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新疆乌鲁木齐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十一师一中、十一师四中、十二师高级中学、乌市第六十九中学、乌市第六十一中学、乌市第十五中学)
考试范围:高一必修上册;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共9道小题,每道小题3分,共27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百舸(gě) 罅(xià)隙 搭讪(shàn) 羽扇纶(lún)巾
B. 半霎(shà) 芣(fó)苢 红绡(xiā) 青青子衿(jīn)
C. 兜鍪(móu) 木讷(nà) 贾人(gǔ) 挥斥方遒(qiú)
D. 银篦(bì) 下载(zài) 孱 (càn)头 乍暖还(huán)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度自律产生的高度服从特性,实际上是一种高度的责任心。但是,这样的高度自律,在外人看来只不过是一个优秀的标签而已。通常,自律的人非常__________,身边的人早已习惯了他们的默默奉献和付出,而忘记了他们为此做出的努力和牺牲。因而,被忽视的他们总是对周围的人不太满意,认为自己被利用了。
高度自律的人也很难感受到成就感,很少对积极或消极情绪做出反应,也许因为他们自动________了强烈的感情。他们缺失了正常人的体验感,无法体会到生命的高潮和失落。说到这里,我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些年来恪守自律的习惯,的确有些刻板,也的确让自己__________地生活。有时候感觉生活就像是在模子中,__________半点的偏离。
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都是一把双刃剑,就看你怎么使用,怎么理解。既然一味地将自律列为自己人生的准则,甚至奉若神明,那么就得心甘情愿地付出吧;如果总是把自律作为一个人是否足够优秀的标准,似乎有些勉强。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优秀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你的自律和他的洒脱都是一种境界,各有各的乐趣。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靠谱 屏蔽 循规蹈矩 容不得
B. 靠谱 淡化 安分守己 来不得
C. 保守 屏蔽 安分守己 容不得
D 保守 淡化 循规蹈矩 来不得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既然一味地将自律奉若神明,尤其作为自己人生的准则,那么就得心甘情愿地付出
B. 如果一味地将自律奉若神明,甚至作为自己人生的准则,那么就得心甘情愿地付出
C. 如果一味地将自律作为自己人生的准则,尤其奉若神明,那么心甘情愿地付出吧
D. 既然一味地将自律作为自己人生的准则,甚至奉若神明,那么心甘情愿地付出吧
4.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壬戌之秋”“乾隆三十九年”等都是古代通用的“纪年法”,前者是干支纪年,是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的方法。
B. “笠是兜鍪蓑是甲”,出自北宋诗人杨万里的《插秧歌》,“兜鍪”,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辛弃疾有词句“年少万兜鍪”。
C. 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所谓“一饭三吐哺”。
D.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5. 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吾师道也 师:学习
B. 善假于物也 假:借助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徒:徒弟
C.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知晓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齿:并列
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耻辱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全面
6. 按照“之”字的意义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
①青,取之于蓝 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③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冰,水为之 ⑥君将哀而生之乎 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A. ②③⑤B. ①⑤⑥C. ③⑦⑧D. ④⑤⑧
7. 对下列各项中的两个句子,都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山川相缪 举酒属客
B.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须臾成五采
C. 相与枕藉乎舟中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D. 其级七千有余 杯盘狼籍
8. 下列选项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 ②赢得仓皇北顾 ③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④孔子师郯子
⑤小学而大遗 ⑥非能水也 ⑦下江陵 ⑧吾从而师之
A. ①⑧/②③/⑤⑦/④⑥B. ①④/②/③⑤⑦/⑥⑧
C. ①④⑧/②/③⑤/⑥⑦D. ①③⑤/④⑧/②/⑥⑦
9.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马之千里者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D.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二、现代文阅读(共18分)
(一)(共3道小题,每道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科学精神是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在继承人类早期历史发展的思想遗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理念和科学传统的积淀,体现着科学的哲学和文化意蕴。
②科学精神首先是一种理性信念。理性信念所具备的理性的旨趣,不仅是一种崇高唯美的个人精神享受,而且是凸显人的力量的动力源泉,如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理性信念表现为对理智的崇尚。崇尚理智,就是强调任何东西都应该审慎地加以思考,同时鼓励人们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就是要通过智力的迂回冒险找到比直观所见更多更本质的东西,以便更深入地把握变动不居的现象。
③但是理性信念并不能直接使人们轻易地认识自然规律,真正能够促使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的,是近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即实证方法。正是有了科学的实验方法,人们才有可能辨别关于世界本原的众多猜测究竟哪个更符合事实真相,而数学则为人们提供了这些知识更为精确的形式。1638年,伽利略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出版,伽利略用数学的定量方法从经验现象中导出物理规律。这种追求实证化和数学精确化的研究方法成为近代以来科学的基本特征。
④批判态度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首先,批判态度反对将一切理论和假说神圣化。任何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说都要经受反复检验,通过批判旧的理论使其得到修正甚至完全用新的理论取而代之。其次,批判态度是理论创新的动力。科学理论经受批判使自己的逻辑更严密,实验数据更精确,进而不断打破成见、推陈出新。再次,批判态度是科学真理客观性的保障。任何人、任何利益群体想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都要受到严厉批判。但是,批判不是完全否定。日心说替代地心说,直到牛顿力学提出后才算基本完成。有时新和旧也是相对的,旧的理论也可以为新的理论所包容,如经典物理学就可以视为现代物理学的近似。当科学所秉持的批判态度延伸到科学外部之时,这意味着科学同样要坦然接受来自科学之外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质疑和批判,由此带来认识的多元性。这对于破除科学的神话、减少科学的独断性非常有益。
⑤批判和反驳之所以成为重要的科学理念和常态,关键在于对科学可错性的认定。波普尔强调:科学是一门可错的学问,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科学发展遵循试错模式。所谓试错模式,其基本路径是通过实验,正视错误、发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再通过新的实验,不断向前推进。哥白尼、伽利略对托勒密体系和亚里士多德力学的质疑,建立起了新的天体力学;拉瓦锡在对传统燃素说进行批评的基础上,创立了氧化说;达尔文对上帝创世说进行批判,创立了进化论;爱因斯坦对牛顿力学体系进行理性的反思与批判,建立起了相对论学说;等等。科学所追求的正是不断试错而向真理逐渐逼近的过程。
