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苏科版七年级上学期生物期中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苏科版七年级上学期生物期中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60分)
1.根据生物基本特征判断,下列一定是生物的是( )
A.中国空间站 B.奥密克戎病毒 C.不断升高的玉龙雪山 D.华为芯片
2.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鲸喷出水柱 B.酵母菌长出芽体 C.生石花开花 D.珊瑚礁由小长大
3.对下列诗句或谚语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解释错误的是( )
A.有其父必有其子——生物的遗传现象
B.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D.一枝红杏出墙来——生物生活需要营养
4.下列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中不属于观察法的是( )
A.用放大镜观察蚂蚁搬运食物
B.用照相机拍摄孔雀开屏
C.用超声波干扰夜晚飞行的蝙蝠,测定蝙蝠的回声定位本领
D.用望远镜观察羚羊争斗
5.关于探究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探究一般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
B.探究实验后,必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C.有时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
D.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交流反思
6.被誉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曾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如图所示,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设计的不够严密,未设置对照
B.煮沸肉汤的目的是破坏肉汤中的营养
C.该实验的变量是瓶颈形状
D.实验结论是肉汤中的细菌来自空气
7.为了探究“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强弱与叶片面积的关系”,某小组根据设计的操作方案组装实验装置,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以上环节属于科学探究基本过程中的(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制订计划 D.实施计划
8.某同学探究“不同营养液对草履虫培养效果的影响”,实验设计如下表。下列对该实验的改进建议,其中合理的是( )
①统一用稻草浸出液 ②营养液温度统一为25℃
③草履虫数量改为20只 ④用清水做培养液的对照组
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④
9.下列有关显微镜使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对光时,使用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B.视野内光线较强时,使用反光镜的平面或较小的光圈
C.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眼睛应注视目镜
D.物像不清晰时,应调节细准焦螺旋
10.在显微镜下要把视野中观察到的图甲转为图乙,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②调节光圈③转动细准焦螺旋④转动转换器⑤移动装片
A.①→②→③→④ B.⑤→③→②→④
C.⑤→①→②→④ D.⑤→④→②→③
11.如图是某同学在生物实验课上使用的显微镜及观察到的不同视野。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③可以调节视野光线强弱
B.转动⑤使镜筒缓慢下降时,眼睛要从侧面注视物镜
C.将图二中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右侧移动玻片
D.从图三到图四,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减少,视野变暗
12.实验室有如下一些镜头可供选择,要使观察的物体放大50倍,应选择的镜头为( )
A.④和⑤ B.③和① C.①和② D.②和⑤
13.韭黄是不含叶绿素的韭菜,影响叶绿素合成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雨水 B.空气 C.土壤 D.光照
14.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 )
A.“春来江水绿如蓝”
B.“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雨露滋润禾苗壮”
15.对于一只生活在麦田中的刺猬来说,它的环境是指( )
A.麦田中的植物和蛇、鸟等动物
B.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土壤等非生物
C.除这只刺猬外的其他刺猬、其他生物和非生物
D.除刺猬外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
16.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生物影响环境
B.“大树底下好乘凉”说明生物适应环境
C.“草盛豆苗稀”是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谚语中,螳螂和黄雀属于捕食关系
17.雷鸟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换为灰色,下列现象与此不相似的是( )
A.草履虫能吞食细菌净化污水
B.冬天,青蛙、蜥蜴进入冬眠
C.树林中的枯叶蝶像一片落叶
D.有些树木秋天落叶,有些四季常青
18.科研工作者将粪尿和稻壳等农业废弃物输进发酵仓。几天之后,这些废弃物实现“华丽转身”,成为生物肥料被输出来。这个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生态系统中的( )
A.生产者 B.分解者 C.消费者 D.非生物部分
19.小明同学对一些岳阳自然景观进行了描述,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岳阳市内所有的栀子树 B.岳阳市五尖山
C.洞庭湖内所有的鱼 D.南湖所有的植物
20.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稻、昆虫都属于生产者
B.该图可以代表一个生态系统
C.水稻的枯枝落叶和青蛙的遗体都会被分解者分解
D.鸟和细菌是捕食关系
21.如图表示生态系统部分成分间的相互关系(甲、乙、丙表示三类生物成分)。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表示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
