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作文主题训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展开北宋政治家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青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最富朝气,拥有开风气之先的力量。广大青年坚持修身立德,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影响着一个时代的底色和基调。广大青年立什么样的德,既是个人选择问题,更彰显着一代人的胸怀与境界,决定了整个国家和民族选择怎样的道路、坚守怎样的价值、成就怎样的事业。
上述材料能带给你关于立志成才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在《论语·里仁》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的“义”即德行,而逾德是孔子区分人才与非人才的重要标准。
司马光认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也就是说,人才应该以德为先、以才学为次。
上述材料能给即将成为国之栋梁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为了获得人才以平定天下,发布了以“唯才是举”为主要内容的《求贤令》。诏令指出,哪怕是“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各级官员也要“各举所知,勿有所遗”。结果,他手下人才济济,最终统一了北方。
北宋司马光认为治国者选拔人才应该以德为先、以才学为次。他说:才、德两全者是“圣人”,才、德俱无者是“愚人”,德超过才者是“君子”,才超过德者是“小人”,君主选拔人才之时,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来用,与其选择小人,不如选择愚人。
以上材料颇有启示意义。请综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继承副教授在一次授课中道出了对青年的告诫:人的成长哪些是道德,哪些是天性的舒展,要搞清楚,比方一个人喜欢跑步、爬山、唱歌,这不要讲“道德”,一旦“泛道德化”了处处都是规矩。所谓泛道德化,指的是社会形成的道德规范或者对个人人品要求在正常人的能力范围之外,以至于唯道德是论。年轻人因此瞻前顾后、唯唯诺诺。不干事是最可怕的……他最后总结“道德与天性的边界,烈烈风中寻”。
郭教授的话语给当代青年以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司马光的名言入手,强调了“德”对国家、个人的重要性。尤其是青少年,美好德行的养成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事业成就,更关系到国家发展、民族未来、时代走向。作文将“德”置于最高的地位,意在引导青少年重视德行的养成,思考“德”在理立志成才中的重要意义。
“德”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写作时可将“德”细化为“勤奋上进、自强不息、勇敢顽强、轻财重义、尊老爱幼、爱家卫国”等传统美德,“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讲究互谅互让”等社会公德,以及各行各业所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这样学生才能言之有物。
写作时要扣住“德”对于“立志成才”的意义来写,但不能仅仅论述“德”有多么重要,这是老生常谈、众所周知的事,应深入思考如何才能养成良好德行。比如思想上要重视,警钟长鸣才能不触底线;重视榜样引领,可从古代或者现代、当代寻找德行高尚的优秀人物,作为自己模仿的榜样;还要自我约束,强调“慎独”“自律”的作用;注重从身边小事做起,让自己的言行向优秀人物靠拢等等。
立意:
1. 修身立德,求学之根本。
2. 先立德方能立行。
3. 立德做人,绘好人生底色。
2.例文:
德才兼备,视为良品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良好的个人修养是成就事业的前提。而曹操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唯才是举,在才不在德。那么,“德”与“才”,谁为首?这是一个千古议题。
千年来名门大家皆为此争执不下,乃至如今,人们仍在热议:“德”与“才”究竟谁才能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谁才是新时代中国的心之所向?私以为,二者不可取其一,唯有德才兼备,方为良品!
