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福建省三明市五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合质检语文试卷(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福建省三明市五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合质检语文试卷(含答案)第1页
    福建省三明市五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合质检语文试卷(含答案)第2页
    福建省三明市五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合质检语文试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福建省三明市五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合质检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三明市五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合质检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之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这是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视角进行高度概括的,然而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究竟是怎么打破的?遗憾的是鲁迅先生并没有细说下去。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对这个问题苦苦地探寻。
    我们知道,小说故事的元素是人物、情节、线索等,但如何组合,也就是结构方式,这才是创造,才能显示作家的天才。曹雪芹正是在《红楼梦》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这一点,打破了传统。
    传统叙事的经典作品《三国演义》和《水浒》,其时空表现形态虽各自不同,但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叙事原则: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是一致的,文本形成的以主要的人物和主要的事件为枢纽来挽结和创建整体的时空结构,就是故事的时空结构。所以人们习惯分析叙事的结构方式时常常集中在时间链条上,提炼出叙事的主线和副线,形成传统线性的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
    《红楼梦》追求时间艺术的空间化,打破了传统线性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历史、现实和梦幻混合、交织、重组,小说人物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来往往。“现在”不是折射过去的记忆,便是投影未来的图象,有时分不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幻想,并在物理时间、心理时间、梦幻时间和神话时间里进进出出。“传统”在被打破,也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即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分离,创造了小说时间艺术的多维空间形式。这是我们过去认识不到的层面,也正是《红楼梦》叙事“新变”的内涵。
    (摘编自郑铁生《〈红楼梦〉的故事是怎样讲的》)
    材料二:
    《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这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派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色彩,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两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着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小说毕竟只是小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
    (摘编自王蒙《红楼启示录》)
    材料三:
    东晋一朝和明清两代,江南文化颇具特色,为《红楼梦》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
    第三十七回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其中有这样几句:敦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神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
    这里引用前朝四个典故,如慧远组织莲社、谢安东山雅会、王子猷雪夜访戴、杜甫迎客扫花,除唐代杜甫外,其余三个均出自东晋,一个发生在东晋的庐山,两个则发生在东晋的江南,因其知名度甚高,所以在探春发出的帖子中,成了大观园中的人文化追求的效仿成竞争的一种标杆。
    当然,从女性角度说,东晋时期江南谢道韫少儿时代咏絮显露的才情也自然会影响红楼女性人物的形象塑造。这不但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直接用“堪怜咏絮才”来暗示林黛玉的才情,而且,元纪省亲时让宝玉写诗,宝玉反应迟钝,还是林黛玉帮宝玉代写了一首《杏帘在望》,得到元妃赞赏,也让人想起谢道韫在发现小叔子王献之与客人议论时理屈词穷,就隔着帷幕代王献之重新论辩,终于扭转局势,所谓“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而后来,林黛五与史湘云联句时的那种自信,林黛玉和薛宝钗同咏柳絮词的夺人眼球,似乎把围绕着的谢道韫女性才情,进一步发扬光大了。
    再看明清,就群体论,明清时代的诗社,特别是女性诗社的出现,是不同于晋代的一个江南文化重要特色,如清代康熙年间在江南杭州成立的“蕉园诗社”和乾隆年间苏州成立的“清溪吟社”等,给《红楼梦》描写女性创作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现实依托,而《红楼梦》的这种创作又反过来激励启发了后续的江南女性创作,大大挑战了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
