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诗歌题材分类训练悼亡诗第1页
    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诗歌题材分类训练悼亡诗第2页
    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诗歌题材分类训练悼亡诗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诗歌题材分类训练悼亡诗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诗歌题材分类训练悼亡诗,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感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思王逢原①(其二)
    王安石
    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
    妙质②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
    陈迹可怜随手③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注]①王逢原:北宋诗人王令,与王安石为莫逆之交。此诗作于王令去世第二年秋天。②妙质:优秀的资质、才德。比喻投契的知己。③随手:随着,紧接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了时令,同时营造了清新明丽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王令的才能不为世人知,唯有诗人真正理解欣赏他,暗含作者的感慨。
    C.颈联“当”与“入”二词将景物描写与人事叙述融为一体,气势阔大。
    D.该诗有写景、议论,有回忆、感叹,运用了想象、对比等手法。
    2.诗中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试作简要概括并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别房太尉①墓
    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②,把剑觅徐君③。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①房太尉即房琯,玄宗幸蜀时拜相,为肃宗所贬。杜甫曾上疏力谏,得罪肃宗。死后赠谥太尉。②谢傅:指晋代谢安。他部署八万晋军迎战苻坚百万大军,胜利消息传来,他仍在与客人下棋。③徐君:徐君喜欢季札的宝剑,季札因使命在身,没有及时献上。徐君死后,他将剑挂在徐君坟前树上。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公事在身,却驻马停留专程凭吊亡友,衔诚致哀,可见两人情谊深厚。
    B.诗人感觉房太尉的坟非常孤单冷清,这种感觉与房琯在政治上受冷遇有关。
    C.诗人将泪水涌淌的自我形象与低空的片云映衬而写,将情与景结合了起来。
    D.诗人虽然沉痛,但是婉转的鸟鸣声安抚了诗人的悲伤,给他带来一丝慰藉。
    4.颈联借两则典故各自暗写了怎样的现实场景?又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文山卷后①
    谢翱②
    魂飞万里程,天地隔幽明。
    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
    丹心浑未化,碧血③已先成。
    无处堪挥泪,吾今变姓名。
    [注]①文山,文天祥的号,至元二十年,文天祥抗元被俘,就义于燕京。此诗即作于此年。②谢翱,南宋诗人。元兵南侵时,谢翱曾追随文天祥。③碧血,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听说文天祥被害后,痛不欲生,但两人已幽明隔绝,再无相见之时。
    B.颔联用“死、生”两个字组成对偶句,蕴蓄着极其深挚的感情,格外哀切动人。
    C.诗人因未能随文天祥为国尽节而羞愧,故没有面目以本名示人,于是改名换姓。
    D.本诗抒发诗人了无生趣的悲叹之情,同时血泪凝成的忠愤抑郁之气勃勃于言表。
    6.有人说本诗颈联“字字血泪,读之令人泣下”,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林和靖墓
    吴锡畴
    遗稿曾无封禅文,鹤归何处认孤坟。
    清风千载梅花共,说着梅花定说君。
    注:林逋,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北宋著名隐逸诗人。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第一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抓住林和靖“无封禅文”,抒发诗人的胸怀。
    B.写“鹤归”,指林和靖死后,第二句意思是林和靖死后拜谒者找不到他的坟墓。
    C.梅花和林和靖紧紧联系在一起,就像陶渊明和菊花,梅花成为林和靖的文化符号。
    D.每当人们谈梅时,自然会想起、说起林和靖,诗歌语淡味浓,令人遐想万千。
