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冀人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5课《水污染》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冀人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6课《空气污染》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冀人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8课《生物的启示》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冀人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9课《漂浮的船》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冀人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10课《工程师的发明创造》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冀人版 (2017)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大自然的启示与发明第7课 蝙蝠与雷达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蝙蝠在夜间捕食的秘密
2、知道蝙蝠在夜间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的配合
3、了解雷达的发明与蝙蝠的关系
能力目标:搜集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及模拟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蝙蝠夜间捕食的秘密及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
难点:分析蝙蝠夜间捕食与雷达工作原理的相似性,从而认识仿生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PPT课件、超声波传感器、超声波测距仪、飞虫模型等
教学过程
情景与问题
蝙蝠是夜行动物,有很高的飞行本领,能够在夜晚灵活地捕食昆虫,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是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的避开。雷达能够远距离敏锐地捕获目标信息,无论是白天黑夜均能探测远距离的目标,且不受雾、云和雨的阻挡,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特点,并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那么,蝙蝠是怎样在夜晚捕食昆虫的?雷达捕获目标信息与蝙蝠捕食昆虫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7课蝙蝠与雷达
课题:7 蝙蝠与雷达
探究与发现
蝙蝠捕食的奥秘
18 世纪前后,科学家曾多次做实验,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
实验条件: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上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第一次实验:蒙上蝙蝠的眼睛,让它在屋子里飞,结果蝙蝠依然能够飞行自如,铃铛一个也没响。说明蝙蝠夜行探路与眼睛无关。
第二次实验: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里飞,结果蝙蝠就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说明蝙蝠夜行探路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实验: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里飞,结果蝙蝠还是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说明蝙蝠夜行探路与嘴有关。
实验结论: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完成的。
那么,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呢?
原来蝙蝠在飞行过程中,能够从喉部发出一种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当这种超声波碰到飞行中的昆虫或前方的物体时,就会反射回来传入蝙蝠耳内,这样蝙蝠就能判断出食物或障碍物距离的远近、位置和大小了。
为了进一步证明蝙蝠究竟是怎样在夜晚捕食昆虫的?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材料:超声波传感器、超声波测距仪、飞虫模型等。
实验方法:
1.打开仪器电源开关,将飞虫模型放置在传感器前方,观察显示的数据。
2.前后移动飞虫模型,观察数据变化。
3.遮挡超声波传感器,移动飞虫模型,观察数据变化。
实验现象:将飞虫模型放置在传感器前方,这时显示屏上显示飞虫模型距传感器的距离;前后移动飞虫模型,距离发生改变,遮挡超声波传感器,移动飞虫模型,移近或移远数据不变。
实验结果:超声波发射器向某一方向发射超声波,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超声波接收器接收反射波,利用超声波测距仪可以计算出发射点距障碍物的距离。
比较超声波实验与蝙蝠捕食有哪些相同点?
超声波实验与蝙蝠捕食都是利用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后被反射,然后判断障碍物距离远近的
超声波发射器相当于蝙蝠的喉部,能发出超声波;超声波接收器相当于蝙蝠的耳朵,能接收反射波;超声波测距仪相当于蝙蝠的大脑,在大脑中形成了一幅反映四周的声波图。
资料;
蝙蝠捕食昆虫的本领很高超,它在飞行时,从喉内产生超声波,通过口或鼻发射出去,当遇到物体时,超声波就被反射回来,蝙蝠的耳朵接收到回声,能精确地识别外界环境,追捕夜间活动的昆虫。更奇妙的是,蝙蝠的超声波探测系统,还能准确地区别出物体的属性。例如,有人实验把面粉虫和金属碎屑一起抛去,蝙蝠也能准确地区别出这两种东西的性质,只捕食面粉虫,而不去理睬金属碎屑。据测算,蝙蝠竟能在一秒钟里发出和接收(分辨)250组回声。另外,蝙蝠的回声探测系统既能排除人为的干扰,也不怕同类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成百上千的蝙蝠居住的洞穴里,它们同时发出超声波,仍旧各行其事。[来源:学.科.网]
用流程图的方式,记录蝙蝠捕食昆虫的过程。
蝙蝠喉部→超声波→昆虫→反射波→蝙蝠耳朵→判断距离捕食
雷达与蝙蝠
雷达能够在很远的距离发现目标,它是利用什么科学原理发明的?是怎样工作的?与蝙蝠又有什么关系呢?
