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第三中学第二分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测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第三中学第二分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测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7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观察地貌时,应选择最佳的观察地点,按照一定次序观察地貌。下图为延安宝塔及附近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图示最佳的观察地点是( )
A. 延河大桥B. 延安宝塔C. 延安宾馆D. 延河游船
2. 在最佳地点向四周望去,视野内主要的地貌为( )
A. 河流地貌B. 风沙地貌C. 黄土地貌D. 冰川地貌面貌
3. 下列观察地貌的顺序,正确的是( )
A. 山地—河谷—陡崖B. 陡崖—山地—河谷
C. 河谷—陡崖—山地D. 山地—陡崖—河谷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据题意,观察地点应选择在地势较高处,且四周没有遮挡物。读图可知,延安宝塔位于山顶,地势高,且视野开阔无遮挡,故应为最佳观察地点,故B项正确,因此排除A、C、D,选择B。
【2题详解】
图中虽有河流(延河)流经,但观察图片可知,河流只存在于狭窄的河谷之中,并不是该地区主要的地貌类型,故A选项错误;风沙地貌主要存在于我国西北地区,而冰川地貌主要存在于高山或两极地区,二者均不在图示区域内,故B、D项错误;由题可知当地位于延安地区,而延安位于黄土高原上,该地区主要的地貌为黄土地貌,故C项正确。故选择C。
【3题详解】
地貌的观察应按宏观到微观的顺序,故观察的正确顺序为山地- -河谷一陡崖。故A正确,因此排除B、C、D,选择A。
【点睛】地貌观察的顺序:观察地貌时,宜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
喀斯特地貌发育受石灰岩分布、地壳运动、气温和降水影响。石灰岩主要形成于清澈而温暖的浅海环境。我国某地地表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丛、孤峰等(下图),该地石灰岩形成于同一时期且厚度相当。完成下面小题。
4. 该地貌在中国分布最广泛的地形区是( )
A. 青藏高原B. 黄土高原C. 云贵高原D. 内蒙古高原
5. 影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岩石、水文B. 地形、植被C. 土壤、地形D. 气候、植被
6. 该地峰林、峰丛、孤峰溶蚀程度由重到轻的顺序是( )
A. 峰丛、峰林、孤峰B. 孤峰、峰丛、峰林
C. 峰丛、孤峰、峰林D. 孤峰、峰林、峰丛
【答案】4. C 5. A 6. D
【解析】
【4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青藏高原由于海拔较高,气温低,降水较少,主要以冰川地貌和风成地貌为主,A错误;黄土高原处于我国季风区向非季风区的过渡区,主要以流水地貌和风成地貌为主,B错误;我国云贵高原以石灰岩为主,且气候湿润,降水量较大,喀斯特地貌广布,C正确;内蒙古高原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以风成地貌为主,D错误。故选C。
【5题详解】
喀斯特地貌发育受石灰岩分布、地壳运动、气温和降水影响,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故影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岩石、水文,A正确;地形、植被、土壤对喀斯特地貌形成影响小,BCD错误,故选A。
【6题详解】
石灰岩出露地表时间越早,接受流水溶蚀越早,溶蚀程度越严重。峰丛基部石灰岩连续且较厚,流水溶蚀程度较轻;峰林基部石灰岩厚度变薄,断续相连,流水溶蚀程度较重;孤峰基部石灰岩分离,厚度最薄,流水溶蚀程度最严重。所以溶蚀程度由重到轻的次序是:孤峰、峰林、峰丛,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或者重力崩塌、坍塌和堆积等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各种奇特的溶洞。地表的有石芽、溶沟、喀斯特漏斗、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等,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
读“地理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导致图示景观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 流水B. 冰川C. 海浪D. 风力
8. 图示景观图显示的当地主导风向为( )
A. 东南风B. 西北风C. 东北风D. 西南风
9. 图示沙丘地貌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地区( )
A. 东南沿海地区B. 南方地区
C. 东北平原地区D. 西北干旱的内陆地区
【答案】7. D 8. B 9. D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图中景观的形态判断,图中的地貌景观为沙丘。沙漠地带的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流水作用微乎其微,但风力比较大,风搬运沙粒途中,遇到阻挡或风力减小,沙粒便堆积下来形成沙丘,因此图中的沙丘地貌主要是由风力作用形成的,与流水、冰川、海浪等因素直接相关性不大,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8题详解】