B.乙表示消费者,包括人和各种动物
C.丙多为腐生的细菌、真菌
D.甲、乙、丙三类生物成分能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22.稻田养鱼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稻田为鱼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鱼以杂草、害虫、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等为食,鱼的粪便可作为肥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鱼捕食害虫,可减少水稻虫害发生
B.稻田中没有分解者,物质不能循环
C.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鱼是生产者
D.水稻和杂草之间是合作关系
23.北京冬奥会于2022年2月4日正式开幕,2月4日上午从祝融号火星车上传回了带有冰墩墩、雪容融两大吉祥物的图案的自拍照。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火星是生物圈的一部分
B.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
C.火星的岩石圈上层属于生物圈的范围
D.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它们生存的环境
24.如图①所示,某植物的叶片仅乙区域为绿色。某兴趣小组同学以此为实验材料,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结果如图②所示。关于该实验,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实验前,应对该植物进行暗处理
②滴加碘液前,用酒精对叶片进行脱色处理
③滴加碘液后,甲部分不变蓝,乙部位变蓝
④该实验说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5.王大爷种的大白菜喜获丰收,使大白菜增产的物质主要来自( )
A.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B.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C.空气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
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有机物
26.某菜农为了提高大棚蔬菜产量,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适当提高棚内二氧化碳浓度 B.合理密植
C.适当增加光照时间 D.保持棚内温度恒定
27.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能在盐(碱)浓度0.3%以上的盐碱地生长。盐碱地一般不适合植物生长,其原因是( )
A.土壤溶液浓度高于植物根毛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B.土壤溶液浓度高于植物根毛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C.土壤溶液浓度低于植物根毛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D.土壤溶液浓度低于植物根毛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28.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和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B.植物体的所有细胞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C.有机物和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D.合理密植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光能利用率
29.种植庄稼必须浇水施肥,下列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 )
A.肥料中的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根才能吸收
B.庄稼所需要的无机盐是由根从土壤溶液中吸收而来的
C.庄稼的生活需要充足的水分和肥料中的各种无机盐
D.只有土壤中有了肥料,庄稼才能吸收到足够的水分
30.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下列有关无机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主要通过根尖伸长区吸收无机盐
B.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繁茂
C.冬小麦在不同的生长期对同种无机盐的需求量相同
D.植物生长需要的无机盐只有氮、磷、钾
二、非选择题(共4题,每空2分,共40分)
31.某学校生物小组用显微镜观察一个写有字母的玻片,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对光过程中,转动图1中[______]______,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
(2)如果要使已经观察到的物像更清晰些,应调节显微镜的[②] ______。
(3)根据图2视野中的物像判断,所观察的玻片标本上写的字母是______。
(4)若将图2中低倍镜下观察到的字母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______方移动。
(5)图3的镜头组合能使物像放大的最大倍数是______倍。
32.生物兴趣小组考查徐州泉山森林公园时,发现了多种生物并构建出了生物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徐州泉山森林公园属于__________(选填陆地或水域)生态系统。
(2)图中草本植物和乔木,因为它们能进行制造有机物。杂食性鸟与蜘蛛的关系是___________。
(3)兴趣小组同学发现在绿色草丛中的昆虫体色大多为绿色,体现出了生物能______环境。图示生物不能构成生态系统,需增加的成分是______成分和分解者。
33.某生物兴趣小组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用银边天竺葵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请你根据以下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要将一盆天竺葵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在步骤④中,小烧杯中的液体是______。
(3)步骤⑥中滴加碘液,目的是检测叶片是否产生______。
(4)步骤⑦中,叶片滴加碘液后,变蓝的部位是______(填a、b或c)。
(5)步骤⑦中,a、c两处也可形成对照,变量是______,滴加碘液后,c处变蓝,而a处没有变蓝。
