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下图为广东省某中学天文爱好小组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北极星附近星空的图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观测者在进行观测时,望远镜镜头朝向为( )
A. 北方B. 南方C. 东方D. 西方
2. 小组成员经长时间观测发现,北极星周围各恒星绕北极星转动,这反映出( )
A. 地球自转B. 地球公转
C. 流星运动D. 恒星运动
3. 观测者于某日20时用天文望远镜对淮北极星附近的某颗恒星,若保持望远镜的位置和方向不变,则第二日望远镜再次对准这颗恒星的时间是( )
A. 20时3分56秒B. 20时56分4秒
C. 19时3分56秒D. 19时56分4秒
【答案】1 A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观测者在进行观测时,望远镜镜头朝向为北方,地球北极指向北极星,北极星在北方,A对。B、C、D错。
【2题详解】
小组成员经长时间观测发现,北极星周围各恒星绕北极星转动,这反映出地球自转,是地球自转引起的视运动现象,A对。B、C、D错。
【3题详解】
观测者于某日20时用天文望远镜对淮北极星附近的某颗恒星,若保持望远镜的位置和方向不变,一个恒星日是23时56分4秒,则第二日望远镜再次对准这颗恒星的时间是19时56分4秒,D对。A、B、C错。
下图示意某大洲某月份大气环流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该月份最有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 马来群岛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B. 马达加斯加岛东侧草木枯黄
C. 巴西高原大部分地区草木茂盛D. 澳大利亚西北部地区降水稀少
5. 该大陆赤道附近东部与西部气候差异显著,根本原因是大陆东部( )
A. 常年受信风带控制降水少B. 多裂谷分布,焚风效应显著
C. 地势较高对流运动不显著D. 常年受沿岸寒流影响降水少
6. 对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最大的是( )
A. 日地距离变化B. 月地距离变化C. 太阳活动频率D. 我国季节变化
【答案】4. D 5. C 6. A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赤道辐合带明显偏移到北半球,应是北半球夏季。马来群岛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A错误;马达加斯加岛东侧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草木茂盛,B错误;巴西高原为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该月份南半球处在冬季,大部分地区草木枯黄,C错误;澳大利亚西北部位于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区,该月份受信风带控制,降水稀少,D正确。故选D。
【5题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该大陆为非洲大陆,赤道附近东部的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对流运动不显著,降水较少,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C正确。如果常年受信风带控制则气候干旱,不会形成热带草原气候,A错误。与“多裂谷分布,焚风效应”关系很小,B错误。赤道附近东部沿海只有在北半球夏季才出现索马里寒流,不是大陆东部降水较少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气压带、风带移动主要受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的影响,日地距离变化直接影响着太阳直射点的位置,A正确。月地距离变化、太阳活动频率与气压带、风带移动无关,BC错误。我国的季节变化受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影响,但我国的季节变化并不影响气压带风带的移动,D错误。故选A。
【点睛】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我国某水文站海拔约3405m,水文站以上流域除冰雪覆盖的地面外,主要是裸岩和碎石堆。如图示意该水文站某月连续几日晴天的流量和气温日变化曲线。完成下面小题。
7. 该月最可能是( )
A. 3月B. 5月C. 7月D. 11月
8. 造成这种日最大径流量与最高气温出现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①冰川融水汇流时间
②植被覆盖率
③冰川面积
④水文站距冰川距离
A. ①②B. ①④C. ③④D. ②④
【答案】7. C 8. B
【解析】
【7题详解】
由流量和气温曲线的分布可知,流量与气温呈正相关,流量峰值比最高气温的时间较晚,说明河水补给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从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来看,该地位于我国的西部地区,且海拔较高,3、5、11月河流可能为冰封状况,故最可能是7月。故选:C。
【8题详解】
