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展开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答在本试卷上不得分。
3.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Fe:56 Mg:24 C1:35.5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2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冰雪融化B. 粮食酿酒C. 海水晒盐D. 蔗糖溶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A、冰雪融化,只是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粮食酿酒,有酒精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海水晒盐,只是水的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蔗糖溶解,只是蔗糖以分子的形式扩散到了水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2. 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 湿衣服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容易干——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B. 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时体积增大——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C. 固体碘(I2)和碘蒸气(I2)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D. 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构成物质的分子随温度的升高运动加快,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够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详解】A、湿衣服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容易干,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故A正确;
B、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时体积增大,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故B不正确;
C、固体碘(I2)和碘蒸气(I2)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同种分子性质相同,故C正确;
D、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故D正确。故选B。
3.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正在加热的蒸发皿温度较高,为防止烫伤手,不能用手直接拿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取,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瓶口没有紧挨、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向着手心,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4. 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 高锰酸钾B. 冰水混合物C. 氧气D. 天然气
【答案】B
【解析】
【详解】A、高锰酸钾是钾元素、锰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符合氧化物的特点,不属于氧化物,选项错误;
B、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符合氧化物的特点,属于氧化物,选项正确;
C、氧气是氧元素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不属于氧化物,选项错误;
D、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还含有其他物质,属于混合物,不属于氧化物,选项错误,故选B。
5. 钴是可充电电池的重要组成元素,如图为钴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有关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属于非金属元素B. 元素符号为
C.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7D. 相对原子质量为58.93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金”字旁可知,钴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B、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右上角的符号表示元素符号,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故钴的元素符号为:C,不符合题意;
C、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钴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7,不符合题意;
D、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钴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8.93,符合题意。
故选D。
6. 下列化学用语表达错误的是
A. 两个氦原子2HeB. 氯离子:Cl+
C. 三氧化硫分子:SO3D. 碳酸钠:Na2CO3
【答案】B
【解析】
【详解】A、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两个氦原子表示为2He,故A正确;
B、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氯离子带有1个单位负电荷,表示为Cl-,故B错误;
C、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三氧化硫分子表示为SO3,故C正确;
D、根据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显正价的元素其符号写在左边,显负价的写在右边,化合价的绝对值交叉约简,得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数字为1时不写。碳酸钠中钠元素显示+1价,碳酸根显示-2价,化学式为Na2CO3,故D正确;
故选B。
7. 部分蔬菜及水果中含有维生素A()。下列关于维生素A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维生素A由三种元素组成
B. 维生素A中含有1个氧分子
C. 维生素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6g
D. 维生素A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2:3
【答案】A
【解析】
【详解】A、维生素A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A说法正确;
B、维生素A是由维生素A分子构成的,一个维生素A分子中含有20个碳原子、30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故B说法错误;
C、维生素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0+1×30+16=286,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通常省略,故C说法错误;
D、维生素A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20):(1×30)=8:1,故D说法错误;
故选:A。
8. 某同学用 pH试纸测得生活中一些物质的 pH(常温)如下:
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A. 番茄汁B. 厕所清洁剂C. 蒸馏水D. 炉具清洁剂
【答案】B
【解析】
【分析】溶液的pH<7时,溶液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pH=7时,溶液呈中性;pH>7时,溶液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
【详解】A、番茄汁的pH=4,pH小于7,显酸性;
B、厕所清洁剂pH=2,pH小于7,显酸性;
C、蒸馏水pH=7,显中性;
D、炉具清洁剂pH=13,pH大于7,显碱性;
在四种物质中,厕所清洁剂pH为2,pH最小,因此其酸性最强。