    就个人言,《红楼梦》多次提及明四家唐寅、仇英等人的绘画。特别是苏州才子唐寅,在小说中,如草蛇灰线般若隐若现,对小说不同人物的个性塑造、言行刻画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不少学者指出,林黛玉的《葬花吟》与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而唐寅在生活中也有哭花、葬花之举动。
    总之,一种由晋代开启的江南性情文化传统,在明代得到大大发挥,并在清代《红楼梦》中体现出集大成的意义。
    (摘编自詹丹《一部〈红楼梦〉,是江南性情文化传统之大成》,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在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方面有创新,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
    B.《红楼梦》不仅长于写实,也具有浪漫色彩,既给创作主体留下了二度创作的自由,也给读者留下了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
    C.《红楼梦》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其人物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往,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中。
    D.苏州才子唐寅对《红楼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研究者一致认为林黛玉的《葬花吟》和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继承关系。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开篇强调故事不失其真,从东晋谢道韫的才情影响了《红楼梦》女性人物塑造上来看,这一点可以得到印证。
    B.写实的作品穿插了神话的、魔幻的故事,便具有了浪漫的色彩,这说明浪漫主义作品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具有文学性。
    C.《红楼梦》长于写实,虽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针对性,但正是因为失去这一点而获得了更普遍长远的意义。
    D.《红楼梦》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这有现实的影子,而《红楼梦》的这种创作又影响了后来的江南女性创作。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一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三国演义》以三足鼎立的形成、发展和衰亡,直至三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为主线,文本结构的基本框架与历史相去不远。
    B.《水浒》的叙事方式采用的是单元结构的组合方式,展示了一条“个人反抗——聚众造反——逼上梁山”的叙事主线。
    C.《红楼梦》中“宝玉挨打”证明了叛逆与卫道的矛盾冲突,这正是全书的情节主线,并以此融入了书中众多的人物和事件。
    D.有红学家认为,我们读《红楼梦》时,会因其结构的周密、时空的繁杂,有种仿佛置身大海,前后左右波浪澎湃的感觉。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能忘记的一面之识
    茅盾
    他们第一次感觉到有这么一位年轻人跟他们在一起,是在天方破晓、山坡的小松林里勉强能够辨清人们面目的时候。朝霞掩蔽了周围的景物,人们只晓得自己是在一座小小的森林中,而这森林是在山的半腰。
    昨夜他们仓皇奔上这小山,只知道是到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现在,他们在晓风中打着寒噤,睁大了眼发愣,突然发觉在他们周围,远远近近,有比他们多一倍的武装人员,不用说,昨夜是在森严警戒中糊里糊涂地睡了一觉。
    不安的心情正在滋长。一位年轻人,肩头挂一枝长枪,胸前吊着一颗手榴弹,手提着一支左轮,走近他们来了。他操着生硬的国语,告诉他们:已经派人下去察看情形了。
    “敌人在什么地方?”他们之中的G君问。
    年轻人好像不曾听懂这句话,但也许听懂了,他侧着头想了想,好像一个在异国的旅客临时翻检他的“普通会话手册”,要找一句他一时忘记了的“外国话”;终于他找到了,长睫毛一闪,忽然比较流利地答道:“等等就知道了。”与其说是这句话的效力,倒不如说是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给人家一服定心剂。然而人心总是无厌的,眼前既然有这么一位“语言相通”的人,怎么肯随便放过?问题便像榴霰弹似的纷纷掷到他头上。
    年轻人不忙不慌地静听着,闪动着他的长睫毛。末了,他这才回答,还是那一句:“等等就知道了。”这一句话,现在可没有刚才那样的效力了。因为提出的问题太多又太复杂,这一句回答不能概括。人们内心的不安,又开始滋长。
    幸而,这所谓“等等”,不久就告终。敌人果然离这小小村落远些了,他们可以下山去,到屋里一歇了。
    因为整夜不曾好生睡觉,他们首先被引进一间房去“休息”一会儿,这房本来也有人住,但此时却空着。
    吃早饭的时候,招待他们的东道主告诉他们:今晚还得走夜路,白天可以畅快地睡个好觉。
    他们再回那间房去,刚到门口,可就愣住了。
    因为是从光线较强的地方来的,他们一时之间也看不清楚,但觉得房里闹哄哄挤满了人,嘈杂的说笑,他们全不懂。然而随即也就悟到,这是这间房的老主人们回来了,是放哨或是“摸敌人”回来了。
    渐渐地看明白,闹哄哄的七八人原来是在解下那些挂在身上的劳什子:子弹带、面巾、马口铁杯子、手榴弹等等。看着那几位新客,他们带笑带说,好像是表示抱歉,然后一个一个又出去了,步枪却随身带起。
    房里又寂静了,他们几位新客呆了半晌,觉得十二分的过意不去。他们都走到那伟大的板铺前,正打算各就“岗位”,这才看见房里原来还有一个人,他坐在那窗洞下,低着头,在读一本书。
    看见他是那么专心致志,他们都不敢作声。
    一会儿,他却抬起头来了,呀,原来就是早晨在山上见过的那位年轻人。
    只记得他是多少懂得点国语的,他们之中的G君就和他招呼,觉得分外亲切,并对于占住了房间的事,表示歉意。
    年轻人闪动着长睫毛,笑了一笑。可是他并不开口,凝眸望了他们一眼,收拾起书笔,站起身来打算走。
    “不要紧,你就留在这里,不妨碍我们的,况且我们也不想睡。”G君很诚恳地留他。
    他可有点惘然了,似乎有多少意思要倾吐,然而一时找不到字句。这当儿G君看见他手里那本很厚的书就是他们一个朋友所写的《论民族民主革命》,一本高级的理论书,不禁大感兴趣,就问他道:“你们在研究这本书么?”
