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河南省郑州二中共同体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5343895/0-170757604275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05,河南省郑州二中共同体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5343895/0-170757604278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05,河南省郑州二中共同体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5343895/0-17075760428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05,河南省郑州二中共同体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05,河南省郑州二中共同体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分)由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被污损,聪明的小红想到了如图所示的方式来测量橡皮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cm,请你读出此橡皮的长度为 mm。
2.(2分)云锣,出现于唐代,元代开始大为流行,如图所示,它由大小相同 产生的;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锣体,锣的厚度越大 (选填“越高”或“越低”)。
3.(3分)小顺在洗完热水澡后发现浴室的镜子上起有一层水雾,水雾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形成的,这个过程会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他拿起吹风机打开热风吹镜子,镜子上的水雾迅速消失了 。
4.(2分)在假期的研学活动中,为了拍6个人的小组合影,小松拿出自拍神器轻松将6个人全部拍入照片中,用自拍神器可以 物距, 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获得更好的拍摄效果。(均选填“增大”或“减小”)
5.(3分)小刚发现平静的湖面上有树的倒影,倒影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 (选填“实”或“虚”)像,树的倒影比树本身暗一些,这是由于来自树的光射到水面时 (选填“反射”或“折射”)进入水中。
6.(2分)把左手掌竖立与平面镜平行,人通过平面镜观察到的是人的 (选填“左手”或“右手”),原因是 。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题2分,共16分,其中7-12题为单选题,13-14题为双选题,全部选对得2分.只选一个且正确得1分,有选错不得分)
7.(2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演奏二胡用不同的手指按弦是为了改变音调
B.“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响度来识别的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D.往暖瓶里灌水可以通过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瓶中水位的高低
8.(2分)下列诗词中出现的自然现象涉及到物态变化的过程,其中属于吸热的是(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9.(2分)对光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小孔成像”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B.平面镜所成的是等大的实像
C.手机的人脸识别功能用到了光的反射
D.“背日喷乎水,成霓虹之状”,这是一种光的折射现象
10.(2分)我市在重要的位置都安装了“电子眼”,形成“天网”。关于“电子眼”的光学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子眼”成像原理与显微镜物镜成像原理相同
B.“电子眼”形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C.物体距离“电子眼”越远,所成像越小
D.“电子眼”的镜头是凹透镜
11.(2分)密度知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下列关于密度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
A.1kg冰与1kg水的密度相等
B.乒乓球不慎被挤瘪但无破损,球内气体密度变大
C.为减轻质量,比赛用自行车采用强度高、密度大的材料制造
D.冬季湖面结冰,湖水按温度不同分层排列,4℃水位于最下层,密度最小
12.(2分)甲、乙两辆小车在平直的路面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向西运动,小明测出了它们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由所测数据作出了相应的s﹣t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都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B.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为3:2
C.甲车的速度小于乙车
D.以甲为参照物,乙是向西行驶的
(多选)13.(2分)为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小明利用天平的量杯测量了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及液体的体积V,得到了几组数据并绘制出m﹣V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液体密度为2 g/cm3
B.该液体密度为1.25 g/cm3
C.量杯质量为20 g
D.60 cm3的该液体质量为60g
(多选)14.(2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等大的实像(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30cm
B.当蜡烛在40cm刻度线时,移动光屏,光屏上没有烛焰的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C.当蜡烛在30cm刻度线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当蜡烛在10cm刻度线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三、作图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
15.(2分)小宇的妈妈喜欢在家中养花,为了使客厅里花盆中的花能茁壮成长,小宇想让室外太阳光照射到盆中花上的B处
16.(2分)如图所示,S′是光源S经过水面所成的像,图中是一条经水面反射后的光线.请通过作图确定光源S的位置
四、实验探究题(本题共3小题,第17题4分,第18题7分,第19题8分,共19分)
17.(4分)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图甲中有处明显的错误是 。
(2)由图乙可知水的沸点是 ℃。
(3)水银和酒精是液体温度计常用的测温物质。由表格丙中的数据可知,本实验应该选用 制作的温度计。
(4)根据图像可以得出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
18.(7分)小明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前应点燃蜡烛,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 。
