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宁夏回族自治州石嘴山市三中2023-2024高三上学期月考生物试题
展开每小题1分,共60小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病毒不能繁殖后代 ②细胞是所有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③蛋白质、核酸没有生命,但具备生物活性 ④稻田里所有的生物属于群落层次 ⑤一个变形虫只对应细胞层次 ⑥乌龟和松树具有完全相同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⑦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A. ③④⑦B. ①③⑤C. ②⑤⑥D. ②④⑦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①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②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一群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构成。③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④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⑤个体:由不同的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⑥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⑦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⑧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⑨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详解】①病毒能通过复制方式繁殖后代,①错误;
②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细胞是所有生物体(除病毒外)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②错误;
③蛋白质、核酸没有生命,但具备生物活性,蛋白质容易变性失活,③正确;
④稻田里所有的生物属于群落层次,④正确;
⑤一个变形虫对应细胞和个体层次,⑤错误;
⑥植物无系统层次,乌龟和松树具有不完全相同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⑥错误;
⑦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⑦正确。
故选A。
【点睛】
2. 关于酵母菌和乳酸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酵母菌和乳酸菌都能进行无氧呼吸B. 酵母菌有线粒体,而乳酸菌无线粒体
C. 酵母菌具有细胞核,而乳酸菌具有拟核D. 溶菌酶能破坏酵母菌和乳酸菌细胞壁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以乳酸菌和酵母菌为素材,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细胞呼吸等知识,首先要求考生明确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其次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详解】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乳酸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其细胞中含有线粒体,而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线粒体,B正确;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其细胞中具有细胞核,而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具有拟核,C正确;溶菌酶能破坏乳酸菌的细胞壁,但不能破坏酵母菌的细胞壁,D错误。故选D。
【点睛】关键要明确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如下表:
3. 对下表的有关有机物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可能是麦芽糖溶液
B. ①是斐林试剂,使用时需水浴加热
C. 乙液可能是一种酶溶液
D. ②是紫色,乙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双缩脲试剂用于检验蛋白质,呈紫色;苏丹Ⅲ染液用于检验脂肪,呈橘黄色;斐林试剂可检测还原糖,呈现砖红色。
【详解】A、甲出现砖红色,可能是还原糖和斐林试剂反应,麦芽糖是还原糖,A正确;
B、甲出现砖红色,①是斐林试剂,是还原糖和斐林试剂反应,需要水浴加热,B正确;
C、乙和双缩脲试剂反应,是蛋白质,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乙液可能是一种酶溶液,C正确;
D、②是紫色,检测物质可能是蛋白质,故基本单位③是氨基酸,D错误。
故选D。
4. 下列关于高倍镜的使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因为藓类的叶片大,在高倍镜下容易找到,所以可以直接使用高倍镜观察
B. 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即可换高倍镜观察
C. 换用高倍物镜后,必须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物像最清晰
D. 为了使高倍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最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像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详解】A、在显微镜使用过程中,需要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物像,再换用高倍镜观察,A错误;
B、在换用高倍镜之前,需要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B错误;
C、换用高倍物镜后,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不能用粗准焦螺旋,C错误;
D、换用高倍物镜后,视野变暗,为了使高倍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最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D正确。
故选D。
5. 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发菜细胞虽具有叶绿素,但是没有叶绿体,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 蛔虫细胞内无线粒体,所以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C. 血红蛋白的形成过程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
D. 将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放在质量浓度为0.3 g/mL的蔗糖溶液中,细胞会发生明显的质壁分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1、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存在于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细胞中,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存在于光合片层上,蓝藻的光合片层是光合作用的场所.2、线粒体是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3、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是指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发生分离,原生质层是由细胞膜、液泡膜及二者之间的细胞质组成,只有成熟的具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详解】A、发菜属于蓝藻,细胞内没有叶绿体,但具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及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
B、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蛔虫是真核生物,但细胞内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B正确;
C、血红蛋白是结构蛋白,不需要高尔基体与内质网的参与,C错误;
D、洋葱根尖细胞没有大液泡,放到0.3g/ml的蔗糖溶液中,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比较,不同细胞器的功能和分布,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综合解答问题.
6. 如图表示蛋白质的结构层次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一定含有的元素是C、H、O、N,N元素主要存在于肽键中
B. 图中C代表的化学键是-CO-NH-,数目可能等于b的数目
C. ①②为脱水缩合过程,发生的场所是核糖体
D. 蛋白质多样性与b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②过程有关,加热时不会发生④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a表示C、H、O、N等,b表示氨基酸,c表示肽键。
【详解】A、a一定含有的元素是C、H、O、N,N元素主要存在于肽键中,另外氨基中也含量N,A正确;
B、图中C代表的化学键是-CO-NH-,环状多肽中肽键数目等于b氨基酸的数目,B正确;
C、①为脱水缩合过程,发生的场所是核糖体,②表示蛋白质的加工,发生在内质网中,C错误;
D、蛋白质多样性与b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②肽链的加工形成的空间结构有关,加热时不会发生④过程,即不会破坏蛋白质的肽键,D正确。
故选C。
【点睛】高温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破坏肽键。
7. 下列关于糖类物质对应正确的是
①存在于DNA而不存在于RNA的糖类; ②植物细胞主要的能源物质; ③存在于叶绿体而不存在于线粒体内的糖类; ④存在于动物乳汁而不存在于肝脏细胞的糖类
A. 核糖、纤维素、葡萄糖、糖原B. 脱氧核糖、葡萄糖、葡萄糖、乳糖
C. 核糖、葡萄糖、葡萄糖、乳糖D. 脱氧核糖、纤维素、葡萄糖、糖原
【答案】B
【解析】
【分析】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多糖。
其中单糖包括: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等,葡萄糖被称为是细胞中的“生命的燃料”;核糖是RNA的组成成分,脱氧核糖是DNA的组成成分;
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乳糖,麦芽糖、蔗糖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二糖,乳糖是动物细胞中特有的二糖;
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糖原,淀粉和糖原分别是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成分,纤维素一般不作为能源物质。
【详解】①DNA中含有脱氧核糖,RNA中含有核糖;
②糖类是细胞中的主要的能源物质,植物细胞一般利用葡萄糖分解释放能量;
③葡萄糖是叶绿体光合作用的产物,而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中,必须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才能进入线粒体中;
④动物乳汁中含有乳糖,而肝脏细胞中没有,肝细胞中含有肝糖原。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糖类的种类、分布、功能等方面的知识,解题关键是识记两种五碳糖的分布和功能;明确纤维素一般不能作为能源物质;识记葡萄糖必需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才能进入线粒体中进一步被分解;识记乳糖和糖原的分布等知识。
8. 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的操作过程是制片→水解→染色→冲洗→观察
B. 不宜选用细菌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细菌中没有DNA分子
C. 酒精灯烘干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的目的是使细胞固定在载玻片上
D. 用高倍显微镜可以清楚地看到呈绿色的染色体和呈红色的RNA分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A、本实验的操作过程是制片-水解-冲洗-染色-观察,A错误;
B、细菌中有DNA,B错误;
C、酒精灯烘干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的目的是使细胞固定在载玻片上,C正确;
D、用高倍显微镜可以清楚地看到呈绿色的细胞核和呈红色的细胞质,D错误。
故选C。
9. 如图为组成生物中某物质的单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该图示结构存在叶绿体中,则a一定是核糖
B. 若该图示结构存在于HIV之中,则a不可能是核糖
C. 若该图为蓝细菌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则b不会是碱基U
D. 若该图示结构为核酸,由磷酸、五碳糖和含氮碱基构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1、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2、ATP的结构式可简写成A-P~P~P,式中A代表腺苷,T代表3个,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特殊的化学键。通常断裂和合成的是第二个特殊的化学键。一个ATP分子中含有一个腺苷、3个磷酸基团、2个特殊的化学键。ATP的一个特殊的化学键水解,形成ADP(二磷酸腺苷),两个特殊的化学键水解,形成AMP(一磷酸腺苷)。
【详解】A、叶绿体中既有DNA也有RNA,若该图示结构存在叶绿体中,则a可能是核糖,也可能是脱氧核糖,A错误;
B、HIV是RNA病毒,只有一种核酸RNA,若该图示结构存在于HIV之中,则a一定是核糖,B错误;
C、蓝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若该图为蓝细菌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则b不会是碱基U,C正确;
D、若该图示结构为核苷酸,由磷酸、五碳糖和含氮碱基构成,D错误。
故选C。
10. 噬菌体、烟草、HIV病毒的核酸中具有碱基和核苷酸的种类分别是( )
A. 4种、8种、4种和4种、8种、4种
B. 4种、5种、4种和4种、5种、4种
C. 4种、5种、4种和4种、8种、4种