    8.本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①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①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颈联中诗人写梦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的深情怀念。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10.作品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登岳阳楼(其一)①
    (宋)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②地,徙倚③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释】①北宋靖康二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被贬在陈留的陈与义南逃到洞庭湖,多次和朋友一起登岳阳楼,饮酒赋诗感慨时事,其中就有两首《登岳阳楼》诗。②横分:瓜分③徙倚:徘徊
    11.从题材或写作内容角度看,下列说法最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景抒情B.羁旅生活C.凭吊怀古D.送别
    12.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楼的位置、登楼的时间,描写了登楼时湖面风平浪静的景象。
    B.颔联描写登楼后,作者面对傍晚时分的湖山胜景留恋忘返。
    C.颈联中的“万里”是夸张虚写,“三年”则是真实的辗转逃难时间。
    D.尾联中的“老木沧波”是简化版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3.本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依次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①
    辛弃疾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自不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霁,青天好。
    一壑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故人少。子云②何在,应有玄经遗草。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注]①本词为作者罢居瓢泉之时悼念理学家、友人朱熹而作。朱熹卒于庆元六年(1200)三月,词中有“梅雨”句,当作于初闻噩耗之时。②子云:西汉大儒扬雄,后文“玄经”指扬雄的哲学著作《太玄》。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五句写自己平时不废吟咏,这与熟读老庄之书所知“忘言始知道”的玄理明显矛盾,读老庄书却不得其解,非常可笑。
    B.“今朝梅雨霁,青天好”两句景中含理,借说天气暗示词人对老庄哲学有了新的认识,仿佛雨过天晴,豁然开朗。
    C.下片语淡情深,先写隐退山林的生活,其后“白发多时故人少”中的一“多”一“少”对比,表达了词人嗟己悼人的情感。
    D.“子云何在”四句,把朱熹比作大儒扬雄,称道他“立言不朽”,他的思想将如江河流淌,万古不废。
    15.朱熹是大儒,《庄子》是道家著作,但本词中辛弃疾却在读《庄子》时悼念朱熹,请结合全词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文后小题。
    孤雁儿世人作梅诗①
    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①北宋朝廷南迁后,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在移官湖州途中不幸病故,这首词即为悼亡之作。
    16.上篇“沈香断续玉炉寒”中的“玉炉”因何而“寒”?“寒”字有何深意?
    17.“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表达了此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A2.①对友人德才不为世人所知的遗憾;②对友人豪放气质才华的赞赏;③对两人往昔交游的怀念;④对与友人阴阳两隔的悲伤、思念悼亡之情。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手法的理解赏析能力。
    A.“清新明丽”错误,首联写“蓬蒿纷披”“冢上秋风”,这些都是哀景,营造的应是凄清哀伤的氛围。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由诗歌标题“思王逢原”中“思”、注释“此诗作于王令去世第二年秋天”以及首联对友人“冢”的描写可知,这首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还有对友人去世的哀伤以及悼亡之意。
    由颔联“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可知,友人的才能不为世人知,唯有诗人真正理解欣赏他,暗含作者对友人德才不为世人所知的遗憾;而“妙质”“微言”是对友人才华的夸赞。
    由颈联“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可知,这是追忆当年与友人一起读书饮酒的豪情逸兴。表达对友人豪放气质的赞赏。
    由尾联可知,诗人说一切往事都随你的离世烟消云散,昔日的欢会已一去不返,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怀念。
