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模拟试卷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模拟试卷含解析第1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模拟试卷含解析第2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模拟试卷含解析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模拟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模拟试卷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太阳公转,自转轨道平面和公转轨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叫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不同,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于北京时间2023年7月28日20点开幕,当成都在举行开幕时,国际标准时间(中时区)为( )
    A. 7月28日11:00B. 7月28日12:00
    C. 7月29日3:00D. 7月29日4:00
    【答案】B
    【解析】
    【详解】成都采取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中时区比东八区靠西8个时区,时间晚8小时,所以当北京时间为7月28日20点,则中时区的时间为7月28日20点﹣8小时=7月28日12点,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北京时间是指北京的地方时B. 地球自转真正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
    C. 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发生偏转D. 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约为23°26′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不是当地的地方时,A错误;地球自转真正的周期为一个恒星日,而一个太阳日地球自转了360°59',不是直正的周期,B错误;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发生偏转,南半球向左发生偏转,C错误;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约为23°26′,D正确。故选D。
    【点睛】
    3. 2020年7月23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它将沿着霍曼转移轨道飞行7个月到达火星(霍曼转移轨道是指探测器从一个天体公转轨道转移到另一个天体公转轨道的运行轨道),再经过2~3个月绕火星飞行后,降落到火星表面,放下火星车开展科研。探测器白天依靠太阳能直接工作,晚上靠白天储存的太阳能工作。火星上全天性沙尘天气对探测器影响极大。读图完成问题。
    火星上沙尘蔓延和可能对探测器工作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 火星的质量和体积决定引力大,沙尘不易蔓延
    B. 火星昼夜温差大和地势起伏大,沙尘容易蔓延至全星球
    C. 沙尘使电能储量减少,导致夜晚工作时间缩短
    D. 探测器摄像功能和白天工作时间不受沙尘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火星的质量和体积较小,引力小,A错误。火星大气层非常稀薄,其密度几乎是地球上的百分之一,而引力约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因此,火星沙尘暴可以也可能会蔓延到火星全球,与其昼夜温差和地势起伏无关,B错误。沙尘遮住了阳光,切断了太阳能来源,使电能储量减少,导致夜晚工作时间缩短,C正确。火星上沙尘蔓延探测器摄像功能和白天工作时间受沙尘影响极大,D错误。故选:C。
    4. 我国某中学天文观测地理兴趣活动小组经常观察天空中的恒星运动规律,该小组某学生于某日北京时间21时看到织女星正好位于天顶。如图为此时北极星和织女星的位置图。读图,完成问题。
    该学生于次日在同样位置再次观测到织女星位于天顶,此时北京时间为( )
    A. 21时整B. 21时3分56秒
    C. 20时56分4秒D. 20时52分8秒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织女星属于恒星,再次观测到恒星的周期取决于地球自转的真周期,即恒星日。恒星日的时间长度是23小时56分4秒。第一次观测到织女星是北京时间21时,故再次观测到织女星的时间为:21时+23小时56分4秒=次日20时56分4秒。故排除ABD选项,故选C。
    下表显示X、Y两地同年出现地震的有关资料。X地位于美国西部,Y地位于印度中部。读表回答问题.
