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小说专题训练刘庆邦小说第1页
    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小说专题训练刘庆邦小说第2页
    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小说专题训练刘庆邦小说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小说专题训练刘庆邦小说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小说专题训练刘庆邦小说,共15页。
    打捞
    刘庆邦
    回到家中,冯淮海没有对母亲说他下班后去了塌陷湖,更没有说他下湖寻找碓窑子①去了。他打算等找碓窑子找得有了眉目,再告诉母亲。他轻易不敢对母亲提起塌陷湖,一不小心提起,母亲的样子就有些难受,好像永远失去了家园一样。当初矿上派人动员他们家搬家时,母亲坚决不同意,说老冯家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根扎在这里,苗发在这里,怎么能说搬走就搬走呢!矿上的人联合当地政府的人,到各家各户反复动员,不断提高优惠条件,眼看不少人家都答应搬迁了,母亲还是不答应。后来人家分头做他和妻子的工作,承诺让他到矿上当正式工,让他妻子到矿上当合同工,两口子都可以挣工资。①母亲到过世的父亲坟前哭了一回,又哭了一回,才收拾起家里的盆盆罐罐,从冯营故土迁到这个叫新村的地方。
    搬家之前,他们家在冯营住的是四间平房,搬到几里外的新村后,他们家住进了连体的两层楼。在一楼南窗下的一块空地方,被母亲开成了一个小菜园。菜园里种了黄瓜、茄子、辣椒、豆角等,随吃随摘。全家人都不能不承认,这里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比住在冯营时好多了。一家人过年说闲话时,说到原来埋在他们家房子底下被称为乌金的那些煤,是老天爷送给他们家的宝贝。国家需要,他们就把宝贝献了出来。国家没有亏待他们,给他们建了这么宽敞明亮的房子。这天冯淮海回到家,见母亲正仰靠在客厅里的沙发上打瞌睡。对面的电视机开着,电视里面的人还在说话,人影儿还在晃动,母亲却闭上了眼睛。②冯淮海一进家,母亲就醒了过来,看着他说:你今天回来得有点儿晚哪。
    冯淮海说:下班后,我和几个工友打了一会儿牌,争上游。
    来钱吗?
    不来,赚钱的游戏我从来不参加。
    不来钱就好,一来钱人情就薄欠了。好了,上楼睡觉去吧。
    冯淮海没有马上去楼上睡觉,他在沙发上坐下了,要陪母亲坐一会儿。母亲把他的胳膊看了看,问他是不是到塌陷湖里凫水去了?
    冯淮海想瞒恐怕瞒不过去。他小时候一到水塘里凫水,总会被母亲发现,因为胳膊在水里一泡,太阳一晒,就会发黑,发黑的胳膊用指尖一划就是一道白印。母亲现在不会在他胳膊上划白印了,但母亲的目光还是厉害的,把他的黑胳膊一看,跟划了一道白印差不多。他说,他想试试湖里的水有多深,就下去蹚了一下。
    有多深呢?
    我估计有两人多深。
    母亲像是也估计了一下,说:要是咱家的房子还在的话,两人多深的水,恐怕都淹过咱家的房檐子了。
    母亲说:你说怪不怪,咱家搬到这里这么长时间了,我连一次都没做过在新房子里的梦,一做梦还是在冯营,还是住在老房子里,还是你爹活着的时候。是咋回事呢?
