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展开注意事项:
1.全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相关信息,用2B铅笔把对应的号码的标号涂黑。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选项的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4.综合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里有这样一段描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里描写了动物的哪些运动方式?( )
A. 飞行、游泳B. 跳跃、爬行
C. 飞行、爬行D. 跳跃、游泳
【答案】A
【解析】
【分析】动物因种类不同,生存环境各异,其运动方式也大相径庭,动物运动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飞行、奔跑、跳跃、行走、爬行、蠕动、游泳等方式。
【详解】“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鹰,属于鸟类,其前肢变成翼,适于飞行;其中的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运动方式是游泳,BCD都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2. 在杭州亚运会上,外国运动员到杭州参赛,开始的几天,由于时差的原因,白天没劲,想睡,晚上兴奋难以入睡,这主要是( )
A. 舟车劳累B. 体内的生物钟还未调整过米
C. 饮食不习惯D. 出国前超负荷训练
【答案】B
【解析】您看到的资料都源自我们平台,家威杏 MXSJ663 低至0.3元/份【分析】生物钟又称生理钟,它是生物体内的一种无形的“时钟”,实际上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它是由生物体内的时间结构序所决定。
【详解】ACD.舟车劳累、饮食不习惯、出国前超负荷训练,也会使人身体出现一些不适,但与时差无直接关系,ACD错误。
B.生物钟的形成有两种原因: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工作环境长期养成的因素。其实人的生物钟是可以调整的,外交官和运动员为了适应世界各地的时间差,就得人为地调整自己的生物钟,努力使自己在最需要体力和精力时,处在最佳状态。因此在杭州亚运会上,外国运动员到北京参赛,开始的几天,由于时差的原因,白天没劲,想睡,晚上兴奋难以入睡,这主要是体内的生物钟还未调整过来,B正确。
故选B。
3. 当空中盘旋的雄鹰发现草地上的野兔时,立即俯冲下去捕捉野兔,而野兔则飞快地往洞穴奔跑躲藏起来。请问雄鹰和野兔的行为类型分别是( )
A. 节律行为、防御行为B. 繁殖行为、社群行为
C. 取食行为、防御行为D. 攻击行为、领域行为
【答案】C
【解析】
【分析】动物的行为复杂多样,按获得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按行为的不同表现可分为取食行为、贮食行为、攻击行为(同类)、防御行为(不同类)、领域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洄游行为,迁徙行为)等。各种行为都是动物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表现,行为帮助动物更好的生存繁衍。
【详解】A.动物的活动或运动适应环境中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有节律性的变动,叫做节律行为。包括昼夜节律、月运节律、季节节律、生物钟。防御行为是指动物为对付外来侵略、保卫自身的生存、或者对本族群中其他个体发出警戒而发生的任何一种能减少来自其他动物伤害的行为,A不符合题意。
B.繁殖行为是与动物繁殖后代有关的行为,主要包括识别雌雄动物、占有繁殖空间、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动物的社群行为是指同种动物间或异种动物间的集体合作行为,这种合作可以仅表现为暂时的和松散的集群现象,但更典型的是动物组成一个有结构的永久性社群,其中有明确的分工和组织,B不符合题意。
C.取食行为是动物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为。防御行为是指动物为对付外来侵略、保卫自身的生存、或者对本族群中其他个体发出警戒而发生的任何一种能减少来自其他动物伤害的行为。雄鹰捕捉野兔,属于雄鹰的取食行为;而野兔则飞快地往洞穴奔跑躲藏起来,属于防御行为,C符合题意。
D.动物的攻击行为是指同种个体之间所发生的攻击或战斗,但不会造成致命伤害,只要一方认输,胜者则立刻停止攻击。领域行为是指动物个体或家族的活动通常是局限于一定的区域范围,动物会对这个区域实行保卫,不允许其他动物入侵,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 白居易诗:“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这首诗描述的是母燕的( )
A. 社群行为B. 繁殖行为
C. 攻击行为D. 防御行为
【答案】B
【解析】
【分析】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如觅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
【详解】繁殖行为是指动物与繁殖有关的一切行为,包括占领繁殖的区域、雌雄两性的识别、求偶、交配、繁殖后代或产卵、对后代的哺育、以及鸟类的孵卵、筑巢等一系列行为。“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体现了鸟类的育雏行为,属于繁殖行为,B正确。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的繁殖行为。
5. 去年,一群亚洲象离开原栖息地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发生长距离迁移行为,北移亚洲象群迁移110多天,迂回行进1300多公里,引起了广泛关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这是一种有组织、有分工的社会行为
B. 可用无人机远距离观察象群的迁移行为
C. 该象群中个体的差异体现了数量的多样性
