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 2.1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练习)-(新高考专用)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389231/1-170873266004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 2.1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练习)-(新高考专用)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389231/1-170873266007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 2.1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练习)-(新高考专用)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389231/1-170873266009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 2.1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练习)-(新高考专用)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389231/0-170873265824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 2.1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练习)-(新高考专用)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389231/0-170873265832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 2.1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练习)-(新高考专用)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389231/0-170873265835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 2.1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练习)-(新高考专用)
展开1、重书本抓主干
从最原始的概念入手,把这些概念都弄清,千万不要混淆一些概念,根底知识,这点来说就是地理成功的一半掌握了,这些根底东西一定要掌握非常好,才能灵敏运用。
2、重原理抓过程
我们必须从根底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
3、勤归纳会比较
要勤于考虑,注重平时的积累,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用联络的方法来表达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
4、多读图勤考虑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可以分开地图。
5、重标准有条理
答题标准、有条理是文科综合的得分重要法宝,因此学生在平时就要注重培养标准做题的才能,以进步得分率。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
2.1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专题训练)
(2023秋·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高三校考阶段练习)图示意某地灌木周围与其株高相同距离处风速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裸沙地垂直方向上风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水平气压梯度力B.地转偏向力C.摩擦力D.地表起伏
2.沙拐枣枝叶最茂盛的高度大致位于( )
A.0.3~0.5mB.0.8~1.0mC.1.2~1.5mD.2.0~2.3nm
3.植株周围最易发生风蚀的是( )
A.白刺B.梭梭C.沙拐枣D.裸沙地
【答案】1.C 2.B 3.C
【解析】1.水平方向的大气运动主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其中摩擦力自地面向上逐渐减小,使得裸沙地风力自下而上逐渐增强,而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起伏对风速垂直方向影响不大。故选C。
2.植被对风力具有阻挡作用,枝叶越茂盛,阻挡作用越明显,风力越小。从图中可以看出,沙拐枣0.8~1.0m处风力最低,由此可以判断该高度其枝叶最茂盛。故选B。
3.从图中可以看出,沙拐枣地表的风力最大,而风力越大对土壤的侵蚀作用越强,地表最易发生侵蚀。故选C。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读内蒙古自治区生态区划分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为治理Ⅱ生态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划区轮牧B.采伐结合C.退耕还林D.人工降水
5.Ⅲ生态区在开发利用中不易发生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B.土壤次生盐渍化C.草地退化D.水土流失