    3.D4.第一则典故:诗人借谢安对棋,暗写自己昔日与房琯下棋的生活,既显示了诗人与房琯的亲密关系,也赞美了房琯的气度与才能。第二则典故:诗人以季札挂剑,暗写自己寻祭房琯墓地的情景,既表现了诗人对房琯去世的深感意外,也表现了诗人对亡友的追思悼念之情。
    【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D.“但是婉转的鸟鸣声安抚了诗人的悲伤,给他带来一丝慰藉”错误,“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唯”字贯两句,意思是,只看见林花纷纷落下,只听见莺啼送客之声。诗人着意刻画出一个幽静肃穆之极的氛围:林花飘落似珠泪纷纷,啼莺送客,也似哀乐阵阵。此时此地,诗人只看见这样的场景,只听见这样的声音,格外衬托出孤零零的坟地与孤零零的吊客的悲哀,并非安抚悲伤,带来慰藉。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关键诗句用典手法及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意思是:当年与你对棋,比你为晋朝谢安,而今在你墓前,象季札拜别徐君。
    上句用谢安对棋的典故,比自己与房琯的下棋,既写出自己与房琯之间友情深厚,关系密切,同时也以谢安来称赞友人,有谢安那样的气度与才能。
    诗人下句则用了另一典故。《说苑》载:吴季札聘晋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徐君已经去世,于是解剑挂在徐君坟的树上而去。诗人以延陵季子自比,表示对亡友的深情厚谊,虽死不忘。这又照应前两联,道出他为何痛悼的原因。诗篇布局严谨,前后关联十分紧密。
    5.C6.颈联写文天祥耿耿丹心仍在,却带着未酬的壮志,含恨离开了人世。本联化用了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诗意和“苌弘化碧”的典故,抒发哀痛、惋惜、悼念、崇敬之情。
    【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羞愧”“没有面目以本名示人”错,宋朝已被元人所灭,诗人埋名隐姓,遁迹山林,是表达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决心。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重要诗句的能力。
    这两句的意思是:您的一颗丹心仍郁结不散,尽洒的热血却已化为碧青。
    “碧血”一词,化用“苌弘化碧”以及文天祥诗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典故,表达作者对文天祥对国忠诚的无限崇敬之情。同时,“丹心”尚未化去,热血已化为碧血,英雄带着未酬的壮志,含恨离开了人世。唯其丹心未化,愈觉其碧血先成的可悲可叹;唯其碧血先成,愈觉其丹心未化的可歌可泣。这联写文天祥,仍归结于自己的悼念之情,感情郁结而悲壮,抒发了作者的哀痛、惋惜与悼念之情。
    7.B8.①用典抒情。“无封禅文”指林和靖没有写过阿谀奉承的文章,表明诗人赞扬林和靖清高;“梅妻鹤子”是指林和靖对鹤和梅的热爱;“梅花共”指林和靖写梅的诗句。②第一、四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林和靖的敬仰之情。③第二三句,借景抒情,通过写鹤难以辨认林和靖的墓,林和靖可以和清风梅花共千古,表达诗人对林和靖的深切同情和身后寂寞的不平。
    【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第二句意思是林和靖死后拜谒者找不到他的坟墓”理解错误。林逋对鹤有着特别的感情,他的“梅妻鹤子”是人们所熟知的。第二句意思是说林和靖墓前杂草丛生,致使鹤难以辨认。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第一句“遗稿曾无封禅文”引用汉武帝求司马相如遗稿得封禅书的典故,表达作者对林逋高尚人格的赞颂。
    第二句“鹤归何处认孤坟”,从林逋生前为人的幽独高洁,写到死后的孤寂悲凉,暗寓着作者对林逋的深切同情和身后寂寞的不平!林逋对鹤有着特别的深情。他的“梅妻鹤子”是人们所熟知的,“鹤归”一句,借以衬托林逋墓前杂草丛生以致使鹤难以辨认的荒凉冷漠的景象。
    第三句“清风千载梅花共”,这是一个凄清的意境,是上一句的补充;而梅花则是其高洁人格的极好陪衬。如果说第二句是写林逋死后的孤寂,那么这一句既是写现在,又是写未来,把他身后的清高幽独延伸到一个遥远的时空之中,以显示其人品之高,可与清风梅花共千古。
    二三两句通过景物寄寓情怀,而第四句则与首句一样,是感情的直接抒发:“说着梅花定说君”,孤山探梅,自古就是西湖胜事之一,每当人们探梅时,他们自然就会想起、说起林逋来。他们说些什么呢?也许是赞颂他咏梅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也许是夸耀他爱梅喜鹤、鄙视荣利的高洁情操……此句语浅而意深,词淡而味浓,情思绵邈,令人遐想,与首句暗相照应,而作者自己的仰止之情也就意在言外了。
    9.A10.①壮志难酬的郁愤。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驰骋边塞,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②迟暮之悲。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苦无知音的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的能力。
