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等3地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等3地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第1页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等3地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第2页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等3地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等3地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等3地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第Ⅱ卷必须用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0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 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两部分,共 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 2B 铅笔和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中性笔) 将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中性笔) 作答,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酮体是脂肪在肝脏进行氧化分解时所生成的特殊中间产物,可被转移至脑、心脏等器官氧化供能。健康人体血液中,酮体含量少,但当糖代谢紊乱时,血液中酮体增加导致酸中毒,称为酮症酸中毒。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正常情况下,酮体、葡萄糖均会出现在内环境中
    B. 酮体可缓解脑组织利用葡萄糖障碍导致的供能不足
    C. 糖尿病患者比健康人更容易出现酮体酸中毒的症状
    D. 酮症酸中毒患者体内的葡萄糖可以大量转化成脂肪
    2. 图甲为膝跳反射模式图,①~⑥表示细胞或结构,图乙表示该反射过程中某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结构④⑤是该反射弧的传出神经,兴奋在反射弧中为双向传导
    B. 神经递质只有在进入下一神经元内与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C. 图乙中 a、e点膜内电位均为-70mV,此时仍有离子出入细胞
    D. 导致图乙cd 段变化的原因是 Na⁺大量内流,且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3. 氢化可的松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具有抗炎作用的糖皮质激素,对机体的生长、发育、代谢以及免疫功能起着重要调节作用。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素的调节机理有所不同
    B. 长期使用氢化可的松可能会引起肾上腺皮质萎缩
    C. 下丘脑和垂体细胞上都存在氢化可的松的受体
    D. 上述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调节,肾上腺为神经调节的效应器
    4. 感冒病毒侵染人体后往往会引起发热症状。药物布洛芬具有抑制下丘脑活性的功效,能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以加快散热的速度,从而起到降温的作用。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体温升高过程中,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引起明显的发热
    B. 蒸发是人体有效的散热方式,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
    C. 发高烧时出现的骨骼肌战栗现象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
    D. 在高温持续期,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仍然具有体温调节功能
    5. 苏木杰现象指糖尿病患者夜间血糖出现最低值后,机体会出现应激反应而造成胰高血糖素等升糖激素代偿性增加,从而出现清晨空腹高血糖的症状,常见于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夜间血糖出现最低值后,胰高血糖素等能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B. 清晨空腹血糖明显升高还与糖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素等激素有关
    C. 通过适当增加胰岛素用量或适量加餐可缓解苏木杰现象
    D. 人体血糖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神经系统也参与血糖调节
    6. 过敏反应往往伴随着皮肤瘙痒,过敏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可引起某些肥大细胞释放LTC4,LTC4 与感觉神经元表面受体结合,引发瘙痒反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B. 肥大细胞表面的抗体与某些 B 细胞膜上的受体能识别同一种过敏原
    C. 临床药物可通过抑制肥大细胞释放LTC4 来治疗过敏症状
    D. LTC4 作为神经递质能与感觉神经元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7.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疾病,患者血液中可检测出抗甲状腺细胞的抗体,随病情发展许多患者会表现为甲状腺功能减退,即桥本氏甲减,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免疫学上,该病被称为“自身免疫病”
    B. 激素A 与激素 B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C. 细胞甲是由体内 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
    D. 该患者体内激素 B的含量会低于患病前
    8. 调节性T细胞(Treg) 是一类具有显著免疫抑制作用的T细胞亚群,能抑制其他细胞的免疫反应。Treg的抑制调节机制如图所示,CD39和 CD73为细胞表面蛋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T细胞来自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B. TGF-β/L-10 与溶菌酶、抗体等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C. CD39和 CD73接受腺苷刺激后抑制 T 细胞的活性