由于该水文站上游地表主要是裸岩和碎石堆,冰雪融化后,下渗量大,冰川融水汇流时间较长,①正确。植被覆盖率高低对冰川融水影响不大,②错误。冰川面积只影响水量大小而不影响汇水的时间,③错误。水文站距冰川距离较远,冰川融化汇入河流时间较长,④正确。故选:B。
【点睛】内流河的水文特征: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是主要补给水源,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夏季是汛期,冬季断流,多为季节河,时令河,径流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含沙量小;有结冰期;一般流量较小,流程较短。
天山山系近东西向延伸,跨越经度范围大,地表植被覆盖复杂且生长发育过程及生理生态都具有较大差异,下图为东天山位置示意图及东天山西部和东部采样点垂直自然带谱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东天山东部和西部纬度位置相近,但垂直带谱相差较大的主要因素是( )
A. 高度B. 坡向C. 热量D. 坡度
10. 与西部相比,东天山东部山地针叶林带上限分布海拔高的主要原因有( )
A. 距海远,降水少B. 降水少,气温略高
C. 人口少,破坏小D. 深居内陆,大陆性强
11. 东天山西部自然带中,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 )
A. 山地草原带B. 山地针叶林带C. 高山草甸带D. 高山垫状植被带
【答案】9. B 10. B 11. C
【解析】
【9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天山西部温带荒漠带面积小,可知西部比东部降水多,西部降水多的主要原因是面向西风带,故其垂直带谱差异较大主要是受坡向影响。选项B正确。
【10题详解】
影响森林分布的两大最主要因素即气温和降水,与西部相比,东部降水较少,晴天多,气温略高,热量条件较好,导致山地针叶林带分布上限海拔较高。选项B正确。
【11题详解】
高山草甸带植被丰富,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较慢,故有机质含量高,C正确;山地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山垫状植被带积累的有机质都较高山草甸带少,ABD错误。故选C。
【点睛】我国南方地区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候区,山地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北方地区多为温带季风候,山地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西北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最内部山地基带为温带荒漠带,外围山地基带可以是温带草原带。
意大利中部古城佩鲁贾(43°7′N,12°23′E)附近发生6级地震,震源深度约为4km。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此回答下题。
12. 该地震( )
A. 震源位于上地幔顶部的岩石层中B. 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
C. 分布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D. 可能会诱发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
13. 此次地震造成了严重人员伤亡的原因是( )
A. 地震发生在深夜人们熟睡时B. 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倒塌后危害大
C. 震源深度浅,烈度较高D. 目前人类无法对地震进行有效监测
14. 人们在第一时间迅速掌握整个地震灾区建筑破坏情况,所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 )
A. 地理信息系统B. 全球定位系统C. 遥感技术D. “数字地球”系统
15. 在对震区被困灾民开展营救行动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
①地理信息系统(GIS)②全球定位系统(GPS)③遥感技术(RS)④“数字地球”技术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
【答案】12. C 13. C 14. C 15. A
【解析】
【分析】
【12题详解】
根据材料,该地震的震源深度约4千米,应位于地壳的岩石层中,A错误。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B错误。分布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C正确。地震发生在陆地部分,不会诱发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D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
此次地震发生时,材料没有信息显示地震时间,不能判断地震发生在深夜人们熟睡时,A错误。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倒塌后危害小,B错误。震源深度浅,6级的震级,烈度较高,破坏性较强,C正确。目前人类可以对地震进行有效监测,但不能准确预报地震,D错误。故选C。
【14题详解】