    梦都是虚的,梦一醒啥都没了,不要相信什么梦。
    我只要一做梦,都是往后走,一次都不往前走,真烦人!就在你刚才进家的时候,我还在做梦呢,我又梦见了咱家的那棵弯枣树,又梦见了放在树下的碓窑子。我梦见回到了1960年,食堂断粮了,停火了,生产队里给每家分了一把棉籽儿。我把棉籽儿放在碓窑子里用碓头砸,准备把棉籽儿砸醉,打成棉籽儿糊涂,或者捏成棉丸子。可是呢,③棉籽儿在碓窑子里一会儿变成榆树皮,一会儿变成红薯秧子,一会儿又变成了水车上的胶皮碗子,我使劲儿砸呀砸呀,急得都快哭了,老也砸不碎。你回来得正好,你一回来我就醒了。
    看看,又来了,母亲又在拿碓客子说事。石头不烂,碓窑子不烂,这件事就不会烂,母亲可能会一直把事说下去。他不记得母亲对他说过多少次了,说碓窑子是他的曾祖父买的,到他已经传到了第四代。过去居家过日子,家家都离不开碓窑子,碓窑子差不多跟锅灶和水缸一样重要。比如说,农村地里种谷子,人们把晒干的谷子放进碓窑子里舂,把谷子包着的糠皮舂下来,再用簸箕把糠皮簸去,就变成了金黄的小米。再比如说,把干红薯片子放进碓窑子里砸,用油锤大小的碓头把红薯片子砸碎,砸成丁字,再堆在磨顶上,磨起来就顺溜了。碓窑子虽属于他们家所有,但并不是他们家专用,邻居们谁家想用都可以。寒来暑往,舂米声声,一只碓窑子不仅为别人家提供了便利,也为自家积累了公德。
    这次母亲在讲到碓窑子时,竟然跟梦联系起来。心有所想,梦才会有所现,入梦了就等于入心了。冯淮海有些自责,说:都怨我,我想着现在想砸点儿什么都有粉碎机代劳,碓窑子过时了,用不着了,就没把碓窑子带回来。
    母亲说:④越是用不着的东西,越是容易让人想起来。想想哪样东西用不着了,也看不着了,心里就像空了一大块。碓窑子的事,你也不用太贪心,我就是想起来说说。
    您老说老说,我不吃心能行吗?看来我哪天得回头下水找找,看看能不能把碓窑子捞上来。
    碓窑子那么沉,就算你找到了,一个人恐怕也很难弄上来。你父亲弟兄三个,当年你爷爷给他们分家的时候,三个人都想要碓窑子。你爷爷想了个办法,找人把立着的碓窑子推倒在地上,看看弟兄三人谁能把碓窑子扶起来。扶时只能用一只胳膊一只手,而且只能抠住底部的边子,把碓窑子扶得倒扣过来。结果,你大伯和你叔叔都没能把碓窑子扶起来。轮到你父亲,你父亲运了一口气,把一口气憋住,一口气就把碓窑子扶得倒扣在地上。力气在那儿放着,你大伯和你叔叔无话可说,只得同意碓窑子归咱家所有。你父亲每说起这件事情都很得意,好像他中了一回武状元一样。
    冯淮海笑了,说:原来还有这档子事,怪不得您对碓窑子念念不忘呢,看来我更得想办法把碓窑子捞上来。
    (节选自《北京文学》,有删改)
    【注】①碓窑子:用石凿成的舂米谷等物的器具。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由冯淮海没敢对母亲说他去塌陷湖寻找碓窑子,引出了对搬迁的经历和如今生活的描述。
    B.矿上承诺让冯淮海和妻子到矿上工作,挣两份工资,母亲才答应搬迁,可见故土难离抵不住金钱的诱惑。
    C.本文的题目“打捞”具有打捞起乡村记忆、打捞起母亲的思念等含义,与小说《百合花》题目一样含义丰富。
    D.冯淮海回家不急于睡觉,“要陪母亲坐一会儿”的行为,“我不吃心能行吗”的话语,表现出他的孝心。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哭了一回,又哭了一回”运用了反复,刻画出母亲离开家园的伤心与眷恋。
    B.句子②中的“一……就……”写出了母亲只是在浅睡,儿子回家马上就能发觉的情形。
    C.句子③运用三个“一会儿”构成排比,主要表达出母亲对往事的怀念和留恋。
    D.句子④是母亲生活阅历的哲理性呈现,言浅意深,耐人寻味,为文章增添了厚重之感。
    3.本文的主要意象“碓窑子”有哪些意蕴?请简要概括。
    4.小说在平静叙述中彰显着人性美,请结合文本对“人性美”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凤仙花
    刘庆邦
    用凤和仙给花儿命名,真是好听。凤为鸟中王,花有花仙子之喻,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可惜的是,这个小地方的人都不知道凤仙花是什么,明明是凤仙花,却跟没看见花一样,被他们说成是指甲草。
    没事的,不管是叫花,还是叫草,都不耽误他们对指甲草的喜爱。因为,指甲草上面开出的花朵可以染指甲呀。
    每年春夏之交,住在大杂院的大奶奶都会种上一盆子指甲草。大奶奶用来种指甲草的东西是一只废弃的尿罐子。罐子口的一个鼻子被碰掉了,一提一侧歪,不能再盛尿水。尿罐子内壁结了一层厚厚的尿碱,有些难闻。这不要紧,大奶奶正好变废物为花盆。加上指甲草与其他草一样,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待遇,只要有土壤、水分、肥料和阳光,就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尿碱也许正好可以化为指甲草的肥料呢。
    大奶奶怕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看不到,够不着,就把花盆放在堂屋门口东侧用泥坯垒成的鸡窝顶上。这样一来呢,指甲草刚一冒芽儿,孙女们就能看见。等开出花来,孙女们一伸手就能摸到花朵。明白了吧,大奶奶种指甲草不是为自己种的,是为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种的。大奶奶说过,她一个大老婆子,脸上的皱纹一抓一大把,不抓也是一大把,还种草养花儿干什么!她每年种指甲草,还不是给小闺女们种的?小闺女们都爱美嘛,都喜欢染红指甲嘛!