    他的长睫毛一敛,轻声答道:“深得很,看不懂。”忽然他那颇为白皙的脸红了一下,羞怯怯地又加一句:“没有人教。”
    “学习小组上用什么书?不是这一本么?”
    “不是。”年轻人的长睫毛一动,垂眼看着手里那本书,又叹气似的说,“好深呵,好多地方不懂。”
    “这叹息声中,正燃烧着火焰一样的知识欲;这叹息声中,反而响着理论学习的意志的坚决,而不是灰心失望。他们都深深感动了。G君于是问道:“你是哪里人?”
    “新加坡。”
    “什么学校?”
    “我是做工的。”年轻人回答,长睫毛又闪动一下。
    从他不完全的答语中,他们知道了他生长在新加坡,念过一年多的小学,后来就做机器工人,抗战以后回祖国投效,到这里也一年多了。
    “你怎么到了这里的?”有人冒昧地问。
    年轻人又有点惘然了。他笑了笑,低垂着长睫毛,又回到原来的话题,叹息着说:“知识不够,时间也不够呀。”
    于是把那本厚书塞进衣袋,他说:“我还有事,等等,时间到了,会来叫你们。”便转身走了。
    房里又沉静了。他们都躺在松板上,然而没睡意,那年轻人的身世,性格——虽然从这短促的会晤中只窥见了极少的一部分,依然给了他们无限兴奋。
    态度沉着,一对聪明而又好作深思的眼睛,说话带点羞涩的表情:这样一个年轻人,这样一个投身于艰苦的战斗生活的年轻人,仿佛在他身上就能看出中华民族的最优秀的儿女们的面影。
    (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见到青年之前,“不安的心情正在滋长”,在青年回答不了“他们”的问题时,“他们”的不安“又开始滋长”,这表明青年的到来并没起到什么作用。
    B.在写战士们解下挂在身上的物件时,用了“闹哄哄的”“劳什子”等词语,写他们带来的嘈杂与混乱,暗示“几位新客”对此有些不满。
    C.在G君打招呼和表达歉意时,青年只是笑一笑,并不说话,收拾起书笔打算离开,表明他不想打扰“他们”休息,也表现出他有些羞涩的特点。
    D.“他们”与那位青年虽然只有短暂的交流,但通过了解到的部分信息,可以推想青年的性格和身世,这个过程让“他们”感到“无限兴奋”。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句先写“他们”感觉到有这么一位青年跟“他们”在一起,然后才交代时间和环境,这样起笔虽稍显突兀,但具有聚焦的效果。
    B.本文写那位青年的国语不好,在回答“他们”的问题时像异国旅客似的,临时翻检自己的“普通会话手册”,这为后文揭示他的身份做了铺垫。
    C.“问题便像榴霰弹似的纷纷掷到他头上”一句,以榴霰弹比喻“他们”提出的问题,突出问题杂多而散乱,这一比喻也契合战时环境。
    D.本文以时间为主要叙述线索,形象地描摹了那位青年的言行,详细地记述了他的心理活动,语言也十分生动,是一篇叙事记人的美文。
    7.本文中那位青年前后给了“他们”哪些不同的印象?请概括分析。
    8.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那位青年的形象的。
    二、基础知识
    9.成语,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下列我们学过的文中原句与所选成语都有一个共同的字,它们的意思都相同的一组是( )
    ①“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旗鼓相当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因人成事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乎其微
    ④“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无伤大雅
    ⑤“肩之所倚,足之所履”削足适履
    ⑥“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是可忍,孰不可忍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⑥C.①②④⑥D.②④⑤⑥
    10.下列句子按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试使斗而才;②百姓之不见保;③不吾知也;④大王来何操;⑤钟情如我辈者;⑥村中少年好事者;⑦敢以烦执事;⑧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⑨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A.①⑦/③④/⑤⑥/②⑧⑨B.①④⑦/③⑤⑥/②⑧/⑨
    C.①④⑦/③/⑤⑥/②⑧⑨D.①⑦/③④/⑤⑥/②⑧/⑨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丙)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1.下列对乙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敌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1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这里代指秦穆公,表示恭敬。
    B.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C.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文中的“百乘”即一百辆兵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D.“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含义不相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侃侃而谈,有理有据,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信服。
    B.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泰师的关键。
