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讲义(学生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导学案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导学案,共2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拓展,即学即练1,即学即练2,即学即练3,链接材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目标导航
知识精讲
知识点01 文题解读
“马”交代了本文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马说”即“ ”,就是 。标题交代了 。
【知识拓展】
说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特点:形式上采用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核心是议。这种文体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灵活,还常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马说》《师说》《捕蛇者说》等均属于这一文体。
知识点02 作者作品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年),字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 ”、“ ”。 代杰出的 家、 家、 家、政治家。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 ”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有《 》传世。
【知识拓展】相关背景
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这是作者《 》四篇中的第 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擢用,但“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韩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对下层知识分子不公,于是联系当时统治者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己身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
知识点03 字词句积累
1.字音:
祇辱于(zhǐ) 骈死于(pián) 槽枥(cá )(lì) 一食或尽粟一石( shí ) (sù)(dàn) 食马者(sì) 其真无马邪(yé)
2.通假字: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同“祇(只)”,只,仅)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
才美不外见(同“现”,显现,表现)
其真无马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3.古今异义:
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对;正确。)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怎么。今义:安定。)
4.一词多义: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的)
之 虽有千里之能(结构助词,的) 其 其真无马邪(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指千里马) 其真不知马也(副词,表推测语气,恐怕)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补充音节,无实义)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它)
食不饱,力不足(动词,吃。)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 )
食 策
食之不能尽其材(动词,同“饲”,喂) 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一食或尽粟一石(动词,吃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 )
尽 而
食之不能尽其材(动词,竭尽)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5.词类活用: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6.文言句式:
倒装句: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应为“千里之马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省略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也”前面省略宾语“它”)
策之不以其道(省略主语“食马者”)
判断句:
其真不知马也(“也”表判断)
【即学即练1】
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王命急宣 D.袛辱于奴隶人之手 学而时习之
知识点04 重点梳理
1.本文通篇不离马,难道仅仅只是写千里马吗?
2.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
3.作者在结尾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这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不知马”这个结论有什么含义?
【即学即练2】
(1)故虽有名马, , ,不以千里称也。
(2)文中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 。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就其根本原因谈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5.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知识点06 主旨点睛
本文采用“ ”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 ,以伯乐比喻 ,通过 ,提出“ ”的观点,讽刺了封建统治者 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 的愤激之情。
【即学即练3】
“说”是古代一种 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我们学过的《 》也是这种文体。《马说》通篇采用 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 。
能力拓展
文言词语辨析之一词多义
一、考点解说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一词多义在中考文言文阅读中考查比较频繁。中考常以判断词语意思相同或不同的一项、翻译语句等形式考查一词多义现象。
二、主要设问方式
①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其中加点词为一词多义的词语)
②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其中加点词为一词多义的词语)
三、技法攻略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A.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行”,本义是“行走”,在“大道之行也”中这个意义引申为实行、施行、推行的意思。(《大道之行》)。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
假借即通假字现象,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的现象,这里的乙字就含有了假借义。如“才美不外见”中“见”同“现”,意为显现,露出。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C.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D.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见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食之不能/尽其材 B.才/美不外见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安求其能/千里也
4.下面句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真无马邪 B.安求其能千里也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D.复前行,欲穷其林
5.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B.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C.安求其能千里也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1.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下列对文章《马说》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B.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它先天就“力不足”,所以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个“鸣”字写尽了千里马的无奈和悲愤,充分表现了它对“食马者”的鄙视与反抗。
D.本文以“说”这种体裁记叙了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
(2)课文《马说》和链接材料都围绕人才问题发表了看法,请说出两文作者的看法有何异同。
【链接材料】
辛未闰四月即事(节选)
张九成①
如闻失一士②,每食不下咽。
人才何其鲜③,求一于百千。
岂独今世软, 自古皆已然。
【注】①张九成:南宋人,曾任礼部侍郎兼刑部侍郎等官职。②士:指人才。③鲜:读作xiǎn。
(3)你认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能成为“千里马”?