34.蛴螬(qí cá)是金龟子的幼虫,生活在土壤中,喜食植物的根、块茎和刚播种的种子,会危害多种植物。白僵菌是一种寄生真菌,可寄生在蛴螬体内,从其体内获取有机物生活,最终导致蛴螬死亡。某生物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不同品牌的白僵菌杀虫剂对蛴螬的防治效果,现将A、B、C三种品牌的白僵菌杀虫剂(主要成分是白僵菌活性孢子)配制成相同浓度的溶液,进行了相关实验并得到如下表结果。请分析回答:
(1)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
(2)实验中设置第4组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请写出同学们在实验中为控制单一变量所采取的一项措施:____________。
(4)实验中小组同学提出,为避免浪费,每组选用1只蛴螬就行,请你判断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
(5)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不同品牌的白僵菌杀虫剂均能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蛴螬的生长。组别
营养液种类
营养液数量
营养液温度
草履虫数量
甲组
稻草浸出液
500毫升
25℃
2只
乙组
牛奶营养液
500毫升
10℃
2只
组别
蛴螬数/只
处理方式
蛴螬死亡率/%
1
100
1千克土壤+200毫升白僵菌A溶液
83
2
100
1千克土壤+200毫升白僵菌B溶液
71
3
100
1千克土壤+200毫升白僵菌C溶液
39
4
100
1千克土壤+200毫升清水
0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60分)
1.B
【解析】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ACD.中国空间站、不断升高的玉龙雪山、华为芯片,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ACD不符合题意。B.奥密克戎病毒能繁殖后代,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B符合题意。故选B。
2.D
【解析】
生物的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A.鲸喷出水柱是在进行呼吸,体现了生命现象,A不符合题意。
B.酵母菌长出芽体,这是出芽生殖,即芽殖是酵母菌最常见的繁殖方式,体现了生命现象,B不符合题意。
C.生石花开花属于植物的生殖现象,C不符合题意。
D.珊瑚礁由小长大,珊瑚是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外壳年深日久地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千姿百态的珊瑚,因此珊瑚不是生物,也就没有生命现象,D符合题意。
3.D
【解析】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A.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有其父必有其子——生物的遗传现象,A正确。
B.“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意思是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说明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B正确。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生物顽强的生命力和生命周期,说明生物体具有生长、发育和繁殖下一代的能力,C正确。
D.一枝红杏出墙来,说明非生物因素阳光对生物的影响,D错误。
4.C
【解析】
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结合分析可知:“用放大镜观察蚂蚁搬运食物”、“用照相机拍摄孔雀开屏”、“用望远镜观察羚羊争斗”都属于观察法;而“用超声波干扰夜晚飞行的蝙蝠,测定蝙蝠的回声定位本领”属于实验法,故C正确,ABD错误。
5.B
【解析】
A.提出问题是生物探究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探究一般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故A正确。
BD.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故B错误,D正确。
C.有时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需要进行全面分析,再次进行实验探究,客观公正地得出相应的科学结论,故C正确。故选B。
6.D
【解析】
AC.在该实验中,打破瓶颈后与打破瓶颈前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微生物,AC错误。
B.煮沸肉汤的目的是杀死肉汤中原有的微生物,以免干扰实验,B错误。
D.曲颈的好处是空气能进入瓶内,空气中的微生物无法进入。打破瓶颈前,肉汤内没有细菌等微生物,一年后肉汤依然澄清,没有变质;打破瓶颈后,空气中的细菌等微生物进入肉汤,一天后肉汤变浑浊。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肉汤中的细菌等微生物来自空气,D正确。
故选D。
7.D
【解析】
A.提出问题: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供探究的问题,或者直接给出所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A不符合题意。
B.作出假设: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提出的问题的可能出现的答案,作出猜想与假设,并经过讨论、思考作出初步的论证,B不符合题意。
C.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 :根据科学探究的要求,设计实验方案,同时包括选择仪器、试剂等等,C不符合题意。
D.实施计划:按计划的步骤,细心规范地进行具体的计划操作。题干中“某小组根据设计的操作方案组装实验装置,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属于实施计划,D符合题意。故选D。
8.B
【解析】
①对照实验要控制变量的唯一,此对照试验的变量是营养液,其它条件应该都一样,因此应该除了甲组用稻草浸出液,乙组用牛奶营养液之外,温度、草履虫的数量等都一样,错误。
②由A可知,温度应该一样,并且是适宜温度,25℃,正确。
③草履虫数量改为20只,2只太少,容易出现偶然性,实验结果没有科学性,正确。
④对照实验要控制变量的唯一,此对照实验的变量是营养液,其它条件应该都一样,因此可设置用清水做培养液的对照组,正确。
故选B。
9.C
【解析】
A.显微镜使用过程中,对光时使用低倍物镜对准光孔,A正确。
B.显微镜视野光线较强时,应使用反光镜的平面镜,同时镜转动遮光器,选小光圈,B正确。
C.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眼镜应注视物镜,防止镜头压碎玻片标本,C错误。
D.细准焦螺旋可以小幅度的升降镜筒,可以精细调焦,能够使物像变得更加清晰,D正确。
10.D
【解析】
