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代诗歌五首》课件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382150/0-170859391749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1《古代诗歌五首》课件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382150/0-170859391757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1《古代诗歌五首》课件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382150/0-170859391760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1《古代诗歌五首》课件04](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382150/0-1708593917634/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1《古代诗歌五首》课件05](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382150/0-170859391769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1《古代诗歌五首》课件06](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382150/0-1708593917716/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1《古代诗歌五首》课件07](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382150/0-1708593917782/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1《古代诗歌五首》课件08](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382150/0-1708593917802/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套课件PPT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19《一棵小桃树》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20《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未选择的路 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22《 伟大的悲剧》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23《太空一日》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24《带上她的眼睛》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21《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1《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60页。
21 古代诗歌五首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一、新课引入 商汤得伊尹,开五百年基业;武丁得傅说,有武丁中兴;文王得姜太公,开八百年基业;齐桓公得管仲,成其五霸之首;三顾茅庐更是历来传颂。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但是真正能够为后世所称道的君臣佳话,确屈指可数。君主往往有求贤若渴之感,贤才则往往有知己难求之憾。因此,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一、新课引入 明主难得 ,贤才难求。刘邦发出“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感叹。曹操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渴求。岑参有“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四时常作青黛色,可怜杜花不相识”的浅吟。孟浩然有“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低唱。陆游有“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悲鸣。更有:李白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辛弃疾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看看作者有怎样的境遇,又有怎样的感慨。二、新课讲解作者简介 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二、新课讲解写作背景 由于契丹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之,陈子昂随军参谋。武攸宜出身亲贵,不晓军事,使前军陷没,陈子昂进献奇计,却未被采纳。他不忍见危不救,几天后再次进谏,结果激怒了武攸宜,被贬为军曹。他满怀悲愤地登上蓟北楼,写下了这首震惊千古的《登幽州台歌》。 二、新课讲解解释词语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岱宗:指泰山。 神秀:神奇秀丽。钟:聚集。 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割:分。 曾:同“层”。 眦:眼眶。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缘:因为。 浑:浑浊。 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落红:落花。 二、新课讲解整体感知1. “古人”“来者”各指什么? 古人:古代的贤明君主。来者: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2.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表达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 不同点:前一个“不见”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对将来提出希望,悲怆之情递进,由古及今。 二、新课讲解整体感知3.“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写出了什么?“独”有什么作用? 神态描写。写出诗人热泪飞洒的样子;渲染诗人的孤独和悲愤。二、新课讲解整体感知4、为什么会“怆然”(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1)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2)对贤明君王的渴盼。(3)表达人生的孤独感。 结构分析 二、新课讲解俯仰古今—时间绵长登楼远眺一空间辽阔怆然泣下一凄恻悲愁感于往事慨叹身世登幽州台歌写作特色二、新课讲解 意境雄浑,直抒胸臆,全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写登台的感慨。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三、归纳小结 《登幽州台歌》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愤和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和孤独之感。望 岳杜 甫二、新课讲解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思想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感人肺腑,因而他又被后人尊为“诗圣”。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等。二、新课讲解文体知识 律诗中国旧诗体裁之一。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超过八句,即十句及以上的,则称排律。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歌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仗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二、新课讲解写作背景 杜甫的《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是第一首。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24岁的杜甫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他的父亲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杜甫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较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二、新课讲解理解诗意望 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远望泰山参天耸立近望泰山高大秀美细望泰山情由景生愿望所感抒怀言志二、新课讲解整体感知1.首联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首句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写人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的形象,写出了泰山占地面积之广、气势之大。二、新课讲解整体感知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上句写泰山的神奇秀美,用的是虚笔,因为泰山的神奇秀美一言难尽,通过虛写造物主对泰山的偏爱一语概括。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二、新课讲解整体感知3.尾联化用了哪一句古语?表达了作者何种感情? 尾联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在这里,它是诗人要攀登泰山绝顶的誓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同时蕴含深刻的哲理:只有不畏艰险地攀登,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二、新课讲解整体感知4.如何理解《望岳》——诗景、情、理融于一体的特点? 