【答案】4.A 5.D
【解析】4.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读图可知,Ⅱ生态区为草原区,其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Ⅱ生态区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过度放牧导致的,故该生态区应该采取的有效措施是划区轮牧、以草定畜等,A项正确;草原区不涉及采伐和退耕还林,BC错误;人工降雨需要满足一定的气象条件,D错误。故选A。
5.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Ⅲ生态区为荒漠区,降水较少,容易出现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和草场退化等问题,不易发生水土流失,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2023秋·浙江·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农牧交错带指农耕区与草原牧区之间的过渡带。下图为我国农牧交错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6.确定农牧交错带分布具体范围,依赖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GPSB.GNSSC.RSD.GIS
7.农牧交错带有很强的过渡性,我国南、北方农牧交错带过渡性表现的相似点是( )
①高原地形与平原地形之间过渡 ②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区过渡
③荒漠景观与草原景观之间过渡 ④人口稀疏区与人口密集区过渡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6.D 7.D
【解析】6.确定农牧交错带分布具体范围,需要用RS获取农牧交错带的信息,然后用GIS分析具体分布范围,D正确;GPS、GNSS主要用于导航和定位,AB错误;RS技术不能分析地物的信息,C错误。所以选D。
7.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高原地形与平原地形之间过渡,南方农牧交错带不是高原地形与平原地形之间过渡,①错误;我国南、北方农牧交错带都是位于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区过渡,降水的变率较大,②正确;我国南、北方农牧交错带是草原景观和森林景观之间过渡,③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我国南、北方农牧交错带大致与胡焕庸线重合,位于人口稀疏区与人口密集区过渡,④正确。所以选D。
(2023春·云南昆明·高三云南师大附中校考阶段练习)下图为2022年甘肃、青海和宁夏三省区人口、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与甘肃、宁夏相比,青海人均粮食产量低的主要原因( )
①气候高寒 ②人均耕地少 ③土地生产力低 ④人口数量少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9.此三省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C.土地污染D.生物多样性减少
10.此三省区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宜采用( )
A.间作套种B.立体开发C.节水技术D.土地休耕
【答案】8.A 9.B 10.C
【解析】8.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气候高寒,土壤贫瘠,土地的生产力低,①③正确;青海耕地面积远小于甘肃和宁夏,人口与宁夏大致相等,所以人均耕地资源少,②正确,④错误。故选A。
9.三省区均位于干旱区,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故最易出现的生态问题是土地荒漠化。故选B。
10.气候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是水源,因此最宜采用节水技术。故选C。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青海湖流域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属于封闭的内陆盆地。该流域四周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北部为大通山,东部日月山是青海省农耕区与牧业区的分水岭,西部高原丘陵与柴达木盆地相接,周围山峰海拔多在4000m以上。如图为青海湖东岸沙化程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1.推测青海湖东岸沙化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沉积B.流水侵蚀C.流水沉积D.风力侵蚀
12.推测与图示青海湖东岸沙化程度分布关系密切的是( )
①地形的阻挡作用②风力搬运能力下降③植被覆盖率的影响④流水搬运能力下降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3.为进一步应对青海湖东岸的沙化现象,应当( )
A.实施大范围的植树造林B.推进退耕还草工程
C.修建沿湖防护堤坝D.修建引湖水灌溉工程
【答案】11.A 12.A 13.B