(2)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当光屏略微向右移动时,光屏上的像将会变得模糊,那么,在凸透镜前放置 (选填“凸”或“凹”)透镜,才可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这其实就是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矫正原理。
(3)若将图中的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在光屏上还能成烛焰清晰的像,此时所成的像是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 (选填“实”或“虚”)像。
(4)当蜡烛逐渐燃烧变短时,光屏上烛焰的像将随之 (选填“上升”或“下降”)。
(5)当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时,如果用遮光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我们观察光屏时 (填字母)。
A.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B.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C.烛焰完整的像,像的亮度变暗
D.烛焰完整的像,像的亮度变亮
19.(8分)河南是我国粮食生产大省,被称为中国大粮仓。科学选种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关键环节,而盐水选种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巧妙的挑选种子的方法。选小麦种子所需盐水的密度在1.16×103﹣1.2×103kg/m3之间。小明想检验爷爷配制的盐水是否合格,进行了如下实验。
(1)该实验测液体密度的原理是 。
(2)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 处。若发现天平指针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应该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侧调节。
(3)将待测盐水倒入质量为25g的烧杯中放在左盘中进行测量,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 g。
(4)将烧杯中盐水全部倒入量筒内,液面位置如图丙所示,则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 mL,则小明配制的盐水的密度为 kg/m3,为符合要求,他应该向配制的盐水添加适量的 (选填“盐”或“水”)。
(5)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盐水与真实值相比 (选填“偏大”或“偏小”)。
五、综合应用题(本题共2小题,第20题8分,第21题9分,共17分)
20.(8分)我省最长的城市隧道郑州市北三环隧道全长4520米,隧道内限速60km/h,求:
(1)当车辆匀速通过隧道时,以地面为参照物车辆是 的。
(2)车辆通过隧道的时间不少于多少分钟?
(3)车辆在隧道中以36km/h行驶,鸣笛后1s听到回声,那么听到回声时车辆距离前方的障碍物多远?(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21.(9分)我国约有4亿多人需戴近视或远视眼镜,组成眼镜主要材料的部分技术指标如表所示:
(1)求一块体积为4cm3的玻璃镜片的质量。
(2)如图所示的一副铜合金镜架的质量为20g,若以钛合金代替铜合金,求这副眼镜架的质量。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4分)
1.(2分)由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被污损,聪明的小红想到了如图所示的方式来测量橡皮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0.1 cm,请你读出此橡皮的长度为 26.0 mm。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刻度线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图中,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5cm,右侧与12.60cm对齐。
故答案为:0.1;26.3。
【点评】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的使用,属于基础知识。
2.(2分)云锣,出现于唐代,元代开始大为流行,如图所示,它由大小相同 振动 产生的;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锣体,锣的厚度越大 越低 (选填“越高”或“越低”)。
【分析】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音调与振动的频率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越难以振动。
【解答】解:铜锣发出的声音是由锣体振动产生的;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锣体,质量越大,振动频率越低。
故答案为:振动;越低。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与音调的有关因素,属于中档题。
3.(3分)小顺在洗完热水澡后发现浴室的镜子上起有一层水雾,水雾是水蒸气 液化 (填物态变化)形成的,这个过程会 放出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他拿起吹风机打开热风吹镜子,镜子上的水雾迅速消失了 汽化 。
【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在浴室里洗澡后,浴室里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上,这是液化现象,他拿起吹风机打开热风吹镜子,这是水由液态变为气态的水蒸气。
故答案为:液化;放出。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4.(2分)在假期的研学活动中,为了拍6个人的小组合影,小松拿出自拍神器轻松将6个人全部拍入照片中,用自拍神器可以 增大 物距, 减小 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获得更好的拍摄效果。(均选填“增大”或“减小”)
【分析】“自拍神器”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工作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
【解答】解:手机的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越小,则“自拍神器”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减小人像的大小,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
故答案为:增大;减小。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有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一定要熟练掌握规律的内容,特别是成像特点与物距之间的关系。
5.(3分)小刚发现平静的湖面上有树的倒影,倒影是由于光的 反射 形成的 虚 (选填“实”或“虚”)像,树的倒影比树本身暗一些,这是由于来自树的光射到水面时 折射 (选填“反射”或“折射”)进入水中。
【分析】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解答】解:小刚发现平静的湖面上有树的倒影,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
倒影是景物反射的光线到水面,并且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所以在观察水边风景照片,是因为光一部分反射到空气中。