有德无才,是为次品。面对百年大计之大变局,光有德是远远不够的。空有一身修养,却身无才干,他人便只会当你是那百无一用的书生。试想,烛之武若是没有一副三寸不烂之舌,而只是位名望颇高的老人,他如何能不费一兵一卒说退百万秦师?且看今朝,倘若耿爽只是一位只讲道义没有丝毫外交才干的翩翩君子,他如何能在群龙盘踞的联合国为中国掷地有力地发声?故今日之青年,定要身有才物,不断提升自身才干。
有才无德,是为毒品。这样的人,国家是万万不敢用的。一招不慎,便是荼毒社会的大害。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部分中国海外留学生在外网大喊:“中国应该为自己的过错向世界道歉!”能到海外留学,他的才干是毋庸置疑的。只是他们的发言却着实让人费解,溯源尚未完成,便挥舞着大棒“声讨”。一味迎合西方,却忘了自己骨子里流的是中国人的血。归根结底是缺乏良好的个人修养。故今日之青年,定要提韵养品,不断提升个人修养。
德才兼备,是为良品。大可不必刨根问底“德”与“才”谁更重要,因为二者缺一不可!自古以来,为民请命的仁人志士,哪个不是德才兼备?没有!倾尽家财抗元的文天祥是德才兼备的;烧毁田契,把自己的土地分给穷苦农民的澎湃是德才兼备的;甘心深潜半生的“中国核潜艇”之父王旭华是德才兼备的;疫情期间不顾个人安危的“白衣天使们”是德才兼备的……他们都有极高的个人修养和才干,与时代同频共振,为大国添砖加瓦。故今日之青年,定要德才兼备,报效祖国。
大丈夫当忠君爱国,不必做无谓的争执。唯有德才兼备,方能成国家所需的良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段文字构成。第一段文字引用了孔子《论语·里仁》中的一句话,指出“义”是德行,是孔子区分人才与非人才的重要标准。第二段文字引用了司马光阐述德与才的关系的话,并且认为人才应以德为先。
从材料来看,写作的话题是非常明确的,重点论述“德与才”的关系。所谓德,即品德、道德。从广义上来说,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从狭义上来说,德是一个人的品行、品质。所谓才,即才华、才能,指一个人已经具备但未表现出来的知识、经验和体力、智力等。德才并重是现代社会人才选拔的一项基本原则,一个人的才能和品德如果能相得益彰,那是最好的,但现实当中这样完美的人是不多的。而在德才中,德更为重要。为什么德比才更重要呢?因为一个人的品质和品德可以决定他是否能够在社会中立足,而才能只是一个人的一种辅助因素。首先,一个人的德行可以决定他在社会中是否能够受到其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品德,他就很难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这样他就无法在社会中得到发展。其次,一个人的德行也可以决定他的个人修养和自我提升能力。如果一个人有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准则,他将很容易吸收和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因为他有自律和自我约束的能力。此外,如果我们强调才能而不注重德行,那么我们就会忽视品德的重要性,并且容易产生种种不良的心态和行为。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只注重一个人的成就和业绩,而不考虑他的品德和行为准则。这对于我们的整个社会和文明进程是很不利的。圣人、君子能挟才为善,为别人办好事。而小人则挟才为恶,危害性要比愚人大得多。有德无才,起码知道如何做人;而有才无德,则具有危害性了。因此说德是才的统帅,才是德的辅助。
从“启示”“思考”可知,文体主要倾向于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阐述德比才重要,然后分析为什么德比才重要,最后阐述如何涵养品行,做到德才兼备。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单纯阐述为什么德比才重要。还可以探讨怎样的环境才能让更多的人德才兼备,让德行良好的人更有才智,让才智出众的人更有德行。
立意:
1.德才兼备谓之上品。
2.道德修养是重中之重。
3.有才诚可贵,德行价更高。
3.例文:
德才兼备,方为人才
翻开历史厚重的书页,晕染一点浓酽的墨。细听历史跫音,先贤对于人才的睿语仍回响在耳畔。面对衡量人才的标准,曹操与司马光之观点大相径庭。或曰才更重要,或曰德为根基。然而,千余年后的今天,余以为,唯德才兼备,方为人才。
德,才之基也。奠德,方可发。
“欲载岳岳千仞之气概,必先具谡谡松风之德操。”正如陶行知所言,人的德行,是人能扎根于社会的根基。没有德行的才能,宛如风中残烛,无基危楼,不必等风雨袭来,总是要空自委落成尘的。天才化学家哈伯,不乏才华成就,用空气合成了氨。可就是这样一个天才,制造出了各种毒气用于战争,造成百万人死亡,被后人咒骂为恶魔。究其根源,终是其德行未成。德行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引领我们通向光明。没有它,我们只能在黑夜中盲目奔波,走再远,终是徒劳。所以,有了德行的奠基,我们才能迈步前行。
才,德之缀也。积才,以致远。
巴尔扎克曾说:“聪明才智是拨动社会的杠杆。”诚如此言,若一个人空有德行却是樗栎庸才,那么他终归只能原地踏步,空空望着彼岸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才能是我们有了德行奠基后前行的动力,只有有了足够的才能,我们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历程熠熠生辉。丹青卷上留墨痕,回首历史见才能之著。屈原以自己无与伦比的才华,投入亘古诗篇的绵延处,方得以捧出《离骚》的每一笔韵味。天眼昭昭,是南仁东以绝世之才能,破晓寰宇万象,成就浩渺深处的那道紫电青霜。他们都在德的铺垫下,借助才能,走到了人生的新高度,书写了一段段传奇。因此,有了才能,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德才兼备,方为贤能。