【解析】11.青海湖流域位于内陆地区,距海较远,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小,受西北季风的影响较大,降水较少,流水侵蚀、沉积作用弱,BC错误;青海湖湖水主要补给来源为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青海湖主要入湖径流位于西北侧,受河流搬运作用的影响,大量泥沙在湖泊的西北侧堆积,而该多盛行西北风,在风力作用下,湖泊西北侧的沙粒向东南方向迁移,受湖泊东侧地形的阻挡,沙粒在湖泊东岸沉积导致湖岸沙化,A正确,D错误。故选A。
12.读图可知,青海湖东岸沙化程度大体表现为自西向东减弱;根据材料可知,青海湖东侧分布有日月山,在地形的阻挡下,风力搬运的沙粒在湖岸沉积,而随着搬运距离增加,风力搬运能力下降,地表沙化的程度逐渐减弱,①②正确;该湖泊东岸的沙化主要与风力搬运、沉积有关,并不是由植被覆盖状况决定的,③错误;青海湖流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因此湖泊东侧、东南侧入湖河流较少,湖泊东岸沙化与流水搬运能力无关,④错误。综合上述分析,①②正确,③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3.青海湖流域属于高原气候,主要植被为灌丛、草甸,高寒的气候不适合森林生长,A错误;推进退耕还草工程有利于增加沿岸的湿地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进而减轻沙化现象,B正确;修建沿湖防护堤坝并不能减少风沙活动,也不能改善已有的沙化问题,C错误;青海湖属于咸水湖,修建引湖水灌溉工程可能会造成土壤盐渍化,D错误。故选B。
(2023秋·宁夏石嘴山·高三平罗中学校考期中)疏勒河流域位于河西走廊西部,下游马鬃山山区是边防重地和资源重地。1992年中蒙边境马鬃山口岸开通,特别是2004年工业园区大规模建设以后,马鬃山山区矿产业和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人口剧增。下表示意2000—2016年疏勒河流域各分区荒漠化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疏勒河流域的主要土地类型是( )
A.戈壁、裸岩和沙地B.草地和耕地
C.城乡、工矿和居住用地D.水塔和林地
15.疏勒河流域北部荒漠化程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有( )
①过度开垦②不合理开矿③过度放牧④过度砍伐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6.疏勒河流域中部荒漠化变化趋势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
A.绿洲种植面积扩大B.跨流域调水
C.实施上中下游科学分水制度D.大规模营造乔木林
【答案】14.A 15.B 16.C
【解析】14.根据材料判断,疏勒河流域地处河西走廊西部,气候干旱,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土地类型以戈壁、裸岩和沙地为主,A正确,D错。气候干旱,耕地不是主要土地类型,B错。气候干旱,人口数量少,城乡、工矿和居住用地不是主要土地类型,C错。故选A。
15.由材料可知,北部马鬃山山区是重要的边防重地和资源重地。马鬃山口岸的开通和工业园区的大规模建设,使得马鬃山山区矿产业和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人口剧增。因此,不合理开矿和过度放牧等活动是马鬃山山区生态破坏严重、土地荒漠化程度较高的主要原因,②③正确,排除①④,故选B。
16.表格资料显示,中部中下游平原荒漠化状况呈现改善趋势。绿洲种植面积扩大、大规模营造乔木林会使当地用水量大增,不利于疏勒河流域中部荒漠化的改善,AD错误;疏勒河流域地处河西走廊西部,气候干早,周围荒漠广布,加上河水的蒸发和下渗,跨流域调水工程量大,投资多,可调水量少,可行性不高,B错误;实施流域科学分水制度,可保证中下游生态用水,这是荒漠化改善的主要原因,C正确。故选C。
(2023秋·河南信阳·高三统考阶段练习)黄河三角洲地下水埋藏较浅,矿化度较高,土壤盐渍化面积约为44.29万hm2²,占总面积的50%以上。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引淡淋盐、合理灌溉、覆盖、深耕深翻等,其中深耕深翻是指经过耕翻,把表层土壤翻扣到下层,把下层土壤翻到表面。下图示意黄河三角洲位置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黄河三角洲土地盐碱化最严重的季节及原因( )
A.春季降水少,蒸发旺盛B.夏季降水多,地下水水位上升
C.秋季台风活动频繁,海水入侵明显D.冬季植被覆盖低,大风天气多
18.深耕深翻能够治理土壤盐碱化,主要原因是( )
①降低土壤表层温度,减少蒸发②土壤表层盐分含量高,底层低
③阻断地下盐分上升④提高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盐碱度相对降低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17.A 18.C
【解析】17.春季黄河三角洲降水较少,加之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加,导致土壤中含有的盐分随水分上升到土壤表层,因水分蒸发而聚集,使得土壤中盐碱含量增加。其他选项中夏季降水多,秋季台风活动频繁,冬季植被覆盖低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土壤盐碱化,但相对来说春季降水少、蒸发旺盛是导致黄河三角洲土地盐碱化问题最严重的原因,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8.深耕深翻可以将土壤中富含盐分的表层土壤翻入土壤底层,而将富含养分的土壤底层翻到表层,这样可以使盐分分布均匀,降低表层土壤的盐分含量,同时将底层较低盐分的土壤上翻,使植物的根系更容易吸收营养物质;另外,深耕深翻还能阻断地下盐分的上升,防止盐分随水分上升到土壤表层,从而减缓土壤盐碱化的发展趋势。②③正确。降低土壤温度和提高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不是主要原因,①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23秋·河南信阳·高三统考阶段练习)2023年4月我国北方地区先后出现6次沙尘天气,较同期平均值(4.3次)偏多。其中在9~13日出现了“回锅沙”现象,即10日沙尘后,空气出现了一定改善,但12日,本来已经南下的沙尘回流导致京津冀地区沙尘天气再次出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今春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多发的原因是( )
