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复习(课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5360842/0-170829962062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一单元复习(课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5360842/0-170829962066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一单元复习(课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5360842/0-170829962067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一单元复习(课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04](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5360842/0-1708299620701/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一单元复习(课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05](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5360842/0-1708299620718/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一单元复习(课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06](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5360842/0-1708299620736/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一单元复习(课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07](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5360842/0-1708299620748/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一单元复习(课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08](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5360842/0-1708299620771/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还剩26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第一单元复习(课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复习(课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共34页。
六下语文期末复习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字词盘点 : 《北京的春节》风筝 鞭炮 眨眼 通宵 截然 燃放 小贩 彼此 娴熟 骆驼 恰好 一律 彩绘 蜜饯 翡翠 腊八蒜 万不得已 zhēngbiānzhǎxiāojiéránfànbǐluò tuohuìsuànlǜjiànfěixián字词盘点 : 《北京的春节》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的焕然一新。万不得已: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字词盘点 : 《北京的春节》规矩——规则 预备——准备充足——充裕 热闹——喧闹娴熟——熟练 各形各色——各式各样照常——照旧 截然不同——迥然不同 近义词:反义词:充足——短缺 热闹——冷清 间断——连续 娴熟——生疏 高潮——低谷 淘气——乖巧课文重点 : 《北京的春节》作者介绍: 老舍, 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他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课文主题: 本文运用朴实无华而又充满京味儿的语言,以时间顺序,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体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熬腊八粥、泡腊八蒜所有人为过年做准备祭灶王、吃糖贴春联、扫房、预备年货吃团圆饭、穿新衣、放鞭炮、祭祖、守岁拜年、逛庙会赏灯、吃元宵春节结束铺户开张、放鞭炮腊月初九—腊月二十二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九除夕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腊八详略课文梳理 : 课后练习 : 《北京的春节》 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日子写得简略?有详有略的好处是什么? 课文在详略处理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课后练习 : 《北京的春节》 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 例:我每年除夕都和爸爸贴对联,贴窗花,晚上放鞭炮,看春节联欢会,守岁。正月初一早上要吃饺子,给长辈拜年,收压岁钱。课后练习 : 《北京的春节》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a、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采用北京话口语,调动了艺术表现力。 b、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闲在:清闲自在。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字词盘点 : 《腊八粥》唾沫 沸腾 嘟囔 筷子 搅和 资格 可靠 罢了 猜想 肿胀 惊异 粉碎 染缸 解释 浪漫 奈何 甜腻腻tuònāngkuàijiǎozhǒnggāngnìcāi字词盘点 : 《腊八粥》【沸腾】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产生大量气泡。【搅和】混合;掺杂;扰乱。【资格】从事某种活动所应具备的条件、身份等。【解释】分析阐明;说明含义、原因、理由等。【承认】表示肯定,同意,认可。 字词盘点 : 《腊八粥》叹气——叹息 搅和——搅拌反抗——抗争 奇怪——古怪猜想——猜测 特别——特殊近义词:反义词:整齐——凌乱 反抗——屈服常见——罕见 特别——普通课文重点 : 《腊八粥》作者介绍:沈从文(1902-1988)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叙述了八儿想吃腊八粥的故事,通过对八儿和妈妈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表现了腊八粥的香甜和八儿的可爱、机灵。 课文梳理 : 人人爱粥等粥喝粥腊八粥等粥喝粥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句子解析 : 《腊八粥》 1、“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八儿这个连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小孩子,借口“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竟然要跟妈妈一样“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并且在得到妈妈同意后,得寸进尺想吃得更多。从中感受到八儿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同时也说明八儿想吃腊八粥的想法极其强烈。句子解析 : 《腊八粥》 2、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八儿由于个子矮看不到锅中的粥,对腊八粥有许多美妙的猜测,现在妈妈把自己抱起来,终于看见了。禁不住发出一声惊呼。省略号表示声音的延长。句子解析 : 《腊八粥》 3、“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这里是对八儿心理变化的描写。16-17自然段写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想象,现在看到粥的颜色却是黑的,不由得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心里有些许失望。