D. 4种、8种、4种和4种、5种、4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它们的组成单位依次是四种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和四种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2、细胞类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都同时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而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即DNA或RNA。
【详解】噬菌体和HIV病毒都是病毒,体内只有一种核酸,因此含有4种碱基,4种核苷酸;烟草是真核生物,烟草中同时含有DNA和RNA,因此烟草的核酸中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C正确。
故选C。
【点睛】
11. 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组成物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下列与蛋白质有关的问题叙述错误的是( )
A. 蛋白质是多聚体,它的单体是氨基酸,氨基酸的种类大约有20种
B.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共同参与血浆蛋白的形成
C. 蛋白质和氨基酸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
D. 有些氨基酸可以在人体内自身合成,有些氨基酸则必须从外界获得
【答案】C
【解析】
【分析】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1)氨基酸分子的种类不同;
(2)氨基酸分子的数量不同;
(3)氨基酸分子的排列次序不同;
(4)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详解】A、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根据R基不同分大约20种,A正确;
B、血浆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的、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即血浆蛋白的形成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B正确;
C、氨基酸中无肽键,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C错误;
D、氨基酸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可以在人体内自身合成,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必须从外界食物中获得,D正确。
故选C。
12. 有关细胞中的有机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含有元素C、H、O、N的物质是核酸、果糖、脂肪
B. 生物大分子的单体都是氨基酸
C. 组成人肝细胞的化合物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和有机物分别是水、蛋白质
D. 性激素、维生素D、抗体都属于脂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核酸含有元素C、H、O、N、P;果糖和脂肪含有元素C、H、O,A错误;
B、蛋白质的单体是氨基酸,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多糖的单体是葡萄糖,B错误;
C、组成人肝细胞化合物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和有机物分别是水、蛋白质,C正确;
D、抗体本质为球蛋白,属于蛋白质,D错误。
故选C。
13. 下列关于生物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低时,细胞代谢旺盛
B. 自由水既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又是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介质
C. 无机盐离子对于维持血浆的正常浓度和酸碱平衡等有重要作用
D. 氨基酸形成多肽时,生成的水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
【答案】A
【解析】
【分析】1、自由水:(占大多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生理功能:①良好的溶剂;②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的废物;③参与许多化学反应,如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④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
2、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①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②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钙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③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详解】A、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低时代谢缓慢,比值高时代谢旺盛,A错误;
B、自由水既是细胞的良好溶剂,又是生物体内运输养料和代谢废物的主要介质,B正确;
C、无机盐对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维持血浆的正常浓度和细胞的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C正确;
D、氨基酸形成多肽时,是由一个氨基酸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生成的水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D正确。
故选A。
14.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并不完美,以下现象不能用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的是( )
A. 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的融合
B. 胆固醇能经细胞膜自由扩散
C. 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对离子的选择通透性
D. 生物膜中不同位置的脂质和蛋白质的种类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2)细胞膜上的磷脂和绝大多数蛋白质是可以流动的,因此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具有流动性。
(3)细胞膜的外表面分布有糖被,具有识别功能。
【详解】A、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的融合实验结果直接证明了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A不符合题意;
B、胆固醇能经细胞膜自由扩散借助于膜的流动性,B不符合题意;
C、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对离子的选择通透性,是以细胞膜的流动性为基础的,C不符合题意。
D、生物膜中不同位置的脂质和蛋白质的种类不同,只能说明生物膜由蛋白质和脂质分子组成,不能说明组成生物膜的分子是能移动的,不能体现生物膜的流动性,D符合题意。
故选D。
15. 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多种。在哺乳动物卵巢细胞分泌的雌激素作用于乳腺细胞的过程中,以及精子进入卵细胞的过程中,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实现分别依赖于( )
A. 血液运输,突触传递B. 淋巴运输,突触传递
C. 淋巴运输,胞间连丝传递D. 血液运输,细胞间直接接触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有三种:
1.以化学信息形式通过血液运输完成,如激素;
2.通过细胞之间的直接相互接触,如精子、卵细胞的识别;
3.通过通道如胞间连丝完成,如植物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
【详解】哺乳动物卵巢分泌雌激素通过体液主要是血液的运输到达乳腺,再作用于乳腺细胞;精子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通过细胞膜的接触完成信号分子和特异性受体的识别,然后进入卵细胞内完成受精作用,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6. 动物细胞的溶酶体内含有磷脂酶、蛋白酶、核酸酶等多种酶。溶酶体内的 pH 约为 5,细胞质基质 pH 约为 7。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失活的蛋白质借助载体蛋白进入溶酶体
B. 溶酶体膜与高尔基体膜的化学成分相似
C. 溶酶体酶在 pH 为5左右时,活性较高
D. 经溶酶体酶消化后的产物并非全部排出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详解】A、失活的蛋白质空间结构已经改变,但还是大分子,形成自噬体后通过膜融合进入溶酶体,不需要借助载体蛋白,A错误;
B、溶酶体来源于高尔基体,溶酶体膜与高尔基体膜的化学成分相似,主要含有脂质和蛋白质,B正确;
C、溶酶体内的pH约为5,该pH下溶酶体内的酶活性较高,C正确;
D、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被细胞重新利用或者排除细胞外,D正确。
故选A。
17. 下图分别为两种细胞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a表示线粒体,[H]与氧结合形成水发生在有折叠的膜上
B. 图b表示叶绿体,直接参与光合作用的膜上有色素的分布
C. 两图所示意的结构与ATP形成有关的酶都在内膜和基质中
D. 两图代表的细胞器都与能量转换有关并可共存于一个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a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是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第二、三阶段都发生在线粒体中;b中内膜光滑,有类囊体,是叶绿体。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因为上面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和酶。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详解】A、a为线粒体,[H]与氧结合形成水属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A正确;
B、b为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有光合色素,可参与发生光反应,B正确;
C、线粒体的基质和内膜上分布发生了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都可产生ATP。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发生光反应阶段,可合成ATP,用于暗反应,叶绿体基质不能合成ATP,只能消耗光反应产生的ATP,C错误;
D、线粒体中发生化学能转化成热能,叶绿体发生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两者可共存于同一个细胞中,D正确。
故选C。
18. 观察如图所示的模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3为核仁,代谢旺盛的细胞核仁较大
B. 图中2为核孔,通过该结构不仅可实现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还可实现信息交流
C. 图中4为核膜,它是一种双层生物膜,虽其具核孔,但仍具有选择透过性
D. 图中1为染色质,该结构与原核细胞中拟核的化学本质相同,均为DNA分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核仁、染色质;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有关,核糖体越多,核仁越大。染色质由蛋白质和DNA分子组成。核膜由双层膜组成,其成分是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
【详解】A、图中3是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仁较大,A正确;
B、图中2是核孔,可控制大分子物质 进出细胞核,同时在核质之间进行信息交流,B正确;
C、图中4是核膜,为双层膜,有选择透过性,C正确;
D、图中1是染色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而原核细胞中拟核只有环状DNA分子,无蛋白质,D错误。
故选D。
19. 以动物受精卵为实验材料进行以下实验,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实验①和实验③说明了细胞核对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B. 实验②和实验③说明了细胞质对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C. 该实验可以证明细胞核的功能
D. 该实验结果可以说明细胞只有保持结构完整性才能正常进行各项生命活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三组实验说明细胞核和细胞质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是统一的整体,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只有保持细胞结构完整性才能正常进行各项生命活动,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对于考查探究细胞核的有关实验,首先要明白实验要探究的目的,找到合适的材料;再弄清楚实验思路、操作过程;根据实验结果,结合实验目的和假设,作出科学、合理的实验结论。
20. 如图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②与③是静止不动的
B. ①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
C. ②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D.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③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①为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只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②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③为蛋白质。
【详解】A、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并不是静止不动的,A错误;
B、①为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与细胞识别有关,B正确;
C、②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C正确;
