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展开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孟子、孟子》及“仁政"思想,拿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习孟子富有论辩的语言和正确严谨的逻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磅碍的气势及形象的说理艺术,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4评价目标
能解决学案和课堂问题,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孟子在文中提出的“保民而王”的思想以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难点:掌握孟子的论辩技巧。
三 教法学法
谈话法、讨论法
四 课时安排
2课时
五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布置预习作业,学生自读
六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两千多年前,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有一位智者捧着心中的道德律令周游各国,希望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这位智者就是
孟子。我们曾听闻“孟母三迁”“孟母断杼”的故事,今们所学的这篇课文是孟子在晚年第二次到齐国的游说
背景介绍,了解孟子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孟子多次到过齐国,先后受到过齐威王和齐宜王的礼遇。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宜王身边供职。【PPT出示】
2【讲授新课】
疏通文本,语言积累
1解决学案上学生遇到的问题,强调重要的文言现通难以理解的句子,补充传统文化知识。
例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手悌之义。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国子监是元、明、清时期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吉代在国手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
善事父母称为“孝”,敬爱兄长称为“悌”。孝廉,中国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
2文言知识梳理掌握
学生讨论
归纳:
1、无以:不得已。以,同“已”,作止讲。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仁政)统一天下。
2、保:安抚,安定。莫之能御:没有人能抵御他。御:抵御,阻挡。
3、胡齕(hé):齐王的近臣。
4、衅(xìn)钟: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叫衅钟。 衅,血祭。
5、觳(hú)觫(sù):恐惧颤抖的样子。
6、若:如此。就:接近,走向。
7、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就。
初读文本,感知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孟子和齐宣王的这次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在原文中面出来)
明确:对话的主要内容是孟子说服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保民而王”,也就是说国君只有安民、养民,实施仁政,才能王于天下,统治百姓。
(2)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话题切换,理出作者论辩思路,明确:提出“保民而王”的观点。一辩,爱与不忍;二辩!不为与不能;三辩,霸道与王道;四辩,恒产与恒心。层层推进,辩论性强。
三、深读文本,品味鉴赏
1.指定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学生思考:齐宣王在这场对话的始末思想的转变,注意齐宣王问答的语气,画出原文中的关键词句。
明确: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德何如则可以王矣?”“何由知吾可也?”——齐宣王接见孟子,目的是询问王于天下的策略。这三问语言简短,表现出齐宣王想知道自已能否、怎样王于天下的急切心情:目标明确,内心急迫,似乎王于天下朝夕间可以实现,而霸道思想显而易见。
王笑曰的“笑”包含了齐宣王对自己行为的不解和百姓不理解自己的无奈以及认识到自己错误的羞愧,还有对孟子的倾心询问,两人谈话的氛围是越来越融洽了。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齐宣王终于认识到自己的“所大欲”是不可实现的,认识到自己的昏庸糊涂,开诚布公地请教孟子,态度更是真诚、谦虚了。.齐宜王从霸道思想到接受孟子“保民而王”的观点。说明这是一次成功的游说。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这次游说其实很艰难,但最终盖子成功了,这都是基于孟子高妙的论辩艺术。
2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孟子在论辩过程中的说理技巧。形成结论后小组代表发言。
归纳:
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始,孟子却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巧妙地将话题转移到王道。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说服齐宣王的意图便很难实现了这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后文用“无以,则王乎”的问题,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
孟子是在排比之中兼用比喻,化繁为简地把道理说清楚说明白,“引而不发,跃如也”,用逐层推进的方式更容易使齐宣王接受孟子的主张了。
孟子在衬托王道仁政的益处之后,娓娓道来实施仁政的具体措施,也就水到渠成了。
孟子说理千回百转,迂回前进而游刃有余,他一步步地牵着齐宣王的鼻子走到自己的仁政之路上。此过程中,孟子善于心理战术,把握对方心理,求同存异,避实就虚,蓄势存谋,因势利导,化被动为主动,采用比喻、排比、类比等手法层层说理,层层推进。一次对话,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波诡云谲,看似平平常常,实则妙趣横生。
三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宜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多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说理曲折委婉,剧深人,既逻辑严密,又形象生动。
四 悟读文本,提升素养
写作:阅读下面的材料,选好角度,结合本课的学习,合理阐述自己的观点,如何才能更好地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材料: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超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二代霸业。后人超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明确:不拘一格降人才【PPT出示】
五 (布置作业】
1.摘抄出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在深人理解文章的。
础上,将自己的思考写下来。
2.查阅相关资料,整理有关孟子的故事或者体现孟思想的名言警句。
3.积累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高中人教统编版1.2* 齐桓晋文之事精品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2* 齐桓晋文之事精品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太牢、少牢,少数民族,将以(之)衅钟,明以(之)教我,及(之)陷于罪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1.2* 齐桓晋文之事一等奖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2* 齐桓晋文之事一等奖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预习检测,作家介绍,写作背景,自读课文,新知讲解,写作技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1.2*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1.2*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