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2 溶解度测试题
展开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是因为溶液中的各种粒子都静止不动
B.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利用的是乳化作用
C.升温可以使所有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溶质均以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
2.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均为25%
B.20℃时,甲的不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后会变成饱和溶液
C.5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
D.30℃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甲大于乙
3.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方法。以下科学探究主要不是应用控制变量法的是
A.探究影响金属与酸反应速率的因素B.探究金属生锈的条件
C.探究影响固体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D.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4.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降低温度能使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B.在t1℃时,M点表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在t2℃时,N点表示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D.在t1℃时,100g水可以溶解25g甲物质
5.下列方法不正确的是
A.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硬水
B.用稀盐酸区分真黄金和假黄金(铜锌黄金)
C.配制溶液时用玻璃棒搅拌增大氯化钠在水中溶解的质量
D.内壁有碘的试管可以用酒精清洗
6.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C.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升高温度一定能让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7.下列实验中,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探究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发生反应B.探究不同溶剂中物质溶解性大小
C.探究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D.探究甲烷的组成
8.一定温度下,某固体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
A.增加溶质B.升高温度C.增加溶剂D.降低温度
9.小铭化学笔记本中有如下记载,你认为科学的是
①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有:CO2、NO2等
②污染空气的气体有CO、SO2、NO等
③夏季鱼塘中含氧量降低,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
④硫和氧气发生分解反应,产生二氧化硫
⑤化学物质都是有害的,在生活中我们要减少化学用品的使用
⑥氧气是一种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氧化许多物质
A.①②④B.②③⑥C.①⑤⑥D.全部
10.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烧杯①中溶解的溶质是氯化钾
B.烧杯②中的上层清液属于饱和溶液
C.将t1℃时5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稀释成5%的溶液,需加水150g
D.t1℃时,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充分搅拌后,烧杯中一定还有剩余固体
二、判断题
11.要将一瓶饱和的石灰水变成不饱和溶液可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 )
12.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g,它的含义是20℃时,136 g饱和食盐水中含有36 g食盐( )
13.要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可加入氢氧化钙( )
1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①饱和溶液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温度下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
②对于不同溶质来说,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对于同种溶质来说,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肯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
③固体的溶解度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
④气体的溶解度通常是指该气体的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
⑤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一般用蒸发结晶,如海水晒盐;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一般用降温结晶。( )
⑥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压强。( )
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
⑧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15.在20℃时,分别把10克食盐和10克蔗糖放入50克的两杯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在20℃时,食盐和蔗糖的溶解能力相同( )
三、综合应用题
16.遂宁境内的卓筒井是手工制盐的活化石,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世界石油钻井之父”,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也造福了千秋万代。其工艺流程包括下面五个步骤:
请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②步汲出的卤水浑浊,浓度一般在7~10度(即溶质质量分数为7%~10%,下同),这样的卤水咸度低,耗燃料,成本高,为了把卤水浓度提高18~20度,就产生了“晒卤”这一环节。在“晒卤”的过程中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2)第④步“滤卤”和实验室“过滤”的原理一样,都是为了除去液体中的不溶性杂质。在实验室的过滤操作中,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3)第⑤步“煎盐”和实验室 结晶(填结晶的方法)的原理相同。
(4)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Ⅰ.甲、乙两种物质在 ℃时溶解度相同。
Ⅱ.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排列为 。
Ⅲ.t4℃时,将三种物质各ag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只有一种能形成饱和溶液,则a的取值范围是 。
17.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水。
(1)自然界中的水主要以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的形式存在。
(2)生活中将硬水软化最常用的方法是 。
(3)水是常用的溶剂,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无色无气味溶液的是 。
A 酒精 B 硫酸铁 C 氯化钠 D 氢氧化镁
(4)意外火灾会对生命财产带来损害,下列火灾不能用水熄灭的是 。
A 油锅着火 B 森林失火 C 棉花着火 D 电器着火
(5)水的存在有利有弊。保存干果时尽可能避免有水存在,以防发生霉变。因此常在食品袋内放一包干燥剂,其主要成分为氧化钙。试写出氧化钙去除水分的化学方程式 。