D、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③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D正确。
故选A。
21.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下列实例中能反映该特点的是()
①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②变形虫能伸出伪足③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对Na+、K+的吸收④核糖体中合成的蛋白质进入细胞核
A. ①④B. ②③C. ①②D. 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详解】①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①正确;
②变形虫能伸出伪足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②正确;
③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对Na+、K+的吸收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③错误;
④核糖体中合成的蛋白质进入细胞核是核孔的功能,不能体现生物膜的流动性,④错误;
综上①②正确。
故选C。
22. 某种H﹢-ATPase是一种位于膜上的载体蛋白,具有ATP水解酶活性,能够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H﹢。①将某植物气孔的保卫细胞悬浮在一定pH的溶液中(假设细胞内的pH高于细胞外),置于暗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不变。②再将含有保卫细胞的该溶液分成两组,一组照射蓝光后溶液的pH明显降低;另一组先在溶液中加入H﹢-ATPase的抑制剂(抑制ATP水解),再用蓝光照射,溶液的pH不变。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 H﹢-ATPase位于保卫细胞质膜上,蓝光能够引起细胞内的H﹢转运到细胞外
B. 蓝光通过保卫细胞质膜上的H﹢-ATPase发挥作用导致H﹢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
C. H﹢-ATPase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H﹢所需的能量可由蓝光直接提供
D. 溶液中的H﹢不能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透过细胞质膜进入保卫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跨膜运输的方式根据是否需要消耗能量分为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被动运输根据是否需要载体蛋白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消耗的能量直接来源于ATP的水解。
【详解】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根据题意可知,照射蓝光后溶液的pH值明显下降,说明H+含量增加,进而推知:蓝光能够引起细胞内H+转运到细胞外,A正确;对比②中两组实验可知,蓝光引起细胞内H+转运到细胞外需要通过H+-ATPase,且原先细胞内pH值高于细胞外,即细胞内H+浓度低于细胞外,因此该H+为逆浓度梯度转运,B正确;由题意可知H+-ATPase具有ATP水解酶活性,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H+,C错误;由①中的实验可知,最初细胞内pH值高于细胞外,即细胞内H+浓度低于细胞外,但暗处理后溶液浓度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溶液中的H+不能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透过细胞质膜进入保卫细胞,D正确。
23. 下图为物质进入真核生物细胞方式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物质运输方式,a、b为膜上的两种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结构a具有脂溶性,b大多数是可以运动的
B. O2以甲方式进入细胞,在线粒体内参与水的形成
C. Fe2+可能以乙方式进入人体未成熟红细胞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
D. CO2通过丙方式进入植物叶肉细胞后参与糖类的合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a为磷脂分子,b为蛋白质,甲为顺浓度梯度运输,不需要转运蛋白,不消耗能量,为自由扩散;乙为逆浓度梯度运输,消耗能量,需要载体蛋白,为主动运输;丙为顺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转运蛋白,不消耗能量,为协助扩散。
【详解】A、结构a为磷脂,具有脂溶性,b为蛋白质,膜中的大多数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A正确;
B、甲方式为自由扩散,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在线粒体内膜上参与水的形成,B正确;
C、Fe2+进入红细胞为主动运输,所以Fe2+可能以乙方式进入人体未成熟红细胞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C正确;
D、CO2通过甲方式(自由扩散)进入植物叶肉细胞,D错误。
故选D。
24. 甲状腺细胞可以将氨基酸和碘合成甲状腺球蛋白,并且将甲状腺球蛋白分泌到细胞外,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状腺球蛋白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并且消耗能量
B. 细胞内的碘浓度远远高于血浆中的碘浓度,这表明a是主动运输过程
C. 与c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D. 图中③结构是将氨基酸组装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知a表示碘离子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b表示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c表示蛋白质的加工、修饰和分泌过程。
【详解】A、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因此其运出细胞的方式属于胞吐,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
B、细胞内碘浓度高于细胞外,则碘离子是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的,属于主动运输,B正确;
C、c表示蛋白质的加工、修饰和分泌过程,这一连续过程需要的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以及供能的线粒体,C正确;
D、氨基酸脱水缩合的场所为核糖体,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甲状腺球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综合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过程、物质运输方式,重点考查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25. 如图是胡萝卜在含氧量不同的情况下从硝酸钾溶液中吸收K+和NO3-的曲线图。影响A、B和B、C两点吸收量不同的因素分别是
A. K+载体和NO3-载体数量、能量
B. 能量、K+载体和NO3-载体数量
C. K+载体和NO3-载体数量、离子浓度
D. 能量、离子浓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有三种: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吸收K+和NO3-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协助,消耗能量ATP.A、B两点表示不同氧气浓度下吸收NO3-的量,则载体相同,影响因素是能量,B、C两点表示在同一氧浓度下吸收K+和NO3-的量,则能量相同,影响因素是载体。
【详解】无机盐离子的吸收是主动运输,与载体和能量有关,据图可知:A、B两点在同一曲线(吸收NO3-)上,载体数量相同,因变量是氧浓度,A点大于B,A点有氧呼吸较强,提供能量较多,则主动运输吸收的NO3-较多;而B、C两点对应的氧浓度一样,说明有氧呼吸提供的能量一样,不同是B所在的曲线NO3-载体数量多于A所在曲线K+载体数量。
故选B。
26. 将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在溶液中能构成一个渗透系统,主要原因是( )
A. 液泡膜内外溶液有浓度差
B. 细胞内原生质层可看做一层选择透过性膜
C. 细胞壁是全透性的
D. 水分可以自由出入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要构成一个渗透系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要有溶液的浓度差。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可以看作是一层半透膜,细胞液和外界溶液可以看作是原生质层两侧的溶液浓度,二者存在浓度差时,就会发生渗透作用。
【详解】A、原生质层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A错误;
B、把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在外界溶液中,原生质层相当于该半透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可看做一层选择透过性膜,B正确;
C、细胞壁是全透性的与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无关,即半透膜和浓度差,C错误;
D、水分进出细胞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取决于浓度差,D错误。
故选B。
27. 某同学设计实验如图所示,实验开始时,U型管两侧液面相等,图中半透膜允许单糖通过,据图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U型管中加入两种浓度不等的蔗糖溶液,当液面停止上升时,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一定是相等的
B. 若U型管中加入两种浓度不等的蔗糖溶液,则实验现象为:高浓度的一侧液面上升
C. 若U型管中加入两种浓度不等的葡萄糖溶液,则实验现象为:高浓度一侧液面先升高,随后另一侧液面升高,随后两侧液面会持平
D. 若U型管中加入两种浓度不等的蔗糖溶液,当液面停止上升时,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移动达到动态平衡状态
【答案】A
【解析】
【分析】渗透作用指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隔以半透膜(允许溶剂分子通过,不允许溶质分子通过的膜),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从低浓度的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溶液中的现象.或水分子从水势高的一方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一方移动的现象.渗透作用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半透膜和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详解】A、若U形管中加入两种浓度不等的蔗糖溶液,当液面停止上升时,只是水分子的进出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不一定是相等的,A错误;
B、若U形管中加入两种浓度不等的蔗糖溶液,水分子从低浓度的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溶液中,则实验现象为:高浓度的一侧液面上升,B正确;
C、若U形管中加入两种浓度不等的葡萄糖溶液,水分子从低浓度的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溶液中,则实验现象为:高浓度一侧液面先升高,由于葡萄糖从高浓度的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低浓度溶液中,则低浓度一侧液面升高,随后两侧液面会持平,C正确;
D、若U形管中加入两种浓度不等的蔗糖溶液,当液面停止上升时,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移动达到平衡状态,但半透膜两侧的蔗糖浓度不一定相等,D正确。
故选A。
28. 将甲、乙两种植物的块茎切成形状、大小相同的细条分别置于质量浓度为0.3g/mL蔗糖溶液中,对其失水量进行测量后绘制了如下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与图相关细胞的原生质层会有一定程度的收缩
B. 由图推知甲植物细胞液浓度大于乙植物细胞液浓度
C. 4min时细胞液的渗透压小于外界溶液的渗透压
D. 细胞失水量增加对ATP的消耗量没有直接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图可知:将甲、乙两种植物的块茎切成形状、大小相同的细条,分别置于质量浓度为0.3g/mL蔗糖溶液中,甲、乙都失水,两种细胞都会发生质壁分离,甲的失水量大于乙,推知甲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乙植物细胞液浓度。
【详解】A、看图可知:甲、乙细胞置于质量浓度为0.3g/mL蔗糖溶液中,甲、乙都失水,与图相关细胞的原生质层会有一定程度的收缩,都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都发生质壁分离,A正确;
B、看图可知:甲、乙细胞置于质量浓度为0.3g/mL蔗糖溶液中,甲的失水量大于乙,推知甲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乙植物细胞液浓度,B错误;
C、4min时细胞的失水量还在增加,此时细胞液的渗透压小于外界洛液的渗透压,细胞失水,C正确;
D、细胞失水,水分出入细胞为自由扩散,不消耗ATP,所以细胞失水量增加对ATP的消耗量没有直接影响,D正确。
故选B。
29. 下列有关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实验材料及外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实验材料必须是成熟的植物活组织细胞 ②细胞液必须有颜色 ③细胞液最好有颜色 ④外界溶液必须对细胞无毒害作用 ⑤外界溶液浓度适中,不能过高或过低 ⑥外界溶液的浓度无特殊要求,任何浓度均可
A. ①③④⑤B. ①②④⑤
C. ①③④⑥D. ①②④⑥
【答案】A
【解析】
【分析】只有保持细胞生活状态,才能保持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使细胞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再吸水复原。所选细胞的细胞液最好有颜色,这样便于观察和判断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程度,但细胞液无颜色的植物细胞在相同的条件下也可以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外界溶液如果对细胞有毒害作用,可能会损伤或杀死细胞,使其失去选择透过性,也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外界溶液浓度要适中,不能过高或过低。
【详解】①质壁分离的前提条件是实验材料必须是成熟的植物活组织细胞,①正确;