(摘编自刘大椿《论科学精神》)
10.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学精神体现着科学的哲学和文化意蕴,其发展与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密切相关。
B. 崇尚理智,就是既要对任何东西都加以审慎地思考,也要大胆假设,认真求证。
C. 实证方法能够帮助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也可提供这些知识更精确的形式。
D. 批判态度保障了科学真理客观性,能使任何人都无法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
11.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总—分”的结构,阐述了科学精神极其丰富的内涵,体现了辩证的科学态度。
B. 第④段从科学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论证了批判态度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
C. 文章从理性信念、实验方法、批判态度、试错模式四个方面对科学精神展开了论述。
D. 第⑤段引用哥白尼、拉瓦锡等例是为了证明科学上的进步与发展都是通过试错模式获得的。
1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体现了科学精神中理性信念所具备的理性的旨趣。
B. 理性信念使人们轻易地认识自然规律,而实证方法使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
C. 现代物理学正是在对经典物理学的批判和否定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D. 对科学可错性的认定,意味着错误不可避免,正是错误在推动科学的发展。
(二)(共2道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一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B.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
C.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D.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14. 论证要让人信服,就要有思路、讲方法、善表达。请简要说明材料在论证上的特点。
三、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①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③。
(荀子《劝学》节选)
材料二: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节选)
[注释]①箸:同“贮”,积贮。②蝡:同“蠕”,慢慢行动的样子。③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作为礼物。
1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B.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C.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D.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16.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跬步,古代称跨出两脚为“跬”,跨出一脚为“步”。
B. 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C. 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读。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D. 六艺,指儒家所谓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17. 下列对各项内容解说正确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君子之学也”的“君子”与《师说》中“君子不齿”的“君子”含义相同。
B. 材料二中“孔子师郯子”的“师”与“吾师道也”的“师”用法相同。
C. 材料一中“出乎口”与材料二中“学于余”句式相同。
D. 材料一中“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与《师说》中“或师焉,或不焉”都存在通假字。
1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首诗,完成各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9. 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名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B. 后人评价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C. 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D. 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的所思、所感、所痛。
20. 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9分)
2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文人常登山临水,心灵远游,在山水自然中安顿自我,苏轼在《赤壁赋》中由眼前的江水与山月作比,阐发“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变与不变,瞬间与永恒的关系,获得物我相融、神与物契的精神世界。
(2)中国是一个尊师重道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认为教师的职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行至半山,山云黑沉、山雨欲来、水汽蒸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登高》中,用鸟的盘旋渲染自己孤独处境的一句是“____________”,此句不禁令人想起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何枝可依”的凄凉无奈。
(5)荀子《劝学》连用多个比喻,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四组比喻,说明“____________”,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已。
六、语言文字运用(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一般会对《乡土中国》中大量的民俗调查案例感兴趣,但不要满足于“猎奇”,_____①___。费孝通通过筛选案例材料,提炼为可以印证乡村社区结构特征的“现象”,并和其他不同“文化格式”进行比较。这样的案例处理方式,帮助费孝通归纳提炼出了“乡土本色”“差序格局”“礼治秩序”“血缘社会”“地缘社会”等概念,从而更清晰地揭示出中国社会的乡土特质。
《乡土中国》论析的是旧中国的农村,它的问世到今,大半个世纪过去了,____②___,但“变”中又有哪些“不变”?我们会想到当今的农村,想到农民工,想到社会习俗与风气,想到传统文化,想到中国的过去与未来,等等。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使我们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增进了对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的了解。
2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3. 在古代诗歌阅读部分,杨万里的《插秧歌》一诗具有鲜明的“乡土社会”色彩,请结合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任意一个相关概念简要分析。
七、作文(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在他看来,审美是一种生活方式,懂得审美是幸福的源泉。
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学说:“现实很骨感,我们的生活‘三点一线’,哪有美感可言?”也有的同学说:“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无论学习多忙,我都要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还有的同学说:“追求美是一种小资情调,而且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是中学生,首先要想好一日三餐!”