    院子里年龄差不多大的闺女有三个,一个是大奶奶的孙女儿,名字叫梅灵;两个是二奶奶的孙女儿,姐姐叫大玉,妹妹叫二叶。二奶奶死得早,她们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大奶奶当成了她们的亲奶奶。
    刚过了二月二,大玉和二叶就在一天午饭后来到大奶奶家,问大奶奶是不是该种指甲草了。
    大奶奶正坐在堂屋当门的一只小板凳上捻蚕丝。小小的木头架子上,放有一团蚕茧煮得膨松的蚕丝,架子下面吊着一个木制的圆锥形捻锤儿,手捻捻锤儿的铁锭子,让捻锤儿旋转,就可以把蚕丝纺成丝线。每捻好一段丝线,大奶奶就缠到捻锤儿上,再捻下一段。大奶奶说:花盆里的冻土还没有完全化开,等过了清明节再种指甲草也不晚。大奶奶想着呢,放心吧,不耽误你们这些小妮儿染红指甲。
    梅灵也过来了,说她奶奶老捻老捻,捻到啥时候丝线才够长呢,才能做成一件捻绸布衫子呢?
    奶奶说,人不管干啥事儿都不能着急,得像蚕一样,一口一口吐丝,一丝一丝结成茧屋子。等把丝线捻得够长了,长得比到天边儿还长,就可以织成捻绸布,做成捻绸布衫子了!
    那,等你织好了捻绸布,先给谁做捻绸布衫子呢?
    那还用问吗?当然是先给你爹做了。谁让你爷爷被土匪打死了呢,谁让你爹是奶奶的儿子呢,谁让你奶奶就这么一个儿子呢!
    我就知道你,只喜欢男孩子,不喜欢女孩子。
    谁说我不喜欢女孩子,我要是不喜欢女孩子的话,能年年想着给你们种指甲草吗?能教你们用指甲草上开的花儿染指甲吗?好了,我给你们唱个小曲儿吧。鸡叫了,天明了,一朵花儿开红了。
    清明节早上,天下着小雨,院子里有些雾气蒙蒙。大奶奶把花盆从鸡窝顶上搬下来,用铁铲子把花盆里的土刨松。老人并没有跟三个孙女儿打招呼,她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就劳动上了。她刚把花盆里有些发潮的土刨开,大玉就走了过来,问大奶奶要种指甲草了吗?大奶奶说是呀,今天清明节,日子好记。今天下着雨,把花籽儿埋在土里就不用浇水了,老天爷替咱们浇水。
    大玉过来了,梅灵和二叶很快也过来了。却原来,她们每天在院子里出来进去,时不时地都会往花盆那里看一眼,都在操着种指甲草的心。她们都有些兴奋,捋胳膊,绾袖子,跃跃欲试。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大奶奶,你栽的不是树,种的是指甲草呀!
    道理是一样的,前人种指甲草,后人染红指甲。
    花盆儿里的土整好了,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大奶奶掀开衣服的大襟子,从下面的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小纸包,露出了里面包藏着的指甲草的花籽儿。三个孙女儿一伸头都看见了,花籽儿小小的,黑黑的,底色有些暗红。纸包儿里的花籽儿是一小撮儿,大奶奶没有把花籽儿全都撒进花盆里,她只挑了三颗,以三角的形式种进花盆的土里。
    二叶问:大奶奶,你为啥只种三颗呢,是不是我们三个人每人一颗呀?