D. 该象群的迁移可能会影响到生态系统中其它生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①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如我国已知鸟类就有1244种之多,被子植物有3000种;②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③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环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等。
【详解】A.社会行为的特征是: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制度。所以,亚洲象的迁徙行为是一种有组织、有分工的社会行为,A正确。
B.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 故可用无人机远距离观察象群的迁移行为,B正确。
C.该象群中的全部个体都属于一种生物,故象群中个体的差异体现了基因的多样性,C错误。
D.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故该象群的迁移可能会影响到生态系统中其它生物,D正确。
故选C。
6. 泡菜是人们喜爱的佐餐食品,制作泡菜时需要利用的微生物是( )
A. 乳酸菌B. 酵母菌C. 根瘤菌D. 青霉菌
【答案】A
【解析】
【分析】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利用青霉发酵可以提取出青霉素等。
【详解】泡菜是美味的小吃,制泡菜也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菜出现一种特殊的风味,还不降低菜的品质,故A正确。
故选A。
7. 青少年要注意坐、立、行的姿势,这是因为他们骨的特点是:( )
A. 无机物多于1/3,易变形B. 有机物多于1/3,易变形
C. 有机物多于1/3,易骨折D. 无机物多于1/3,易骨折
【答案】B
【解析】
【分析】骨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使骨具有一定的韧度,而无机物主要是钙质和磷质使骨具有一定的硬度。
【详解】人体的骨是由若干比例的有机物以及无机物组成,所以人骨既有韧度又有硬度,只是所占的比例有所不同;人在不同年龄,骨的有机物与无机物的比例也不同,以儿童及少年的骨为例,有机物的含量比无机物为多,故此他们的骨,柔韧度及可塑性比较高,而老年人的骨,无机物的含量比有机物为多,故此他们的骨,硬度比较高,所以容易折断。
A. D.通过表格可知,无机物多于1/3,可以是任何时期,A D不符合题意。
B. C.通过表格可知,青少年骨的特点是有机物多于1/3,易变形,而不是易骨折,C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的重点是青少年的骨成分。
8. 下列生物中,没有细胞结构的是( )
A. 醋酸杆菌B. 黑根霉C. 新型冠状病毒D. 猴头菇
【答案】C
【解析】
【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失去生命活动。
【详解】A.醋酸杆菌,属于细菌,是单细胞个体,其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部分构成,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核区,A不符合题意。
BD.黑根霉、猴头菇、都属于多细胞真菌,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BD不符合题意。
C.新型冠状病毒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C符合题意。
故选C。
9. 几位同学讨论动物运动的意义时,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 有利于动物获取食物B. 有利于动物寻找配偶
C. 有利于动物躲避敌害D. 以上观点全对
【答案】D
【解析】
【分析】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
【详解】动物运动即动物的行为,动物行为的意义为有利于动物获取食物、躲避敌害、争夺栖息地和繁衍后代,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因此,D正确。
故选D。
10. 观察法和实验法的主要区别是
A. 观察法对动物的行为不施加任何影响
B. 观察法不能使用任何仪器
C. 实验法不改变生物的生活条件
D. 实验法不能得到真实的记录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观察法就是在自然状态下,实地观察动物的各种行为。并且详细、真实、客观地做好观察记录。实验法是对发生行为的动物或接受行为的动物,模拟或干扰它们之间使用的信号,然后进一步分析刺激行为发生的主要因素。观察法要求观察者对动物不施加任何影响,真实观察并记录。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实验法强调根据研究目标的需要而改变动物的生活条件,在改变的环境下观察动物的行为反应。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11. 从动物保护策略的角度分析,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属于( )
A. 就地保护B. 异地保护
C. 开展法制教育和管理D. 建立保护区
【答案】B
【解析】
【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1)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
①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将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这就是自然保护区。
②保护对象:珍稀动植物;生态系统。
③自然保护区具有的重要功能:是“天然基因库”:能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天然实验室”:为开展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和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
(2)迁地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以及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及水族馆等;
(3)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