(6)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有所差异。下图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 交点P的意义为 。
② 在不改变溶剂的前提下,使丙的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为 。
③t1℃时15 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
④ 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丙>乙>甲时,温度t的范围为 。
18.Ⅰ.已知硝酸钾和氯化铵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取其中一种固体做了如下实验:
(1)由表中数据可知: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幅度较大的是 ;
(2)由②到③获得固体的的方法是 、过滤、洗涤、干燥;
(3)过滤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漏斗、烧杯;
(4)上图中的x是哪种固体 (填化学式);②是否是饱和溶液 (填“是”或“否”)。
Ⅱ.下图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已知A、B是常见黑色固体;D、F为金属;x是磁铁矿的主要成分,y是蓝色溶液。
(1)A、F分别为 、 (填化学式)。
(2)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
(3)反应⑤能发生的原因是 。
(4)上述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有 (填序号)。
(5)列举E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任写一点)。
四、填空与简答
19.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 。
(2)t2℃时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g溶液吗? (填“能”或“不能”)。
(3)将t2℃ 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填字母)。
20.作图法是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使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除加水之外,还可采用的方法是 。
(2)t3℃时,甲、乙两种物质各70g分别加入100g水中,能形成溶液质量为170g的 物质。
(3)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提纯甲物质可采取的方法是 (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4)分别将t3℃时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关系是:甲 乙(填“大于”、“等于”、“小于”)。
21.请回答下列问题
(一)溶液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1)厨房中的下列物质中放入足量水中,能得到溶液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碳酸钙B.蔗糖C.面粉D.花生油
(2)打开汽水瓶盖会有气体溢出,其原因是压强 (填“增大”或“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3)硝酸钾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根据此表回答
①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将40g硝酸钾固体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仍有8.4g硝酸钾固体未溶解,则所得溶液是20°℃时硝酸钾的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KNO3中混有少量的NaCl,可采用 的方法提纯。
②氯化钠属于 (填“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物质。
(二))A~F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转化关系,所涉及反应均为初中常见的化学反应),其中A俗称生石灰,C是最常用的溶剂,C与F元素组成相同。
(4)A的化学式是
(5)B的一种用途是
(6)A→B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7)F→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2.同学们在实验室进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
【实验目的】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实验过程】
①用天平称取5.0g粗盐,加入到盛有150mL水的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
②过滤食盐水;
③将所得滤液倒入蒸发皿,加热并用玻璃棒搅拌,当液体蒸干时,停止加热;
④冷却后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纸上,称量,计算所得精盐的产率。
【实验分析】
(1)步骤①中量取15.0mL正确读数方法:视线与 保持水平;为节约能源实验中水的量不宜过多。步骤②得到的液体仍旧浑浊,请分析原因 写一种。
(2)如下图所示,步骤③中出现错误操作,请改正 ,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3)步骤④最终称得固体3.5g,则所得精盐的产率为 。某学生在同等实验条件下,所得产品的产量明显比其他同学多,请帮他分析可能的原因 。
A 步骤①中食盐未完全溶解 B.步骤②中有滤渣掉入承接液体的烧杯中
C.步骤③实验过程中有物质溅出 D.步骤④最终所得精盐比较潮湿
23.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碳中和”是指人类活动的碳排放通过森林碳汇和人工手段加以捕集、利用和封存,使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净增量为零。
目前,CO2捕集技术的关键是将CO2从排放物中分离出来。分离方法主要分为物理吸收法和化学吸收法。物理吸收法中的一种是用甲醇作溶剂进行吸收;另一种是用活性炭、沸石等对CO2进行吸附性吸收。化学吸收法中的吸收剂主要有氨水吸收剂、钙基吸收剂等。用氨水(NH3·H2O)吸收剂时,控制30℃左右,采用喷氨技术吸收CO2,生成碳酸氢铵;用钙基吸收剂时,先将吸收剂在吸热反应器中(870℃)热解成CaO,同时将产生的二氧化碳回收利用,CaO进入放热反应器(560℃~700℃)捕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2.钙基吸收过程如下图所示:
高效的CO2捕集和封存技术会为我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作出巨大贡献。
(1)森林碳汇主要是指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吸收并固定的过程。此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用甲醇作溶剂吸收CO2为提高吸收率应采用的温度和压强条件是 。
a高温、高压b高温、低压c低温、高压d低温、低压
(3)活性炭、沸石等可作吸附剂,则其可能具备的结构特点是 。
(4)采用喷氨技术吸收CO2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此过程控制30℃左右进行,温度不宜太高的原因是 。
(5)钙基吸收过程,放热反应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6)下列措施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是 。
a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减少燃气热水器的使用
b发展风力发电,减少火力发电
c大力发展城市燃油公交以提升运力
温度℃
0℃
20℃
40℃
80℃
溶解度/g
NH4Cl
29.4
37.2
45.8
65.6
KNO3
13.3
31.6
63.9
169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硝酸钾的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氯化钠的溶解度(g)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参考答案:
1.B
【详解】A、溶液中的各种粒子始终在不断运动,选项不正确;
B、洗洁精是洗涤剂,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属于乳化作用,选项正确;
