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粤版5.3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精品第3课时达标测试
展开基础知识清单
五、二氧化碳对人类生活和环境有何影响
(一)二氧化碳的用途
1.干冰的用途:制冷剂和人工降雨,原理是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
2.灭火剂:利用了CO2的物理性质有密度大于空气,化学性质有不能燃烧和不支持燃烧。
3.“气体肥料”:植物生长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
(二)温室效应
1.“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臭氧(O3)、甲烷(CH4)、氟氯代烷等 。
2.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原因: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乱砍滥伐导致森林面积的迅速减少等 。
3.“温室效应”加剧的主要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地球两极的冰山、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 ; 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 ;暴雨、洪水等灾害性和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增加等。
4.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
(1)首先,世界各国应制定旨在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国际公约并严格执行。
(2)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使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提高能源的生产效率和使用效率。
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植树造林,提高绿化率 。
5.“低碳生活”: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 。
节能减排、低碳生活,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以下做法符合该理念的是①②③④⑤
①多坐公共交通工具,少坐小轿车 ②尽可能不用一次性纸杯 ③夏季将制冷空调设置的温度调高一摄氏度 ④纸张两面用 ⑤人离灯熄
(三)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1.产生二氧化碳:动植物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等。
2.消耗二氧化碳: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海水吸收等。
(四)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
CO2本身没有毒性,但不能供给呼吸。当空气中的CO2超过正常含量时,对人群有害,所以人群密集的地方应该注意通风换气。在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干涸的深井前,要先做灯火实验。
一、单选题
1.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密不可分。下列过程不能体现氧气和二氧化碳可以相互转化的是( )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海水吸收二氧化碳
C.动植物的呼吸作用D.化石燃料的燃烧
2.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
A.节约用电,随手关灯B.循环使用教科书
C.不使用一次性木筷D.大量燃放鞭炮,增加节日气氛
3.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X为H2CO3,Y为C6H12O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一中的转化1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B. 图二中可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
C.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D. 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4.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中错误的是( )
A.CO2可用于灭火,CO可用作燃料
B.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
C.CO2可用于光合作用,CO可用于人工降雨
D.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5.“低碳”生活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室用NaCl溶液检验CO2
B.过多排放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
C.燃煤发电比太阳能发电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D.CO2通入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蒸馏水中,溶液颜色变蓝
6.节能减排中“减排”的关键是减少CO2的排放,而“减排”的重要手段是合理利用CO2。科学家利用CO2为原料制取炭黑的流程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过程2的变化中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B.过程1和过程2的变化都属于分解反应
C.此流程中有炭黑生成,还有氧气生成
D.此流程还需要解决炭黑和Fe3O4的分离问题
7.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
B.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物质
C.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为红色
D.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8.科学家发现近百年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逐年升高,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之一是( )
A.野生动物大量灭绝
B.地震海啸频繁发生
C.淡水资源严重污染
D.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9.下列活动对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起了重要作用的是( )
A.植物的呼吸作用
B.焚烧秸秆
C.植物的光合作用
D.火力发电
10.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用途中,不正确的是( )
A.供给呼吸
B.作化工产品的原料
C.用于灭火
D.作气体肥料
11.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密不可分。下列过程不能体现氧气和二氧化碳可以相互转化的是( )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海水吸收二氧化碳
C.动植物的呼吸作用D.化石燃料的燃烧
12.成都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引领城市绿色低碳发展。下列做法利于实现此目标的是( )
石油炼制B.太阳能发电
C.燃煤脱硫D.酒精作燃料
13.下列行为不利于实现低碳理念的是( )
A.露天焚烧垃圾B.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C.使用新技术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D.利用风能实现清洁发电
14.自然界碳循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植树造林有利于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是最好的气体肥料
C.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持续偏高,会导致海洋酸化
D.同一年度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夏季会明显高于冬季
15.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大国担当。下列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的低碳行动方案合理的是( )
①衣——尽可能选择环保的面料
②食——提倡光盘行动,降低食物垃圾的产生和处理等
③住——及时关闭待机电源,使用节能家电等
④行——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短途出行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等
①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6.“两型”社会,提倡“低碳”生活,下列有关碳及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
B.室内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C.大气中二氧化碳消耗的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金刚石、石墨是碳的单质,而C60则是碳的化合物
17.如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的X不包括( )
A.氢气燃烧B.化石燃料燃烧C.动植物呼吸D.生物遗体腐烂
18. 下列有关CO2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B.CO2可用作气体燃料
C.“碳酸水”的pH小于7 D.大气层中CO2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
19.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之前,必须做灯火试验,是因为二氧化碳有毒
B.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迅速制备大量二氧化碳
C.干冰可用来制造云雾缭绕的舞台背景
D.温室效应可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农业增产,不需控制
