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doc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doc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文填空,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4分)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卢沟桥石柱上的石刻狮子雕刻的千姿万状,惟妙惟肖
②年近不惑的他,已经具备了遒劲 老道的用笔,和自由洒落的风神,其前程当无可限量。
③他们常常谈起将来的事情,不嫌suǒ xiè ,不避重复。
④对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我们不能熟视无睹,wú dòng yú zhōng
二.选择题(共5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2分)
2.(2分)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我们就说什么?我们跟学舌的鹦鹉有什么区别呢?
B.导演杨洁在拍摄《西游记》时,认为“取经女儿国”一集的情节可以有一段插曲,她决定把作词的任务交给词作家阎肃。
C.中国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及其投资或控股的公司,几乎掌握了中国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切。
D.屈原在诗句:“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以美人自比,隐喻楚怀王听信谗言,将他流放到外地,使他的才能没有施展之机,恰似“美人迟暮”。
3.(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B.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乡野村夫的脸孔。
C.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D.我们见到的是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
4.(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短视频创作与传播应坚决抛弃那种盲目追求数量、粗制滥造的粗放型发展思路,自觉把用户的审美体验放在首位。
B.这座身材高挑而轻盈、外部结构简洁而新颖的超高建筑耸立在香港中环的密集群楼之中,如鹤立鸡群。
C.听说离家十多年的哥哥要从外地回家,爸爸妈妈都在堂屋中正襟危坐等着他。
D.事实也不断证明,评论家“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常能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且一语中的、入木三分。
5.(2分)下列句子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坐在前面的这位老者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我作为采访组的一员,率先向老人提问:“敢问您今年高寿?”
B.我从16岁起先后去修铁路,当工人,继而多年在外游学,极少有机会由您的家父耳提面命地指导读书了。
C.本公司经过六年的打拼,不断发展壮大,值此分公司开业庆典之际,特向来自各界的朋友惠赠一份精美礼品。
D.他经过反复思考,终于解出了大家都感到棘手的那道难题,老师赞扬他在学习上领悟到了千虑一得的道理。
6.(2分)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这是一片被秋风淘洗过的山野,这是一个被秋雨沐浴过的山谷,这是一处返璞归真的休闲去处。你要住在溪边,___________;你要住在崖下,_________;你要住在林间,_________;你要住在村头,_________……这就是休闲山庄了。
①可听月下虫鸣鸟啼
②可观石上流云瀑布
③可看水中迷雾朦胧
④田园牧歌就近在眼前了
A.③①②④B.③②①④C.②③④①D.②③①④
三.默写(共1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0分)
7.(10分)古诗文填空。
ㅤㅤ总有一句经典古韵,能道尽生活之美,让你我看到生活中的诗和远方。
ㅤㅤ吟诗:“山气日夕佳,① ”赏陶渊明笔下秋意颇浓的山野之美;“② ,芳草萋萋鹦鹉洲”,赏崔颢笔下登楼远眺的江景之美;“③ ,④ ”赏王维笔下塞外大漠的雄浑壮丽之美;
ㅤㅤ诵词:“我报路长嗟日暮,⑤ ”我们体会到李清照在人生道路上的茫然。“⑥ ,⑦ ”我们感悟到晏殊借落花和归燕传递的惋惜伤感之情。
ㅤㅤ读文:“⑧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⑨ ”陶弘景带我们领略山川之美,晨曦变化。“富贵不能淫,⑩ ,威武不能屈”,孟子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四.综合读写(共1小题,满分4分,每小题4分)
8.(4分)班级开展“天下国家”的综合性学习,请你和同学一起策划此次活动。
(1)(2分)设计活动项目。
小语:这次综合性学习,我们打算设计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项目,例如:爱国人物故事会、爱国名言展示会……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你:我们还可以设计
小语:这两个活动项目设计得好!不仅紧扣了“天下国家”的话动主题,而且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2)(2分)草拟宣传标语。
你为此次活动拟写了一则宣传标语:
小语:你的想法不错。文字简短,内容有宣传鼓动作用,既紧扣活动主题,又增用对偶,形式整齐。
五.古诗词赏析(共1小题,满分5分,每小题5分)
9.(5分)阅读《望岳》《春望》,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分)杜甫人称“诗圣”,写景工于笔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诗人借 之景,抒发 情怀。
