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 10《桃花源记》-【知识清单】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
展开1.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 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案]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2.阅读全文,分条概括桃花源奇异在何处?
[答案](1)景奇:桃花林的美景奇、桃花源内安宁富足;(2)人奇:桃花源人长期与世隔绝,衣着也跟外界相同;(3)踪奇:即使做了标记,也再也无法找到桃花源。
3.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而“未果”,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说明桃花源只是作者想象的,是作者心中向往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②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期盼可以找到像桃花源这般和平宁静、生活富足、没有战乱的地方;③将真实的历史人物引入故事,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颇具神秘色彩。
4.有人说:“桃花源是世外桃源,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是人人向往的地方”,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美”在何处?
[答案]第一,美在自然环境。 有“中无杂树”的桃花林,有潺潺的流水,有“仿佛若有光的山的小口”,给人一种神秘之感;
第二,美在安静自足。在这个小农社会里,生活安康,心情舒畅:“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第三,美在人情纯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利害的争夺,人情关系很是和谐。对外人没有猜忌,没有戒备,来了外人,家家户户热情招待。
第四,美在神秘不可寻。这样美好的境界,是神秘的。刘子骥则实有其人,把这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写出来!强调其真实可靠,但就是这个刘子骥,也没有能进入世外桃源。
还有诸如:美在远离战乱,不知时事之祸;美在摆脱行政管理;美在从容自如的心态……
1.作者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在当时能否实现?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不能实现。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分析桃花源人看到渔人后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案] 初见陌生人的惊讶;邀请到家招待的热情;打听外界的好奇;对世事变迁的感叹惋惜;细心嘱咐不要外传的担心。
1.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 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试分析“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答案]“如此”包含渔夫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由入而出所经历的和见到的种种。此处若再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2. 详略安排是作者经常使用的组材方法。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是如何安排内容详略的,并说明理由。
[答案]详写渔人在桃花源中的见闻,略写渔人进桃花源前和出桃花源后发生的故事。因为作者主要通过描写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所以在桃花源中的见闻要详写,而其他情节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故略写。
3. 伏笔能很好地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服务,本文的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就得益于此。请找出一处文中运用伏笔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示例1:“忘路之远近”为后人难以按图索骥考证桃花源埋下伏笔。
示例2:“不足为外人道也”为渔人再寻“不复得路”埋下伏笔,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性。
4.线索常常使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案]本文以的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具体表现为:发现桃花源一访问桃花源一离开桃花源一再寻桃花源。
语段拓展对比(一)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志功名者,荣禄不足以动其心;重道义者,功名不足以易其虑。何则?纡青怀金,与荷锄畎亩者殊途;抗志青云,与徼幸一时者异趣;此伯夷所以饿于首阳,仲连所以欲蹈东海者也。矧名教之乐,加乎轩冕,违己之痛,甚于冻馁,此重彼轻,有由然矣。仲尼有言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未见其人。嗟乎,如先生近之矣!
(选自《五柳先生传论》)
1.(内容理解类)请结合【甲】段的内容,佐证语段【乙】中作者发出的感叹。
2.(情感态度类)如何辩证地看待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社会?
3.(写作技法类)请结合甲段第一段的内容,分析甲段的语言特点。
[答案]
示例:由语段甲可知,陶渊明通过塑造一个宁静祥和、自给自足的世外桃源,来隐喻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和平安定、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这恰好佐证了语段乙中作者感叹陶渊明体现了孔子所说的“隐居以求事志”。
2.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古代人民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①语句工整,有韵律美。第一段多用四字句,兼用其他字句,句式整齐,韵律和谐。②语言平实,少用华丽辞藻修饰。第一段简单罗列了桃花源里的景物,未加渲染,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或第一段对桃花源人衣着的交代仅用了‘悉如外人”一词,不饰辞藻)。
[参考译文]
[乙]
语段拓展对比(二)
【甲】晋太原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乌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节选自《陶渊明集》)
(内容理解类)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生活有什么特点?
2.(情感态度类)甲文作者通过对桃花源这一理想社会的描写,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3.(写作技法类)甲语段是一篇虚构之作,可读来却给人一种“逼真”之感,请说说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答案]
①男耕女织,老人小孩怡然自乐;②孩童承欢膝下,尽享天伦之乐。③环境优美,能够闲庭信步,自斟自酌。
2.答:作者通过描绘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表达了自己对黑暗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①开头交代渔人的籍贯、所处时代,似乎真有其事。②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实具体,似乎有迹可循。③桃花源中的图景真实可信——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鸡犬等都是乡村常见之物。
[参考译文]
[乙]终于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高兴地向前飞奔。家童欢快地迎接,孩子们都在门口等候。庭院中的小路已经长满了荒草,松树和菊花还依旧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带着孩子们进入屋里,美酒已经满觞。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院子里的树木,感到非常愉快。倚着南窗寄托自己傲岸的情怀,深深感到这简陋狭小之地也可以使人安乐满足。门经常关闭着,每天到园子里散散步,兴味无穷,自有乐趣。拄着拐杖出去,到处走走,随时随地休息,不时抬头眺望远景。云气自然而然从山洞飘浮而出,倦飞的鸟儿也知道回到巢中。日光渐渐暗淡,太阳即将落山,我还手抚着孤松,流连徘徊不愿离去。
2024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 14《马说》-【知识清单】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 14《马说》-【知识清单】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共8页。
2024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 12《北冥有鱼》-【知识清单】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 12《北冥有鱼》-【知识清单】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共7页。
2024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 11《小石潭记》-【知识清单】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 11《小石潭记》-【知识清单】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