韭黄之所以呈现黄色是因为在培育的过程中,没有接受到阳光的照射,没有叶绿素形成,如将韭黄移到光下,韭黄中将有叶绿素形成,因而将变绿色,这一实验验证出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合成,故影响非菜顔色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阳光。可见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1.C
【解析】
A.③反光镜能反射光线,有凹面镜和平面镜之分,可以调节视野光线强弱,A正确。
B.转动⑤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下降时,眼睛要从侧面注视物镜,避免撞上玻片,B正确。
C.图二中物像偏在视野左侧,应该向左侧移动装片,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C不正确。
D.从图三到图四,换了高倍物镜,细胞放大倍数变大,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减少,高倍镜镜头直径变小,通过的光线更少,视野变暗,D正确。故选C。
12.D
【解析】
显微镜的镜头有目镜和物镜两种,物镜是安装在转换器上的,因此物镜有螺丝纹。目镜是直接放在镜筒里的,因此目镜无螺纹。所以图中的①②是目镜,③④⑤是物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据此,要使被观察的物体放大50倍,应选择的是镜头②和⑤,因此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3.D
【解析】
韭黄之所以呈现黄色是因为在培育的过程中,没有接受到阳光的照射,没有叶绿素形成,如将韭黄移到光下,韭黄中将有叶绿素形成,因而将变绿色,这一实验验证出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合成,故影响非菜顔色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阳光。可见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B
【解析】
A.“春来江水绿如蓝”中影响藻类植物繁殖的是温度,属于非生物因素的影响,A错误。
B.“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雀吃粮食,兔吃草,没有草,兔子会饿死,狐也会因食物缺乏而死亡,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B正确。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错误。
D.“雨露滋润禾苗壮”中影响禾苗生长的是雨水,属于非生物因素的影响,D错误。
15.C
【解析】
A.麦田中的植物和蛇、鸟等动物,只是指的生活环境中的部分生物因素,而缺少了非生物因素,故A不符合题意。
B.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只是指的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缺少生物部分,故B不符合题意。
C.除这只刺猬外的其他刺猬、其他生物和非生物,既包含了这只刺猬以外所有的生物因素,也包含非生物因素,属于环境的概念,故C符合题意。
D.除刺猬外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不够完整,麦田里还有其他的刺猬也会影响这只刺猬的生活,故D不符合题意。
16.B
【解析】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蚂蚁在大堤内挖穴活动导致大堤的牢固性降低,洪水来临时容易溃堤,表明生物蚂蚁对环境大堤的影响,故A正确。
B.“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故B错误。
C.草和豆苗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因此属于竞争关系,所以“草盛豆苗稀”体现出豆苗与杂草间的生物关系是竞争关系,故C正确。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意思是螳螂在前面捕食蝉,黄雀在后面捕食螳螂,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叫做捕食,所以螳螂和黄雀属于捕食关系,故D正确。
17.A
【解析】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毛是纯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换上棕褐色的羽毛,与夏季苔原的斑驳色彩很相近。也是防止被敌害发现,同时便于捕食猎物,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现象。
A.草履虫能吞食有机质净化污水,表明生物(草履虫)能影响环境,A符合题意。
B.青蛙、蛇、蝎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为了避免温度过低冻伤甚至冻死而进行冬眠,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B不符合题意。
C.枯叶蝶外形和体色像一片枯叶,与环境的颜色保持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符合题意。
D.冬季温度较低,降水较少,有些树木秋天落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和水分散失,因此树木秋天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寒冷干燥环境的一种适应。有些四季常青如松树,叶细如针,叶的气孔较少,而且气孔深陷表皮下,叶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保护,因此蒸腾作用非常弱,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和热量较少,可以适应冬天寒冷干燥的环境。因此有些树木秋天落叶,有些四季常青都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D符合题意。
18.B
【解析】
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无机盐、二氧化碳、水),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可见,粪尿和稻壳等成为生物肥料被输出来。这个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9.B
【解析】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A.岳阳市内所有的栀子树,只有部分植物,没有其他生物和环境,不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因此不是生态系统,A不符合题意。
B.岳阳市五尖山,即包括了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属于生态系统,B符合题意。
C.洞庭湖内所有的鱼,只有部分动物,没有其他生物和环境,不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因此不是生态系统,C不符合题意。