C、升温只可以使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选项不正确;
D、溶质不都是以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如酒精、蔗糖等是以分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选项不正确;
故选B。
2.D
【详解】A、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为25g,根据可知,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均为: ,此选项错误;
B、物质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选择降低温度、蒸发溶剂和增加溶质,所以,20℃时,甲的不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后还是不饱和溶液,此选项错误;
C、溶解度的单位是“g”,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5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此选项错误;
D、3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即相同质量的水中溶解的甲比乙多,所以,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甲大于乙,此选项正确。
故选D。
3.D
【详解】A、探究影响金属与酸反应速率的因素时,必须控制酸的浓度、用量、金属与酸的接触面积等因素不变,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B、探究金属生锈的条件需控制金属与氧气、水接触,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C、探究影响固体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需控制温度、溶质和溶剂的种类,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D、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利用了消耗法,没有对比,没有运用控制变量法。
综上所述:选择D。
4.A
【详解】A.降低温度乙物质的溶解度上升,所以降低温度不能使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选项错误。
B.在t1℃时,M点甲、乙两物质曲线相交,表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正确。
C.在t2℃时,N点在甲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未达到甲饱和溶液所需的量,所以表示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正确。
D.在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5g,所以100g水可以溶解25g甲物质,正确。
故选:A。
5.C
【详解】A、软水和硬水含有的钙镁的化合物含量不同,加入肥皂水的现象不同,泡沫多的是软水,少的是硬水,可以区别,故正确;
B、金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与稀盐酸不反应,而铜锌合金的中的锌是一种活泼金属,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会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正确;
C、搅拌只能加速溶解,不能增大氯化钠解的质量,故错误;
D、碘能溶于酒精形成溶液,因此内壁有碘的试管可用酒精清洗,故正确。
故选C。
6.C
【详解】A、饱和溶液是不能再溶解该溶质的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很小,饱和溶液的浓度很小,故A错误;
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所以不同温度下的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故B错误;
C、饱和溶液是不能再溶解该溶质的溶液,所以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故C正确;
D、升高温度不一定能让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后,会析出晶体,得到的溶解仍饱和,故D错误。
故选C。
7.A
【详解】A、在探究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发生反应的实验中,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到二氧化碳中不变色,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到二氧化碳中变色,可以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故选项A正确;
B、该实验是探究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故选项B不正确;
C、该实验把铜丝、铝丝放到硝酸银溶液中,只能得出铜、铝的活动性比银的强,不能验证铜、铝的活动性,故选项C不正确;
D、该实验只能探究甲烷燃烧生成水,而不能验证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故选项D不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初中化学的常见实验,必须理解所学实验的原理。
8.C
【详解】A、增加溶质依然是饱和溶液,错误;
B、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升温可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降温可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所以升高温度不一定能成功,错误;
C、增加溶剂,增加溶质溶解量,一定能使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正确;
D、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升温可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降温可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所以降低温度不一定能成功,错误。
故选:C。
9.B
【详解】①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有:CO2,故错误;
②污染空气的气体有CO、SO2、NO等,故正确;
③夏季鱼塘中含氧量降低,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故正确;
④硫和氧气发生化合反应,产生二氧化硫,故错误;
⑤化学物质不都是有害的,故错误;
⑥氧气是一种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氧化许多物质如铁、木炭,故正确;
②③⑥正确。
故选:B。
10.D
【详解】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该温度下,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则烧杯①中溶解的溶质是氯化钾,说法正确;
B、烧杯②经充分搅拌后烧杯底有未溶解的固体,烧杯②中的上层清液属于饱和溶液,说法正确;
C、将t1℃时5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稀释成5%的溶液,设加水的质量为,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5g,,,需加水150g,说法正确;
D、t1℃时,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充分搅拌后,相当于增加溶剂的质量,氯化钾会溶解,硝酸钾也会溶解,烧杯中没有剩余固体,说法错误;
答案:D。
11.正确
【详解】向饱和石灰水中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溶质被消耗,且有水生成,饱和石灰水变为不饱和溶液,故正确。
12.正确
【详解】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g,它的含义是20℃时,食盐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为36g,所得饱和溶液的质量为136g,该说法正确。
13.正确
【详解】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的方法,故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可加入氢氧化钙。
14. √ √ × √ √ √ √ ×