《望岳》前六句是写望岳所见,一、二句点出泰山独特的地理特点;三、四句写近望所见的泰山形象——神奇秀丽,高大巍峨;五、六句是细望泰山,写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涤荡着诗人的心胸,诗人目不转睛地望着飞鸟入林,流露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最后两句既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雄心气概,又饱含人生哲理:只有不畏艰险、敢于攀登,才能登高望远,俯视群山。这样,诗歌便景、情、理融为体,和谐自然,发人深省。三、归纳小结不畏艰难敢于攀登望岳远望—巍峨高大近望—神奇秀丽细望—心胸荡漾愿望—勇攀绝顶 《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形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三、归纳小结 《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形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主 旨三、归纳小结 借景抒情,层次清晰全诗紧扣“望”字,从诗人的角度远眺、近望泰山的雄浑景象,既宏观概括,又细致入微,最后落笔于诗人的主观心理活动,抒发了自己登临绝顶的决心和壮志,表现出一种高瞻远瞩的雄伟气魄。写作特色登飞来峰王安石二、新课讲解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作“王安石变法”。苏洵、苏轼、苏辙、柳宗元、王安石、韩愈、欧阳修、曾巩。唐宋八大家:二、新课讲解写作背景 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今宁波)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一年他正好三十岁。二、新课讲解飞来峰:山高168米,峰顶的应天塔是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平面为六边形,7层,高37.91米。 二、新课讲解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王安石二、新课讲解整体感知1.前两句写景,突出了飞来峰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这种特点? “千寻”运用夸张,突出古塔之高和自己所处之高,想象在山上鸡鸣之时能看到旭日东升的壮美之景,此为虚写,侧面衬托山之高。二、新课讲解2.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从自然角度说,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而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常被用来比喻奸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再联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他感到不站得高,就不能扫荡“浮云”,就会贻误自己的大事。这句诗是带有自警、自策意味的。 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二、新课讲解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二、新课讲解4.“最高层”有了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还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 “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指他站的比别人高。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也指他有雄心壮志 ,勇往直前,不畏艰难。这无疑是人生的最高层!三、归纳小结 《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诗歌主旨游山西村陆游二、新课讲解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词人。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他的诗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现存诗9300多首,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二、新课讲解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所作。 二、新课讲解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 山 西 村陆游二、新课讲解整体感知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 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现的境界,表现了农村景色的优美和诗人喜悦兴奋的心情。现在常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比喻绝处逢生的情景。二、新课讲解2.赏析“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叙写了江南农村春社日的热闹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古老的乡土风俗的赞美。二、新课讲解3.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随时拜访农家的愿望,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二、新课讲解4.这首诗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 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记叙,层次清晰,语言生动。诗歌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纯朴风俗陶醉、留恋之情。 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诗中的三、四两句,尤其写得流利生动,已经成为生活中广泛流行的成语。三、归纳小结 《游山西村》是一首朴实自然的山村记游诗。诗人围绕一个“游"字铺开,层次分明地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诗歌主旨三、归纳小结诗歌结构游山西村农家——丰年足食村外——景色优美村内——民风古朴希望——随时做客喜庆欢悦民风淳朴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一、文化常识春社 春社是最为古老的汉族传统民俗节日之一,在商、西周时期,是男女幽会的狂欢节日,而后来则主要用于祭祀土地神。春社的时间一般为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约在春分前后,但在汉族民间也有二月初二、二月初八、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之说。二、新课讲解作者简介 龚自珍,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字璱人,号定庵,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从小勤奋好学,15岁开始写诗,但屡试不第,38岁才中进士,做了几任小京官。他对清朝的思想统治不满,不愿和统治者合作,终于在鸦片战争前一年辞官回家。他的诗文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著名的是《己亥杂诗》共315首。 二、新课讲解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龚自珍全集》第十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年版)。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己亥年,时年48岁的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写成了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内容或直抒胸臆,或回忆往事,或叙述见闻,或赠答友朋等等。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是作者刚刚离开京城时写的。二、新课讲解整体感知1.试分析首句写“白日斜”的作用。 运用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途穷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二、新课讲解2.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浩荡离愁”运用比喻手法,把离愁比作浩荡的江水,写出了离愁的无穷无尽。“天涯”暗指诗人不再受到朝廷的重用。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离京时的郁闷、忧愁、失落的心情。二、新课讲解3.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两句托物言志,并运用比喻的手法,以“落花”比喻辞官的自己,写出了诗人虽然辞官还乡,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表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二、新课讲解4.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你还知道哪些奉献诗句? “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这两句移情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奉献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三、归纳小结诗歌结构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辞官远行化泥护花,比喻明志不甘沉沦为国效力三、归纳小结中心思想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四、强化训练1.《己亥杂诗》中,哪两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的复杂心情交织一起?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2.《己亥杂诗》中哪两句表现了诗人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五、拓展延伸山行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五、拓展延伸微雨登城二首(其一)[宋]刘散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赏析】这是一首登楼远望之作。