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监测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2.本卷为试题卷和答题卡,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作答不给分。
3.所有考试结束3天后,考生可凭准考证号登录查询考试成绩,密码与准考证号相同。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科学家研究发现,节食减肥的中学生出现了明显的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计算力下降的现象。过度节食还会诱发骨质疏松、贫血、低血钾、内分泌失调、情绪低落等多种症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营养不良导致手脚肿胀的患者可通过静脉输入血浆蛋白来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
B. 过度节食可能使镁离子的吸收减少,影响骨骼发育
C. 血钾浓度降低会使神经元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
D. 过度节食会导致内环境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下降,引发贫血
【答案】A
【解析】
【分析】组织水肿是指组织间隙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 又称水肿,浮肿。 水肿发生的部位虽然各有差别,但其发生机理是基本相同的。 正常情况下,组织间隙液体的量是相对恒定的。 这种恒定的维持,是有赖于血管的内外液体和体内外液体交换的平衡。
【详解】A、长期营养不良会使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下降,血浆中的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进而引发全身组织水肿,故可通过静脉输入血浆蛋白来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A正确;
B、过度节食可能使血液中钙离子的含量过低,影响骨骼发育,B错误;
C、正常情况下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静息电位大小取决于膜内外钾离子浓度差,血钾浓度降低会使神经元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C错误;
D、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A。
2. 人的大脑皮层有140多亿个神经元,组成了许多神经中枢,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感知外部世界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某人大脑皮层言语区的V区受损,则该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说话
B. 大脑皮层对各级中枢的调节,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
C. 短时记忆可能与大脑皮层下的海马区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D. 大脑皮层功能区大小,与器官大小有关,器官越大其功能代表区越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1、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2、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3、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详解】A、某人大脑皮层言语区的V区受损,则该患者不能看懂文字,A错误;
B、大脑皮层对各级中枢的调节,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B正确;
C、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储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和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联系有关,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尤其与海马脑区有关,C错误;
D、大脑皮层功能区大小,与器官大小无关,器官调控越精细其功能代表区越大,D错误。
故选B。
3. 瞳孔反射的中枢在脑干,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缩瞳纤维兴奋;当外界光线较弱时,扩瞳纤维兴奋,进而控制通光量。此外,去甲肾上腺素也可使交感神经兴奋,间接影响瞳孔大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扩瞳纤维属于副交感神经,兴奋时瞳孔扩张
B. 瞳孔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C. 对外界光线的强弱感觉产生于大脑皮层,继而控制瞳孔大小
D. 去甲肾上腺素引起交感神经兴奋需要相应受体参与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缩瞳纤维兴奋;当外界光线较弱时,扩瞳纤维兴奋,进而控制通光量,说明缩瞳纤维属于副交感神经,扩瞳纤维属于交感神经,二者均属于自主性神经。感觉在大脑皮层产生。
【详解】A、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缩瞳纤维兴奋,瞳孔收缩,因此缩瞳纤维属于副交感神经,当外界光线较弱时,扩瞳纤维兴奋,扩瞳纤维属于交感神经,二者均属于自主性神经,A错误;
B、瞳孔反射的中枢在脑干,瞳孔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该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正确;
C、大脑皮层有感觉中枢,对外界和内部各种刺激产生感觉。因此对外界光线的强弱的感觉产生于大脑皮层,进而可控制瞳孔大小,C正确;
D、去甲肾上腺素使交感神经兴奋,直接决定瞳孔大小的是括约肌细胞而不是神经细胞,原因是神经细胞表面没有去甲肾上腺素的受体,D正确。
故选A。
