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41,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默写,现代文阅读,作文,诗歌赏析,名著及现代文阅读,语言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酝酿(niàng) 坍塌(tān) 灵机一动(líng)
B.热忱(chén) 倜傥(tǎng) 花团锦簇(cù)
C.澄清(chéng) 侍弄(sì) 参差不齐(cēn)
D.蜷伏(quán) 怂恿(sǒng) 神采奕奕(yì)
2.下列句子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情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B.泥捏的小家伙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C.植树的牧羊人一边数,一边又把个二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捡了出去。
D.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嬉嬉在风中摇摆。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掀起了一股科幻浪潮。越来越多的青年科幻作家各得其所,发表了一批广受欢迎的科幻作品,不同类型的科幻题材影视剧参差不齐。小嘉认为这些作品花团锦簇,很有特色,小祥随声附和表示赞同。
A.各得其所B.参差不齐C.花团锦簇D.随声附和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当学校宣布我们班获得运动会冠军时,大家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
B.公共阅读空间只有提升服务举措,创新服务效能,才能满足不同群体的阅读期待。
C.嘉祥锦江中学战队参与未来之城项目,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及最佳城市模型奖。
D.通过观看“非遗”儿童剧《苏东坡》,让观众对“巴蜀自古出文宗”的评价深刻有感。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5.阅读回答问题。(12分)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A.如果一屈一伸、一呼一吸,每天都在天中活动,为什么还担忧天会塌下来呢?
B.你一屈一伸、一呼一吸,每天都在天中活动,为什么还担忧天会塌下来呢?
C.你一屈一伸、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中行走、休息,还担忧天会塌下来奈何?
D.如果一屈一伸、一呼一吸,每天都在天中行走,休息,还担忧天会塌下来奈何?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则寓言内容浅显,但都有深刻的道理。甲文告诉我们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乙文告诉我们不要有毫无根据的担忧。
B.两则寓言叙事简短,但都有完整的情节。甲文记叙了谣言从产生、传播到终止的过程,乙文叙述了杞人从忧心忡忡到舍然大喜的经过。
C.两则寓言语言简练,但都有生动的描写。甲文主要采用神态描写刻画人物,乙文主要采用动作描写刻画人物。
D.两则寓言故事短小,但都有深远的影响。甲文衍生的成语是“以讹传讹”,乙文是“杞人忧天”。
三、默写(6分)
6.默写。(6分)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2分)
①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 。(诸葛亮《诫子书》)
③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
(2)请在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刘禹锡的《秋词》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4分)
四、现代文阅读(10分)
7.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10分)
秋天
李娟
①树林里地势倾斜,低处东一个西一个到处泊着大大小小的池塘。池塘里水很清,不是很深。里面鱼很多,但都是那种细细碎碎、永远也长不大的小鱼苗子,一群一群精灵一样整齐而迅疾地掠过,又突然像接到命令似的,全部倏然静止,历历清晰地排列在一处。
②水边一簇一簇生着漂亮的水草。这种水草没有旁逸斜出的枝子,一束束纤细地、整齐干净地扎在水中。
③漂浮在水面的落叶,就好像静止在空气中央一样,还在水底投下了清晰的阴影,阴影四周泛着亮光。
④我发现,水一旦停止下来,就会——怎么说呢,似乎就会很“轻”了,没有分量似的……
⑤静下来的水,干净透明。干净得连水面的倒影都没有,只有投向水底的阴影。水底的草,又深又密,鲜艳碧绿,不蒙灰尘。
⑥而流动的水——比如离这池塘几十步远的那条大河,喀依尔特河,携着力量,闪耀着明亮的湛蓝,一注一注地翻涌着,日夜不息地奔流。
⑦在一些阴天里,这条河看起来似乎流淌得柔缓一些,颜色看起来也更深更厚重了。到了冬天,这条激情的河则会猛地安静下来,波涛翻滚的水面被平平整整地铺上了冰,积着厚厚的雪。
⑧在冬天,在大桥的第一个桥墩下,被凿开了一个一个大窟窿。清澈的河水冒着浓重的白色水汽,一波一波往上涌。我们都在那里挑水,远远近近的牛们,也稀稀落落排成长长的队,一只一只通过狭窄的雪道向那里走去。那是冬天里唯一能找到水的地方。
⑨不过现在是秋天。牛羊散在河边,细心地啃食草地。河岸边收割过的麦茬地泛着整齐的金黄,地势起伏动荡。有一块地正在被焚烧,青烟缭绕,烟气荡过来,闻起来是干燥的香气。我穿过烟雾走进麦茬地,啄木鸟“夺、夺、夺”的敲击声在高处回荡。
⑩在金光灿烂的麦茬地里,一棵高大庄严的西伯利亚云杉笔直地站在秋天的正中央。只有它还葱茏碧绿地停留在夏季之中。大地金黄,远山的山巅已堆起了银白的积雪。
(有删改)
(1)在作者笔下,秋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3分)
秋天的水,很清,很美。水里有鱼,① ,水面有落叶;静下来的水,② ;③ ,有力、湛蓝。麦茬地里的云杉,站在秋天的正中央。
(2)批注是读书常用的方法,请从修辞的角度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做批注。(3分)
(3)作者李娟长期生活在新疆阿勒泰少数民族地区,她的散文多有对当地生活的原生态文学记录。你认为本文归入以下哪个专题最恰当?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
A.地貌气候
B.民俗风情
C.民族融合
五、作文(60分)
8.作文。(60分)
凝望着北海盛开的菊花,史铁生终于懂得了妈妈说的“好好活”;再想起那次悬崖脱险,莫顿•亨特终于懂得了达到目标需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回忆起雨中的荷叶与莲花,冰心终于懂得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懂得,是一次次的内心顿悟,也是一次次的自我重塑。生活的道路上点点滴滴的酸甜苦辣,让我们慢慢懂得,不断成长。请以“懂得”为题,完成作文。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
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六、诗歌赏析(4分)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4分)
题龙阳县青草湖
〔元〕唐珙
西风吹( )洞庭波,一夜湘君①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释】①湘君:传说舜南巡死后为湘水男神,称湘君。
(1)诗中括号处填入下面哪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做出判断并简要分析。(2分)
A.起
B.乱
C.老
我选( );理由:
(2)诗的前两句写景萧瑟,后两句记梦美好,二者之间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七、文言文阅读(12分)
10.阅读回答问题。(12分)
晏子谏杀烛邹
齐景公①好弋②,使烛邹③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③,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注释】①齐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②弋(yì),将绳子系在箭上射,文中指射鸟。③烛邹,齐景公的臣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齐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②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轻士,是罪三也。
(3)本文的题目是“晏子谏杀烛邹”,其中“谏”是“劝告”的意思。文中晏子是怎样劝告景公勿杀烛邹的?这样劝告方式有何好处?(5分)
八、名著及现代文阅读(22分)
11.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习题。(2分)
那罗刹出门,高叫道:“孙悟空何在?”行者上前,躬身施礼道:“嫂嫂,老孙在此奉揖。”罗刹咄的一声道:“谁是你的嫂嫂!那个要你奉揖!”