D.南湖所有的植物,没有其他生物和环境,不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因此不是生态系统,D不符合题意。
20.C
【解析】
A.水稻属于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的绿色植物。昆虫属于消费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A错误。
B.水稻等属于生产者,昆虫属于消费者,有细菌等分解者,但是缺少非生物部分,不是一个生态系统,B错误。
C.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所以,水稻的枯枝落叶和青蛙的遗体都会被分解者分解,C正确。
D.鸟是消费者,细菌是分解者,细菌能对鸟类的遗体等进行分解回归到无机环境中,促进生物圈吕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D错误。
21.D
【解析】
A.图中甲是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主要是绿色植物,A正确。
B.乙表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为食,包括人和各种动物,B正确。
C.丙能分解甲、乙的遗体遗物中的有机物,形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进入生态循环,所以丙是分解者,多为腐生的细菌、真菌,C正确。
D.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甲、乙、丙三类生物成分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缺少非生物成分,D错误。
22.A
【解析】
A.鱼捕食害虫,可减少水稻虫害发生,鱼粪又可以肥田,A正确。
B.稻田中有许多腐生的细菌和真菌等分解者,可以很好的进行物质循环,B错误。
C.浮游植物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属于生产者;浮游动物和鱼是消费者。C错误。
23.D
【解析】
A.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因此火星不是生物圈的一部分,A错误。
B.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B错误。
C.生物圈的范围:以地球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厚度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C错误。
D.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D正确。
24.D
【解析】
①实验前,应对该植物进行暗处理,目的是阻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利用呼吸作用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故①正确。
②滴加碘液前,用酒精对叶片进行脱色处理,先隔水加热去除叶片中的叶绿素,让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清晰观察实验现象,故②正确。
③滴加碘液后,甲部分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滴加碘液不变蓝;乙部位有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滴加碘液变蓝,故③正确。
④甲和乙形成以叶绿体为变量的对照实验,甲无叶绿体,乙有叶绿体,实验变量是叶绿体。最后滴加碘液乙处变蓝,说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故④正确。故选D。
25.B
【解析】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由题意可知,大白菜等植物体的构成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而土壤中的无机盐和有机物、空气中的氧气不参与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的水是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而不是来自于空气中的水。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26.D
【解析】
A.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原料越多合成的有机物就越多,所以适度增加大棚中的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能增产,不符合题意。
B.合理密植就是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合理密植指的是种植既不能过密又不能过稀,种植过密,使得植物的叶片相互遮挡,影响接受阳光,进而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不能增加产量,种植过稀不能使最多的植物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造成光能的浪费,不能最大限度的合成最多的有机物,不符合题意。
C.光照时间越长,植物光合作用的时间越长合成的有机物就越多,能增产,不符合题意。
D.适当增加棚中的昼夜温差,白天气温高光合作用旺盛制造的有机物多,到了夜间气温降得比较低的话可有效地抵制蔬菜进行呼吸作用,减少因为呼吸作用过强分解的有机物,使有机物得到更多地积累,提高产量,所以保持棚内温度恒定不能到达增产的目的,符合题意。
27.B
【解析】
植物的根吸水还是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内外溶液浓度的大小。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盐碱地的土壤溶液中含较多的盐碱,土壤溶液的浓度较高,土壤溶液的浓度大于植物细胞内部的浓度,导致植物细胞失水,使得根不能吸水而影响植物的生长,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8.B
【解析】
AC.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照,场所是叶绿体,故A,C正确。
B.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只有植物细胞内含有叶绿体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如根尖等细胞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B错误。
D.植物合理密植,有利于叶片接受更多的光照进行光合作用,从而提高光合作用的光能利用率,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故D正确。
29.D
【解析】
A.肥料中的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形成离子,才能被植物的根尖成熟区吸收,A正确。