    A.“儒雅谦恭”错。从诗歌首联“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来看,这是写自己年轻时仗剑远游,积极主动干谒三公,平交王侯,极具口辩之才,当时的自己年轻气盛,很有游士的风貌,“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诗人年轻时积极主动拜谒三公的形象。写的是年轻时的豪迈洒脱。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写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然后回想了战场上的情形,但现实却是“身老桑村麦野中”,生活在乡野村中与田地山野为伴,此处体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郁愤。
    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诗人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其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表达了作者的迟暮之悲。
    “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写到自己的好友独孤策已经埋骨在远方,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体现了诗人苦无知音的孤独寂寞之情。
    11.D12.B13.首联写作者登上岳阳楼放眼望浩渺的长江和洞庭湖,看湖面风平浪静,看夕阳缓缓西下,看帘旌静静低垂。此时的心情轻松平和。
    颔联写作者想到这里曾是吴国和蜀国征战之地,想到当下国家危亡,自己流离失所,即使面对湖山胜景,内心的惆怅、忧愁之情油然而生。
    颈联中写自己颠沛流离,历时三年,历经万里,期间的苦难深重,悲痛难抑。加上登楼望远勾起思家之情,高楼凭栏更生孤苦、危险之感。层层悲苦情感叠加,悲何如哉!
    尾联是前面积压的悲苦之情的总爆发,像火山喷发难以抑制。“无限悲”道出了苦难的深重与绵长。眼前景只是令人生悲的风霜、落尽树叶的苍老枝干和浩瀚无际的长江洞庭。登楼的人是国破家亡亡命天涯的白发老者。触景生情,痛苦无限叠加,痛不能堪。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题材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题材主要依靠诗歌的内容,这首诗的内容是: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以东长江以西,落日缓缓下沉,无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一动不动。登临的地方是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徘徊在湖光山色中一直到暮色。跋涉万里来此还要登高望远,三年辗转历尽危难还要独登高楼。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本诗集登楼、观景、抒情于一体,所以A项正确;
    结合注释①以及“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可知B项正确;
    依据依据“登临吴蜀横分地”“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可知,C项正确。
    诗歌并无分别的内容。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面对傍晚时分的湖山胜景留恋忘返”错误。颔联的意思是:登临的地方是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徘徊在湖光山色中一直到暮色。“登临吴蜀横分地”为诗歌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写出了诗人见证山河分裂的亡国之痛。所以“面对傍晚时分的湖山胜景留恋忘返”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而后再写举目所见,“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由此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轻松平和的。
    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登临吴蜀横分地”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在这里,诗人的主体形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融情入景,借景抒怀,想到当下国家危亡,自己流离失所,即使面对湖山胜景,内心的惆怅、忧愁之情油然而生。
    经过前面的蓄势,诗人终于在颈联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无可奈何。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不堪忍受。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