在“三借芭蕉扇”这一情节中,孙悟空因 ,所以称罗刹女为嫂嫂;罗刹女因 而对孙悟空态度恶劣。
12.北大教授王瑶评价《朝花夕拾》时说:“虽为个人回忆,但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请从以下篇目中,任选一篇对其做简要分析。(2分)
A.《二十四孝图》
B.《琐记》
C.《五猖会》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8分)
春天的味道
周钰姣
①春风起,藏在泥土里的色彩纷纷铺展开来。光是纷呈的绿就令人目不暇接,更别说那一片片姹紫嫣红、桃粉李白了。
②春意催人,阳光正好,暖意融融。遍地的野菜也被唤醒了,它们争相冒出地面。野葱、香椿、蕨苔、荠菜都在春风中摇摆。清明节这天,我带着两个孩子来到郊外,我们寻找着一种只有清明前后才会出现的食材——清明草。
③“妈妈,这是不是清明草?”女儿肉乎乎的小手握着一团黄色小花,踮着脚,把花举得高高的给我看。清明草植株矮小,黄色的小花躲藏在草丛里。亏得孩子们眼神好,一眼就能找到。
④“要从中间掐断,你看,正好是妈妈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才嫩。”我蹲下身子,教孩子如何采摘,熟悉的话语随口而出,仿佛它们一直就等在我的嘴边。
⑤记忆奔涌而来。这是外婆的话!三十年前,那无数个清明节的前后,外婆就是这样教我采清明草的啊。
⑥“小宝,我们去摘清明草做甜糕。”当年的我和眼前的孩子一样大。早上九十点钟,露水收干,草地不再湿鞋,外婆就一手挽着竹篮,一手牵着我上了后山。
⑦“外婆,哪有清明草啊?这么多花花草草,我的眼睛都看花了。”
⑧外婆蹲下身子耐心教我辨认:藏在山上草丛里的水分少一些,但更有韧性;而躲在稻田里的,水分较多,更嫩一点。
⑨日头越爬越高,阳光倾泻而下,把春花春草涂得更加鲜亮,也把外婆那件藤黄色的棉衣染成了金色。
⑩“你看,用指甲轻轻一掐就行了,要留一个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清明草是最嫩的呢——这才是春天的味道啊!”外婆做着示范,又叮嘱我:“不要连根拔掉,它会重新长出来的。”
⑪日头爬到正上方时,篮子就装满了。外婆牵着我往回走。吃过午饭,她就忙碌起来,她要用刚刚采摘的清明草做清明粑。
⑫将清明草反复清洗,晾干、切碎;搬出角落里的石磨,洗净、擦干;端出浸泡了一夜的糯米——外婆推着石磨,我站在小木凳上,手拿勺子给磨眼儿一点点喂米。“哗……哗……”石磨转动,磨声响起,雪白黏稠的米浆汩汩地从磨缝流到磨盘,越铺越厚,我的喜悦也越来越浓。
⑬沥出沉淀后的糯米面,就要加入清明草了。除了嫩嫩的茎和叶,清明草的花也是可以食用的。不用额外加水,直接将清明草和糯米面反复揉搓,直到汁水浸出,将糯米面染成葱绿色。不一会儿,外婆的额头渗出了晶莹的汗珠,我赶紧找来毛巾帮她擦拭……
⑭然而,在那一个凄冷的秋天里,外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此后的每一个清明节都变得无比感伤,我也再没有吃到清明粑,那段属于外婆的记忆也渐渐被尘封了起来。有一年春天,在早点铺里,竟然看到一个个淡绿色的清明粑挤挤挨挨地躺在蒸笼里,煞是可爱。——然而我终究没有买——这批量生产的糕点里,有各种各样的馅料,但是唯独没有的是外婆的味道。
⑮“妈妈,我给你擦擦汗。”孩子稚嫩的声音将我唤回当下。两个孩子正兴致勃勃地守着我。我不停地揉搓着,直到面与草完全融合。没有石磨,我在回家的路上买了袋装糯米粉,学着记忆中外婆的手艺做了起来。
⑯终于盼到出锅,孩子们吹着清明粑上的热气,等不及放凉就塞进嘴里。
⑰“什么味道呀?”我笑着问。
⑱儿子嘴里塞得满当当的,声音有些含混:“淡淡的甜。”
⑲女儿抢过话来:“是春天的味道。”
⑳三十年后的今天,咀嚼着清香微甜的清明粑,我又想起外婆站在春光里看我吃清明粑的微笑:“小宝,你吃的就是春天的味道呀。”
㉑“是啊,三十年前,我的外婆就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了我。现在,我又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你们……”
(有删改)
(1)文章围绕着“春天的味道”写了哪几件事情?请分点概括。(3分)
(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6分)
①春意催人,阳光正好,暖意融融。遍地的野菜也被唤醒了,它们争相冒出地面。野葱、香椿、蕨苔、荠菜都在春风中摇摆。
②将清明草反复清洗,晾干、切碎;搬出角落里的石磨,洗净、擦干;端出浸泡了一夜的糯米——外婆推着石磨,我站在小木凳上,手拿勺子给磨眼儿一点点喂米。
(3)文章第⑤——⑬段回忆了外婆做清明粑的往事。这段文字有何作用?(3分)
(4)文中多次提到“春天的味道”。小凌认为这几处虽然都提到“春天的味道”,但是它们的含义是不同的,于是写下了以下批注。请补充所缺内容。(6分)
文中多次写到“春天的味道”,主要有以下几层含义。
①指A ,如第⑩段外婆提到的“春天的味道”;
②指美味的清明粑,如第⑲段中女儿、第⑳段中外婆提到的“春天的味道”;
③一语双关,既是指美味的清明粑,又是B ,如第㉑段我提到的“春天的味道”。
作者这样写,有以下作用:C
九、语言运用(12分)
14.嘉祥外国语学校一直在努力借助各种社会资源为孩子们搭建认识世界的平台。继“家长进课堂”活动之后,“作家进校园”的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了。(12分)
(1)下面四个句子的合理顺序是什么?请在下面横线内填出正确的序号。(3分)
①“名家进校园”的活动,表面上是名家“走进校园”,也是学生从校园“走出去”了解世界的方式,在拓展他们视野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世界的认识。
②嘉祥举办的“赴未来之约”夏令营中,也曾邀请了都江堰作家马及时老师来做讲座。
③1月8日,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谭旭东老师,为我校学生带来讲座《写作就是未来》,带领孩子们走进文学的世界。
④然而,这并不是我校第一次有作家来我校做交流。早在去年,科技史作家汪有老师就曾带着他的新书《于是一片光明》走进嘉祥。
正确序号:
(2)“嘉祥电视台”的记者小嘉,采访了谭教授。请根据情景,补充问题。(4分)
小嘉:①
谭教授:悲剧怎么就不是文学要体现的美呢?文学不是美化生活,它是对生活的再现和表现,生活有不同的层面,当然有悲有喜。
小嘉:②
谭教授:文学是作家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把自己感受到的生活集中化地表达出来,要建立文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让“文学高于生活”,需要对外部世界具有敏感度。作为中学生的你们,要学会“抒情”,跳出校园的圈子,从更广阔的生活中寻找真实而触动人的材料,写出真情实感和真实体验。
(3)在听了这次讲座后,小嘉对“文学和生活”的关系有了深入的理解和体会,并在谭教授送给他的新书上写下了一句话勉励自己。请仿照他写的上句,补写下句,要求语言生动准确。(5分)
上句:读经典,品生活,校内校外皆有动人文章;
下句: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基础知识(12分)
1.(3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酝酿(niàng) 坍塌(tān) 灵机一动(líng)
B.热忱(chén) 倜傥(tǎng) 花团锦簇(cù)
C.澄清(chéng) 侍弄(sì) 参差不齐(cēn)