人们在第一时间迅速掌握整个地震灾区建筑破坏情况,所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遥感技术,C正确;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分析、模拟、统计和预测等功能,全球定位系统具有定位、导航功能,都不具备监测的功能,AB错误;“数字地球”系统是数字化的地球,不属于地理信息技术,D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在对震区被困灾民开展营救行动的过程中,需要确定被困灾民的位置,用到全球定位系统;需要规划救援路线,用到地理信息系统;需要监测救援路线沿线的情况,用到遥感技术;与“数字地球”关系不大,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空间定位和导航是全球定位系统(GPS)的主要功能;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是一种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地球表面与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它能显示数据的空间分布,并具有强大的空间查询、分析、模拟、统计和预测等功能;利用卫星监测和获取地表影像资料,属于遥感技术(RS)的主要功能。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岸按物质组成成分可划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泥质海岸。基岩海岸是由岩石组成的海岸,岩体直面辽阔海域,深水逼岸。经过海水的长期作用,再加上基岩海岸本身的地质作用及岩石性质、结构的不同,形成了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洞、海蚀拱桥、海蚀柱(由海蚀拱桥演化而来)等各种形态的海蚀地貌。下图中图Ⅰ示意山东省海岸线,图Ⅱ示意各种海蚀地貌。
(1)图Ⅰ中甲处为泥质海岸、乙处为基岩海岸,分别指出形成两种海岸的外力作用。
(2)海蚀洞、海蚀平台和海蚀崖的形成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请按形成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三种地貌。
(3)岬角(向海洋突出的尖形陆地)向海突出,常形成海蚀柱、海蚀拱桥等。结合图文材料,描述海蚀柱的形成过程。
【答案】(1)流水堆积、海水侵蚀。
(2)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
(3)岬角处岩石性质及其结构不同,在海水侵蚀作用下,两侧形成海蚀洞;随着海水的进一步侵蚀,岬角两侧海蚀洞被蚀穿而形成海蚀拱桥;海蚀拱桥顶部风化崩塌,形成残留于海中的柱状岩石,即海蚀柱。
【解析】
【分析】本题以山东省海岸线以及海蚀地貌为材料,涉及海岸地貌的判断、形成原因及形成过程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泥质海岸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基岩海岸是由海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小问2详解】
海岸不断受到海浪的影响,由于组成海岸的物质不同,相对松软的岩石或土块受到海水侵蚀,形成海蚀洞。经过海水不断侵蚀,海蚀洞坍塌,形成海蚀崖。海蚀崖形成后,继续受海水侵蚀而不断后退,最后形成海蚀平台。
【小问3详解】
向海洋突出的尖形陆地——岬角,岬角处岩石的性质以及结构的不同导致抗侵蚀能力不同,其两侧受海水的强烈侵蚀,易被侵蚀的位置形成海蚀洞。海水继续作用使两侧方向相反的海蚀洞被蚀穿而相互贯通,形成海蚀拱桥。最后海蚀拱桥顶部受外力风化作用,发生崩塌,就形成了残留于海中的柱状岩石,即海蚀柱。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红河州位于云南省东部(云贵高原西端),州内多高原、山地地形,北部为岩溶高原区,山脉、河流、盆地相间排列,地势较为平缓,喀斯特地貌尤为突出,其中东北部河谷多呈东北—西南走向。昆明准静止锋全年都可能出现,往往与西南暖湿气流等配合,导致出现极端天气。研究表明,昆明准静止锋的长时间维持与亚洲高压、海洋气团活动、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因素关系密切。下图示意1980~2018年红河州各县市平均每年受准静止锋影响的日数及红河州受准静止锋影响的月平均天数(单位:d)统计。
(1)概括红河州年内昆明准静止锋的分布特征,说明红河州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可能出现极端天气。
(2)指出红河州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最大的地区,并说明原因。
(3)推测维持云贵高原地区昆明准静止锋长时间存在所需要的条件。
【答案】17. 分布特征:红河州受昆明准静止锋活动的影响主要出现在冬半年(9月至次年5月),其中冬季活动频数最高,秋季次之,春季较少,夏季最少(或全年都有可能出现,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
极端天气:红河州多位于昆明准静止锋的锋面附近(冷暖气团交绥)地区,冷暖气团活动剧烈,迫使水汽上升凝结成云,带来降温、雨雪冰冻、暴雨、雷暴、冰雹等极端天气。
