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登幽州台歌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登幽州台歌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程导入,学习目标,诗文朗读,字词正音,朗读诗歌夯实基础,作者简介,过程安排,初读诗歌疏通文意,诗意疏通,悲伤的样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诗经》《楚辞》、汉乐府、歌行、建安诗歌……格律自由、对仗不拘、篇幅不限。
分为绝句和律诗。结构严谨,字数、句数、用韵都有一定限制。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认准字义,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背诵并默写古诗,并能根据情境学以致用。 3.学习《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怆( )然 涕( )下 岱( ) 青未了( ) 决眦( ) 凌( ) 足鸡豚( ) 吟鞭( )
欣赏五首诗歌诵读: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代表作有《登幽州台歌》。
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被称为“诗史”。其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大成就。
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的诗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
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其诗语言平易晓畅,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代表作有《游山西村》《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卜算子·咏梅》等。
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其诗多取材于现实,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著有《定盦文集》,代表作为组诗《己亥杂诗》315首。
1.学生自读,分小组选定一篇作品进行解读。2.全员反复诵读全篇,整体感知内容。3.交流讨论,逐句疏通大意,遇到有阻碍的字词查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4.疏通大意后,将大意用优美的语句表达出来。5.选一位代表,将成果朗诵给大家听,要做到语句优美,情感充沛。
合作探究:结合课下注释,思考五篇作品的大意,并将大意用优美的语言朗诵给大家听。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向前看不到古代的贤君,向后看不到明主。 想到天地之广阔,历史之久远,唯有我啊,独自悲伤,凄凉的眼泪横流!
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在今山东一带。泰山以北为齐国,泰山以南为鲁国。青,指山色。未了,不尽。
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割,分。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
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曾,同“层”。
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眦,眼眶。
登上泰山的顶峰。凌,登上。
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腊月所酿的酒,称为“腊酒”。浑,浑浊。酒以清为贵。
备足鸡肉、猪肉。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将近社日,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祭社神(土地神),祈求丰收。
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后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朗读诗歌,结合诗歌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相关诗句,结合背景,说说写了什么,并从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是什么。指定一位同学记录整理同学发言,形成组内结论。选派一位代表分享成果,教师归纳、点评。
1.合作探究:朗读《登幽州台歌》,结合写作背景,思考:这首诗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2.合作探究:朗读两首诗歌,思考:杜甫和王安石分别看到什么壮观景色,又各自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陈子昂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感慨无限,那唐代杜甫和北宋王安石登山、登峰又能引发什么人生思考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望岳》《登飞来峰》。
自由朗读诗歌。联系全诗和背景资料,结合具体语句,说说写了什么,并从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下面表格。独立思考后,班级内交流分享,选择代表汇报展示。
岳,指五岳,即在古代地位崇高的五座高山,这里指东岳泰山。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诗人到洛阳应进士试,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时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动身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经过泰山时所作。
宋仁宗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王安石出任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知县。三年后,即宋仁宗皇佑二年(公元 1050年),任满回其老家临川(今江西抚州市)探亲,路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了这首诗。之后,王安石即向仁宗皇帝上万言书力陈变法。后来实施变法,他和保守派开展了坚决斗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青翠连绵,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飞来峰上塔高;姿态峭拔。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表现了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紧抓题目中的“望”字写景
内容:写出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
情感: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将写景和抒情紧密结合起来以理入诗
哲理:借写登高远望的感受,寄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开”的哲理。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写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慕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的意思。“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杜甫的《望岳》,以其精妙的刻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为人称道。看看萧涤非对本诗是如何赏析的吧!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的《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的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的《登东郡望岳楼》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两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指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的《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的《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而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想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社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杜甫在这两句诗中所表现的力争上游的精神,和他在政治上“窃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刷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改编自《名作欣赏》1983年第6期)
你是否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诗歌,说说你的感受。
1.背诵、默写《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2.回答问题:请解释下列诗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句原意:当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衍生意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诗句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下册望岳备课课件ppt,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程导入,学习目标,过程安排,再读诗歌问题探究,资料链接,成果展示,吟鞭东指,探究步骤,活动小结,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说课课件ppt,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作者简介,背景链接,知识补充,诗词诵读,资料助读,诗歌释义,诗歌赏析,考点品析诗词炼字,答题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图片课件ppt,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登幽州台歌,内容解析,空旷苍凉,莽莽旷野,抒情主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