    5. Y地死亡人数比X地较多的原因不可能是( )
    A. 人口密度大
    B. 距震中近
    C. 地震发生时间
    D. Y地位于板块边界地带
    6. 从表中资料看,不能明确判断的是( )
    A. X地的震源深度大于Y地
    B. X地地震产生的能量大于Y地
    C. 两地都不位于震中
    D. 两地都受到了地震波的强烈冲击
    【答案】5. D 6. A
    【解析】
    【5题详解】
    地震的破坏性越大,与人口的密度,震中距,地震发生的时间等有关。Y地人口密度大,距震中近,且发生在晚上休息时间,故死亡的人数较多,两地都是位于板块的交界处,不可能是Y地死亡人数比X地较多的原因。排除ABC,D符合题意,故选D。
    【6题详解】
    从图中的资料信息能够明确的是震级(产生的能量);与震中的距离(都不在震中);有人员伤亡(受地震波的冲击)。不能明确的是震源深度。排除BCD,A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地震:1、成因: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2、分类:按地震形成的原因分类:构造地震(最多)、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 根据震源深度分类:浅源地震(最多,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3、地震带:世界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发生最多)、欧亚地震带、海岭地震带。 中国五大地震区:台湾地震区、青藏高原地震区、华北地震区、新疆中北部地震区、东南沿海地震区(华南地震区)。
    7. 苋菜,茎叶可作为蔬菜食用,叶色丰富主要供观赏。根、果实等可入药,有明目、利湿、去寒热的功效。苋菜喜温暖,较耐热,生长适温23﹣27℃,20℃以下生长缓慢。要求土壤湿润,但不耐涝。如图为我国长江中下游某区域等高线及等潜水位示意图,图示区域有一条大型河流流经。读图回答问题。
    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四地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①地潜水流动速度最大
    B. ②地潜水由西北流向东南
    C. ③地看不见观景台
    D. ④地潜水埋藏深度可能为4米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②③④四地中,②地等潜水位线最密集,所以②地潜水流动速度最快,故A错。潜水的流向总是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所以②地潜水由东北流向西南,故B错。根据“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可以判断出,观景台到③地之间有一个山脊存在,所以③地看不见观景台,故C正确。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则,得知④地海拔高度为563﹣564米,④地潜水海拔高度为561﹣562米,根据“潜水埋藏深度=地面海拔高度﹣潜水海拔高度”,得知潜水埋藏深度为1﹣3米,所以D错误。故选C。
    【点睛】等潜水位线判读技巧:1、等潜水位线越密集的地方,潜水面坡度越陡,潜水流动速度越快;等潜水位线越稀疏的地方,潜水面坡度越缓,潜水流动速度越慢。2、潜水埋藏深度=地面海拔高度-潜水海拔高度。3潜水的流向总是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
    8. “五色山”是对山体从山麓到山顶景观颜色的一种形象称呼。下图是某一山体景观颜色的变化。观赏“五色山”的时间及“五色山”最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A. 春季 华北地区B. 夏季 西北地区
    C. 秋季 西南地区D. 冬季 东北地区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图中看山腰颜色为黄红色,而山麓为绿色,说明山麓为常绿林,而山腰为落叶林,落叶林秋季树叶会变黄或变红,最可能出现在秋季的西南地区,C正确;华北和东北基带为落叶林,西北地区降水少,基带为草原或荒漠,ABD错误。故选C。
    9. 读长江经济带内城市群分布示意图,完成问题。
    有利于促进环鄱阳湖城市群健康发展的措施是( )
    A. 积极承接长江上游城市的产业转移
    B. 加快城市之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C. 填湖造陆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状况
    D. 加快部分产业向下游城市的转移速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环鄱阳湖城市群的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合理性高于上游城市群,所以不需要承接长江上游城市的产业转移,A错误。城市群内部的城市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加快城市之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可以促进共同发展,B正确。退田还湖是生态建设的需要,填湖造陆会加剧生态环境恶化,C错误。该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下游城市群,不应该将产业向下游城市转移,D错误。故选B。
    10. 下列行为属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是( )
    A. 扩大耕地面积,大量抽取地下水B. 采取措施,加速冰川融水
    C. 大面积排干湿地和沼泽发作种植业D. 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答案】D
    【解析】
    【详解】扩大耕地面积,大量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的紧张,A选项错误。加速冰川融水可能会造成环境进一步的恶化,B选项错误。破坏湿地和沼泽来发展种植业,使得沼泽和湿地进一步的退化减少,造成生态环境恶化,C选项错误。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使水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属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D选项正确,故选D。
    11. 西岳华山是岩浆侵入到地表以下冷凝后在断层基础上发育而成的。读华山斧劈石景观图,完成问题。
    斧劈石属于( )
    A. 玄武岩B. 花岗岩C. 石灰岩D. 大理岩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西岳华山是岩浆侵入到地表以下冷凝后在断层基础上发育而成的”可知斧劈石由岩浆形成,故为岩浆岩,并且形成的位置位于地表以下,故为侵入岩,花岗岩为侵入岩。玄武岩为喷出岩,石灰岩为沉积岩,大理岩为变质岩,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花岗岩属于酸性(SiO2>66%)岩浆岩中的侵入岩,这是此类中最常见的一种岩石,多为浅肉红色、浅灰色、灰白色等。中粗粒、细粒结构,块状构造。也有一些为斑杂构造、球状构造、似片麻状构造等。主要矿物为石英、钾长石和酸性斜长石,次要矿物则为黑云母、角闪石,有时还有少量辉石。