诗人描写“雨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望的景色,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一个“闲”字,表明诗人并非第一次登临此处,也暗示他不是劳人迁客,点出诗人时有余暇,心自安闲,可慢慢欣赏雨中的秋山景色。全诗由实入虚,虚实相生,清逸潇洒,既能显示景物的绰约多姿,又能引发读者的悠远联想。六、布置作业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下列诗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六、布置作业参考答案:1.诗句原意: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衍生意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2、诗句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3、诗句原意:山重重叠叠,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衍生意义: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4、诗句原意: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洒,化作春泥可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衍生意义:多借指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
21 古代诗歌五首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一、新课引入 商汤得伊尹,开五百年基业;武丁得傅说,有武丁中兴;文王得姜太公,开八百年基业;齐桓公得管仲,成其五霸之首;三顾茅庐更是历来传颂。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但是真正能够为后世所称道的君臣佳话,确屈指可数。君主往往有求贤若渴之感,贤才则往往有知己难求之憾。因此,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一、新课引入 明主难得 ,贤才难求。刘邦发出“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感叹。曹操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渴求。岑参有“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四时常作青黛色,可怜杜花不相识”的浅吟。孟浩然有“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低唱。陆游有“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悲鸣。更有:李白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辛弃疾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看看作者有怎样的境遇,又有怎样的感慨。二、新课讲解作者简介 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二、新课讲解写作背景 由于契丹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之,陈子昂随军参谋。武攸宜出身亲贵,不晓军事,使前军陷没,陈子昂进献奇计,却未被采纳。他不忍见危不救,几天后再次进谏,结果激怒了武攸宜,被贬为军曹。他满怀悲愤地登上蓟北楼,写下了这首震惊千古的《登幽州台歌》。 二、新课讲解解释词语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岱宗:指泰山。 神秀:神奇秀丽。钟:聚集。 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割:分。 曾:同“层”。 眦:眼眶。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缘:因为。 浑:浑浊。 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落红:落花。 二、新课讲解整体感知1. “古人”“来者”各指什么? 古人:古代的贤明君主。来者: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2.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表达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 不同点:前一个“不见”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对将来提出希望,悲怆之情递进,由古及今。 二、新课讲解整体感知3.“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写出了什么?“独”有什么作用? 神态描写。写出诗人热泪飞洒的样子;渲染诗人的孤独和悲愤。二、新课讲解整体感知4、为什么会“怆然”(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1)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2)对贤明君王的渴盼。(3)表达人生的孤独感。 结构分析 二、新课讲解俯仰古今—时间绵长登楼远眺一空间辽阔怆然泣下一凄恻悲愁感于往事慨叹身世登幽州台歌写作特色二、新课讲解 意境雄浑,直抒胸臆,全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写登台的感慨。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三、归纳小结 《登幽州台歌》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愤和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和孤独之感。望 岳杜 甫二、新课讲解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思想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感人肺腑,因而他又被后人尊为“诗圣”。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等。二、新课讲解文体知识 律诗中国旧诗体裁之一。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超过八句,即十句及以上的,则称排律。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歌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仗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二、新课讲解写作背景 杜甫的《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是第一首。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24岁的杜甫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他的父亲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杜甫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较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二、新课讲解理解诗意望 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远望泰山参天耸立近望泰山高大秀美细望泰山情由景生愿望所感抒怀言志二、新课讲解整体感知1.首联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首句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写人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的形象,写出了泰山占地面积之广、气势之大。二、新课讲解整体感知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上句写泰山的神奇秀美,用的是虚笔,因为泰山的神奇秀美一言难尽,通过虛写造物主对泰山的偏爱一语概括。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二、新课讲解整体感知3.尾联化用了哪一句古语?表达了作者何种感情? 尾联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在这里,它是诗人要攀登泰山绝顶的誓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同时蕴含深刻的哲理:只有不畏艰险地攀登,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二、新课讲解整体感知4.如何理解《望岳》——诗景、情、理融于一体的特点? 《望岳》前六句是写望岳所见,一、二句点出泰山独特的地理特点;三、四句写近望所见的泰山形象——神奇秀丽,高大巍峨;五、六句是细望泰山,写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涤荡着诗人的心胸,诗人目不转睛地望着飞鸟入林,流露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最后两句既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雄心气概,又饱含人生哲理:只有不畏艰险、敢于攀登,才能登高望远,俯视群山。这样,诗歌便景、情、理融为体,和谐自然,发人深省。三、归纳小结不畏艰难敢于攀登望岳远望—巍峨高大近望—神奇秀丽细望—心胸荡漾愿望—勇攀绝顶 《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形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三、归纳小结 《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形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主 旨三、归纳小结 借景抒情,层次清晰全诗紧扣“望”字,从诗人的角度远眺、近望泰山的雄浑景象,既宏观概括,又细致入微,最后落笔于诗人的主观心理活动,抒发了自己登临绝顶的决心和壮志,表现出一种高瞻远瞩的雄伟气魄。写作特色登飞来峰王安石二、新课讲解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作“王安石变法”。苏洵、苏轼、苏辙、柳宗元、王安石、韩愈、欧阳修、曾巩。唐宋八大家:二、新课讲解写作背景 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今宁波)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一年他正好三十岁。