图中的地貌景观为新月型沙丘,该类沙丘纵剖面的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凸面平缓,背风坡凹而陡,背风坡的两侧形成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根据图中沙丘形态并结合图中指向标判断,沙丘的凸面指向西北,表明西北坡为迎风坡,由此可知当地主导风向为西北风,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9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沙丘主要分布在降水少的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内陆地区,而东南沿海地区、南方地区和东北平原地区降水较多,风力地貌不典型,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新月形沙丘纵剖面的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凸面平缓,坡度在5°-20'之间;背风坡凹而陡,一般为28°-34°。新月形沙丘背风坡的两侧形成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沙丘的两翼,此两翼顺着风向延伸。新月形沙丘是在单一方向的风或两种相反方向的风的作用下形成的,大部分出现在沙漠的边缘地带。
2021年9月24日,第五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第十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隆重开蘼。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形成¨陆上丝绸之路”碁本干道,以当时的长安为起点经河恧走廊到敦煌。读下面四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张骞等人行至敦煌地区所见到的最多的地貌可能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
11. 关于图示四地地貌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乙地貌多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B. 甲地犯多分布在河流下游地区
C. 丁地貌主要由海浪侵蚀作川形成D. 丙地貌主要受流水侵蚀而形成
【答案】10. C 11. A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敦煌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冬春季节多大风天气,以风成地貌为主。甲图为流水侵蚀而成的峡谷地貌,A错误;乙图为大海中的石柱,因海水侵蚀而成,B错误;丙图为风力侵蚀而成的风蚀壁龛,C正确;丁图为河流曲流,是在流水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结果,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岸,东临海洋;乙为海浪侵蚀而成的地貌,故A正确;甲地貌为峡谷,主要分布在河流上游地区,B错误;丁地貌为河流曲流,主要由流水作用而成,C错误;丙地貌主要受风力侵蚀而形成,D错误。故选A。
【点睛】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风力地貌主要包括风力堆积形成的沙丘和黄土地貌,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柱、风蚀洼地、风蚀城堡、雅丹地貌等。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包括流水侵蚀形成的喀斯特地貌、“V”型峡谷,流水堆积形成的冲积扇、沉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下图是位于大渡河畔的泸定县城卫星三维图片,图中甲处为某开发商新建楼盘。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泸定县城所在地的地貌位于( )
A. 河流出山口B. 河流入海口C. 河流下游D. 海岸边
13. 对甲处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位于凸岸,河水侵蚀B. 位于凹岸,河水侵蚀
C. 位于凸岸,泥沙淤积D. 位于凹岸,泥沙淤积
【答案】12. A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示县城为扇形地貌,位于河流流出山口处,因河流流速减缓使携带的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A正确;不是河流入海口、河流下游、海岸边,BCD错误。所以选A。
【13题详解】
甲处位于河流的凸岸,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凸岸堆积,面积逐渐扩大而不易坍塌,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它是冲积平原的一部分,规模大小不等,从数百平方米至数百平方公里。广义的冲积扇包括在干旱区或半干旱区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即洪积扇;狭义的冲积扇仅指湿润区较长大河流出山口处的扇状堆积体,不包括洪积扇。
《地理中国》摄制组曾探访我国某地神奇的“赶水潭”。“赶水潭”(下图)普遍分布于山间盆地中,常发生水患,若附近有人大声喊叫,或不停搅动潭水,潭水即被“赶”下去。恢复平静后一段时间,潭水又会悄悄地涨上来,当地居民在节日里有“赶水”的习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赶水潭”最可能普遍出现在( )
A. 秦B. 新C. 甘D. 桂
15. “赶水”节日一般安排于( )
A. 端午节B. 清明节C. 元宵节D. 重阳节
【答案】14. D 15. C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赶水潭”水下是石灰岩,且在山间盆地,而且常发生水患,说明降水会有季节变化,因此最可能普通出现在我国的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的地区,D正确;陕西(秦)南部是秦巴山地,北部广泛分布着黄土地貌,且降水较少,A错误;新疆(新)和甘肃(甘)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降水少,且以风沙地貌为主,BC错误。故选D。