    大奶奶说:这个二叶,就是聪明。不过呢,有些事情看破了不要说破,自己心里有数就中了。好了,你们三个都在土上摁摁吧。大带小,大玉先摁。
    是要摁手印儿吗?大玉问。
    对,五指并拢,使劲把土往下摁,摁出你的手印儿来。
    大玉把右手伸出来了,手指并拢严丝合缝,看着大奶奶,不明白大奶奶为什么让她们在土上摁手印。
    大奶奶说: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你们把土摁得越实在,土和指甲草的种子贴得越紧,种子胖得就越快,发芽就越快。这跟人穿衣服一样,如果衣服哐里哐当,人就不暖和。把衣服穿得贴皮贴肉呢,人的身体就暖和,越暖和长得越快。
    明白了。大玉把手放在松软的土上使劲儿往下摁,摁出一个深深的手印。清明雨还在细纷纷地下着,梅灵和二叶学着大玉的样子,也先后在花盆里的土上摁下了属于自己的手印。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先写凤仙花的命名与众不同,再写它被这个小地方的人称为指甲草,表现出此地独特的民情风俗,富有乡土气息。
    B.大玉和二叶姐妹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大奶奶当成了她们的亲奶奶,可见她们俩对大奶奶的亲近和喜爱之情。
    C.二月二刚过,女孩们就问是否该种指甲草:她们每天在院子进出,也不时看向花盆:说明女孩们对种指甲草十分期盼。
    D.奶奶把种指甲草的花盆放在鸡笼顶上,是怕孙女们把花盆弄翻,搁在高处有利于保护好花盆。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奶奶和三个孙女关于种指甲草的对话朴素有趣,通俗易懂,既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又具有生活气息。
    B.小说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如写大奶奶种花籽,“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细致入微。
    C.小说围绕大奶奶为孙女们种凤仙花的事展开,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充满了诗意与美感。
    D.小说于行文当中,不时闪现出哲思之光,如“人不管干啥事儿都不能着急”“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等。
    7.请简要分析“凤仙花”这一物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8.这篇小说在叙述上呈现出“散文化”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汤面
    刘庆邦
    原煤从井下提到装煤楼上,需要先过一遍用钢丝网做成的振动筛。一踏上振动筛,碎煤漏下去了,筛子上留下的都是块煤。这是选煤的第一道工序,叫筛选。选煤的第二道工序是手选。进行手选的都是一些女工,她们分站在不停运行的皮带运输机两侧,负责把混杂在煤块里的个别矸石拣出来。矸石黑头黑脸,表面像煤,实质不是煤,是石头。一块矸石坏一车煤,只有把矸石拣出来,才能保证煤质的纯净。
    向秀玉就是一位在装煤楼拣矸石的女工。①向秀玉的目光是锐利的,对矸石零容忍,伪装再好的矸石都别想逃过她的目光。向秀玉上的是白天班,早上8点上班,到下午4点才能下班。皮带连续运转,向秀玉对拣矸石在意,对吃饭不是很在意,有空就吃一口,没空就不吃。
    女儿喜莲在矿上的学校上小学三年级,中午只能一个人回家吃饭。有一天,向秀玉因上班走得匆忙,忘了给女儿留饭,她愧疚坏了。第二天,向秀玉做出了一个决定,每天给女儿3块钱,让女儿到矿街上的小饭店里买饭吃。她向女儿建议,杨旗阿姨做的清汤面味道很好,也热乎,一碗清汤面的价钱正好是3块钱。
    杨阿姨开的清汤面馆离生活区很近。杨阿姨一见喜莲,样子有些欣喜,说:“这不是喜莲嘛,我的孩子!②你妈那个小抠儿,怎么舍得给你钱让你出来买饭吃呢!”
    杨阿姨把做好的一碗面端到喜莲面前的小桌上,对喜莲说:“汤热,慢慢吃,别烫着。”一碗清汤面,把喜莲吃得汗津津的,小脸儿都红了。
    吃完了面,喜莲付给杨阿姨钱时,不料杨阿姨说:“钱你自己留着吧,可以买本买笔。”
    妈妈下班回到家,喜莲一见到妈妈,就把杨阿姨不收她饭钱的事对妈妈说了。向秀玉心里一沉,马上就明白了怎么回事。自从孩子的爸爸在井下的瓦斯爆炸中遇难后,周围的人对她和她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中秋节还没到,张师傅就给她们家送来了一盒月饼。秋风刚凉一点,王奶奶就给喜莲送来了一件布衫和一条裤子。矿上为了照顾她们家的生活,就在装煤楼上给她安排了一份拣矸石的活儿,每个月可以挣1000多块钱。可是,下雨还水,播种还苗,哪有吃饭不花钱的道理呢!向秀玉又拿出3块钱,和上次给的钱加在一起是6块,口气严肃地对女儿说:“你爸虽说不在了,但国家给你发的有抚恤金,妈妈也挣着一份工资,咱们家的生活不会有问题。你不能太面,给杨阿姨交钱时态度要坚决一些,你就说,杨阿姨,你不收我的钱,我以后就不来你这儿吃饭了!”