B.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根,庄稼所需要的无机盐是由根从土壤溶液中吸收而来的,B正确。
C.结合分析可知,庄稼的生活需要充足的水分和肥料中的各种无机盐,C正确。
D.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当细胞周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当细胞周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是吸水。可见,不是土壤中有了肥料,庄稼才能吸收到足够的水分,D错误。
30.B
【解析】
A.植物主要通过根尖成熟区吸收无机盐,A错误。
B.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植物体枝叶繁茂,B正确。
C.冬小麦在不同的生长期对同种无机盐的需求量也不相同,C错误。
D.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4题,每空2分,共40分)
31.(1)⑦反光镜;(2)细准焦螺旋;(3)p;(4)左下;(5)640
【解析】
图1可知,①粗准焦螺旋,②细准焦螺旋,③目镜,④转换器,⑤物镜,⑥遮光器,⑦反光镜。
图3可知,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
(1)显微镜对光时,转动⑦反光镜,使反射光线经过通光孔、物镜、镜筒到达目镜,以通过目镜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为宜。
(2)①粗准焦螺旋可以大幅度的升降镜筒,可以快速找到物像;②细准焦螺旋可以小幅度的升降镜筒,可以精细调焦,能够使物像变得更加清晰。
(3)显微镜呈倒像,显微镜看到的物像不但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因此,在视野中看到的是“d”,载玻片上的字母应该是“p”。
(4)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所以在图2中物像位于视野偏左下方,要想把它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左下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右上方移动,移到视野中央。
(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物镜倍数越高,镜头越长;目镜倍数越高,镜头越短。图3中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大的是:16×40=640(倍)。
32. (1)陆地;(2)光合作用;捕食和竞争;(3)适应;非生物
【解析】
(1)森林公园属于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
(2)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杂食性鸟以蜘蛛为食,属于捕食关系;杂食性鸟与蜘蛛都捕食蝗虫,又属于竞争关系。
(3)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例如:绿色草丛中的昆虫体色大多为绿色,易躲避天敌和觅食,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图中的草本植物和乔木属于生产者,蝗虫、蜘蛛、杂食性鸟等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图中所有生物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需要增添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33.(1)消耗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2)酒精
(3)淀粉
(4)C
(5)叶绿体
【解析】
(1)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为了把叶片里的淀粉运走耗尽,防止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干扰实验,影响实验结果。
(2)在步骤④中,小烧杯中的液体是酒精,酒精能够溶解叶绿素,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以便于观察碘液与淀粉的颜色变化。
(3)淀粉遇到碘变蓝色,步骤⑥中滴加碘液,目的是检测叶片是否产生淀粉。
(4)步骤⑦中,叶片a无叶绿体,b遮光无光照,c未遮光有光照,遇碘不变蓝,c有光照,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遇碘变蓝。
(5)步骤⑦观察颜色中,a、c两处也可形成对照,a处银边天竺葵的银边处无叶绿体,c处有叶绿体,除此之外,两者其他条件均相同,故a、c形成对照变量是叶绿体。
34. (1)不同品牌的白僵菌杀虫剂
(2)作对照(或形成对照)(意近即可)
(3)每组土壤的重量相同、每组不同品牌的白僵菌杀虫剂用量相同、每组蛴螬数相同等
(4)不合理,实验数量太少,容易增加偶然性,增大实验误差
(5)抑制
【解析】
(1)某生物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不同品牌的白僵菌杀虫剂对蛴螬的防治效果,故实验变量是不同品牌的白僵菌杀虫剂。
(2)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故第1、2、3组是实验组,第4组是对照组,起对照作用。
(3)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因此,每组土壤的重量相同、每组不同品牌的白僵菌杀虫剂用量相同、每组蛴螬数相同等。
(4)每组只用少量的实验材料做实验不科学,可能因实验材料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实验材料的数量要多,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可靠性。故每组选用1只蛴螬做实验,是不合理的。
(5)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可知,不同品牌的白僵菌杀虫剂都对蛴螬用作用,都能抑制蛴螬的生长。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时间,测试范围,下列有关草履虫的说法中错误的是,河蚌体表贝壳的形成与哪项有关,人体的八大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初中下学期期中考试 七年级生物期中模拟卷(江苏专用,苏科版),文件包含七年级生物期中模拟卷全解全析docx、七年级生物期中模拟卷考试版A4测试范围第810章苏科版docx、七年级生物期中模拟卷参考答案docx、七年级生物期中模拟卷答题卡docx、七年级生物期中模拟卷考试版A3测试范围第810章苏科版docx、七年级生物期中模拟卷答题卡pdf等6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上学期生物期中学情调研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图为人体尿液形成过程示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