4. 下图甲为中枢神经元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图中各结构均正常,且均为兴奋性神经元,M和N为连接在神经元表面上的电流计;图乙表示刺激A点后电表M检测到的电流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刺激A点,M和N都将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
B. 只刺激B处,若N的指针发生偏转,M的指针未发生偏转,即可证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C. 图乙中a点表示电流表两极电位相等,此时没有离子进出神经元
D. 图乙中b点神经元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
【答案】D
【解析】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至少由2个神经元组成,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
2、神经纤维上未兴奋时的电位是外正内负,兴奋时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存在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
3、兴奋在神经纤维是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详解】A、刺激A点,由于图中左侧形成神经元环,切均为兴奋性神经元,N会发生多次偏转,A错误;
B、刺激B,N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但由于突触结构,兴奋不能传递到M,M不会发生偏转,故不可证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B错误;
C、a点处于静息电位时,膜外都是正电位,两极电位相等,但存在K+外流,C错误;
D、图乙中b点神经元处于兴奋状态,原因是大量的Na+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内流,故神经元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D正确。
故选D。
5. 胰腺分泌胰腺是由激素和神经共同参与调节的。小鼠实验如下;①用电直接刺激迷走神经的传入神经纤维,小鼠胰液含量一般在1~2秒内迅速升高,刺激停止后10秒左右,胰腺含量恢复正常;②静脉注射体积分数为0.01%的某激素时,7~10秒后胰液含量升高,停止注射后4~6分钟胰液含量恢复正常;③看到食物和消化道运动均能引起小鼠胰腺分泌胰液,下列叙述错误的( )
A. ①中用电直接刺激迷走神经的传入神经纤维中间段,兴奋在该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
B. ②中某激素可能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
C. ③中看到食物和消化道运动引起胰液分泌的过程,都属于条件反射
D. ①和②说明神经调节反应迅速且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反应较慢但作用时间较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将神经切除。斯他林和贝丽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详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故①中用电直接刺激迷走神经的传入神经纤维中间段,兴奋在该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A正确;
B、②中某激素最可能是促胰液素,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细胞引起胰液分泌,但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分泌的,B正确;
C、“看到食物”引起胰液分泌的过程属于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消化道运动引起胰液分泌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C错误;
D、①实验过程说明神经调节反应迅速且作用时间短暂,②实验过程说明体液调节反应较慢但作用时间较长,D正确。
故选C。
6. 科研人员发明了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泵。包埋在皮肤下面的血糖传感器可以测量患者的血糖浓度并将信息发送到控制器,控制器计算出胰岛素释放速度,将信号发送到胰岛素泵,胰岛素聚通过放置在皮肤下面的导管释放胰岛素,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主要去向是细胞内的氧化分解
B. 胰岛素泵中的控制器相当于下丘脑,胰岛素泵相当于胰岛B细胞
C. 胰岛素泵调节血糖平衡与体内血糖的分级调节方式相似
D. 相比于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可以降低低血糖发生风险
【答案】C
【解析】
【分析】1、胰岛素:胰岛B细胞分泌,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糖。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分泌,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2、血糖的来源包括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非糖物质的转化、肝糖原的分解,血糖的去路包括肝糖原肌糖原的合成、转化为脂肪等非糖物质、组织细胞氧化分解等。
3、调节血糖平衡的神经中枢是下丘脑。
【详解】A、血糖主要有三个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主要去向是细胞内的氧化分解,A正确;
B、根据题意可知,胰岛素泵中的控制器能接收血糖浓度信息,计算胰岛素释放速率,还能将信号发送至胰岛素泵,下丘脑也能接收血糖浓度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再通过传出神经到达胰岛B细胞,故胰岛素泵中的控制器相当于人体内的下丘脑,B正确;
C、机体血糖的调节中不存在分级调节方式,C错误;
D、相比于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优点有(最大程度)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不易发生低血糖,D正确。