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六校期末联考
高一语文学科试卷
(十一师一中、十一师四中、十二师高级中学、乌市第六十九中学、乌市第六十一中学、乌市第十五中学)
考试范围:高一必修上册;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共9道小题,每道小题3分,共27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百舸(gě) 罅(xià)隙 搭讪(shàn) 羽扇纶(lún)巾
B. 半霎(shà) 芣(fó)苢 红绡(xiā) 青青子衿(jīn)
C. 兜鍪(móu) 木讷(nà) 贾人(gǔ) 挥斥方遒(qiú)
D. 银篦(bì) 下载(zài) 孱 (càn)头 乍暖还(huán)寒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羽扇纶巾”的“纶”读作guān;
B.“芣苢”的“芣”读作fú;
C.“木讷”的“讷”读作nè。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度自律产生的高度服从特性,实际上是一种高度的责任心。但是,这样的高度自律,在外人看来只不过是一个优秀的标签而已。通常,自律的人非常__________,身边的人早已习惯了他们的默默奉献和付出,而忘记了他们为此做出的努力和牺牲。因而,被忽视的他们总是对周围的人不太满意,认为自己被利用了。
高度自律的人也很难感受到成就感,很少对积极或消极情绪做出反应,也许因为他们自动________了强烈的感情。他们缺失了正常人的体验感,无法体会到生命的高潮和失落。说到这里,我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些年来恪守自律的习惯,的确有些刻板,也的确让自己__________地生活。有时候感觉生活就像是在模子中,__________半点的偏离。
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都是一把双刃剑,就看你怎么使用,怎么理解。既然一味地将自律列为自己人生的准则,甚至奉若神明,那么就得心甘情愿地付出吧;如果总是把自律作为一个人是否足够优秀的标准,似乎有些勉强。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优秀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你的自律和他的洒脱都是一种境界,各有各的乐趣。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靠谱 屏蔽 循规蹈矩 容不得
B. 靠谱 淡化 安分守己 来不得
C. 保守 屏蔽 安分守己 容不得
D. 保守 淡化 循规蹈矩 来不得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既然一味地将自律奉若神明,尤其作为自己人生的准则,那么就得心甘情愿地付出
B. 如果一味地将自律奉若神明,甚至作为自己人生的准则,那么就得心甘情愿地付出
C. 如果一味地将自律作为自己人生的准则,尤其奉若神明,那么心甘情愿地付出吧
D. 既然一味地将自律作为自己人生的准则,甚至奉若神明,那么心甘情愿地付出吧
【答案】2. A 3. B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靠谱:近乎情理;挨边。保守:维持原状,不求改进;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多指思想),含贬义。根据上文“是一种高度的责任心”可知,此处应填褒义词,故选“靠谱”。
第二空,淡化:(问题、感情等)逐渐冷淡下来。屏蔽:像屏风似的遮挡着。“淡化”与“屏蔽”词义轻重程度不同,前者是使变淡,但仍存在;后者是完全遮蔽,根据语境“他们缺失了正常人的体验感,无法体会到生命的高潮和失落”可知,选用“屏蔽”更恰当。
第三空,安分守己:规矩老实,不做超出本分的事。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现多指拘泥于旧的准则,不敢稍做变通。根据原文“恪守自律”的语境,以及后文“生活就像是在模子中”,应选“循规蹈矩”。
第四空,来不得:不能有;不应有。容不得:不能容忍。“来不得”与“容不得”相比,后者能体现自律生活带来的压抑感,故选“容不得”。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有三处语病:
一是不合逻辑,与下文对照,此处应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应把“既然”改成“如果”;
二是语序不当,“将自律列为自己人生的准则,甚至奉若神明”语序不当,应调换一下顺序,改成“将自律奉若神明,甚至作为自己人生的准则”;
三是成分赘余,“那么就得心甘情愿地付出吧”成分赘余,应删去“吧”。
全部改好的只有B。
故选B。
4.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壬戌之秋”“乾隆三十九年”等都是古代通用的“纪年法”,前者是干支纪年,是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的方法。
B. “笠是兜鍪蓑是甲”,出自北宋诗人杨万里的《插秧歌》,“兜鍪”,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辛弃疾有词句“年少万兜鍪”。
C. 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所谓“一饭三吐哺”。
D.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北宋诗人杨万里”错。杨万里,南宋诗人。
故选B
5. 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吾师道也 师:学习
B. 善假于物也 假:借助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徒:徒弟
C.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知晓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齿:并列
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耻辱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全面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B. 徒:同类的人。 句意: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C. 知:同“智”,智慧。 句意: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D.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句意: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 。
故选A。
6. 按照“之”字的意义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
①青,取之于蓝 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③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冰,水为之 ⑥君将哀而生之乎 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A. ②③⑤B. ①⑤⑥C. ③⑦⑧D. ④⑤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代词,它。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
②动词,到,去。句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③助词,的。 句意: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④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⑤代词,指代冰。 句意:冰是水凝结而成。
⑥代词,我。 句意:您要可怜(我),使我活下去吗?