二、新课讲解飞来峰:山高168米,峰顶的应天塔是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平面为六边形,7层,高37.91米。 二、新课讲解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王安石二、新课讲解整体感知1.前两句写景,突出了飞来峰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这种特点? “千寻”运用夸张,突出古塔之高和自己所处之高,想象在山上鸡鸣之时能看到旭日东升的壮美之景,此为虚写,侧面衬托山之高。二、新课讲解2.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从自然角度说,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而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常被用来比喻奸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再联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他感到不站得高,就不能扫荡“浮云”,就会贻误自己的大事。这句诗是带有自警、自策意味的。 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二、新课讲解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二、新课讲解4.“最高层”有了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还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 “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指他站的比别人高。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也指他有雄心壮志 ,勇往直前,不畏艰难。这无疑是人生的最高层!三、归纳小结 《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诗歌主旨游山西村陆游二、新课讲解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词人。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他的诗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现存诗9300多首,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二、新课讲解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所作。 二、新课讲解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 山 西 村陆游二、新课讲解整体感知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 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现的境界,表现了农村景色的优美和诗人喜悦兴奋的心情。现在常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比喻绝处逢生的情景。二、新课讲解2.赏析“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叙写了江南农村春社日的热闹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古老的乡土风俗的赞美。二、新课讲解3.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随时拜访农家的愿望,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二、新课讲解4.这首诗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 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记叙,层次清晰,语言生动。诗歌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纯朴风俗陶醉、留恋之情。 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诗中的三、四两句,尤其写得流利生动,已经成为生活中广泛流行的成语。三、归纳小结 《游山西村》是一首朴实自然的山村记游诗。诗人围绕一个“游"字铺开,层次分明地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诗歌主旨三、归纳小结诗歌结构游山西村农家——丰年足食村外——景色优美村内——民风古朴希望——随时做客喜庆欢悦民风淳朴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一、文化常识春社 春社是最为古老的汉族传统民俗节日之一,在商、西周时期,是男女幽会的狂欢节日,而后来则主要用于祭祀土地神。春社的时间一般为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约在春分前后,但在汉族民间也有二月初二、二月初八、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之说。二、新课讲解作者简介 龚自珍,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字璱人,号定庵,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从小勤奋好学,15岁开始写诗,但屡试不第,38岁才中进士,做了几任小京官。他对清朝的思想统治不满,不愿和统治者合作,终于在鸦片战争前一年辞官回家。他的诗文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著名的是《己亥杂诗》共315首。 二、新课讲解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龚自珍全集》第十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年版)。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己亥年,时年48岁的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写成了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内容或直抒胸臆,或回忆往事,或叙述见闻,或赠答友朋等等。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是作者刚刚离开京城时写的。二、新课讲解整体感知1.试分析首句写“白日斜”的作用。 运用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途穷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二、新课讲解2.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浩荡离愁”运用比喻手法,把离愁比作浩荡的江水,写出了离愁的无穷无尽。“天涯”暗指诗人不再受到朝廷的重用。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离京时的郁闷、忧愁、失落的心情。二、新课讲解3.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两句托物言志,并运用比喻的手法,以“落花”比喻辞官的自己,写出了诗人虽然辞官还乡,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表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二、新课讲解4.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你还知道哪些奉献诗句? “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这两句移情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奉献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三、归纳小结诗歌结构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辞官远行化泥护花,比喻明志不甘沉沦为国效力三、归纳小结中心思想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四、强化训练1.《己亥杂诗》中,哪两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的复杂心情交织一起?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2.《己亥杂诗》中哪两句表现了诗人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五、拓展延伸山行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五、拓展延伸微雨登城二首(其一)[宋]刘散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赏析】这是一首登楼远望之作。诗人描写“雨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望的景色,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一个“闲”字,表明诗人并非第一次登临此处,也暗示他不是劳人迁客,点出诗人时有余暇,心自安闲,可慢慢欣赏雨中的秋山景色。全诗由实入虚,虚实相生,清逸潇洒,既能显示景物的绰约多姿,又能引发读者的悠远联想。六、布置作业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下列诗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六、布置作业参考答案:1.诗句原意: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衍生意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2、诗句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3、诗句原意:山重重叠叠,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衍生意义: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4、诗句原意: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洒,化作春泥可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衍生意义:多借指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