句子解析 : 《腊八粥》 4、在他身边桌上那两只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半碗陈腊肉”都吃不下去了,说明粥的美味胜过陈腊肉,也说明八儿的爹妈也吃的非常饱胀了。课后习题 : 《腊八粥》 联系整篇课文的详略安排,思考:为什么要详写等粥而略写喝粥? “等粥”的过程中,人与腊八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腊八粥,诱人;人,馋腊八粥。等粥的过程越长,人对腊八粥的期盼就越强烈,腊八粥就越让人觉得美味、诱人。课后习题 : 《腊八粥》 从描写八儿的句子中可以看出八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可以看出八儿是一个天真、可爱、聪明、孝顺的孩子。 文中描写八儿一家吃粥的场面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作用是什么? 文中写八儿一家吃粥的场面采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方法。作用是从侧面烘托出腊八粥的香甜、好喝。课文重点 : 《古诗三首》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注释:①春城:指春天的京城。②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③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④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⑤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课文重点 : 《古诗三首》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译文: 春天的京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新火,袅袅轻烟散入权贵豪门的家里。课文重点 : 《古诗三首》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主题: 《寒食》一诗描摹出了寒食节时浓郁绚烂的春景,以及皇室的雍容恩宠、王侯的富贵娴雅,不仅再现了唐时的节日习俗,也呈现出一派承平景象。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权贵们的讽刺。课文重点 : 《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注释:①河汉女:指织女星。河汉,银河。②擢(zhuó)伸出,抽出。③素:白皙的。④札(zhá)札:织机发出的响声。⑤机杼(zhù):织机的梭子。⑥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⑦零:落下。⑧盈盈:形容清澈。⑨脉(mò)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课文重点 : 《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译文: 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伸出纤细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织女)一整天也织不了完整的花纹,哭得泪如雨下。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只隔一条清澈的河,相视而不能相互说话。课文重点 : 《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主题: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课文重点 :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注释:①中庭:即庭中,庭院中。②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课文重点 :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译文:月光照在庭院地上,树上栖息着乌鸦,秋天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望,不知道这秋天的情思会落到谁的一边?课文重点 :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主题:《十五夜望月》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字词盘点 : 《藏戏》脱缰 吞噬 王妃 敦厚 演绎 钹哄堂大笑 青面獠牙 随心所欲 优哉游哉两面三刀jiāngshìfēidūnyìbó字词盘点 : 《藏戏》吞噬:噬:咬。吞食。敦厚:忠厚。开山鼻祖:指某一事业的创始人。两面三刀:比喻阴险狡猾,当面一套,背地一套。随心所欲:随:听任;欲,想要,希望。心里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课文重点 : 《藏戏》作者介绍:马晨明,1977年生,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生。支援西藏,人民日报记者。现任教师。课文主题: 本文作者以生动传神的语言,具体描述了有着悠久历史的藏戏的形成过程及其鲜明的民族特色,表现了藏戏浓郁的雪域传奇色彩和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赞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课文梳理 : 藏戏总概括介绍藏戏的特色(1—3)具体介绍藏戏的特色(8—17)藏戏的形成(4—7)是靠师传身授传下去的(18)舞台形式分总演出方式演出形态戴着面具没有舞台演出时间长句子解析 : 《藏戏》 课文开篇以三个连续的反问句构成排比有什么作用? 可以突出强调藏戏的特点,颇具特色,先声夺人,引起共鸣,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六下语文期末复习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字词盘点 : 《北京的春节》风筝 鞭炮 眨眼 通宵 截然 燃放 小贩 彼此 娴熟 骆驼 恰好 一律 彩绘 蜜饯 翡翠 腊八蒜 万不得已 zhēngbiānzhǎxiāojiéránfànbǐluò tuohuìsuànlǜjiànfěixián字词盘点 : 《北京的春节》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的焕然一新。万不得已: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字词盘点 : 《北京的春节》规矩——规则 预备——准备充足——充裕 热闹——喧闹娴熟——熟练 各形各色——各式各样照常——照旧 截然不同——迥然不同 近义词:反义词:充足——短缺 热闹——冷清 间断——连续 娴熟——生疏 高潮——低谷 淘气——乖巧课文重点 : 《北京的春节》作者介绍: 老舍, 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他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课文主题: 本文运用朴实无华而又充满京味儿的语言,以时间顺序,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体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熬腊八粥、泡腊八蒜所有人为过年做准备祭灶王、吃糖贴春联、扫房、预备年货吃团圆饭、穿新衣、放鞭炮、祭祖、守岁拜年、逛庙会赏灯、吃元宵春节结束铺户开张、放鞭炮腊月初九—腊月二十二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九除夕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腊八详略课文梳理 : 课后练习 : 《北京的春节》 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日子写得简略?有详有略的好处是什么? 课文在详略处理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课后练习 : 《北京的春节》 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 例:我每年除夕都和爸爸贴对联,贴窗花,晚上放鞭炮,看春节联欢会,守岁。正月初一早上要吃饺子,给长辈拜年,收压岁钱。课后练习 : 《北京的春节》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a、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采用北京话口语,调动了艺术表现力。 b、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闲在:清闲自在。