②细胞液是否有颜色不能决定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是否发生,②错误;
③所选细胞的细胞液最好有颜色,这样便于观察和判断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程度,③正确;
④外界溶液必须对细胞无毒害,因为该实验需要细胞保持活性,④正确;
⑤外界溶液的浓度应适中,不能过低或过高,否则会使实验现象不明显或使细胞失水过多死亡,⑤正确;
⑥外界溶液的浓度要适中,不能是任何浓度,⑥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对于此类试题要求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所选取的材料是否合理、实验所选用的试剂是否合适、实验现象和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30. 如图是处于质壁分离状态的某细胞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具有选择透过性,①②④组成了原生质层
B. 此时④处的浓度一定大于⑤处
C. 发生质壁分离的内在因素是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细胞膜的伸缩性
D. ⑤是细胞液,在质壁分离过程中浓度逐渐升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该图为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其中①细胞壁,②是细胞膜,③液泡膜,④是外界溶液,⑤是细胞液。
【详解】A、原正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应该是图中的②、③、以及②③之间的细胞质,故A错误。
B、此时细胞虽然在质壁分离的状态,但也可能在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故B错误。
C、质壁分离的内在因素是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故C错误。
D、⑤是细胞液,在质壁分离过程中失水,其浓度越来越大,故D正确。
故选D。
31. 某兴趣小组用相同生理状态的洋葱表皮进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记录如下表:
注:“-”表示没有质壁分离 “+”表示质壁分离的程度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中,蔗糖浓度>细胞液浓度
B. 据表推测细胞液浓度范围在0.2~0.3g/mL之间
C. 步骤2⑤中,质壁分离可以复原
D. 步骤2-③的吸水速度>步骤2-②的吸水速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表中数据分析,0.2g/mL的蔗糖溶液可以轻度引起质壁分离现象,而0.1g/mL不能引起质壁分离,说明实验的细胞液浓度范围在0.1~0.2g/mL之间(包含0.1g/mL);0.5g/mL的蔗糖溶液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滴加清水也不能复原,细胞已脱水死亡。
【详解】A、根据分析,①中无质壁分离现象,说明蔗糖浓度≤细胞液浓度,A错误;
B、①中无质壁分离现象,②中出现质壁分离现象但不如③④⑤中质壁分离明显,则推测细胞液浓度范围在0.1~0.2g/mL之间(包含0.1g/mL),B错误;
C、根据分析,步骤2⑤中,0.5g/mL的蔗糖溶液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滴加清水也不能复原,细胞已脱水死亡,C错误;
D、③中细胞质壁分离(失水)程度大于②,因此失水后③中细胞液浓度大于②,故步骤2-③的吸水速度>步骤2-②的吸水速度,D正确。
故选D。
32. 将水稻幼苗培养在含 MgSO4的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营养液中Mg2+和SO42-的含量下降,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Mg2+通过自由扩散进入根细胞B. MgSO4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根吸收
C. 根吸收的Mg2+可以参与叶绿素的形成D. 降低温度会影响水稻根系对Mg2+的吸收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功能和运输方式,意在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详解】A、Mg2+ 通过主动运输进入根细胞,A错误;
B、MgSO4 必须溶解在水中以离子形式,才能被根吸收,B正确;
C、Mg 是叶绿素的重要组成元素,所以根吸收的Mg2+可以参与叶绿素的形成,C正确;
D、降低温度会影响膜的流动性和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呼吸,则对 Mg2+ 的吸收也会造成影响,D正确。
故选A。
【点睛】关键要明确植物吸收离子是主动运输的方式以及无机盐的功能。
33. 下图是生物界中能量通货——ATP的“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M”指的是腺苷,“N”指的是核糖,“~”指的是高能磷酸键
B. 图中①过程消耗的能量1可来自光能,②过程释放的能量2可转化成光能
C. 图中“能量2”能为胞吞、胞吐、O2进入神经细胞直接提供能量
D. 代谢旺盛的细胞内ATP含量较多,代谢缓慢的细胞内ADP含量较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1、图中①过程为合成ATP的过程,消耗的能量1可来自光能或化学能,②过程为ATP的水解过程,释放的能量2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2、ATP 的结构简式是 A-P~P~P,其中 A 代表腺苷,T 是三的意思,P 代表磷酸基团。
3、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详解】A、图中“M”指的是腺嘌呤,“N”指的是核糖,“〜”指的是高能磷酸键,A错误;
B、图中①过程为合成ATP的过程,消耗的能量1可来自光能或化学能,②过程为ATP的水解过程,释放的能量2可转化成光能,B正确;
C、胞吞、胞吐需消耗ATP,但氧气进入神经细胞为自由扩散,不消耗ATP,C错误;
D、细胞内的ATP含量不多,消耗后可迅速产生,代谢旺盛的细胞内ATP与ADP转化速率快,代谢缓慢的细胞内ATP与ADP转化速率慢,D错误。
故选B。
34. 下图表示ATP-ADP的循环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
A. ①属于放能反应,在细胞内与其他吸能反应密切联系
B. 溶酶体中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需要②过程提供能量
C. 人在饥饿时,细胞内的过程①和②也能达到平衡
D. 各种生物均能独立完成ATP-ADP的循环
【答案】C
【解析】
【分析】ATP是直接的能源物质,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是腺苷,由1分子腺嘌呤和1分子核糖组成,“~”是高能磷酸键,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容易断裂,释放其中的能量,供机体生命活动需要,ATP水解形成ADP和Pi,ADP和Pi吸收能量又合成ATP,细胞依赖于ADP和ATP的相互转化,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求;由题图可知,②是ATP水解过程,①是ATP合成过程。
【详解】据图分析,①是合成ATP的过程,属于吸能反应,在细胞内与其他放能反应密切联系,A错误;溶酶体中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不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细胞中的ATP含量很少,但是转化非常迅速,因此人在饥饿时,细胞内的过程①和②也能达到平衡,C正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于活细胞中才能生存和繁殖,因此病毒不能独立完成ATP-ADP的循环,D错误。
35. 把淀粉、脂肪、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和适量水混合装容器,调整PH在2.0,保存在37℃的水浴锅内,过一段时间后,容器内剩下的物质是( )
A. 淀粉、胃蛋白酶、氨基酸、脂肪、水
B. 唾液淀粉酶、麦芽糖、脂肪、胃蛋白酶、多肽、水
C. 淀粉、脂肪、胃蛋白酶、多肽、水
D. 葡萄糖、甘油、脂肪酸、多肽、氨基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酶具有专一性,蛋白酶能催化蛋白质分解成多肽,而淀粉酶能催化淀粉分解成麦芽糖。但是酶的催化能力又受到了环境的因素—温度、pH的影响,在pH=2时,温度37℃的条件下,胃蛋白酶的活性最强,而唾液淀粉酶丧失活性,唾液淀粉酶是一种蛋白质,也被胃蛋白酶催化分解成多肽。
【详解】根据分析,Ph=2.0状态下,唾液淀粉酶失活,胃蛋白酶处于最适pH,保存一段时间后,淀粉和脂肪不能被分解,唾液淀粉酶被胃蛋白酶分解成多肽和氨基酸,因此还剩下的是淀粉、脂肪、胃蛋白酶、多肽、水,故选C。
36. 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是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
②有的从食物中获得,有的在体内转化而来
③是活细胞产生的 ④酶都是蛋白质
⑤有的酶是蛋白质,有的酶是RNA ⑥酶在代谢中有许多功能
⑦在新陈代谢和生殖发育中起调控作用 ⑧酶都是生物催化剂
A. ①②⑤B. ②③⑦C. ③⑤⑧D. ④⑤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所以酶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等特性,酶具有高效性的原因是酶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如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永久失活,但低温只能降低酶的活性,不会使酶失活。据此答题。
【详解】①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①错误;
②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不能来源于食物,②错误;
③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因此凡是活细胞一般都能产生酶,③正确;
④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RNA,④错误;
⑤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RNA,⑤正确;
⑥酶在代谢中只有催化一种功能,⑥错误;
⑦酶在代谢中只有催化一种功能,没有调控作用,⑦错误;
⑧酶只是起催化作用,⑧正确。
综上分析,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7. 下列有关酶特性的实验设计中,最科学、严谨的一项是( )
A. AB. BC. C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能显著降低反应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③酶的作用条件温和。
【详解】A、酶的高效性是酶和无机催化剂相比,因此实验的对照组的蒸馏水应换成FeCl3溶液,A错误;
B、验证酶的专一性,实验需要鉴定淀粉和蔗糖是否被唾液淀粉酶分解,用碘液只能检测淀粉的存在,而无法检测蔗糖溶液是否被分解,故检测需使用斐林试剂,B错误;
C、由于过氧化氢在高温下易分解,因此不能用过氧化氢作为底物探究酶的最适温度,C错误;
D、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实验的自变量为pH,因变量为各组气泡的生成情况,D正确。
故选D。
38. 如图中Ⅰ代表无催化剂条件下的反应曲线,Ⅱ代表酶作催化剂条件下的反应曲线,E代表能量,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E1代表有催化剂条件下降低的活化能
B. 在反应物起始量相同的条件下,Ⅱ生成物比Ⅰ多
C. 若Ⅱ代表无机催化剂条件下的反应曲线,则E3减小
D. E2和E4分别代表有催化剂和无催化剂时的反应活化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5、分析题图:题图是酶作用的机理图,题图曲线Ⅰ代表无催化剂条件下的反应曲线,Ⅱ代表酶作催化剂条件下的反应曲线,E3是酶等催化剂降低的活化能。
【详解】A. E1代表无催化剂条件下反应需要的活化能,A错误;
B. 在反应物起始量相同的条件下,Ⅱ的生成物有Ⅰ的生成物一样多,两者只是速度不同,B错误;
C. 若Ⅱ代表无机催化剂条件下的反应曲线,E3是催化剂降低的活化能,无机催化剂与酶相比不具有高效性,则E3减小,C正确;
D. E2代表有催化剂时反应需要的活化能,E4代表反应物到生成物过程中释放的总能量,D错误。
故选C。
39. 下图甲是H2O2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温度降低时,乙图中的e点不变,d点右移
B. H2O2量增加时,乙图中的e点上升,d点左移
C. 最适温度下,pH=c时,乙图中e点的值为0
D. 最适温度下,pH=a时,乙图中e点下移,d点左移
【答案】A
【解析】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A、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测得的,若温度降低,酶的活性降低,导致乙图中的d点右移,但是e点不变,A正确;
B、H2O2量增加时,乙图中的e点上升,d点不变,B错误;
C、pH=c时,过碱条件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活,不能催化H2O2水解,但H2O2在常温下也能分解,所以e点不为0,C错误;
D、最适温度下,pH=a时,酶的活性降低,导致乙图中d点右移,而e点不变,D错误。
故选A。
40. 某同学研究温度和pH对某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得到如图的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为35℃左右,最适pH为8
B. 当pH为8时,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底物浓度和酶浓度
C. 随pH升高,该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也逐渐升高
D. 当pH为任何一固定值时,实验结果都可以证明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酶的活性受到温度和pH值的影响,在最适温度和pH值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低温可以降低酶的活性,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导致永久性的失活.
【详解】图中曲线可以看出,在相同pH值条件下,35℃时酶促反应速率最高,在相同温度条件下,pH值为8时酶促反应速率最高,因此该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为35℃左右,最适pH为8,A正确;当pH为8时,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曲线中未体现底物浓度和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B错误;随pH升高,该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没有变化,C错误;当pH过小或过大的条件时,酶的空间结构改变,即酶活性丧失,因此在此条件时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反应速率是相同的,不能证明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及识图、析图能力.