⑦助词,的。 句意: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
⑧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句意: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①⑤⑥是代词
故选B。
7. 对下列各项中的两个句子,都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山川相缪 举酒属客
B.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须臾成五采
C. 相与枕藉乎舟中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D. 其级七千有余 杯盘狼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 缪,通“缭”,缠绕/属,通“嘱”,致意,引申为劝酒。句意:山水环绕。/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
B. 冯,通“凭”,乘/采,通“彩”,五彩。句意:茫茫的江面让人感觉就好像凌空乘风而行。/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
C. 无通假字。句意:在小船上相互枕着入睡。/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D. 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籍,通“藉”,凌乱。句意: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杯盘放得乱七八糟。
故选C。
8. 下列选项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 ②赢得仓皇北顾 ③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④孔子师郯子
⑤小学而大遗 ⑥非能水也 ⑦下江陵 ⑧吾从而师之
A. ①⑧/②③/⑤⑦/④⑥B. ①④/②/③⑤⑦/⑥⑧
C. ①④⑧/②/③⑤/⑥⑦D. ①③⑤/④⑧/②/⑥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侣,意动用法,以……伴侣。句意:以鱼虾为伴侣,和麋鹿交朋友。
②北,名词作状语,向北。句意: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
③高,形容词作名词,高处。句意: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④师,意动用法,以……为老师。句意:孔子曾以郯子为师。
⑤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句意: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
⑥水,名词作动词,游泳。句意:不能游泳。
⑦下,名词作动词,攻下。句意:攻下江陵。
⑧师,意动用法,以……为老师。句意: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
①④⑧意动用法;②名词作状语;③⑤形容词作名词;⑥⑦名词作动词。
故选C。
9.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马之千里者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D.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句式的能力。
例句:定语后置句。应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A.定语后置句。应为:千里之马者。句意:能够日行千里马。
B.介词结构后置句。应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句意: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
C.固定句式。句意: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
D.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共18分)
(一)(共3道小题,每道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科学精神是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在继承人类早期历史发展的思想遗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理念和科学传统的积淀,体现着科学的哲学和文化意蕴。
②科学精神首先是一种理性信念。理性信念所具备的理性的旨趣,不仅是一种崇高唯美的个人精神享受,而且是凸显人的力量的动力源泉,如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理性信念表现为对理智的崇尚。崇尚理智,就是强调任何东西都应该审慎地加以思考,同时鼓励人们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就是要通过智力的迂回冒险找到比直观所见更多更本质的东西,以便更深入地把握变动不居的现象。
③但是理性信念并不能直接使人们轻易地认识自然规律,真正能够促使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的,是近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即实证方法。正是有了科学的实验方法,人们才有可能辨别关于世界本原的众多猜测究竟哪个更符合事实真相,而数学则为人们提供了这些知识更为精确的形式。1638年,伽利略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出版,伽利略用数学的定量方法从经验现象中导出物理规律。这种追求实证化和数学精确化的研究方法成为近代以来科学的基本特征。
④批判态度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首先,批判态度反对将一切理论和假说神圣化。任何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说都要经受反复检验,通过批判旧的理论使其得到修正甚至完全用新的理论取而代之。其次,批判态度是理论创新的动力。科学理论经受批判使自己的逻辑更严密,实验数据更精确,进而不断打破成见、推陈出新。再次,批判态度是科学真理客观性的保障。任何人、任何利益群体想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都要受到严厉批判。但是,批判不是完全否定。日心说替代地心说,直到牛顿力学提出后才算基本完成。有时新和旧也是相对的,旧的理论也可以为新的理论所包容,如经典物理学就可以视为现代物理学的近似。当科学所秉持的批判态度延伸到科学外部之时,这意味着科学同样要坦然接受来自科学之外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质疑和批判,由此带来认识的多元性。这对于破除科学的神话、减少科学的独断性非常有益。
⑤批判和反驳之所以成为重要的科学理念和常态,关键在于对科学可错性的认定。波普尔强调:科学是一门可错的学问,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科学发展遵循试错模式。所谓试错模式,其基本路径是通过实验,正视错误、发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再通过新的实验,不断向前推进。哥白尼、伽利略对托勒密体系和亚里士多德力学的质疑,建立起了新的天体力学;拉瓦锡在对传统燃素说进行批评的基础上,创立了氧化说;达尔文对上帝创世说进行批判,创立了进化论;爱因斯坦对牛顿力学体系进行理性的反思与批判,建立起了相对论学说;等等。科学所追求的正是不断试错而向真理逐渐逼近的过程。
(摘编自刘大椿《论科学精神》)
10.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学精神体现着科学的哲学和文化意蕴,其发展与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密切相关。