    D. Treg 过度活化会导致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9.为研究油菜素内酯(BRs) 对油菜幼苗抗氧
    化能力的影响,研究人员以油菜幼苗为材料,喷施外源BRs 并对其进行相应处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注:CAT为过氧化氢酶,可催化 H₂O₂(过氧化氢) 分解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BRs的有无
    B. 低温胁迫导致油菜幼苗过氧化氢含量升高
    C. BRs 可提高低温胁迫下油菜幼苗的 CAT 活性
    D. BRs可缓解低温胁迫对油菜幼苗的损害
    10. 短日照植物是指在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长才能正常开花的植物。短日照植物苍耳的临界日长是15.5小时。为研究短日照诱导苍耳开花的原理,研究者将5 株苍耳相互嫁接在一起(如图所示) ,使第1 株的一片叶接受适宜的短日照诱导,其他植株均处在长日照条件下,最后所有植株都能开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苍耳感受光信号的物质是位于叶绿体中的光敏色素
    B. 该实验不能证明短日照诱导苍耳产生了诱导开花的物质
    C. 光敏色素是一种色素—蛋白复合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D. 实验表明叶片感知光照信息后产生影响开花的物质,能够从嫁接部位传递给其他植株
    11.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和空间而形成种内竞争关系
    B.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互利共生关系
    C. 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随着季节的变化属于群落演替
    D. 某水域近岸区和江心区生物分布的差异,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12. 在生物学上,许多生理或生态过程的因果关系是循环的,即一定的事件作为引起变化的原因,所导致的结果又会成为新的条件,施加于原来作为原因的事件,使之产生新的结果,如此循环往复,称之为循环因果关系。下列不符合循环因果关系的是
    A.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和反馈调节
    B.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变化
    C.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D. 胰岛素调节血糖平衡的过程
    13. 长臂猿是大型灵长类动物,科学家通过无人机搭载热红外图像传感器,在长臂猿生活的区域进行样线飞行,就可以快速地监测到它们活动的迹象及其栖息范围,记录并分析相关数据,可为生态学研究提供相关依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哺乳动物的物种组成
    B. 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大型哺乳动物的影响相对较小
    C. 上述调查方法属于调查种群密度方法中的逐个计数法
    D. 除了该技术外,还可以采用红外触发相机、粪便 DNA 检测、动物声音等技术采集信息
    14. 如图为某年度调查非洲草原上甲、乙两种哺乳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已知甲、乙之间存在捕食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获得的能量大部分流入乙,少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掉
    B. 甲为被捕食者,甲、 乙在8月份数量达到了平衡
    C. 甲、乙两种动物生存的环境一样,所以所处生态位也一样
    D. 决定两种哺乳动物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为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15. 某草原上引入环颈雉后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曲线所示,a、b、c、d、 e、f为曲线上的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点是环颈雉种群种内竞争最激烈的点
    B. 该环境中环颈雉的K 值为e点对应的数量
    C. 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f点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 环颈雉刚引入后的一段时间内种群呈现“J”型增长
    16. 下列对生态足迹的理解错误的是
    A. 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B. 生态足迹是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需求的一种衡量指标,反映了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
    C. 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比较可定量判断某一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D. 植树造林、建立"无废弃物生态农业"可以扩大人类生态足迹和加大对资源的利用
    17. 据生态学家估计,持续7个月的澳大利亚大火至少向空中释放了3.5 亿吨CO₂,导致1120 万公顷的森林及大量牧场被烧毁,澳大利亚独有的动物考拉也在这次火灾中大量死去,甚至有可能濒临灭绝。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可以建立精子库、基因库,利用生物技术对考拉的基因进行保护
    B. 澳大利亚大火可能对全球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原因是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C. 适当“地面火”能烧掉枯枝落叶,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 澳大利亚大火后水土流失等次生危害加剧,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18. 红树林是多种候鸟南北迁徙道路上重要的“中转站”、 “停歇地”和“加油站”,是被多个城市包围的滨海湿地自然保护区。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及其带来的诸多环境问题,红树林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分析红树林中生物种类的差异,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范畴