D.蜷伏(quán) 怂恿(sǒng) 神采奕奕(yì)
【分析】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解答】ABD.正确。
C.有误,“侍弄”的“侍”应读作“shì”。
故选:C。
【点评】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
2.(3分)下列句子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情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B.泥捏的小家伙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C.植树的牧羊人一边数,一边又把个二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捡了出去。
D.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嬉嬉在风中摇摆。
【分析】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能力。解答时,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字词意思辨析判断。
【解答】A.有误,“温情”的“情”应写作“晴”;
B.正确;
C.有误,“捡”应是“拣”;“个二小的”应改为“个儿小的”;
D.有误,“嬉嬉”应为“嘻”。
故选:B。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3.(3分)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掀起了一股科幻浪潮。越来越多的青年科幻作家各得其所,发表了一批广受欢迎的科幻作品,不同类型的科幻题材影视剧参差不齐。小嘉认为这些作品花团锦簇,很有特色,小祥随声附和表示赞同。
A.各得其所B.参差不齐C.花团锦簇D.随声附和
【分析】本题考查成语使用正误的辨析。
【解答】A.有误,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排,搭配不当;
B.正确;
C.有误,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的景象。用错对象;
D.有误,随声附和:形容没有主见,人家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褒贬不当。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4.(3分)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当学校宣布我们班获得运动会冠军时,大家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
B.公共阅读空间只有提升服务举措,创新服务效能,才能满足不同群体的阅读期待。
C.嘉祥锦江中学战队参与未来之城项目,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及最佳城市模型奖。
D.通过观看“非遗”儿童剧《苏东坡》,让观众对“巴蜀自古出文宗”的评价深刻有感。
【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掌握修改病句的基本方法,然后结合句子进行辨析。尤其要注意否定词误用这种病句,结合句意,然后分析其修改方法。
【解答】A.有误,句式杂糅;删掉“有”或“是颇难形容的”;
B.有误,语序不当,应将“提升”和“创新”互换位置。
C.正确。
D.有误,成分残缺,可以删去“通过”或“让”。
故选:C。
【点评】了解常见病句的类型及修改方法是最基本的策略。常见病因有搭配不当、用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句式杂糅、前后矛盾、不合事理、重复多余等。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5.(12分)阅读回答问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B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A.如果一屈一伸、一呼一吸,每天都在天中活动,为什么还担忧天会塌下来呢?
B.你一屈一伸、一呼一吸,每天都在天中活动,为什么还担忧天会塌下来呢?
C.你一屈一伸、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中行走、休息,还担忧天会塌下来奈何?
D.如果一屈一伸、一呼一吸,每天都在天中行走,休息,还担忧天会塌下来奈何?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两则寓言内容浅显,但都有深刻的道理。甲文告诉我们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乙文告诉我们不要有毫无根据的担忧。
B.两则寓言叙事简短,但都有完整的情节。甲文记叙了谣言从产生、传播到终止的过程,乙文叙述了杞人从忧心忡忡到舍然大喜的经过。
C.两则寓言语言简练,但都有生动的描写。甲文主要采用神态描写刻画人物,乙文主要采用动作描写刻画人物。
D.两则寓言故事短小,但都有深远的影响。甲文衍生的成语是“以讹传讹”,乙文是“杞人忧天”。
【分析】参考译文:
穿井得一人
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需要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询问情况,丁氏回答说:“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人。”像这样得到的消息,还不如不知道。
杞人忧天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身容,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了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体积聚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那个人又说:“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踩踏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那个杞国人消除疑虑,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疑虑,非常高兴。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ABD.正确;
C.有误,句意:就去开导他。晓:开导。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相同,的/的;
B.不同,介词,被/介词,在;
C.不同,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连词,表示转折;
D.不同,代词/其中。
故选:A。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重点词:若,你;行止,活动。句意为:你伸展身体、一呼一吸,每天都在天中活动,为什么还担忧天会塌下来呢?
