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产生气体的变化 (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5/15342605/0-170747670937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4.2 产生气体的变化 (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5/15342605/0-170747670941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4.2 产生气体的变化 (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5/15342605/0-170747670942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下册2.产生气体的变化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下册2.产生气体的变化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学情分析,学习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学习内容
2.3 物质变化的特征
内容要求
5~6年级:知道有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如纸燃烧、铁生锈等,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
学业要求
能寻找证据,解释和判断物体发生变化时其构成物质是否改变,能设计方案探究身边物体的变化。认识到要基于证据得出结论,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时,能调整自己的观点,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和方法完成探究和实践。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
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学生已经接触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特征,并且能对物质的变化做出初步的判断。六种混合物中,学生在溶解单元已实验过食盐、白糖、小苏打在水中溶解,不会产生气泡。
能力基础
通过一到六年级的科学学习,学生们掌握了对比试验的方法,并能设计对比实验进行观察记录并描述,会根据资料搜集所需信息。
困难障碍
六年级的学生虽然对小苏打有过接触,但不很熟悉,对于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更是知之甚少,这个实验的效果明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的兴趣。
三、学习目标
1.科学观念
知道物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例如产生气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2.探究实践
能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发现有些物质变化会伴随一些特殊现象,能利用感官进行仔细观察,对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准确描述。
3.科学思维
能以观察到的变化现象如有气体生成为依据,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对于实验现象及产生气体能结合资料进行合理求证。
4.科学态度
能够尊重实验事实,愿意与人交流实验现象,分享观点,产生深入研究物质变化的兴趣。初步感受物质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一种新物质。
难点:对于实验现象及产生气体的合理求证。
五、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小组):8 个瓶盖、2 个烧杯100毫升、2 个滴管、1 个自封袋、2 个小勺、白砂糖、食盐、小苏打、水和白醋、火柴、烟灰缸、小小科学家实验手册。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提前泡3天的软蛋、半杯醋、瓶子吹起球小实验、1个100毫升烧杯、高低蜡烛台1个、蜡烛、火柴、烟灰缸。
六、教学过程
一、聚焦
1.“瓶子吹气球”实验导入,激发兴趣。
(1)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厨房里的物质,今天我用厨房里大家常见物质做个小魔术,出示盛有无色液体的瓶子,装有白色粉末的小气球,将小气球套到瓶子上,猜一猜会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这样认为
(2)做瓶子吹气球实验。你有什么发现或者问题?无色透明的液体和白色固体究竟是什么?它们混合后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使小气球鼓起来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产生气体的变化,板书课题产生气体的变化
二、探索
活动一:观察它们的变化
展示食盐、白砂糖和小苏打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了厨房里有许多白色固体,今天刘老师带来了3种,认识它们吗?是食盐、白砂糖和小苏打,无色液体带来两种,分别是水、白醋,到底是哪两种物质混合呢?学生思考
生:把它们分别与无色液体混合起来,看看它们会发生什么变化?
师:科学探究中,通常将物质取样再进行实验,这样既能达到观察、研究的目的,也能节约材料。因此,我们的探究实验将在塑料瓶盖中进行。
师:那运用数学上的排列组合的方法,说说具体怎么做,才能科学直观地观察这些物质的变化呢?
生:分别取两组相同量的食盐、白砂糖、小苏打,分别放在塑料瓶盖中,一组加入适量的水,另一组加入相同量的白醋,对比观察它们发生的变化。
2.观察有气体产生的变化。
(1)梳理明确实验方案:取三个瓶盖,分别加入半勺食盐、白砂糖和小苏打;往每个瓶盖里加入一滴管水;仔细观察、记录现象。
(2)取三个瓶盖,分别加入一小勺食盐、白砂糖和小苏打;往每个瓶盖里加入一滴管白醋;仔细观察、记录现象。
好,建议取小半勺白砂糖、食盐、小苏打,一滴管水或白醋。听明白了吗?好,开始实验,别忘了边实验边在实验手册上第2页做好记录。
小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在小苏打里滴入白醋时,有大量气泡,这代表有什么产生?板书:小苏打+白醋
谈话: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呢?怎样次才能更好地研究这种气体?小苏打和白醋发生的变化太快了,刚才实验中产生的气体都被释放到空气中了,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收集这种气体吗?
活动二:收集这种气体
提问: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收集这种气体?要注意什么呢?学生思考交流完善实验方案(生:将瓶子或者塑料袋罩在小苏打和白醋上方,这样它们反应产生的气体就进入瓶子或袋子里,要罩严实以减少气体泄漏;向矿泉水瓶里导入适量白醋,在瓶盖内装上小苏打将小苏打倒入瓶中,并迅速拧紧瓶盖;也可以像老师开始实验那样;密封袋)
明确实验方案,教师提醒:注意不要让小苏打和白醋接触,先封口再混合,白醋和小苏打的比例是3:1
取一个密封袋,在里面放入三勺白醋;在一个塑料盖中加入一勺小苏打,再把它小心地放进密封袋中。注意:不要让小苏打与白醋接触。先封好袋口,再打翻袋中的瓶盖,让小苏打与白醋混合。
推测:可能会看到什么现象?
(3)学生实验。
(4)记录现象和其他的特点。
2.观察气体的特点。
(1)阅读资料。
(2)用袋子里的气体熄灭蜡烛的火焰。
(3)教师演示,将这种气体像倒水一样沿着烧杯壁倒入烧杯中,烧杯中烛台底部燃烧的烛焰先熄灭。
3.阅读资料卡:科学家经过大量研究证明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
4.小组记录并思考:你现在觉得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这三个实验的研究,从产生气体到收集气体、观察气体的特点,再到气体的验证性实验,让学生逐步找到这种气体是什么,是不是新物质,一步步完善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的证据,把它同化在化学变化的概念里。
三、研讨
1.现在你知道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吗?
2.这种气体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
3.通过上述实验研究,你能确定该变化是什么变化吗?
4.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请把感受最深的一点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吧!除了知识,在郭恒方法和态度方面你有哪些收获呢?(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自评和互评,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四、拓展:进一步观察
提问:1.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物质可以和白醋产生气体,请举两个例子。动图展示用白醋浸泡鸡蛋壳或贝壳可以产生气体。
2.如果反应继续坚持下去,你觉得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
出示软化的鸡蛋。送学生贝壳,回家持续观察,用各种感官去发现物质变化的美,用文字、图片或视频录实验中的现象,下节课将继续探究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
设计意图:这两个实验一方面用来巩固本课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变化,即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变化。本课记录的是不同物质混合在一起产生的变化,学生要仔细、全面地观察,并将探究延伸到课外。
产生气体的变化
CO2
小苏打+白醋 化学变化
【板书设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下册2.产生气体的变化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下册2.产生气体的变化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活动手册使用说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科学六年级下册2.产生气体的变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活动手册使用说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