【15题详解】
赶水一般是在水位最低的枯水期时搅动水潭,使泥沙随水下渗到地下,使河床降低,从而水潭水位下降,因此一般安排在元宵节时,元宵节时降水最少,河流水位最低。C正确;清明节时我国南方降水已经开始增多,端午节时南方进入雨季,重阳节时我国南方雨季还没完全结束,河流水位都较高,不方便居民在水潭边赶水,不安全,水位高也搅不到底。ABD错误。故选C。
【点睛】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正常年份推移规律:5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6月:长江中下游形成梅雨。7~8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9月:雨带南撤。10月:雨季结束。
多肉植物原产于非洲干湿季分明的地区,根、茎、叶等营养器官中至少有一个器官肥厚多汁,在土壤环境发生变化时满足植物生存需要。下图为多肉植物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多肉植物茎叶肉质化是为了( )
A. 防强光B. 储水分C. 抗风沙D. 耐高温
17. 与多肉原产地相比,在江苏自然种植的多肉植物容易死亡,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水分B. 光照C. 地形D. 土壤
18. 观察发现,从山顶到低洼平地,土壤的厚度、土壤质地有明显差别。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气候B. 生物C. 地貌D. 时间
【答案】16. B 17. A 18. C
【解析】
【16题详解】
根据材料所述,多肉植物原产地干湿季分明,且其营养器官至少有一个器官肥厚多汁,以满足土壤环境发生变化时的生存需要,根据非洲当地的气候可知,其土壤环境变化主要是干湿季的变化,因此其植物茎叶肉质化最可能是为了适应干季缺水的土壤环境,其肉质化是为了储水分,B正确。肉质化并不能防强光、抗风沙以及耐高温,A、C、D错误。故选B。
【17题详解】
江苏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全年水分充足,多肉无法适适应,因此自然生长的多肉植物容易死亡,A正确。光照、地形和土壤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B、C、D错误。故选A。
【18题详解】
山顶到低洼平地,由于地貌的差异,其气温、降水等状况差异明显,生物情况也有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其土壤的厚度、土壤质地等都有明显的差别,所以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地貌,C正确,A、B错误;山顶和低洼平地的时间差异不大,D错误。故选C。
【点睛】土壤的影响因素:土壤是在气候、母质、植被(生物)、地形、时间五大成土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形成不同类型。
1.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构成土壤的原始材料,其组成和理化性质对土壤的形成,肥力高低有深刻影响。
2.气候:主要是温度和降水。影响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及其产物的迁移,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
3.生物: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特别是绿色植物将分散的,深层的营养元素进行选择性的吸收,集中地表并积累,促进肥力发生和发展。
4.地形:主要起再分配作用,使水热条件重新分配,从而使地表物质再分配。不同地形形成的土壤类型不同,其性质和肥力不同。
5.时间:决定土壤形成发展的程度和阶段,影响土壤中物质的淋溶和聚积。
旅游景区在游客步行上山游览路径两侧的不同距离,生物多样性往往发生变化。下图为某山地草甸(2100~2358m)物种丰富度(植物种类的数量)、物种均匀度(不同种类植物的数量差异)随路径距离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据图判断优势物种最不明显的地区位于游览路径两侧( )
A 12m处B. 8m处C. 4m处D. 0m处
20. 该山地草甸物种均匀度呈现单峰规律。对该分布规律成因解释合理的是( )
A. 12m处人类干扰小,少数植物通过竞争获得优势
B. 8m处人类干扰较小,植物种类较少
C. 4m处人类干扰较大,少数生命力较强植物优势较大
D. 0m处人类干扰最大,植物生存的自然环境恶劣
【答案】19. C 20. A
【解析】
【19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物种均匀度与优势物种关系密切,物种均匀度越高的地区优势物种越不明显。据图可知,4m处物种均匀度最高,因此优势物种最不明显,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题详解】
根据材料分析,人类干扰越大,物种越均匀。据图可知,4m、8m处物种均匀度较高,说明人类干扰较大,优势物种不明显,0m、12m处物种均匀度较低,人类干扰小,少数植物通过竞争获得优势,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植被是指地球表面某一地区所覆盖的植物群落,与气候、土壤、地形、动物界及水状况等自然环境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2017年有网友爆出的一张照片呈现出如下美景:山路的一边是暖黄色的水杉林,一边是墨绿色的柳杉林;一边是秋天的丰收之景,一边是夏季的希望之色。水杉属落叶乔木,喜温暖湿润,适生土壤为酸性山地土壤或冲积土,多生于山谷或山麓附近,地势平缓、湿润或稍有积水的地方。柳杉是常绿乔木,喜欢温暖湿润、云雾弥漫、夏季较凉爽的山区气候喜深厚肥沃的沙质土壤,忌积水。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1. 导致公路两侧植被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 光照B. 气温器C. 降水D. 土壤