【详解】就地保护,主要指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惜濒危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如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属于保护大熊猫措施中的就地保护;异地保护的意思就是把濒危动物抓到动物园和繁育基地,在那里研究繁育保护起来,然后等数量繁育多了,再放归野外,它改变了动物的栖息地,动物容易退化,保护的数量较少,如成都青龙场的大熊猫繁殖基地则属于保护措施中的异地保护。
【点睛】理解掌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是解题的关键。
12. 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疾病,患者关节腔内大量积液并伴有肿胀疼痛,其病变部位应在关节的哪个结构上?( )
A. 关节面B. 关节软骨C. 关节囊D. 关节腔
【答案】C
【解析】
【分析】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
【详解】关节面 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关节囊 由结缔组织构成,包绕着整个关节,把相邻的两骨牢固地联系起来。囊壁的内表面能分泌滑液。在关节囊及囊里面和外面还有很多韧带,使两骨的连接更加牢固。关节腔 由关节囊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内有少量滑液。滑液有润滑关节软骨的作用,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的运动灵活自如。关节囊病变,分泌滑液过多,致使关节腔内大量积液并伴有肿胀疼痛。
故选C。
13. 下面对骨骼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构成B. 两端的肌腱分别固着在相邻的两块骨上
C. 骨骼肌受到刺激后都能收缩D. 两端的肌腱固着在同一块骨两端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据上分析,骨骼肌两端的肌腱分别固定在同一块骨的两端说法是不正确的。
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
考点:骨骼肌与人体主要的骨骼肌群
14. 图甲表示屈肘动作,图⼄表示投篮动作。下列叙述错误的( )
A. 动物的运动系统都是由骨、骨骼肌、骨连结构成的
B. 图⼄所示投篮动作中,肱三头肌的变化是先收缩后舒张
C. 图甲中①是肌腱,②是肌腹,①在结构层次上属于组织
D. 投篮动作⾄少需要两组肌⾁相互配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
【详解】A.动物的运动系统都是由骨、骨骼肌、骨连结构成的,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正确。
B.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图乙所示投篮动作中,是由屈肘到伸肘的过程,所以肱三头肌的变化是先舒张后收缩,错误。
C.图甲中①是肌腱,②是肌腹,肌腱属于结缔组织,肌腹声音肌肉组织,正确。
D.由于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改变位置,而不能将骨复位,所以,与骨相连的骨骼肌至少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因此投篮动作⾄少需要两组肌⾁相互配合,正确。
故选B。
【点睛】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也有说枢纽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15. 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一段时间后发现乙的数量增加,试分析此时甲、丙、丁的数量变化正确的是( )
A. 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了
B. 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了
C. 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了
D. 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答案】A
【解析】
【分析】此题一是考查识图作答题能力,二是考查动物在生态平衡中重要的作用。解此题关键是由直方图确定,丙表示生产者,甲表示初级消费者,乙表示次级消费者,丁表示三级消费者,从而获得解题信息。
【详解】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在食物链“丙→甲→乙→丁”中若乙的数量增加,则甲的数量因乙的增加而减少,丁的数量因乙的增加而增加,丙的数量因甲的减少而增加。
故选A。
16. 多年来,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状况得到改善,种群数量有所增加,受威胁程度从“濒危”降为“易危”,这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显著成果和成功案例。下列保护大熊猫的措施中最有效的是( )
A. 对人们进行宣传教育
B. 颁布相应的法律文件
C. 建立自然保护区
D. 建立大熊猫繁育基地
【答案】C
【解析】
【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1、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2、迁地保护:在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异地,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树木园、野生动物园、种子库、基因库、水族馆等不同形式的保护设施,对那些比较珍贵的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物种或其基因实施由人工辅助的保护;3、建立基因库:建立基因库,来实现保存物种的愿望;4、构建法律体系:必须运用法律手段,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来保护生物多样性;5、增强宣传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力度。