    第二天下午,向秀玉下班回到家,喜莲一见她就哭了。向秀玉一听就知道,喜莲又没有把钱交出去,她说:“好了,别哭了,小孩子总是拗不过大人,这事儿也不能全怪你。擦擦泪,写作业去吧,我去找你杨阿姨。”
    去找杨旗之前,③向秀玉重新梳了头,洗了脸,换上了一件白色的外套。她每天下班后,她都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她得把责任接过来,把这个家支撑起来。丈夫走了,她的心气儿不能散,更不能丢,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笑着面对生活,面对未来。
    杨旗一见向秀玉掏钱就急眼了,她说:“咱两个,你是谁,我是谁?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自家孩子在这里吃碗面条,我让孩子花钱,我还有一点人心吗!别的我不说,谁让咱姐妹是一样的命呢!”
    当着饭馆那么多人,向秀玉没让杨姐说下去。④杨姐的丈夫和向秀玉的丈夫是同一场事故遇难的,那场事故死了80多人。向秀玉硬起心肠,把钱放在杨姐面前的灶台上,说:“杨姐,你要是收下,我明天还让孩子来你这里吃饭,你要是不收,我再也不会让孩子到你这里吃饭了。”
    杨旗只得妥协,说:“好好好,这个钱我收下。明天一定还让孩子过来吃饭啊。我这个妹子哟,真是个一根筋哪!”
    喜莲再去清汤面馆吃饭时,杨阿姨没有拒绝收她的钱。但是晚上喜莲对妈妈说:“杨阿姨在面条碗里给我卧了一个荷包蛋。”
    妈妈问:“你吃了吗?”
    喜莲说:“我没吃。别人碗里都没有荷包蛋,只有我自己碗里有荷包蛋,我不能吃。”
    妈妈有些感动,说:“喜莲真懂事,真是我的好孩子。”
    喜莲提出,她明天中午不去杨阿姨的面馆吃饭了,她一去吃饭,杨阿姨老是看着她。妈妈同意了。
    一天晚上,杨旗找到向秀玉家里来了,她进门就说:“秀玉,我错了,你骂我吧!”
    向秀玉说:“没什么,孩子不过是想换换口味。就算你做的清汤面再好吃,孩子也不能天天中午吃面条吧。”
    杨旗说:“还是让孩子到我那里吃饭吧,我不少收孩子一分钱还不行吗,我再也不给孩子碗里打鸡蛋了还不行吗!孩子再不去我那里吃饭,说不定哪一天我的面馆就停办了。”
    向秀玉问:“这话怎么说的,有谁为难你了吗?”
    杨旗说:“不是有谁为难我,是人家对我太好了,我有点受不了。”杨旗随口举了几个例子。有一个人吃了一碗面,给了她10块钱。她正低头在钱盒里给人家找钱,人家摆摆手就走了,喊都喊不回来。还有一个人吃了一碗面,一下给了她100块钱。现在她才明白了,那么多人到她的面馆吃饭,不是因为清汤面有多好吃,是矿上的人在抬她的生意。杨旗说:“再这样下去,我得欠矿上的那些弟兄们多少情啊!”