22. 观赏此美景的最佳季节是
A. 春B. 夏C. 秋D. 冬
23. 该美景最可能出现在
A. 重庆B. 上海C. 北京D. 乌鲁木齐
【答案】21. D 22. C 23. A
【解析】
【21题详解】
水杉属落叶乔木,适生土壤为酸性山地土壤或冲积土。柳杉是常绿乔木,喜深厚肥沃的沙质土壤。导致公路两侧植被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土壤,D对。自然地理界线是模糊的,一条公路两侧,光照、气温、降水没有明显差异,A、B、C错。
【22题详解】
山路的一边是暖黄色的水杉林,一边是墨绿色的柳杉林;一边是秋天的丰收之景,一边是夏季的希望之色。观赏此美景的最佳季节是秋季,色彩最丰富,C对。春季、夏季色彩以绿色为主,冬季有一侧叶落,色彩比较单一,A、B、D错。
【23题详解】
根据材料,区域气候温暖湿润,水杉生长在酸性土壤,柳杉是常绿乔木,该美景应出现在南方亚热带地区,C、D错。植被分布在山路两侧,上海是平原,B错。该景最可能出现在重庆,A对。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
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4. 据图推测华北平原最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季节为
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
25. 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最容易造成土壤盐渍化的灌溉方式是
A. 排灌结合B. 大水漫灌C. 管道渗灌D. 精准滴灌
26. 土壤盐渍化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是
A. 生物物种减少B. 水土流失加剧C. 土壤板结加重D. 地下水位下降
【答案】24. A 25. B 26. C
【解析】
【分析】考查土壤盐渍化的产生及危害。
24题详解】
图中显示影响土壤盐渍化的因素主要是降水和蒸发,降水量越大,土壤中的盐分下渗淋溶越多,土壤盐分含量越低;盐分随着水分的蒸发向地表集聚,蒸发量越大,地表和土壤中盐分含量越高。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而此时锋面雨带尚未到达,降水少,淋溶作用弱,所以容易导致盐分向地表或土壤层集聚,导致土壤盐渍化。所以A选项正确。故选A。
【25题详解】
通过上题分析可知,盐渍化的形成与土壤中水盐运动有关。在农业生产的灌溉过程中,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容易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在干旱的季节由于蒸发强烈,地下水容易向地表或土壤层运动,形成土壤盐渍化。故选B。
【26题详解】
土壤盐渍化使土体通气性、透水性变差,土壤板结变硬,养分有效性降低,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使产量降低,但不会导致物种的减少,所以A错、C对;水土流失的强度与降水强度、地形和植被覆盖率等因素有关,与土壤盐渍化无关,B错;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土壤盐渍化往往是由于地下水位高引起的,土壤盐渍化不会引起地下水水位下降,D错。故选C。
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土壤处于嫌气(无氧)状态,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从而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如图为某湖泊沼泽地的有机土壤物质等厚度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7. 该湖泊沼泽地( )
A. 有机土厚度甲大于乙B. 有机土厚度甲、乙可能相同
C. 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D. 有机土厚度与水域的深度无关
28. 终年高温地区和终年寒冷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都较低,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 终年高温地区对植物生长不利B. 终年寒冷地区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慢
C. 终年寒冷地区植物生长缓慢,生物生长量较小D. 终年高温地区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慢
【答案】27. A 28. C
【解析】
【27题详解】
结合图中数值可知,甲地有机土壤厚度大于3.0m小于3.5m,乙地有机土壤厚度大于2.5m小于3.0m,因此甲地的有机质厚度大于乙,A正确,BC错误;结合材料可知,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土壤处于嫌气(无氧)状态,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说明水域越深,有机质厚度越厚,D错误。故选A。
【28题详解】
终年高温地区,热量充足,因此植物生长较好,A错误;终年寒冷地区,气温较低,植物生长缓慢,有机质来源较少,因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低,C正确;终年寒冷地区微生物不够活跃,分解较弱,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因此这并不是有机质含量低原因,B错误;高温地区微生物活跃,分解速度较快,D错误。故选C。