    C.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答应魏王的请求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D.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14.请结合丙文中的观点分析甲文秦穆公退兵和乙文赵王出兵的原因。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17.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五、默写题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阐述完自己的志向后,孔子的反应是“__________”;曾皙阐述完自己的志向后,孔子长叹一声说“__________”。
    (2)“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与“__________”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____________”一句和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__________”一句,以比喻手法分别表现了江水和湖水之美。
    (4)《念奴娇·过洞庭》中上阕写月下洞庭与天地一片清亮明洁的诗句是“__________”。下阙中诗人“__________”的胸怀,与之气象交融,体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
    六、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①___________,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的于谦,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余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无形的,耳濡目染,②___________。所谓“耕读传家躬行久,诗书继世雅韵长”,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当然,“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成绩靠的是创新的力量、实践的力量、知识的力量取得的。钟扬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种子”需与实践“沃土”紧密结合,方能孕育壮苗,③___________。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钟扬的成绩靠的是知识的力量、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取得的。
    B.钟扬的成绩是靠知识的力量、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取得的。
    C.钟扬成绩的取得靠的是创新的力量、实践的力量、知识的力量。
    D.钟扬的成绩是靠创新的力量、实践的力量、知识的力量取得的。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俗话说春困秋乏,又到了随时能感受到疲乏困倦的时候了。那么人们为什么会打哈欠呢?①_________,主要存在进化说、大脑缺氧说、唤醒假说、温度调节说等几种理论。打哈欠会“传染”。当你看到周围的人打哈欠时,你也会情不自禁地跟着打个哈欠;更有趣的是,当听到打哈欠的声音,看到打哈欠的字眼,甚至联想到打哈欠的情景,你都可能不知不觉地打起哈欠来。②_________:研究表明,人打一个哈欠,平均只需要6秒钟;但就在这短短的6秒里,你的大脑、眼睛、肾脏、肝脏,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好处。③_________,临床发现,大约有70%—80%的缺血性脑中风病人,在发病前一周左右,会因大脑缺血缺氧而频频打哈欠。
    22.《红楼梦》中一些主要人物特点鲜明,作者会在回目或叙述中冠以一字形容,如“痴宝玉”“凤辣子”“贤袭人”“俏平儿”“酸黛玉”等。请从书中任选一个你熟悉的人物,仿照下面示例(示例人物除外),结合原著相关情节,围绕一字特点对人物作简要叙述。(字数80字左右)
    【示例】“慧紫鹃”:寒冷时,她让雪雁给黛玉送手炉;郁结时,她说出了黛玉的心中所想;情辞试莽玉,让宝玉露出对黛玉最为热烈最为真挚的情感,让二人的情感能直接展现在贾府一干家长面前,足见其聪慧。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1764年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图书毁于一旦,让人痛心疾首。第二天,学校上下得知了这场重大事故,有一名学生面色尤其凝重,突发的火灾把这名普通的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逼迫他作出选择。原来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规则,悄悄把一位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优哉游哉地阅读完后再归还。突然之间,这本书就成为哈佛这批受赠的图书中的唯一珍本。怎么办?是神不知鬼不觉地据为己有,还是光明磊落地承认错误?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这位学生终于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门,说明理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学校。霍里厄克校长接下来的举动更令人吃惊,收下书表示感谢,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奖励,然后把他开除出校。哈佛的理念是:让校规校纪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更安全有效。
    ②行人闯红灯、随意插队、随地吐痰、景区刻字甚至阻停高铁等违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有发生。