    B. 保护红树林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协调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C. 繁殖季节,红树林的雄鸟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 引入外来物种可能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但同时也可能会使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任务更加艰巨
    19. 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 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 中不放螺,M 中放入 100 只螺。一段时间后,将 M 中的螺全部移入 L 中,并开始统计 L、M 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最初螺偏好捕食丙藻,所以L 中丙藻数量最少
    B. 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
    C. 20天后L中丙藻数量增加到一定值后维持相对稳定
    D. 大约 14 天后,L 中乙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
    20. 生态学家发现,自然界的捕食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图表示具有同种食物来源的两种捕食者之间,存在相互捕食对方的现象(集团内双向捕食)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植食性昆虫性别比例发生变化,则种群数量不受影响
    B. 甲、 乙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C. 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可能发生双向流动
    D. 集团内捕食情况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可能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可能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 3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21. 血浆渗透压的变化会影响抗利尿激素(ADH) 的分泌,下图表示 ADH 调节肾小管细胞重吸收水的过程,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 如果缺乏 ADH 受体, 下丘脑会减少 ADH 的分泌
    B. 肾小管细胞增加对水的重吸收是通过增加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实现的
    C. 血浆渗透压降低时,下丘脑分泌 ADH 减少
    D. 当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时,醛固酮的分泌量会增加
    22. 研究发现,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1 (程序性死亡受体 1) 与正常细胞表面的 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 1) 一旦结合(如图所示) ,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肿瘤细胞可通过过量表达PD-L1 来逃避该系统的“追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毒性 T 细胞与组织细胞的密切接触依赖于 PD-1 与PD-L1
    B. 可通过研发药物抑制癌细胞中 PD-L1 基因的表达来治疗癌症
    C. 在进行器官移植时,若供体细胞膜表面的PD-L1 较多,免疫排斥反应会较强
    D. 活化的细胞毒性 T 细胞会识别并裂解靶细胞,使之发生程序性死亡
    23. 森林林窗(又称林隙或林冠空隙) 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由于某一林冠层树木死亡而在林地上形成的不连续的林中隙地。科学家对林窗进行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林窗面积的增加,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均有增加,而苔藓和地衣的种类和数量均有减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不同林窗下的植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 林窗有利于阴生植物的生长,从而使群落的优势物种发生替换
    C. 林冠层树木死亡后形成的朽木可以看作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
    D. 影响林窗内植物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光照
    24. 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N₁~N₆表示能量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趋于稳定时,系统内的能量供给依然主要依赖外界
    B. 图中蚯蚓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 N₃表示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 第一、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 N₃+N₇/N₁×100表示
    25. 研究表明,鸟类在受到捕食时,并不会立刻逃跑,而是在捕食者接近的过程中,判断逃避行为可能产生的代价和利益等,确定最佳的逃避距离,该距离是鸟类的惊飞距离。研究者认为惊飞距离随着被捕食风险的增大而增大,如果风险降低,惊飞距离也需要降低。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 该研究体现了信息传递在调节种间关系中的作用
    B. 鸟类与捕食者之间数量的相对稳定依赖于正反馈调节机制
    C. 体型较大的鸟可能拥有较长的惊飞距离
    D. 鸟类惊飞距离随着人类对其干扰程度的增强而缩短
    第Ⅱ卷 (共55分)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5道小题,共55分。
    26.(11分) Ca2+、Na+等离子在神经调节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某突触小体可分泌抑制性神经递质 GABA 和兴奋性神经递质 Ach,已知Ca2+浓度增加,可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 Ca²⁺通道受到 GABA的调节(图 1) 。TRPV1 受体对辣椒素和热刺激等敏感,是位于疼痛感神经末梢的一种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当TRPV1 受体被激活时,能引起Ca²⁺、 Na⁺等阳离子内流,使神经细胞产生兴奋,进而产生疼痛感(图 2)。