(2)(3分)《望岳》和《春望》,内容都围绕“望”字展开,请简要说明在两首诗中诗人分别望见了怎样的景观,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情感。
六.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6分,每小题6分)
10.(6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关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分)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2分)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2分)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列子》,《列子》一书中有大量的寓言,本文就是一篇古代神话寓言。
B.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后世将愚公作为矢志不渝的代表,我们现在称锐意进取的人为新时代的“愚公”。
D.作者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智叟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支持移山。
七.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满分21分)
11.(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宋代的“超级工程”
邱俊霖
①作为宋元时期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宋代的泉州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毫不示弱,有着“天下无桥长此桥”之称的现存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便坐落在泉州,它就是安平桥。
②安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海镇西畔,是横跨安海镇和南安县水头镇之间海面的一座古代石桥。在安平桥落成之前,晋江、南安两岸的百姓只能坐船渡海,危险指数相当高。加上南宋时期,泉州地区的海洋贸易发展迅速,修建一座跨海大桥满足贸易需求也十分有必要。
③在古代,修建跨海大桥可不容易,在安平桥修建之前,泉州当地已经成功修建了历史上的第一座跨海大桥——洛阳桥。虽然都是跨海大桥,但洛阳桥总长只有360丈,合约1200米(现存834米),而安平桥比洛阳桥整整长了一倍有余,而且安平桥所在水域更加宽阔,水文条件更加复杂,很多地方泥沙堆积,纯粹以石头堆砌不仅耗时耗力,而且部分泥沙堆积处的石块投进去了还容易下陷,根本难以形成合力。由于工程量大,加上遇到了技术瓶颈,安平桥的修建一度中断,直到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人们才找到了解决桥基建设难题的办法,即“睡木沉基”。
④所谓“睡木沉基”,就是在落潮的时候,将需要建桥墩的区域进行平整,然后用两层以上纵横交叉编成的木筏固定在筑墩处,再在木筏上垒筑墩石,随着墩石逐层增高,分量也不断加重,木筏自然渐渐沉陷到了泥沙中,并一直下陷到承重层,这样就保证了桥墩的稳固。在部分水域,人们还打下了木桩,避免外围的睡木移位,起到了很好的固定作用。
⑤“睡木沉基”法是当时首创,简便实用,而且省工省料。至于桥墩,安平桥采用了洛阳桥使用过的船型墩,但安平桥的桥墩又有三种形式:在水流较缓的水域使用方形墩。在水流湍急的水域使用双尖船型墩,用以分流削弱水流对桥墩的冲击。部分水域则根据水流流向使用单尖船型墩。安平桥的修建汲取了洛阳桥的技术成果却又不照搬其经验,体现了古人的工匠精神和非凡智慧。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安平桥全线贯通,投入使用。
⑥安平桥修建历时14年,可谓旷日持久。据记载,建成后的安平桥长811丈,合约2700米长(现存2070米),桥墩360余座,桥面宽3至3.8米,皆由4至7根花岗岩石条铺成。由于安平桥的长度五里有余(五里约合2500米),因此在古代也被称为五里桥。在建成之日,它也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⑦从这些技术参数就能感受到,在宋代修建这样的跨海大桥其工程量之浩大,完全称得上是宋代的“超级工程”。据史料记载,由于安平桥太长了,当年修建完成之后,桥上还特意修了五座亭子,以供行人歇脚。安平桥造福了一方百姓,自大桥落成之后,无论是旅行还是往来做生意,都能够畅行无阻了。
⑧在安平桥中界桥段处有一处憩亭,名叫“水心亭”,现称泗洲亭,俗名中亭。亭侧有一座寺庙,庙的门柱上刻有一副对联:“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因为“天下无桥长此桥”的荣誉称号,安平桥也成了人们公认的世界中古时代最长的跨海渠式石桥。
⑨安平桥建成后经历了多次翻修,桥上原有的许多建筑都损毁了,但桥梁的主体结构却未曾动摇过,建桥时人们发明和采用的那些科技使得安平桥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比如,明朝的万历三十二年(1604),泉州地区曾经遭遇过八级地震,但安平桥却安然无恙。
⑩安平桥的“天下无桥长此桥”记录在国内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直到1905年,平汉铁路郑州黄河大桥(桥长3015米)建成通车,安平桥的长度记录才被正式打破。
⑪如今,走过了近千年风雨的安平桥在以不一样的角色诉说着历史故事。中国是桥文化的故乡,从宋代的洛阳桥、安平桥到如今的杭州湾大桥和港珠澳大桥,一座座“超级工程”令人骄傲与自豪。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是无穷的,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选自《北京日报》2022年2月28日,有删改)
(1)(1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宋代的‘超级工程’”指的是宋代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安平桥。
B.“睡木沉基”法解决了安平桥桥基建设的难题,简便实用,省工省料。
