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语文初三下学期同步训练题全套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溜索优秀课堂检测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溜索优秀课堂检测,文件包含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7课《溜索》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7课《溜索》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 、单选题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滇西(diān) 马鬃(zōng) 瞟一眼(piá)
B. 大惑(huò) 绷出(bēng) 一缕(lǚ)
C. 盘桓(huái) 脑髓(suǐ) 俯身(fǔ)
D. 呼哨(shà) 裤腰(kù) 脖颈(jǐng)
【答案】B;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识记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有三种考查学生类型:音误、调误、音调全误。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对多音字的识记,切记据义定音。多音字,意义不同,读音也相应改变,因此要根据这个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与判定读音。
A项中的“瞟”应读piǎ。故A错误。
C项中的“桓”应读huán。故C错误。
D项中的“颈”应读gěng。故D错误。
B正确。
故选B。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拨索 漫声 撒泄 歪身B. 峡顶 弹出 咧开 闷雷
C. 翅膀 倘出 铃铛 天际D. 倒垂 稠粥 绝璧 卸驮子
【答案】B;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A.“拨”应为“拔”。故A不符合题意。
B.正确。
C.“倘”应为“淌”。故C不符合题意。
D.“璧”应为“壁”。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________到索头,抽身________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
A. 飞 跃B. 跃 飞C. 跳 跃D. 飞 跳
【答案】A;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词语的辨析与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从词语的含义、对象、程度、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要结合所给的词语含义和具体的语言环境来作答。
结合语境可知,“飞”和“跃”体现了领队当时的动作和精神品质。故A正确。
BCD错误。
故选A。
4.下列加横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为使社会公众对出生缺陷防治知识 融会贯通,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联合主办的“爱心传递防止出生缺陷”公益行,走进内蒙古的活动在呼和浩特启动。
B. 投票的结果一出来,众人都傻眼了, 面面厮觑,就连当事人杨林也没预料到会是这个结果。
C. 爱好不同的人阅读风格也 大相径庭,有的人独爱武侠小说,而有的人则偏爱社科读物。
D. 家教家风如种子破土,不可见却有 千钧之力。
【答案】A;
【解析】略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在即将到来的大学生运动会上,体育健儿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充分发扬自身水平,取得优异的成绩。
B. 隔河对峙的两座山峰相距约六米左右,两座山都是笔直的绝壁。
C. “幸福”“幸福感”和“幸福指数”俨然已经成为时下中国的流行语。
D. 她是一位教师,不仅是全国人民的教师,而且是她的学生们的教师。
【答案】C;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首先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A项句子搭配不当,应将“发扬”改为“发挥”;B项句子成分赘余,应删去“约”或“左右”;D项句子语序不当,应将“全国人民的教师”和“她的学生们的教师”调换位置。C项句子没有语病,故选C。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壶口瀑布”“大雁归来”“安塞腰鼓”“驿路梨花”四个短语的类型相同。
B. “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C. 莫泊桑,英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D.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乡试中举,第一名称亚元,第二至十名称解元。
