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 08《富贵不能淫》-【知识清单】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
展开1.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 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答案]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2.请比较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答案]“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君王的意;“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仁义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第一,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第二,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第三,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这三条做到了,才有资格叫大丈夫。
文中孟子连用两个问句质问景春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对景春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子未学礼乎”,则点明景春的错误在于考虑问题不合乎礼义之道。
1.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 《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移”“屈”均为使动用迷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举例具体分析。
[答案]示例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用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
示例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列举了大丈夫面对三种境遇时的表现,三个“不能”语气坚定,铿锵有力,形成一股刚毅之气。
2.孟子提出的可以称作“大丈夫”的三个条件,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
[答案]不能。“居天下之广居”三句是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接下来“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特定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应置于最后。
3.孟子是如何反驳景春的观点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首先,以两个反问句表明态度,直接否定景春的观点;然后,运用类比论证,指出公孙行、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的“妄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最后,从三个方面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
4.分析孟子是如何运用类比手法批驳最春的错误观点的?
[答案]孟子用“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指出公孙衍、张仪的本质:他们只不过是顺从君王的意志,就像当时出嫁的女子完全顺从丈夫的意志一样。他们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不能称之为大丈夫。
语段拓展对比(一)
【甲】原文
【乙】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其后行诣相者,曰:“祭酒,布衣诸生耳,尔当封侯万里之外。”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
(节选自南朝·宋范晔《班超传》)
1.(内容理解类)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大丈夫”,但是每个人的观点都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说说景春、孟子、班超眼中的大丈夫。
2.(情感态度类)说话者往往借助某个词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请说说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的字蕴含着的情感态度。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2)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3.(写作技法类)《孟子》中的文章都以逻辑严密著称,请简要分析甲文中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
1.景春认为,“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的人是大丈夫;孟子认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叫大丈夫;班超认为,“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人才是大丈夫。
2.(1)“焉”是“怎么,哪里”的意思,反问语气词,不仅强调了孟子对景春观点的否定,而且包含了孟子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
(2)“安”是“怎么,哪里”的意思,反问语气词,不仅强调了班超的自信,目光深远,志向远大,而且包含了班超对身边取笑他的人的不屑和鄙视。
3.首先,以两个反问句表明态度,直接否定景春的观点;然后,运用类比论证,指出公孙行、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的“妄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最后,从三个方面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
[参考译文]
[乙]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班超有很大的志向,不拘泥于小节。但品性孝顺,在家里经常辛勤地做粗活,并不认为是劳苦羞耻的事。他很有口才,并且广泛地涉猎典籍。永平五年,他哥哥班固被征召做了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一起随哥哥到了洛阳。家里很贫穷,经常被官吏雇佣去抄写文书来供养家人。长时间的劳作后,有一次曾经停止抄录工作,扔掉笔感慨道:“大丈夫没有别的志向,也应当效仿张骞,出使异城,建立功业,来获取封侯的功名,怎么能长期做这种替人抄抄写写的事呢?”身边的人都取笑他,他说:“凡夫俗子怎么能知道壮士的志向呢?”过了很长一段时问后,显宗(明帝)问班固:“你弟弟在做什么?”班固回答说:“替官员抄写文书,挣点钱奉养老母。”皇帝于是让班超做了兰台令史。
语段拓展对比(二)
【甲】原文
【乙】同敞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大将王永祚等久围永州,大兵赴救,胡一青率众迎敌,战败。同敞驰至全州,檄杨国栋兵策应,乃解去。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节选自《选自《明史•张居正传》)
1.(内容理解类)阅读甲文,说说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2.(情感态度类)乙文中同敞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请结合两个语段的内容说明理由。
3.(人物形象类)说说你对乙文中的张同敞这个人的认识。
[答案]
1.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这三条做到了,才有资格叫大丈夫。
2.能。因为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然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一点儿也没变,正是“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
3.当到了国家存亡之秋的紧要关头,张同敞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以身殉国的壮烈之举;尽管这种死的作用绝对不能改变当日的大局,但由其行为方式中所传递出的那种志薄云天、舍身取义伟大精神,却向后人做出了表率。
[参考译文]
[乙]张同敞具有文武才能,为人慷慨,意气奋发。每次随军出征,他都冲锋在众将的前面,有时战争失利溃退时,张同敞端正地坐着不离开,众将见之又杀了回来,有时获得胜利,军中将士因此敬服张同敞。大将王永祚等人长时间围困永州,大军赶去救援,胡一青率领众将应战敌人,战争失败了。张同敞骑马赶到全州,让杨国栋军队策应,才解围。顺治七年,大军攻破严关,众将都放弃桂林离开,城中空虚无人,唯有矍式耜端正地坐在府中,恰逢张同敞从灵川赶到,见到矍式耜。矍式耜说:我是留守,应当为守城牺牲,你没有守城的责任,为什么不离开?同敞态度严肃地说:古人以独自做君子为耻辱,你怎么能不允许我与你一起赴死呢?矍式耜大喜,拿酒与其同饮,一直到天亮。第二天早晨,被俘。敌人劝他们投降,不听从;又劝他们削发为僧,又不听从。于是敌人将他们幽居在民房里,虽然处于不同的屋子,但能听到彼此的声息,两人每天都赋诗唱和。经过40多天后,张同敞整理好衣帽,准备就义,毫不改色。
2024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 14《马说》-【知识清单】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 14《马说》-【知识清单】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共8页。
2024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 12《北冥有鱼》-【知识清单】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 12《北冥有鱼》-【知识清单】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共7页。
2024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 11《小石潭记》-【知识清单】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 11《小石潭记》-【知识清单】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