2.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各题。
(一)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甲】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乙】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①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
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②者,使守南城③,则楚人不敢为寇,泗④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
惠王有惭色。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田:打猎,后作“畋”。②檀子:人名。下文的“盼子”“黔夫”“种首”也是人名。③南城:地名。下文的“高唐”“徐州”也是地名。④泗:泗水。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千里称也 连声称好 称体裁衣
B.一食或尽粟一石 不可或缺 或多或少
C.是马也 各行其是 搬弄是非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欲扬先抑 随心所欲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做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甲】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翻译:只能在奴仆手中受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
理解:两个句子不能调换顺序,其中包含了千里马“屈辱而死”的意味,用来加重被埋没的悲愤心情。
B.【乙】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理解:这两句以诘问、感叹的语气收束全文。前一句照应段首三句食马者的表现,后一句紧承上文“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ˈ”。
(3)语段(一)是如何称呼千里马的?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语段(一)中的“食马者”、语段(二)中的齐威王和魏惠王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统治者,请简要分析他们有何不同。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韩愈的《马说》一文后,班级举行了“马的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如果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拟一个开场白,要求其中至少要引用一句含有“马”字的古诗,或者两个含有“马”字的成语。
(2)活动要求每个组办一期以“马”为主题的墙报。请你为小组墙报设计如下内容。
墙报的标题:
墙报的3个板块的名称:
(3)韩愈在《马说》一文中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二者关系中伯乐起决定作用;也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而不是驽马,无论是否有伯乐,它在任何地方都会显示出卓越的才能。你同意哪种观点?联系实际,说说理由。
学习目标
中考导航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疏通文意,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2.体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1.“或”“食”“见”“安”“策”“材”“其”等是中考易考词语。
2.把握文章的深刻寓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重点,也是中考的易考点。
3. 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是中考文言文的常考点。
第23课 马说
目标导航
知识精讲
知识点01 文题解读
“马”交代了本文的论述对象,“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马说”即“说马”,就是谈马,论马。标题交代了本文的体裁和写作对象。
【知识拓展】
说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特点:形式上采用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核心是议。这种文体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灵活,还常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马说》《师说》《捕蛇者说》等均属于这一文体。
知识点02 作者作品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韩昌黎集》传世。
【知识拓展】相关背景
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这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擢用,但“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韩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对下层知识分子不公,于是联系当时统治者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己身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
知识点03 字词句积累
1.字音:
祇辱于(zhǐ) 骈死于(pián) 槽枥(cá )(lì) 一食或尽粟一石( shí ) (sù)(dàn) 食马者(sì) 其真无马邪(yé)
2.通假字: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同“祇(只)”,只,仅)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
才美不外见(同“现”,显现,表现)
其真无马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3.古今异义:
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对;正确。)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怎么。今义:安定。)
4.一词多义: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的)
之 虽有千里之能(结构助词,的) 其 其真无马邪(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指千里马) 其真不知马也(副词,表推测语气,恐怕)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补充音节,无实义)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它)
食不饱,力不足(动词,吃。)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 )
食 策
食之不能尽其材(动词,同“饲”,喂) 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一食或尽粟一石(动词,吃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 )
尽 而
食之不能尽其材(动词,竭尽)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5.词类活用: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6.文言句式:
倒装句: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应为“千里之马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省略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也”前面省略宾语“它”)
策之不以其道(省略主语“食马者”)
判断句:
其真不知马也(“也”表判断)
【即学即练1】
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王命急宣 D.袛辱于奴隶人之手 学而时习之
【答案】C
【解析】A才能/能够;B难道,表反问语气/代词,代千里马;C有时/有时;D的/代词,代学过的知识。故选C。
知识点04 重点梳理
1.本文通篇不离马,难道仅仅只是写千里马吗?
《马说》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2.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作者在结尾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这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不知马”这个结论有什么含义?结尾“其真无马邪”是紧承上文“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则是紧承结尾段前三句,因此结尾这一设问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不知马”的结论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埋没和摧残,强调了识别选拔人才的重要性。
【即学即练2】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文中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就其根本原因谈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①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揭示了统治者昏庸无道,不识人才,理没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5.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识千里马,愚妄无知。
知识点06 主旨点睛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主,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叙述,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即学即练3】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我们学过的《爱莲说》也是这种文体。《马说》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能力拓展
文言词语辨析之一词多义
一、考点解说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一词多义在中考文言文阅读中考查比较频繁。中考常以判断词语意思相同或不同的一项、翻译语句等形式考查一词多义现象。
二、主要设问方式
①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其中加点词为一词多义的词语)
②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其中加点词为一词多义的词语)
