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展开每小题2分,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答案请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
1. 元谋人、北京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要想获得关于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最科学的方式是( )
A. 神话传说B. 史料记载C. 学者推断D. 考古发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资料(原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因此,要获得元谋人、北京人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应依据考古发现,D项正确;神话传说可能存在虚假成分,不能真实反映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排除A项;史料记载会夹杂记载者个人的感情,不属于第一手资料,不能真实反映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排除B项;学者推断,是学者根据自己的知识及获得的资料作出的推断,不属于第一手资料,不能真实反映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排除C项。故选D项。
2. 文物是了解历史的重要史料,下列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清朝末年,河南安阳的农民从地下挖掘出刻有符号的龟甲、兽骨,经学者研究,认定这些符号就是商朝的文字甲骨文,所以殷墟甲骨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A项正确;人面鱼纹彩陶盆您看到的资料都源自我们平台,家威杏 MXSJ663 低至0.3元/份是半坡遗址出土的,排除B项;商鞅方升反映了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统一度量衡措施,排除C项;半两钱是秦朝统一的货币,排除D项。故选A项。
3. 如图所示是复习夏、商、周更迭知识时制作的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其中方框部分应填( )
A. 盘庚迁殷B. 武王伐纣C. 国人暴动D. 西周灭亡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年代尺信息“公元前104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武王决心乘商朝政治混乱,伐纣灭商。他联合西方和南方的小国、部落,向商纣进攻。公元前1046年,双方在牧野大战。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商纣自焚而死,商朝灭亡,B项正确;盘庚迁殷发生在商朝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国人暴动发生在公元前841年,因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的,排除C项;公元前771年,犬戎族灭掉西周,排除D项。故选B项。
4. 2023年9月27日,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曲阜开幕。本届论坛在儒学圣地、孔子故里探讨用儒家思想启迪智慧,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照鉴未来。下列选项体现孔子思想的是( )
A. 为政以德B. 无为而治C. 以法治国D. 兼爱非攻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创的创始人。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要为政以德,A项正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B项;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排除C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故选A项。
5. 岷江出山口弯道处的分水堤将岷江分为两条江;内江直接通向成都平原,主要用于航运和灌溉;外江通往长江,主要用于泄洪和排沙。都江堰结合弯道环流原理,实现了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材料强调了都江堰的修建( )
A. 不违农时,尊重规律B. 乘势利导,因地制宜
C. 人定胜天,天顺人愿D. 听天由命,逆天无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分水堤的作用和“结合弯道环流原理”体现了都江堰的修建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乘势利导,因地制宜,B项正确;《齐民要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违农时,排除A项;材料强调了都江堰修筑充分利用当地地理条件,因势利导,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体现不出人定胜天,天顺人愿,排除C项;材料强调了都江堰的修建利用当地地理条件,因势利导,听天由命、逆天无功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6. 下图为小篆“郡”字及其释义,这说明秦朝在地方所推行的郡县制的实质是( )
A. 秦朝统一文字B. 中央高度集权C. 国家实现统一D. 秦朝暴政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郡的含义是古代行政区域,为君主管理地方”,可见郡县制的意义就是为君主服务,体现了中央高度集权,B项正确;秦朝统一文字属于文化措施与郡县制无关,排除A项;秦灭六国之后国家实现了统一,与郡县制无关,排除C项;秦朝暴政统治的表现有徭役繁重、刑法残酷等,但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7. 如图为“汉武帝解决封国问题示意图”,据此可以看出( )
A. 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彻底根除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王国势力削弱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图中所示可知,诸侯数量增加,实力削弱,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诸侯势力强大,严重威胁中央,为此,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从而使王国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加强,C项正确;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在封建社会始终存在,排除A项;题干涉及地方的管理体制,而不是中央行政体制调整,排除B项;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减小,排除D项。故选C项。
8. 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的汉朝帝王是( )
A. 汉高祖B. 汉文帝C. 汉武帝D. 光武帝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他就是光武帝。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D项正确;汉高祖和汉文帝属于西汉时期,排除AB项;汉武帝属于西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9. 从地图中能窥探出历史的演变。请按时间先后给下列地图排序( )
① ② ③
④ ⑤