B. 崇尚理智,就是既要对任何东西都加以审慎地思考,也要大胆假设,认真求证。
C. 实证方法能够帮助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也可提供这些知识更精确的形式。
D. 批判态度保障了科学真理客观性,能使任何人都无法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
11.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总—分”的结构,阐述了科学精神极其丰富的内涵,体现了辩证的科学态度。
B. 第④段从科学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论证了批判态度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
C. 文章从理性信念、实验方法、批判态度、试错模式四个方面对科学精神展开了论述。
D. 第⑤段引用哥白尼、拉瓦锡等例是为了证明科学上的进步与发展都是通过试错模式获得的。
1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体现了科学精神中理性信念所具备的理性的旨趣。
B. 理性信念使人们轻易地认识自然规律,而实证方法使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
C. 现代物理学正是在对经典物理学的批判和否定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D. 对科学可错性的认定,意味着错误不可避免,正是错误在推动科学的发展。
【答案】10. D 11. C 12. A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D项,“批判态度保障了科学真理客观性,能使任何人都无法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理解错误。原文第④段说“任何人、任何利益群体想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都要受到严厉批判。文中是说“……要受到严厉批判”,批判不是完全否定,并非“无法……搞伪科学”,故选项曲解文意了。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
C项,“实验方法”理解错误。根据文章第三段开头说“但是理性信念并不能直接使人们轻易地认识自然规律,真正能够促进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的,是近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即实证方法”,可见应为“实证方法”,实证方法包括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而非“实验方法”,故此项混淆范围了。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
B项,“理性信念使人们轻易地认识自然规律”理解错误。依据第三段开头“但是理性信念并不能直接使人们轻易地认识自然规律,真正能够促进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的,是近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即实证方法”分析可知,“理性信念并不能直接使人们轻易地认识自然规律”。
C项,“现代物理学正是在对经典物理学的批判和否定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第④段“旧的理论……视为现代物理学的近似”可知,语中是说“批判不是完全否定”,可见并没有对经典物理学进行否定。
D项,“正是错误在推动科学的发展”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第⑤段可知,文中是说“波普尔强调:科学是一门可错的学问,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科学发展遵循试错模式。所谓试错模式,其基本路径是通过实验,正视错误、发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再通过新的实验,不断向前推进”,并不是“错误在推动科学的发展”,而是“试错模式”。科学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逐渐发展的。
故选A。
(二)(共2道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一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B.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
C.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D.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14. 论证要让人信服,就要有思路、讲方法、善表达。请简要说明材料在论证上的特点。
【答案】13. D 14. ①采用立论,开篇提出观点“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开门见山,旗帜鲜明。②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性强。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举例熟人对话)、引证法(引《论语》或外国学者语言)、对比论证(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的人际关系)等。④论证语言通俗自然,深入浅出,如引用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劝孝歌》“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一般喻指报生育之恩情,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激。材料分别讲述了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性、口头契约、礼俗社会等观点,并未谈及父母或孝顺等观点。原文倒数第二段作者谈及孔子论孝的例子,是想要论证“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这一观点。所以不能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结构、论证语言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一,从开篇方式来看,材料一主要讲的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开篇即亮明观点,采用立论。
第二,从论证结构来看,“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这样层次推进,形成递进式论证结构。
第三,从论证方法来看,根据材料一第四段“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可知,材料一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根据材料一第六段“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可知,材料一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根据材料一第七段“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可知,材料一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故材料一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第四,从论证语言来看,“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三、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①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③。