A.地表粗糙,地面摩擦力小B.南北温差小,多大风天气
C.北方气温偏低,地表解冻晚D.沙源地降水偏少,植被生长较差
20.“回锅沙”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风向转变为偏南风B.冷空气再次带来沙尘
C.南方地区地面干燥容易起沙D.大气稳定,沙尘天气持续时间长
【答案】19.D 20.A
【解析】19.地表粗糙,地面摩擦力应该大,A错;南北温差大才会多大风天气,B错;北方气温偏低,地表解冻晚会使得地表不易产生沙尘,不利于沙尘天气的形成,C错;沙源地降水偏少,植被生长较差会加剧土壤缺水,减少表面植被覆盖,增加沙尘发生概率,D对。故选D。
20.“回锅沙”现象是本来已经南下的沙尘回流导致的,风向是从南吹向北,A对;风从南方吹来带来沙尘,不是北方来的冷空气带来沙尘,B错;沙尘来源是南下的沙尘回流,不是南方地面干燥的就地起沙,C错;沙尘天气多数为锋面过境风力较大时发生的,大气稳定不利于沙尘天气持续,D错。故选A。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某学者模拟降雨情况下坡面植被覆盖对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通过实验获取了不同条件下的产流、产沙量数据。下图为该学者记录的不同植被覆盖度不同降水强度下(30mm/h、60mm/h、90mm/h)相对距离(与模拟降水地的距离)的累积产流量和累积产沙量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1.根据统计数据可以得出( )
A.相对距离越远,不同降水强度下的累积产流量越大
B.相同距离下,累积产流量与降水强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C.植被覆盖度变化对不同降水强度的累积产沙量影响较小
D.60mm/h降水强度下,植被覆盖度提高对累积产沙量影响最大
12.该实验对治理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的启示是( )
A.降低地表坡度B.控制降雨强度C.提高植被覆盖度D.改善土壤结构
【答案】21.D 22.C
【解析】21.据图可知,相对距离与不同降水强度下累积产流量并不呈正相关,A错误;由图可知,相同距离下,累积产流量与降水强度呈正相关,B错误;对比两幅图可知,植被覆盖度变化对不同降水强度下的累积产沙量的影响较明显,C错误;对比两幅图中60mm/h降水强度下累积产沙量,可知植被覆盖度提高对累积产沙量影响最大,D正确。故选D。
22.根据两种植被覆盖度下的累积产流量、累积产沙量可以看出,高植被覆盖度条件下,地表累积产流量呈现小幅度下降,累积产沙量出现较明显的下降,这说明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的治理应当注重植被覆盖度的提升,C正确;该实验不能反映出地表坡度,土壤结构,AD错误;降雨强度是无法控制的,B错误。故选C。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胡杨是我国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唯一的成林树种,我国90%以上的胡杨分布在塔里木河两岸。距离河道近的地带,胡杨种群林分郁闭度大,幼苗占比大;距离河道远的地带,胡杨种群林分郁闭度小,以大老龄树木为主。胡杨的根、躯干、叶片等能够吸收盐分,并能够通过茎叶的泌腺排出。下图为塔里木河上游地下水埋藏深度与胡杨部分指标的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塔里木河上游地区胡杨种群正常生长的地下水埋藏深度最大为( )
A.2mB.2.5mC.4.1mD.4.8m
24.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的生态意义主要表现为( )
①防风固沙,减少土壤流失②减少蒸发,增加降水③保护河道岸坡,稳定河床④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23.C 24.B
【解析】23.内陆干旱的荒漠地区,距河道越远,地下水水位越低,地下水埋藏深度越大,胡杨种群林分郁闭度越小,据此判定曲线b表示林分郁闭度,则曲线a表示冠幅,曲线a顶点对应的地下水埋藏深度大致为4.1m。距离河道远的地带,胡杨种群以大老龄树木为主,地下水埋藏深度超过4.1m后胡杨林分郁闭度进一步减小,林木更加稀疏,冠幅也开始变小,大老龄树木种群衰落,难以正常生长,所以胡杨种群正常生长的地下水埋藏深度最大值为4.1m,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4.胡杨林生长在内陆干旱的荒漠地区,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同时能够减轻大风对土壤的侵蚀,减少土壤流失,①正确。胡杨林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蒸发,但不能增加降水、改变当地降水少的气候特征,②错误。