故选:B。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BD.正确;
C.有误,应该是都采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故选:C。
答案:
(1)C
(2)A
(3)B
(4)C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三、默写(6分)
6.(6分)默写。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①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诸葛亮《诫子书》)
③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2)请在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刘禹锡的《秋词》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①回乐烽前沙似雪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注意“躁”的书写)
③归雁洛阳边
(2)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四、现代文阅读(10分)
7.(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秋天
李娟
①树林里地势倾斜,低处东一个西一个到处泊着大大小小的池塘。池塘里水很清,不是很深。里面鱼很多,但都是那种细细碎碎、永远也长不大的小鱼苗子,一群一群精灵一样整齐而迅疾地掠过,又突然像接到命令似的,全部倏然静止,历历清晰地排列在一处。
②水边一簇一簇生着漂亮的水草。这种水草没有旁逸斜出的枝子,一束束纤细地、整齐干净地扎在水中。
③漂浮在水面的落叶,就好像静止在空气中央一样,还在水底投下了清晰的阴影,阴影四周泛着亮光。
④我发现,水一旦停止下来,就会——怎么说呢,似乎就会很“轻”了,没有分量似的……
⑤静下来的水,干净透明。干净得连水面的倒影都没有,只有投向水底的阴影。水底的草,又深又密,鲜艳碧绿,不蒙灰尘。
⑥而流动的水——比如离这池塘几十步远的那条大河,喀依尔特河,携着力量,闪耀着明亮的湛蓝,一注一注地翻涌着,日夜不息地奔流。
⑦在一些阴天里,这条河看起来似乎流淌得柔缓一些,颜色看起来也更深更厚重了。到了冬天,这条激情的河则会猛地安静下来,波涛翻滚的水面被平平整整地铺上了冰,积着厚厚的雪。
⑧在冬天,在大桥的第一个桥墩下,被凿开了一个一个大窟窿。清澈的河水冒着浓重的白色水汽,一波一波往上涌。我们都在那里挑水,远远近近的牛们,也稀稀落落排成长长的队,一只一只通过狭窄的雪道向那里走去。那是冬天里唯一能找到水的地方。
⑨不过现在是秋天。牛羊散在河边,细心地啃食草地。河岸边收割过的麦茬地泛着整齐的金黄,地势起伏动荡。有一块地正在被焚烧,青烟缭绕,烟气荡过来,闻起来是干燥的香气。我穿过烟雾走进麦茬地,啄木鸟“夺、夺、夺”的敲击声在高处回荡。
⑩在金光灿烂的麦茬地里,一棵高大庄严的西伯利亚云杉笔直地站在秋天的正中央。只有它还葱茏碧绿地停留在夏季之中。大地金黄,远山的山巅已堆起了银白的积雪。
(有删改)
(1)在作者笔下,秋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秋天的水,很清,很美。水里有鱼,① 水边有水草 ,水面有落叶;静下来的水,② 干净透明 ;③ 流动的水 ,有力、湛蓝。麦茬地里的云杉,站在秋天的正中央。
(2)批注是读书常用的方法,请从修辞的角度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做批注。
(3)作者李娟长期生活在新疆阿勒泰少数民族地区,她的散文多有对当地生活的原生态文学记录。你认为本文归入以下哪个专题最恰当?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A.地貌气候
B.民俗风情
C.民族融合
【分析】本篇文章是一篇散文。作者通过描写阿勒泰的秋天,赞美了阿勒泰的美丽风景,同时也表现出了自己对安闲自适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题。联系“水边一簇一簇生着漂亮的水草。这种水草没有旁逸斜出的枝子,一束束纤细地、整齐干净地扎在水中”可知,第一空为“水边有水草”;联系“静下来的水,干净透明。干净得连水面的倒影都没有,只有投向水底的阴影”可知,第二空为“干净透明”;联系“而流动的水——比如离这池塘几十步远的那条大河,喀依尔特河,携着力量,闪耀着明亮的湛蓝,一注一注地翻涌着,日夜不息地奔流”可知,第三空为“流动的水”。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联系“里面鱼很多,但都是那种细细碎碎、永远也长不大的小鱼苗子。一群一群精灵一样整齐而迅疾地掠过,又突然像接到命令似的,全部倏然静止,历历清晰地排列在一处”可知,这句话中“一群一群精灵一样整齐而迅疾地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鱼苗比作了精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鱼儿不同的姿态,时而动,时而静,体现出鱼儿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3)本题考查开放探究题。这篇文章写了阿勒泰的美丽风景,“树林里地势倾斜,低处东一个西一个到处泊着大大小小的池塘。池塘里水很清,不是很深”“水边一簇一簇生着漂亮的水草。这种水草没有旁逸斜出的枝子,一束束纤细地,整齐干净地扎在水中”“漂浮在水面的落叶,就好像静止在空气中央一样。还在水底投下了清晰的阴影,阴影四周泛着亮光”“波涛翻滚的水面被平平整整地铺上了冰,积着厚厚的雪”“牛羊散在河边,细心地啃食草地。河岸边收割过的麦茬地泛着整齐的金黄,地势起伏动荡”“在金光灿烂的麦茬地里,一棵高大庄严的西伯利亚云杉笔直地站在秋天的正中央。只有它还葱茏碧绿地停留在夏季之中,大地金黄,远山的山巅已堆起了银白的积雪”等内容,阿勒泰的美景都是自然的,不受人侵扰的。而作者内心正是向往着这样一种安闲自适的生活,能够远离世俗的纷扰,即使生活清苦,也要跟随自己内心深处的对美的追求。所以综上所述,本文归入“地貌气候”更为恰当。
故选:A。
答案:
(1)①水边有水草②干净透明③流动的水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鱼苗比作了精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鱼儿不同的姿态,时而动,时而静,体现出鱼儿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3)A。本篇文章写了阿勒泰的美丽风景,阿勒泰的美景都是自然的,不受人侵扰的。而作者内心正是向往着这样一种安闲自适的生活,能够远离世俗的纷扰,表面是在赞美阿勒泰的美丽风景,实则体现了自己内心的追求向往。
【点评】阅读分析题是语文学科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五、作文(60分)
8.(60分)作文。
凝望着北海盛开的菊花,史铁生终于懂得了妈妈说的“好好活”;再想起那次悬崖脱险,莫顿•亨特终于懂得了达到目标需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回忆起雨中的荷叶与莲花,冰心终于懂得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懂得,是一次次的内心顿悟,也是一次次的自我重塑。生活的道路上点点滴滴的酸甜苦辣,让我们慢慢懂得,不断成长。请以“懂得”为题,完成作文。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
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审题可知,题目的关键词就是“懂得”,那么,“懂得”了什么,后面隐藏的关键词更重要,这才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地方。所以“我”懂得了什么是幸福,“我”懂得了什么是感恩,“我”懂得了什么是自爱,“我”懂得了什么是爱国……要选取生活中的小事,选取适合自己的擅长的文体,采用合理的结构,生动的语言,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真情实感,以此来吸引读者。行文构思中,可以采用题记式,可以层层深入式,可以总分总写成议论性的散文。文中多采用细节描写,适当加入修辞方法,避免平铺直叙。
【解答】
懂得
幸福是清泉,是绿洲,是无私地付出,是生命对生命的惠泽。
﹣﹣题记
树叶落尽的季节,我在冰凉的泥土里埋下了一粒玉米种子。在我用心挖好坑并准备把种子放入的时刻,爸爸说:“现在种下去是不会发芽的,等到春天再种吧!”我没有理会,固执地把种子放入并用泥土盖好。在爸爸无奈的目光中,我站起身,并在松软的泥土直踩了几脚。别人都在春天播种吗?为什么我要和他们一样?有没有人曾试过在深秋的午后,开一处幽静的地方,种上一粒种子?那会是一种心情,一种与春风拂面时播种截然不同的心情!谁说埋下一粒种子,就一定要待它长出苗来?我只是想:那片春夏热闹过的土地,也许此时已很孤寂了吧!那么,将一粒种子种下去和它作伴,不是更好吗?