【详解】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及环境内的生物,所以保护大熊猫的措施中最有效的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7. 动物使大自然充满生机和活力,对生物圈的持续存在和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多数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B. 动物是食物链的组成成分
C 动物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D. 动物不参与物质循环
【答案】D
【解析】
【分析】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详解】A.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多数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A不符合题意。
B.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动物作为消费者是构成食物链的重要部分,B不符合题意。
C.自然界中的动物在长期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如蚯蚓能疏松土壤,千里之堤,溃于蚁穴,C不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故动物参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D符合题意。
故选D。
18. 良草种繁育基地,人们为了防止鸟吃草籽,就用网把草地罩起来,结果草种还是受到很大破坏,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土壤的肥力不足
B. 气候条件不好
C. 鸟通过某种方法吃到了草籽
D. 食草昆虫大量繁殖,将草吃掉
【答案】D
【解析】
【分析】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其中任一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详解】在草种繁育基地中存在着“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的食物链。当优良草种繁育基地被网子罩上后,这一食物链被破坏,食草昆虫因不能被食虫鸟所食而大量繁殖,最终将草将草吃掉,而未被网子罩上的草场,因食物链未被破坏,草种生长良好。故选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19. 下列哪项不是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
A. 帮助植物传播花粉和种子B. 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C. 维持生态平衡D. 制造有机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①在生态平衡中重要的作用;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详解】ABC.帮助植物传播花粉和种子、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维持生态平衡都是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ABC不符合题意。
D.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才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动物体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把自然界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D符合题意。
故选D。
20. 在一个由“草→鼠→狐”组成的食物链中,若消灭了全部的狐,鼠将会( )
A. 缓慢上升B. 迅速上升
C. 先迅速上升后急剧下降D. 仍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若某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会影响其它生物数量的变化,最后趋于稳定达到生态平衡。
【详解】在草→鼠→狐组成的食物链中,若消灭了全部的狐,鼠的数量会因天敌的减少迅速上升,但随着鼠数量增多,草的数量逐渐减少,由于种内斗争加剧,鼠数量又会减少,故鼠的数量是先上升后下降。
【点睛】在分析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数量变化时,既要考虑种间斗争,又要考虑到种内斗争,做好全面分析。
21. 青蛙被称为“田园卫士”,利用青蛙防治农田害虫可以减少农药污染,这体现了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 )
A. 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 维持生态平衡
C. 帮助植物传粉D. 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三大作用: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③传播种子。
【详解】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利用青蛙防治农田害虫这能体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维持生态平衡,B正确。
故选B。
22. 用乳酸菌制作泡菜时.要用水密封.这是为了提供( )
A. 安静的环境B. 无氧的环境
C. 有氧的环境D. 无菌的环境
【答案】B
【解析】
【分析】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如制作泡菜时要用到乳酸菌,平时注意掌握细菌、真菌与食品制作的知识,做这题的关键是理解泡菜的制作原理。
【详解】制酸奶和泡菜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在无氧的状态下经过发酵产生乳酸,乳酸细菌不分解蛋白质和果胶质,能保持蔬菜脆嫩而不软化腐败,使泡菜具有独特的风味,故用乳酸菌制作泡菜时,要用水密封,这是为了提供无氧的环境,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3. 下列属于我国一级保护的爬行动物是( )
A. 扬子鳄B. 蝮蛇C. 大熊猫D. 蜥蜴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中生代的“活化石”,属于我国一级保护爬行动物,A正确;蝮蛇属于爬行动物,不是一级保护动物,B错误;大熊猫一般称作“熊猫”,属于哺乳动物,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中国国宝”,C错误;蜥蜴属于爬行动物,但不是一级保护动物,D错误。
