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劝学》易错字挖空练习、理解性默写情景默写(含答案)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360377/0-170826175838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0.1《劝学》易错字挖空练习、理解性默写情景默写(含答案)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360377/0-170826175840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0.1《劝学》易错字挖空练习、理解性默写情景默写(含答案)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360377/0-170826175842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人教统编版10.1 劝学课时训练
展开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10.1 劝学课时训练,共7页。
君子曰:学不可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 )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 )( ),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 )则( ),君子博学而日( )( )乎( ),则( )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 )之所学也;吾尝(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 )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 )也,而闻者( )。( )( )马者,非利足也,而( )千里;( )( )( )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 );积水成渊,( )龙生焉;积善成( ),而神明自( ),圣心备焉。故不积( )步,无以( )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 )( )一跃,不能十步;( )马十( ),功在不舍。( )而舍之,朽木不折;( )而不舍,金石可( )。蚓无爪牙之利,( )骨之强,上食( )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六( )而二( ),非蛇( )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 )也。
答案: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易错字咬文嚼字
①鞣,从车,柔声,车轮的外框。[古时车轮是用“木”做的,不是“米”做的,不可写成“米”字底。写错的同学,“车、矛、木(米),鞣”,写10遍。]
②砺,从石,厉声,粗磨刀石。金属在磨刀石. 上磨砺后就更锋利。[64篇中仅此1个“厉”,且是偏旁。其余皆为“历”或“历”旁。写错的同学,‘石、厂、万(力),砺”,写10遍。]
③己,君子博学,每日三省“己”身,就可以达到智慧明通,行为不会犯错。“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而”字易漏。高中14篇中,此句最容易漏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矣”表平实陈述。(“也”声上扬,要么表判断,要么加重抒情意味。此处语气平实,用“己”。故不写“也”。)
④尝,曾经。句意:我“曾经”整日思考,(最终发现还)不如片刻学习所得到的。( 荀子应是“不贰过”的,要是“常常”犯,就不是荀子。故不写“常”。)
⑤跂,抬起脚后跟站着。姑且理解为想看远一些,就“支”起“足”根吧,所以从“足”,从“支”。64篇中仅此1个。(歧,岔路。岔路口要.“止”住脚,选择走哪一条路,所以用“止”旁“歧”。64篇中共2个。分别在《行路难》“多歧路”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无为在歧路”中。)
⑥致,从父,至声,《说文解字》:“致送诣也,即送到、送达,被动的,强调“到”的过程。“‘致’xx x的一封信”,意为“送到”x x x处的一封信。
句意:借助车马,并没有增加脚的能力,但(人或物)能被送达千里之外。(至,多指空间上的到达,是主动的,强调“到”的结果。与下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比对,可以记作“有车有马有反文,无车无马无反文”。)
⑦生,通“性”。可以理解为:君子“生”来并没有什么特异的地方。(忘记它是通假字吧,出错的同学全句写3遍。)
⑧善,擅长。不要少写一横。
⑨德,从彳,从直,从心,品行,道德。彳,“行”字省写。直之金文右边如目之正视,配左边弧线,意在修曲。《说文解字》日:“正直为正,正曲为直。”篆书如下图,竖“直”中之“目”,左弧线变为左下的“L”。楷书又将“目”放平为“四”,左下“L”变“一”,终于变曲为直了。“行”左旁加“直”字,训为巡视、省视,全字为“巡省精神,即修身”。(兄弟,“目”竖起来又放平,那是横看竖看。干吗呢?看“心”上那条弧线呗。如果少了“一”,不能正曲线为直横,“目”和“心”都白忙活了。“彳、十、四、一、心,德”,写10遍。)
(10)跬,从足,圭声。一“脚”(足)跨一步为跬,两“脚"(足)各跨一步为步,所以是“足”旁。
(11)海,64篇中只有此处1个“江海”。句意:不积蓄小溪流的水,就没有办法聚成长江和大海。(本句强调积小流成大江海,江指长江,海指大海,很切合句意。若改成“江河”,河指黄河,黄河的流量从古至今都是远不如长江的,很不切句意。故不可写为“江河”。)
(12)驾,“马”字底,不要写成“木”字底。[王子立白“马”于崖边,白于公主日:“不嫁吾,吾且去矣!嫁否?”公主感其诚,大声应日:“嫁(驾)!”王子遂卒。64篇中只有2个“驾”,另一个在《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中。64篇中只有1个“架”,在《阿房宫赋》“架梁之椽”中。
(13)锲,从金,契(声,本义镰刀,这里是用刀子刻。(写错的同学,“、丰、刀、大,锲”,写10遍。)
(14)筋,从竹,从肉,从力。汉字中真正“月”旁的字很少,“明”字中的“月”是真正的“月”旁。凡是和身体有关的字中的“月”旁,原均为“肉”旁。姑且理解为,肌“肉”要借助如“竹”子一样柔韧的筋键才能发“力”。( 写错的同学,“竹、月、力,筋”,写10遍。)
(15)末句可记为:三“虫”两“足”一条“鱼”。三虫:蟹、蛇、螯(昆虫纲或爬行纲的,不是鱼纲的)。二“足”:跪、躁。-一条“鱼”:鳝(鳝,上“羊”勿少“一”)
三、理解性默写
(1)孔子日“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劝学》中写青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却胜于蓝;冰,是水变成的,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置悬念,吸引人读下去。接着以木、金继续类比,并最终引出君子智明无过是因为“学"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行文之耐心静稳,让人动容。
(3)《劝学>中写直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即使“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可能恢复到挺直的状态,以此类比论证学习可
以让人的本性得到根本的改变,进而论证学习不可以停下来。
(4)《劝学》中,荀子说即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通过火烤把它加工成车轮,也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来阐述学习可以修身养性。
(5)《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木”与“金”的变化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引出君子无过,在于博学,继续强调“学"的重要性。
(6)《劝学》中写直木为轮,不能再变直,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能智明无过,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劝学》中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而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君子,就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及反思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8)《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论述了“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无错”。
荀子在《劝学》中阐述了广泛学习与不断思考的关系,他指出君子只有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达 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效果。
(9)《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 -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荀子亲身体验,以“思”“学"对比,强调了“学”的重要性。
(1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1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踮脚看比喻“思”的局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以登高远望比喻“学"的重要性。