故选:B。
9. 大多数动植物呼吸作用时发生反应:,动植物利用该反应释放的能量维持生命活动。X的化学式为
A. C6H12B. C6H12OC. C6H12O6D. C6H12O8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原子个数守恒,反应后生成物由12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18个氧原子,反应物为X与氧气反应,所以X有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故选C。
10. “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不同点比较错误的是
A. 化学性质:CO2能与水反应;CO具有还原性
B. 用途:CO2可用于制冷剂等;CO可做气体燃料,冶炼金属
C. 结构: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D. 物理性质:CO2密度大于空气,会溶于水;CO密度小于空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答案】D
【解析】
【详解】A、CO2能与水反应,CO具有还原性,都需要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B、CO2可用于制冷剂等,CO具有可燃性、还原性,可用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C、从化学式上看出,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CO2密度大于空气,会溶于水;CO密度小于空气,都属于物理性质,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不能很好与氧气结合而中毒生成新物质,属于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1. 关于水的净化过程描述错误的是
A. 加入明矾使悬浮杂质沉降
B. 通过过滤装置除去可溶性杂质
C. 通入氯气杀菌消毒
D. 通过活性炭吸附色素和异味
【答案】B
【解析】
【详解】A. 加入明矾,利用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对杂质吸附,使杂质沉降,故选项说法正确;
B. 沙滤装置与过滤的原理相似,可除去不溶性杂质,不能除去可溶性杂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C. 通入氯气,能杀菌消毒,故选项说法正确;
D.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能吸附部分有害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2.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高温条件下木炭还原氧化铜:黑色固体逐渐变成光亮的铜
B. 铁丝在空气中点燃: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产生黑色固体
C. 电解水实验:两个电极附近产生气泡,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
D. 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紫红色固体表面有银白色固体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蓝色
【答案】D
【解析】
【详解】A、木炭具有还原性,高温条件下木炭还原氧化铜,黑色固体逐渐变成光亮的铜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B、、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电解水实验两个电极表面产生气泡,一段时间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比约1:2,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生成硝酸铜溶液和银,会观察带紫红色固体表面有银白色固体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3. 下列四个反应中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详解】A、该反应符合“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符合“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物均是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C符合题意;
D、该反应符合“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 将一定量的锌粉加入到硫酸亚铁、硫酸铜和硫酸镁的混合溶液中,过一段时间后过滤,向 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滤渣中一定含有锌B. 滤渣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铁
C. 滤液中溶质一定含有硫酸锌和硫酸镁D. 滤液的颜色不可能为浅绿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锌的活动性比铁、铜强,故能与硫酸铜、硫酸亚铁发生置换反应,锌活动性比镁弱,故不能与硫酸镁反应。由于铜的活动性比铁弱,故锌先将铜完全置换出来后,再与硫酸亚铁反应,如果锌还过量,固体中会剩余锌。现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一定含有生成的铜和铁,可能含有锌。
【详解】A、由分析可知,滤渣中一定含有铜、铁,可能含有锌,错误;
B、滤渣中一定含有铜、铁,可能含有锌,错误;
C、滤液中溶质一定含有生成的硫酸锌和不反应的硫酸镁,正确;
D、如果硫酸亚铁没有完全反应完,剩余的硫酸亚铁会使滤液显浅绿色,错误;
故选C。
15.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B. 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将丙从它的饱和溶液中结晶出来
C. 20℃时,将12.5g乙物质溶于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20%
D. 10℃时,将乙、丙两种饱和溶液升温到20℃,此时两种溶液都变成了不饱和溶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选项错误;
B、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将丙从它的饱和溶液中结晶出来,选项错误;
C、20℃时,乙的溶解度小于25g,所以12.5g乙物质溶于50g水中,不能全部溶解,得到饱和溶液,溶解度是25g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所以20℃时,将12.5g乙物质溶于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20%,选项正确;
D、10℃时,将乙、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升温到20℃,乙溶解度变大,变为不饱和溶液,丙的溶解度变小,析出晶体,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选项错误。
故选C
16. 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应用的主要原理不涉及中和反应的是
A. 熟石灰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B. 氢氧化铝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C. 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D. 硼酸用于处理皮肤上沾有的氢氧化钠
【答案】A
【解析】
【详解】A、熟石灰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是硫酸铜和氢氧化钙反应,属于盐和碱的反应,不是中和反应,符合题意;
B、氢氧化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属于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
C、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该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
D、硼酸和碱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现象,若带火星的木条放入,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项A错误;
B、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项B正确;
C、KCl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加足量水充分溶解,过滤、洗涤、干燥能分离出二氧化锰,蒸发结晶能分离出氯化钾,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项C错误;