24. 如图为各种微生物示意图,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A. ①②④都对人类有害,③⑤都对人类有利
B. ②的运动器官是鞭毛
C. ②和③的细胞结构是最相似的
D. ④和⑤都是真核生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真菌有真正的细胞核,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区域。图中①病毒、②细菌、③酵母菌、④青霉、⑤蘑菇。
【详解】A.①病毒少数对人类有利,大部分②细菌对人类有利,A不符合题意。
B.②细菌是单细胞生物,鞭毛是细胞的一部分,不属于器官,B不符合题意。
C.②细菌、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③属于真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C不符合题意。
D.④青霉、⑤蘑菇属于真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D符合题意。
故选D。
25. 微生物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密切。能说明微生物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的是( )
A. 一些真菌寄生在人体表面,引起足癣等
B. 食品工业中利用棒状杆菌生产味精
C. 从青霉培养液中能提取出青霉素
D. 某些微生物促进动植物遗体腐烂分解
【答案】D
【解析】
【分析】一些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遗体、遗物(枯枝落叶、动物粪便等)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促进了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
【详解】A.一些真菌生活在人体表面,引起足癣和灰指甲等疾病,它们与人体之间是寄生关系,A不符合题意。
B.棒状杆菌属于细菌,味精主要是利用棒状杆菌发酵制作而成,营养方式是异养,B不符合题意。
C.有些真菌却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这些物质称为抗生素。如青霉素,可以用来治疗相应的疾病,C不符合题意。
D.在生态系统中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被大量的腐生性细菌和真菌分解,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D符合题意。
故选D。
26. 关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及其引起的艾滋病,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HIV属于动物病毒
B. HIV通过分裂进行繁殖
C. HIV需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D. 艾滋病的传播有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途径
【答案】B
【解析】
【分析】艾滋病
1.全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侵犯瓦解人体的免疫系统)。
2.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又称艾滋病病毒)。
3.传染源:艾滋病患者或携带者。
4.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静脉注射、不安全性行为、输入含有艾滋病毒的血或血液制品、使用未消毒艾滋病人用的注射器等传播。
5.易感人群:直接或间接接触到传染源的人。
6.预防措施:①不吸毒,不共用注射器;②不和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③到正规医院就诊,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使用一次性注射器;④进行性行为时,须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⑤保持单一性伴侣。注:与艾滋病人握手、拥抱、共进餐以及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
【详解】A.HIV寄生在人体细胞中,故属于动物病毒,A正确。
B.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就是它的繁殖,不是靠分裂进行繁殖的,B错误。
C.病毒非常微小,只能用纳米来表示。大约10亿个细菌等于一颗小米粒大,大约3万个病毒等于一个细菌大,一个病毒的大小约为10~300纳米,因此用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到病毒,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C正确。
D.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体液传播等,一般的生活接触如共餐、握手以及蚊虫叮咬都不会传播艾滋病,D正确。
故选B。
【点睛】正确识记并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
27. 下列各项中属于真菌的是( )
①大肠杆菌②木耳③乳酸杆菌④青霉
A. ②③B. ①④C. ①③D. 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真菌中酵母菌是单细胞的,霉菌和大型真菌都是多细胞的;真菌的细胞既不含叶绿体,是典型异养生物。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②木耳、④青霉是多细胞真菌,内有成形的细胞核;①大肠杆菌、③乳酸菌细胞内无成形的细胞核,只要DNA的集中区属于细菌。
故选D。
28. 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主要原因是( )