雷达是通过蝙蝠的声波原理发明的,雷达也被称为"无线电定位"。雷达是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雷达发射电磁波对目标进行照射并接收其回波,由此获得目标至电磁波发射点的距离、距离变化率(径向速度)、方位、高度等信息。
让我们通过书籍、期刊、网络等途径,搜集雷达的相关资料,认识雷达的发明、发展及其工作过程
雷达的发明与发展
★ 1888 年,德国科学家赫兹成功利用仪器产生无线电波。
★1916年马可尼和富兰克林开始研究短波信号反射。
★1925年,伯烈特与杜武合作,第一次成功使用“雷达”,把从电离层反射回来的无线电短脉冲显示在 CRT 显示器上。
★ 1935 年,英国科学家瓦特发明了既能发射无线电波,又能接收反射波的装置,它能在很远的距离就探测到飞机的行动,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实用雷达。
★1947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研制出线性调频脉冲雷达。
★1971年加拿大伊朱卡等3人发明全息矩阵雷达。与此同时,数字雷达技术在美国出现。
★1993年美国曼彻斯特市德雷尔·麦吉尔发明了多塔查克超智能雷达。
雷达的工作过程
雷达是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其工作过程是:雷达的发射机通过天线把电磁波射
向空间某一方向,处在此方向上的物体反射碰到的电磁波,雷达天线接收此反射波,送至接
收设备进行处理,提取有关该物体的某些信息,如:目标物体至雷达的距离、方位等。
用流程图记录雷达发现目标的过程。
发射天线→电磁波→目标物体→反射波→接收天线→显示屏显示目标信息
雷达与蝙蝠有什么异同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雷达波碰到物体,反射回来以后,测出和目标的距离,这和蝙蝠发出超声波,接收回波,来确定、捕捉目标所在的位置的原理完全一样。不同的是雷达发射的是电磁波,蝙蝠发出的是超声波
像雷达这样,很多发明都能够在自然界找到相似的原型。雷达要解决的问题,自然界早已解决得非常完美,大自然能给人类很多启示!
应用与拓展
制作简易照相机
还有哪些发明能在自然界找到相似的原型呢?
让我们查阅资料,了解照相机与眼睛结构的关系,制作一台简易照相机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眼睛的晶状体,照相机内的底片相当于眼睛的视网膜,来自物体的光线经照相机的镜头成像与底片上,与来自物体的光线经晶状体成像与视网膜上,再经视神经传到大脑,形成视觉的原理是相同的。
材料:凸透镜、两个不同的长方体纸盒、半透明纸或毛玻璃、剪刀、小刀、铅笔、尺子、双面胶等
制作方法:
(1)挖孔安装凸透镜
(2)去底安装半透明纸
(3)两个纸盒插接在一起
(4)前后调试“镜头”
在光线稍暗的地方,将“镜头”朝着光线明亮的地方,调整纸盒的前后位置,看是否能够在半透明纸或毛玻璃上形成比较清晰的图像。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蝙蝠夜间飞行捕食的秘密是靠嘴和耳朵配合完成的,在飞行时,从喉内产生超声波,通过口或鼻发射出去,当遇到物体时,超声波就被反射回来,蝙蝠的耳朵接收到回声,能精确地识别外界环境,追捕夜间活动的昆虫。人们根据蝙蝠的声波原理发明了雷达,雷达的发射机通过天线把电磁波射向空间某一方向,处在此方向上的物体反射碰到的电磁波,雷达天线接收此反射波,送至接收设备进行处理,提取有关该物体的某些信息。同样道理,人们根据眼睛结构发明了照相机。其实还有很多发明能在自然界找到相似的原型。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板书设计
7 蝙蝠与雷达
蝙蝠捕食的秘密:嘴、耳的配合
雷达的发明原理:蝙蝠的声波原理
蝙蝠与雷达:工作原理相同
实验操作
数据变化
不遮挡超声波传感器
移近
0.09
移远
0.27
遮挡超声波传感器
移近
0.05
移远
0.05
小学冀人版 (2017)第14课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冀人版 (2017)<a href="/kx/tb_c402138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14课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a>,共5页。
小学科学冀人版 (2017)六年级下册第13课 浩瀚的宇宙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冀人版 (2017)六年级下册<a href="/kx/tb_c402138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13课 浩瀚的宇宙教学设计及反思</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作业,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冀人版 (2017)六年级下册第11课 太阳系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冀人版 (2017)六年级下册<a href="/kx/tb_c402137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11课 太阳系教学设计</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作业,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