    ③捍卫以法律和公序良俗为基础的规则文明,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道必答题。
    以上材料颇具启示意义。请综合考虑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曹雪芹的《红楼梦》在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方面有创新”曲解原文,材料一说“然而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究竟是怎么打破的?遗憾的是鲁迅先生并没有细说下去”。
    B.“既给创作主体留下了二度创作的自由,也给读者留下了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偷换概念,材料二说“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D.“研究者一致认为”扩大范围,材料三倒数第二段说的是“不少学者指出”。
    故选C。
    2.答案:B
    解析:B.“浪漫主义作品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具有文学性”表述不正确。原文说“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色彩,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是把加入一些浪漫色彩的写实作品和纯写实作品比较,没有将浪漫主义作品与现实主义作品作比较的意思。
    故选B。
    3.答案:C
    解析:C.这种解读思维是传统的线性情节结构分析,而材料一最后一段指出“《红楼梦》追求时间艺术的空间化,打破了传统线性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
    故选C。
    4.答案:①论证结构上,整体为总分总结构。先提出论点,即江南文化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然后从多个方面并列阐述,最后总结。②论证方法上,主要运用了例证法,如从群众的角度,举清代康熙年间和乾隆年间成立的女性诗社的例子,说明《红楼梦》描写女性创作群体可能受到明清江南文化中女性诗社的影响。
    解析:材料三第一段“东晋一朝和明清两代,江南文化颇具特色,为《红楼梦》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为开篇的总结,提出观点江南文化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结构上总领下文。
    第二段“第三十七回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其中有这样几句: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使用了例证兼引证能法,真实可信,论证有力。
    第三段“这里引用前朝四个典故,如慧远组织莲社、谢安东山雅会,王子猷雪夜访戴,杜甫迎客扫花,除唐代杜甫外,其余三个均出自东晋,一个发生在东晋的庐山,两个则发生在东晋的江南,因其知名度甚高,所以在探春发出的帖子中,成了大观园中的人文化追求的效仿或竞争的一种标杆”属于例证,典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第四段,以举例为主:当然,从女性角度说,东晋时期江南谢道韫少儿时代咏絮显露的才情也自然会影响红楼女性人物的形象塑造。这不但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直接用“堪怜咏絮才”来暗示林黛玉的才情,而且,元妃省亲时让宝玉写诗,宝玉反应迟钝,还是林黛玉帮宝玉代写了一首《杏帘在望》,得到元妃赞赏,也让人想起谢道韫在发现小叔子王献之与客人议论时理屈词穷,就隔着帷幕代王献之重新论辩,终于扭转局势,所谓“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而后来,林黛玉与史湘云联句时的那种自信,林黛玉和薛宝钗同咏柳絮词的夺人眼球,似乎把围绕着的谢道韫女性才情,进一步发扬光大了。
    第五段,并列关系的例证:再看明清,就群体论,明清时代的诗社,特别是女性诗社的出现,是不同于晋代的一个江南文化重要特色,如清代康熙年间在江南杭州成立的“蕉园诗社”和乾隆年间苏州成立的“清溪吟社”等,给《红楼梦》描写女性创作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现实依托,并反过来激励启发了后续的江南女性创作,大大挑战了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
    第六段,依然是例证:就个人言,《红楼梦》多次提及明四家唐寅、仇英等人的绘画。特别是苏州才子唐寅,在小说中,如草蛇灰线般若隐若现,对小说不同人物的个性塑造、言行刻画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不少学者指出,林黛玉的《葬花吟》与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而唐寅在生活中也有哭花、葬花之举动。
    第七段“总之,一种由晋代开启的江南性情文化传统,在明代得到大大发挥,并在清代《红楼梦》中体现出集大成的意义”照应开头段,收束全文,再次明确观点江南性情文化传统的价值和意义。
    可见材料三使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引用大量事例来证明观点(二到六段)。
    5.答案:C
    解析:A.“这表明青年的到来并没起到什么作用”错误。结合原文“与其说是这句话的效力,倒不如说是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给人家一服定心剂”可知,青年的到来起到了暂时安定人心的作用。
    B.“暗示‘几位新客’对此有些不满”错误。结合原文“闹哄哄的七八人原来是在解下那些挂在身上的劳什子:子弹带、面巾、马口铁杯子、手榴弹等等。看着那几位新客,他们带笑带说,好像是表示抱歉”分析可知,文章只是描写了几个人进来的场面,没有暗示“几位新客”对此有些不满,因为他们本不打算睡觉。