A. 自然选择B. 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C. 物种退化D. 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对栖息地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原因:①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栖息地的丧失;②掠夺式的开发利用,人类的滥捕乱杀;③环境污染;④外来物种的影响。
2.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随着人类的发展,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人类集中活动的区域不断扩大,大面积砍伐森林,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垦(围湖造田、垦荒、湿地开发等)、环境污染使环境不在适和生物生存等使生物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使生物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少,导致生物种类越来越少,还有滥捕乱杀、偷猎等,也使生物种类减少,这些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因此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过度的狩猎和采伐,对栖息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故选D。
29. 枯草杆菌广泛分布在土壤及腐败的有机物中,可以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请问枯草杆菌在生态系统中充当( )的角色
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非生物成分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详解】在生态系统中,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因此,真菌和细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所以,枯草杆菌广泛分布在土壤及腐败的有机物中,可以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在生态系统中充当分解者的角色,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30. “超级细菌”是具有多重耐药性的细菌。下列关于“超级细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有细胞壁B. 没有细胞膜
C. 有DNA集中的区域D. 利用分裂的方式繁殖后代
【答案】B
【解析】
【分析】超级病菌是对所有抗生素具有抗药性的细菌的统称;能在人身上造成浓疮和毒疱,甚至逐渐让人的肌肉坏死,这种病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的杀伤力,而是它对普通杀菌药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对这种病菌,人们几乎无药可用。
【详解】超级细菌属于耐药性很强的细菌,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
故选B。
【点睛】掌握细菌的结构和繁殖方式是本题解题关键。
二、综合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31. 读图理解:如图1是关节的模式图;图2是关于骨、关节、肌肉之间的关系模式图,请回答:
(1)结构3________(填名称)从结构5________(填名称)滑脱出来的现象,称为脱臼。
(2)关节肿胀,有可能是结构________(填数字)分泌的滑液过多,导致关节腔积液。
(3)图2正确的关系图是________。
(4)关节的结构和连接方式使得关节在运动中具有灵活性和________性。
【答案】31. ①. 关节头 ②. 关节窝
32. 1 33. (2)
34. 牢固性
【解析】
【分析】图1中,1关节囊,2关节腔,3关节头,4关节软骨,5关节窝,6关节面。
【小问1详解】
关节面是两个相邻骨的接触面,其中略凸起的一面叫做关节头,略凹进的一面叫做关节窝;进行体育运动或从事体力劳动时,因用力过猛或不慎摔倒,使3关节头从5关节窝滑脱出来,称为脱臼。
【小问2详解】
关节腔内的滑液是由关节囊内壁分泌的,滑液能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但滑液过多会造成关节肿胀。因此,关节肿胀,有可能是结构1关节囊分泌的滑液过多,导致关节腔积液。
【小问3详解】
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骨骼肌两端是白色的肌腱,中间较粗的部分是肌腹,骨骼肌一般要跨越一个或几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相邻的骨上,骨和关节本身没有运动能力;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至少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图2中(1)图只有一块骨骼肌且附着在同一块骨上,错误;(2)图所示的两块骨骼肌跨过关节附着在相邻的骨上,正确。因此,图2正确的关系图是(2)。
【小问4详解】
关节具有牢固性和灵活性。在关节的结构中,关节囊包绕着整个关节,关节囊的里面和外面有韧带,使关节牢固;关节面上覆盖着关节软骨,能减少运动时骨与骨之间的摩擦;由关节囊和关节面形成的密闭的关节腔内有关节囊内壁分泌的滑液,有润滑关节软骨的作用;这些特点使关节具有灵活性。
32. 资料分析:请根据如图展示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回答相关问题。
(1)该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请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
(2)该食物网中,既有捕食关系,同时又具有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是( )
A. 兔和狐B. 草和鼠C. 鹰和狐D. 鹰和蛇
(3)在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还应有________者。
【答案】32. ①. 5##五 ②. 草→鼠→蛇→鹰 33. D
34. ①. 草 ②. 分解
【解析】
【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2)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共生、寄生、捕食、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小问1详解】