C.第⑥段中加点词“最长”限定了范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D.安平桥建成后造福了百姓,它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工匠精神和非凡智慧。
(2)(3分)阅读选文,说说修建安平桥时遇到了哪些难题?请简要概括。
(3)(3分)文章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4)(3分)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选文及郭沫若赞美安平桥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链接材料】
五里桥成陆上桥,郑藩旧邸①踪全消;英雄气魄垂千古,劳动精神漾九霄。
——郭沫若
【注释】①郑藩旧邸:指郑成功的旧居。
12.(1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的鼾歌
从维熙
①母亲的鼾歌,对于儿子来说,仍然是一支催眠曲。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的鼾声也是生活的“晴雨表”。
②我四岁丧父,母亲带着年幼的我,开始了女人最不幸的生活。我没有看见过她的眼泪。却听到过她在我耳畔哼唱的摇篮曲。那时,外面的风正摇晃着冀东平原上的小屋,树梢像童话中的怪老人,发出尖锐而又凄厉的声响,我却在母亲古老的童谣中闭上了眼睛,到童年的梦境中去遨游。
③我十几岁时到北京求学。为了交付学费,母亲远离家乡到我学校附近的一家富户当保姆。当我坐在课堂里学习的时候,我的母亲,正汗流浃背地洗着一件件脏衣裳。母亲做梦也想不到,她用汗水供养的儿子,因为在代数课上常常偷看小说,而成为寥寥几个留级学生中的一个。
④她没有为此垂泪,也没有过多地责备我,一如既往地洗衣、做饭、刷碗、扫地……独自一人,支撑着苦难的重压,在命运的匆匆小路上,默默地走着她无尽的长途。常常是我还在昏暗的灯光下看小说,她就睡着了。清楚记得,那时的母亲,从不打鼾。那一年,因为生活的变故,我寄住在通县的叔叔家,母亲只能独自返回故里了。
⑤十六岁的我,在一个飘着零星小雪的冬晨,送她到十字街头。她用手抚去飘落在我头上的雪花:“你要好好用功,像你爸爸那样。”“嗯。”听着母亲的嘱咐,我默默地垂下头来。
⑥她用手掌抹去我脸上的泪痕,又系上我的棉袄领扣,叮咛我说:“逢年过节,回村里看看妈就行了。妈相信,没有涉不过去的河。”
⑦在这离别的瞬间,我第一次感到母亲的可贵,第一次意识到她的重量。从这天起,我开始发奋地读书,如饥似渴地学习。1950年秋天,我到北京师范学校报到后,马上给她寄了一封信。第一个寒假,我就迫不及待地回故乡去探望母亲。
⑧夜深人静时,我和分别两年多的母亲躺在热炕上,说着母子连心的话儿:“妈妈,我让您受苦了。”
⑨母亲则笑道:“没有又留级吧?”显然,我那年留级的事情,给她心灵上留下了伤疤。
⑩“不但没留级,我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了呢。”我拿出刊登我处女作的报纸,递给她。她小心地接过来,把油灯挑得亮了一些,从炕上半翘起身子,激动而神往地凝视着那密密麻麻的铅字。
⑪“妈妈,您把报纸拿倒了。”
⑫她也笑了。在我的记忆中,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她欣慰的微笑。从心底漾起的笑容,浮上了嘴角眉梢。
⑬她是带着微笑睡去的。不知为什么,我心里却充满了( )之感。在静夜里,听见她轻轻的鼾声,我无声地哭了……
⑭我毕业后到北京日报社工作。第一件事,就是把母亲接进北京。她几乎夜夜都发出微微的鼾声。久而久之,我也养成了一种心理上的条件反射,似乎只有听到母亲的鼾声,我才能睡得更踏实,连梦境也仿佛随着她的鼾歌,变得更为绚丽。
⑮可惜,此后多年,我再难以听到母亲的鼾声了。当时,我和妻子被迫踏上了风雪凄迷的漫漫驿路,家里只剩下她和我那个刚出生的儿子。她的苦难重新开始,像孑然一身抚养我时一样,抚养着她的孙子。
⑯我偶然得以回来探亲,和母亲、儿子躺在那张吱呀作响的旧床板上。夜间醒来,常常发觉,母亲在睁着眼睛望着我。
⑰“妈妈,您怎么还没睡?”
⑱“我都睡了一觉了。”她总是千篇一律地回答。
⑲当我再次醒来,在月光下扭头打量母亲那布满皱纹的脸庞时,她还在睁着酸涩的眼睛。我心里清楚,在我背向她的时候,她那双枯干无神的眼睛,一定在凝视儿子黑发中间钻出来的白发,一根、两根……
⑳我的确无法计数,一个历经苦难的普通中国女性,她躯体内究竟蕴藏着多少力量。我没有看过她的眼泪,却听到过她在我耳畔哼唱的摇篮曲……
(1)(4分)阅读文章第②~⑮段,根据提示,补全下面表格。
(2)(1分)请在文章第⑬段画线句中的括号内,补充一个恰当的词语,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不知为什么,我心里却充满了 之感。
(3)(3分)结合上下文,根据括号内的提示,说说下面语句的表达效果。
①她用手掌抹去我脸上的泪痕,又系上我的棉袄领扣,叮咛我说:“逢年过节,回村里看看妈就行了。妈相信,没有涉不过去的河。”(从描写方法角度)
②在这离别的瞬间,我第一次感到母亲的可贵,第一次意识到她的重量。(加点词语的深刻含义)
(4)(4分)文中两次出现“我没有看过她的眼泪,却听到过她在我耳畔哼唱的摇篮曲”,这样写有何用意?请具体分析。
八.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
13.(60分)题目:这不是一件小事
要求:①按要求作文;
②自定立意,自选角度,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
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基础知识(共1小题,满分4分,每小题4分)
1.(4分)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卢沟桥石柱上的石刻狮子雕刻的千姿万状,惟妙惟肖 wéi mià wéi xià
②年近不惑的他,已经具备了遒劲 qiú jìng 老道的用笔,和自由洒落的风神,其前程当无可限量。
③他们常常谈起将来的事情,不嫌suǒ xiè 琐屑 ,不避重复。
④对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我们不能熟视无睹,wú dòng yú zhōng 无动于衷
【解答】 答案:
(1)wéi mià wéi xià
(2)qiú jìng
(3)琐屑
(4)无动于衷
二.选择题(共5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2分)
2.(2分)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我们就说什么?我们跟学舌的鹦鹉有什么区别呢?