    12. 读河流地貌示意图,图中①②③处对应的地貌类型分别为( )
    A. 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B. 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扇
    C. 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
    D. 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
    【答案】D
    【解析】
    【分析】试题考查河流堆积地貌
    【详解】从图中看①位于河流出山口中,为冲积扇;②位于河流中下游,为冲积平原;③位于河流入海口,为三角洲,D正确。故选D。
    【点睛】河流堆积地貌:(1)冲积扇,主要分布在山前,其形成过程是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河流携带了大量泥沙和砾石,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变慢,泥沙和砾石在山麓地带堆积而成。(2)冲积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3)三角洲,主要分布在河流入海口,其形成过程是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海洋时,由于河流入海处坡度平缓,河道变宽,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流速减缓,泥沙在河口前方堆积形成三角洲。
    13. 被称为“泥巴艺术”的喀什土陶,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在喀什的土陶器中,尤以仿古土陶最为著名,它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具备了观赏和实用双重价值。制作土陶要用河泥做原料,加水反复用力揉捏。河泥土质地细腻、黏性强,是制作土陶器的上佳材料。土陶制作需要经过选料、过筛、和泥拌揉,坯体成形、彩绘、琢雕刻花、上釉、入窑烧制等数十道纯手工工序。如图示意喀什地理位置及陶器制品。据此完成问题。
    喀什土陶被称为“泥巴艺术”主要得益于( )
    ①适宜的气候
    ②优质的原料
    ③丰富的劳力
    ④精湛的技艺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喀什士陶要用河泥做原料,加水反复用力揉捏。该地的河泥土质好,是制作士陶器的绝好材料,说明该地的土陶原料优质。土陶制作需要经过选料、过筛、上釉等数十道纯手工工序,因此制作过程要求有高超的技艺。据此分析②④是喀什士陶的优势,根据材料,气候、丰富劳力与该工艺的关联度不高,与会制作喀什士陶的劳力有关系,故①③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 由于对煤炭资源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东北、山西等地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虽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和资源支撑,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生命和后续发展能力的代价。下图为“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与资源产业生命周期图”。据此回答下题。
    资源型城市最佳的产业结构调整时间段为( )
    A. ①--②B. ③--④C. ④--⑤D. ⑤--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考查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详解】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在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的中后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最佳,结合图中各阶段的时间,最佳的产业结构调整时间段为④--⑤,C正确。故选C。
    15. 军留灌区是位于华北平原的粮食主产区。如图示意军留灌区2010﹣2019年农田供水量的变化,据此完成问题。
    地表水供水量的变化所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 地下水开采量减少B. 耕地面积扩大
    C. 粮食产量增加D. 生态环境恶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地表水供水量有明显增加。地表径流的增加会减少对于地下水的开发,故A正确。耕地面积受限于土地资源、农业发展程度等,地表供水变多之后不一定会带动耕地面积变大,故B错误。粮食产量和面积、单产有关,与地表供水量的变化关系不大,故C错误。供水量上升之后会导致生态环境变好,故D错误。故选:A。
    16. 如图示意世界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及周边地区。据此完成问题。
    沿X—Y—Z自然景观的变化是( )
    A. 硬叶林—草原—荒漠
    B. 落叶林—草原—荒漠
    C. 雨林—稀树草原—荒漠
    D. 阔叶林—森林草原—荒漠
    【答案】A
    【解析】
    【详解】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呈半环状分布,沿X﹣Y﹣Z的气候类型依次是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景观的变化是硬叶林、稀树草原、荒漠。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根据经纬度和陆地轮廓可判断出图示地区为澳大利亚西部,洋流为西澳大利亚寒流。X区域大致位于30°S-40°S的大陆西岸,属地中海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Y区域大致位于10°S到南回归线之间,属热带草原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Z区域位于澳大利亚内陆,属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土高原是世界主要的水土流失区。据中科院黄土高原综合考察队遥感调查计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面积约45万平方千米,其中土壤侵蚀强度大于1000吨/平方千米的面积约29万平方千米。
    材料二: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以集水面积小于100平方千米的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规划,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根据流域特点采用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使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各尽其能,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材料三:黄土高原上韭园沟小流域治理纵剖面图。