胡杨林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有利于保护河道岸坡,减少其土壤流失,稳定河床,③正确。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主要是湿润、半湿润地区森林的生态作用内陆干旱的荒漠地区受风力侵蚀影响更大,④错误。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5.(2023·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11月29日前后,中蒙两国签署了荒漠化治理双边合作文件,将扩大应对气候变化、荒漠化防治领域的合作。近年来,源自蒙古国的沙尘暴不仅使其国内遭受严重灾害,也波及了周边国家和地区。沙尘暴是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冬春季节尤其是春季活动更为频繁。近些年,东亚沙尘暴活动整体上呈减弱趋势。相比于2001年,2010-2017年东亚主要沙尘源区(35°N-49°N,94°E-126.5°E)的起沙量从3.08亿吨/年减少到2.02亿吨/年,减少明显。图示意我国北方和蒙古国主要沙尘源区主要因子变化对地表起沙量减少的相对贡献(2010-2017年相比于2001年)。
(1)分析我国北方和蒙古国成为我国沙尘暴主要沙尘源地的原因。
(2)说出我国春季沙尘暴活动较冬季更为频繁的原因。
(3)指出近年来影响东亚沙尘暴活动的主要因子变化的关联性。
(4)说明中蒙两国签署荒漠化治理双边合作文件的意义。
【答案】(1)我国北方和蒙古国分布着大面积半干旱草原、干旱荒漠区,地表干燥且沙质沉积物丰富;处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东缘、南缘,冬季风力强劲;过度放牧、过度农垦,加剧了土地沙漠化,地表裸露面积大。
(2)春季气温回升,表土解冻,蒸发加剧,地表干燥,沙源丰富(或冬季土壤冻结或被大雪覆盖,地表沙源少);气温回升,空气干燥,难以形成降水;气温回升,上升气流增强,易形成扬沙;开始春耕生产,对地面土层的扰动增多。
(3)植被覆盖率提高,地表粗糙度增大,降低近地面风速,产生沙尘暴的动力减弱;近地面风速降低,土壤水分蒸发减少,土壤湿度提高;土壤湿度增加,沙尘启动困难,沙尘暴难以发生;土壤湿度增加,植物生长的水分条件改善,有利于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裸地面积减少,沙尘暴的沙源减少,发生频率降低。
(4)促使两国更加科学、有效地合作治理蒙古高原上的荒漠化,修复生态环境,减少沙尘暴灾害;加强两国相关部门交流与技术合作,推动沙尘暴源区和路径区的旱灾防治和沙源控制,提高灾害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理能力;促进草场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发展绿色产业,改善民生,减轻贫困。
荒漠化状况
南部上游山区
中部中下游平原
北部马鬃山山区
面积/km2
比重/%
面积/km2
比重/%
面积/km2
比重/%
重度恶化
1555
4
1880
3.4
3089
10.2
轻度恶化
2138
5.5
9292
16.8
10449
34.5
轻微改善
5637
14.5
22455
40.6
11146
36.8
显著改善
29548
76
21681
39.2
5603
18.5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练习课时规范练35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练习课时规范练35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我国红色荒漠化的主要治理措施是,据材料可知,实验在玻璃房内进行的主要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37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精选练习)-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37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精选练习)-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文件包含专题37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精选练习-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原卷版docx、专题37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精选练习-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37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精品讲义)-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37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精品讲义)-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文件包含专题37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精品讲义-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原卷版docx、专题37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精品讲义-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