(荀子《劝学》节选)
材料二: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节选)
[注释]①箸:同“贮”,积贮。②蝡:同“蠕”,慢慢行动的样子。③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作为礼物。
1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B.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C.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D.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16.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跬步,古代称跨出两脚为“跬”,跨出一脚为“步”。
B. 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C. 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读。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D. 六艺,指儒家所谓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17. 下列对各项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君子之学也”的“君子”与《师说》中“君子不齿”的“君子”含义相同。
B. 材料二中“孔子师郯子”的“师”与“吾师道也”的“师”用法相同。
C. 材料一中“出乎口”与材料二中“学于余”句式相同。
D. 材料一中“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与《师说》中“或师焉,或不焉”都存在通假字。
1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答案】15. D 16. B 17. C
18. (1)蚯蚓(虽然)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心思专一。
(2)君子做学问,为的是使自身完善;小人做学问,把学问当作和别人相见的小礼物。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
“入乎耳”“箸乎心”是并列关系,结构对称,“箸乎心”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项。
“端而言”与“蝡而动”结构对称,各自断开,排除B。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跬步”理解错误,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C.“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读”错误,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的停顿为读。
D.“指儒家所谓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错误,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现象的能力。
A.错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句意: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做学问。/君子不屑与之并列。
B.错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名词活用为动词,学习。句意:孔子曾以郯子为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
C.正确。都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乎口出”“于余学”。句意:从嘴里说出来。/向我学习。
D.错误。无通假字。/通“否”,不。句意: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1)“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应为“利爪牙,强筋骨”;“上”“下”,名词做状语,向上,向下;“用”,因为;“一”,专一。
(2)“美”,使动用法,使……完善、完美;“以为”,把……当作。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
君子做学问,是把所学的听入耳中,记在心里,融会贯通到整个身心,表现在一举一动上。即使是极细小的言行,都可以作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做学问,把学到的听入耳中,从嘴里说出来。嘴巴与耳朵间的距离不过四寸,怎么能使自己七尺之躯的美德得到修养而变得完美?古时候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进德修业;当今的学者,学习是为了向人炫耀。君子做学问,为的是使自身完善;小人做学问,把学问当作和别人相见的小礼物。
材料二: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能超过学生,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首诗,完成各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9. 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名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B. 后人评价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C. 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D. 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的所思、所感、所痛。
20. 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9. C 20. ①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②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意思对即可)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准确细致地把握诗歌的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题干要求“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C项,“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理解有误。颔联“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的意思是“看北斗星柄渐渐横斜,仿佛就落在洞庭湖畔广阔的原野;听画角声声凄惨欲绝,萦绕在这泊舟近处的岳阳城”,颔联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视听结合,写“野泊”所见之景。天上参横斗转,地下洞庭茫茫,为视觉;角声悲鸣,声断岳阳城,为听觉。使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故应选C。
【2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要求“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感情。赏析诗歌的感情,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具体分析,先从整体上理解诗歌,此诗的大意是:在这乱世之中,江月依然那么明亮可爱,但它应该懂得流亡在外的病人的心情。看北斗星柄渐渐横斜,仿佛就落在洞庭湖畔广阔的原野;听画角声声凄惨欲绝,萦绕在这泊舟近处的岳阳城。饮酒解愁,反而增添了眼泪,我的愁思就像酒和泪一样四处飞溅;浪涛卷起,引发了我的思归之心,让我暗自吃惊。多么想打听一下南宋朝廷近来的消息啊,可眼前,群盗正在四处流窜纵横。