【详解】解:①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故说法正确;
②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如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也可能是较浓的溶液;对同一溶质来说,在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故说法正确;
③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20℃,例如:NaCl的溶解度是36克,含义是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故说法错误;
④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压强为101kPa时,一定温度下,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气体体积,故本说法正确;
⑤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一般用蒸发结晶,如海水晒盐;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一般用降温结晶,故本说法正确;
⑥影响固体物质溶解的因素是温度,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故说法正确;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故说法正确;
⑧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不一定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说法错误。
15.错误
【详解】在20℃时,分别把10克食盐和10克蔗糖放入50克的两杯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不能说明二者的溶解能力相同,通过二者的溶解度才能判断出食盐和蔗糖的溶解能力。
16. 变大 漏斗 引流 蒸发 t3 乙>丙>甲 20≤a<40
【详解】(1)在“晒卤”的过程中水蒸发,溶剂减少,所以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大;故填:变大;
(2)过滤操作需要的仪器烧杯、玻璃棒、漏斗,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填:漏斗;引流;
(3)第⑤步“煎盐”和实验室蒸发结晶的原理相同;故填:蒸发;
(4)Ⅰ、根据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乙两种物质在t3℃时溶解度相同;故填:t3;
Ⅱ、根据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排列为:乙>丙>甲;故填:乙>丙>甲;
Ⅲ、根据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4℃时,将三种物质各ag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只有一种能形成饱和溶液,该温度下,丙的溶解度最小,则只能丙形成饱和溶液,则a的取值范围是20≤a<40,故填:20≤a<40。
17. 混合物 煮沸 C AD CaO+H2O=Ca(OH)2 t2℃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降温 20% 0~t1℃
【详解】(1)自然界中的水主要以混合物的形式存在。
(2)生活中将硬水软化最常用的方法是煮沸。
(3) A 酒精溶于水形成的酒精溶液有气味,此选项不符合题意;B 硫酸铁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是黄色的,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 氯化钠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是无色无味的,此选项符合题意;D 氢氧化镁不能溶于水,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4) A 因为油的密度比水小,油锅着火不能用水熄灭,最好的灭火方法是用锅盖盖灭,此选项符合题意;B 森林失火能用水熄灭,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 棉花着火能用水熄灭,此选项不符合题意;D 电器着火,不能用水熄灭,要切断电源,再采取灭火措施,此选项符合题意。故选AD。
(5)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则氧化钙去除水分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6)① 交点P的意义为t2℃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② 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在不改变溶剂的前提下,使丙的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为降温。③t1℃时,甲的溶解度为25g,15 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20%。④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丙>乙>甲时,温度t的范围为0~t1℃。
18. 硝酸钾(或KNO3) 降温结晶 玻璃棒 NH4Cl 否 C Fe C + 2CuO2Cu + CO2↑ 较活泼金属能把较不活泼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或者Fe的金属活动性强于Cu,可从硫酸铜溶液中将铜置换出来) ①③(完全正确才给分) 作燃料(或冶炼金属)
【详解】I(1)分析硝酸钾和氯化铵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可知,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幅度较大的是硝酸钾(KNO3);
(2)分析图示可知,由②到③获得固体的的方法是降温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3)过滤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漏斗、烧杯;
(4)4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5. 8g,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5. 6g,分析图示可知,加入60g固体,再蒸发掉100g水,有固体析出的是氯化铵,8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大于60g,则②是氯化铵的不饱和溶液。
II(1)A、B是常见黑色固体,且反应条件为高温,则反应②为金属的冶炼,由于A可以通过点燃的方法生成C,则A为碳,C为二氧化碳,B为氧化铜,D为铜,x是磁铁矿的主要成分,F为金属,则x为四氧化三铁,F为铁,E为还原剂一氧化碳,y为蓝色溶液,则y中含有铜离子,因此A为碳,化学式为:C,F为铁,化学式为:Fe;
(2)反应②为木炭与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铁能从铜的溶液中置换出铜的原因是:较活泼金属能把较不活泼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4)反应①为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反应②为木炭与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反应③为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反应④为一氧化碳与四氧化三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反应⑤为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该反应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上述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有①③;
(5)E为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以作燃料。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溶解度的应用及化学物质的推断。
19. t1℃时a、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不能 b>a>c
【详解】(1)从溶解度曲线图不难看出,P点是a与c在t1℃时的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t1℃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都是20克,故答案为t1℃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