41. 下列反应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内均能完成的是( )
A. 葡萄糖→丙酮酸
B. 丙酮酸→酒精+CO2
C. ADP+Pi+能量→ATP
D. H2O→[H]+O2
【答案】C
【解析】
【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
【详解】A、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A不符合题意;
B、丙酮酸分解为酒精和CO2,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B不符合题意;
C、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都会发生ADP与Pi结合生成ATP的反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有氧呼吸第二、第三阶段均在线粒体中进行,C符合题意;
D、H2O→[H]+O2发生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其场所为叶绿体的类囊体膜,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2. 下图表示有氧呼吸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②④中数值最大的是①
B. ③代表的物质名称是氧气
C. 产生①②的场所是线粒体
D. 原核生物也有能完成图示全过程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利用葡萄糖生成丙酮酸、[H]和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利用丙酮酸和水生成[H]和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H]和氧气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
【详解】A、有氧呼吸三个阶段中,第三阶段产生的能量最多,①②④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其中数值最大的是④,A错误;
B、③是参与第二阶段的反应物,代表的物质名称是水,B错误;
C、①能量产生在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②能量产生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C错误;
D、原核生物有相关的呼吸酶也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如蓝细菌,D正确。
故选D。
43. 有氧呼吸中产生二氧化碳的阶段、氧气利用的阶段、水参与反应的阶段、有水生成的阶段分别是
①第一阶段 ②第二阶段 ③第三阶段
A. ②③②③B. ①②③③C. ②①③②D. ③②②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有氧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产生于②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氧气在③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参与反应,与还原氢结合形成水;水参与②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与丙酮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有水生成的阶段是③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因此,A项正确,B、C、D项错误。
44. 下图表示生物体内进行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过程的完成一定伴随H2O和CO2的生成
B. 在人体剧烈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产生的A中不含有乳酸
C. 人体细胞中完成过程c的场所主要是线粒体
D. 人体内的a过程会受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示,a是细胞呼吸的方式,可以是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A是细胞呼吸的产物可能是水和二氧化碳或者是无氧呼吸的产物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乳酸,B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C是ADP和磷酸,b是ATP的合成,c是ATP的水解过程。
【详解】A、有机物氧化分解有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没有水生成,A错误;
B、人体剧烈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有氧呼吸供能不足,会进行无氧呼吸供能生成乳酸,B错误;
C、c为ATP水解供能发生在各种细胞的不同结构,b为ADP生成ATP主要发生在线粒体,C错误;
D、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会影响细胞代谢,影响有机物有氧分解速率,D正确。
故选D。
45. 在a、b、c、d条件下,测得某植物种子萌发时CO2和O2体积变化的相对值如下表。若底物是葡萄糖,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a条件下,呼吸产物除CO2外还有乙醇或乳酸
B. b条件下,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少
C. c条件下,种子消耗的葡萄糖最少
D. d条件下,产生的CO2来自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a条件下,O2的吸收量为0,说明种子此时只进行无氧呼吸,种子无氧呼吸的产物是CO2和酒精,A错误;
B、b条件下,CO2的释放量>O2的吸收量,说明此时种子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根据表中数据:有氧呼吸消耗氧气3,则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0.5,释放的二氧化碳为3,那么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应该是8-3=5,则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2.5,b条件下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少,B正确;
C.c条件下,种子消耗的葡萄糖不一定最少,只是图中几个数据相比,c条件下种子消耗的葡萄糖最少,C错误;
D、d条件下,CO2的释放量=O2的吸收量,说明此时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此时产生的CO2全部来自线粒体,D错误。
故选B。
46. 如图表示某高等植物非绿色器官的细胞呼吸与O2浓度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O2浓度为a时,是植物种子储存的最佳O2浓度
B. O2浓度为b时,该器官只进行有氧呼吸
C. 如果是人体,则该图中的曲线Ⅰ、Ⅱ不存在
D. 曲线Ⅲ细胞呼吸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意味着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CO2释放量来自呼吸作用,O2吸收量都用于有氧呼吸。分析题图可知,Ⅰ曲线表示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二氧化碳释放量逐渐减少直至为0,应为无氧呼吸释放二氧化碳的量。Ⅲ曲线表示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二氧化碳释放量逐渐增加,应为有氧呼吸释放二氧化碳的量。Ⅱ表示细胞呼吸释放的CO2总量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Ⅰ表示无氧呼吸释放的CO2量,Ⅱ表示CO2释放总量,Ⅲ表示有氧呼吸释放的CO2量。CO2释放总量最低时,细胞呼吸最弱,消耗的有机物最少,最适于储存植物种子,而O2浓度为a时,CO2释放量不是最低,A错误;
B.当O2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完全被抑制,该器官只进行有氧呼吸,B正确;
C.如果是人体,只有有氧呼吸产生CO2,无氧呼吸只产生乳酸,则题图中的曲线Ⅰ、Ⅱ不存在,C正确;
D.曲线Ⅲ表示有氧呼吸,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是考查氧气浓度对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识记细胞呼吸的类型、特点及反应式的能力。
47. 下图表示植物细胞内的代谢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1)X、Y物质分别代表三碳化合物和丙酮酸
(2)①、④过程消耗[H],②过程产生[H]
(3)①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②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4)①、②、③、④四个过程中既没有消耗氧气,也没有产生氧气
A. (1)(2)B. (1)(4)C. (2)(3)D. (3)(4)
【答案】B
【解析】
【分析】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水的光解,产生ATP和[H],同时释放氧气,ATP和[H]用于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受光照的限制,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为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1)、X物质是三碳化合物,Y物质是丙酮酸,(1)正确;
(2)、①过程是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两分子的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④过程是丙酮酸和水生成二氧化碳和[H],释放少量能量,②过程是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淀粉等有机物,(2)错误;
(3)、①过程是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两分子的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反应的部位是细胞质基质,②过程是C3的还原,发生反应的部位是叶绿体基质,(3)错误;
(4)、①过程是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两分子的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②过程是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淀粉等有机物,③过程是CO2被C5固定形成C3,④过程是丙酮酸和水生成二氧化碳和[H],释放少量能量,这四个过程中既没有消耗氧气,也没有产生氧气,(4)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48. 将图中果酒发酵装置改装后用于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下列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A. 探究有氧条件下酵母菌呼吸方式时打开阀a
B. 经管口 3 取样检测酒精和CO2 的产生情况
C. 实验开始前对改装后整个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查
D. 改装时将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与管口2连通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打开阀a,则外界空气可通过发酵液中;经管口3取样检测酒精,检测CO2要经管口2排出的气体;发酵过程需要密封,故需要进行气密性检测;管口2与盛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连通,可检测是否有CO2产生。
49. 从种植于室内普通光照和室外强光光照下的同种植物分别提取叶片的叶绿体色素,用纸层析法分离,结果如图(注颜色浅代表含量相对较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室内植物叶片偏黄
B. 室外植物叶片偏绿
C. 室外植物叶片胡萝卜素含量>叶黄素含量
D. 室内植物叶片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提取叶片的叶绿体色素,用纸层析法分离,滤纸条上从上到下四条色素带分别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详解】通过图示可知,室内植物叶绿素较多,叶片偏绿,A错误;通过图示可知,室外植物叶绿素较少,室外植物叶片偏黄,B错误;室外植物叶片胡萝卜素含量<叶黄素含量,C错误;室内植物叶片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D正确。
【点睛】学生对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理解不清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结果
50. 研究表明:绿色植物在缺镁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与对照组相比,植物的光合作用下降,原因是( )
A. 光反应强度升高,暗反应强度降低
B. 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不变
C. 光反应强度不变,暗反应强度降低
D. 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叶绿素合成的条件:镁离子、适宜的温度和光照。光反应需要的条件是光,色素、光合作用有光的酶。
光反应:水的光解,水在光下分解成氧气和氢离子,同时NADP+接受氢离子生成NADPH,ADP和Pi接受光能形成ATP。暗反应:二氧化碳的固定,CO2与C5结合生成2C3;C3的还原,C3接受NADPH、ATP,同时在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有机物。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NADPH和ATP。
【详解】镁是合成叶绿素的必需元素,绿色植物在缺镁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与对照组相比,叶肉细胞内叶绿素含量较低,光反应强度降低,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减少,暗反应强度也随之降低,导致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下降。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51. 下面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图中a~g为物质,①~⑥为反应过程,物质转换用实线表示,能量传递用虚线表示)。有关判断错误的是( )
A. 图中①表示水分的吸收,③表示水的光解
B. c为ATP,f为NADPH