信步历史甬道,五千年沧桑尽回首。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每个人似海面上一叶叶扁舟。我们以德行扬帆,以才能为桨,“中流击水”,踔厉奋发,才能在这个时代行稳致远。“奔波中心灰意淡,路上纷扰波折再一弯。”这个世界固然处处遍布坎壈,但是我们依旧可以用德行和才能强化自己,擘画人生蓝图,成为新时代的真正贤能。便似那星辰开道,纵然荆天棘地,我们不枉此行。
心如逆旅,一苇以航。我们拨回思绪万千,聚焦于这个“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的时代,我们才能理解只有德才兼备,才叫贤能。我们的视野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有朝暾夕月,落崖惊风,还有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的未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试题给出了两则材料:一是曹操《求贤令》的内容,反映了曹操的用人观:无论道德品行如何,只要有本领即可。二是司马光关于选拔人才的议论,反映了他与曹操恰好相反的人才观:选拔人才应该以德为先,先用圣人和君子,如果两者都没有,就用愚人,但决不用小人。两个古代名人对于用人的看法颇有矛盾之处——曹操不重德而重才,司马光先重德次重才。由此可以看出本作文要求论述的是才与德的关系。
写作时可以先分析曹操和司马光的态度。对于曹操的做法,可以指出他采用的其实是权宜之计,战乱时代,急需人才,所以一时兼顾不到其德性;对于司马光的言论,应该以其为根本,提出自己对才与德的认识。无论什么时代,德都是很重要的衡量标准,青年应当追求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另外,要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阐述个人观点。
立意:
1.才胜于德,但有才无德,大事不成。
2.重德或重才,要依需要而定。
3.选拔人才应该以德为先。
4.德才兼备是对人才的要求。
4.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借郭继承副教授对青年的告诫,引出了本则材料的关键内容“道德与天性的边界,烈烈风中寻”。首先,要先理解“天性”与“泛道德化”的内涵。所谓“天性”,指人先天具有的固有属性,具有一个外界难以改变的却可以引导善恶的趋向,故而,亦称之为天性。所谓“泛道德化”,即泛道德主义,这是一个伦理学概念,也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它是指,在某个社会下,社会形成的道德规范或者对个人人品要求在正常人的能力范围之外,以至于唯道德是论。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各种社会问题往往都归结为人的道德境界问题,归结为自私、物欲、怯懦,归结为牺牲和奉献精神的丢失。对于没有按照社会道德从事的人,将遭到道德批判。
其次,要明白解决泛道德主义的重要方法是理性和宽容。现代社会的公民不仅应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更应该具备基本的法律常识和清醒的理智。只有不触犯法律的边界,才能形成真正良善而不矫作的道德氛围。对他人宽容,对他人理性。遇到矛盾理智思考,理智分析才能够让社会远离泛道德主义,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材料意在引导考生辩证分析道德与天性的关系,启示我们,身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坚定内心道德之标准,充分挖掘并释放天性,敢于人先,勇于突破,以道德天性相辅相成,方可打破泛道德化的桎梏,成就自我。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道德与天性的内涵,道德与天性的关系,“泛道德化”的危害,如何正确对待道德与天性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述“如何正确处理道德与天性的关系”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以天性为笔,恣意挥洒,书写精彩人生;以道德为纸,守好心中底线,方能泼墨挥毫绘就人生华章;天性与道德对立统一,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把握二者的平衡,方可行稳致远。
立意:
1.解放天性,不忘道德。
2.明道德之向,绽天性光辉。
3.在道德与天性的对立统一中走向成功。
4.莫让“泛道德化”把天性围猎。
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作文主题训练哲理思辨: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作文主题训练哲理思辨,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作文主题训练浅水喧闹,深潭无波: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作文主题训练浅水喧闹,深潭无波,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高考作文主题训练:作文主题训练浅水喧闹,深潭无波: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作文主题训练:作文主题训练浅水喧闹,深潭无波,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