(2)由于在t2℃时,a的溶解度是50克,即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50克a,则在50克水中最多溶解25克a,因此把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只能得到75克溶液,故答案为:不能
(3)将t2℃ 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降温后,a、b的溶解度减小,还是饱和溶液,c的溶解度增加,变为不饱和溶液,降温后,c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t1℃时,b的溶解度大于t1℃时,a的溶解度大于t2℃时,c的溶解度,故t1℃时,b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t1℃时,a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t2℃时,c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
20. 升高温度 甲 降温结晶 小于
【详解】(1)根据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解答;(2)根据溶解度曲线分析解答;(3)根据溶解度曲线分析解答;(4)根据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分析解答。(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要使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除加水之外,还可采用的方法是升高温度;(2)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3℃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分别是90g和50g。故t3℃时,甲、乙两种物质各70g分别加入100g水中,能形成溶液质量为170g的是甲物质;(3)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甲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提纯甲物质可采取的方法是降温结晶;(4)t3℃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此时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中甲溶解的多,乙溶解的少。分别将t3℃时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关系是甲小于乙。
21.(1)B
(2)减小
(3) 31.6g 饱和 降温结晶 易溶
(4)CaO
(5)改良酸性土壤
(6)化合反应
(7)
【详解】(1)A、碳酸钙难溶于水,不能得到溶液,不符合题意;
B、蔗糖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和水形成溶液,符合题意;
C、面粉难溶于水,只能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悬浮于液体里,形成悬浊液,不符合题意;
D、花生油不溶于水,只能以小液滴的形式悬浮于液体里,形成乳浊液,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打开汽水瓶盖会有气体溢出,其原因是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3)①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将40g硝酸钾固体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仍有8.4g硝酸钾固体未溶解,则所得溶液是2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NaCl,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②氯化钠在20℃的溶解度为36.0g>10g,所以属于易溶物质;
(4)A俗称生石灰,即为氧化钙,化学式为CaO;
(5)A俗称生石灰,即为氧化钙,C是最常用的溶剂,即为水,C与F元素组成相同,F为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与氧气点燃生成水,故E为氧气,B能转化为C,D能转化为C,D能转化为A氧化钙,A氧化钙能转化为B,即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钙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故B为氢氧化钙,D为碳酸钙,代入验证,推论合理。B为氢氧化钙,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6)A→B即为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7)F→E即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方程式为。
22.(1) 量筒内液体凹液面最低处 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等
(2) 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使液体均匀受热,防止液体飞溅
(3) 70% BD
【详解】(1)量筒读数的正确操作为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过滤后液体仍浑浊的原因可能为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2)步骤③中出现错误是:当液体蒸干时停止加热,应该改为: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其中玻璃棒的作用为搅拌,是液体均匀受热,防止受热不均导致液滴飞溅。
(3)精盐的产率为,产率高的的原因可以是因为所得精盐质量较高,或操作错误使粗盐质量值减小,A 、步骤①中食盐未完全溶解 ,会使精盐质量减小,产率变小; B、步骤②中有滤渣掉入承接液体的烧杯中,使精盐质量增加,产率变大;C、步骤③实验过程中有物质溅出 ,会使精盐质量减小,产率变小;D、步骤④最终所得精盐比较潮湿,使精盐质量增加,产率变大。故选BD。
23. c 疏松多孔 温度过高,NH3·H2O、NH4HCO3易分解 a、b
【详解】(1)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生成葡萄糖和氧气,其化学方程式为:。
(2)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所以在低温、高压条件下CO2溶解度增大,故选:c。
(3)活性炭的吸附性是利用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为活性炭,沸石可以做吸附剂,所以它们可能的结构特点是:疏松多孔;故填:疏松多孔。
(4)根据题干信息,采用喷氨技术吸收CO2,生成碳酸氢铵;原理是CO2和氨水反生成NH4HCO3,其反应方程式为:;碳酸氢铵不稳定,易分解,所以温度不宜过高的原因是:温度过高,NH3·H2O、NH4HCO3易分解;故分别填: ;温度过高,NH3·H2O、NH4HCO3易分解。
(5)由题意可知A为CaCO3,CaO和CO2在放热反应器内发生反应生成CaCO3,所以放热反应器内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6)“碳中和”主要是为了减少CO2的产生,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和利用风力发电均能减少CO2,但燃油的使用会产生大量的CO2,故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是:a、b;故选:ab。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2 溶解度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下册<a href="/hx/tb_c9866_t7/?tag_id=28" target="_blank">课题2 溶解度达标测试</a>,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溶液课题2 溶解度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下册<a href="/hx/tb_c9866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九单元 溶液课题2 溶解度课堂检测</a>,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2 溶解度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2 溶解度综合训练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