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知识清单】2024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
2024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 13《虽有嘉肴》-【知识清单】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 13《虽有嘉肴》-【知识清单】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共7页。
1.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 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答案]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
2.“教学相长”与“学学半”有什么异同?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相同点:二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论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是主从关系。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如何理解“学”与“教”的关系。
[答案]①教和学实际上是一体两面的事情,有教才有学,二者相互依存。所以我们看到《兑命》中“教”和“学”字形上都用的是“学”字,正印证了二者密不可分的关系。②我们现在理解的“教学相长”,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互相促进,“教”“学”是两个主体;而课文所说的“教学相长”,“教”和“学”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的,指教师自身的学习与他教导学生的教育实践都是一种学习,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既强调教育者自己要亲身学习,体验道,了解自己的不足,并自我反省,同时强调教育者在教的过程中,也会深化认识,发现自己理解上不透彻的地方,并努力改进。
4.试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
答:学生经过学习实践,才会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教师经过教学实践,才会发现自己教学中的困惑之处。学生知道自已知识不足,才能自我反思,加紧学习;老师感到教学有困难,才能自强不息,不断充实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即“学”因“ 教”而有进,“教”因“学” 而得益。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 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对下面《礼记 学记》中的格言警句的理解。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目的是告诉大家,学习的重要性,用双重否定更加强了肯定的效果。
(2)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研讨,就会孤陋寡闻。目的是告诉大家,提倡共同探讨交流、相互启发、增广见闻的学习方法
2.从学习的角度看,“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①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②“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存在漏洞,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了。
1.本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举一例加以分析。
[答案]“故 曰”之前,全都是对偶句。第一组,以“虽有……弗……不知…… ”的句式类比论证,导出论题;第二组,用两个“……然后知……”的句式,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两种困境;第三组,用两个“知……然后能……”的句式,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境。 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2.文章以“嘉肴”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案]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以“嘉肴”喻“至道”,从吃饭引申到学习,再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得文章通俗易懂,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语段拓展对比(一)
【甲】原文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节选自《孟涂文集》)
1.(内容理解类)语段【甲】中“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阐述清晰,语段最后《兑命》的一段话是不是多余?
2.(内容理解类)【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学习,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3.(写作技法类)【甲】【乙】两个语段的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用原文作答)并说说两者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
[答案]1.示例:不多余,引用儒家经典(尚书》里的话,再一次强调和印证“教学相长”这一道理,增强了说服力。
2.【甲】文侧重论述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乙】文侧重学习不光要勤学,还要好问。
3.【甲】文的中心论点为:教学相长也;【乙】文的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在论证方法上,都运用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层层推进,有很强的逻辑性;都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参考译文]
[乙]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语段拓展对比(二)
【甲】原文
【乙】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
1.(内容理解类)同为论“学”,【甲】【乙】两文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2.(情感态度类)根据语段【甲】和语段【乙】的内容,说说你对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
3.(写作技法类)【甲】【乙】两文的尾句都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1.语段【甲】从教育者的角度人手,强调“教学相长”的重要性;语段【乙】从求学者的角度人手,强调“慎重择师”的重要性。
2.语段【甲】告诉我们教学相长,教和学习可以互相促进;在平时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教”的方式进行学习。语段【乙】告诉我们在学习上,慎重择师的重要性。
3.都运用了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语段【甲】引用《兑命》里的话,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语段【乙】引用《记》里的话,强调了慎重选择老师的重要性,强化中心论点。
[参考译文]
[乙]君子知道到达学问之路的难易,而又了解学生天资的高低差异,然后能广用比喻、因材施教。能广用比喻、因材施教然后能做老师,能做老师然后能做官吏,能做官吏然后能做国君。因此从师学习,就是学习做君长。所以选择老师不可以不慎重。《记》说:“三王四代的君主之所以圣明,就因为能够慎重地选择老师。”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 14《马说》-【知识清单】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共8页。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 12《北冥有鱼》-【知识清单】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共7页。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 11《小石潭记》-【知识清单】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