B.导演杨洁在拍摄《西游记》时,认为“取经女儿国”一集的情节可以有一段插曲,她决定把作词的任务交给词作家阎肃。
C.中国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及其投资或控股的公司,几乎掌握了中国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切。
D.屈原在诗句:“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以美人自比,隐喻楚怀王听信谗言,将他流放到外地,使他的才能没有施展之机,恰似“美人迟暮”。
【解答】A.这里没有前两个句子没有疑问语气,改为逗号;
B.“取经女儿国”的双引号改为书名号;
C.使用正确;
D.这里是间接引用,去掉冒号。
故选:C。
3.(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B.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乡野村夫的脸孔。
C.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D.我们见到的是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
【解答】A.运用比喻和夸张写眉毛的宽、杂;
B.没有运用修辞;
C.运用比喻和夸张写大胡子的长、卷;
D.运用比喻和夸张写鼻子“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写出了人物鼻子的特点。
故选:B。
4.(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短视频创作与传播应坚决抛弃那种盲目追求数量、粗制滥造的粗放型发展思路,自觉把用户的审美体验放在首位。
B.这座身材高挑而轻盈、外部结构简洁而新颖的超高建筑耸立在香港中环的密集群楼之中,如鹤立鸡群。
C.听说离家十多年的哥哥要从外地回家,爸爸妈妈都在堂屋中正襟危坐等着他。
D.事实也不断证明,评论家“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常能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且一语中的、入木三分。
【解答】ABD.正确;
C.有误,正襟危坐: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望文生义。
故选:C。
5.(2分)下列句子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坐在前面的这位老者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我作为采访组的一员,率先向老人提问:“敢问您今年高寿?”
B.我从16岁起先后去修铁路,当工人,继而多年在外游学,极少有机会由您的家父耳提面命地指导读书了。
C.本公司经过六年的打拼,不断发展壮大,值此分公司开业庆典之际,特向来自各界的朋友惠赠一份精美礼品。
D.他经过反复思考,终于解出了大家都感到棘手的那道难题,老师赞扬他在学习上领悟到了千虑一得的道理。
【解答】A.得体;
B.“家父”用于自己称呼自己的父亲,不能用于称呼别人的父亲,使用错误;
C.“惠赠”是称人赠予的敬辞,这里应该用“赠送”;
D.“千虑一得”指平凡的人的考虑总会有可取的地方,也常用为发表意见时的自谦语,此处对象不当,用语不得体。
故选:A。
6.(2分)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这是一片被秋风淘洗过的山野,这是一个被秋雨沐浴过的山谷,这是一处返璞归真的休闲去处。你要住在溪边,___________;你要住在崖下,_________;你要住在林间,_________;你要住在村头,_________……这就是休闲山庄了。
①可听月下虫鸣鸟啼
②可观石上流云瀑布
③可看水中迷雾朦胧
④田园牧歌就近在眼前了
A.③①②④B.③②①④C.②③④①D.②③①④
【解答】结合句子内容来分析,“你要住在溪边”可以想到“可看水中迷雾朦胧”。“你要住在崖下”可以想到“可观石上流云瀑布”。“你要住在林间”可以想到“可听月下虫鸣鸟啼”。“你要住在村头”可以想到“田园牧歌就近在眼前了”。
故选:B。
三.默写(共1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0分)
7.(10分)古诗文填空。
ㅤㅤ总有一句经典古韵,能道尽生活之美,让你我看到生活中的诗和远方。
ㅤㅤ吟诗:“山气日夕佳,① 飞鸟相与还 ”赏陶渊明笔下秋意颇浓的山野之美;“②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赏崔颢笔下登楼远眺的江景之美;“③ 大漠孤烟直 ,④ 长河落日圆 ”赏王维笔下塞外大漠的雄浑壮丽之美;
ㅤㅤ诵词:“我报路长嗟日暮,⑤ 学诗谩有惊人句 ”我们体会到李清照在人生道路上的茫然。“⑥ 无可奈何花落去 ,⑦ 似曾相识燕归来 ”我们感悟到晏殊借落花和归燕传递的惋惜伤感之情。
ㅤㅤ读文:“⑧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⑨ 沉鳞竞跃 ”陶弘景带我们领略山川之美,晨曦变化。“富贵不能淫,⑩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孟子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解答】答案:
①飞鸟相与还
②晴川历历汉阳树
③大漠孤烟直
④长河落日圆
⑤学诗谩有惊人句(注意“谩”的书写)
⑥无可奈何花落去
⑦似曾相识燕归来
⑧晓雾将歇
⑨沉鳞竞跃(注意“鳞”的书写)
⑩贫贱不能移
四.综合读写(共1小题,满分4分,每小题4分)
8.(4分)班级开展“天下国家”的综合性学习,请你和同学一起策划此次活动。
(1)设计活动项目。
小语:这次综合性学习,我们打算设计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项目,例如:爱国人物故事会、爱国名言展示会……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你:我们还可以设计 “爱国”影视分享会;“祖国在我心中”征文比赛。
小语:这两个活动项目设计得好!不仅紧扣了“天下国家”的话动主题,而且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2)草拟宣传标语。
你为此次活动拟写了一则宣传标语: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小语:你的想法不错。文字简短,内容有宣传鼓动作用,既紧扣活动主题,又增用对偶,形式整齐。
【解答】答案:
(1)示例:“爱国”影视分享会;“祖国在我心中”征文比赛。
(2)示例: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五.古诗词赏析(共1小题,满分5分,每小题5分)
9.(5分)阅读《望岳》《春望》,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杜甫人称“诗圣”,写景工于笔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诗人借 花开鸟鸣 之景,抒发 忧国思亲 情怀。