D、足量的铁粉能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铜,充分反应后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项D错误。
故选:B。
18. 下列图像能符合题意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加热等质量的氯酸钾
B. 通电分解水
C. 向一定量的稀盐酸溶液中逐渐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D. 将一定量盐酸逐渐加入碳酸钾溶液,则图中物质R是二氧碳
【答案】D
【解析】
【详解】A、二氧化锰能加快氯酸钾分解的速率,则加入二氧化锰的反应较快,但二氧化锰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该选项图像不正确;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由于,则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1:8,该选项图像不正确;
C、稀盐酸溶液显酸性,pH<7,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7,则开始时溶液显酸性,随着氢氧化钠的滴加,pH慢慢增大,最终pH>7,该选项图像不正确;
D、碳酸钾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则随着碳酸钾的滴加,二氧化碳的质量不断增大,但当盐酸完全反应后,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变,该选项图像正确。
故选D。
第Ⅱ卷(非选择题64分)
二、填空题与简答(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它每空1分,共40分)
19. 在化学发展史上,科学家把元素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得到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据图回答问题。
(1)由图可知铷元素属于 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铷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_____。
(2)甲、乙、丙代表三种元素,从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可以判断在化学反应中丙元素的原子容易 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答案】(1) ①. 金属 ②. 37
(2)得到
【解析】
【小问1详解】
铷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7;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铷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37。
【小问2详解】
根据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丙元素是17号元素氯元素,核外电子排布为2、8、7,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20. 燃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______。使用脱硫煤,可减少______气体的排放,防止降雨时形成酸雨。
(2)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我国某些油田已实现将捕集来的二氧化碳输入岩层中驱油,并将二氧化碳封存在其中、该技术的应用既可以减缓______,又可以提高______。
(3)现代社会对能量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之一是______。
【答案】(1) ①. 天然气 ②. 二氧化硫##SO2
(2) ①. 温室效应 ②. 石油产量
(3)地热能##潮汐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
【解析】
【小问1详解】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使用脱硫煤,可减少二氧化硫气体的排放,防止降雨时形成酸雨。
【小问2详解】
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将捕集来的二氧化碳输入岩层中驱油,并将二氧化碳封存在其中、该技术的应用既可以减缓温室效应,又可以提高石油产量。
【小问3详解】
目前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生物质能等。
21. 利用化学方法可消除家居装修过程中的甲醛,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甲醛的化学式为CH2O,图中表示甲醛分子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2)甲醛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
(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答案】(1)A (2)6:1
(3)CH2O+O2CO2+H2O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甲醛的化学式CH2O可知,一个甲醛分子中有一个碳原子、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图中符合这个结构的是A物质,所以A可以表示甲醛分子的结构,故填:A;
【小问2详解】
甲醛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2)=6:1,故填:6:1;
【小问3详解】
甲醛与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H2O+O2CO2+H2O,故填:CH2O+O2CO2+H2O。
22. 如图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a中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___。
(2)电解时通常会向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其目的是_______。
(3)电解水的实验可以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得出该结论的理论依据是: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_______。
【答案】(1)氧气##O2 (2)增强水的导电性 (3)种类不变
【解析】
【小问1详解】
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且生成的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2,由图可知,a中收集的气体较少,则收集的气体为氧气。
【小问2详解】
纯水几乎不导电,向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能增强水的导电性。
【小问3详解】
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
23. 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字母序号)
A.食盐 B.活性炭 C.熟石灰 D.氢氧化铝
(1)可用作冰箱除味剂的是_______。
(2)可用作调味品的是_______。
(3)可用作治疗胃酸过多症的是_______。
(4)可用作改良酸性土壤的是_______。
【答案】23. B 24. A
25. D 26. C
【解析】
【小问1详解】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吸附色素和异味,则活性炭可用作冰箱除味剂,故选B。
小问2详解】
食盐为常用的调味品,故选A。
【小问3详解】
胃酸的主要成分为盐酸,氢氧化铝能和盐酸反应,且无毒,则可用作治疗胃酸过多症,故选D。
【小问4详解】
熟石灰为氢氧化钙的俗称,能和酸反应,可用作改良酸性土壤,故选C。
24.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
【认识铁及其来源】
(1)铁元素在自然界中以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形式存在。
(2)工业上从含有金属元素并有开采价值的矿石中提炼金属。赤铁矿是常见铁矿石,其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_____。
【认识铁的性质】
(3)菜刀、锤子用铁制而不用铝制,是利用铁具有_____的性质。
(4)将铁片放入硫酸锌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铁的锈蚀和防护】
(5)下列环境中的铁制品最容易生锈的是_____(填字母)。
A. 未擦干的铁锅B. 喷油漆的栏杆C. 盛水的不锈钢水杯