C. 将b物质用18O标记,最终在生成的(CH2O)中能检测到18O
D. 图中a物质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绿色植物能利用它将光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图中a为叶绿素,b是氧气,f是NADP+,e是NADPH或[H],c是ATP,d是ADP,g为CO2。
光反应的场所:叶绿体中类囊体薄膜上。暗反应场所:叶绿体基质。
【详解】A、根据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可以确定图中①表示水分的吸收,②表示ATP的合成,③表示水的光解,④表示二氧化碳的固定,⑤表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⑥表示糖类的生成,A正确;
B、图中物质分别表示:a色素、b为氧气、c为ATP、d为ADP、e为NADPH、f为NADP+、g为二氧化碳,B错误;
C、用18O标记氧气,18O参与有氧呼吸生成H218O。H218O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与丙酮酸反应生成C18O2。C18O2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生成(CH218O),C正确;
D、a物质表示色素,叶绿体中的色素具有吸收、传递、转化和利用光能的作用。绿色植物能利用它将光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D正确。
故选B。
52. 光反应在叶绿体类囊体上进行。在适宜条件下,向类囊体悬液中加入氧化还原指示剂DCIP,照光后DCIP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该反应过程中
A. 需要ATP提供能量
B. DCIP被氧化
C. 不需要光合色素参与
D. 会产生氧气
【答案】D
【解析】
【详解】【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光反应的有关知识。类囊体是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的场所,光反应发生水的光解,产物是氧气和还原氢;以及ATP的合成。依据题中信息可判断,光照后溶液变为无色,说明有还原剂产生,DCIP被还原。
【详解】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上,有光时,产生氧气、NADPH和ATP,A错误;DCIP照光后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是因为DCIP被[H]还原成无色,B错误;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需要光合色素吸收光能,C错误;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会产生氧气,D正确,所以选D。
【点睛】要根据“照光后DCIP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推知产生了还原剂,进行了光反应。
53. 夏季晴朗的一天,甲乙两株同种植物在相同条件下CO2吸收速率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植株在a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B. 乙植株在c点有机物最轻
C. 曲线b-c段和d-e段下降的原因相同
D. 两曲线b-d段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甲植株气孔无法关闭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该题是净光合作用速率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曲线,由于时间变化光照强度发生变化,甲植物a点净光合速率为0,该点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e点之后只进行细胞呼吸,全天无光合午休;乙植物在一昼夜中净光合作用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6时和18时,净光合速率为0,该点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c点表示乙植物的光合午休现象,原因是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导致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详解】A、甲植株a点净光合作用为0,此时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甲植株在a点之前进行光合作用,只是a点之前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速率,A错误;
B、乙植株在a点之前呼吸大于光合,一直消耗有机物,故a点有机物最轻,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bc下降的原因是乙植株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不足,de段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强度逐渐减弱,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和ATP数量逐渐减少,C错误;
D、b~d段,乙曲线的变化为植物的“午休现象”,是气孔关闭导致叶内CO2浓度降低导致,甲植物可能不存在“午休现象”或气孔关闭程度很小或气孔无法关闭,有更强的利用CO2的能力,D正确。
故选D。
54. 科学家研究CO2浓度、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同一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得到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光照强度为a时,造成曲线Ⅱ和Ⅱ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CO2浓度不同
B. 光照强度为b时,造成曲线I和II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温度不同
C. 光照强度为a~b,曲线I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
D. 光照强度为b~c,曲线Ⅱ、Ⅲ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由于图中涉及自变量较多,因此可分组探究:曲线Ⅰ和Ⅱ、曲线Ⅱ和Ⅲ;确定光照强度后曲线Ⅰ和Ⅱ的自变量为温度;而曲线Ⅱ和Ⅲ的自变量为二氧化碳浓度。
【详解】A、光照强度为a时,曲线Ⅱ和Ⅲ的光照强度相同、温度相同,而曲线Ⅱ的光合速率明显高于曲线Ⅱ,说明此处造成曲线Ⅱ和Ⅱ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CO2浓度不同,A正确;
B、光照强度为b时,曲线I和Ⅱ的光照强度相同,二氧化碳浓度相同,因此造成曲线I和Ⅱ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温度的不同,B正确;
C、图中看出,光照强度为a~b,曲线I、Ⅱ的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C正确;
D、光照强度为b~c,曲线Ⅲ光合作用强度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光合作用强度不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D错误。
故选D。
55. 下列关于硝化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化合物所需能量为光能
B. 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化合物所需能量为化学能
C. 硝化细菌细胞中含有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的一系列酶
D. 硝化细菌和绿色植物一样都是自养型生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硝化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结构与大肠杆菌相似,仅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可进行有氧呼吸,可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详解】硝化细菌能将土壤中的氨氧化成亚硝酸,进而将亚硝酸氧化成硝酸,硝化细菌能够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这是糖类可供硝化细菌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所以硝化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A错误;B正确;D正确;硝化细菌能够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所以硝化细菌细胞中含有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的一系列酶,C正确。
56. 下面是叶肉细胞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叶绿体与线粒体的代谢简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①处于黑暗环境中,该细胞单位时间释放的CO2量即为呼吸速率
B. 细胞②没有与外界发生O2和CO2的交换,可断定此时真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C. 细胞③处在较强光照条件下,细胞光合作用所利用的CO2量为N1与N2的和
D. 分析细胞④可得出,此时的光照强度较弱且N1小于m2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细胞①处于黑暗环境中,只有O2的吸收和CO2的释放,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细胞②无外界的气体交换,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细胞③从外界吸收CO2释放O2,故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细胞④从外界吸收O2释放CO2,此时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
【详解】A、细胞①处于黑暗环境中,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可以测定该呼吸速率,A正确;
B、细胞②是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O2用于细胞呼吸,细胞呼吸产生的CO2用于光合作用,植物与外界不进行气体交换,即没有O2和CO2的吸收与释放,真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B正确;
C、细胞③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所需的CO2,来源有外来的CO2和呼吸作用产生的CO2,故细胞光合作用所利用的CO2量为N1与N2的和,C正确;
D、细胞④的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用强度,可能原因是此时光照强度较弱,细胞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过程中,O2的净消耗量(吸收量)m2与CO2的净生成量N1相等,D错误。
故选D。
57. 研究人员发现,离体的叶绿体在一定条件下受到光照后依然能够释放氧气。向离体的叶绿体悬浮液中加入DCIP,光照后蓝色氧化型的DCIP接受氢后变成无色。研究人员为了验证该过程,在密闭条件下进行如表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试管与丙试管比较可以说明氢的产生需要光照
B. 设置乙试管和丁试管的目的是说明DCIP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自身不会变色
C. 甲试管有叶绿体和光照条件,故实验过程中用到的蔗糖溶液应全部换成蒸馏水,以方便检测甲试管内叶绿体中是否有糖类产生
D. 甲试管除了颜色变化,实验过程中还能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加入叶绿体悬浮液和光照条件,因变量为是否产生[H],观察因变量为蓝色氧化态的DCPIP是否变成无色。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光照和叶绿体悬浮液存在的前提下,DCPIP才能接受氢后变成无色还原状态的DCPIPH2。
【详解】A、甲试管有光照,上层液体变成无色,丙试管无光照,上层液体为蓝色,故甲试管与丙试管的比较可以说明氢的产生需要光照,A正确;
B、乙和丁试管作为对照实验,没有添加叶绿体悬浮液,上层液体均为蓝色,说明DCPIP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自身不会变色,B正确;
C、实验中制备叶绿体悬浮液使用蔗糖溶液可以维持叶绿体的渗透压,避免使用蒸馏水使叶绿体吸水涨破,故实验过程中用到的蔗糖溶液不能换成蒸馏水,C错误;
D、甲试管中有叶绿体和光照,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O2,故实验结果除了颜色变化外,实验过程中还能观察到有气泡产生,D正确。
故选C。
【点睛】
58. 下图表示的是一昼夜北方某作物植株吸收量的变化。甲图为盛夏的某一晴天,乙图为春天的某一晴天。对图的相关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是G点,两图中B点植物干重均低于A点时的干重
B. 植株有机物总积累量可用横轴上下曲线围成的有关面积表示,适当提高温度可以增加OA的绝对值
C. 两图中DE时间段叶绿体中C3含量均大大减少
D. 甲图中E点和G点相比,叶绿体中ATP的含量较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AB和HI表示只进行呼吸作用,C、G时CO2的吸收和释放量为0,说明此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当。DE时由于光照强,气温高,导致蒸腾作用强,水分散失多,气孔关闭,CO2供应不足,光合作用速率略有下降。乙图中AB和FG表示只进行呼吸作用,C、E时CO2的吸收和释放量为0,说明此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当。
【详解】A、甲图中的CO2吸收量表示净光合作用强度,净光合作用强度=实际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C→G时间段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因此G点时有机物积累最多,两图中由A→B过程都只进行细胞呼吸,所以B点干重均低于A点,A正确;
B、横轴与上侧曲线围成的面积与下侧曲线围成的面积之差为有机物的积累量,适当升高温度可能会使呼吸速率升高,OA的绝对值增大,B正确;
C、甲图中DE时间段下降的原因是:蒸腾作用过强,叶片的气孔关闭,使得CO2的吸收量减少,CO2固定过程减弱,生成的C3减少,短时间内C3的还原速率不变,所以DE时间段C3的含量减少,乙图中DE时间段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强度减弱,光反应生成的[H]和ATP减少,C3还原过程减弱,短时间内CO2固定速率不变,所以叶绿体中C3含量增多,C错误;