    D.“可以推想青年的性格和身世,这个过程让‘他们’感到‘无限兴奋’”错误。结合“他们都躺在松板上,然而没睡意,那年轻人的身世,性格——虽然从这短促的会晤中只窥见了极少的一部分,依然给了他们无限兴奋”分析可知,对青年人的身世的了解不是“推想”,而是青年人明确告诉给他们的,让他们兴奋地也不是“推想”的过程,而是感觉到“仿佛在他身上就能看出中华民族的最优秀的儿女们的面影”。
    故选C。
    6.答案:D
    解析:D.“详细地记述了他的心理活动”错误。原文没有详细记录这些人的心理活动,只是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角度展示了人物特点。
    故选D。
    7.答案:①第一印象是全副武装的青年战士,国语不好,无法回答“他们”提出的所有问题,态度却从容不迫;
    ②再次见面时感到亲切,青年专心致志地学习,让“他们”深受感动;
    ③得知青年是归国支援抗战的华侨工人,态度沉着,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儿女们的面影。
    解析:结合原文“一位年轻人,肩头挂一枝长枪,胸前吊着一颗手榴弹,手提着一支左轮……年轻人好像不曾听懂这句话,但也许听懂了……与其说是这句话的效力,倒不如说是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给人家一服定心剂”分析可知,年轻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全副武装的青年战士,国语不好,无法回答“他们”提出的所有问题,但态度却从容不迫;
    结合原文“这才看见房里原来还有一个人,他坐在那窗洞下,低着头,在读一本书。看见他是那么专心致志,他们都不敢作声……他们之中的G君就和他招呼,觉得分外亲切”“这叹息声中,反而响着理论学习的意志的坚决,而不是灰心失望。他们都深深感动了”分析可知,再次见面时感到亲切,青年专心致志地学习,让“他们”深受感动:
    结合原文“态度沉着,一对聪明而又好作深思的眼睛,说话带点羞涩的表情:这样一个年轻人,这样一个投身于艰苦的战斗生活的年轻人,仿佛在他身上就能看出中华民族的最优秀的儿女们的面影”分析可知,青年是归国支援抗战的华侨工人,态度沉着,从他身上人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儿女们的面影。
    8.答案:①借助战时环境的烘托和一面之识的印象,大体勾勒了人物的轮廓;
    ②通过沉着的态度、闪动的长睫毛、羞涩的表情等细节,描摹青年最主要的外貌和性格特征;
    ③围绕关于阅读理论著作的对话,表现青年坚定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解析:在紧张的战争环境这一社会背景烘托下,和“一位年轻人,肩头挂一枝长枪,胸前吊着一颗手榴弹,手提着一支左轮”“这才看见房里原来还有一个人,他坐在那窗洞下,低着头,在读一本书”“新加坡”“我是做工的”等一面之识的印象,大体勾勒了人物的轮廓;本文通过“他笑了笑,低垂着长睫毛”“看见他是那么专心致志”“倒不如说是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给人家一服定心剂”等分析可知,文章通过沉着的态度、闪动的长睫毛、羞涩的表情等细节,描摹青年最主要的外貌和沉稳、好学、羞涩的性格特征;结合“叹息着说:‘知识不够,时间也不够呀’”“轻声答道:‘深得很,看不懂’忽然他那颇为白皙的脸红了一下,羞怯怯地又加一句:‘没有人教’”“又叹气似的说,‘好深呵,好多地方不懂’”分析可知,围绕关于阅读理论著作的对话,表现青年坚定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9.答案:B
    解析:①当:对等,比得上。句意: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古代作战时用于指挥进退转移的军旗和战鼓数量相近,比喻双方实力或者能力不相上下。
    ②因:依靠,凭借。句意: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德的。/指本身没有能力,依靠他人的力量完成事情。
    ③微:句子中是“如果没有”,成语中是“少,小”。句意: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
    ④伤:妨害。句意:有什么妨碍呢?也不过是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虽有影响但对主要方面没有妨害。
    ⑤履:句子中名作动,“踩”,成语中是名词“鞋子”。句意: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把脚削去原句和成语中共同的字意思都相同的是①②④⑥。
    故选B。
    10.答案:D
    解析:①省略句,正常语序“试使(之)斗而才”,句意:上司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
    ②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百姓没有被爱护。
    ③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不知吾”,句意:人们不了解我啊。
    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大王来操何”,句意: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东西?
    ⑤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如我辈钟情者”,句意:像我们这样感情专注的人。
    ⑥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村中好事少年者”,句意:村里有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
    ⑦省略句,正常语序是“敢以(之)烦执事”,句意:怎敢冒昧的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⑧被动句,“为”表被动,句意:于是被狡猾的官吏上报充任里正的差事。
    ⑨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是“几家能彀,称心快意?”,句意:有几家能够过上称心如意的快乐舒畅的日子呢?