故选C。
7. 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B. 胸腺在免疫中的作用是先分化出造血干细胞,进而分化出T细胞
C. 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体现了免疫自稳功能
D. 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其中免疫活性物质均由免疫细胞产生
【答案】A
【解析】
【分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2)免疫细胞:①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②吞噬细胞等。(3)免疫活性物质: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
2、免疫系统的功能;(1)免疫防御功能:保护机体不受损害,帮助机体消灭外来的细菌、病毒以及避免发生疾病;(2)免疫自稳功能:不断清除衰老死亡的细胞,保持体内的净化更新;(3)免疫监视功能:及时识别和清除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的细胞,防止癌症的发生。
【详解】A、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共同组成,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A正确;
B、造血干细胞起源于骨髓,B错误;
C、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肿瘤细胞体现了免疫监视功能,C错误;
D、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D错误。
故选A。
8. 下图是人体对某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Ⅰ~Ⅶ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Th细胞(辅助性T细胞)是T细胞的一种,a~g代表不同物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细胞II、III、IV、V、V1、Ⅶ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B. V细胞的激活只需要Th细胞表面的c物质与V细胞结合
C. 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有细胞因子d、e、f和抗体g
D. 机体抵抗流感病毒的过程体现了免疫自稳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Ⅰ为吞噬细胞、Ⅱ为细胞毒性T细胞、Ⅲ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Ⅳ为记忆T细胞、Ⅴ为B细胞、Ⅵ为记忆B细胞、Ⅶ为浆细胞。d、e、f为细胞因子,g为抗体。
【详解】A、Ⅶ为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
B、Th细胞表面的c物质与V细胞(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V细胞(B细胞)的一个信号,还有抗原(病毒)与V细胞(B细胞)直接接触这个信号,B错误;
C、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有细胞因子(d、e、f)和抗体(g),另外溶菌酶也是免疫活性物质,C正确;
D、机体抵抗流感病毒的过程体现了免疫防御功能,D错误。
故选C。
9. 自然状态下,冬小麦需要经过春化作用(经历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才能开花。科研人员发现,给冬小麦连续20天使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GA)处理,不经过春化作用也能开花。下列相关叙述或推断不合理的是( )
A. 低温可能会诱导冬小麦的相关基因表达,以增加GA的含量
B. 春化作用有利于小麦避免在寒冷开花后无法正常结果的情况
C. 使用一定浓度的GA连续处理冬小麦后,细胞中结合水和自由水比值升高
D. 春化作用对植物开花的影响体现了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有些植物的种子或幼苗需经过一定的低温处理才会开花结实,此现象叫做春化作用。其实,春化作用的出现和休眠一样,也是植物应付恶劣环境的一种策略,植物在开花期是最脆弱的时候,如果不幸遇上低温,则很容易无法抵抗而导致不开花或死亡。所以经过长久的演化,植物本身便发展出一个适应的策略,那就是等待寒冬过去后再开花结实,以确保繁衍后代的目的。
【详解】A、据题意可知,若每天使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GA)连续处理冬小麦20天后,冬小麦生长加快,不经过春化作用也能开花,推测春化过程中,低温可能诱导GA合成,A正确;
B、春化作用有利于小麦避免在寒冷开花后,光合速率弱,无法正常结果的情况,B正确;
C、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越高,细胞新陈代谢越旺盛,使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GA)连续处理冬小麦20天后,冬小麦生长加快,因此使用一定浓度的GA连续处理冬小麦后,细胞中结合水和自由水的比值降低,C错误;
D、春化作用对植物开花的影响体现了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D正确。
故选C。
10. 无人机搭载摄像仪和不同传感器能用于生态学中物种识别、野生动植物种群个体数量和分布、群落调查等方面研究。研究人员利用搭载热成像照相机的无人机获得了某保护区内川金丝猴等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B. 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
C. 采用该技术,无法调查生活在该保护区内川金丝猴的种群密度
D. 调查野生哺乳动物的种类、空间分布、食物及天敌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答案】C
【解析】
