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11劝学7 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11劝学7 教案,共5页。
《劝学》教学设计教学设想: 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教授《劝学》,我拟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 当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 老师应该帮助他们扫清字字、词、句的阅读障碍, 引导他们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很有帮助。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诵读课文(感性认知)、探究课文(理性认知)、背诵课文(能力升华)。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及重要虚词“而”、“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能力目标:以诵读培养语感,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养成诵读文言文的好习惯,理解文意以及在此基础上尝试背诵一、二段。3、学习目标: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态度的论述。4、德育目标:认识“劝学”的深刻道理,劝勉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学重难点:1、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读中正字正音、辨词析句、疏理文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2、把握文章行文脉络,理解文意,背诵一、二段。教学方式和手段1.教学方式:讨论交流法、诵读教学法,教师引导法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朗读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诗《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隧道去聆听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大师荀况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劝学》。二、解题:“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 生:勉励之意。 师:“劝”字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弥补自身不足,完善自己。三、出示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及重要虚词“而”、“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能力目标:以诵读培养语感,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养成诵读文言文的好习惯,理解文意以及在此基础上尝试背诵一、二段。3、学习目标: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态度的论述。4、德育目标:认识“劝学”的深刻道理,劝勉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四、课文学习:(一)学习第一段:1、分组自由朗读2、纠正重要字词的读音,找出通假字。【明确】輮通“煣”,用火烤;有通“又”,又;暴通“曝”,晒;知通“智”,智慧。3、讨论探究:学生自由发言,质疑答疑,师生交流讨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翻译重点句子。(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明确】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译文】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比蓼蓝更青。冰,是水结成的,但比水更寒冷。(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明确】判断句【译文】即使又晒干了,不再挺直(的原因),是用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明确】日,名词作状语【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4、全班朗读,找出观点句,把握第一段内容大意。【明确】观点句:学不可以已。 内容大意: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5、学生自主朗读,尝试背诵。6、根据幻灯片的思路提示,尝试背诵课文。(二)学习第二段1、分组朗读2、纠正重要字词的读音,找出通假字。【明确】“生”通“性”,本性3、教师找出难句,学生翻译,落实知识点。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明确】水:名词活用作动词【译文】借助船只的人,不能够游泳,却能横渡江河。4、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点拨总结,落实虚词“而”的用法。吾尝终日而(表修饰)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表承接)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表承接)招,臂非加长也,而(表转折)见者远;顺风而(表承接)呼,声非加疾也,而(表转折)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表转折)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表转折)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小结】“而”字作连词的用法:1、表递进: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进一层2、表修饰:典型的现代汉语修饰关系,译为“地”或不译3、表承接:连接的前后项内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有较明显的先后关系4、表转折:前后项的内容相对或相反5、全班朗读,找出观点句,把握第二段内容大意。【明确】观点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内容大意: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6、学生自主朗读,尝试背诵。7、根据幻灯片的思路提示,尝试背诵课文。五、练习巩固1、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中“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B、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C、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D、移其粟于河内2、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A、苛政猛于虎也B、皆以美于徐公也C、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3、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及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吾尝终日而思矣④吾尝跂而望矣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⑥吾恂恂而起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⑧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A、①③/②④/⑤⑧/⑥⑦B、①⑦⑧/②⑤/③⑥/④C、①⑤⑧/②⑦/③⑥/④D、①⑧/②⑤/④⑥/③⑦4、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申之以孝悌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