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知识清单】2024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
2024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 0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清单】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 0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清单】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共6页。
1.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答案]这句话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事例: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被俘后不忘耻辱,卧薪尝胆,最终灭了吴国;反观吴王夫差,以为忧患已除,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被勾践打败。
2.分析作者列举六位历史名人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内容上:这些人都在经历了艰苦磨炼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为论证观点“生于忧患”服务;论证上:运用举例论证,具体阐述了“磨难出人才”的道理,引出下文的论述;表达效果上:运用排比修辞,用相同的句式连举六个例子,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3.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案]①客观因素。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或,艰苦环境的磨练)。 所以,必须从思想、身体、行为上经历磨炼,才能起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②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思想斗争的折磨。主客观条件相结合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4.文章在论述磨难对人才的影响后,为什么还要提到国家的治理呢?
[答案]①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人”“国”都适用;②造就人才主要论证了“生于忧患”,而治理国家主要论证了“死于安乐”。④“人则无法家拂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孟子的忧患意识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孟子的忧患意识告诉我们:困境、磨难可以造就人才;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往往容易灭亡。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湎于舒适安乐的生活之中,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振作精神、奋发有为。
1. 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善于说理。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孟子是如何增强文章的说理力量的?
[答案] ①开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出身贫贱、经受磨难、终成大业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向上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讲述道理,同时构成排比句,气势非凡,无可辩驳,增强说服力;③正反对比,由个人说到国家,由生存说到灭亡,对比鲜明,让人不能不信服。
2.简要分析文章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先从个人主观角度,正面阐述磨难挫折产生的积极作用;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从反面指出,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实力相近之国的并存、威慑,没有外部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最后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文中的两个自然段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答案]不能。原因:①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谈“生”,后谈“死”。第一段紧扣“生于忧患”的内容来论证,第二段则以国家为例论证了“死于安乐”。②第一段主要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谈,第二段先紧承上文,从个人角度论述磨难与挫折的积极影响,然后从治国的角度来谈,符合由小到大,从个人到国家的认知规律。如果互换,行文的逻辑就会混乱,所以不能互换。
4.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本文最大的特点。
[答案]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先列举六个人物事例,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地”,再从国家的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
语段拓展对比(一)
【甲】原文
【乙】京房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幽、厉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
(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1.(内容理解类)结合甲乙两文,说说国家兴盛应该具备的条件。
2.(人物形象类)乙文中的京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
3.(写作技法类)劝说进谏需要委婉,请结合乙文说说京房的说话艺术。(温馨提示:可从“说话技巧”谈,也可从说话的目的与效果谈。)
[答案]
1. ①国内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②国外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忧患;③国君有辨别忠奸贤愚的能力。
2.京房是一位深谙说话技巧的贤臣,印证了甲文中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
3.京房希望汉元帝知人善任。主要采用对话的形式,循循善诱,先从“周幽王、周厉王这样的国君为什么会亡国?(他们)所任用的都是什么人?”说起,得出怕“我们今人看古人,也就像后人看今人样啊”结论,最终达到汉元帝能够知人善任。
[参考译文]
[乙] 京房与汉元帝一起谈论,于是问元帝:“周幽王、周厉王这样的国君为什么会亡国?(他们)所任用的都是什么人?”元帝答道:“他们任用的人不忠。”京房说:“知道不忠却任用他们,为什么呢?”元帝说:“亡国之君各自认为他们的大臣是贤能的,哪里知道他们不忠还任用他们?”京房跪拜叩头道:“恐怕我们今人看古人,也就像后人看今人样啊。”
语段拓展对比(二)
【甲】原文
【乙】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抚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与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所及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汉纪》
1.(内容理解类)乙文中韩信的治军思想与孟子的观点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情感态度类)甲文中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3.(写作技法类)甲乙两文都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请说说二者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
1. 韩信和孟子都认为:人要有忧患意识,才能生存。韩信把这种忧患意识用在治军方面,就是作战时把军队置于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
2.示例一:“苦其心志”得坚强隐忍(逆境中懂得隐忍),“劳其筋骨”得韧性耐力(筋骨得到锻炼,身强体壮,耐力增强),“行拂乱其所为”得聪明智慧(只有在做事不顺时才能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才能的要素。
示例二:人才在磨难中造就,要经历磨难,才能有所成就,只有把磨难当作成功的垫脚石,经受住考验,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3.甲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乙文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
[参考译文]
韩信说:“这种战术兵法上也讲过,只是各位不注意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 况且我平素没有得到机会训练诸位将士,这就是所说的‘赶着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在这种形势下不把将士们置之死地,使人人为保全自己而战不可;如果给他们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么还能用他们取胜呢?”将领们都佩服地说:“好,将军的谋略不是我们所能赶得上的呀。”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 14《马说》-【知识清单】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共8页。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 12《北冥有鱼》-【知识清单】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共7页。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 11《小石潭记》-【知识清单】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