故答案为:反射;虚;折射。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属于基础知识。
6.(2分)把左手掌竖立与平面镜平行,人通过平面镜观察到的是人的 右手 (选填“左手”或“右手”),原因是 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因为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把左手掌竖立与平面镜平行。
故答案为:右手;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比较简单。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题2分,共16分,其中7-12题为单选题,13-14题为双选题,全部选对得2分.只选一个且正确得1分,有选错不得分)
7.(2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演奏二胡用不同的手指按弦是为了改变音调
B.“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响度来识别的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D.往暖瓶里灌水可以通过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瓶中水位的高低
【分析】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声纹锁是依靠声音的音色来识别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解答】解:A、演奏二胡用不同的手指按弦、振动频率不同,故A正确;
B、“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识别的;
C、物体振动时可能产生的是超声波或次声波,故C错误;
D、往暖瓶里灌水可以通过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瓶中水位的高低,空气柱的长度,音调不同。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音调、响度和音色;知道声音产生的原因;知道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
8.(2分)下列诗词中出现的自然现象涉及到物态变化的过程,其中属于吸热的是(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分析】从六种物态变化定义进行判断: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熔化吸收热量;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凝固放出热量。
(2)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汽化吸收热量;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过程,液化放出热量。
(3)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过程,升华吸收热量;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过程,凝华放出热量。
【解答】解:A、千里冰封是指水变成冰,凝固放出热量,是凝华过程,故A错误。
B、雾散指小水珠变成水蒸气,汽化吸收热量。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直接变成的小冰晶,凝华放出热量。
D、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变成的小水珠,液化放出热量。
故选:B。
【点评】对于物态变化的问题,要明确物质原来和现在的状态,然后根据物态变化定义进行判断。
9.(2分)对光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小孔成像”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B.平面镜所成的是等大的实像
C.手机的人脸识别功能用到了光的反射
D.“背日喷乎水,成霓虹之状”,这是一种光的折射现象
【分析】(1)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现象等。
【解答】解:A、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正确;
B、平面镜所成的是等大的虚像;
C、手机的人脸识别功能用到了光的反射;
D、“背日喷乎水,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光的反射和折射,属于基础题目。
10.(2分)我市在重要的位置都安装了“电子眼”,形成“天网”。关于“电子眼”的光学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子眼”成像原理与显微镜物镜成像原理相同
B.“电子眼”形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C.物体距离“电子眼”越远,所成像越小
D.“电子眼”的镜头是凹透镜
【分析】(1)显微镜的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3)电子眼相当于摄像机(照相机),它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解:A、显微镜的物镜成倒立,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故A错误;
BCD、电子眼相当于摄像机(照相机),拍摄路面情况时,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距离“电子眼”越远,像距越小,故B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是一道光学综合题。
11.(2分)密度知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下列关于密度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
A.1kg冰与1kg水的密度相等
B.乒乓球不慎被挤瘪但无破损,球内气体密度变大
C.为减轻质量,比赛用自行车采用强度高、密度大的材料制造
D.冬季湖面结冰,湖水按温度不同分层排列,4℃水位于最下层,密度最小
【分析】①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它不随质量和体积而变化,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
②制作不同的物体选用密度不同的材料,主要是根据物体的用途来决定的;
③水在0℃~4℃范围内有热缩冷胀的特点。
【解答】解:A、水和冰属于同种物质,所以密度不同;
B、乒乓球不慎被挤瘪但无破损,体积变小。故B正确;
C、自行车的体积一定,材料的密度越小,比赛用自行车采用强度高。故C错误;
D、水在4℃时,在最底层。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要学会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12.(2分)甲、乙两辆小车在平直的路面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向西运动,小明测出了它们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由所测数据作出了相应的s﹣t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都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B.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为3:2
C.甲车的速度小于乙车
D.以甲为参照物,乙是向西行驶的