20.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
做法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是( )
绿色出行B.火力发电C.植树造林D.节约用电
21.“氧循环”、“碳循环”、“水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从物质变化和分子的角度看,水循环与另外两种循环有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____。
(2)在⑤⑧两个反应中,反应物相同,产物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为什么氧气和臭氧的性质不同___________。
(3)从化学视角看,滴水穿石和溶洞形成其原理都是相同的,相应的化学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4)结合图示,下列关于碳、氧循环的认识不正确的是(填字号)___________。
a.能吸收二氧化碳的自然资源主要有海洋、森林
b.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其化合价不变
c.碳循环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处于动态相对平衡
e.碳循环和氧循环存在着联系
f.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只涉及到化学变化
(5)自然界的二氧化碳处于不停的循环过程中,因此,人类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方向有两个:一是:要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二是:___________。
1.(2023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气体X与H2O转化为葡萄糖与O2,气体X是
A.N2B.ArC.CO2D.SO2
2.电视综艺节目中,舞台上那些白色雾状物是( )
A.干冰使得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小水滴
B.干冰升华产生的白色雾状二氧化碳
C.干冰吸收四周空气中的热后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
D.干冰吸热后变成的水蒸气
3.(2023年陕西省中考)氧气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自然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同时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B.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利用的是液氧、液氮的沸点不同
C.家用制氧机有的是通过吸附空气中的氮气得到较纯的氧气,该过程氧分子未发生变化
D.实验室电解水制氧气,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
4.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承诺是中国最大的决心和智慧,我们每个人都应在生活中时刻践行“低碳生活”。下列行为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A. 夏天尽可能将空调温度调到24℃以下
B. 出行时少开私家车,多用自行车或公共交通
C. 在购买手机等电子产品时尽量选择以旧换新
D. 加大清洁能源的使用,用非化石能源代替化石能源
5.(2023·广西·中考真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列做法与这一要求不相符的是( )
A.乘公交车出行B.回收废旧电池
C.大量焚烧秸秆D.推广风力发电
6.(2023·湖北宜昌·中考真题)为使我国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
A.加快开发清洁能源B.荒漠上多植树种草
C.工业废气高空排放D.减少化石燃料使用
7.(重庆市兼善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 “碳中和”是指CO2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对于改善环境、实现绿色发展至关重要。下列科学研究对实现碳中和没有帮助的是
A. 2021年我国科学家首次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人工合成淀粉
B. 开发新型催化剂直接利用太阳能和水制备氢气,进而制造氢能源汽车
C. 可燃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使用新技术开采并大量使用可燃冰作燃料
D. 硅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且产物无污染,作为一种新型能源被开发利用
8.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如图),分析两种循环。其中正确的是
A. 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B. 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碳循环
C. 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消耗的唯一途径是海水的吸收
D. 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9. (2023年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一模)我国《可再生资源法》倡导碳资源转化与循环利用,根据所学知识及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特定条件下,秸秆可转化为化石资源
B. 煤、石油是可再生资源,其直接燃烧不会污染环境
C. 以二氧化碳为原料转化成秸秆等生物质的变化主要是光合作用
D. 石油分馏可制备汽油、煤油、柴油,是物理变化
10. (202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考)请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科研团队研发了一种纳米“蓄水”膜反应器(如下图所示),内部封装了特定催化剂,该催化剂能够实现在温和条件下(3MPa,240℃)二氧化碳近100%高效稳定的转化。纳米“蓄水”膜反应器的壳层具有高选择性,反应后,能保证生成的水集中到内部而乙醇溢出。
二氧化碳不仅能制造乙醇,还能制造淀粉、蛋白质、甲醇、尿素、纯碱、灭火剂等,我国化学工作者正在围绕绿色、低碳、环保、高效的主题,继续推进碳捕捉、碳中和,以实现二氧化碳资源的高价值利用。
(1)图中“ ”表示的物质属于______(填“有机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
(2)壳层的优点是______。
(3)纳米“蓄水”膜反应器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该技术的研发有利于缓解______问题(写一条)。
11. (2023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捕获和转化可减少排放并实现资源利用。一种捕集烟气中并转化利用的流程如图:
(1)CaO俗称_________。
(2)催化转化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3)甲醇()属于_________ (填“无机物”或“有机物”)。
(4)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措施不利于大气中减少的是_________ (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A. 用氨水捕集废气中的,将其转化为氮肥B. 大力推广使用干冰实现人工增雨,缓解旱情
C. 利用和开发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清洁能源D. 通过植树造林,利用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
12.(2023·黑龙江龙东·中考真题)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达成这一目标,一方面要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要尽量吸收不可避免的碳排放。
(1)大气中的CO2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化石燃料属于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随着全球能源使用量的增加,化石燃料日趋枯竭,在人们担心化石能源将被耗尽的时候,科学家发现海底埋藏着大量可燃烧的“冰”一一“可燃冰”,其中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甲烷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下列做法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_______(填字母)。
A.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和“低碳”方向转型
B.发展公共交通事业,提倡绿色出行
C.退耕还林,大力植树造林
13.(2023·湖北随州·中考真题)捕获和转化可减少排放并实现资源利用。一种捕集烟气中并转化利用的流程如图:
(1)CaO俗称_________。
(2)催化转化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3)甲醇()属于_________ (填“无机物”或“有机物”)。
(4)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措施不利于大气中减少的是_________ (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A.用氨水捕集废气中的,将其转化为氮肥B.大力推广使用干冰实现人工增雨,缓解旱情
C.利用和开发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清洁能源D.通过植树造林,利用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
14.(2023·湖北荆州·中考真题)燃煤电厂常利用NaOH溶液处理烟气,实现“碳捕集”,其主要转化流程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溶液X中的溶质是______。
(2)写出烟气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写出干冰的一种用途______。
(4)上述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有溶液X和______。
15.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末)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