【分析】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2、标记重捕法(1)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无迁入和迁出。(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详解】A、热成像照相机监测野生动物方法是一种新型调查手段,特别适用于对活动隐秘的大中型、珍稀兽类、鸟类的记录,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数目的多少,即物种丰富度,A正确;
B、标记重捕法需要捕捉动物并标记,后再次捕捉,故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 B正确;
C、采用该技术可得保护区内川金丝猴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即可调查生活在该保护区内川金丝猴的种群密度 ,C错误;
D、调查野生哺乳动物的种类、空间分布、食物及天敌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D正确。
故选C。
11. 大树杜鹃是一种集中分布的高大乔木,分布范围小、难引种、是濒危物种。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很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层,因此在自然环境下发芽率很低。幼苗生长缓慢,生长期长,开花较迟,植株耐寒能力弱,在-2℃环境下会死亡,且幼树死亡率更高。下图是某地大树杜鹃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调查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前4年间,大树杜鹃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
B. 第5年到第9年间,大树杜鹃种群数量达到K值
C. 大树杜鹃林中大树杜鹃高低错落有致,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 低温降低大树杜鹃种群数量,该因素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生态位又称生态龛。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阈值。
【详解】A、前4年间,λ大于1,表明种群数量在稳定的增加,故大树杜鹃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A错误;
B、第5年到第9年间,λ等于1,表面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从第9年开始λ小于1,即种群数量开始下降,故第5年到第9年间大树杜鹃种群数量达到K值,B正确;
C、大树杜鹃属于同一物种,属于种群范畴,不属于群落,C错误;
D、低温降低大树杜鹃种群数量,该因素属于环境制约因素,不是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故选B。
12. 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木死亡形成的林冠层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生物群落中,林窗下与林下枯落物层及不同深度土壤中小动物的情况,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原因是土壤小动物的活动能力弱
B. 林窗下和林下土壤小动物种类数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C. 光照同时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D. 仅根据图示结果,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不能确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度。群落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不一样的,因此必须计算各种生物数量之间的比例,也就是各个物种的相对数量。
【详解】A、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原因是土壤小动物的活动能力强、个体小等,A错误;
B、从图中可以看出,林窗下和林下土壤小动物种类数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B正确;
C、光照同时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C正确;
D、据图可知,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中小动物种类数不同,无法得知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A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每小题的选项中,有两个或有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3.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为垂体分泌的多肽,有研究发现ACTH也能用于治疗脑水肿。为了研究ACTH的治疗效果,研究者通过与现有常用治疗脑水肿药物地塞米松进行临床实验,得到如表所示的实验结果。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注:水肿指数越高,水肿越严重
A. 脑水肿产生可能与脑中局部组织液的渗透压下降有关
B. 使用ACTH时,可以采用注射或口服的方法
C. 相较于地塞米松,ACTH治疗后水肿指数较下降程度更明显,且基本无反弹情况出现
D. 本实验仅比较了ACTH和地塞米松治疗效果的不同,未进行空白对照实验,不能排除无关变量影响
【答案】CD
【解析】
【分析】为了研究ACTH的治疗效果,将其与现有常用治疗脑水肿药物地塞米松进行比较,地塞米松(B组)为已知条件对照,观察比较水肿指数,B组从5.1-7.1变为3.3-4.9再变为5.1-9.8,说明地塞米松对水肿治疗有效果,但不持久,而A组从4.1-9.6变为1.1-2.9再变为1.1-2.9,说明其作用效果优于地塞米松且作用效果持久。
【详解】A、脑中局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水分进入组织液,形成脑水肿,A错误;
B、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为垂体分泌的多肽,口服会被消化分解而失效,B错误;