人们总是在给予的同时期待着,索要着,他们付出了就一定要求回报,他们太看重播种后收获丰收的喜悦心情,而忽略了播种那一刻的心情。大地是需要一粒种子埋入它的体内,只属于它自己。我懂﹣﹣因为我也是孤寂的。只是,谁来懂我?走了很远后回头,发现爸爸还站在原处,呆呆地。我明白自己刚才的态度深深地伤害了爸爸,可他却没有责怪。只是想刻意地去忘记,忘记昨天、明天、后天,忘记自己,忘记一切!
入冬后的不久,我已淡忘了那一粒被我固执埋没的种子。直到春天的那一抹绿意悄悄爬上枝头,爸爸催我去浇水。浇水?我一脸迷惘。爸爸笑着说:“你去年秋天不是种了一粒种子吗?是该浇水了。”我终于记起了深秋的那一幕。
突然有一天爸爸告诉我种子发芽了!对于父亲的话我毫无反应。爸爸拉我出门,我跟在他身后,懒懒地挪动着脚步。站定后,我真的看到一株嫩绿的幼苗在风中冲我微笑。
我是想微笑的,可我的眼眶终于没有囚住沸腾的泪水。望着身边的爸爸,我哭了,彻底地哭了。
那一刻,我明白原来自己并不孤寂!
那一刻,我懂了什么叫做幸福!
只是,他并不知道,那粒种子是从煮熟的玉米上掰下来的,并不可能发芽!
真正的幸福正如此,愈深愈无声。天地间每一个角落都传递着幸福的信息,它让我们感悟到:幸福的世界真好!
【点评】此文运用题记开头,概括了文章中心。开门见山让人眼前一亮。主体部分一粒玉米种子为线索展开叙述,在埋下种子的时“我”以为“我”是孤寂的,是没有人懂“我”的。在爸爸催“我”给种子浇水以及在种子发芽的过程中“我”终于体会到了父亲对“我”的爱,让“我”懂得了有一种爱是无声的,大爱无言。文章层层深入,吸引着读者跟着作者的感情在走,尤其最后写到种子不可能发芽的时候,真的让人心里一颤。文中心理描写细腻,感情丰富,语言有功底,思想有深度,此文不失为一篇佳作。
六、诗歌赏析(4分)
9.(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
〔元〕唐珙
西风吹( )洞庭波,一夜湘君①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释】①湘君:传说舜南巡死后为湘水男神,称湘君。
(1)诗中括号处填入下面哪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做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起
B.乱
C.老
我选( C );理由: “老”是衰老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风飒飒而起,广袤无垠的洞庭湖水,泛起层层白波,一片渺渺茫茫的景象。隐含着诗人的迟暮之感、衰颓之意,与后面的“白发”相呼应。
(2)诗的前两句写景萧瑟,后两句记梦美好,二者之间是否矛盾?为什么?
【分析】作者借助于这样的一首短短的七言绝句,让我们体悟到了诗人特有的精神风貌。这首诗就像是他的一幅自画象,读过之后,诗人的精神风貌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诗的前两句“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把对历史的追忆与对眼前壮阔的自然景色描绘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以虚幻的神话,传递出真实的感情。“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两句对梦境的描写十分成功:入夜时分,风停了,波静涛息,明亮的银河倒映在湖中。一、二句写悲秋,未必不伴随着生不逢时、有志难伸的感慨;后两句记梦,写出对梦境的留恋,从反面流露出他在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全诗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笔调轻灵,写景记梦,虚实相间。构思之新颖独特,诗境之缥缈奇幻,为前人诗作所少见。而充溢在字里行间的那极富浪漫的色彩,也在后人的诗文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痕迹。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西风吹老洞庭波”意思是秋风劲吹,洞庭湖水似乎衰老了许多。“老”是衰老的意思,这里形容的是洞庭湖水,所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秋风飒飒而起,广袤无垠的洞庭湖水,泛起层层白波,渺渺茫茫。那景象,与春日中轻漾宁静的碧水比较,给人一种深沉的逝川之感。诗人悲秋之情隐隐而出。但他故意不用直说,而塑造了一个白发湘君的形象,发人深省。传说湘君闻帝舜死于苍梧之野,追随不及,啼竹成斑,那是够悲切的了。而此时萧瑟之秋景,竟使美丽的湘君一夜间愁成满头银发。这种新奇的构想,更使人可以想象到洞庭秋色是怎样的触目惊心。客观世界如此,诗人自己的迟暮之感、衰颓之意,自然尽在不言中了。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的后两句记梦,写出对梦境的留恋,从反面流露出他在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
答案:
(1)C。“老”是衰老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风飒飒而起,广袤无垠的洞庭湖水,泛起层层白波,一片渺渺茫茫的景象。隐含着诗人的迟暮之感、衰颓之意,与后面的“白发”相呼应。
(2)不矛盾。写对美好梦境的留恋,从反面衬托出诗人在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所以三、四句看似与一、二句情趣各别,内里却是一气贯通、水乳交融的。
译文:
秋风劲吹,洞庭湖水似乎衰老了许多,一夜愁思,湘君也应多了白发。
醉后忘却了水中的星辰只是倒影,清朗的梦中,我卧在天河上。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七、文言文阅读(12分)
10.(12分)阅读回答问题。
晏子谏杀烛邹
齐景公①好弋②,使烛邹③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③,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注释】①齐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②弋(yì),将绳子系在箭上射,文中指射鸟。③烛邹,齐景公的臣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齐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②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轻士,是罪三也。
(3)本文的题目是“晏子谏杀烛邹”,其中“谏”是“劝告”的意思。文中晏子是怎样劝告景公勿杀烛邹的?这样劝告方式有何好处?