A. ①④⑤③②B. ①④③②⑤C. ④①③⑤②D. ④①③②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①都城在镐京,是西周疆域图;②都城在长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成为中央政府的一部分,是西汉疆域图;③都城在咸阳,是秦朝疆域图;④中有秦、楚、燕、齐、赵、魏、韩等国是战国形势图;⑤中有都城洛阳、成都、建业,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因此,先后顺序为:①④③②⑤,B项正确;ACD项顺序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 某同学搜集了有关“秦朝形势图”“文景之治”“丝绸之路示意图”“造纸工艺流程图”等图片和资料,准备制作一个复习专栏,最恰当的历史主题( )
A. 政治变革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B. 秦汉时期科技与文化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秦朝形势图”“文景之治”“丝绸之路示意图”“造纸工艺流程图”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汉朝出现“文景之治”,丝绸之路密切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科技发展进步推动国家巩固和发展,因此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项正确;政治变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秦汉时期科技与文化只包含了“造纸工艺流程图”,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11. 对如图所示战争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是历史上第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B.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C. 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D.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坚实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曹操军”“孙权刘备军”“刘备关羽军”“赤壁”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图片反映是赤壁之战,最终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曹操失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公元前207年的巨鹿之战是历史上第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排除A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排除C项;官渡之战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
12. 西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他们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这说明了( )
A. 西晋暴政引起各族反抗B. 人口内迁促进经济交流
C. 政权分立导致社会动荡D. 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中的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认同感增强,这是民族交融的结果,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西晋暴政,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经济方面,旨在强调民族交融,排除B项;政权分立导致社会动荡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3. 《宋书》载:“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反映出( )
A.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B.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 南北方民族大交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宋书》是南朝梁沈约撰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因此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农业丰收,手工业发达,江南地区得到开发,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排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C项;题干没有提及北方地区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B项。
14. 孝文帝改革后,云冈石窟所呈现的内容繁复、雕饰精美的艺术特点大异于早期石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华丽,从洞窟形制到雕刻内容均有明显的中原风格。材料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 )
A. 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交融B. 巩固了北魏政权的统治
C. 加强了北魏社会的繁荣D. 促进了雕刻艺术的进步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孝文帝改革后,……从洞窟形制到雕刻内容均有明显的中原风格。”可知,云冈石窟与早期石窟的区别在于其汉化特征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吸收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推行汉化措施,从而对石窟的雕刻艺术产生了影响,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孝文帝改革对巩固政权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社会繁荣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雕刻艺术的进步”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书法艺术流派纷呈,各有情趣。下图书体的艺术特点是
A. 苍劲厚重,粗犷雄浑B.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C. 标准书体,绝世之作D. 收放自如,浑然天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的“魏碑拓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书法艺术流派纷呈,各有情趣。魏碑的特点是“苍劲厚重,粗犷雄浑”,A项正确;“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王羲之书法的特点,排除B项;“标准书体,绝世之作”与魏碑特点不符,排除C项;“收放自如,浑然天成”与魏碑特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16. 沟通中外的丝绸之路。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某同学在观察材料一之后,留下以下一段话:①自张骞通新疆后,中西方形成了一条以西安为起点,穿过河西走廊,经过中亚、西亚,再转运到终点大秦的商路。②这条“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③汉武帝时期还开辟了由中国南海出发,穿过马来半岛,经过马六甲海峡,抵达印度和僧伽罗,再转运到欧洲地区的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路。
①以上一段话中是主观表述的是__________。(填写数字序号)
②找出其中1条错误表述,并说明判断理由。