18. 地区:东北部(或泸西县)。原因:冷空气南下最先影响到东北部(或泸西县),受地形和暖气团阻挡,冷空气由东(北)灌入地势低洼的河谷地区后不断累积,久久不散,形成昆明准静止锋,受其影响的日数相对较多。
19. 位于亚欧大陆内部中高纬度的亚洲高压势力强大,不断驱动北方冷空气急速南下;来自较低纬度的西北太平洋南海和北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海洋气团稳定北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处于偏南略偏西位置,阻挡冷空气继续南下,迫使冷空气向西南移动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西南地区昆明准静止锋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区域天气系统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区域天气特征及其原因,区域天气系统的形成条件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过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红河州年内昆明准静止锋的分布特征为主要出现在冬半年,一般在9月至次年5月,其中冬季活动频数最高,秋季次之,春季较少,夏季最少,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根据材料中的“与西南暖湿气流等配合“出现极端天气”,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推测出锋面附近气团性质及其可能会出现的极端天气。由于红河州多位于昆明准静止锋的锋面附近,在冷暖气团交绥地区,冷暖气团活动剧烈,迫使水汽上升凝结成云,带来降温、雨雪冰冻、暴雨、雷暴、冰霉等极端天气。
【小问2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东北部的泸西县平均每年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的日数最多。因为泸西县位于东北部,纬度较高,冷空气最先到达,受地形和暖气团阻挡,冷空气由东北方向进入地势低洼的河谷地区后不断累积,不易消散,从而形成昆明准静止锋,受该准静止锋的影响日数相对较多,因此红河州的泸西县是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日数最多的地区。
小问3详解】
维持云责高原地区昆明准静止锋长时间存在所需要的条件主要从亚洲高压,海洋气团活动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三个角度分析即可,从亚洲高压的角度来说,位于亚欧大陆内部中高伟度的亚洲高压势力强大,不断驱使北方冷空气迅速南下;从海洋气团活动的角度来说,来自较低纬度的西北太平洋南海和北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海洋气团稳定北上;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角度来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处于偏南略偏西的位置,能够阻挡冷空气继续南下,迫使冷空气向西南方向移动,与暖空气相遇形成准静止锋。
【点睛】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南季风和沿岸海底地形是影响粤东至闽南沿岸夏季上升流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夏季珠江径流对东经116°以西的上升流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下图示意粤闽沿海部分海底地形。
(1)分析甲处上升流的形成机制。
(2)指出上升流发生时,甲、乙两处表层海水温度和密度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3)说明夏季珠江径流对丙处上升流有明显抑制作用的原因。
【答案】(1)西南季风在甲处是离岸风,使表层海水偏离海岸,形成离岸流表层水减少,带动底层海水上泛;外海底层海水向岸运动。在甲处沿海底地形爬升,海上下涌。
(2)差异:与乙处相比,甲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密度较大。原因:甲处表层海水来自底层海水的上涌。
(3)夏季珠江径流量大,在西南季风和海水运动的共同作用下,珠江水向东扩展到丙处表层,珠江水较底层海水密度小(盐度低),海水层结稳定,海水上升不明显。
【解析】
【分析】该大题结合图文材料,设置三个小题,涉及海水的性质、离岸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问1详解】
阅读材料可知,甲处受西南季风的影响,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离岸风,表层海水偏离海岸,形成离岸流,表层海水减少,且带动海底海水上涌,外海底层海水向海岸运动;观察图中等深线,海岸一定距离内较为平滑,利于海底海水的攀爬,海水上涌。
【小问2详解】
根据题意,图中显示乙处较甲处距离海岸较远,甲处距离海岸较近,结合题1结论,发生上升流时,因为甲处表层海水主要是来自底层海水上涌,海底水温较低,且密度较大。因此甲处表层海水温度较乙处低,密度较大。