C、比较治疗前后及停药两周后水肿指数,可知ACTH治疗脑水肿的效果,比地塞米松更显著、更持久,C正确;
D、本实验仅比较了ACTH和地塞米松治疗效果的不同,由于未进行空白对照实验,故不能排除无关变量影响,D正确。
故选CD。
14. 水盐调节过程中,抗利尿激素与肾小管,集合管细胞上受体结合后,通过调节作用导致顶端膜上水通道蛋白(AQP)的数量增加,增加对水的通透性(如下图)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水分子通过AOP运输时不需要与其结合
B. 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尿量增加
C. 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调节不存在反馈调节
D. 抗利尿激素通过催化细胞内一系列酶促反应,增加了水通道蛋白的数量
【答案】BCD
【解析】
【分析】当人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刺激。这个刺激一方面传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另一方面促使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尿量的排出,保留了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
【详解】A、AOP是水通道蛋白,水分子通过AOP运输时不需要与其结合,A正确;
BC、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机体通过这样的过程维持渗透压的稳定,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调节存在反馈调节,BC错误;
D、抗利尿激素对细胞的生命活动其调节作用,不起催化作用,D错误。
故选BCD。
15. 据新冠病毒致病机制及人体免疫反应特征研制新冠疫苗,广泛接种疫苗可以快速建立免疫屏障,阻击病毒扩散。下图示意人体2次接种抗原后血浆中特异性抗体浓度的变化,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新冠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免疫细胞,导致人体的免疫功能丧失
B. 激发再次应答主要目的是提高IgM的浓度
C. 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的长短有差异
D. 两次接种疫苗时间间隔越短,产生的抗体浓度越高
【答案】ABD
【解析】
【分析】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
【详解】A、新冠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肺部组织细胞,A错误;
B、分析题图可知,激发再次应答主要目的是提高IgG的浓度,B错误;
C、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的长短有差异,C正确;
D、接种疫苗第二针与第一针间隔时间较短,如在接种第一针后抗体浓度较高时接种第二针疫苗,会导致较多的疫苗被抗体结合而失去作用,而不能产生较多的抗体,D错误。
故选ABD。
16. 植物激素在果实发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圣佩德罗型无花果一年结实两次,第一季为春果,第二季为秋果。科研人员研究了圣佩德罗型无花果春、秋两个幼果期以及盛花期和盛花后期雌花中植物激素的含量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盛花期到花后期脱落酸含量变化说明脱落酸与植物器官的衰老有关
B. 圣佩德罗型无花果一年两次所结的果实中产量较大的应是秋果
C. 可以通过施加生长素类调节剂来提高产量较低的无花果果实的产量
D. 春果和秋果不同发育时期生长素和脱落酸含量有差别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答案】ACD
【解析】
【分析】1、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主要生理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
【详解】A、脱落酸能够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从图中可以看出,盛花期到花后期脱落酸含量变化说明脱落酸与植物器官的衰老有关,A正确;
B、由图分析可知,春果植株中的生长素含量高于秋果植株,秋果植株两种幼果期和盛花后期雌花中的脱落酸含量高于春果植株,而生长素可以促进细胞的伸长和果实的发育,脱落酸能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据此推测两种激素的浓度配比更有利于春果的生长,春果的产量可能较高,B错误;
C、由图对比分析可知,春果含生长素量较多,无花果果实的产量高于秋果,这说明可以通过施加生长素来提高产量较低的无花果果实的产量,C正确;
D、春果和秋果不同发育时期生长素和脱落酸含量有差别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
故选ACD
三、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60分)
17. 下图1是人体局部内环境与细胞代谢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中填字母“_________”上填文字)
(1)图1中细胞能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则它最可能是___________细胞。
(2)内环境主要由图1中[____]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__________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3)与血红蛋白结合的O2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被利用至少要穿过_________层磷脂分子层。
(4)大脑中的兴奋产生与传递与体液中K+、Na+有关。尝试构建人体体液中Na+、K+的动态平衡模型(请在上图2中用箭头表示,不考虑血细胞、毛细血管壁等特殊细胞)。___________
(5)除图中所示的系统外,还可能有___________(填写“器官或系统名称”)直接参与Na+、K+的排出,该过程受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调节。
【答案】(1)肝脏 (2) ①. a、d、f ②. 理化性质和化学组成成分
