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4课第1框课件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9/15391421/0-170878092115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4课第1框课件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9/15391421/0-170878092118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4课第1框课件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9/15391421/0-170878092121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4课第1框课件04](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9/15391421/0-1708780921253/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4课第1框课件05](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9/15391421/0-170878092129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4课第1框课件06](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9/15391421/0-170878092131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4课第1框课件07](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9/15391421/0-1708780921343/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4课第1框课件08](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9/15391421/0-1708780921388/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3课第2框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3课第3框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4课第2框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5课第1框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5课第2框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政治 (道德与法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集体备课课件ppt
展开自主学习 | 释疑解惑
辨析1:感性认识可能是正确的,理性认识一定是正确的。提示:错误。理性认识不一定能正确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辨析2:只有理性认识才能对实践起指导作用。提示:错误。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能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3.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辨析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示:错误。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辨析2:学习新发展理念,提高思想认识是一种实践活动。提示:错误。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而学习新发展理念以提高思想认识是改造主观世界的表现,不是实践活动。
提醒:1.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在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提醒:1.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2.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3.动物的本能活动是动物适应环境的生存活动,与人的实践活动有本质区别。
辨析:获取知识的来源有两种:实践和学习。提示:错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而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两种,一是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方法技巧:在运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一知识点时,材料中一定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而且一种认识是另一种认识的发展,这种发展是由某种实践推动的。
思考: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这种观点正确吗?提示:错误。科学理论作为一种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但不能据此认为科学理论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从而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因此,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注意:“三个有利于”标准与实践标准并不矛盾,它是实践标准的具体化。
注意:1.认识的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2.认识的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合作探究 | 重难突破
为了建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线科技工作者已经接续奋斗了30多年。1992年9月21日,中央决策部署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如何准确理解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30多年来,我国先后研制发射了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了空间出舱活动、空间交会对接、在轨加注燃料、航天员中长期在轨驻留等许多关键技术。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全面建成自主建造、独立运行的“天宫”空间站,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圆满完成“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问题:结合材料,分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过程体现的实践特点。提示: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外太空、航天器、广大航天人,这些载人航天工程的构成要素都是客观的,整个载人航天工程也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现载人航天工程发展战略目标的过程充满艰辛,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攻克各种航天技术难题。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施载人航天工程需要千千万万个科技工作者的团结协作。航天工程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因此中央决策部署实施“三步走”的载人航天工程发展战略。④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30多年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完成梦天实验舱顺利转位,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全面建成自主建造、独立运行的“天宫”空间站标志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圆满完成。
1.准确理解实践的概念(1)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人所特有的;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不是整个世界。(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3)所谓“改造”,即必须使客观对象发生改变。(4)“物质性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注意:(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2)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3)实践≠改造世界的活动。改造世界分为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实践活动;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实践,是认识活动。
3.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3.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1.创客圈里有句名言:再好的创意如果不能转化成现实产品,那也是垃圾。这种说法( )A.否定了意识活动的能动性B.忽视了人类思维的创造性C.强调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D.突出了运动的客观规律性【答案】C【解析】材料旨在强调创意要转化成现实产品,强调的是实践的直接现实性,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2.李白的诗句“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表达了古人不能登月的遗憾,如今嫦娥工程筑梦苍穹,中国人真正具备了“上九天揽月”的能力。这主要说明(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D.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答案】A【解析】古人不能登月,如今嫦娥工程筑梦苍穹,中国人真正具备了“上九天揽月”的能力,说明实践活动受客观条件制约,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A符合题意。B、C与题意无关。D说法错误,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当“读万卷书”遇到“行万里路”,碰撞出一种新的旅行方式和学习方式——研学游。暑假期间,有不少中小学校纷纷组织学生走进研学大课堂,引导中小学生主动学习、探索世界,追逐精彩、一路成长。
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问题1:“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都能获得认识,它们有什么不同?提示:“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是获取认识的两种途径。“读万卷书”获得的认识属于间接经验,而“行万里路”获得的认识属于直接经验。
问题2: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有关知识分析青少年参与研学游活动的必要性。提示: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青少年积极参与研学游活动可以了解自然与社会,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直接经验。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青少年参与研学游活动可以深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事物的理解。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青少年参与研学游活动可以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青少年参与研学游活动可以实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真才实学,指导实践。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要求我们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总结: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要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与理论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能说要实现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否则会导致唯心主义。
1.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老子的这一观点( )A.揭示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对立性B.否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C.强调获得知识需要摆脱已有思想观念D.认为获得直接经验会更有意义
【答案】B【解析】老子的话强调了间接经验的重要性,否定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
2.《庄子·秋水》记载: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文中描述的是黄河之神河伯顺流入海,望见大海时发出感慨,河伯自我认识的变化说明( )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感性认识有其局限性 ③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④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可靠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
【解析】黄河之神河伯之前通过有限的见识为自己的广阔而自满自足,到北海之后不禁望洋兴叹,这说明感性认识有其局限性,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③不符合题意。不管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能简单地认为哪种认识更可靠,④错误。
对点强化 | 随堂小练
1.人的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下列认识属于理性认识的是( )A.太阳每天东升西落B.物价上涨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结果C.小丽长得很漂亮D.书是纸做的【答案】B【解析】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B符合题意,A、C、D都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
考点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2.“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转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突出特点 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考点 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
【答案】B【解析】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②④的说法都错误地理解了实践的特点,①③正确。
3.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 )①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 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C
考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
【解析】该诗句的意思是太依赖书籍就会造成误解,经历了事情后才会渐渐明白是非黑白,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要重视实践。①体现的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不符合题意。②③都体现了重视实践的观点,符合题意。④体现的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认识,不符合题意,排除。
4.萱草俗名黄花菜。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萱花作为观赏植物“无一可取,植此同于种菜,为口腹计则可耳。至云对此可以忘忧,佩此可以宜男,则千万人试之,无一验者。书之不可尽信,类如此矣”。这表明书本上的观点( )①其正确性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②用来指导实践是不成功的 ③是不可盲目相信的 ④过去是正确的,现在是错误的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考点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案】D【解析】注意题干的规定性“书本上的观点”。正确的书本知识能够指导实践获得成功,对待书本知识,不可盲目相信,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①③符合题意。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为西藏与全国一起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
考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959年,西藏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解放了百万农奴和奴隶,开创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这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全面确立。昔日的农奴和奴隶有了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1965年以来,西藏共制定了290多件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有效维护了西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权益,促进了西藏各项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
民主改革60多年来,西藏经历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光辉历程,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跨越,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结合材料,运用实践的有关知识分析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因。
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a href="/zz/tb_c4003446_t3/?tag_id=26" target="_blank">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备课ppt课件</a>,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转折点,指导思想,伟大复兴,点拨·剖析,践行者,弘扬者,革命文化,先进文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教案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a href="/zz/tb_c4003441_t3/?tag_id=26" target="_blank">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教案配套ppt课件</a>,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民族文化,社会稳定,凝聚力,精神根基,核心和灵魂,思维方式,民族服饰,点拨·剖析,社会条件,本民族文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价值与价值观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a href="/zz/tb_c4003428_t3/?tag_id=26" target="_blank">价值与价值观评课ppt课件</a>,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积极意义,普遍性,点拨·剖析,自我实现,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深远持久,生活目标,导向作用,认识和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