    向秀玉没有说话,她一手捂嘴,转过脸去,眼泪簌簌地流了下来。
    (有删改)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清汤面为线索,将向秀玉和杨旗两个家庭连接起来,表现人世间的温暖情意,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
    B.杨旗不收喜莲的饭钱,向秀玉明白她这是和张师傅等人一样,在喜莲爸爸遇难后对自己家庭的特殊照顾。
    C.面条碗里的荷包蛋是杨旗的一份心意,但这不经意的举动挫伤了喜莲的自尊,母女俩决定去别处吃午饭。
    D.结尾杨旗的话让向秀玉内心受到触动而落泪,两个人相互关爱、相互理解,同时被周围人的关心感动着。
    10.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向秀玉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B.句子②杨旗用“小抠儿”形容向秀玉,指责她养育女儿方面过分俭省。
    C.句子③连用几个动词描写向秀玉用心打扮,表现她遭遇变故依然坚强。
    D.句子④在行文中插叙两个家庭的不幸遭遇,交代这个感人故事的背景。
    11.小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12.林斤澜曾评价刘庆邦的小说:“来自平民,出自平常,贵在平实。”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1.B2.C3.①象征着过去的传统事物,蕴含着作者对留住传统的呼唤。②象征着母亲对过去的生活以及对父亲的思念。③象征着故乡,古老的家园。4.①母慈子孝。冯淮海母子之间,母亲惦记、体谅孩子,孩子努力实现母亲心愿。②重情轻利。母亲告诫冯淮海与工友玩牌时,不要来钱,否则人情就淡了。③善良友爱。碓窑子虽属于冯淮海家私有,但他们慷慨大方,允许邻居们随便用。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可见故土难离抵不住金钱的诱惑”错误,结合原文“后来人家分头做他和妻子的工作,承诺让他到矿上当正式工,让他妻子到矿上当合同工,两口子都可以挣工资”可知,母亲是出于对下一代前途的考虑才答应搬迁,并非被金钱诱惑。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句子的能力。
    C.“主要表达出母亲对往事的怀念和留恋”错误,结合原文“我梦见回到了1960年,食堂断粮了,停火了,生产队里给每家分了一把棉籽儿……我使劲儿砸呀砸呀,急得都快哭了,老也砸不碎”可知,应是传达出饥荒年代给母亲造成的印象之深。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重要意象的能力。
    结合原文“他轻易不敢对母亲提起塌陷湖,一不小心提起,母亲的样子就有些难受,好像永远失去了家园一样”“过去居家过日子,家家都离不开碓窑子,碓窑子差不多跟锅灶和水缸一样重要”可知,“碓窑子”象征着过去的传统事物,蕴含着作者对留住传统的呼唤。
    结合原文“他不记得母亲对他说过多少次了,说碓窑子是他的曾祖父买的,到他已经传到了第四代”“你父亲弟兄三个,当年你爷爷给他们分家的时候,三个人都想要碓窑子……你父亲每说起这件事情都很得意,好像他中了一回武状元一样”可知,“碓窑子”象征着母亲对过去的生活以及对父亲的思念。
    结合原文“母亲的样子就有些难受,好像永远失去了家园一样”“说老冯家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根扎在这里,苗发在这里”可知,“碓窑子”象征着故乡,古老的家园。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结合原文“他打算等找碓窑子找得有了眉目,再告诉母亲。他轻易不敢对母亲提起塌陷湖,一不小心提起,母亲的样子就有些难受,好像永远失去了家园一样”“后来人家分头做他和妻子的工作,承诺让他到矿上当正式工,让他妻子到矿上当合同工,两口子都可以挣工资”可知,冯淮海母子之间,母亲惦记、体谅孩子,孩子努力实现母亲心愿。
    结合原文“不来钱就好,一来钱人情就薄欠了”可知,母亲告诫冯淮海与工友玩牌时,不要来钱,否则人情就淡了。
    结合原文“碓窑子虽属于他们家所有,但并不是他们家专用,邻居们谁家想用都可以。寒来暑往,舂米声声,一只碓窑子不仅为别人家提供了便利,也为自家积累了公德”可知,碓窑子虽属于冯淮海家私有,但他们慷慨大方,允许邻居们随便用。
    5.D6.C7.①结构上,充当线索,贯穿小说始终,有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人物上,有利于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了奶奶慈爱、细心、睿智的形象③主题(情感)上,通过凤仙花表达人情美、人性美。8.①淡化情节,小说没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呈现给读者的大多是片段式的生活场景。②淡化人物性格,小说对奶奶和三个孙女,没有过多的描写,重在描写人物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③取材上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化特点,围绕人情美、人性美的主旨串联了凤仙花名字的由来、种凤仙花的器具、捻蚕丝、种凤仙花的时节、种凤仙花的情景等场景。④注重营造散文化的意境氛围,写奶奶捻蚕丝、撒花籽儿,捕捉场景,娓娓道来,让人感到一种细微而美妙的意境美。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D.“怕孙女们把花盆弄翻,搁在高处有利于保护好花盆”错,奶奶把花盆放在鸡窝顶上,是想上孙女们在指甲草刚一冒芽儿时就能看得见。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C.“情节一波三折”错误,原文描写老人捻蚕丝织绸布,替爱美的孙女们种指甲草,叙写乡土生活的质朴与琐碎,流露出乡村大地寻常百姓家老人和儿子孙女的款款温情,情节舒缓有致。并未一波三折。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物象作用的能力。