    ①⑦省略句,③④宾语前置句,⑤⑥定语后置句,②⑧被动句,⑨主谓倒装句。
    故选D。
    11.答案:C
    解析:句意:今天赵国不救援魏国,魏国就会与秦国歃血结盟,那赵国就将直接面对强大的秦国,赵国每年也会兵灾不断,百姓每年也会大量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的意思。
    “魏歃盟于秦”是状语后置句,“于秦”是“歃盟”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
    “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断句,“此……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中间不可断开,“之所以”是固定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12.答案:B
    解析:B.“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错。“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就谦称自己是“寡人”。
    故选B。
    13.答案:B
    解析:B.“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错误。由原文“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可知,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故选B。
    14.答案:吕祖谦认为,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诸侯国之间因有共同利益而合作,也会为利益不同而背弃。秦穆公退兵和赵王出兵的原因都是因为利益,游说者从利害关系入手劝说会比较容易成功。
    解析:由材料丙“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可知,吕祖谦认为,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诸侯国之间因有共同利益而合作,也会为利益不同而背弃。秦穆公退兵和赵王出兵的原因都是因为利益,游说者从利害关系入手劝说都比较容易成功。
    15.答案:(1)他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
    (2)如果放弃灭郑,把它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两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乏的物资,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3)唯独这个成家的人,因为胥吏侵耗而贫穷,又因献上蟋蟀而富有,他穿皮衣,骑骏马,意气扬扬。
    解析:①“退”,使动用法,使……退;“置戍”,设置戍守;“何”,多么;“移”,改变。译文: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
    ②“以为”,把……作为……;“行李”,古今异义词,出使的人;“共”,通“供”,供给;“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译文: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况且对您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③“独”,唯独,只有;“蠹”,蛀虫,这里用来比喻侵耗财务的胥吏;“裘马”,名词作动词,穿皮衣,骑骏马。译文:唯独这个叫成名的人因为官吏的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扬扬。
    参考译文:
    (甲)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
    秦国将要攻打魏国。魏王听到了这个消息,连夜召见孟尝君,魏王告诉他:“秦国准备攻打魏国,您为我想想,该怎么办呢?”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救援,魏国就能转危为安。”魏王说:“我希望您能去办好这件事。”魏王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孟尝君到了赵国,面见赵王说:“我希望向大王借兵去解救魏国。”赵王回答:“我不能借兵给您。”孟尝君说:“我来借兵,实际上是效忠于大王。”赵王说:“我能听听您的说法吗?”孟尝君说:“赵军并不比魏军强大,魏军也并不比赵军弱。然而赵国连年没有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大量死亡;相反,魏国却连年战争不断,老百姓大量死亡,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魏国在西边做赵国的屏障。今天赵国不救援魏国,魏国就会与秦国歃血结盟,那赵国就将直接面对强大的秦国,赵国每年也会兵灾不断,百姓每年也会大量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的意思。”赵王于是同意派兵十万,战车三百辆。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丙)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儿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招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走向危难。(如果)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旦被烛之武(所说)的利益诱惑,抛弃晋国就如同擤鼻涕吐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的!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6.答案:B
    解析:B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中的“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只是说即将去的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没有选项中的意思。
    17.答案: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
    解析:“飒飒芦花复益愁”的意思是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写秋天送别友人,本就依依不舍,兼之萧瑟凄凉的景象,心情愈加惆怅哀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悲伤的气氛。一派衰败的景象中,诗人因离别而伤感的情绪浓重,可见友情之深厚,难舍难分。结尾“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写远眺友人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以景结情,委婉含蓄,诗人远望友人离去,直至船帆消逝于视线,可见遥望时间之长久,以杳无踪影的船帆和一去不复返的长江水作结,景象中融入了诗人的万般情结,与友人分别后的孤独寂寥凄冷的心境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极具感染力。