自然界是一个碳的世界。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对于生态环境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近一半存留在大气层,其它被陆地和海洋吸收。减少CO2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
“碳达峰”和“碳中和”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成为舆论热词。“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碳中和”是指将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抵消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
(1)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导致________效应增强。人类活动排放的CO2有30%-40%会溶解于海洋等水体中。溶解的CO2中的一部分会与水反应,导致海水的酸性增强,这种现象被称为海洋酸化。长有坚硬外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的生物,如珊瑚和软体动物等难以在酸性条件下生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2)“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 。(填选项)
A. 碳原子B. 一氧化碳C. 二氧化碳D. 碳元素
(3)有人认为碳循环过程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始终保持不变,你认为是否正确?________
(4)将CO2作为资源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方法。以CO2和H2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可合成 C2H6O 和一种液态物质,参加反应的 CO2 和 H2 的质量比为________。(最简单整数比)
(5)从化学学科观念的视角,对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认识错误的是 。
A.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B. 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主要通过化学变化实现
C. 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稳定
16. (2023年广西贵港市平南县中考模拟)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对于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共识和一致行动。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举措有:
一、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利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二、加强废旧金属、废旧轮胎、废塑料、医用输液瓶(袋)等主要再生资源领域行
业规范条件企业创建,推动资源利用循环化转型。三、加强“碳捕捉与封存”“碳转化利用”等减碳技术攻关,加快推动科技减碳。
(1)化石燃料是指石油、_______和天然气。
(2)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的好处有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3)“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有多种途径。
①利用NaOH溶液喷洒成雾状“捕捉”二氧化碳。 喷洒成雾状的目的是_______。
②利用高压将二氧化碳压入地下封存,如图所示。此封存技术可行的依据是________(请从微观的角度回答)。
(4)“碳转化利用”是指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甲醇、淀粉等物质。下图是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17. (2023年山东省威海市临港区中考模拟)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广袤无际的自然界是一个碳的世界。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对于生态环境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排入大气中的越来越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减少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4种主要途径。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4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1。
的吸收是碳封存的首要环节,常选用烧碱、氨水、一乙醇胺、海水等作吸收剂。
实现碳中和人人有责,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
依据文章内容问答下列问题:
(1)含碳燃料被广泛应用,写出一种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采用化学方法吸收二氧化碳,有人建议将二氧化碳通过加压,压入海底,发生的化学反应是:_____。有人反对这种做法,因为这种做法会改变海底海水的pH,从化学的角度考虑其根本原因是:_____。
(3)由图1可知,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碳替代,请你列举现实生活中碳替代的一个例子:_____。
(4)用烧碱溶液吸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5)“碳中和”的含义是:_____。
18. (2023年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测)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并回答问题。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可多措并举,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或将其转化、再利用等。
二氧化碳经过聚合可以变成性能与聚乙烯相似的塑料,由这种塑料制成的薄膜埋在土壤里几天后就会被细菌吞噬掉。如果用这种材料制作一次性快餐盒的话,不但解决了二氧化碳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解决了白色污染问题。
人造树叶在催化剂与电流的共同作用下,能像真正的树叶那样使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糖类并释放出氧气。
为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科学家采取新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和水。
(1)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可能带来的后果有______(任写一条即可)。
(2)用二氧化碳聚合成的塑料制作一次性快餐盒的优点是______。
(3)文中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乙烯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4)人造树叶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糖类,糖类属于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化学九年级上册5.3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精品第2课时习题: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a href="/hx/tb_c91798_t7/?tag_id=28" target="_blank">5.3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精品第2课时习题</a>,文件包含同步练习科粤版2012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53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第2课时同步练习原卷版docx、同步练习科粤版2012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53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第2课时同步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4页, 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九年级上册5.3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精品第1课时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a href="/hx/tb_c91798_t7/?tag_id=28" target="_blank">5.3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精品第1课时随堂练习题</a>,文件包含同步练习科粤版2012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53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第1课时同步练习原卷版docx、同步练习科粤版2012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53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第1课时同步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上册4.1 我们的水资源优秀第1课时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上册<a href="/hx/tb_c91790_t7/?tag_id=28" target="_blank">4.1 我们的水资源优秀第1课时课后练习题</a>,文件包含同步练习科粤版2012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41我们的水资源第1课时同步练习原卷版docx、同步练习科粤版2012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41我们的水资源第1课时同步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