打击范围从逃亡者扩大到藏匿者。中央仍以上计检查地方的户口等。
——摘编自林浩《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研究——个人权利与社会控制》
材料二
——摘编自赵尔巽《清史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户籍管理的举措。结合所学,分析汉代户籍管理在促进社会治理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康乾时期户籍编审的变化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6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户律》‘单独成章,成为封建国家根本法的重要篇章之一’”可得出《户律》单独成章,对户籍管理加以规范;根据材料“特殊户籍在秦的基础上,增加了‘侯籍’‘博士弟子籍’……‘编户齐民’”可得出户籍分类登记管理,编户齐民;根据材料“政府还制定了‘首匿法’,打击范围从逃亡者扩大到藏匿者”可得出严控户籍迁移,惩戒逃亡或藏匿者;根据材料“中央仍以上计检查地方的户口”可得出用上计制度进行检查。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户籍管理在促进社会治理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保证赋役征发,维护社会稳定。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仍五岁一编审”“雍正四年(1726年)”“编审五年一举,虽意在清户口,不如保甲更为详密”“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停编审造册”可得出从五年一编审到永停编审。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康乾时期户籍编审变化的制度因素是康乾时期进行赋税制度调整,实行摊丁入亩(或彻底废除人头税),且康乾时期已有严密的保甲制度。
答案 (1)举措:《户律》单独成章,对户籍管理加以规范;户籍分类登记管理,编户齐民;严控户籍迁移,惩戒逃亡或藏匿者;用上计制度进行检查。(4分)作用:保证赋役征发,维护社会稳定。(2分)
(2)变化:从五年一编审到永停编审。(2分)制度因素:赋税制度调整,实行摊丁入亩(或彻底废除人头税);已有严密的保甲制度。(4分)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
廷议:“(康熙)五十年以后,谓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仍五岁一编审。”
雍正四年
(1726年)
直隶总督李绂改编审行保甲一疏略云:“编审五年一举,虽意在清户口,不如保甲更为详密。既可稽察游民,且不必另查户口。请自后严饬编排人丁。”
乾隆三十七年
(1772年)
停编审造册。时丁银既摊入地粮,而续生人丁又不加赋。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十九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50讲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十九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50讲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共6页。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练习第十九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49讲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练习第十九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49讲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共4页。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练习第十九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50讲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练习第十九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50讲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