    ①结构上,充当线索,贯穿小说始终,有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小说开头即对凤仙花进行了介绍,“用凤和仙给花儿命名,真是好听。凤为鸟中王,花有花仙子之喻,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主体部分写的是大奶奶每年都给院子里的三个孙女种凤仙花,并详细写了一年清明大奶奶带着三个孩子种凤仙花的故事。
    ②人物上,有利于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了奶奶慈爱、细心、睿智的形象。文中说“大奶奶种指甲草不是为自己种的,是为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种的”,而且对二奶奶的两个孙女也很好,“二奶奶死得早,她们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大奶奶当成了她们的亲奶奶”,写出大奶奶的慈爱;大奶奶种凤仙花时很细致,“花盆儿里的土整好了,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并且只种三颗,“大奶奶没有把花籽儿全都撒进花盆里,她只挑了三颗,以三角的形式种进花盆的土里”,还让孙女们都按上手印,“对,五指并拢,使劲把土往下摁,摁出你的手印儿来”,教导她们说“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可见大奶奶细心、睿智。
    ③主题(情感)上,通过凤仙花表达人情美、人性美。“大奶奶怕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看不到,够不着,就把花盆放在堂屋门口东侧用泥坯垒成的鸡窝顶上,这样一来呢,指甲草刚一冒芽儿,孙女们就能看见”“院子里年龄差不多大的闺女有三个,一个是大奶奶的孙女儿,名字叫梅灵,两个是二奶奶的孙女儿,姐姐叫大玉,妹妹叫二叶,二奶奶死得早,她们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大奶奶当成了她们的亲奶奶”,小说赞美温暖、真挚而又亲密的祖孙之情。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体裁特征和写作手法的能力。
    ①淡化情节,小说只描写了一个大院中的大奶奶为院子里的孙女们种凤仙花的故事,没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呈现给读者的大多是片段式的生活场景,如写大奶奶捻丝线的场景“小小的木头架子上,放有一团蚕茧煮得膨松的蚕丝,架子下面吊着一个木制的圆锥形捻锤儿,手捻捻锤儿的铁锭子,让捻锤儿旋转,就可以把蚕丝纺成丝线。每捻好一段丝线,大奶奶就缠到捻锤儿上,再捻下一段”;她们种凤仙花的场景“花盆儿里的土整好了,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大奶奶掀开衣服的大襟子,从下面的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小纸包,露出了里面包藏着的指甲草的花籽儿。三个孙女儿一伸头都看见了……”。
    ②淡化人物性格,小说对奶奶和三个孙女,没有过多的描写,重在描写人物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如写大奶奶,仅仅写她利用废弃的尿罐子种凤仙花,写她捻蚕丝,写她带着三个女孩种凤仙花;对三个女孩也没有过多描写,仅仅写了刚过二月二她们就着急要种凤仙花“刚过了二月二,大玉和二叶就在一天午饭后来到大奶奶家,问大奶奶是不是该种指甲草了”,写清明种凤仙花的时候,她们在花盆里摁手印“大玉把手放在松软的土上使劲儿往下摁,摁出一个深深的手印。清明雨还在细纷纷地下着,梅灵和二叶学着大玉的样子,也先后在花盆里的土上摁下了属于自己的手印”。
    ③取材上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化特点,围绕人情美、人性美的主旨串联了凤仙花名字的由来“凤为鸟中王,花有花仙子之喻,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种凤仙花的器具“大奶奶用来种指甲草的东西是一只废弃的尿罐子”、捻蚕丝“大奶奶正坐在堂屋当门的一只小板凳上捻蚕丝”、种凤仙花的时节“花盆里的冻土还没有完全化开,等过了清明节再种指甲草也不晚”、种凤仙花的情景“清明节早上,天下着小雨,院子里有些雾气蒙蒙。大奶奶把花盆从鸡窝顶上搬下来,用铁铲子把花盆里的土刨松”等场景。
    ④注重营造散文化的意境氛围,写奶奶捻蚕丝“小小的木头架子上,放有一团蚕茧煮得膨松的蚕丝,架子下面吊着一个木制的圆锥形捻锤儿,手捻捻锤儿的铁锭子,让捻锤儿旋转,就可以把蚕丝纺成丝线。每捻好一段丝线,大奶奶就缠到捻锤儿上,再捻下一段”、撒花籽儿“花盆儿里的土整好了,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大奶奶掀开衣服的大襟子,从下面的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小纸包,露出了里面包藏着的指甲草的花籽儿。三个孙女儿一伸头都看见了,花籽儿小小的,黑黑的,底色有些暗红。纸包儿里的花籽儿是一小撮儿,大奶奶没有把花籽儿全都撒进花盆里,她只挑了三颗,以三角的形式种进花盆的土里”,捕捉场景,娓娓道来,让人感到一种细微而美妙的意境美。