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图中食物链有: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共5条食物链。营养级越多,食物链越长,故最长的一条是:草→鼠→蛇→鹰。
【小问2详解】
在该食物网中:鹰捕食蛇,因此鹰和蛇属于捕食关系;鹰和蛇都以鼠为食,相互争夺食物,因此鹰和蛇又属于竞争关系。由此可见,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小问3详解】
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递减的,因此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低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数量越少;故图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生产者草。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如图食物网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该生态系统中还应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33. 实验探究题
为了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张一同学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蚂蚁一星期后,设计并展开了探究活动,活动步骤如下:
取一个玻璃槽,放入干湿适当薄层土壤;
②捕捉若干只蚂蚁放入玻璃槽内,禁食24小时;
③取4个等重的馒头,分别用等量的白糖水、辣椒水、白醋、盐水浸泡,依次放入玻璃槽的四个角落里;
④每隔15分钟观察并记录蚂蚁停留在每种馒头附近的只数,连续观察10次。
请根据以上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张一同学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自然状态下的蚂蚁,这种研究动物的行为的方法是观察法;后来的探究活动,改变蚂蚁原有生活环境,则属于______法。
(2)玻璃槽北角落,应该放入蚂蚁______只,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3)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蚂蚁喜欢吃用白糖水浸泡过的馒头,蚂蚁这种行为是由______决定的,从行为发生上看,该行为属于______行为。
【答案】(1)实验 (2) ①. 10 ②. 控制实验变量,使与影响实验的其他变量相同,减小实验误差
(3) ①. 遗传物质 ②. 先天性
【解析】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小问1详解】
科学探究活动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张一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自然状态下的蚂蚁,这种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是观察法。后来的探究活动,改变了蚂蚁原有的生活环境,则属于实验法。
【小问2详解】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需要遵循控制变量唯一的原则,本实验的变量是食物类型,前三组都采用了10只蚂蚁,则第四组也要采用10只蚂蚁,这样可以排除偶然因数的影响,减少误差。
【小问3详解】
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蚂蚁的取食行为是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是生来就有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34. 细菌、真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______,它们可以把动植物尸体中的______物分解成水和无机盐。
(2)自然界中腐生性细菌有很多,例如酵母菌,酿酒工艺使用的酒曲中含有酵母菌,若把酒曲放入装有熟米饭的密封玻璃瓶A中,一段时间后,你会闻到的______味道,并发现气球逐渐变大,若把气球中的气体注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瓶子中,石灰水会变______,该气体名称是______。
【答案】(1) ①. 细菌和真菌等 ②. 有机
(2) ①. 酒 ②. 浑浊 ③. 二氧化碳
【解析】
【分析】在实验中,加入的酵母菌会分解水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其中二氧化碳是气体,因此会出现气泡,所以气球会鼓起来。发酵现象在食品的制作中有重要的意义,据此分析解答。
【小问1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的遗体、枯枝落叶等有机物被细菌和真菌等分解者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等物质。
【小问2详解】
把套在玻璃瓶口的气球取下,闻一闻玻璃瓶,会发现有酒味,在发酵现象演示实验中,加入的酒曲会分解水中的葡萄糖,开始有氧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胀大的气球,其里面气体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时期
无机物
有机物
骨的特性
儿童少年期
不足2/3
大于1/3
硬度小、柔韧、弹性大
成年期
约2/3
约1/3
既坚固又有弹性
老年期
大于2/3
小于1/3
硬脆、弹性小
玻璃槽角落
蚂蚁只数
馒头重量
浸泡液10mL
停留蚂蚁的平均数/只
东
10
10g
白糖水
8
南
10
10g
辣椒水
0
西
10
10g
白醋
1
北
?
10g
盐水
1
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共19页。
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无答案),共5页。
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共2页。