(2)《望岳》和《春望》,内容都围绕“望”字展开,请简要说明在两首诗中诗人分别望见了怎样的景观,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情感。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及情感的把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思是“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花开鸟鸣之景,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2)本题考查对比赏析。《望岳》的“望”字:望到了泰山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泰山的遮天蔽日的形象。热情赞美泰山的高大巍峨气势和神奇秀丽,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春望》的“望”:望到了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国家与个人的前途渺茫。《春望》的“望”既有对家人的怀念,对国家前程的绝望忧虑,还有对自己年老的慨叹和对百姓的同情。
答案:
(1)花开鸟鸣 忧国思亲(忧伤国事,思念亲人)。
(2)《望岳》和《春望》分别望到“泰山的高大巍峨气势和神奇秀丽”之景和“沦陷后的国都长安断壁残垣、荒芜破败”(或“花开鸟鸣“)之景;分别表达诗人“热爱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或“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之情和“伤时、忧国”(或“念家、悲己”)之情。
译文:
春望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望岳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六.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6分,每小题6分)
10.(6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关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本文选自《列子》,《列子》一书中有大量的寓言,本文就是一篇古代神话寓言。
B.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后世将愚公作为矢志不渝的代表,我们现在称锐意进取的人为新时代的“愚公”。
D.作者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智叟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支持移山。
【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ABD.正确。
C.有误,句意是:即使我死了。虽:即使。
故选:C。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不同,语气助词/介词,怎么,哪里;
B.相同,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C.不同,连词,起修饰作用/连词,表顺承;
D.不同,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代词,这;
故选:B。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BD.正确。
D.有误,由文中“河曲智叟关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等内容可知,智叟对愚公移山的“笑而止之”是嘲笑,是轻蔑。“甚矣,汝之不惠”,用倒装句强调愚公不聪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对愚公的轻视。“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意思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小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这话说得尖刻、夸张,带有明显的嘲讽口吻,用“其”加强反问语气,这些都表明了智叟反对移山的顽固态度,选项“智叟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支持移山”表述有误。
故选:D。
答案:
(1)C
(2)B
(3)D
七.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满分21分)
11.(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宋代的“超级工程”
邱俊霖
①作为宋元时期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宋代的泉州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毫不示弱,有着“天下无桥长此桥”之称的现存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便坐落在泉州,它就是安平桥。
②安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海镇西畔,是横跨安海镇和南安县水头镇之间海面的一座古代石桥。在安平桥落成之前,晋江、南安两岸的百姓只能坐船渡海,危险指数相当高。加上南宋时期,泉州地区的海洋贸易发展迅速,修建一座跨海大桥满足贸易需求也十分有必要。
③在古代,修建跨海大桥可不容易,在安平桥修建之前,泉州当地已经成功修建了历史上的第一座跨海大桥——洛阳桥。虽然都是跨海大桥,但洛阳桥总长只有360丈,合约1200米(现存834米),而安平桥比洛阳桥整整长了一倍有余,而且安平桥所在水域更加宽阔,水文条件更加复杂,很多地方泥沙堆积,纯粹以石头堆砌不仅耗时耗力,而且部分泥沙堆积处的石块投进去了还容易下陷,根本难以形成合力。由于工程量大,加上遇到了技术瓶颈,安平桥的修建一度中断,直到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人们才找到了解决桥基建设难题的办法,即“睡木沉基”。
④所谓“睡木沉基”,就是在落潮的时候,将需要建桥墩的区域进行平整,然后用两层以上纵横交叉编成的木筏固定在筑墩处,再在木筏上垒筑墩石,随着墩石逐层增高,分量也不断加重,木筏自然渐渐沉陷到了泥沙中,并一直下陷到承重层,这样就保证了桥墩的稳固。在部分水域,人们还打下了木桩,避免外围的睡木移位,起到了很好的固定作用。
⑤“睡木沉基”法是当时首创,简便实用,而且省工省料。至于桥墩,安平桥采用了洛阳桥使用过的船型墩,但安平桥的桥墩又有三种形式:在水流较缓的水域使用方形墩。在水流湍急的水域使用双尖船型墩,用以分流削弱水流对桥墩的冲击。部分水域则根据水流流向使用单尖船型墩。安平桥的修建汲取了洛阳桥的技术成果却又不照搬其经验,体现了古人的工匠精神和非凡智慧。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安平桥全线贯通,投入使用。
⑥安平桥修建历时14年,可谓旷日持久。据记载,建成后的安平桥长811丈,合约2700米长(现存2070米),桥墩360余座,桥面宽3至3.8米,皆由4至7根花岗岩石条铺成。由于安平桥的长度五里有余(五里约合2500米),因此在古代也被称为五里桥。在建成之日,它也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⑦从这些技术参数就能感受到,在宋代修建这样的跨海大桥其工程量之浩大,完全称得上是宋代的“超级工程”。据史料记载,由于安平桥太长了,当年修建完成之后,桥上还特意修了五座亭子,以供行人歇脚。安平桥造福了一方百姓,自大桥落成之后,无论是旅行还是往来做生意,都能够畅行无阻了。
⑧在安平桥中界桥段处有一处憩亭,名叫“水心亭”,现称泗洲亭,俗名中亭。亭侧有一座寺庙,庙的门柱上刻有一副对联:“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因为“天下无桥长此桥”的荣誉称号,安平桥也成了人们公认的世界中古时代最长的跨海渠式石桥。