【小问3详解】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夏季西南季风较为强盛,且南方降雨量较大,珠江净流量也大,在西南季风和海水运动的共同作用下,珠江入海降水被迫向东扩展,并能到丙处位置,由于珠江水是淡水,相比底层海水,密度较小,导致丙处海水层结稳定,因此海水的上升不明显。也就是珠江径流对丙处上升流有抑制作用。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阿尔梅里亚省位于西班牙南部(左图),面积仅为8774平方千米,山地较多,土质瘠薄。自上世纪60年代末起,当地人民在山坡和沿海沙石滩上,将土壤改良成表层沙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系黏土的“三明治”结构,引水灌溉,建设塑料大棚生产蔬菜,成为“欧洲蔬菜之都”。为了提高蔬菜产量,有的温室农业还使用了无土栽培法(即人工配制的营养液放在塑料袋内作为植物生长的“土壤”,俗称水栽农业),无土栽培消耗大量的水和排放大量的废物,导致土壤退化。
(1)分析阿尔梅里亚的气候对当地土壤的影响。
(2)“三明治”结构土壤能很好地调节水肥气热,请说明“三明治”土壤的优点。
(3)分析当地无土栽培导致土壤退化的原因。
【答案】(1)当地年降水量小,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2)上层沙土透水通气性好,可迅速接纳水肥,防止土壤水分很快蒸发,减少用水量;中间层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保持土壤水分,提升土壤肥力,利用作物根系生长;下层黏土,保水托肥,避免养分水分下渗,防止盐分上升。
(3)无土栽培法大量消耗该地区的地下水,进而使土壤盐分增高以至退化;造成大量废物和污染,尤其是化肥和杀虫剂的化学残余物,使土壤进一步退化。
【解析】
【分析】本题以西班牙阿尔梅里亚为背景,考查该地的气候对土壤的影响、“三明治”土壤的优点、分析当地无土栽培导致土壤退化的原因等知识,要求学生具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素养。
【小问1详解】
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与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水分、空气等有关,更重要的是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据气候资料可知,该地全年降水稀少(仅66毫米),不利于植被的生长发育,地表植被覆盖率较小,地表枯枝落叶少,导致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较贫瘠;由于夏季炎热干燥,土壤蒸发量大,土壤中水分少,空气多,不利于土壤中营养物质的运输,土壤中水肥气热协调性不好,土壤较贫瘠。
【小问2详解】
土壤优缺点主要体现在土壤肥力的高低,分析“三明治”土壤的上层、中层和下层的特点及其对有机质、无机质、水分、空气的作用可得出优点。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与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土壤水分、土壤空气的协调程度有关。上层为沙土,透水通气性好,引水灌溉时可迅速接纳水肥,利于水分下渗到下层,并且沙土起到隔热作用,能够保持土壤中水分;中间层为有机肥,能为农作物提供全面营养,可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机质,促进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土壤结构,保持土壤水分,利于作物根系生长;下层黏土,其透水性差,避免养分水分下渗,能够保水托肥,保持中间层有充足的养分和水分供应植物根系,同时也能拦截其下含盐地下水上升,防止土壤盐渍化。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无土栽培消耗大量的水和排放大量的废物,导致土壤退化。分析如下:首先无土栽培法是采用人工配制的营养液放在塑料袋内作为植物生长的“土壤”,俗称水栽农业。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用水来促进植物生长,这样就会大量消耗该地区的地下水,由于地下水当中是含有一定盐分物质的,这样就使盐分物质在“土壤”中积累、增多,当应用一段时期后,营养液就要排放到周边土地中,会造成周边土壤盐度增高而退化;另一方面无土栽培过程中也要排放大量的废物,尤其是化肥和杀虫剂的化学残余物,造成周边环境污染,使周边土壤进一步退化。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日均最高气温(℃)
19
27
28
18
日均最低气温(℃)
10
18
19
10
平均降水总量(mm)
19
8
14
25
平均降水天数(天)
4
1
2
5
2023-2024学年陕西省榆林市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陕西省榆林市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该气候类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真题】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中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中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火星与地球的共同特征是,生物圈是指,该实验主要模拟的是,图中的M气压带是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