三、技法攻略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A.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行”,本义是“行走”,在“大道之行也”中这个意义引申为实行、施行、推行的意思。(《大道之行》)。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
假借即通假字现象,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的现象,这里的乙字就含有了假借义。如“才美不外见”中“见”同“现”,意为显现,露出。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C.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D.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答案】C
【解析】A.吃/同“饲”,喂。B.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名词,马鞭子。C.虽然。D.才能/能够。故选C。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见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答案】D
【解析】A项“祗”同“祇(只)”,只、仅;B项“食”同“饲”,喂;C项“见”同“现”,表现。故选D。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食之不能/尽其材 B.才/美不外见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安求其能/千里也
【答案】C
【解析】A项“食之”作主语,应从其后断开;B项“才美”作主语应在其后断开;C项正确;D项应在“安求”后边断开。故选C。
4.下面句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真无马邪 B.安求其能千里也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D.复前行,欲穷其林
【答案】A
【解析】A.难道,表反问语气;BCD.都是代词。故选A。
5.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B.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C.安求其能千里也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答案】D
【解析】A项“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者。B项“是”古义:这;今义:表肯定。C项“安”古义:怎能,今义:安全。D项中“辱”是“辱没”的意思,古今意义相同。故选D。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答案】D
【解析】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发现人才的人(伯乐)。故选D。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1.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下列对文章《马说》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文章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B.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它先天就“力不足”,所以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个“鸣”字写尽了千里马的无奈和悲愤,充分表现了它对“食马者”的鄙视与反抗。
D.本文以“说”这种体裁记叙了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
【解析】A项正确。B项,原因错误,根本原因应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项,并未表现出千里马对“食马者”的鄙视和反抗。D项,“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本文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故“记叙了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故事”说法错误。故选A。
(2)课文《马说》和链接材料都围绕人才问题发表了看法,请说出两文作者的看法有何异同。
【链接材料】
辛未闰四月即事(节选)
张九成①
如闻失一士②,每食不下咽。
人才何其鲜③,求一于百千。
岂独今世软, 自古皆已然。
【注】①张九成:南宋人,曾任礼部侍郎兼刑部侍郎等官职。②士:指人才。③鲜:读作xiǎn。
相同点:爱惜人才(或重视人才)。
不同点:韩愈认为人才多,但识才者少,呼吁要善于识别人才;张九成认为人才难得。
(3)你认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能成为“千里马”?
足够的知识储备、乐观向上的态度、坚强的意志、展示才能的勇气等。
2.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各题。
(一)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甲】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乙】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①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
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②者,使守南城③,则楚人不敢为寇,泗④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
惠王有惭色。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田:打猎,后作“畋”。②檀子:人名。下文的“盼子”“黔夫”“种首”也是人名。③南城:地名。下文的“高唐”“徐州”也是地名。④泗:泗水。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不以千里称也 连声称好 称体裁衣
B.一食或尽粟一石 不可或缺 或多或少
C.是马也 各行其是 搬弄是非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欲扬先抑 随心所欲
【解析】A项,著称/说/适合,相当;B项,有时/稍微/或者;C项,指示代词,此/正确/正确。D项,三个“欲”都是“想要,希望”的意思。故选D。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做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B )
A.【甲】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翻译:只能在奴仆手中受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
理解:两个句子不能调换顺序,其中包含了千里马“屈辱而死”的意味,用来加重被埋没的悲愤心情。
B.【乙】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理解:这两句以诘问、感叹的语气收束全文。前一句照应段首三句食马者的表现,后一句紧承上文“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ˈ”。
【解析】乙句理解有误,应是:前一句紧承上文“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ˈ”,后一句照应段首三句食马者的表现。
(3)语段(一)是如何称呼千里马的?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①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或“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②暗称。如“马之千里者”(或“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③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以代词指称千里马,表意简洁含蓄。
(4)语段(一)中的“食马者”、语段(二)中的齐威王和魏惠王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统治者,请简要分析他们有何不同。
“食马者”代表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齐威王代表重视人才,并能知人善任的统治者。魏惠王代表看重物质财富、目光短浅的统治者。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韩愈的《马说》一文后,班级举行了“马的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如果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拟一个开场白,要求其中至少要引用一句含有“马”字的古诗,或者两个含有“马”字的成语。
示例:同学们,大家好!马是人类的朋友,现在,它离我们愈来愈遥远了。为了增进对马的了解,我们开展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希望各位同学一马当先,为小组竞赛立下汗马功劳。让我们一起走进马的世界吧!
(2)活动要求每个组办一期以“马”为主题的墙报。请你为小组墙报设计如下内容。
墙报的标题:示例:马的趣谈
墙报的3个板块的名称:有趣的马、马与文学、名马故事
(3)韩愈在《马说》一文中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二者关系中伯乐起决定作用;也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而不是驽马,无论是否有伯乐,它在任何地方都会显示出卓越的才能。你同意哪种观点?联系实际,说说理由。
示例:我同意第二种观点。因为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在公司里面工作的员工,只要有才能,就能创造非凡的业绩,从而赢得大家的认可。学习目标
中考导航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疏通文意,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2.体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1.“或”“食”“见”“安”“策”“材”“其”等是中考易考词语。
2.把握文章的深刻寓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重点,也是中考的易考点。
3. 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是中考文言文的常考点。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导学案及答案,共3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拓展,即学即练1,即学即练2,即学即练3,即学即练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学案设计,共1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拓展,即学即练1,即学即练2,即学即练3,即学即练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学案,共3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拓展,即学即练1,即学即练2,即学即练3,即学即练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