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字词盘点 : 《腊八粥》唾沫 沸腾 嘟囔 筷子 搅和 资格 可靠 罢了 猜想 肿胀 惊异 粉碎 染缸 解释 浪漫 奈何 甜腻腻tuònāngkuàijiǎozhǒnggāngnìcāi字词盘点 : 《腊八粥》【沸腾】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产生大量气泡。【搅和】混合;掺杂;扰乱。【资格】从事某种活动所应具备的条件、身份等。【解释】分析阐明;说明含义、原因、理由等。【承认】表示肯定,同意,认可。 字词盘点 : 《腊八粥》叹气——叹息 搅和——搅拌反抗——抗争 奇怪——古怪猜想——猜测 特别——特殊近义词:反义词:整齐——凌乱 反抗——屈服常见——罕见 特别——普通课文重点 : 《腊八粥》作者介绍:沈从文(1902-1988)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叙述了八儿想吃腊八粥的故事,通过对八儿和妈妈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表现了腊八粥的香甜和八儿的可爱、机灵。 课文梳理 : 人人爱粥等粥喝粥腊八粥等粥喝粥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句子解析 : 《腊八粥》 1、“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八儿这个连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小孩子,借口“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竟然要跟妈妈一样“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并且在得到妈妈同意后,得寸进尺想吃得更多。从中感受到八儿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同时也说明八儿想吃腊八粥的想法极其强烈。句子解析 : 《腊八粥》 2、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八儿由于个子矮看不到锅中的粥,对腊八粥有许多美妙的猜测,现在妈妈把自己抱起来,终于看见了。禁不住发出一声惊呼。省略号表示声音的延长。句子解析 : 《腊八粥》 3、“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这里是对八儿心理变化的描写。16-17自然段写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想象,现在看到粥的颜色却是黑的,不由得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心里有些许失望。句子解析 : 《腊八粥》 4、在他身边桌上那两只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半碗陈腊肉”都吃不下去了,说明粥的美味胜过陈腊肉,也说明八儿的爹妈也吃的非常饱胀了。课后习题 : 《腊八粥》 联系整篇课文的详略安排,思考:为什么要详写等粥而略写喝粥? “等粥”的过程中,人与腊八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腊八粥,诱人;人,馋腊八粥。等粥的过程越长,人对腊八粥的期盼就越强烈,腊八粥就越让人觉得美味、诱人。课后习题 : 《腊八粥》 从描写八儿的句子中可以看出八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可以看出八儿是一个天真、可爱、聪明、孝顺的孩子。 文中描写八儿一家吃粥的场面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作用是什么? 文中写八儿一家吃粥的场面采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方法。作用是从侧面烘托出腊八粥的香甜、好喝。课文重点 : 《古诗三首》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注释:①春城:指春天的京城。②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③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④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⑤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课文重点 : 《古诗三首》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译文: 春天的京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新火,袅袅轻烟散入权贵豪门的家里。课文重点 : 《古诗三首》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主题: 《寒食》一诗描摹出了寒食节时浓郁绚烂的春景,以及皇室的雍容恩宠、王侯的富贵娴雅,不仅再现了唐时的节日习俗,也呈现出一派承平景象。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权贵们的讽刺。课文重点 : 《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注释:①河汉女:指织女星。河汉,银河。②擢(zhuó)伸出,抽出。③素:白皙的。④札(zhá)札:织机发出的响声。⑤机杼(zhù):织机的梭子。⑥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⑦零:落下。⑧盈盈:形容清澈。⑨脉(mò)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课文重点 : 《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译文: 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伸出纤细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织女)一整天也织不了完整的花纹,哭得泪如雨下。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只隔一条清澈的河,相视而不能相互说话。课文重点 : 《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主题: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课文重点 :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注释:①中庭:即庭中,庭院中。②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课文重点 :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译文:月光照在庭院地上,树上栖息着乌鸦,秋天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望,不知道这秋天的情思会落到谁的一边?课文重点 :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主题:《十五夜望月》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字词盘点 : 《藏戏》脱缰 吞噬 王妃 敦厚 演绎 钹哄堂大笑 青面獠牙 随心所欲 优哉游哉两面三刀jiāngshìfēidūnyìbó字词盘点 : 《藏戏》吞噬:噬:咬。吞食。敦厚:忠厚。开山鼻祖:指某一事业的创始人。两面三刀:比喻阴险狡猾,当面一套,背地一套。随心所欲:随:听任;欲,想要,希望。心里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课文重点 : 《藏戏》作者介绍:马晨明,1977年生,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生。支援西藏,人民日报记者。现任教师。课文主题: 本文作者以生动传神的语言,具体描述了有着悠久历史的藏戏的形成过程及其鲜明的民族特色,表现了藏戏浓郁的雪域传奇色彩和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赞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课文梳理 : 藏戏总概括介绍藏戏的特色(1—3)具体介绍藏戏的特色(8—17)藏戏的形成(4—7)是靠师传身授传下去的(18)舞台形式分总演出方式演出形态戴着面具没有舞台演出时间长句子解析 : 《藏戏》 课文开篇以三个连续的反问句构成排比有什么作用? 可以突出强调藏戏的特点,颇具特色,先声夺人,引起共鸣,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5dd06cfaa1fe0fadf633abb41c796edd.png)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