【答案】B;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短语类型、修辞、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A.有误,“大雁归来”是主谓短语,其他三个是偏正短事。 B.正确。 C.有误,莫泊桑,法国作家。 D.有误,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故选:B。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B. 爷爷有一根光亮光亮的水烟袋,一抽烟,就喊:“火”!京京赶紧拿来纸捻子,点着火,递到爷爷手上。
C. 于是,一幕从来没有演出过的残酷的求生悲剧就开始了:病人一路爬着;病狼一路跛行着;两个生命在荒原里拖着垂死的躯壳,相互猎取着对方的生命。
D. 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年轻的时候,当过义和团、会耍大刀、拳脚上也有两下子。
【答案】A;
【解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用法的掌握情况,注意结合标点用法和语境判断。
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A.正确; B.直接引用,感叹号应该放在双引号内; C.表示解释说明用破折号,冒号改为破折号,两个分号都改成逗号; D.顿号用于句中并列的词、词组之间较小的停顿。如果停顿较大就用逗号,所有的顿号改为逗号。
故选:A。
8.下列对课文《溜索》分析、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赞美了马帮汉子粗犷豪迈的性格和勇敢无畏的精神,突出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时镇定自若的品格。
B. 标题既点出了核心事件,也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C. 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D. “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马帮的密集和移动的缓慢。
【答案】D;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具体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应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提炼出题干的主要信息,找出与原文一致的内容,做出判断。ABC项表述正确。D项是用比喻写出了马帮的密集和流动的缓慢。故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漫话溜索
①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山高谷深、水势险急处,往往可见以铁索、藤索或篾索联系两岸的桥,这种桥,即所谓“溜索”,因它以铁索、藤索或篾连系两岸,也称“索桥”。
②横断山河谷,水流湍急,岸壁陡峭,雨季河水猛涨,船和竹筏都难以渡江。于是,各式各样的索桥便成了这里的重要交通工具。
③溜索,古人称“撞”。《茂州志》中“悬撞度索”和《蜀中广记》中“度索寻撞之桥”等记载,都是先民们对溜索的描述。
④最原始的溜索是如何建造的,直到如今,在怒江沿岸的各族群众中还有种种传说。流传较广的一个传说是:当初,沿江种族民众在两岸各选一个臂力很好的精壮男子,在钓鱼线上各拴一石头,两岸对抛,一旦拴着石头的两条钓鱼线在江中相钩连缠绕,就由其中一方把钓鱼线徐徐拉上岸,一方面固定钩连,一方面在鱼线上拴好又粗又结实的藤绳,再由另一方徐徐拉动,最后藤绳横贯两岸,并被固定在两岸的溜柱上,用木棍绞紧,即成溜索。这个传说反映了怒江沿岸各族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征服自然的气概和智慧,也说明了溜索对怒江沿岸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⑤解放前,怒江上没有桥梁,洪水季节,两岸人民相互往来和运输物资无一不靠溜索。那时的溜索,一般是用两根一头高一头低的竹篾索或藤索组成,再架上底兜,过溜时,人、马都得捆在底兜上,离岸时用力推一下,靠“滑梆”在溜索上滑行,有时,还得手脚并用,沿索攀援。常常有人因滑梆和溜索出事坠入江中。解放后,人民政府关心两岸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首先将竹溜、藤溜换成了钢丝溜,有些溜索还配上了滑轮。与此同时,还沿江修通了公路,架起了不少吊桥,交通变得安全方便多了。
⑥如今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上,每隔一段都有一对钢质的溜索,一根溜过去,一根溜过来,都有坡度,过溜进既省力,又迅速。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沿岸的各族群众中,十来岁的小孩大多会过溜。有些靠近村庄的溜索,逢年过节,人们还把它当作游戏的工具,你溜过来,我溜过去,欢声笑语,别有一番风趣。
(1)文章具体说明了哪些内容?