【分析】(1)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是定值,即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由此根据甲、乙s﹣t图像分析它们的运动状态;
(2)根据v=可求出速度,从而求出速度比和判断甲、乙的速度关系;
(3)由图像可知两小车在4s内的路程,由此可判断两小车的位置关系。
【解答】解:A、由图像知,说明它们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乙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C、由图可知,v甲===m/s,v乙===m/s甲>v乙,v甲:v乙=:=8:2、C错误;
D、甲、乙两辆小车在平直的路面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向西运动且v甲>v乙,则以甲为参照物,乙是向东行驶的。
故选:B。
【点评】这是一道图像题,由物体的s﹣t图像,我们可以求:①物体在一定时间内的路程,②物体通过一定路程所用时间,③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④求物体的运动速度。
(多选)13.(2分)为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小明利用天平的量杯测量了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及液体的体积V,得到了几组数据并绘制出m﹣V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液体密度为2 g/cm3
B.该液体密度为1.25 g/cm3
C.量杯质量为20 g
D.60 cm3的该液体质量为60g
【分析】(1)设量杯的质量为m杯,液体的密度为ρ,读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V1=2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1;当液体体积为V1=8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2,列方程组求出液体密度和量杯质量;
(2)当液体的体积V3=60cm3,利用m=ρV求液体质量。
【解答】解:
(1)设量杯的质量为m杯,液体的密度为ρ,
读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V1=2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8=m1+m杯=40g,
由m=ρV可得:ρ×20cm3+m杯=40g﹣﹣﹣﹣﹣﹣﹣﹣①
当液体体积为V8=8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2=m5+m杯=100g,
由m=ρV可得:ρ×80cm3+m杯=100g﹣﹣﹣﹣﹣﹣﹣﹣﹣﹣﹣②
②﹣①解得,液体的密度:ρ=1g/cm8,故AB错误;
将ρ=1g/cm3代入①得m杯=20g,故C正确;
(2)当液体的体积V5=60cm3,液体的质量:m3=ρV6=1g/cm3×60cm7=60g,故D正确。
故选:CD。
【点评】读取图象获取信息,进一步进行分析和计算,是本题的一大特点,形式较为新颖,即考查了密度的相关计算,同时更考查了对图象的认识,值得我们关注,这也是我们应该锻炼的实验能力。
(多选)14.(2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等大的实像(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30cm
B.当蜡烛在40cm刻度线时,移动光屏,光屏上没有烛焰的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C.当蜡烛在30cm刻度线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当蜡烛在10cm刻度线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分析】(1)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
(2)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应用是放大镜;
(3)物距介于一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
【解答】解:A、如图所示,此时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得f=15cm;
B、当蜡烛在40cm刻度线时,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故B正确;
C、当蜡烛在30cm刻度线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错误;
D、当蜡烛在10cm刻度线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关键是将课本知识内容记忆清楚,仔细分析即可。
三、作图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
15.(2分)小宇的妈妈喜欢在家中养花,为了使客厅里花盆中的花能茁壮成长,小宇想让室外太阳光照射到盆中花上的B处
【分析】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首先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射光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确定法线,作法线的垂线即镜面的位置。
【解答】解:连接AB,此线即为反射光线,即为法线,该线段的位置即为镜子的位置。
如下图:
【点评】光的反射定律不仅要记熟内容,还要会灵活应用,会由入射光线画出反射光线或由反射光线画出入射光线或由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16.(2分)如图所示,S′是光源S经过水面所成的像,图中是一条经水面反射后的光线.请通过作图确定光源S的位置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发光点S的位置;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解答】解:通过平面镜作出S′的对称点S,即为发光点的位置;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OC
。
【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光的折射规律的作图,注意要标出光的传播方向。
四、实验探究题(本题共3小题,第17题4分,第18题7分,第19题8分,共19分)
17.(4分)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图甲中有处明显的错误是 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容器壁接触 。
(2)由图乙可知水的沸点是 98 ℃。
(3)水银和酒精是液体温度计常用的测温物质。由表格丙中的数据可知,本实验应该选用 水银 制作的温度计。
(4)根据图像可以得出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
【分析】(1)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2)水沸腾特点是,吸热,温度不变;
(3)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酒精的沸点为78℃,低于水的沸点,水银的沸点为357℃,高于水的沸点,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可得出结论;
(4)液体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解答】解:(1)图甲中有处明显的错误是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壁;
(2)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由图乙可知;