⑨安平桥建成后经历了多次翻修,桥上原有的许多建筑都损毁了,但桥梁的主体结构却未曾动摇过,建桥时人们发明和采用的那些科技使得安平桥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比如,明朝的万历三十二年(1604),泉州地区曾经遭遇过八级地震,但安平桥却安然无恙。
⑩安平桥的“天下无桥长此桥”记录在国内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直到1905年,平汉铁路郑州黄河大桥(桥长3015米)建成通车,安平桥的长度记录才被正式打破。
⑪如今,走过了近千年风雨的安平桥在以不一样的角色诉说着历史故事。中国是桥文化的故乡,从宋代的洛阳桥、安平桥到如今的杭州湾大桥和港珠澳大桥,一座座“超级工程”令人骄傲与自豪。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是无穷的,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选自《北京日报》2022年2月28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文章标题“宋代的‘超级工程’”指的是宋代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安平桥。
B.“睡木沉基”法解决了安平桥桥基建设的难题,简便实用,省工省料。
C.第⑥段中加点词“最长”限定了范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D.安平桥建成后造福了百姓,它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工匠精神和非凡智慧。
(2)阅读选文,说说修建安平桥时遇到了哪些难题?请简要概括。
(3)文章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选文及郭沫若赞美安平桥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链接材料】
五里桥成陆上桥,郑藩旧邸①踪全消;英雄气魄垂千古,劳动精神漾九霄。
——郭沫若
【注释】①郑藩旧邸:指郑成功的旧居。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辨析选择。
ABD.正确。
C.有误,根据第⑥段中“在建成之日,它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可知,“最长”在这里表程度,说明安平桥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选项中“限定了范围”理解和分析有误。
故选:C。
(2)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方法。用“360丈”“合约1200米(现存834米)”这几个具体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洛阳桥的长度,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同时把安平桥的长度和洛阳桥的长度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安平桥的长度更长,使说明更加具体深刻。
(3)本题题考查信息提取与概括。首先,通读全文可知,修建安平桥遇到的难题在文章第③段,根据第③段中“安平桥所在水域更加宽阔……根本难以形成合力”可提取出关键信息,最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主旨探究。选文在第①②⑦三段中强调了安平桥的实用价值,在第③~⑥段强调了安平桥的建造工艺价值,在第⑧~⑩段强调了安平桥的历史文化价值。而【链接材料]中,郭沫若通过将郑成功的英雄气魄和建造安平桥的劳动人民体现的精神联系在一起,强调的是劳动人民的劳动精神。
答案:
(1)C
(2)水域宽阔,水文条件复杂,泥沙堆积严重。
(3)①列数字,用“360丈”“合约1200米(现存834米)”这几个具体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洛阳桥的长度,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②作比较,把安平桥的长度和洛阳桥的长度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安平桥的长度更长,使说明更加具体深刻。
(4)本文侧重赞美安平桥的实用价值、建造工艺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链接材料】侧重赞美安平桥中蕴含的劳动人民的劳动精神。
12.(1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的鼾歌
从维熙
①母亲的鼾歌,对于儿子来说,仍然是一支催眠曲。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的鼾声也是生活的“晴雨表”。
②我四岁丧父,母亲带着年幼的我,开始了女人最不幸的生活。我没有看见过她的眼泪。却听到过她在我耳畔哼唱的摇篮曲。那时,外面的风正摇晃着冀东平原上的小屋,树梢像童话中的怪老人,发出尖锐而又凄厉的声响,我却在母亲古老的童谣中闭上了眼睛,到童年的梦境中去遨游。
③我十几岁时到北京求学。为了交付学费,母亲远离家乡到我学校附近的一家富户当保姆。当我坐在课堂里学习的时候,我的母亲,正汗流浃背地洗着一件件脏衣裳。母亲做梦也想不到,她用汗水供养的儿子,因为在代数课上常常偷看小说,而成为寥寥几个留级学生中的一个。
④她没有为此垂泪,也没有过多地责备我,一如既往地洗衣、做饭、刷碗、扫地……独自一人,支撑着苦难的重压,在命运的匆匆小路上,默默地走着她无尽的长途。常常是我还在昏暗的灯光下看小说,她就睡着了。清楚记得,那时的母亲,从不打鼾。那一年,因为生活的变故,我寄住在通县的叔叔家,母亲只能独自返回故里了。
⑤十六岁的我,在一个飘着零星小雪的冬晨,送她到十字街头。她用手抚去飘落在我头上的雪花:“你要好好用功,像你爸爸那样。”“嗯。”听着母亲的嘱咐,我默默地垂下头来。
⑥她用手掌抹去我脸上的泪痕,又系上我的棉袄领扣,叮咛我说:“逢年过节,回村里看看妈就行了。妈相信,没有涉不过去的河。”
⑦在这离别的瞬间,我第一次感到母亲的可贵,第一次意识到她的重量。从这天起,我开始发奋地读书,如饥似渴地学习。1950年秋天,我到北京师范学校报到后,马上给她寄了一封信。第一个寒假,我就迫不及待地回故乡去探望母亲。
⑧夜深人静时,我和分别两年多的母亲躺在热炕上,说着母子连心的话儿:“妈妈,我让您受苦了。”
⑨母亲则笑道:“没有又留级吧?”显然,我那年留级的事情,给她心灵上留下了伤疤。
⑩“不但没留级,我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了呢。”我拿出刊登我处女作的报纸,递给她。她小心地接过来,把油灯挑得亮了一些,从炕上半翘起身子,激动而神往地凝视着那密密麻麻的铅字。
⑪“妈妈,您把报纸拿倒了。”
⑫她也笑了。在我的记忆中,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她欣慰的微笑。从心底漾起的笑容,浮上了嘴角眉梢。
⑬她是带着微笑睡去的。不知为什么,我心里却充满了( )之感。在静夜里,听见她轻轻的鼾声,我无声地哭了……
⑭我毕业后到北京日报社工作。第一件事,就是把母亲接进北京。她几乎夜夜都发出微微的鼾声。久而久之,我也养成了一种心理上的条件反射,似乎只有听到母亲的鼾声,我才能睡得更踏实,连梦境也仿佛随着她的鼾歌,变得更为绚丽。
⑮可惜,此后多年,我再难以听到母亲的鼾声了。当时,我和妻子被迫踏上了风雪凄迷的漫漫驿路,家里只剩下她和我那个刚出生的儿子。她的苦难重新开始,像孑然一身抚养我时一样,抚养着她的孙子。
⑯我偶然得以回来探亲,和母亲、儿子躺在那张吱呀作响的旧床板上。夜间醒来,常常发觉,母亲在睁着眼睛望着我。
⑰“妈妈,您怎么还没睡?”