(2)文章引用怒江沿岸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你认为溜索将来还有无保留的必要?请说说理由。
【答案】⑴本文说明了什么是溜索、溜索的用途、溜索的建造、解放前后溜索的变化和使用情况。
⑵表明溜索的历史久远,说明了最原始的溜索是如何建造的,增添了文章趣味性,反映了怒江沿岸种族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征服自然的气概和智慧,也说明了溜索对怒江沿岸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⑶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抓住主要信息,准确概括。通读全文,可以看出本文说明了什么是溜索、溜索的用途、溜索的建造、解放前后溜索的变化和使用情况。
(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引用材料作用的理解能力。文章中引用一些名人名言、诗句、故事等,从内容上来说,主要为了突出某个特点或主题,增加文章的说服力;而从结构上来说,是为了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除此之外,还有增强文章的文采的作用。通读全文,可以看出文章引用怒江沿岸的传说,表明溜索的历史久远,说明了最原始的溜索是如何建造的,增添了文章趣味性,反映了怒江沿岸种族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征服自然的气概和智慧,也说明了溜索对怒江沿岸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解答这类题要在对全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问题做出正确回答,答题要有自己个性化的观点。态度明确,理由充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两进虎跳峡
①虎跳峡在滇西北,它是玉龙、哈巴两大雪山南北夹峙金沙江形成的。江心突兀一块巨石,传说曾有老虎从岸边跳上巨石,再纵身跳到对岸,“虎跳峡”之名由此而来。虎跳峡全长17公里,分为上峡、中峡、下峡三段。
②我第一次进虎跳峡,是从中甸的虎跳峡镇步入上峡的。刚到金沙江畔,便看见对面的玉龙雪山高耸云天,皑皑白雪堆积在重重叠叠的峰脊上。时值盛夏夜雨初收的早晨,云雾游移在群峰间,愈显出玉龙雪山的高深莫测。
③接着,我走上一条仅容一人行走的崎岖山路。这条过于简陋的人马驿道,横系在临江的悬崖上,走在上面既艰且险。到了这里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山路:陡、细、长、险、滑……我觉得自己真像一只岩羊在峻峭的崖壁上战栗着探行。
④再往前,两岸高山越挤越拢,排列成一道道狭窄的天门。本来在宽阔江面上舒展流淌的江水,一下子挤进这难以容身的狭谷,它勃然大怒,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这声音在山谷间回荡传响,仿佛洪荒远古开天辟地的遗音。这里不是汪洋大海,但我却感觉到汪洋大海狂暴时的声势和威力:岩在崩,地在动,山在摇。我只觉头晕目眩,脚下站立不稳。据说,漂来的粗圆木和滚落的大石块,在这里都会被粉碎得无影无踪。我只能退到高处,遥遥承受这惊心动魄、热血沸腾的刺激……
⑤怀着上峡带给我的震撼走向中峡。迎面来了一队马帮,我闪身到路旁让道,听着马儿们艰难的足音,看着马帮慢腾腾地消逝在远处断崖后面……马帮就是这样从过去走到现在的。路途艰险,马帮却奋力前行,走成了峡谷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中峡的谷底礁石遍布,如满天星斗。这些从山上飞滚而来的落石,堆积江中,犬牙交错。江水在其间往复跳跃,浪花推着浪花,旋涡套着旋涡,一路5公里18个险滩相连至下峡。
⑥我对下峡的感受,第二次比第一次强烈。三年后的正月初,我从丽江的大具乡乘车直奔下峡。抵达停车场,我不禁惊叹:“好个哈巴雪山!”仔细俯仰一番:没有零散的峰头断崖,整体性的山岳和巨型斜面板块造就出大气磅礴的雄姿。而后沿着栈道直至江边的观峡台,在台上远眺江两边玉龙、哈巴凌空对峙,峰连嶂合。此景正如清代孙髯翁所写:“一线中分天作堑,两山夹斗石为门。”前往渡口的路上,日头已经偏西,山巅阳光耀眼,峡谷里却笼罩着浓浓的阴影,几分雄浑,几分肃穆,几分苍凉。
⑦从渡口乘船前往对岸。上岸后发现没有路,我只得寻着人踩过的痕迹,攀藤抓草往上爬,还得时时小心,脚下不能打滑,否则就会坠下深渊。我大汗淋淋地攀登了近1个小时,才算踏上新开辟的公路。
⑧山高峡深,天黑得早,我只好投宿在下峡核桃园的一家小旅店。核桃园是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这里的夜特别深沉,空寂得不像在人世间。浓墨似的山头上方,星星在一块不大的天幕上眨着眼,默默感受夜的静谧。人在此际,内心一片宁静,仿佛世间一切的纷杂都与我无关。我很快就带着白天的游兴进入了梦乡……
⑨第二天拂晓我就出发了,穿越中峡来到了上峡。上峡已经开发为旅游景点,修筑了栈道,可直下江边挨近虎跳石。峡中筑了公路,可以通车,游览更方便了,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欣赏到一身豪气、雄奇威猛的虎跳峡。但留在我内心深处的,还是那个不经雕琢、野性十足的虎跳峡。我伫立江崖,仿佛又见一队马帮从远处断崖后慢腾腾地走来……
⑩两次进入虎跳峡,我如同经受了洪炉的冶炼,无论体魄还是心魄,都比过去强健许多。若要问我云南山川最富阳刚之美的地方在哪里,我定毫不迟疑地回答:在虎跳峡!