【点睛】土壤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其形成过程、土壤的水热状况及其微生物活动情况等,在很大程度上受气候条件的制约。土壤和大气之间经常进行着水分和热量的交换。在气候与土壤关系的研究中,水热条件常常被作为最一般的气候指标。不同气候带中水热状况及其配比不同,决定土壤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过程及其变化。因此,气候是影响土壤地理分布的基本因素。
2020年8月,受持续降雨影响,四川雅西高速公路一侧山体发生崩塌,导致交通中断。下图示意该处山体崩塌之后的无人机航拍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此次山体崩塌导致南桠河( )
A. 上游含沙量增大B. 上游流速加快
C. 下游水量减少D. 下游水质改善
30. 对交通安全仍然构成直接威胁的是( )
A. 潜在变形区B. 残留体C. 崩塌源区D. 堆积区
【答案】29. C 30. B
【解析】
【29题详解】
由图可知,崩塌堆积体入河阻塞河道,导致河流上游流速减慢,泥沙沉降,含沙量减小,A、B错误;由于堆积体阻塞河道,下游水量减少,河流自净能力减弱,水质变差,C正确,D错误。故选C。
【30题详解】
由图可知山体崩塌残留体前缘出现陡峭的凌空面,极易崩塌,再次造成灾害,对交通安全构成直接威胁,B正确;崩塌源区大部分物质已经向下运移,继续发生崩塌的可能性不大,C错误;堆积区物质移动缓慢,对交通安全威胁小,D错误;潜在变形区移动将导致前方的残留体崩塌,间接对交通安全构成威胁,A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山体崩塌又称之为山体滑坡,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是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引发山体崩塌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种是地理因素,另一种是诱发因素,还有一种就是人为因素。
二、综合题(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如图所示
材料二:宁夏中卫市的沙坡头地区利用草方格沙障了保护包兰铁路该路段免受沙漠淹埋。草方格沙障的原料是麦草、稻草、芦苇等,根据试验,草方格沙障的规模以1米×1米的正方形效果最好。
材料三:环香山位于宁夏中西部干旱山区,平均海拔1700以上,年雨量不足200mm,而蒸发量可达2000m。当地农民利用沉积在山麓斜坡上的砂砾石铺压在耕地上形成的“人造戈壁”种植西瓜(俗称“压砂西瓜”),所产西瓜因具有体大皮厚质硬、肉红汁多、甘甜爽口、营养丰富、保鲜期长的特点,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1)贺兰山脉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分布区,煤炭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____能。我国的煤炭大部分形成于____代后期和中生代。
(2)图中箭头所指地区,形成的流水沉积地貌类型为____,这种地貌一般分布在山麓或沟谷出口处,其沉积物颗粒大小的分布规律是____。
(3)腾格里沙漠,广布的沙丘是我们常见的____地貌。下列关于草方格沙障的主要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双选)
A.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 B.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C.减少蒸发,防止土地盐碱化 D.涵养水源,减轻水土流失
(4)请从热量和水分角度说明“人造戈壁”对改善西瓜生长环境的作用。
【答案】(1) ①. 太阳(太阳辐射) ②. 古生
(2) ①. 冲积扇 ②. 扇顶到扇缘由大到小(沿流向由大到小、扇心到扇尾由大到小)
(3) ①. 风积(风成) ②. AB
(4)①砂砾石比热容小,加大了地表附近的气温日较差,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
②砂砾石覆盖增加了地面的粗糙度,雨天有利于雨水下渗;③晴天可有效减小蒸发,利于保持土壤水分。
【解析】
【分析】本题以贺兰山为载体,考查了山脉的作用、土地荒漠化的治理、农业区位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素养。
【小问1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贺兰山脉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分布区,煤炭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是重要的煤炭形成时期。
【小问2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箭头所指地区是冲积扇,一般分布在山麓或沟谷出口处,由于河流流速降低,携带的沉积物堆积,从扇顶到扇缘,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小问3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腾格里沙漠位于干旱地区,沙丘是常见的风力沉积地貌。草方格沙障的主要作用:使地面粗糙,增加摩擦力,减小风力 ;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AB正确;该区域没有土壤盐碱化和水土流失问题,草方格沙障不能起到防止土地盐碱化和水土流失的作用,CD错误。故选AB。
【小问4详解】
从热量条件来讲,砂砾石比热容小,升温降温快,加大了地表附近的昼夜温差,利于糖分积累;从水分条件来讲,砂砾石覆盖增加了地面的粗糙度,有利于雨水下渗,同时晴天时砂砾石可以减小水分蒸发,利于保持土壤水分。
32.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天鹅洲长江故道(牛轭湖)位于江汉平原,因为长江干流河道在平原上摆荡,侧蚀强烈,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后形成。天鹅洲故道原有连接通道与长江连通,1998年后修建沿江大堤后,仅汛期长江水才会通过连接通道流入故道,天鹅洲故道已被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这块湿地已建有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保护区和麋鹿国家级保护区。下图为天鹅洲故道简示图和牛轭湖形成过程示意图。