    (1) 图 1 突触小体释放的 GABA能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其机理是:当GABA与受体结合后,使 (填“阳”或“阴”) 离子通道 (填“开启”或“关闭”),抑制突触后膜兴奋。
    (2) 科研人员连续刺激图 1 所示的神经元,刺激几次之后,测定突触间隙中的Ach明显减少。试推测其原因是 。
    (3) 某镇痛剂的作用机理是:当其与神经元上的受体结合后,抑制Ca²⁺|内流、促进 K⁺外流。其中,抑制Ca²⁺|内流可以 ,促进K⁺外流可以 ,起到镇痛作用。
    (4) 食用较多辣椒会引起人体产热增多,出现大量出汗的现象。请写出引起大量出汗的神经反射通路 。
    27. (10分) 植物在受到机械损伤或病虫侵害时,会表达一种防御蛋白—蛋白P。为研究一种新型植物激素茉莉酸对蛋白P基因表达的影响,科研人员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将番茄叶片 C1和J1置于封口的玻璃瓶中,其内分别放置含清水或含茉莉酸(具有挥发性)的海绵,叶片 M紧贴在玻璃瓶的封口外。4小时后,测定各叶片中蛋白P的mRNA量,结果如下表。
    (1) 茉莉酸是由植物特定部位产生,运输到作用部位,通过与 结合,起 作用的信息分子。
    (2) 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C₁的目的是排除了 (答出 2 点) 的影响;
    M叶片的结果说明,J2叶片蛋白P的mRNA量变化 (填“是”或“不是”) 由茉莉酸直接扩散到玻璃瓶外引起的。
    (3) 试根据实验结果推测 J2叶片中蛋白P的mRNA量高的原因是 。
    (4) 进一步研究表明,叶片机械损伤可以诱导蛋白P 的表达和脱落酸(ABA)含量增加。科学家在上述已知事实的基础上做了如下实验:①给叶片单独施加ABA,检测蛋白P含量;②机械损伤叶片后,检测损伤叶片的茉莉酸含量;③给叶片单独施加茉莉酸,检测ABA含量。则上述实验的目的是: 。
    28.(11分) 某寒温带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区集原始森林、草甸、湖泊、湿地、溪流等多种自然资源为一体,景观纷呈,物种多样。大型食草动物驼鹿,便生活在这片美丽而多变的天地中。
    (1) 研究人员通常采用 法估算该地区驼鹿的种群数量,然后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绘制了驼鹿种群数量 Nₜ₊₁/Nₜ比值与时间 (t) 的变化曲线(图 1) , 当 t 为 b、e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 型,当 t 为a~b 时,驼鹿的出生率 (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 ) 死亡率。
    (2) 图2 表示甲、乙两种生物的种群增长速率曲线,由曲线分析可知,甲、乙两种生物的种群增长符合 型增长。假设乙生物为某种海洋经济鱼类,渔民要想持续获得较大捕获量,应选择在 点左右捕捞。
    (3) 图3是一块血球计数板正面示意图,其上有2 个计数室。用血球计数板制片的具体操作步骤:先将 ,再用 ,然后让样液自行渗入。
    (4) 图4 是计数室中一个小方格的酵母菌分布示意图( O代表酵母菌) ,计数室的边长为 1mm×1mm,深0.1mm,酵母菌溶液稀释了 100倍, 则1ml溶液中酵母菌数量约为 个。
    29.(11分) 某自然保护区气候属于半湿润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湿润凉爽。森林类型包括落叶松林、白桦-落叶松林和白桦次生林。白桦次生林为原有植被受人类或自然因素干扰后形成的。
    (1) 林分是指特征大体一致但与邻近地段有明显区别的林子,调查每种类型林分中灌木优势种通常采用 法。每种类型林分中的底部土壤中生活着大量小动物,采集这些小动物常用的方法是 。
    (2) 由于乔木层优势种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郁闭度(郁闭度是指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 ,致使林下小环境产生较大差异,林下植被发生变化。研究者对 3种林分乔木层特征进行了比较(图 1) ,并对灌木层的四类植物重要值进行了统计(图 2) ,重要值(%)是植物在群落中的综合数量指标,体现植物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研究发现,落叶松林以落叶松为优势种,其物种多样性较低,据图 1 分析其原因是 。
    ②结合图 1、图 2分析,白桦次生林中灌木层优势种不同于其他林分的原因 是 。
    (3) 白桦次生林的产生是 演替的结果,调查发现乔木层和灌木层的丰富度均表现为白桦-落叶松林>落叶松林>白桦林,请结合上述研究结果,阐述白桦-落叶松林丰富度最高的原因是 。
    30.(12 分) 在碳循环过程中,地球系统存储碳的载体称为碳库,通过衡量各碳库对大气 CO₂的贡献,碳库可分为碳源(向大气中排放 CO₂)和碳汇(吸收大气( CO₂)。农田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和大气( CO₂之间碳循环如图所示。
    (1) 生态系统中的各组分通过 、 紧密地联系在 起,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 的形式进行。
    (2) 从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农田土壤可以看作生态系统的依据是 ,由图可知,农田土壤碳库由 组成。
    (3) 农田土壤碳汇等于有机碳的投入与土壤呼吸、肥料分解排放的差值。农作物的碳汇等于 与农作物呼吸消耗、人类收获和其他用途消耗量等的差值。图中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和免耕等提高土壤肥力的措施遵循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
    (4) 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双碳”目标,请结合文中信息分别从碳源和碳汇的角度提出具体措施 。
    叶片
    C1
    C2
    M
    J1
    J2
    蛋白P的mRNA量
    6±4
    7±3
    7±3
    223±7
    172±4

    相关试卷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和0,第Ⅱ卷必须用0, 斯他林提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青岛市第58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第58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共8页。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等4地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学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等4地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学试题,共6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