【分析】参考译文:
齐景公喜欢捕鸟,让烛邹管理那些鸟,不久,鸟飞走了。齐景公十分生气,下令想让官吏杀了他。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将他的罪状一一列出加以斥责然后杀掉他。“齐景公说:“好的。“于是召见烛邹,晏子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烛邹!让你给我们君王养鸟,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为了一只鸟而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是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罪状列完了,请杀了他。“景公说:“不用处死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CD.正确。
B.有误,句意:使得我们君王为了一只鸟而要杀人。故:缘故,原因。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①重点词:好,喜欢;使,让;亡,逃跑。句意:齐景公喜欢捕鸟,派烛邹管理那些鸟,不久,鸟飞走了。
②重点词:闻,听说;是,这。句意: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是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
(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从“烛邹!汝为吾群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中可知:晏子以烛邹陷国君于不义为借口,委婉指出了国君的错误。由此可以看出晏子的机智和巧妙的劝谏艺术。
答案:
(1)B
(2)①齐景公喜欢捕鸟,派烛邹管理那些鸟。
②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是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
(3)晏子没有从正面指责齐王,而是从维护他的根本利益出发,顺着他的话进行劝谏,列出烛邹的三条罪状,指出枉杀无罪之人的荒唐行径将会带来严重后果,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由此看出晏子机智有策略。
【点评】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八、名著及现代文阅读(22分)
11.(2分)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习题。
那罗刹出门,高叫道:“孙悟空何在?”行者上前,躬身施礼道:“嫂嫂,老孙在此奉揖。”罗刹咄的一声道:“谁是你的嫂嫂!那个要你奉揖!”
在“三借芭蕉扇”这一情节中,孙悟空因 早年与牛魔王是结拜兄弟,牛魔王是大哥,罗刹女是牛魔王的妻子 ,所以称罗刹女为嫂嫂;罗刹女因 孙悟空请观音菩萨收服了红孩儿 而对孙悟空态度恶劣。
【分析】《西游记》的前七回讲孙悟空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唐僧,交代西天取经这一中心事件的由来;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是小说故事的主体,讲述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战胜无数妖怪,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这部小说告诉我们,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我们要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斗志战胜一切的困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解答】本题考查名著情节。联系《西游记》相关内容可知,因为早年孙悟空与牛魔王是结拜兄弟,牛魔王是大哥,罗刹女是牛魔王的妻子,所以称罗刹女为嫂嫂。牛魔王与罗刹女之子红孩儿要吃唐僧肉掳走唐僧,孙悟空无法对付他的三昧真火,请来了观音菩萨收服了红孩儿,让他做了菩萨身边的善财童子。因此罗刹女认为是害了她的儿子红孩儿而对孙悟空态度恶劣。
答案:
示例:早年与牛魔王是结拜兄弟,牛魔王是大哥,罗刹女是牛魔王的妻子 孙悟空请观音菩萨收服了红孩儿
【点评】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12.(2分)北大教授王瑶评价《朝花夕拾》时说:“虽为个人回忆,但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请从以下篇目中,任选一篇对其做简要分析。
A.《二十四孝图》
B.《琐记》
C.《五猖会》
【分析】《朝花夕拾》文集以记事为主,前七篇反映作者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作品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解答】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二十四孝图》鲁迅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他本人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琐记》描写了令人憎恶的衍太太,介绍作者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而离家求学的一段故事。《五猖会》记叙了作者少年时一次看五猖会发生的波折,控诉了封建家长和封建教育制度对青少年身心的摧残。
答案:
示例一:《二十四孝图》回忆“我”儿时就不喜欢“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此为个人回忆;进而引发了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此为深刻的社会问题。
示例二:《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
示例三:《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13.(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春天的味道
周钰姣
①春风起,藏在泥土里的色彩纷纷铺展开来。光是纷呈的绿就令人目不暇接,更别说那一片片姹紫嫣红、桃粉李白了。
②春意催人,阳光正好,暖意融融。遍地的野菜也被唤醒了,它们争相冒出地面。野葱、香椿、蕨苔、荠菜都在春风中摇摆。清明节这天,我带着两个孩子来到郊外,我们寻找着一种只有清明前后才会出现的食材——清明草。
③“妈妈,这是不是清明草?”女儿肉乎乎的小手握着一团黄色小花,踮着脚,把花举得高高的给我看。清明草植株矮小,黄色的小花躲藏在草丛里。亏得孩子们眼神好,一眼就能找到。
④“要从中间掐断,你看,正好是妈妈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才嫩。”我蹲下身子,教孩子如何采摘,熟悉的话语随口而出,仿佛它们一直就等在我的嘴边。
⑤记忆奔涌而来。这是外婆的话!三十年前,那无数个清明节的前后,外婆就是这样教我采清明草的啊。
⑥“小宝,我们去摘清明草做甜糕。”当年的我和眼前的孩子一样大。早上九十点钟,露水收干,草地不再湿鞋,外婆就一手挽着竹篮,一手牵着我上了后山。
⑦“外婆,哪有清明草啊?这么多花花草草,我的眼睛都看花了。”
⑧外婆蹲下身子耐心教我辨认:藏在山上草丛里的水分少一些,但更有韧性;而躲在稻田里的,水分较多,更嫩一点。
⑨日头越爬越高,阳光倾泻而下,把春花春草涂得更加鲜亮,也把外婆那件藤黄色的棉衣染成了金色。