材料二研究表明:河流流量大,流速快,携带的物质粒径大,沉积速率慢,当河流流速慢时,携带的物质粒径小,沉积速率快速增加。下表是天鹅洲故道湖底沉积物特征随深度变化情况。
(1)根据材料一,说明天鹅洲长江故道(牛轭湖)的形成过程。
(2)根据材料二描述天鹅洲故道湖底沉积物和河水流速的变化特点,并由此推断天鹅洲故道完成裁弯取直大致年份。
【答案】(1)该区域地形平坦,河流摆动导致河道弯曲,形成“S”形河曲;洪水泛滥时,河曲的颈部被河水冲断,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原有河道被废弃而形成。
(2)沉积物颗粒先变细后变粗;河水流速先变慢后又变快。年份:1972年
【解析】
【分析】本题以天鹅洲故道简示图和牛轭湖形成过程示意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牛轭湖的形成过程、河流水文特征分析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牛轭湖的形成过程为:1、河流摆动形成弯曲2、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的发展3、河曲愈来愈弯4、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遂截弯取直5、河水从截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6、原有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结合天鹅洲长江故道四个形成过程图分析,首先是河流出现曲流,该区域地形平坦,河流摆动导致河道弯曲,形成“s”形河曲;再次是河水自然裁弯取直,洪水泛滥时,河曲的颈部被河水冲断,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最后是形成牛轭湖,原有河道被废弃而形成。
【小问2详解】
据表格数据显示天鹅洲故道湖底沉积物在阶段三之前是由粗变细,从阶段三到阶段四再由细变粗;河流流速越快沉积物颗粒越大,河流流速越慢沉积物颗粒越小,所以河水流速先变慢后又变快;表中沉积物颗粒变化最大的是1972年附近,沉积物颗粒由极细变成粗,说明流速突然加快,河流最可能在1972年出现裁弯取直。
3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典型山地是指山麓海拔较低、山顶高度超过区域气候林线(高山地区受低温影响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的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带幅通常只有数百米。我国秦岭中段太白山发育了世界上带幅最宽的山地垂直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垂直带,该垂直带带幅达2300米左右,形成“三层五亚带”结构。下图示意太白山山地落叶阔叶林超级垂直带的“三层五亚带”结构。
(1)简析太白山落叶阔叶林垂直带结构复杂的原因。
(2)说出随着气候变暖太白山典型植被带分布上限和下限的变化趋势,并简析原因。
【答案】(1)落叶木本植物丰富;地处气候过渡地带;山体相对高度适宜,水热条件组合丰富。
(2)上限和下限均升高;原因: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热量整体上升,同一海拔热量上升。
【解析】
【分析】本题以太白山山地落叶阔叶林超级垂直带的“三层五亚带”结构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垂直带结构复杂的原因、植被带分布上限和下限的变化趋势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太白山落叶阔叶林垂直带结构复杂的形成与秦岭所处的过渡性地理位置、秦岭中部垂直带谱的完整性、丰富的落叶木本植物种群及其形成的强大群落竞争优势等因素紧密相关。丰富的落叶木本植物为秦岭中部山地落叶阔叶林带的下限和上限位置上都提供了必要的耐寒或耐热物种,从而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为山地落叶阔叶林带的垂直空间展布创造了优越条件,使得该带得以比较充分的发育带幅较宽、结构复杂;秦岭中部的太白山地处气候界线附近位于亚热带、暖温带,环境复杂,适合多种落叶阔叶林生存,有利于落叶木本植物物种的丰富;太白山山体相对高度适宜,水热条件组合丰富,有利于落叶阔叶林带物种的丰富,山体相对高度适宜是该带得以比较充分的发育,带幅较宽、结构复杂的重要原因。
小问2详解】
热量是影响植被带分布的重要因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热量整体上升,同一海拔热量上升,所以垂直带的上限、下限都对应的上升。沉积年代
沉积物深度
沉积物颗粒
沉积速率
阶段四(1972~2012年)
0~26cm
粗
0.63cm/a
阶段三(1959~1971年)
26~52cm
极细
2.17cm/a
阶段二(1936~1958年)
53~70cm
自下而上,由粗到细
0.77cm/a
阶段一(1916~1935年)
71~85cm
粗
0.74cm/a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陕西省咸阳育才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该龟背石, 该区域交通干线主要沿, 图示3个阶段依次代表的是, 阶段3时,西天山地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陕西省渭南市昂立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泰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江苏省泰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江苏省泰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