(选自张鸿源《滇域探秘》,有删改)
(1) 请梳理作者在虎跳峡所见的主要景物,概括其特征,并根据提示将下图补充完整。
A. B.
(2) 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对选文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3) 请根据选文内容,将下面的读后感补充完整。
作者的“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阅读选文时,我们发现作者两次写到马帮:第⑤段写马帮“走成了峡谷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表达了作者对马帮的A 之情;第⑨段写“仿佛又见一队马帮从远处断崖后慢腾腾地走来”,表达了作者对马帮的B 之情。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摄取所见,又不单是写实,处处流露作者的情思”。
(4) 游记常见的写法有“移步换景”和“定点换景”,选文第⑥段使用了哪种写法?请简要分析。
(5) 请根据选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第⑩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答案】 (1)A.山路艰险(山路崎岖、驿道艰险) B.村夜沉寂(星夜沉寂)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挤”“勃然大怒”两词把江水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水因江面变窄而流速变急、水声震响的特点,表达出作者内心强烈的震撼。
(3)A.赞美(敬佩) B.怀念(追怀)
(4)使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先写在停车场俯仰哈巴雪山的磅礴雄姿,再移步至观峡台远眺玉龙、哈巴两山对峙的景象,最后写在前往渡口的路上看到山巅阳光耀眼、峡谷阴影笼罩的景象。
(5)(示例)作者两进虎跳峡,在艰险的山路上探行,在无路的山崖上攀爬,锻炼了体能和毅力;同时,山的巍峨、水的奔涌、夜的静谧……陶冶了他的心性。我也有类似的体验,例如去徒步时,跋山涉水遇见美景,既强健了体魄,又净化了心灵。(意近即可)
【解析】(1)第②③④段写作者在上峡所见。第②段写雪山高耸,由“陡、细、长、险、滑……”可知第③段写山路崎岖或山路艰险,第④段写江水震响。第⑤段写作者在中峡所见——礁石密布。第⑥⑦⑧段写作者在下峡所见。第⑥段写雪山磅礴、峡谷森严,第⑦段未写下峡所见,写攀登寻路,由“这里的夜特别深沉……默默感受夜的静谧”可知第⑧段写星夜沉寂或村夜沉寂。
(2)答题格式是:用了什么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互文、反复等),……地写出了物或人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或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即可。该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挤”“勃然大怒”赋予江水以人的情态;结合“本来在宽阔江面上舒展流淌的江水,一下子挤进这难以容身的狭谷”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因为狭窄的天门阻挡,舒展流淌的江水在难以容身的狭谷中流速变急、水声震响的特点,表达了作者面对江水的声势和威力时内心热血沸腾的刺激感和震撼感。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3)阅读选文可知,作者两次写到马帮。第一次第⑤段写马帮“走成了峡谷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联系前文第④段,在上峡江水因江面变窄而流速变急,水声震响,作者的感觉是“岩在崩……脚下站立不稳”,虎跳峡山路艰险,但马帮却行走多年,表达的是对马帮的赞美敬佩之情。第二次是在第⑨段,作者第二次去上峡,“上峡已经开发为旅游景点……游览更方便了”“我伫立江崖,仿佛又见一队马帮从远处断崖后慢腾腾地走来”,这里并未看到马帮,是虚写马帮,表达了对马帮这种独特风景消失的怀念之情。
(4)选文第⑥段使用了移步换景写法。从“三年后的正月初……整体性的山岳和巨型斜面板块造就出大气磅礴的雄姿”可知作者第一个观察点在停车场,他俯仰雪山的磅礴雄姿。从“而后沿着栈道直至江边的观峡台……峰连嶂合”可知第二个观察点在观峡台,远眺江两边玉龙、哈巴两山。从“前往渡口的路上……几分苍凉”可知最后一个观察点在路上,看到山巅阳光耀眼,峡谷却笼罩着阴影。
(5)画波浪线句子在文章结尾段,总结全文,点出了作者两次游历虎跳峡的收获和人生感悟,抓住句中关键词“体魄”“心魄”,联系实际谈“收获”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出师表精品随堂练习题,文件包含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出师表》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出师表》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随堂练习题,文件包含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精品练习,文件包含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