D、甲图中E点的光照强度高于G点,所以E点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多于G点,D正确。
故选C。
59. 已知小麦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为25℃,呼吸作用最适温度为30℃,科学家研究小麦30℃时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得到如下图所示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25℃条件下研究时,cd段位置会上移,a点会上移
B. a点时叶肉细胞产生ATP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C. 其他条件适宜,当植物缺Mg时,b点将向右移动
D. c点之后小麦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可能与叶绿体中酶的浓度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a点时光照为零,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b点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bc段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cd段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详解】A、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由题文知小麦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为25℃,呼吸作用最适温度为30℃,25℃条件下光合速率将增强,cd段位置会上移,呼吸作用强度会因为酶的活性受到抑制而下降,a点会上移,A正确;
B、a点时因没有光照,叶肉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B错误;
C、当植物缺Mg时,叶绿素减少,光反应减弱,暗反应合成的有机物减少,b点将向右移动;C正确;
D、外界条件均适宜时,c点之后小麦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是内因造成的,故可能与叶绿体中酶的浓度有关,D正确。
故选B。
60. 将某种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内,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实验以该植物叶绿体光合作用吸收的CO2总量与线粒体呼吸作用CO2的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对该植物数据表格分析正确的是( )
A. 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为20 ℃时该植物不能生长
B. 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为45 ℃时,最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C. 每天交替进行12 h光照12 h黑暗,温度均保持在45 ℃条件下,能正常生长
D. 每天交替进行12 h光照12 h黑暗,温度均保持在35 ℃条件下,能正常生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在这两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是直接需要光的称为光反应,第二阶段不需要光直接参加,是二氧化碳转变为糖的反过程称为暗反应。光合作用是将CO2还原为糖的反应,且产生O2。呼吸作用是将糖类氧化成CO2的反应,且消耗O2。本题植物叶绿体光合作用吸收的CO2总量代表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差值,称为净光合作用。净光合速率大于0,有机物积累,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表中光照下叶绿体CO2吸收总量代表光合速率,黑暗中CO2释放量代表呼吸速率。
【详解】A、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为20℃时,净光合速率=1.00 -0.50=0.50mg/h,该植物存在有机物的积累,能生长,A错误;
B、净光合速率大小可反映该植物有机物的积累,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为45℃时,净光合速率=3.50-3.00=0.50mg/h,从表中可看出35℃时净光合速率=3.25-1.50=1.75 mg/h最大,最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B错误;
C、温度均保持在45℃条件下,12小时光照能积累的量可用0.50mg/h ×12h=6mg表示,12小时黑暗消耗的量可用3.00mg/h ×12h=36mg表示,植物不能正常生长,C错误;
D、温度均保持在35℃条件下,12小时光照能积累的量可用1.75 mg/h ×12h=21mg表示,12小时黑暗消耗的量可用1.50 mg/h ×12h=18mg表示,该植物存在有机物的积累,能正常生长,D正确。
故选D。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一)必考题
61. 如图为高等动物、植物细胞局部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中填写数字代号、横线上填写文字)
(1)和高等动物相比,高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6]________、[8]________。
(2)在动物细胞中[3]的功能是_________;[4]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___________的“车间”及“发送站”。
(3)结构[5]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和________。
(4)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后,结构[7]呈现的颜色是________。
(5)动物细胞与小麦根尖细胞相比,其区别是无________,与乳酸菌相比最大的区别是_____。图中各种生物膜的结构和化学成分相似,但功能差别较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61. ①. 叶绿体 ②. 液泡
62. ①. 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②. 加工、分类和包装
63. ①. 磷脂 ②. 蛋白质
64. 绿色 65. ①. 细胞壁 ②.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③. 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动、植物细胞局部亚显微结构拼接示意图,其中结构1为线粒体,结构2为核糖体,结构3为中心体,结构4为高尔基体,结构5为细胞膜,结构6为叶绿体,结构7为细胞核,结构8为液泡。
【小问1详解】
和高等动物相比,高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6]叶绿体、[8]液泡。
【小问2详解】
[3]为中心体,在动物细胞中的功能是与细胞的分裂有关,发射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4]为高尔基体主要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小问3详解】
结构[5]为细胞膜,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磷脂)。
【小问4详解】
甲基绿对DNA的亲和力更高,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故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后,结构[7]细胞核呈现绿色。
【小问5详解】
动物细胞与小麦根尖细胞相比,其区别是无细胞壁,与乳酸菌(原核生物)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图中各种生物膜的结构和化学成分相似,但功能差别较大的原因是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的生物膜其功能越复杂。
62. 某同学进行实验,甲图为实验开始状态,乙图为实验结束状态。请在乙图所示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实验,探究蔗糖的水解产物能否通过半透膜。
增添的实验材料:蔗糖酶溶液、斐林试剂、试管、滴管、水浴锅等。
(1)设计出继续实验的简要步骤:
①向a、b两管分别加入等量_________溶液,水浴加热(或隔水加热)U型管至适宜温度,观察a、b两管内_______的变化
②吸取a、b两管内适量液体,分别加入A、B两试管中,并加入_____,并_______,观察A、B试管内有无_________。
(2)预测实验现象并作出结论。
①如果a、b两管液面高度差______且A、B试管内均____砖红色沉淀,则蔗糖的水解产物_____通过半透膜;
②如果a、b两管液面高度差______且A试管内_____砖红色沉淀、B试管内______砖红色沉淀,则蔗糖的水解产物________通过半透膜。
【答案】(1) ①. 蔗糖酶 ②. 液面 ③. 斐林试剂 ④. 水浴加热 ⑤. 砖红色沉淀
(2) ①. 缩小 ②. 有 ③. 能 ④. 增大 ⑤. 无 ⑥. 有 ⑦. 不能
【解析】
【分析】水分子和葡萄糖等小分子物质能通过半透膜,蔗糖等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蔗糖在蔗糖酶的作用下能够水解成小分子的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情况下,会出现砖红色沉淀。解答此题,可根据加入蔗糖酶后单位体积溶液中微粒数的变化判断a、b两管溶液吸水力的变化,进而分析两管液面变化。
【小问1详解】
探究蔗糖的水解产物能否通过半透膜,可根据酶的专一性,向a、b两管分别加入等量蔗糖酶,水浴加热U型管至适宜温度,观察a、b两管内液面的变化;检测a、b两管内是否有蔗糖水解产生的还原糖,可分别取a、b两管内适量液体,分别加入A、B两试管中,并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观察A、B试管内有无砖红色沉淀。
【小问2详解】
①如果蔗糖的水解产物能通过半透膜,则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趋于相等,a、b两管液面高度差缩小,A、B试管内均出现砖红色沉淀。
②如果蔗糖的水解产物不能通过半透膜,则b管溶液中蔗糖被水解后单位体积中溶质微粒数增加,吸水力增强,a、b两管液面高度差增大且A试管内无砖红色沉淀、B试管内有砖红色沉淀。
63. 某研究小组为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的因素,做了三个实验,相应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实验1、实验2均在最适条件下进行,实验3其他条件适宜)请分析回答:
(1)实验1、2、3中的自变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1的无关变量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种)。
(2)实验1可以体现了酶具有___________。
(3)实验2bc段O2产生速率不再增大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有限。
(4)实验1若温度升高10℃,加过氧化氢酶的催化反应曲线斜率将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O2产生量_________(“上移”、“下移”或“不动”)。
(5)实验3的结果显示,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为_______,实验结果表明,当pH小于d或大于f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将永久丧失,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催化剂的种类 ②. H2O2浓度 ③. pH ④. 温度、pH ⑤. 高效性 ⑥. 酶的数量(浓度) ⑦. 减小 ⑧. 不动 ⑨. e ⑩. 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
【解析】
【分析】实验组:经过处理的组是实验组;对照组:未经过处理的组是对照组;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自变量: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无关变量: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自变量是可以人为直接改变或施加的变量,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量,只能观察或测量获得。要注意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实验设计时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详解】(1)由曲线图分析可知,实验1,2,3中的自变量分别为催化剂的种类、H2O2浓度、pH。根据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实验1的无关变量可能有温度、pH。
(2)分析实验1可知,加入H2O2酶的一组比加入FeCl3的一组先到达平衡点,需要的时间更短,可以体现了酶具有高效性。
(3)实验2的结果反映,在bc所对应的H2O2浓度范围内,过氧化氢溶液浓度会不影响过氧化氢酶的活性,be段O2产生速率不再增大的原因最可能是酶的数量(浓度)有限。
(4)实验1在适宜条件下进行,若温度升高10℃,加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将会降低,其催化的反应曲线斜率将减小,温度升高,过氧化氢本身也会分解,故加Fe3+的催化反应曲线斜率将增大;温度升高只改变翻译速度或到达平衡点的时间,不改变平衡点,故O2产生量不动。
(5)实验3的结果显示,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为e;实验结果表明,当pH小于d或大于f时,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导致过氧化氢的活性将永久丧失。
【点睛】本题考查探究过氧化氢分解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实验,解题关键是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平衡点。
64. 下图是表示某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示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物质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代表的物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
(2)B代表一种反应过程,C代表细胞质基质,D代表线粒体,则ATP合成发生在A过程,还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填“B和C”“C和D”或“B和D”)。