(3)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低于水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选用水银制作的温度计;
(4)液体沸腾的特点是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1)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容器壁接触;(2)98;(4)持续吸热。
【点评】本题考查了水的沸腾规律,难度较小,属于基础性题目。
18.(7分)小明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前应点燃蜡烛,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 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
(2)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当光屏略微向右移动时,光屏上的像将会变得模糊,那么,在凸透镜前放置 凹 (选填“凸”或“凹”)透镜,才可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这其实就是 近视眼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矫正原理。
(3)若将图中的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在光屏上还能成烛焰清晰的像,此时所成的像是 放大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 实 (选填“实”或“虚”)像。
(4)当蜡烛逐渐燃烧变短时,光屏上烛焰的像将随之 上升 (选填“上升”或“下降”)。
(5)当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时,如果用遮光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我们观察光屏时 C (填字母)。
A.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B.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C.烛焰完整的像,像的亮度变暗
D.烛焰完整的像,像的亮度变亮
【分析】(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
(2)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可以矫正近视眼;
(3)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分析回答;
(5)当用遮光板挡住透镜的某一部分时,由于通过凸透镜会聚的光线数量减少,所以像会比原来变暗,但仍成完整的像。
【解答】解:(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烛焰;
(2)当光屏略微向右移动时,光屏上的像将会变得模糊,那么,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这其实就是近视眼的矫正原理;
(3)若将图中的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此时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根据在光线折射中,在光屏上还能成烛焰清晰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成倒立;
(4)当蜡烛逐渐燃烧变短时,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知;
(5)当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时,如果用遮光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但由于会聚的光线比原来减少,故选:C。
故答案为:(1)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2)凹;(3)放大;实;(5)C。
【点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及应用,关键是熟记成像规律的内容,并做到灵活运用。
19.(8分)河南是我国粮食生产大省,被称为中国大粮仓。科学选种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关键环节,而盐水选种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巧妙的挑选种子的方法。选小麦种子所需盐水的密度在1.16×103﹣1.2×103kg/m3之间。小明想检验爷爷配制的盐水是否合格,进行了如下实验。
(1)该实验测液体密度的原理是 ρ= 。
(2)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 零刻度线 处。若发现天平指针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应该将平衡螺母向 左 (选填“左”或“右”)侧调节。
(3)将待测盐水倒入质量为25g的烧杯中放在左盘中进行测量,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 82 g。
(4)将烧杯中盐水全部倒入量筒内,液面位置如图丙所示,则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 50 mL,则小明配制的盐水的密度为 1.14×103 kg/m3,为符合要求,他应该向配制的盐水添加适量的 盐 (选填“盐”或“水”)。
(5)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盐水与真实值相比 偏大 (选填“偏大”或“偏小”)。
【分析】(1)测量密度的实验原理是根据密度公式ρ=;
(2)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平衡螺母相对于指针的调节规律是“左偏右调,右偏左调”,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
(3)待测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为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4)由图丙知,量筒中盐水的体积;求出量筒中盐水的质量;根据密度公式求出液体的密度;盐水的密度低于标准加盐,高于标准加水;
(5)分别分析质量和体积的偏差,根据密度公式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1)实验测密度的原理是ρ=;
(2)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测量前,将游码置于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3)当天平平衡时,由图乙知,则待测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为:m=50g+20g+10g+2g=82g;
(4)由图丙知,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V=50mL=50cm3,
量筒中盐水的质量为m′=82g﹣25g=57g,
则盐水的密度为:ρ===1.14g/cm3=2.14×103kg/m3;
盐水密度低于标准值,为符合要求;
(5)当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会有盐水沾在量筒壁上,因此所测的体积会偏小得测得的密度比真实值偏大。
故答案为:(1)ρ=;(2)零刻度线;左;(4)503;盐;(5)偏大。
【点评】本题考查了天平和量筒的使用、密度的计算等,要能规范正确使用中学常用测量工具。
五、综合应用题(本题共2小题,第20题8分,第21题9分,共17分)
20.(8分)我省最长的城市隧道郑州市北三环隧道全长4520米,隧道内限速60km/h,求:
(1)当车辆匀速通过隧道时,以地面为参照物车辆是 运动 的。
(2)车辆通过隧道的时间不少于多少分钟?