【答案】(1)化合物 (2)
(3)硬度大 (4) (5)A
【解析】
【小问1详解】
铁化学性质比较活泼,铁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物形式存在,故填:化合物;
【小问2详解】
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其化学式为,故填:;
【小问3详解】
因为铁的硬度大于铝,所以菜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铝制,故填:硬度大;
【小问4详解】
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锌>铁>铜,将将铁片放入硫酸锌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与硫酸锌不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小问5详解】
铁制品腐蚀需要的条件是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
A、未擦干的铁锅,铁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铁锅易生锈,故选项符合题意;
B、涂油的栏杆,隔绝了空气和水,不易生锈,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盛水的不锈钢水杯,不锈钢属于合金,抗腐蚀性强,不容易生锈,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5. 如图是KNO3和KCl的溶解度曲线图,据图回答问题:
(1)40℃时,KC1的溶解度是______g。
(2)KNO3中混有少量KC1,提纯KNO3的方法是______。
(3)40℃时,将KNO3和KC1的固体各20g分别加入到各盛有5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所得两种溶液的质量大小关系是KNO3______KCl(选填“<”、“=”或“>”);欲增大该K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答案】(1)40 (2)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
(3) ①. = ②. 升高温度并增加溶质##升高温度并蒸发溶剂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40℃时,KC1的溶解度是40g;
【小问2详解】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硝酸钾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氯化钾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若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钾,最好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硝酸钾;
【小问3详解】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在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40g,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则将KNO3和KC1的固体各20g分别加入到各盛有5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溶质硝酸钾和氯化钾固体全部溶解,溶质质量均为20g,溶剂质量均为50g,则溶液所得两种溶液的质量大小关系是KNO3等于KCl;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着溶解度增大而增大,在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在该温度下40g的氯化钾溶于100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则KC1的固体20g加入到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固体全部溶解,形成的氯化钾溶液正好为饱和溶液,则由于欲增大该K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方法可以增大物质的溶解度,即升高温度并增加溶质(或升高温度并蒸发溶剂)。
26. 图中的A-F六种物质及他们之间的反应关系和转化关系均为初中常见的。B是人体胃液成分之一,可帮助消化,C的浓溶液有强烈的腐蚀性,A与F均为氧化物,F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图中用“一”表示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转化及反应关系已略去,部分反应需要在溶液中进行,物质是溶液的只考虑溶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写出B、C物质的化学式。B:_______;C:_______。
(2)写出A转化为F时发生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
(3)若A与C反应时会观察到无色溶液变为蓝色的现象,请写出一个A和C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答案】(1) ①. HCl ②. H2SO4
(2)(合理即可)
(3)
【解析】
【分析】B是人体胃液成分之一,则为HCl;F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为二氧化碳;C的浓溶液有强烈的腐蚀性,A为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铁、氧化铜等)能和酸反应,浓硫酸具有腐蚀性,且硫酸能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氢,则A为氧化铁或氧化铜等,C为硫酸;盐酸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且二氧化碳、氢氧化钠均能和碳酸钠相互转化,则E为氢氧化钠、D为碳酸钠。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B的化学式为HCl、C的化学式为H2SO4。
【小问2详解】
A为氧化铁或氧化铜等,一氧化碳或碳能和氧化铁(或氧化铜)反应生成铁(或铜)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或或或。
【小问3详解】
若A与C反应时会观察到无色溶液变为蓝色的现象,溶液中含有铜离子时显蓝色,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7. 党二十大报告强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小组同学围绕实现碳中和开展了研究学习活动。
主题之一:迈向碳中和
【查阅资料】工业上高炉炼铁副产品有炉渣、炉尘和煤气,煤气中CO含量可达30%
【设计方案】为了减少工业炼铁中CO、CO2的排放,小组同学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了一个低碳行动方案,方案流程示意图如下:
(1)石灰浆【主要成分为Ca(OH)2】吸收C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上述方案中的CO重新通入高炉后,起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
(3)该方案的优点是除CO2外,还可实现_______(填物质化学式)的部分或全部循环利用。
(4)工业炼铁需消耗大量的焦炭,请写出一种在生活生产实际中能替代含碳燃料的新能源:_______。
【答案】(1) (2)还原氧化铁
(3)CaCO3 (4)氢气
【解析】
【小问1详解】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一氧化碳重新进入高炉中,能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则起的主要作用是还原氧化铁。
小问3详解】
由流程可知,该方案中的二氧化碳和碳酸钙均能循环使用。
【小问4详解】
氢气燃烧只生成水,且热值高,则可替代含碳燃料。
三、实验探究(每个方程式2分,其它每空1分,共12分)
28. 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其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可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的组合为_______(从A~E中选填字母编号)。
(2)实验室制取CO2,可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的组合是_______(从A~E中选填字母编号)。
【答案】(1) ①. ②. AC##AD (2)BD
【解析】
【小问1详解】
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为加热固体的反应,发生装置选A,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易溶于水,收集装置选C或D。