⑩“你看,用指甲轻轻一掐就行了,要留一个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清明草是最嫩的呢——这才是春天的味道啊!”外婆做着示范,又叮嘱我:“不要连根拔掉,它会重新长出来的。”
⑪日头爬到正上方时,篮子就装满了。外婆牵着我往回走。吃过午饭,她就忙碌起来,她要用刚刚采摘的清明草做清明粑。
⑫将清明草反复清洗,晾干、切碎;搬出角落里的石磨,洗净、擦干;端出浸泡了一夜的糯米——外婆推着石磨,我站在小木凳上,手拿勺子给磨眼儿一点点喂米。“哗……哗……”石磨转动,磨声响起,雪白黏稠的米浆汩汩地从磨缝流到磨盘,越铺越厚,我的喜悦也越来越浓。
⑬沥出沉淀后的糯米面,就要加入清明草了。除了嫩嫩的茎和叶,清明草的花也是可以食用的。不用额外加水,直接将清明草和糯米面反复揉搓,直到汁水浸出,将糯米面染成葱绿色。不一会儿,外婆的额头渗出了晶莹的汗珠,我赶紧找来毛巾帮她擦拭……
⑭然而,在那一个凄冷的秋天里,外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此后的每一个清明节都变得无比感伤,我也再没有吃到清明粑,那段属于外婆的记忆也渐渐被尘封了起来。有一年春天,在早点铺里,竟然看到一个个淡绿色的清明粑挤挤挨挨地躺在蒸笼里,煞是可爱。——然而我终究没有买——这批量生产的糕点里,有各种各样的馅料,但是唯独没有的是外婆的味道。
⑮“妈妈,我给你擦擦汗。”孩子稚嫩的声音将我唤回当下。两个孩子正兴致勃勃地守着我。我不停地揉搓着,直到面与草完全融合。没有石磨,我在回家的路上买了袋装糯米粉,学着记忆中外婆的手艺做了起来。
⑯终于盼到出锅,孩子们吹着清明粑上的热气,等不及放凉就塞进嘴里。
⑰“什么味道呀?”我笑着问。
⑱儿子嘴里塞得满当当的,声音有些含混:“淡淡的甜。”
⑲女儿抢过话来:“是春天的味道。”
⑳三十年后的今天,咀嚼着清香微甜的清明粑,我又想起外婆站在春光里看我吃清明粑的微笑:“小宝,你吃的就是春天的味道呀。”
㉑“是啊,三十年前,我的外婆就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了我。现在,我又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你们……”
(有删改)
(1)文章围绕着“春天的味道”写了哪几件事情?请分点概括。
(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①春意催人,阳光正好,暖意融融。遍地的野菜也被唤醒了,它们争相冒出地面。野葱、香椿、蕨苔、荠菜都在春风中摇摆。
②将清明草反复清洗,晾干、切碎;搬出角落里的石磨,洗净、擦干;端出浸泡了一夜的糯米——外婆推着石磨,我站在小木凳上,手拿勺子给磨眼儿一点点喂米。
(3)文章第⑤——⑬段回忆了外婆做清明粑的往事。这段文字有何作用?
(4)文中多次提到“春天的味道”。小凌认为这几处虽然都提到“春天的味道”,但是它们的含义是不同的,于是写下了以下批注。请补充所缺内容。
文中多次写到“春天的味道”,主要有以下几层含义。
①指A 大自然的味道 ,如第⑩段外婆提到的“春天的味道”;
②指美味的清明粑,如第⑲段中女儿、第⑳段中外婆提到的“春天的味道”;
③一语双关,既是指美味的清明粑,又是B 爱的传承 ,如第㉑段我提到的“春天的味道”。
作者这样写,有以下作用:C 承载了童年的快乐美好;寄托了“我”对外婆的怀念。
【分析】文章叙述了“我”带领孩子们到郊外采摘清明草制作清明粑的事情,回忆了外婆教“我”采摘清明草、做清明粑、吃清明粑的往事,表达了外婆对我”的爱和“我”对外婆的怀念。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能力。
文章①—④段:“我“和孩子们摘清明草;⑤—⑩段,回忆“我”和外婆摘清明草;⑪—⑭回忆了外婆做清明粑的往事。⑮—㉑段;“我”和孩子们做清明粑。
(2)本题考查赏析文中句子。
①要求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从句中“唤醒”“争相冒出地面”等词,可知本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野菜以人的动作和情态。再结合句中“遍地”“争相冒出地面”可以看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到来时,野菜充满生机,奋力生长的情态表现出野菜旺盛的生命力。
②要求从描写角度赏析。由句中“清洗”“晾干”“切碎”“搬”等动词,可以看出本句运用动作描写,结合句中“反复清洗”“晾干”“切碎”“擦干”“搬出角落里的石磨”“洗净”“擦干”看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和外婆做清明粑步骤的繁琐,结合第⑪段“吃过午饭,她就忙碌起来,她要用刚刚采摘的清明草做清明粑”可知,运用动作描写,体现出外婆的勤劳能千和热爱生活。
(3)本题考查插叙的辨析及作用。
从第⑤段“记忆奔涌而来。这是外婆的话!三十年前,外婆就是这样教我的啊”第⑥段“小宝,我们去摘清明草做甜糕。’当年的我和眼前的孩子一样大。早上力十点钟,露水收干,草地不再湿鞋,外婆就一手挽着竹篮,一手牵着我上了后山”第⑬段“不一会儿,外婆的额头渗出了晶莹的汗珠,我赶紧找来毛巾帮她擦拭……”等,可以看出文章第⑤—⑬段采用了插叙的手法;作用:结合第⑥段“‘小宝,我们去摘清明草做甜糕。’当年的我和眼前的孩子一样大。早上九十点钟,露水收干,草地不再湿鞋,外婆就一手挽着竹篮,一手牵着我上了后山”第⑪段“日头爬到正上方时,篮子就装满了。外婆牵着我往回走。吃过午饭,她就忙碌起来,她要用刚风采摘的清明草做清明粑”等内容,可知回忆了外婆带着“我”采摘清明草做清明粑的往事,丰富了文章内容;结合“吃过午饭,她就忙碌起来,她要用刚刚采摘的清明草做清明糕”,可以看出表现了外婆的勤劳,对“我”的疼爱,同时也表现了家的温馨。这样的处理,可以避免平铺直叙,让情节生出波澜,就能更加引起人的阅读兴趣,让文章有新意,更生动;结合第④段“我蹲下身子,教孩子如何采摘,熟悉的话语随口而出,仿佛它们一直就等在我的嘴边”第⑭段“两个孩子正兴致勃勃地守着我。我不停地揉搓着,直到面与草完全融合。没有石磨,我在回家的路上买了袋装糯米粉,学着记忆中外婆的手艺做了起来”,可知插叙丰富了文章内容,体现一种爱的流动和传承,突出文章主旨。
(4)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
结合第⑩段“你看,用指甲轻轻一掐就行了,要留一个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清明草是最嫩的呢——这才是春天的味道啊!”可知,是一种大自然的味道(清明草的味道);结合第㉑段“是啊,三十年前,我的外婆就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了我。现在,我又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你们……”可知“我”从外婆身上感受到了母亲般的细腻温暖,“我”又把这种细腻温暖的母爱给予了“我”的孩子们,让他们品尝出了其中的味道,因此“春天的味道”是:象征了爱(亲情) 的传承,结合第⑤段“记忆奔涌而来这是外婆的话!三十年前,外婆就是这样教我的啊”第⑮段“两个孩子正兴致勃勃地守着我。我不停地揉搓着,直到面与草完全融合。没有石磨,我在回家的路上买了袋装糯米粉,学着记忆中外婆的手艺做了起来”可知,如何采摘清明草,如何制作清明杷杷,都是“我”童年时候与外婆相处中留下的记忆,因此“春天的味道”是:承载了童年的快乐美好;结合第⑥段“小宝,我们去摘清明做杷杷。当年的我和眼前的孩子一样大。早上九十点钟,露水收干,草地不再湿鞋,外婆就一手挽着竹篮,一手牵着我上了后山”第⑪段“日头爬到正上方时,篮子就装满了。外婆牵着我往回走。吃过午饭,她就忙碌起来,她要用刚刚采摘的清明草做清明杷”等,文中多次在“我”带孩子们采摘清明草、制作清明杷的过程中插入对外婆的回忆,再联系第㉑段“是啊,三十年前,我的外婆就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了我。现在,我又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你们……”可知“春天的味道”,寄托了“我”对外婆的怀念。