(2)材料二为唐初描绘张骞拜别汉武帝即将出使西域场景的敦煌壁画,①作为原始史料,其可用于研究____;②作为非原始史料,其又可用于研究____。
(3)对于研究“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主题,材料三属于什么表现形式的史料?如果要形成证据链,还需要补充什么形式的史料?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以“动机与后果”的概念范畴分析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带来的影响。
【答案】(1)①主观表述:②。
②错误以及理由:
“新疆”错误;理由,张骞出使的是“西域”,除新疆外,还包括了中亚和西亚地区。
“西安”错误;理由,张骞的出发地是“长安”,与现在西安的地理位置也有很大出入。
“穿过马来半岛”错误;理由,从线路看,海上丝绸之路没有穿过马来半岛,而是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
材料表述的“丝绸之路”是单向的,不符合史实,实际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的双向交流。(任选一种回答,理由正确即可)
(2) ①. 敦煌壁画艺术水平 ②.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
(3)史料:文献史料。补充:实物史料。
(4)影响:从动机看,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从后果看,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交流日趋频繁(或丝绸之路成为古代沟通东西方之间交往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解析】
【小问1详解】
①主观表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主观表述通常指一个人根据自己的感情、经验或想象,以个人视角来描述某个事件或情况,“②这条‘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是对丝绸之路作用的表述,属于主观表述。
②错误及理由:解答本问,需要结合所学丝绸之路的知识进行判断,并正确说明理由,只需要选择一条进行说明即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疆”错误;理由,张骞出使的是“西域”,除新疆外,还包括了中亚和西亚地区。“西安”错误;理由,张骞的出发地是“长安”,与现在西安的地理位置也有很大出入。“穿过马来半岛”错误;理由,从线路看,海上丝绸之路没有穿过马来半岛,而是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材料表述的“丝绸之路”是单向的,不符合史实,实际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的双向交流。
【小问2详解】
①②:观察图片可知,图片是唐初描绘张骞拜别汉武帝即将出使西域场景的敦煌壁画,作为原始史料,它可用于研究敦煌壁画艺术水平;作为非原始史料,其又可用于研究西汉张骞出使西域。
【小问3详解】
史料:阅读材料可知,材料三出自《史记·张骞出使西域》,按照史料分类方法,属于文献史料。补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物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因此要形成证据链,还需要补充实物史料。
【小问4详解】
影响:解答本问,应注意设问要求“以‘动机与后果’的概念范畴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动机看,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从后果看,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交流日趋频繁(或丝绸之路成为古代沟通东西方之间交往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7. 古代中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农业文明。
材料一
图一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图二
材料二 文帝二年(前178年)、十二年(前168年),曾两次下诏免除百姓的一半田租,将十五税一的税率降至三十税一。…遇到灾荒年月,文帝还出台临时政策抚恤百姓。他还大力减少徭役,将成年男子的徭役从每年服役减少到每三年服役一次。
——卜宪群《中国通史》第二卷
材料三 西晋末年人口迁移(图三)
图三
请回答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图一“骨耜”在农业劳动中的用途。写出图二中生产工具最早出现的时期。
(2)归纳材料二中“文帝”爱惜民力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这些措施体现了统治者怎样的统治政策?为哪一治世局面出现奠定了基础?
(3)观察材料三,写出西晋末年人口迁徙的两条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人口大量迁徙的影响。
(4)综上所述,概括推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主要条件。
【答案】(1)用途:翻土。时期:春秋时期。
(2)措施:减轻赋税和徭役。政策:休养生息政策。局面:“文景之治”。
(3)路线: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北方人口南迁。影响: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
(4)条件:生产工具的革新(劳动工具的改进);政府的重视(统治者的政策);劳动力的增加(人口的迁徙)。
【解析】
【小问1详解】
用途:根据材料一信息“图一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骨耜是河姆渡人使用的翻土工具。时期:观察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出现。
【小问2详解】
措施:根据材料二信息“曾两次下诏免除百姓的一半田租,将十五税一的税率降至三十税一”,可得出:减轻赋税;根据“他还大力减少徭役,将成年男子的徭役从每年服役减少到每三年服役一次”,可得出:减轻徭役。
政策:根据材料二信息“文帝二年(前178年)、十二年(前168年)”,可知材料中的“文帝”是指汉文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小问3详解】
路线:观察材料三“西晋末年人口迁移(图三)”,结合设问要求“西晋末年人口迁徙的两条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促进了民族交融;北方人口南迁,促进江南地区开发。
【小问4详解】
条件:本问属于开放性设问,答案只要是推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条件即可。依据材料一两幅图片,可得出:生产工具的革新(劳动工具的改进);依据材料二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可得出:政府的重视(统治者的政策);依据材料三人口迁移的知识,可得出:劳动力的增加(人口的迁徙)。郡
释义
古代行政区域,为君主管理地方,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时大月氏既臣大夏而居…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竟不能得月氏要领。还……
——《史记·张骞出使西域》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文件包含历史docx、8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从地图中能窥探出历史的演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2023-2024学年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2023-2024学年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面是某条约的主要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