(3)12 (4)
(5) ①. 皮肤和泌尿系统 ②. 醛固酮
【解析】
【分析】大多数组织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发生变化会导致细胞代谢活动发生紊乱,因此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血浆中的无机盐离子与组织液可进行相互交换,其动态平衡的维持需内分泌系统参与,多余无机盐的排出还需通过泌尿系统。
【小问1详解】
图1中细胞能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则它最可能是肝脏细胞。
【小问2详解】
内环境主要由图1中的a淋巴液、d血浆和f组织液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理化性质和化学组成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小问3详解】
与血红蛋白结合的O2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被利用依次要穿过1层红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细胞膜、1层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膜和2层线粒体的膜,共6层生物膜,12层磷脂分子层。
【小问4详解】
血浆中的无机盐离子与组织液可进行相互交换,组织细胞浸在组织液中,组织液中的无机盐离子可以进入细胞内,细胞内的无机盐离子也可以运出细胞进入到组织液中,消化道中的无机盐可通过吸收进入内环境,如图所示: 。
【小问5详解】
除图中所示的循环系统外,参与Na+、K+的动态平衡还可能有泌尿系统和皮肤,Na+、K+的动态平衡的维持受到醛固酮调节。
18. 如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外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__。
(2)在人体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图2中的①表示____________,其中的物质释放后,会导致突触后膜___________。
(4)假如图3中的Y来自图1中A处的突触后神经元,X来自大脑皮层支配的神经元。若感受器是手的皮肤,当晚上睡觉时蚊子叮咬手时,手会去拍打蚊子,此时Y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有____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作用。如果军训立正时蚊子叮咬手,则手不能去拍打蚊子,此时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有____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作用,这体现了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存在___________调节。
(5)神经细胞与肌细胞接触点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肌细胞收缩。美洲箭毒有与乙酰胆碱争夺受体的作用。若美洲箭毒进入人体,其效应是___________。
【答案】(1)由正变负(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
(2)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3) ①. 突触小泡 ②. 兴奋或抑制
(4) ①. 兴奋 ②. 抑制 ③. 分级
(5)肌细胞不能收缩(肌细胞松弛)
【解析】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2、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3、图2结构中,①表示突触小泡,由高尔基体形成;②为突触小体;③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可以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其释放通过胞吐的形式,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图3表示突触。
【小问1详解】
图1中的感受器处于静息状态时,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因此,感受器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外电位变化为由正变负。
【小问2详解】
分析突触的结构可知中,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在人体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小问3详解】
图2中的①表示突触小泡,其释放的神经递质为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小问4详解】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晚上睡觉时,蚊子叮咬导致效应器做出反应,说明Y释放的神经递质为兴奋的,对突触后膜有兴奋作用。军训立正时,蚊子叮咬手,则手不能去拍打蚊子,说明效应器被抑制,X释放的神经递质为抑制性的,对突触后膜有抑制作用。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而当我们取手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有意识地未将手指缩回,缩手反射并未发生,说明脊髓受大脑皮层控制,即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即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存在分级调节。
【小问5详解】
神经细胞与肌细胞接触点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肌细胞收缩。美洲箭毒有与乙酰胆碱争夺受体的作用。故美洲箭毒进入人体后,其效应是肌细胞不能收缩。
19. 下图为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活动的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当糖皮质激素的量达到一定浓度时,通过____________调节,抑制__________合成和分泌相关激素,使糖皮质激素浓度维持相对稳定。机体内还有___________激素(填“两种激素名称”)的合成和分泌,与上述糖皮质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具有类似的调节过程。