【小问2详解】
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为固液常温反应,发生装置选B,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收集装置选D。
29. 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学习小组开展“低碳行动”实践活动,聚焦主要物质二氧化碳,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与转化过程如下: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同学们取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条,完成如下实验操作。
分析对比实验I、Ⅱ、Ⅲ,得出的结论是水和二氧化碳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与水共同作用使紫色石蕊变红。
(1)实验IV的目的是_______。
(2)分析对比实验Ⅲ和IV,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3)写出实验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探究二氧化碳与碱溶液的反应
同学们取氢氧化钙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设计并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4)实验①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得到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的结论;实验②中观察到无明显现象,得到二氧化碳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的结论。
(5)有同学认为实验②得出的实验结论不合理,他认为无明显现象并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发生化学反应,于是设计了以下三个实验方案,证明二氧化碳是否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其中能达到目的的方案有_______。
(6)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均能发生化学反应,请写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答案】(1)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
(3)
(4)溶液变浑浊##产生白色沉淀 (5)方案一、方案三
(6)
【解析】
【小问1详解】
实验Ⅳ中稀盐酸和稀醋酸都能使紫色的干燥纸条变红,则实验Ⅳ的目的是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
小问2详解】
实验Ⅲ中二氧化碳与水共同作用使紫色石蕊变红,则对比实验Ⅲ和Ⅳ,结合前面分析可知,可得出的结论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
【小问3详解】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4详解】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
【小问5详解】
方案一:在两个相同的软塑料瓶中挤满二氧化碳,分别加入等量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振荡;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能与氢氧化钠反应,都会使软塑料瓶内气压减小,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软塑料瓶比滴加等量水的软塑料瓶变得更瘪,可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故方案一能达到实验目的;
方案二:向一瓶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均呈碱性,都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无法判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故方案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方案三:向一瓶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滴加足量稀盐酸: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滴加足量的稀盐酸,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若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证明有碳酸钠,即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故方案三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方案一、方案三。
【小问6详解】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四、计算题(31题4分,32题8分,共12分)
30. 中药当归、白芷中含的紫花前胡醇(化学式C14H14O4),能增强人体免疫力。请回答:
(1)紫花前胡醇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2)246g紫花前胡醇中所含碳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g。
【答案】30. 84:7:32
31. 168
【解析】
【小问1详解】
紫花前胡醇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4):(1×14):(16×4)=84:7:32。
【小问2详解】
246g紫花前胡醇中所含碳元素的质量为。
31. 某胃药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镁(其它成分不溶于水,不与酸反应),小姗同学向锥形瓶中加入10g该胃药,再逐次加入30g稀盐酸,测出每次充分反应后锥形瓶中剩余固体的质量如下:
(1)参与反应的氢氧化镁的质量为_____g。
(2)求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精确至0.1%)
【答案】(1)5.8 (2)解:设生成氯化镁的质量为x
x=9.5g
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6.5%
答: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26.5%。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表格数据可知,当剩余固体质量不变时,氯化镁完全反应,则参与反应的氢氧化镁的质量为,故填:5.8;
【小问2详解】
见答案。物质
番茄汁
厕所清洁剂
蒸馏水
炉具清洁剂
pH
4
2
7
13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O2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B
测稀硫酸的pH
取一片pH试纸,用镊子夹持蘸取溶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C
分离KCl和MnO2固体混合物
加足量水充分溶解,过滤、洗涤、干燥、蒸发结晶
D
除去FeCl2溶液中的CuCl2
加入足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紫色纸条不变色
紫色纸条不变色
紫色纸条变红色
方案一
在两个相同的软塑料瓶中挤满二氧化碳,分别加入等量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方案二
向一瓶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方案三
向一瓶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滴加足量稀盐酸,观察现象。
实验编号
一
二
三
共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10
20
30
剩余固体的质量/g
7.1
4.2
4.2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化学试题,共4页。
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化学试题,共8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临沂市临沂市蒙阴县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临沂市临沂市蒙阴县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下列化学实验操作方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