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案设计
展开课题
《登岳阳楼》
班级
授课时间
教师
学习
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诗人杜甫以及诗歌创作背景,流畅诵读诗歌,准确理解诗句。
2.赏析诗歌,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领会作品雄伟壮阔的意境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过程与
方法
诵读课文,媒体展示,合作探究,练习提升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
重点
难点
1.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设计
【激情导入】
常言道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雄伟壮丽;洞庭湖,烟波浩淼。从古至今,文人墨客每临于此都不免触景生情,俯仰之间便有佳作传世。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也曾登临此楼,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看看他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了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肃宗时,官左拾遗。曾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多涉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百姓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誉为“诗圣”。作品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
杜甫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分期:
读书漫游(35岁之前):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这期间写了《画鹰》、《房兵胡曹马》《望岳》。
困居长安(35-44岁):长安应试落第,后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后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陷贼、为官(45-48岁):被安史叛军俘获,面对混乱的长安写成《月夜》、《春望》等诗。后潜逃到凤翔,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写诗把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不朽之作,即“三吏”、“三别”。
西南漂泊(48-58岁):弃官携家逃难至成都,后蜀中军阀作乱,漂流到梓州、阆州。后去投靠剑南节度使严武,严武死后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的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
二.了解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本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公元769年)诗人已五十七岁。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5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九个年头了,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两年后去世。
三.品诗悟情
板块一:读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明确题材
登临诗:指作者登临某山或亭台楼阁而生发某些情思的诗词。
这类诗或写人生哲思,抒胸襟抱负;或感时伤怀,寄寓身世之悲;
或于兴亡之叹中隐喻现实;或在山长水阔间思乡怀人。
如《登高》《登飞来峰》《登鹳雀楼》《登幽州台歌》
板块二:译
[注释]
坼: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乾坤:指日月(本为易经卦名)。
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戎马:指战争。
关山北:北方边境。
凭轩:靠着窗户。
涕泗( sì):眼泪鼻涕
[译文]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登上了湖边的岳阳楼。
浩瀚湖水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板块三:赏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①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②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本诗颔联乃写洞庭湖佳句,有学者赞其为“雄跨古今”,试赏析。
①吴楚、乾坤两个意象宏大而有气势。②坼”, 裂开,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漂浮,动态感,化静为动。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何其壮阔!③这两句运用夸张,化静为动,描绘了诗人登楼所见的洞庭湖之景,气势磅礴,宏伟壮阔奇丽。彰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老病: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两年,身体衰弱不堪。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诗人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大历三年,吐蕃十万众侵犯灵武,不久吐蕃率领二万众侵入邠(bīn)州,长安戒严。北方狼烟四起,河北一带仍掌握在割据者手中,天下不得太平。
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
这首诗当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两个字是?
涕泗: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总结
首联(起):叙登临—昔—今(时间)—人世沧桑—叙事
颔联(承):眼前景—浩瀚壮阔(空间)—博大胸襟—写景
颈联(转):想自身—老病孤舟(狭窄)—无限辛酸—抒情
尾联(合):念家国—戎马关山(宽阔)—忧国忧民—抒情
板块四:练
1.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吴楚东南坼 坼:分裂,引申为划分
B.亲朋无一字 字:文字,指书信
C.老病有孤舟 老病:拖得时间长的疾病
D.戎马关山北 关山:关口山岳,指北方边关
2.下列诗句,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A.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B.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C.亲朋无一自,老病有孤舟。
D.戎马关山北,凭轩涕四流。
3.下列对《登岳阳楼》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
A.《登岳阳楼》是杜甫中年时期的作品。
B.《登岳阳楼》意境宏大,炼字炼句准确。
C.《登岳阳楼》中,“昔、今”二字有深刻的含意。
D.《登岳阳楼》颔联形象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
四.对比鉴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本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同是写登岳阳楼的名作,请简要分析两诗异同?
同:两首诗都是在登岳阳楼之后所作,都抒发了观岳阳楼之感,都写出了岳阳楼洞庭湖的雄伟壮阔。
异:①意境不同,情感各异。可从诗尾看出,杜诗是“涕泗流”,为国事忧心忡忡,伤感垂暮无力;李诗“舞袖回”,纵是被贬,依旧豪放。 ②艺术风格上:《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故诗歌沉郁顿挫,而李白性情浪漫,以融情于景和夸张等手法,故在表现上想象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
画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㩳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㩳(sǒng)身:即竦身,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
堪擿(zhāi):可以解除。擿:同“摘”。
轩楹:堂前廊柱,指悬挂画鹰的地方。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期的作品,从这首诗中大家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性格呢?
洁白画绢之上,突然腾起风霜气,原来纸上苍鹰,凶猛不同一般。竦起身躯,想要捕杀狡兔;侧目而视,目光深碧锐利。只要解开丝绳铁环,画鹰就会凌空飞去;只要轻轻呼唤一声,画鹰就会拍翅飞来。何时让它搏击凡鸟,我们就会见到凡鸟血洒草原的壮观景象。
这首诗体现了杜甫正当年少,富于理想,雄心壮志,鄙视平庸的性格。(教师引导:同学们作为青年学生也应志当存高远,不甘平庸)
【课堂小结】
本文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
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关山。其身世之悲,家国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登岳阳楼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登岳阳楼教案,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岳阳楼诗文,鉴赏要点认识杜甫,创作背景,吟咏诗韵,登岳阳楼,渴望向往已久,“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登岳阳楼教学设计,共4页。
高中人教统编版登岳阳楼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登岳阳楼教案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语设计,激发兴趣,朗读背诵,整体感知,知人论世,体悟情感,初知意象,感知意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拓展延伸,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