诗中首联写诗人对月兴叹,表现了时荒世乱的局势;颔联转写野泊时所见景色;颈联道出了诗人沉痛的心情;尾联转笔写到国家的动乱,境界陡然开阔。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承第二句来,以酒浇愁,酒随泪溅,所谓“举杯消愁愁更愁”。听浪思归,而无所归,故暗自惊心。这两句表面对仗,意实相连而下,“酒添客泪”和“浪卷归心”互为表里,而“浪卷”字又扣“野泊”字。“愁”“惊”两字引出尾联。若至五六为止,只见作客野泊思归,所感只在一家。忧国伤时之情,尾联忽然推开,遥应第一句的“乱”字。而两句亦有顿挫。“欲问行朝近消息”从一身乱离,想到朝廷迁流不定,由忧一身到忧朝廷,结句把遍地兵荒马乱的情景写足,消息虽欲问而无由,其为忧愤,更何以堪。
故可总结后两联表达的情感:结合注释,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尾联“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从“客泪”“愁仍溅”直接表现身在客中,要借酒浇愁,但愁绪仍在的心情;“归心”表现了诗人的漂泊思归之情;尾联“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中的“欲问行朝”体现忧国之情,“行朝”的注释,指朝廷迁移不定。“盗贼纵横”的内容表现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考生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9分)
2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文人常登山临水,心灵远游,在山水自然中安顿自我,苏轼在《赤壁赋》中由眼前的江水与山月作比,阐发“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变与不变,瞬间与永恒的关系,获得物我相融、神与物契的精神世界。
(2)中国是一个尊师重道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认为教师的职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行至半山,山云黑沉、山雨欲来、水汽蒸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登高》中,用鸟的盘旋渲染自己孤独处境的一句是“____________”,此句不禁令人想起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何枝可依”的凄凉无奈。
(5)荀子《劝学》连用多个比喻,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四组比喻,说明“____________”,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已。
【答案】 ①.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②.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③. 师者 ④.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 云青青兮欲雨 ⑥. 水澹澹兮生烟 ⑦. 渚清沙白鸟飞回 ⑧. 绕树三匝 ⑨. 君子生非异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瞬、受、澹澹、渚、匝、生。
六、语言文字运用(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一般会对《乡土中国》中大量的民俗调查案例感兴趣,但不要满足于“猎奇”,_____①___。费孝通通过筛选案例材料,提炼为可以印证乡村社区结构特征的“现象”,并和其他不同“文化格式”进行比较。这样的案例处理方式,帮助费孝通归纳提炼出了“乡土本色”“差序格局”“礼治秩序”“血缘社会”“地缘社会”等概念,从而更清晰地揭示出中国社会的乡土特质。
《乡土中国》论析的是旧中国的农村,它的问世到今,大半个世纪过去了,____②___,但“变”中又有哪些“不变”?我们会想到当今的农村,想到农民工,想到社会习俗与风气,想到传统文化,想到中国的过去与未来,等等。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使我们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增进了对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的了解。
2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3. 在古代诗歌阅读部分,杨万里的《插秧歌》一诗具有鲜明的“乡土社会”色彩,请结合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任意一个相关概念简要分析。
【答案】22. ①而要关注作者如何处理案例 ②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3. ①诗作描写了农忙时节,农民全家总动员,冒雨强插秧苗的场景。一家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表明乡土社会中的“家”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家庭生产是通过家庭成员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的。
②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农家生活情趣,体现了农人的基本生存方式,表明乡土社会具有“乡土本色”。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格式上用“而要”与前面的“不要”呼应;内容上,下文“费孝通通过筛选案例材料,提炼为可以印证乡村社区结构特征的‘现象’,并和其他不同‘文化格式’进行比较”,结合关键词“案例”,可知该空要强调“关注作者处理案例的方式”;
②结合“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乡土中国》论析的是旧中国的农村”“‘变’中又有哪些‘不变’”可知,此处是说中国农村发生了变化,应填“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了江南农户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写出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从中可以看出,乡土社会中的“家”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家庭生产是通过家庭成员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的。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农家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这些都是农人的基本生存方式,表明乡土社会具有“乡土本色”。
七、作文(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在他看来,审美是一种生活方式,懂得审美是幸福的源泉。
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学说:“现实很骨感,我们的生活‘三点一线’,哪有美感可言?”也有的同学说:“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无论学习多忙,我都要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还有的同学说:“追求美是一种小资情调,而且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是中学生,首先要想好一日三餐!”