    18.答案:(1)夫子哂之;吾与点也;
    (2)乾坤日夜浮;老病有孤舟;
    (3)千里澄江似练;玉鉴琼田三万顷;
    (4)表里俱澄澈;肝肺皆冰雪。
    解析:
    19.答案:①薪火相传(与时俱进);②潜移默化;③硕果累累;
    解析: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推动文化传统代代相传,绵延不尽,所以应该用成语“薪火相传”,或者“与时俱进”。“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比喻师生授受不绝,或种族、血统、文化精神的传承,绵延不尽。“与时俱进”,与时间一起前进。指不断进取,永不停滞。
    第二空,根据上句“耳濡目染”可知,此处语境是指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外界影响,应该用成语“潜移默化”。是“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和习惯等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外界影响而逐渐发生变化。
    第三空,根据上句“方能孕育壮苗”可知,此处语境是指结出大的果实,所以应该用成语“硕果累累”。“硕果累累”,结的大果实非常多。比喻取得的巨大成绩相当多。
    20.答案:B
    解析:文中画框句子的语病有:
    一是句式杂糅,“靠的是……取得的”句式杂糅,把“靠的是”改为“是靠”或者删掉“取得的”;
    二是语序不当,“创新的力量、实践的力量、知识的力量”语序不当,改为“知识的力量、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
    只有B项修改正确。
    故选B。
    21.答案:①.关于打哈欠的起因众说纷纭;②.打个哈欠,益处良多;③.哈欠多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征兆。
    解析:语段分析了打哈欠的原因及好处。
    第一空,结合上文“那么人们为什么会打哈欠呢?”和下文“主要存在进化说、大脑缺氧说、唤醒假说、温度调节说等几种理论”,很容易得出答案:“关于打哈欠的起因众说纷纭”或“存在多种理论”。第二空,结合横线后的冒号和冒号后的信息“研究表明,人打一个哈欠,平均只需要6秒钟;但就在这短短的6秒里,你的大脑、眼睛、肾脏、肝脏,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好处”确定答案为“打个哈欠,益处良多”或者“打哈欠对人体是大有裨益的”。第三空,主要根据后文“临床发现,大约有70%—80%的缺血性脑中风病人,在发病前一周左右,会因大脑缺血缺氧而频频打哈欠”确定答案为“哈欠多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征兆”或“哈欠具有身体预警作用”。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22.答案:[示例]“贤袭人”:她无论是服侍贾母还是服侍贾宝玉,都竭尽心力,体贴入微;劝贾宝玉和姐妹们相处应有分寸,体现了她知礼数,让薛宝钗也对她欣赏有加,足见其“贤惠”。
    解析:“贤袭人”:袭人原名花珍珠,在她很小的时候,家里穷得吃不上饭,就把她卖给了贾府做丫头。她开始是服侍贾母的,“贾母因溺爱宝玉,生恐宝玉之婢无竭力尽忠之人,素喜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遂予了宝玉。”“袭人”的名字是后来宝玉改的。袭人来到贾府“吃穿和主子一样,也不朝打暮骂,”她感觉很满足,很珍惜在贾府丰衣足食的生活,无论服侍贾母还是宝玉,都是尽心尽责的。
    袭人劝宝玉少疼自己,少疼丫头们,劝宝玉维护奶妈体面,劝宝玉在老太太、太太跟前坐一会子,将袭人最大的美德刻画殆尽。体现了她知礼数,让薛宝钗也对她欣赏有加,足见其“贤惠”。
    23.答案:例文:
    始于规则,归于道德
    哈佛图书馆遭受大火肆虐,唯一存在的珍本却是一名学生违规带出的。在规矩和道德之间,哈佛毅然选择了规矩,开除了那个学生。或许有人认为霍里厄克校长的做法未免太过刻板,太过不近人情。古人云“不以一眚掩大德”,这个学生能归还图书,是应该表扬的。而我认为,不论是为人,还是治世,都要始于规则,归于道德。
    胡适先生强调规则的作用,他说:“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一个伪君子遍地的肮脏国家。”很多人不以为然,“肮脏”“伪君子”之类的字眼,未免刺痛素以“道德之邦”自诩的国人。其实,胡适并未否定道德的价值,相反,他认为,规则与道德,不是此消彼长,更不是冰炭难容。一个干净的和谐社会,应该是始于规则,而归于道德的。
    一个合格的人,一个有序的社会,始于规则。
    林肯说:“规则是显露的道德。”规则,并非是冰冷缺乏温度的,并非是要将人物化为社会管理中的一个点、一粒棋,以求整齐划一。规则本身,旨在引导美德回归。你看,红灯停、绿灯行,斑马线礼让、先来后到要排队……一切井然有序。在遵守规则的同时,在害怕处罚、曝光的戒惧心理下,人们知耻明理,学会谦让,尊重生命,敬畏公平与正义……公序的背后,其实是人民良俗、善念、美德的外化。反之,如果不讲规则,社会必将处于失序状态。
    当假冒伪劣商品危害民众健康,无理取闹的乘客干扰、殴打司机,名胜古迹被“到此一游”时,我们就需要刚性的规则、硬性的法令,使其成为达摩克利斯利剑,高悬于我们的头顶,也如公平而肃穆的目光,逼视我们的一言一行。当我们试图打开欲望、邪念的潘多拉魔盒时,利刃寒光四射,令我们望而却步。如果对此不讲规则,一味呼吁“流淌道德的血液”,无疑是与虎谋皮。因此,一个成熟理智的社会、国家,首先应该信奉规则和法律。让耳熟能详的规则,让镌刻在大理石上的法典,成为高尚者的通行证,成为卑鄙者的墓志铭。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和谐的社会,归于道德。
    今天,我们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知荣辱,明大德,以崇德向善,使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凝聚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诚然,无论古今,都需要国之法令典章,来保驾护航,使“道德”不至于成为堂皇之言,沦为道德家的画皮,而胡适先生说的“伪君子遍地”之虞,也将不复有。泰戈尔说“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同理,在讲规则基础上讲道德,使人们从行为上的遵守公共秩序,到在内心里种篱修菊,那么社会必将是美好的人间。
    始于规则,归于道德。法以规范公序,德以培育文明。但愿我们以规则约之以行,进而让道德内化于心,从他律上升为自律,那么美好和谐的现代社会,也将来临!
    解析:

    相关试卷

    福建省三明市四地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三明市四地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三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三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三明市五县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三明市五县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名著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