(2)据图推测,参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信息分子有激素和__________。
(3)去甲肾上腺素可通过图中①②影响T淋巴细胞,但两个过程作用效果不尽相同,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答出2种原因即可)
(4)少数B细胞可通过___________方式将抗原摄入细胞内并分化为致敏B细胞,能够被Th2识别并相互激活,这种致敏B细胞可以看成是一类__________。
【答案】(1) ①. 负反馈 ②. 下丘脑和垂体 ③. 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
(2)神经递质、细胞因子
(3)作用途径、作用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等不同
(4) ①. 胞吞 ②. 抗原呈递细胞
【解析】
【分析】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比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再由垂体控制相关腺体。 反馈调节是一种系统自我调节的方式,指的是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有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两种方式。
【小问1详解】
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进行反馈调节过程的控制方式为分级调节,当糖皮质激素的量达到一定浓度时,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获得,使得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量减少。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等的合成和分泌,与上述糖皮质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具有类似的调节过程。
【小问2详解】
据图推测,参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信息分子有激素和神经递质(参与神经调节)、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
【小问3详解】
据图可知,去甲肾上腺素可通过图中①影响T淋巴细胞中去甲肾上腺素属于激素,属于体液调节,去甲肾上腺素可通过图中②影响T淋巴细胞中去甲肾上腺素属于神经递质,属于神经调节,两者在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和作用时间上是不同的,因此两者作用效果不尽相同可能是通过图中①是通过体液运输,反应较缓慢等,通过图中②是通过反射弧调节、反应迅速等。
【小问4详解】
少数B细胞可通过胞吞将抗原摄入细胞内并分化为致敏B细胞,能够被Th2识别并相互激活,这种致敏B细胞类似抗原呈递细胞。
20. 科学家在研究脱落酸的生理作用时,做了如下实验,取棉花幼苗植株,剪去叶片留下叶柄(如图),并在切口A、B处分别滴加不同的溶液,然后将所有处理的材料插在培养皿的湿砂中,24h后,定期用镊子轻碰叶柄,观察叶柄是否脱落,并记录叶柄脱落的时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脱落酸是植物体内产生的一种植物激素,主要合成部位是_____________。主要作用有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______________、维持种子休眠。
(2)实验中需剪去幼苗叶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3)实验中在B处滴加适量的_____________,作为对照组,A处滴加_______________,作为实验组。
(4)实验进行4d后,观察发现,在一定外力作用下,叶柄脱落,但改用乙烯利(具有与乙烯相同的生理效应)重复本实验时,发现不需施加外力,叶柄可自然脱落。这说明在促进植物器官(叶片)脱落方面,乙烯的作用_____________(大于/小于)脱落酸的作用。
(5)研究还发现,在干旱条件下,ABA会促进光合色素降解,且降解程度与ABA浓度呈正相关,请以棉花ABA缺失突变体为材料,设计实验验证该结论,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方法不作要求)。__________
【答案】20. ①. 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②. 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21. 幼叶产生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激素会抑制脱落酸的作用(排除幼叶产生的内源性激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22. ①. 蒸馏水 ②. 等量的一定浓度的脱落酸溶液
23. 大于 24. 实验思路:取同种、长势基本一致的棉花ABA缺失突变体若干并分组编号,对各组进行相同的干旱处理后,分别用等量的蒸馏水和不同浓度的ABA浓液处理,再置于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各组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
【解析】
【分析】1、该实验研究的是脱落酸的生理作用,故在切口A、B处分别滴加不同的溶液为脱落酸溶液(实验组)、蒸馏水(对照组),实验满足的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2、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小问1详解】
脱落酸是植物体内产生的一种植物激素,主要合成部位是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主要作用有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
【小问2详解】