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循生活美学,绘幸福人生
审美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情趣,淌于古今高雅兴致,始终散发耀眼夺目的光彩。千百年来,审美情绪一直是民族之美的源泉。
“美”并不囿于外形的靓丽美,“美”可以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恬淡心境,可以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自然雅致,还可以是“读书万卷,行万里路”的伟大心志……美是博大的,追求美,你我皆可为之。
吴冠中曾言:“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在他眼中,审美是生活方式,懂得审美是幸福生活的源泉,我深以为然。审美,审自然之美,可以让我们体悟自然的宏大包容,珍惜万物生灵;审美,审生活之美,可以让我们发掘匿于表象后的生命本质与人间真情,用更加幸福的姿态绘人生画卷。当学会用欣赏美的眼光注视万事万物,阴霾亦会消散,生命芳华盛绽。
有同学认为“现实很骨感”,追求美是小资情调,作为高中学生,美是奢侈的。我不以为然,即使生活“三点一线”,美亦融于其中。你看清晨披在肩头的温软阳光,用金色光辉伴你成长,这难道不是美吗?你看同学们亲切友好的交流,老师慈祥温柔的目光,这难道不是美吗?当你投身学习,专注解题,将知识谱写在答卷上,对未来展望,这也是美!这些美无法用金钱衡量,他们与生命同在,让人生摇曳生姿。
当然,追求美并不是只力求外形之美,而是用善于发掘生命亮色的眼去寻日常的幸福,寻周遭的“小确幸”,当你能从一花一木、一草一树、一人一事找到美丽,人生将时刻充满丰盛的阳光与甜蜜的雨露。追求美,也是追求幸福的真谛,众生皆苦,生活藏鲜,当能够让审美成为习惯,幸福就会时时刻刻与你相伴。
高中学生学业繁重,常常是负重前行。当拥有审美的能力,我坚信会给劳累艰辛的高中生活带来幸福与享受,从而更好地在人生路上前进。
不妨从现在做起,停下口中的抱怨,摒弃烦躁的思想情绪,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周遭的寻常景、平常事,发掘生命的甜美,让幸福之花在人生画卷上盛绽。我坚信,国家需要的人才也定是有审美之心的人,当审美成为你的生活方式,没有阴霾,可以遮蔽你的前行大道!让我们一起循生活美学,绘幸福人生吧!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这个作文材料由两段话组成,核心概念是“审美”,旨在让学生形成审美意识,学会审美。
第一段话以吴冠中的名言提醒学生,“美”比“知识”更重要,进而说明审美的实质和懂得审美的意义,要求考生围绕“懂得审美”进行阐释与分析。
第二段话是三个同学有关审美的观点:第一个是“学习生活无美感论”,事实上,学习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感受美的眼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本身就是一种美。遑论神秘浩瀚的知识海洋、丰富多彩的校园风光、个性各异的亲人老师同学等审美对象。“学习生活无美感论”实际上是忽视了审美主体对美感的挖掘和追求。
第二个是“打扮就是审美论”,这是对审美理解的狭隘化。诚然,审美与个人打扮有共同的部分,但个人打扮只是审美的一部分,审美要比外在形象更深广,更有精神力量。
第三个是“向美乃小资情调论”,审美需要生活的仪式感,因为审美需要生活的“小确幸”,审美需要关注生活细节,审美需要优雅地生活。小资情调是具有一定的生活品位、思想水准和艺术鉴赏能力的人具有的生活态度;相对而言,小资情调更需要花费与开销,而审美只是需要生活的仪式感,而仪式感并不需要过多的花费与开销。这个观点过于注重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而忽略了审美思想与浪漫主义,因而需要考生进行深度分析、仔细比较和理性判断。
不难看出,这三个观点属于“不懂审美”的错误或片面的认识,是命题者给写作者提供的写作靶的,考生要对这三个同学的观点进行分析、比较、甄别、取舍,理性判断,辨识真伪,阐明理由,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学会审美,是对传统德智体教育必要补充,是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部分,懂得审美,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和格局。而且,青少年的世界里应该有童话歌谣,有大自然的云彩、花朵、鸟叫、虫鸣,有动人的音符,有丰富的颜色……所以,这道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内容,既谈审美的价值与意义,并倡议大家端正审美态度,学会审美;也能针对不懂得审美的认识进行理性判断,辨识真伪,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此外,考生要注意作文的体裁应是“议论文”。
【立意】1深耕美育沃土,擎举民族大任;
2.美以修身,美以养德;
3.端正审美态度,学会正确审美;
4.以美育智,美美与共。
【素材】1.古有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美学生活方式,今有李子柒一双素手点染田间烟火、践行生活美学。美,从来不是外表光鲜亮丽,只是心下沉静、心内有大美,故而散发出柔和的美学光辉。“深林不语抱幽贞,赖有微风递远馨。”美学之风定会正民族风骨,弘扬民族气节,山高水长。让我们发现美,欣赏美,以小我之力,构建美丽中国!
2.审美,于个人,可以陶冶出优雅的生活情操。认识美、欣赏美,如此我们的生活才能富有美感。不是花前月下才富于美感,不是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才富于美感。审美带给我们的是由内而外的精神滋养与灵魂熏陶。作为高三学子的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便可以营造富于美感的生活。诚如鲁迅先生所言,青年所多的是生力。为生活增添一份美,便可铸就美好的未来。
3.审美,于国而言,更是社会主流价值导向。祖国锦绣山河散发着动人心魄的壮丽之美,中国梦更是构造着中国之美,人类命运共同体更闪耀着天下之大美。此时的审美是沉醉,亦是投身奉献。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疆乌鲁木齐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疆乌鲁木齐市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艺术,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平高集团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