    (1)简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
    (2)据图说出该小流域治理的措施。
    (3)分析该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的必要性。
    (4)经过小流域治理后,说明该区域农业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答案】(1)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轮荒等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采矿、建设过程中造成植被破坏严重;人类活动破坏原来稳定的地形;采矿、建设中废渣弃土没有妥善处理,成为水土流失新的物质源。
    (2)打坝建库;修水平梯田;建峁边保护带、峁顶防护林;草地护坡。
    (3)水土流失导致耕地表土流失,土层变薄、肥力下降,造成作物单产降低;水土流失造成当地生态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自然灾害;大量泥沙入河,淤塞河道,加剧洪涝灾害。
    (4)变化:种植规模扩大,种类增多。原因:打坝建库,淤积泥沙形成新的土地;水库能保障灌溉用水,农业生态环境,趋于稳定,农业生产条件改善。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为背景材料,主要涉及流域综合治理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图片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有毁林开荒,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和轮荒等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修路等破坏植被,另外采矿和工程建设中堆放的废渣由于松散易被侵蚀,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小问2详解】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结合治理纵剖面图可知,当地主要通过打坝建库、修水平梯田以减轻水土流失,常见的生物措施是植树种草,如建峁边保护带、峁顶防护林和草地护坡等。
    【小问3详解】
    该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的必要性主要从水土流失造成的不利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该小流域范围内的水土流失导致农业方面耕地表土流失、土层变薄、肥力下降、作物单产降低;生态环境方面造成当地生态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水文方面大量泥沙汇人河流,淤积河床,加剧了洪涝灾害。
    【小问4详解】
    农业结构主要指农业类型(种类)、规模等,其变化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关,小流域综合治理主要改善自然条件。经过小流域治理后,水土流失工程措施打坝建库淤积泥沙形成新的土地,扩大了农作物种植面积和种植规模,修建的水库能保障农业灌溉用水,使得农业生态环境趋于稳定,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产品种类增多。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它向北在湖口县附近流入长江。下图为2020年6月、7月和2022年8月的鄱阳湖卫星照片。
    (1)描述2020年6、7月鄱阳湖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2)说出鄱阳湖对长江湖口以下河段的主要作用。
    (3)简析2022年8月鄱阳湖几近干涸的主要原因。
    【答案】(1)总体面积缩小,原因是7月雨带北移,鄱阳湖地区受副高控制,气温高蒸发大降水少,湖泊水量补给少,湖泊面积萎缩。
    (2)调蓄洪水,减少旱涝灾害,净化水质,稳定提供水资源。
    (3)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蒸发加剧,降水偏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多,导致入湖水量减少。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鄱阳湖卫星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循环过程和环节、水循环意义、湖泊水文水系特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阐释地理事物、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鄱阳湖面积七月比六月面积减小,原因是鄱阳湖位于季风气候区,而我国雨带七月北移到华北地区,鄱阳湖受副高影响,盛行下沉气流,晴天多气温高,降水少,蒸发大,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导致湖泊总体补给少,湖泊水位下降,,湖泊边缘地带湖床出露,水域面积逐渐萎缩。
    【小问2详解】
    长江丰水期时,鄱阳湖可以容纳大量水体,削减湖口下游长江洪峰;枯水期鄱阳湖水位高,湖水从湖口补给长江,增加长江下游径流量,调洪蓄水,既减小洪峰的强度和时长,又保障了枯水期人们生产用水需求,减少季风气候旱涝灾害的影响,湖泊水体流速慢,微生物吸附分解下有利于充分降解水体污染,提高湖口下游径流水质,同时作为天然水库稳定提供湖口下游水资源。
    【小问3详解】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副高控制鄱阳湖区域,气温升高,使得湖泊蒸发加剧,水量减少;同时降水的减少,使湖泊补给量下降,蒸发量大于降水补给量;随着该地区产业人口多,水的需求量大,使入湖水量减少,湖泊受到的补给减少,支出增加,使湖泊逐渐干涸。
    19. 描述天气的要素主要有哪些?
    【答案】阴晴、降水、风雨、气温(冷热)
    【解析】
    【详解】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况,特点是多变,主要包括气阴晴、降水、风雨、气温(冷热)以及空气质量等要素。 地点
    人口密度
    (人/km2)
    与震中的距离km
    地震发生时间
    (当地时间)
    震级
    死亡人数
    X
    200
    5.8
    上午10:25
    7.4
    8
    Y
    500
    2.5
    早上4:00
    71
    1820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加剧该区域风沙灾害的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模拟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模拟试卷,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册第四学月考试地理模拟试题(附答案):

    这是一份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册第四学月考试地理模拟试题(附答案),共8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