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脱落酸的生理作用,实验时为了消除幼叶产生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会抑制脱落酸的作用,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故要剪去幼苗上的叶片。
【小问3详解】
由实验目的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脱落酸,试剂的用量是无关变量,按照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实验中在A处滴加的溶液是适量的脱落酸溶液,则B处应该滴加等量的蒸馏水。
【小问4详解】
分析题意可知,滴加脱落酸4d后,在一定外力作用下,叶柄脱落,但改用乙烯利不需施加外力,叶柄可自然脱落,这说明在促进植物叶片脱落方面,乙烯的作用大于脱落酸的作用。
【小问5详解】
要验证干旱条件下,ABA会促进光合色素降解,且降解程度与ABA浓度呈正相关,根据实验设计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可知,实验设计思路如下:取同种、长势基本一致的棉花ABA缺失突变体若干并分组编号,对各组进行相同的干旱处理后,分别用等量的蒸馏水和不同浓度的ABA浓液处理,再置于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各组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
21. I.近年来,蝗虫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爆发成灾,数千万亩的天然草牧场遭受了蝗虫的蚕食,严重威胁当地的牧业生产。为此,当地科学工作者进行相关实验来研究内蒙古草原上四种主要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根据实验结果可建立_____________模型。
(2)对该草原危害最大的蝗虫是_____________,它与其他蝗虫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
II.根据所学种群和群落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3)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江西武功山植被类群逐渐发生变化,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等。其中常绿阔叶林与高山灌木林是两个不同的群落,区别这两个群落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
(4)垫状驼绒藜植株矮小,根系发达,枝条极短,枝叶被灰绿色绒毛,叶小而厚,伏于地表。垫状驼绒藜最可能生活在_____________(填“荒漠”“草原”或“森林”)生物群落中,生活在这里的生物具有_____________的特性。
(5)调查生长在某草地数量较少的双子叶植物的种群数量时,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准确,应该采取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等措施。
【答案】(1) ①. 蝗虫密度及蝗虫的种类 ②. 数学
(2) ①. 亚洲小车蝗 ②. 种间竞争
(3) ①. 温度、水分、地形、光照 ②. 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
(4) ①. 荒漠 ②. 耐旱
(5) ①. 样方法 ②. 随机取样、增加样方数量、增大样方面积
【解析】
【分析】1、分析曲线可知,曲线纵轴表示牧草产量,横轴表示蝗虫密度,是牧草量随蝗虫密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密度及蝗虫的种类,因变量是牧草量;由题图可知,同一密度条件下,牧草量不同,说明不同蝗虫对牧草的影响不同,当种群密度大于5时,牧草量减少最快的是亚洲小车蝗。
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采用样方法调查时,应该随机选取多个样方调查,并适当增加样方面积、增加样方数量。
【小问1详解】
分析题图可知,曲线纵轴表示牧草产量,横轴表示蝗虫密度,是牧草产量随蝗虫密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所以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密度及蝗虫的种类,因变量是牧草产量;该图是根据实验结果建立的数学模型。
【小问2详解】
由题图曲线可知,牧草随亚洲小车蝗种群密度增大而减小的幅度最大,因此对该草原危害最大的蝗虫是亚洲小车蝗;由于亚洲小车蝗与其他蝗虫都以牧草为食物来源,因此属于竞争关系。
【小问3详解】
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江西武功山植被类群逐渐发生变化,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有温度、水分、地形、光照等。区别不同的群落的主要特征是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
【小问4详解】
垫状驼绒藜植株矮小,根系发达,枝条极短,枝叶被灰绿色绒毛,叶小而厚,伏于地表,其最可能生活在荒漠生物群落中,这里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
【小问5详解】
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数量时,通常采用样方法。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准确,可采取随机取样、增加样方数量、增大样方面积等措施。编号
使用药物
治疗时间
治疗前水肿指数
治疗后水肿指数
停药两周后水肿指数
A组
ACTH(79例)
3个月
4.1-9.6
1.1-2.9
1.1-2.9
B组
地塞米松(79例)
3个月
5.1-7.1
3.3-4.9
江西省新余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江西省新余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江西省新余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江西省新余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请将试题答案统一填写在答题卡上,35~7,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