(3)车辆在隧道中以36km/h行驶,鸣笛后1s听到回声,那么听到回声时车辆距离前方的障碍物多远?(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分析】(1)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2)根据速度公式v=变形可求车辆通过隧道的时间不少于多少分钟;
(3)司机鸣笛后,声音传到前方物体返回汽车时,汽车以36km/h的速度已经前行了1s,根据速度公式可求汽车行驶的距离和声音传播的路程;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差是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与车辆距离前方物体距离的2倍。
【解答】解:
(1)当车辆匀速通过隧道时,以地面为参照物,所以车辆是运动的;
(2)已知隧道内限速60km/h,由v=
t===h=4.52min;
(3)由v=可得,汽车行驶的距离:
s8=v1t=36×m/s×1s=10m,
声音传播的路程:
s4=v2t=340m/s×1s=340m,
设汽车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前方物体距离为s,
则:5s=s2﹣s1,
所以s===165m。
故答案为:(1)运动;
(2)车辆通过隧道的时间不少于4.52分钟;
(3)车辆在隧道中以36km/h行驶,鸣笛1s后听到回声。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关键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
21.(9分)我国约有4亿多人需戴近视或远视眼镜,组成眼镜主要材料的部分技术指标如表所示:
(1)求一块体积为4cm3的玻璃镜片的质量。
(2)如图所示的一副铜合金镜架的质量为20g,若以钛合金代替铜合金,求这副眼镜架的质量。
【分析】(1)求质量,需要知道密度与体积,根据公式ρ=,代入数值即可求出;
(2)求质量,需要知道密度和体积,根据题意以钛合金代替铜合金,铜的体积等于钛的体积,根据公式ρ=可求出这副眼镜架的质量。
【解答】解:(1)查表得,玻璃镜片的密度是2.5×106kg/m3,
由ρ=得,玻璃镜片的质量:m玻璃=ρ玻璃v玻璃=2.4×103kg/m3×6×10﹣6m3=6.01kg=10g;
(2)因镜架的体积不变,故钛合金镜架的体积:V钛=V铜==m3,
钛合金镜架的质量:m钛=ρ钛V钛=4.5×108kg/m3××10﹣5m3=7.125×10﹣2kg=11.25g。
答:(1)一块体积为4cm8的玻璃镜片的质量为10g;
(2)一副钛合金镜架的质量11.25g。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的计算,要求学生会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求出质量。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材料
技术指标
树脂镜片
玻璃镜片
铜合金
钛合金
透光量
92%
91%
﹣
﹣
密度/(kg•m﹣3)
1.3×103
2.5×103
8.0×103
4.5×103
性能
较耐磨损
耐磨损
较耐腐蚀
耐腐蚀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材料
技术指标
树脂镜片
玻璃镜片
铜合金
钛合金
透光量
92%
91%
﹣
﹣
密度/(kg•m﹣3)
1.3×103
2.5×103
8.0×103
4.5×103
性能
较耐磨损
耐磨损
较耐腐蚀
耐腐蚀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05,河南省郑州二中共同体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共13页。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