《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设喻,展开论证,从生活经验说起,表达了站在高处望,比踮起脚看要看得更广阔这-观点。
(13)《劝学》中说在高山顶招手,虽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但很远的人也可以看到;顺风而呼,虽然声音没有变更快,但由于借助了风,却可以“
(14)《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如果能借助车马,虽然脚步没有加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很
快可以到达千里之外,是以比喻来写多学可以使人善假于物。
(15)《劝学》中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达到千里之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渡过江河,来证明君子知道借助外物,也间接论证学则是善假别人的智慧。
(16)《劝学》中作者使用博喻,以“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招、呼、陆行、水行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善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的重要意义,进而推及君子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君子跟别人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善于利用外物罢了。
(18)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概括性地
表达了上述意思。
(19)《劝学》中谈学习的作用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踮脚”喻终日而思,以“登高”喻学,写登高可以让人博见,再写顺风而“呼”,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劝学》中第- -段开篇亮出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第二段以博喻谈学习的意义,写君子博学自省,可以智明无过;第三段用五个比喻学习的作用。第四
段作者先用六个比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然后用四个比喻强调学习的态度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因此《劝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劝人积“善" ,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
以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奇效果。
(22 )《劝学》中先写积土的神奇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写积水的神奇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写积善的神奇效果,阐述学习中积累的重要性。
(23)《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行路为比方,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24)《劝学》中以马为喻,先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跳不过十步,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可以因为不停前进,走得很远。正反对比,很有说服力。
(25)《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只要坚持就会成功。《劝学》中作者通过正反对比强调“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反之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劝学》中指出蚯蚓虽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用心专- -却可以饮到地下深处的泉水。
《劝学》中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7)《劝学》中荀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了因为浮躁不专一,螃蟹竟无处安身的遭遇。
(28 )《劝学》中荀子写蚯蚓之利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蟹无定居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反对比,强调学习态度要专一。
(29)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锲而舍之,那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锲而不舍,就会“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运用对比手法,形象地说明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道理。
(30)荀子在《劝学》中指出,木头经过火烤做成车轮后,再被晒干也无法挺直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提示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才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失。
(3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只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能有让听的人听得特别清楚的效果;只要借助船只,不会游水,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 以金属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
(33)《劝学》中,荀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指出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水为食的原因,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出了蛇、鳝浮气躁的结果。
答案:
学不可以已
取之于蓝 (而)寒于水
鞣以为轮 虽有槁暴
木直中绳其曲中规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鞣使之然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8)君子博学而 日参省乎已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而日参省乎
已知明而行无过矣
-(1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跛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臂非加长也闻者彰
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舆马者假舟楫者
-(18)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吾尝歧而望矣 闻者彰
(20)学不可以已用心一也
(21)积善成德 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2)风雨兴焉蛟龙生焉
(2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4)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2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6)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27)蟹六跪 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8)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29)朽木不折 金石可镂
(30)鞣使之然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31)顺风而呼绝江河
(32)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3)用心一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同步练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挖空训练,理解性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课后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挖空训练,理解性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综合训练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挖空实词释义,理解性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