    9.C10.B11.①介绍煤矿拣矸石工作的特点和意义,写出这一工作的重要和忙碌;
    ②引出下文对向秀玉拣矸石工作情况的详细叙述以及她让女儿外出吃午饭的情节。12.①来自平民:取材于平凡的劳动者,讲述的是普通煤矿工人的生活故事,贴近民情;
    ②出自平常: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而是着眼于生活中的寻常小事;
    ③贵在平实:没有优美动人的文笔,而是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普通劳动者的真实生活,表现平凡人的坚韧和人间大爱。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挫伤了喜莲的自尊”错。喜莲是因为杨旗也是矿难职工的家属,生活都不容易,不忍心接受她的好意。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含义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B.“指责她养育女儿方面过分俭省”错。“小抠儿”指的是向秀玉生活节俭,有开玩笑的意味,没有指责她养育女儿方面过分俭省的意思。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小说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
    由“矸石黑头黑脸,表面像煤,实质不是煤,是石头。一块矸石坏一车煤,只有把矸石拣出来,才能保证煤质的纯净”可知,介绍煤矿拣矸石工作的特点和意义,写出这一工作的重要和忙碌;
    由“向秀玉就是一位在装煤楼拣矸石的女工。向秀玉的目光是锐利的,对矸石零容忍,伪装再好的矸石都别想逃过她的目光。向秀玉上的是白天班,早上8点上班,到下午4点才能下班”“女儿喜莲在矿上的学校上小学三年级,中午只能一个人回家吃饭。有一天,向秀玉因上班走得匆忙,忘了给女儿留饭,她愧疚坏了。第二天,向秀玉做出了一个决定,每天给女儿3块钱,让女儿到矿街上的小饭店里买饭吃”可知,引出下文对向秀玉拣矸石工作情况的详细叙述以及她让女儿外出吃午饭的情节。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体裁特征的能力。
    来自平民:
    由“向秀玉就是一位在装煤楼拣矸石的女工”“杨姐的丈夫和向秀玉的丈夫是同一场事故遇难的”可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平凡的劳动者,讲述的是普通煤矿工人的生活故事,贴近民情。
    出自平常:
    由“第二天,向秀玉做出了一个决定,每天给女儿3块钱,让女儿到矿街上的小饭店里买饭吃。她向女儿建议,杨旗阿姨做的清汤面味道很好,也热乎,一碗清汤面的价钱正好是3块钱”“妈妈下班回到家,喜莲一见到妈妈,就把杨阿姨不收她饭钱的事对妈妈说了”“第二天下午,向秀玉下班回到家,喜莲一见她就哭了。向秀玉一听就知道,喜莲又没有把钱交出去”“喜莲再去清汤面馆吃饭时,杨阿姨没有拒绝收她的钱。但是晚上喜莲对妈妈说:‘杨阿姨在面条碗里给我卧了一个荷包蛋’”可知,小说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而是着眼于生活中的寻常小事,本文以清汤面为线索,将向秀玉和杨旗两个家庭连接起来,表现人世间的温暖情意,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
    贵在平实:
    由“杨旗说:‘不是有谁为难我,是人家对我太好了,我有点受不了’”“有一个人吃了一碗面,给了她10块钱。她正低头在钱盒里给人家找钱,人家摆摆手就走了,喊都喊不回来。还有一个人吃了一碗面,一下给了她100块钱。现在她才明白了,那么多人到她的面馆吃饭,不是因为清汤面有多好吃,是矿上的人在抬她的生意。杨旗说:‘再这样下去,我得欠矿上的那些弟兄们多少情啊!’”可知,小说没有优美动人的文笔,而是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普通劳动者的真实生活,表现平凡人的坚韧和人间大爱。

    相关试卷

    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小说专题训练罗烽小说: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小说专题训练罗烽小说,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探究小说最后两段的表达效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乡土小说: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乡土小说,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文字,分析抬花轿少年的语言特点及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乔叶小说: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乔叶小说,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九奶是“能立起来的形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