⑱“我都睡了一觉了。”她总是千篇一律地回答。
⑲当我再次醒来,在月光下扭头打量母亲那布满皱纹的脸庞时,她还在睁着酸涩的眼睛。我心里清楚,在我背向她的时候,她那双枯干无神的眼睛,一定在凝视儿子黑发中间钻出来的白发,一根、两根……
⑳我的确无法计数,一个历经苦难的普通中国女性,她躯体内究竟蕴藏着多少力量。我没有看过她的眼泪,却听到过她在我耳畔哼唱的摇篮曲……
(1)阅读文章第②~⑮段,根据提示,补全下面表格。
(2)请在文章第⑬段画线句中的括号内,补充一个恰当的词语,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不知为什么,我心里却充满了 酸楚 之感。
(3)结合上下文,根据括号内的提示,说说下面语句的表达效果。
①她用手掌抹去我脸上的泪痕,又系上我的棉袄领扣,叮咛我说:“逢年过节,回村里看看妈就行了。妈相信,没有涉不过去的河。”(从描写方法角度)
②在这离别的瞬间,我第一次感到母亲的可贵,第一次意识到她的重量。(加点词语的深刻含义)
(4)文中两次出现“我没有看过她的眼泪,却听到过她在我耳畔哼唱的摇篮曲”,这样写有何用意?请具体分析。
【解答】(1)本题考查理清文章思路。A空结合“少年读书时”和“羞愧”的情感可定位到第③段,根据“为了交付学费,母亲远离家乡到我学校附近的一家富户当保姆而成为寥寥几个留级学生中的一个”可概括出:母亲给人做保姆,“我”却因在课堂上看小说被留级;B空结合“在命运的匆匆小路上,默默地走着她无尽的长途。常常是我还在昏暗的灯光下看小说,她就睡着了。清楚记得,那时的母亲,从不打鼾。那一年,因为生活的变故,我寄住在通县的叔叔家,母亲只能独自返回故里了”等可概括出:不舍;C空根据“1950年秋天,我到北京师范学校报到后,马上给她寄了一封信。第一个寒假,我就迫不及待地回故乡去探望母亲”“我拿出刊登我处女作的报纸,递给她。她小心地接过来,把油灯挑得亮了一些,从炕上半翘起身子,激动而神往地凝视着那密密麻麻的铅字”可概括出:“我”寒假回家,向母亲分享“我”的作品;D空根据“接母亲进城,听着母亲的鼾声人睡”可定位到第④段,结合“似乎只有听到母亲的肝声,我才能睡得更踏实”可概括出:踏实:。
(2)本题考查揣摩文中人物心理/情感。审读题干,抓住关键词“补充”“理由”和所给句子进行分析。作答本题,需要定位到文章相关段落,结合前后文内容理解其情感。根据题干定位至第③段,由此细读前后文,结合⑩2段中“她小心地接过来激动而神往地凝视着那密密麻麻的铅字”“在我的记忆中,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她欣慰的微笑”等可知,母亲看到“我”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非常高兴,“我”也因此感到开心;结合⑧段中“说着母子连心的话儿:‘妈妈,我让您受苦了'”,③段中“特别是在静夜里,听见她轻轻的鼾声,我无声地哭了”等可知,“我”为之前留级的事感到自责,也为母亲的辛劳感到心疼,此时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非常矛盾和复杂。据此写出词语“酸楚”即可。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①从“抹去”和“系上”两个动词可以看出是动作描写,从母亲叮嘱的话可以看出是语言描写。母亲的两个动作饱含着对“我”的不舍和即将分别的无尽牵挂;从母亲的话中,可以看出母亲是在安慰和鼓励她自己,也是在安慰和鞭策“我”要对前路充满信心。
②作答本题,首先明确词语本义,即“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质量”,然后结合上下文理解其语境义,根据“在这离别的瞬间,我第一次感到母亲的可贵,第一次意识到她的重量”可知,母亲的“重量”是在“我”第一次将要离开她时感受到的,在这之前,母亲为撑起这个家而每日奔波操劳,但“我”却视而不见,这份厚重的爱与温情,直到母亲即将和“我”分别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它的“重量”。
(4)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作答本题,需要先找出这两句话在文中的位置,然后结合上下文和文章主旨进行分析。第一次出现是在文章第②段,第二次出现是在文章结尾。结合文章内容来看,“我”四岁丧父,母亲带着“我”开始了极为艰难的生活,为了给“我”付学费去做保姆,而“我”却没有好好学习导致留级。在这样的境遇下,“我”始终没有看过她掉眼泪,这足以说明母亲的坚韧和顽强;同样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母亲依旧给“我”温暖的关爱,不曾改变。两次出现这句话,使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进一步点明文章的主旨,两段内容一前一后,也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答案:
(1)母亲给人做保姆,“我”却因在课堂上看小说被留级;不舍;“我”寒假回家,向母亲分享“我”的作品;踏实
(2)示例:酸楚。“我”给母亲带来喜讯,看到了母亲欣慰的笑容,“我”的内心感到开心、激动,同时也因母亲的辛苦和自己之前的不懂事而感到心疼、愧疚和自责,种种复杂情绪交织在一起,故而感到酸楚。