    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时,诗人已届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头”;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而“老木沧波”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这一联似乎是诗人自语,未老先衰头已白,为国事,为家事,为自己,为那些与自己一样国破家亡的同乡们焦虑、忧愁,吊古伤今,感怀伤时,在秋霜的季节里,更觉时世如风霜相逼,冷峭之极。那衰老的枯木、那苍凉的湖面,就像是作者自己。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一切尽在不言中。
    14.A15.(1)作者罢居瓢泉,读庄以排解郁愤,但最终做不到“忘言知道”,表达自己不能忘却世俗,忘却友情;(2)此时又闻朱熹去世,于是作者用“白发多时故人少”嗟己悼友;(3)最后以扬雄比朱熹,高度评价了朱熹思想(“言”)的价值。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A.“读老庄书却不得其解,非常可笑”错。词的上片“案上数编书”五句,是说自己熟读老庄之书,口头上也会说“忘言始知道”那一套玄理,而实际上未能做到“忘言”。面上似乎自嘲,实际上是对老庄哲学的否定,说明作者读老庄之书乃意有所寄,而并非真的信仰老庄那一套,实际是在批评老庄的“忘言知道”是虚伪的。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词的上片“案上数编书”五句,是说自己熟读老庄之书,口头上也会说“忘言始知道”那一套玄理,而实际上未能做到“忘言”。“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作者是一位词人,平时不废吟咏,这看似与“忘言知道”产生明显的矛盾。这几句表面上似乎自嘲,实际上是对老庄哲学的否定,说明作者读老庄之书乃意有所寄,而并非真的信仰老庄那一套。另一方面,就老庄本身来说,他们一面提倡“忘言知道,一面却又著书立说,可见他们自己也不能做到“忘言”。从这两层意思不难体会到作者这里实际是在批评老庄的“忘言知道”是虚伪的。话说得非常深曲。
    “今朝梅雨霁,青天好”两句,表面是说天气,实际上是暗示作者对老庄哲学有了真正的体会,不受其惑,仿佛雨过天晴,豁然开朗一样。这两句以景喻情,不着痕迹。下片“一壑一丘”三句,写自己放浪山林的隐退生涯,显得语淡情深,似旷达而实哀伤;尤其是“白发多时故人少”一句,感情真挚,语意深邃。“白发多”,是感叹岁月蹉跎,有壮志消磨的隐痛;“故人少”,则见故旧凋零,健在者已经寥寥无几了。这一“多”一“少”,充分表达了作者嗟己悼人的情怀。这样,词的语气也就自然地过渡到对朱熹这位故人的悼念。
    “子云何在”四句,是以继承儒家道统的扬雄相比,称道朱熹的文章著述将传之后世。由此可见,这首词上下片貌离神合,命意深曲而仍有踪迹可寻。从表面上看,正面悼念的话没有几句,其实,通篇都渗透着追悼之意。不论正说、反说、曲说、直说,其主旨都归结到“立言不朽”。所以说,辛弃疾这首短小的悼人词,既富有哲理意味,又显得情致深长,在艺术手法上是相当成功的。
    16.由于心情不好而无情绪添香,致使香消炉“寒”;一个“寒”字,深化了对内心情绪的刻画,突出了环境的凄冷(炉寒)与心境之痛苦(心寒)。17.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一边是小风疏雨,一边是泪下千行,痛苦之深,使泪水多于雨水,表达了词人对丈夫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的能力。
    上篇“沈香断续玉炉寒”中“沈香断续”写词人停止添加沉香,表明词人心情不好而无情绪添香,由此致使沉香销尽而玉炉变“寒”。
    “沈香断续玉炉寒”一句写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体现了环境的凄冷;结合上文“说不尽无佳思”和下句“伴我情怀如水”可知,词人内心因丈夫病故无限凄苦。所以,“寒”字既是对外在环境的准确概括,又是对作者内在心境的准确体现,突出了环境的凄冷(炉寒)与心境之痛苦(心寒)。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中“小风疏雨”写风轻雨疏,体现了雨之小;“千行泪”写泪流千行,突出泪之多。本句将“小风疏雨”与“千行泪”作对比,写出了词人泪水多于雨水,内心之痛苦。
    结合注释可知,北宋朝廷南迁后,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在移官途中不幸病故,词人借此表达了对丈夫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和失去的凄楚哀痛。

    相关试卷

    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诗歌题材分类训练哲理类: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诗歌题材分类训练哲理类,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上面两首诗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哲理,晚清诗评家陈衍曾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诗歌题材分类训练哲理类 (2):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诗歌题材分类训练哲理类 (2),共15页。

    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诗歌题材分类训练咏史怀古类: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诗歌题材分类训练咏史怀古类,共15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