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模块1第1编中国古代史第3讲济国生民__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点向二古代工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教师用书 其他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模块1第1编中国古代史第3讲济国生民__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点向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及经济重心的转移教师用书 其他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模块1第1编中国古代史第4讲思国忧民__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点向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用书 其他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模块1第2编中国近现代史第5讲前赴后继__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点向二近代社会各阶级的救亡图存斗争教师用书 其他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模块1第2编中国近现代史第5讲前赴后继__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点向一近代列强的侵华教师用书 其他 0 次下载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模块1第1编中国古代史第4讲思国忧民__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点向二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艺术和教育教师用书
展开
点向二 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艺术和教育 核 心 价 值 引 领本着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原则,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发展的渊源,发展民族新文化、培养民族精神一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也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高考试题除考查一般史实性知识外,还把考查重点放在对四大发明的影响、文学发展体现的时代特征和书画艺术基本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上。因此,我们应从古代科技文化综合性的特点出发,分析古代科技、文学、艺术与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注意从通史角度把握科技文化的相关史实。 必 备 知 识 贯 通 主干整合 重难突破 1.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特点(1)科技发达的原因①政治上: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有较为长久的社会安定期,这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②经济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耕经济发展),为科技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③政策上:一些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④民族交往和对外交往:中国古代科技不断吸收各民族和其他国家、地区人民的智慧。⑤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探索精神。(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3)回答中国古代科技之问:李约瑟难题由英国学者李约瑟(1900—1995)提出,他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其中第二段为:为何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①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②政治上: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阻碍了科技的进步。③思想文化上:以儒学为主的文化教育和文化专制政策,使人们对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科技人才短缺。④中外交流上:封建社会晚期,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 2.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特征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3.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滋养4.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世界价值(1)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自然人文精神,为当今世界人们解决自然和社会问题提供了智慧。当今人类正在遭受干旱加剧、气候变暖等自然恶化问题的困扰,而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了众多正确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髓,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2)中华传统文化主张的国家交往艺术是构筑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的文化基石。利益相关、合作共赢与和平共处等价值理念是构筑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的关键要素,这恰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国与国交往的基本精神。(3)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价值目标符合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华文化充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有助于激励各国人民为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不断努力。 典 题 实 达 素 养1. (2023·浙江1月)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前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D )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 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 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 根据材料“良渚古城遗址”及所学可知,已有私有制的产生,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遗址,②③④符合良渚遗址,D项正确;良渚遗址不属于夏文化的遗存,①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2. (2023·北京卷)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D )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音阶,其中“恻隐而爱人”体现的是“仁”,“方正而好义”体现的是“义”,“乐善而好施”体现的是“德”,“温舒而广大”体现的是“道”,“整齐而好礼”体现的是“礼”,综上可知,材料中的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仁义道德,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政治主张,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华文化体现的做人原则,没有描述个性自由,排除B项;多元互鉴指文化间的交流与借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3. (2023·北京卷)“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 C )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 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 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 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解析】 根据材料“‘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君臣关系融洽,虚心纳谏,①符合题意;“小邑犹藏万家室”描述的是开元盛世的场景,②不符合题意;“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意思是五尺高的学童以不说诗词文赋为耻,是唐朝中期杜佑对当时社会场景的描述,③不符合题意;“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是《贞观政要》中对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描述,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4. (2023·浙江1月)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北宋学者云:“五代学校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国朝各赐以书籍。后库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南宋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有官员谓:“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D )A.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B.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C.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D.宋代书院成为科举考试与人才培养中心【解析】 根据材料“后库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书院曾经一度衰落,后来中央太学、地方书院都是人才培养的机构,D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五代学校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可知,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A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后库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可知,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B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可知,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时期概况先秦至秦汉科技:《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九章算术》、蔡伦改进造纸术汉字:商代甲骨文出现,中国文字成熟史书:《史记》《汉书》文学:春秋末年的《诗经》;战国时期的楚辞;汉赋、乐府诗印刷书籍、学校教育: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简策和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私学:春秋时期产生,孔子“有教无类”官学:汉朝设立太学、地方官学魏晋至隋唐科技:南朝祖冲之的圆周率、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赵州桥、唐朝雕版印刷《金刚经》、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唐朝僧一行“地球子午线长度”、孙思邈的《千金方》、唐政府的《唐本草》文学:魏晋时期的建安文学、田园诗、民歌、唐诗艺术:东汉末年,书法成为艺术;魏晋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文人画兴起;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艺术教育:西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唐朝以后,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辽宋夏金元科技:北宋出现活字印刷术、北宋火药广泛用于军事、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元朝郭守敬的《授时历》和简仪、元朝王祯的《农书》文学艺术:宋词、元曲、话本;书法追求个性,不拘法度;山水画突出,注重意境。文学艺术走向平民化、世俗化少数民族文化:契丹文字、女真文字、西夏文字、畏兀体蒙古文、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教育:宋朝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明清科技:传统科技继续发展;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文学艺术:小说和戏曲取得了重要成就,文学艺术进一步走向世俗化、平民化、个性化图书馆: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如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官府藏书: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时期艺术风格时代特征文艺成就春秋战国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社会大变革,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诗经》教化德行,屈原创作《离骚》抒发情怀秦汉恢宏大度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辞藻描绘恢宏时代隋唐兼容并蓄、全面繁荣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制度最终形成唐诗繁荣宋元平民化、世俗化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发展明清承古萌新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反封建的小说、戏剧走向繁盛文字与思想(1)汉字: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2)儒学: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儒学成为朝鲜、日本等国的官学(3)佛教: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社会制度(1)朝鲜、越南等国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2)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四大发明(1)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2)火药在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4)中国的活字印刷术传播到欧洲,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传入周边(1)14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2)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传入欧洲(1)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2)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