答案:
(1)“我”和孩子们摘清明草;“我”和外婆摘清明草;“我”和外婆做清明糕;“我”和孩子们做清明糕。
(2)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野菜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到来时,野菜争先恐后生长出来的情形,表现出野菜旺盛的生命力。
②运用动作描写,“清洗”“晾干”“切碎”“搬”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和外婆做清明杷步骤的繁多,体现出外婆的勤劳能干。
(3)插叙。回忆了外婆带着“我”采摘清明草做清明糕的往事,丰富了文章内容;表现了外婆的勤劳、对“我”的疼爱;突出了主旨。
(4)A.大自然的味道 B.爱的传承 C.承载了童年的快乐美好;寄托了“我”对外婆的怀念。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九、语言运用(12分)
14.(12分)嘉祥外国语学校一直在努力借助各种社会资源为孩子们搭建认识世界的平台。继“家长进课堂”活动之后,“作家进校园”的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了。
(1)下面四个句子的合理顺序是什么?请在下面横线内填出正确的序号。
①“名家进校园”的活动,表面上是名家“走进校园”,也是学生从校园“走出去”了解世界的方式,在拓展他们视野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世界的认识。
②嘉祥举办的“赴未来之约”夏令营中,也曾邀请了都江堰作家马及时老师来做讲座。
③1月8日,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谭旭东老师,为我校学生带来讲座《写作就是未来》,带领孩子们走进文学的世界。
④然而,这并不是我校第一次有作家来我校做交流。早在去年,科技史作家汪有老师就曾带着他的新书《于是一片光明》走进嘉祥。
正确序号: ③④②①
(2)“嘉祥电视台”的记者小嘉,采访了谭教授。请根据情景,补充问题。
小嘉:① 谭教授,您认为悲剧是不是文学要体现的美呢?
谭教授:悲剧怎么就不是文学要体现的美呢?文学不是美化生活,它是对生活的再现和表现,生活有不同的层面,当然有悲有喜。
小嘉:② 您认为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怎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呢?
谭教授:文学是作家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把自己感受到的生活集中化地表达出来,要建立文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让“文学高于生活”,需要对外部世界具有敏感度。作为中学生的你们,要学会“抒情”,跳出校园的圈子,从更广阔的生活中寻找真实而触动人的材料,写出真情实感和真实体验。
(3)在听了这次讲座后,小嘉对“文学和生活”的关系有了深入的理解和体会,并在谭教授送给他的新书上写下了一句话勉励自己。请仿照他写的上句,补写下句,要求语言生动准确。
上句:读经典,品生活,校内校外皆有动人文章;
下句: 写真情,悟人性,话内话外都是感人作品 。
【分析】(1)本题考查衔接与排序。
③为首句,引出文学奖获得者谭旭东老师,为我校学生带来讲座《写作就是未来》的话题;④承接③的话题;②承接④的”嘉祥”;①进行总结。故排序为③④②①。
(2)本题考查情境补写。
根据“悲剧怎么就不是文学要体现的美呢?”可知第①处为:谭教授,您认为悲剧是不是文学要体现的美呢?
根据“作为中学生的你们,要学会‘抒情’,跳出校园的圈子,从更广阔的生活中寻找真实而触动人的材料,写出真情实感和真实体验”可填②为:您认为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怎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呢?
(3)本题考查补写。
仿照所给句子,结合“对‘文学和生活’的关系有了深入的理解和体会,并在谭教授送给他的新书上写下了一句话勉励自己”可写句子为:写真情,悟人性,话内话外都是感人作品。
【解答】答案:
(1)③④②①
(2)①谭教授,您认为悲剧是不是文学要体现的美呢?
②您认为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怎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呢?
(3)写真情,悟人性,话内话外都是感人作品
【点评】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A.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灌溉
B.国人道之
道:讲述
C.因往晓之
晓:通晓
D.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舍:同“释”,解除、消除
A.宋之丁氏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闻之于宋君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C.家无井而出溉汲
人不知而不愠
D.奈何忧其坏
其一犬坐于前
原文:里面鱼很多,但都是那种细细碎碎、永远也长不大的小鱼苗子,一群一群精灵一样整齐而迅疾地掠过,又突然像接到命令似的,全部倏然静止,历历清晰地排列在一处。
批注:
A.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数:列举
B.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
故:故意
C、数烛邹罪已毕
毕:完,尽
D.勿杀,寡人闻命矣
命:命令
A.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灌溉
B.国人道之
道:讲述
C.因往晓之
晓:通晓
D.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舍:同“释”,解除、消除
A.宋之丁氏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闻之于宋君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C.家无井而出溉汲
人不知而不愠
D.奈何忧其坏
其一犬坐于前
原文:里面鱼很多,但都是那种细细碎碎、永远也长不大的小鱼苗子,一群一群精灵一样整齐而迅疾地掠过,又突然像接到命令似的,全部倏然静止,历历清晰地排列在一处。
批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鱼苗比作了精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鱼儿不同的姿态,时而动,时而静,体现出鱼儿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A.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数:列举
B.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
故:故意
C、数烛邹罪已毕
毕:完,尽
D.勿杀,寡人闻命矣
命:命令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古诗文默写,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古诗文默写,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半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