(3)①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与“我”分别时的不舍与牵挂,以及对“我”和她自己的安慰与鼓励,刻画出母亲坚韧顽强的性格特点。
②“重量”既指母亲陪伴在“我”身边的那份厚重的爱,也指“我”一直未曾发现的那份无私奉献的温情。
(4)这句话表现出母亲在生活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仍旧保持顽强与坚韧,以及当“我”荒废学业被留级时,母亲对“我”的宽容和无尽的爱;重复的表述使首尾呼应,让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
八.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
13.(60分)题目:这不是一件小事
要求:①按要求作文;
②自定立意,自选角度,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
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解答】
这不是一件小事
温暖是黑夜中的一盏指路明灯,让迷失方向的人走向光明;温暖是雪地里的一个火堆,让寒冷的人们感到扑面的热气;温暖是沙漠中稀有的一滴水,让口干舌燥的人感到甘甜。
凛冬来临,漫天的雪花飞舞着,给大地铺上一层厚厚的棉被。我漫步在大街上,感觉格外的冷,不时地用手捂住嘴,好暖和一些。无意间,我发现对面的一堵光滑的墙上贴了几张宣传单之类的纸,一位看上去四五十岁的老清洁工用沾过水的刷子在纸上刷了刷,然后再用手细心地撕去。
虽是在对面,但还是可以清楚地看到,她的手被冻得通红,那红色,好似火一般。当她认真地清除了好几张广告纸之后,又继续走到另一张跟前。但是,我看到,她右手举起来,却停在了空中,似乎定格了。又见她往墙面靠近了些,接着她微微摇了摇头,便离开了。
怎么回事?她为什么不清除它?她是在偷懒吗?一连串的疑问在我脑中浮起。
我刚想去看个究竟,却又见一个瘦小的女清洁工走近那张纸。我原以为她会把那张纸清除,却没想到她的举动竟和那个老清洁工一模一样:举起右手,定格在空中,微微摇摇头,转身离开了。
见此,我更加疑惑了,便下定决心去看看。
过了马路,来到那堵墙前面。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寻人启事”。上面写着:何某某,78岁,女……
疑窦揭开,我瞬间明白了一切。此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雪花仍如鹅毛般飞舞着,让我不再觉得冷了,而是感觉格外地温暖。
这件事情虽小,小到我们可以忽略不计;但是这又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它所代表的这种“神圣”的火,点燃了我心中的那一瓣瓣心香。我想,它的温暖足够萦绕我的一生。
A.年且九十
且:将近
B.寒暑易节
易:更替
C.虽我之死
虽:虽然
D.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
A.始一反焉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B.汝心之固
丈夫之之冠也
C.面山而居
成礼而去
D.其如土石何
其间千二百里
时间
“我”与母亲的经历
“我”的情感
儿时
听着母亲的摇篮曲,在童年的梦境中遨游
充满安全感
少年读书时
A
羞愧
母亲返回故里,“我”寄住在叔叔家
B
“我”发奋学习,考上北京师范学校
喜悦
C
心疼、自责
毕业工作后
接母亲进城,听着母亲的鼾声入睡
D
“我”和妻子被迫离家,母亲独自抚养“我”的儿子
牵挂
A.年且九十
且:将近
B.寒暑易节
易:更替
C.虽我之死
虽:虽然
D.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
A.始一反焉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B.汝心之固
丈夫之之冠也
C.面山而居
成礼而去
D.其如土石何
其间千二百里
时间
“我”与母亲的经历
“我”的情感
儿时
听着母亲的摇篮曲,在童年的梦境中遨游
充满安全感
少年读书时
A 母亲给人做保姆,“我”却因在课堂上看小说被留级
羞愧
母亲返回故里,“我”寄住在叔叔家
B 不舍
“我”发奋学习,考上北京师范学校
喜悦
C “我”寒假回家,向母亲分享“我”的作品
心疼、自责
毕业工作后
接母亲进城,听着母亲的鼾声入睡
D 踏实
“我”和妻子被迫离家,母亲独自抚养“我”的儿子
牵挂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doc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古诗文填空,阅读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课内文言文阅读,古诗文默写,说明文阅读,作文,诗歌鉴赏,课外文言文,名著及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默写,现代文阅读,作文,诗歌鉴赏,名著及现代文阅读,语言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