(3)C中的丙酮酸可以转化成酒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O2 ②. NADP+ ③. ADP+Pi ④. C5 ⑤. NADH(或答:还原型辅酶Ⅰ) ⑥. C和D ⑦. 在缺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
【解析】
【详解】光反应中物质变化:H2O→2H+1/2O2(水的光解);NADP+ + 2e- + H+ → NADPH 能量变化:ADP+Pi+光能→ATP
暗反应中物质变化:CO2+C5化合物→2C3化合物(二氧化碳的固定)2C3+4NADPH+ATP→(CH2O)+ C5 +H2O(有机物的生成或称为C3的还原)
能量变化:ATP→ADP+Pi(耗能)
(1)由图可知A、B过程分别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图中类囊体膜上发生水的光解,产生NADPH
和①氧气;暗反应阶段消耗ATP和NADPH,产生②NADP+、③(ADP和Pi);暗反应过程为卡尔文循环,CO2+C5化合物→2C3化合物(二氧化碳的固定),所以④为C5。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的场所为C细胞质基质,在第一阶段中,各种能源物质循不同的分解代谢途径转变成乙酰辅酶A;呼吸作用的第二、三阶段的场所为D线粒体,在第二阶段中,乙酰辅酶A(乙酰CA)的二碳乙酰基,通过三羧酸循环转变为CO2和氢原子;在第三阶段中,氢原子进入电子传递链(呼吸链),最后传递给氧,与之生成水。呼吸作用中的[H]为还原型辅酶I(NADH)。(2)植物叶肉细胞能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有: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A)和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C和D)。(3)酒精是植物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
【考点定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名师点睛】易错易混点为[H],注意呼吸作用中的[H]为还原型辅酶I(NADH),光合作用中的[H]为还原型辅酶II(NADPH)。
65. 下图是水稻叶肉细胞内的某种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____,在该结构上可以进行的物质变化过程有________________。
(2)在水稻生长过程中,需要合理施肥。若施用氮肥不足,会造成叶片发黄、光合速率明显降低,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
(3)水稻生长管理过程中,需要定期排水晒田,以避免幼根腐烂发黑,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突破水稻产量瓶颈,育种专家提出了理想株型的概念。研究表明,水稻直立叶株型(植株上部叶片与水稻主干的夹角较小)比弯曲叶株型的光合速率高,这种株型特点有利于增加植株________的面积。他们还发现,叶片气孔密度大的水稻品种,光合速率较高,请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类囊体膜 ②. 水分解产生氧气与[H]、ADP与Pi合成ATP ③. N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N不足使叶绿素合成不足,导致叶片吸收和转化的光能减少,因此光合速率降低 ④. 定期排水能提高土壤氧气含量,否则幼根易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毒害细胞 ⑤. 受光面积 ⑥. 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促进暗反应的进行,从而提高光合速率
【解析】
【分析】图中可以发生水的光解,故为类囊体膜,该过程称为光反应,光反应阶段的物质变化是: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能量变化是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在叶绿体基质中可以进行暗反应,物质的变化有:二氧化碳的固定,C3的还原和ATP的水解。能量变化是ATP中活跃的化学能会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详解】(1)图示结构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可以发生水的光解产生[H]和氧气以及ATP的合成。
(2)N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N不足使叶绿素合成不足,导致叶片吸收和转化的光能减少,因此光合速率降低。
(3)水稻进行定期排水是为了提高土壤的含水量,避免根部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毒害细胞。
(4)水稻直立叶株型可以提高植株的受光面积,从而提高光合速率。叶片气孔密度大的水稻品种,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促进暗反应的进行,从而提高光合速率。
【点睛】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有:叶绿素含量、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叶面积等。
(二)选考题:请考生从两道生物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66. 根据下面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装置甲表示的是植物芳香油提取中的___________法,常用于玫瑰精油的提取;该装置还可用于胡萝卜素提取中的_________过程,在进行该过程前,要过滤,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乙常用于果酒、果醋的制作,在果酒制作时起作用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_,它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相比,不同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该装置用于制作酸奶,对该装置如何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丙表示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在加热的瓶口安装了回流冷凝装置,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保证原料颗粒小,温度高,时间长,目的是让提取的物质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水蒸气蒸馏法(水中蒸馏法) ②. 浓缩 ③. 除去萃取液中的不溶物 ④. 酵母菌 ⑤. 具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 ⑥. 关闭进气口和排气口 ⑦. 萃取法 ⑧. 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萃取剂)的挥发 ⑨. 充分溶解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装置甲表示的是植物芳香油提取中的水蒸气蒸馏法,常用于玫瑰精油的提取和胡萝卜素提取中的浓缩过程。装置乙常用于果酒、果醋的制作,其中排料口的作用是出料、检测;充气口的作用是在果醋制作时通入氧气的;排气孔是排气,其弯弯曲曲的好处是防止杂菌和浮尘的污染。装置丙表示萃取法。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装置甲表示的是植物芳香油提取中的水蒸气蒸馏法;该装置还可用于胡萝卜素提取中的浓缩过程,在进行该过程前,要过滤,以除去萃取液中的不溶物。
(2)在果酒制作时起作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杆菌,与醋酸杆菌相比,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制作酸奶的原理是常利用乳酸杆菌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发解产生乳酸,即为乳酸菌的无氧呼吸过程,因此如果该装置用于制作酸奶,应关闭进气口和排气口。
(3)装置丙表示的方法为萃取法,在加热的瓶口安装了回流冷凝装置,以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萃取剂)的挥发;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保证原料颗粒小,温度高,时间长,目的是让提取的物质充分溶解。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67. 为增加油菜种子的含油量,研究人员尝试将酶D基因与位于叶绿体膜上的转运肽基因相连,导入油菜细胞并获得了转基因油菜品种。
(1)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常用的运载体有_______________。
(2)欲获取转运肽基因,所需三种限制酶(Cla Ⅰ、Sac Ⅰ、Xba Ⅰ)的切点如图所示。则用________和__________酶处理两个酶D基因和转运肽基因后,可得到________端与________端(填图中字母)相连的融合基因。
(3)将上述融合基因插入图所示Ti质粒的T-DNA中,构建__________________并导入农杆菌中。将获得的农杆菌接种在含________的固体平板上培养得到含融合基因的单菌落,再利用液体培养基震荡培养,可以得到用于转化的侵染液。
(4)剪取油菜的叶片放入侵染液中一段时间,此过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进一步筛选后获得转基因油菜细胞,该细胞通过_________技术,该技术的原理是____________,最终可培育成转基因油菜植株。
【答案】67. 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68. ①. ClaⅠ ②. DNA连接 ③. A ④. D
69. ①. 基因表达载体(或“重组质粒”) ②. 四环素
70. ①. 利用农杆菌将融合基因导入油菜细胞 ②. 植物组织培养 ③.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解析】
【分析】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等,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营养条件,诱导其形成完整植株的技术。
【小问1详解】
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前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等。
【小问2详解】
读图知,切割酶D基因与转运肽基因的限制酶中相同的为ClaⅠ限制酶,因此对两种基因处理时用ClaⅠ限制酶切割,然后用DNA连接酶进行连接,继而可得到A、D端相连的融合基因。
【小问3详解】
将上述融合基因插入图乙所示Ti质粒的T-DNA中,构建表达载体即重组质粒并导入农杆菌中。将获得的农杆菌接种在含四环素的固体平板上培养得到单菌落,没有导入质粒的农杆菌在此培养基会死亡,再利用液体培养基震荡培养,可以得到用于转化的浸染液。
【小问4详解】
剪取油菜的叶片放入侵染液中一段时间,此过程的目的是利用农杆菌将融合基因导入油菜细胞,进一步筛选后获得转基因油菜细胞。该细胞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培育成转基因油菜植株,利用植物细胞培育出完整植物个体,原因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比较项目
原 核 细 胞
真 核 细 胞
大小
较小
较大
主要
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
胞核,有拟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细胞壁
有,主要成分是糖类
和蛋白质
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
纤维素和果胶;动物细胞
无;真菌细胞有,主要成
分为多糖(不能被溶菌酶水解)
生物膜系统
无生物膜系统
有生物膜系统
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
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DNA存
在形式
拟核中:大型环状、裸露
质粒中:小型环状、裸露
细胞核中:和蛋白质形成
染色体
细胞质中:在线粒体、叶
绿体中裸露存在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无丝分裂、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
异方式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溶液
溶质的元素组成
检测试剂
颜色反应
甲
C、H、O
①
砖红色
乙
C、H、O、N等
双缩脲试剂
②
分组
①
②
③
④
⑤
步骤1
从盖玻片一侧滴入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润的蔗糖溶液浓度如下
0.1g/mL
0.2g/mL
0.3g/mL
0.4g/mL
0.5g/mL
质壁分离现象
-
++
+++
++++
++++
步骤2
从盖玻片一侧滴入清水,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充分清洗3次
质壁分离现象
-
-
+
++
++++
实验
实验目的
主要实验步骤
A
验证酶具有高效性
实验组:2 mL 3% H2O2溶液+1 mL过氧化氢酶,保温5 min后观察;对照组:2 mL 3% H2O2溶液+1 mL蒸馏水,保温5 min后观察
B
验证酶具有专一性
实验组:2 mL 3%可溶性淀粉溶液+1 mL新鲜唾液,保温5 min后,碘液检验;对照组:2 mL 3%蔗糖溶液+1 mL新鲜唾液,保温5 min后,碘液检验
C
探究酶的最适温度
分别设置等量的、不同温度下的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溶液,然后将相同温度下的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溶液混合,观察各组气泡的生成情况
D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向三支试管中各依次加入2 mL 3% H2O2溶液、1 mL不同pH的缓冲液、1 mL过氧化氢酶,在适宜温度下保温5 min后,观察各组气泡的生成情况
条件
a
b
c
d
CO2释放量
10
8
6
7
O2吸收量
0
3
4
7
甲试管
乙试管
丙试管
丁试管
叶绿体悬浮液(用蔗糖溶液配制)
1 mL
-
1 mL
-
DCIP
0.5 mL
0.5 mL
0.5 mL
0.5 mL
0.5 ml/L蔗糖溶液
4 mL
5 mL
4 mL
5 mL
光照条件
光照
光照
黑暗
黑暗
上层液体颜色
无色
蓝色
蓝色
蓝色
温度(℃)
20
25
30
35
40
45
光照下叶绿体CO2吸收总量(mg/h)
1.00
1.75
2.50
3.25
3.75
3.50
黑暗中CO2释放量(mg/h)
0.50
0.75
1.00
1.50
2.25
3.00
05,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05,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为人体内环境示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3,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03,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